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2024-05-01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精选6篇)

篇1: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从小到大,率先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促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优势产业,成为推动西藏经济跨越性支柱。

一、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情况

目前,西藏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景区2个,2A级景区,1A级旅游景区2个;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拉萨市),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297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为发展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徒步、探险、朝圣等专项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也由发展之初单一接待外宾型发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

二、旅游产业规模

截止2009年,西藏拥有各类旅游企业1430家,其中,国际国内旅行社80家,星级饭店(宾馆)142家,各类旅游豪华汽车2745辆,全行业固定资产超过50亿元。在西藏,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4.2万人,其中,藏族从业人员占62.8%,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占37.2%,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旅游从业队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了西藏广大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西藏从事旅游的农牧民达到4664户,34979人,旅游收入达到6094万元,户均收入达13066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42元,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三、旅游经济发展态势

1980年到2008年,西藏旅游累计收入188.98亿元,旅游收入增幅高于西藏生产总值增幅23%,仅“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就比西藏“六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特别是自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使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强势攀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创记录的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到48.5亿元,占西藏生产总值的14.2%,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年终统计显示,2007年西藏旅游产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预计全年迎接国内外游客将超过402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60%。

2007年西藏一年接待旅游者总数,比1980年到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3.3%。

旅游收入占西藏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将近占总值的14%,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向巴平措说:“旅游业已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

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旅游直接就业者2.6万人,间接就业者14万人。有8718户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4870个,年总收入达到22257万元,人均增加收入6383元。

旅游业还成为西藏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西藏已有各类旅游企业1000多家,客房23075间,床位5万多张,旅游汽车公司超过11家,全行业固定资

产总额40多亿元,其中区外投资占了40%以上。

进入快车道的西藏旅游产业,未来态势究竟如何?有“限量、精品、高端、保护”这四大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差,决定了未来赴藏旅游人数增长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珠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布达拉宫等旅游资源,都是举世无双的精品资源,具备独特优势,决定了西藏旅游必然是走精品化道路;西藏旅游的发展,还必须注重同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这是我们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600万人次,2015年达到900万人次。然

从1990年开始,西藏旅游的发展态势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是西藏旅游的飞速发展年,有两大有利因素:一是青藏铁路的开通;二是林芝机场的开通。2008年,西藏旅游“熄火”,主要是受拉萨“3·14”事件的影响。2008年全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224.64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2.4亿元。2009年是西藏旅游的重启年。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2.4亿元。

四、旅游经济中的问题

近几年西藏的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根据数据统计,西藏旅游人数及旅游业收入与周边省区旅游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 截至2010年9月份,四川九寨沟旅游人数已达到253万人次。云南省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30.66亿元。按西藏旅游的旺季峰值运力计算,再结合布达拉宫门票、纳木错门票数据,可以估算出来,2009年西藏旅游人数不到80万人(非人次)。所以无论是人数还是人次,西藏旅游接待的能力,与周边省区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大交通问题。有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8月,九黄机场每天平均有超过74架次的航班从北京、上海、杭州、西安、重庆等地直飞进出九寨沟。而西藏的交通状况不是很理想,从拉萨开往内地的直达航班很少,只有北京、上海、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林芝作为游客来藏旅游必去的目的地之一,与内地省市开通的航班也是少之又少。二是旺季太短,淡季太长。现在到西藏旅游的旺季只有7、8、9三个月,一共90天。剩下的9个月,几乎是“无人问津”。

并且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除了长久以来一直困扰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外,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消除“宰客”现象等。

西藏目前正在规划和完善多条旅游环线,还在围绕游客进藏后行、游、住、食、购、娱的需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希望在数年内未来数年内,塑造具有西藏特点和韵味的旅游品牌。”

篇2: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 邓珠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ibet Dengzhu, Vice Director of the Tourism Bureau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从小到大,率先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促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优势产业,成为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Since its outset in the 1980s, the tourism of Tibet has developed from small to large, taking the initiate of a leap development among all industries in Tibet.Now it has become an impetus industry for Tibet to change its development model, an advantageous industry to boost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Tibet, and a backbone industry to motivate the leap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nomy.一、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情况

1.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Tibet 目前,西藏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扎什伦布寺、巴松错、珠穆朗玛峰、桑耶寺),3A级旅游景区2个(娘热度假村、敏珠林寺),2A级景区3个(然乌湖旅游景区、孜珠寺、岗坚寺),1A级旅游景区2个(热堆寺卓玛拉康、色乌沟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珠穆朗玛自热保护区、羌塘自热保护区、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河谷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2个(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扎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拉萨市),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297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为发展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徒步、探险、朝圣等专项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也由发展之初单一接待外宾型发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

At present, there are in Tibet 8 national 4 As level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Potala Palace, the Jokhang Monastery, the Norbulingka Garden, the Tibet Museum, the Tashilhunpo Monastery, the Pagsum Co Lake, the Qomolangma Peak, and the Samye Monastery), two 3 As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Nyangrain Holiday Village and the Mindroling Monastery), three 2 As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Rawok Co National Forest Park, the Zezhol Monastery and the Kang Gyan monastery), and two one As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Drolma Lhakhang part of the Rato Monastery, and the Sewugou Monastery).In addition, there are 6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s(the Qomolangma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the Chang Tang Nature Reserve, the Cibagou Nature Reserve in Zayu County, the Siling Co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Yarlung Zangbo River Middle Reaches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 and 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wo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s(the Yiong National Geopark and the Zanda Clay Forest National Geopark).What is more, Lhasa is a famous tourist city of China, where there are as many as 297 tourist scenic sites.All the afore-mentioned scenic areas have formed a network centered on Lhasa and extending all over Tibet, and they have laid a reliabl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ghtseeing tours, folk customs tours and ecological tours, as well as of special tours such as pedestrian tours, exploration and pilgrimages.And its tourist resources have also developed from the simple reception of foreign visitors at the outset to a comprehensive one of tourists who enter and leave China or travel around in China.二、旅游产业规模

2.The Scale of Tourist Industry

截止2009年,西藏拥有各类旅游企业1430家,其中,国际国内旅行社80家,星级饭店(宾馆)142家,各类旅游豪华汽车2745辆,全行业固定资产超过50亿元。在西藏,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4.2万人,其中,藏族从业人员占62.8%,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占37.2%,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旅游从业队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了西藏广大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西藏从事旅游的农牧民达到4664户,34979人,旅游收入达到6094万元,户均收入达13066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42元,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Up to 2009, there have been 1,430 various tourist enterprises in Tibet, of which are 80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raveling agencies and 142 star-level hotels, with 2,745 luxurious tourist vehicles and more than five billion RMB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industry.In Tibet, people directly engaged in tourist industry number 28,400, and those indirectly in tourist industry 142,000.Among these members, Tibetan people amount to 62.8%, and people of Han and othe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37.2%.So, a tourist service team with Tibetan people as a mainstay has been established.Now, to develop tourist industry has become a way to successfully speed development in many places, and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many peasants and herdsmen in Tibet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as many as 4,664 peasant and herdsman households and 34,979 people engaged in tourist services in Tibet, and the incomes from tourism have reached 60.94 million RMB, with household incomes averaging 13,066 RMB, and per capita incomes in cash 1,742 RMB.A large group of peasants and herdsmen have been making a living and even become rich th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三、旅游经济发展态势

3.The Trend of Tourist Economy 1980年到2008年,西藏旅游累计收入188.98亿元,旅游收入增幅高于西藏生产总值增幅23%,仅“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就比西藏“六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特别是自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使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强势攀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创记录的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到48.5亿元,占西藏生产总值的14.2%,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From 1980 to 2008, the tourist revenues in Tibet added up to 18.898 billion RMB, with the tourist income increase 2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ss production in Tibet;the total revenues from tourism only during the 10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xceeded the gross production during the 6th Five-year Planning period in Tibet.Especially after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was open to traffic in 2006, the tourist industry has been enlarged rapidly, its growth has been accelerated vigorously, and its quality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According to statistics, 2007 witnessed a 4.02 million person/times tourist reception for travelers both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reated a new reco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ourism;and the total revenues from tourism increased up to 4.85 billion RMB in the same year, covering 14.2% of gross production in Tibet.Tourism has essentially established its mainstay industrial position in the economy of Tibet.四、近两年发展情况

4.The Development during Recent Two Years 2008年西藏旅游业受拉萨“3.14”严重暴力事件的影响,以及 “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遭受重创,旅游经济增长放缓。在危机和挫折面前,西藏旅游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应对,奋发有为,积极推动西藏旅游的恢复和发展。全年仍实现接待旅游者2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4亿元。

The tourism in Tibet underwent heavy blows in 2008 due to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serious

violent event in Lhasa,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con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growth of tourist economy are thus slowed down.In the face of crises and setbacks, the Tibetan tourism, with a great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s, actively coped with these difficulties and boosted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ourism.It received 2.15 million person/times travelers and earned 2.24 billion RMB in total in the same year.今年1—8月份,西藏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0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8.1%;实现旅游总收入3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2%。其中,仅7月份,西藏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1.6万人次,比去年同月增长2.3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0.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9倍,刷新了西藏旅游发展历史上单月接待旅游者及总收入的最高记录。

From January to August this year, Tibet received 4.09 million person/times travelers both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in total, 248.1% mor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and the revenues from tourism totaled 3.23 billion RMB, 168.2% mor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Only in July, in particular, tourists both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totaled 1,216,000 person/times, 2.3 times more than those in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and total revenues from tourism numbered 1.09 billion RMB, 1.9 times more than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It has broken the highest record of tourist amounts and total revenues in a single month in the history of Tibet tourism.五、下一步发展计划

5.A Pla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体制、优化环境、培养队伍,确保在旅游设施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有实质性提升,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的跨越,把西藏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旅游胜地。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ibet tourism will mainly come from the governments.Meanwhile, the market will play its basic role of configuring resources, and the whole industry will exert itself to boost tourist infrastructure and supplementary facility construction.The system will be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optimized, and related talents will be trained.With all these done, it will guarantee an esse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t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and realize a stride from advantageous tourist resources to superior tourist products, building Tibet into a quintessence [kwɪnˈtɛsəns tourist resort famo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到201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要争取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亿元,相当于西藏生产总值的12%以上,旅游经济就业总人数达到18万人。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亿元,相当于西藏生产总值的15%以上,旅游经济就业总人数达到30万人。

Tibet aims at receiving 6 million person/times domestic and foreign visitors in 2010, with its tourist revenues reaching 6 billion RMB, and numbering more than 12% of the gross production of Tibet in the same year;and the total employment in tourist economy is expected to reach 180,000.By 2015, the tourists both at home and from overseas will reach 9 million person/times, with its tourist revenues amounting up to 11.6 billion RMB, equivalent to more than 15% of the gross production of Tibet, and the employment in tourist economy will total 300,000.西藏将紧紧抓住机遇,以深厚的文化、精优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打造“世界屋脊、神奇西藏”旅游主题形象。

Tibet will make full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to build such a tourist subject as “the World Roof in

篇3:西藏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实证研究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西藏旅游业凭借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雪域高原风光、藏民俗和藏传佛教景观) 和我国各时期扶持政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西藏现有8个4A景区, 3个2A景区, 2个A级景区, 6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2个国家地质公园, 1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截至2008年底) , 正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区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1]。

一、西藏旅游业发展概述

(一) 发展阶段

1.1980-1990年:

起步和成长期 (0-25万人次) 。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西藏旅游起步的标志。当年接待境外旅客1059人次。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 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投资力度, 继续推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限于当时“先国际、后国内”的政策, 西藏旅游发展初期主要针对境外市场。1987年接待量达6万人次[1]。

2.1991-2005年:

快速发展期 (25-200万人次) 。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旅游业作为工作重点, 西藏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以项目援藏和导游援藏相结合, 极大提升了西藏旅游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2004年接待量突破100万。2005年中央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和相关产业发展。西藏旅游进一步受到重视, 被提升到促进西藏稳定的高度。2000-2005年, 西藏接待游客数平均每年增长23.7%, 旅游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2.9%, 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3.2006年-现在:

井喷式发展期 (200-600万人次) 。2006年青藏铁路和林芝机场相继开通, 西藏旅游的出入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加上“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产业发展政策和旅游业龙头产业地位的确立, 西藏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同比增长了39.5%, 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43.2%, 旅游业开始成为全区支柱产业。2007年, 西藏提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 旅游业提质增效、呈现井喷式发展, 当年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近50亿元, 比1980年分别增长800和2 200倍。西藏旅游进入飞速发展期。

(二) 经济社会效益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突出。截至2007年, 西藏全区有各类旅游企业1 212家, 拥有固定资产达46.8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全区8 700户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 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48万个, 年收入达2.2亿元, 人均增收6 383元。

西藏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2006年、2007年、2009年分别为9.6%、14.2%、12.7%。拉萨2009年的相关比重超过20%。2009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85倍, 旅游富民效应初显。

图1显示:始于1980年的西藏旅游业, 5年后开始发挥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带效应。全区GDP和人均GDP均于1984年出现“旅游拐点”, 随着旅游业及关联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1984-2008年的GDP和人均GDP分别快速增长了19倍和28倍。旅游业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地位毋庸置疑。

二、西藏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实证研究

接待量、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是接待量的因变量, 易受游客自身条件 (经济条件、职业、年龄等) 、主观选择 (消费偏好、性格等) 和不同旅游地实际情况 (旅游业成熟度、物件水平等) 的影响, 波动范围较大, 统计分析的稳定性较差, 适用于某一区域的旅游收入纵向上的比较 (考虑CPI变化) , 不适合同一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鉴于此, 选择变化相对稳定的游客接待量为基础数据。

(一) 西藏及下辖7地市2000-2009年旅游接待量分析

从图2可知, 从旅游接待量上看, 拉萨旅游发展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 运行轨迹几乎与西藏旅游接待总量完全一致, 对西藏整体旅游业发展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二) 拉萨对西藏旅游业贡献度的检验

首先采用SPSSV11.5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加以验证。相关分析表明, 拉萨与西藏的年旅游接待量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 达到0.989。足见拉萨对西藏全区旅游业的贡献率之高。

再用聚类分析检验, 西藏下辖7地市的旅游发展被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拉萨, 第二档为林芝、日喀则、山南;第三档为昌都、那曲、阿里 (见图3) 。

聚类分析验证了拉萨旅游业具备区域旅游增长极的特征。西藏旅游业发展因此呈现出“拉萨为中心、周边的林芝、日喀则、山南和昌都、那曲、阿里等6个地区受其辐射和带动”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

三、西藏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

弗里德曼 (Friedmann.J.R, 1966) 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试图通过“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一个区域由孤立到发展不平衡、再由极不平衡发展成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之后又将该理论从空间经济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4]。“核心-边缘”理论主要被用来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核心-边缘理论[5,6] , 也适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

无论从经济总量、旅游资源丰度、服务设施数量及档次、与周边地区通达性和通勤频率, 还是与周边6地区基于行政和经济联系的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因素看, 拉萨都具备强大的经济外溢功能。鉴于目前进藏游客在拉萨市的旅游消费量和在周边6地区的消费量相差较大, 仍以拉萨市和周边6地区2000-2009年旅游接待量为基础数据进行拉萨对周边地区旅游辐射效应的分析和验证。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拉萨与周边的林芝、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6地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 0.985, 0.988, 0.935, 0.918, 0.727 (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拉萨与阿里相关性在0.05水平上显著) 。表明西藏旅游业的“核心-边缘”效应开始出现。拉萨与周边地区表现为总体较显著的旅游辐射效应, 但这种联动性并不均衡。其中山南、日喀则、林芝较好, 昌都和那曲稍差, 阿里不明显。周边6地区在旅游发展总量上与拉萨的差距较大, 且从2003年以来呈逐渐扩大的态势 (见图2) 。

拉萨对周边6地区的旅游经济辐射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 大致以拉萨为界分为藏西北和藏东南两大片区。西北片区的阿里、那曲、昌都受拉萨旅游经济拉动相对较弱, 而东南片区的日喀则、山南、林芝受到旅游经济拉动相对较强。这与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行政区纵深固然有关, 但目前藏东南片区与拉萨相对便捷的交通成为影响核心-边缘效应的主要因素。相对便捷的交通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精品旅游资源, 藏东南旅游经济走廊正在形成和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经过30年发展, 西藏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已经形成, 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效应——以拉萨为中心, 辐射和带动周边6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然而, 定性定量分析表明西藏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极不均衡, 拉萨旅游接待量占西藏全区比例高达60%左右 (见图4) 。拉萨作为西藏的旅游经济中心, 在发挥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同时, 也呈现出严重的单极化发展态势。单极化为主的发展方式在客观上造成“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不经济后果, 从而大幅降低了西藏旅游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3年“非典”和2008年“3.14”事件让西藏旅游业的这种缺乏抵御旅游安全风险的弱项暴露无遗。图2和图4均显示:2003年西藏和拉萨旅游业明显减速, 接待量几乎与2002年持平;2008年西藏和拉萨旅游接待量锐减近50%。在旅游危机事件影响下, 西藏整体旅游业发展和拉萨旅游业表现出异常显著的“旅游共振”现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特征让西藏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蝴蝶效应”危机。

此外, 单极化发展在形成“核心区域”旅游经济呈极化效应的同时, 也让“边缘地区”旅游发展呈边缘化, 旅游经济发展不足或滞后。以西藏2006年以来旅游发展增速最快的林芝地区为例, 其区域知名性景区仅有3处, 其余中小景点“空间分布极为不均, 密集分布于八一镇和拉萨之间的318国道两侧, ‘拉萨-林芝旅游廊道’初步形成”[7]。虽然林芝地区受拉萨市辐射效应相对明显, 但与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全藏最佳的生态环境相比, 林芝旅游发展总量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显不足, 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 西藏旅游业发展建议

参照弗里德曼所持的“核心-边缘”理论观点, 西藏旅游业同样要经历“孤立—不均衡—严重不均衡—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等阶段, 目前正处于互相关联的不均衡的过渡阶段。为此, 提出相关建议:

1.分时段、分地域对拉萨市旅游客流进行适度控制, 缓解拉萨的旅游承载压力, 最大限度地缓和全球各地涌入的大量游客与拉萨市的旅游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强化拉萨市与周围6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 量入为出地做好相关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 更好地承接拉萨市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

2.从西藏旅游业发展全局的视角和高度, 注重拉萨旅游经济“核心-边缘”效应的综合发挥, 使周边六地区不仅能共享西藏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更能借鉴拉萨的成功经验, 规避旅游业发展的教训和误区, 少走和不走弯路, 更好地实现本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而以西藏全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其产业发展安全度。

3.对目前受拉萨旅游经济中心拉动效应显著的藏东南片区 (日喀则、山南、林芝) 进行重点产业培育, 打造生态旅游和民族特色旅游精品, 发展自身旅游经济的同时, 做好承接拉萨旅游分流的准备, 未来与拉萨市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对藏西北片区旅游经济采取选择性发展措施。为西藏旅游拓展和创造更为宽广的缓冲空间和发展空间, 实现整体、科学、持续发展。

4.基于前三点建议制定西藏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决策和政策, 改变全区旅游业发展过度依靠拉萨的现状, 增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安全系数。以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及其产业联带效应的发挥, 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风景这边独好——改革开放30年西藏旅游业发展纪实[EB/OL].[2008-12-04].ht-tp://tibet.news.cn/gdbb/2008-12/04/con-tent_15089306.htm.

[2]西藏旅游[EB/OL].[2007-07-30].http://biz.finance.sina.com.cn/qmx/stockreports.php?symbol=600749.

[3]西藏1959-2008年GDP和人均GDP变化示意图[EB/OL].[2009-03-30].http://ti-bet.news.cn/photo/2009-03/30/content_16101094.htm.

[4]王小玉.“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41-42.

[5]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9-231.

[6]梁美玉, 史春云.长三角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J].旅游论坛, 2009 (2) :229-233.

篇4: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西藏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

一、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内涵

西藏民俗文化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璀璨的藏民俗文化,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宽大的藏袍、平顶的碉房民居、香味四溢的高原热饮——酥油茶、风干的牛羊肉、粗犷豪放的藏族歌舞、多姿多彩的节日、奇特的婚俗、丧俗等民风民俗,不仅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异域情调,而且也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藏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它蕴含的原始感、新奇感、神秘感和粗犷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构成了西藏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地的优势所在。一是高原自然景观优势。二是宗教历史文化景观优势。三是高原民俗风情优势。四是旅游产业相对优势。

二、民俗旅游的的概述及现状分析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广义上说,民俗旅游涵盖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旅游项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突出。随着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迅速。 1995年国家旅游局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推出了“民俗风情游”;2003年提出“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2004年推出“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虽然这些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开发出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项目,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村”、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等。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特色浓。我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文化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区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文化异彩纷呈。除了汉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其他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积极地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与国际间的友好交流往来;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产品,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现状分析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 民族文化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西藏地区而言, 藏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占有显著的作用。搜狐网曾经评出的西藏十个关键词是: 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 、拉萨 、雪莲、神秘 、佛教、圣洁、喜马拉雅山、藏药、雅鲁藏布江;《西藏旅游》杂志推选的西藏十个代表符号是: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拉萨、六字真言、辩经、太阳、苏罗玛宝、藏刀、英雄结 、神鹰; 从搜狐网评出的有关西藏的十个关键词来看, 人们喜爱西藏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西藏民俗文化方面, 与此有关的词有6 个, 占到 60% , 其他的 40% 主要集中在西藏的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中, 从《西藏旅游》所推出的十个代表符号来看, 有关西藏文化旅游资源的符号有 7个, 占到 70% , 而以自然旅游资源为特征的符号为3 个, 只占30%。由此不难看出, 不论从游客还是西藏当地的旅游机构的准备方面, 西藏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还是西藏独特的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 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保护藏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保证西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藏民族特别重视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每一节日和庆典都是展示藏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大成活动,通过节日沟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宗教活动,其庆典过程既是仪式化过程,又是身心愉悦过程。因而在藏民族的节日和庆典中,最能体现藏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征。 诸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传召节”等所具藏民族特色的节日和庆典仪式,都能充分展示出藏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既为藏民族所钟爱又为“他者”所关注,构成藏民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特征从而成为民俗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们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可以了解藏族人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了解和感悟藏民族的民俗文化环境,咀嚼体会藏族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观念,从旅游的感受和认知层次上说,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从市场发展上说,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挖掘民俗文化能够使西藏的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藏民俗文化极其丰富,它是藏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为本质的民族品格和特色,也是西藏人民的历史文化的缩影。“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西藏民俗独特的民族品格、浓郁的民族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突出的地方差异都能成为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现代旅游中不论是商务旅游、专项旅游或风光旅游,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特别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文化的支持,文化生活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因而,西藏的旅经济的发展应该顺应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和需求,充分利用民风民俗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五、如何在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民俗文化

从西藏旅游开发来看,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西藏旅游区划来看, 开发条件最好、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区也是以藏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 而且, 在西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藏民族文化由于旅游开发, 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政府已经为西藏的一些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比如近年来的拉萨老城区改造,布达拉宫土木结构和墙体的大规模维修等。

笔者认为,在开发西藏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民俗文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第一,真实展现西藏民俗事象的历史和现实特色。第二,全面认知、开发和利用民俗事象中的有形民俗和无形民俗。第三,进行民俗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其参与性。第四,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必须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尊重藏民族宗教习俗。缘于民俗的民族性和敏感性,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要强调尊重民俗,避免开发民俗文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正确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来对待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参考文献

[1]顾雅惠.西藏民俗文化与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管见[M].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4(06)

[2]陈莹婷.民俗旅游之浅析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3)

[3]朱普选.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M].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8 (07)

[4]章筱蕾.论西藏旅游发展的几个问题 [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5]曹瑞琴.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8)

[6]王悦. 西藏旅游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策略 [J]. 西部论丛. 2006 (05)

[7]赵树明.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之对策探索 [J]. 西藏发展论坛. 2006 (05)

[8]孙丽坤.西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 特区经济. 2009 (04)

篇5: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郑 佳 丽1 张 世 聪

2(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西藏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后发优势强劲。自2000年,西藏提出“实施特色追赶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确立旅游业作为全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的首要地位之后,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经济体系。笔者从法学视角着手,在树立“依法治旅”理念;抓紧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条例;加大西藏旅游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推动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大力促进和谐西藏、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和谐西藏;旅游;法制保障

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高山巍峨,湖泊星罗棋布,自然风光雄伟壮丽,民俗风情古朴浓郁。世界第一大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大高原湖泊—纳木错神湖,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旅游景观,倍受世人青睐。但由于区位特殊及发展经济等因素,西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损坏问题。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和建设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系统,导致部分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1]西藏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赋予的民族立法权为根据,着力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为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西藏、和谐社会保驾护航。1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树立“依法治旅”理念

“依法治旅”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依法治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旅游事务、管理旅游文化事业、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证旅游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的一种基本方略。其核心是建设法治化的旅游管理机制。其关键是依法行政。

对西藏来说,“依法治旅”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西藏等战略的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区”理念的不断深入,西藏旅游的全方位发展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在此关键时刻,西藏党委和政府应根据全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全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着手,充分行使民族自作者简介:郑佳丽(1982—),女,汉族,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经济

与法制建设。

张世聪(1981—),男,汉族,山东莱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治立法权,进一步挖掘民族法制建设的根本特性。以“旅游经济”为切入点,尽快树立“依法治旅”理念,积极推进“依法治旅”进程。不断完善旅游法规,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转变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地方综合性旅游法规建设,抓好“中国级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建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市)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强化旅游统计职能。着力完善西藏旅游标准化体系,加紧制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西藏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产品的标准;研究制定自驾车、滑雪、温泉旅游等专项旅游的标准。努力构建“西藏绿色饭店、酒店、汽车旅馆和旅游电子商务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民族法制的各项功能。从而促进西藏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2抓紧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和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是以1984年5月全国人大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为标志的。自实施以来,对西藏的经济、政治、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在和谐西藏的构建过程中,对西藏的民族自治自主权利、西藏的社会稳定、区域稳定、边防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5月实施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34条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根据本规定制订具体办法,并将执行情况向国务院报告”,对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规定,为自治区出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具体法规、规章奠定了坚实基础。[2]西藏党委和政府虽然在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的过程中,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了相应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规定更加符合各个少数民族区域地方的发展要求。但可操作性不强,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仍旧缺乏。迄今为止,全国五大自治区的行列内还没有出台实施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任何法规,更没有较完整的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法规和规章。

因此,笔者认为,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想之中,必须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结合西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和完善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导的关于西藏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法规和规章。

3努力制定实施自治条例

西藏自治条例是由西藏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按照西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制定,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调整西藏内部民族关系及西藏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综合性自治法规。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西藏旅游资源,保障国内外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西藏实际,努力制定实施西藏自治条例。

自1965年以来,西藏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3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关于旅游建设和发展的,包括《西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等条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西藏自治条例尚未出台,至于自治条例中涉及的旅游产业方面的法律内容就更无从谈起。这对西藏旅游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其无法纳入民族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当务之急,为了确保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制定实施西藏自治条例。西藏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自治条例的制定者和起草者,必须通过长期的起草实践,积累丰富经验,在逐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实地调研,努力解决全区旅游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找准切入点,量体裁衣,积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自治条例的出台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完善单行条例,加大西藏旅游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单项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对单行条例的立法权限作了特别规定,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西藏单行条例是在西藏自治条例的基础上,把自治区条例具体化的单行法规。根据宪法规定,西藏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省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西藏人民代表大会既享有普通省级行政区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又享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自西藏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以来,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立法特色和机制,使西藏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此期间,已经实

施了《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西藏自治区国外藏胞回国探亲管理暂行规定》等单行条例。但是有关旅游产业方面的单行条例数量较少。当前,只有《西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这远远不能满足西藏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合理有效的开发旅游资源,促使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西藏应坚持“依法治旅”理念,积极完善与旅游经济方面相匹配的单行条例。如果有的单行条例不适应实际情况,而这种情况又很普遍,那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西藏根据《宪法》、《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治或变通的权利,结合本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单行条例经过法定机关批准,进行必要的变通或补充。标本兼治,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为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5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民族地区旅游法制实施、监督的力度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旅游发展离不开民族法制的强力保障。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西藏旅游发展强劲,巨大的旅游客流的到来让西藏旅游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慌乱,住宿随意涨价、旅行社无序竞争等内地旅游市场的顽疾也传染到了雪域高原,给西藏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和不利因素。虽然我国法制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西藏各种司法部门不断健全。但是,由于监督工作环节薄弱,导致民族法规、规章的效力降低。因此,要加快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监督力度。

首先,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普及民族法制知识,提高民族法律意识。西藏党委和政府应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发展要求,树立“依法治旅”理念,不断完善旅游法规和加强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针对西藏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旅游法制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薄弱等问题,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让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学习或了解国家和自治区内有关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关系中各个旅游主体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模范地遵守法律,大胆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

在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前提下,还可以全面普及各个民族地区关于旅游方面的法制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体和信息工具,深入持久地进行法制宣

传和旅游法制知识教育。多维度增强全区领导干部、群众和广大旅游者的旅游法制观念意识,真正达到提高用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其次,加大民族地区旅游法制实施、监督的力度。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法律监督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为了深入贯彻这一精神,西藏应该抓紧制订下发相关的《检查方案》,督促各地区旅游质监部门加强对所辖旅游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西藏旅游质监部门应该紧紧围绕“深化整顿旅游市场”这条主线,立足区情,与时俱进,全力强化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以规范导游执法为突破口,加大执法力度。着重对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场等相关旅游服务单位,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不定时出动相应的质监人员,对旅游车辆、旅游团队、导游人员、旅游购物场所等进行严格检查;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整治,规范旅游经营行为;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打击西藏旅游业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加大优化全区旅游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力度,尽力减少旅游投诉,强力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法》地方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有关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的作用。真正为西藏旅游的发展与和谐西藏、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R].2010—01—18.[2]朱玉福、张作江.构建和谐西藏的民族法制保障探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3).[3]胡锦涛就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听出意见[N].人民日报,2006—08—28.Discussions on the Legal Guarante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Tibet

Zheng JialiZhang Shic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Xianyang,Shanxi712082)Abstract:Tourism resources in Tibet are unique and have a strong advantage to develop.The development scale has been getting stronger day by day and the tourism in Tibet has formed a tentative perfect tourism industrial economic setup since 2000, when Tibet put forward to

篇6: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卓玛穷达

摘要:文章在回顾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

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并从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多途径解决办学资金问题、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成功追赶的关键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先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西藏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缺乏人才、智力的支持,使得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成经济优势,成为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给西藏职业教育事业既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深刻认识目前办学不良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对发展西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原因分析

1987年11月国务院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和西藏自治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西藏教育工作的方针: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第一次将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显著的位置。自治区开始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得到逐步发展。截止2004年末,西藏自治区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8549人,教职工总数1155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人。

但是,由于受西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教育基础薄弱,大众职业教育意识淡薄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藏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质量差、教育资源不集中、办学层次脱节、招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具体分析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统治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受印度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人分等级的意识深刻影响着旧西藏社会生产生活。以铁匠为主的部分手工艺人处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明间流传着像“欺许者为铁匠,乞丐为下等人”,甚至在儿歌中也有“铁匠的儿子娶得妻,石头也能开出花”这样歧视和咒骂五金匠人的言词。公元17世纪,第司·噶玛登雄旺布治理西藏地方政府期间,颁布的第一部封建法典中把一切工匠、屠夫、天葬师、民间艺人视为“下下级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手工艺人不能与等级比他们高的百姓同餐共饮。

这种封建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严重束缚着职业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美容美发、酒吧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在西藏陆续落户,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从事这类职业的一般都是外来人员,本地藏族人很少。究其原因,也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藏族人对这类新兴行业还怀有一定的偏见。

2.经济落后严重影响着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是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方面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企业、工业发展不足,社会自我财政积累能力相当差,长期以来西藏建设所需的资金一直靠国家财政的支援。而且,因为西藏建设所需投放资金的地方太多,紧张的财政对于资金要求偏高的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发展不足的瓶颈所在。二是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投资教育就更成为困难,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广大农牧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三是西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1998年为例,西藏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3︰22.3︰43.5。第一产业偏重;第二产业偏轻,现代工业极不发达,机电、化工、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在西藏仍属于空白;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其中的主导行业层次较低,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等新兴行业尚不发达、社会经济发展不足,就业渠道狭窄。

(二)内部原因

1.师资结构不合理

一是教师学历达标率低。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有32.43%的教师学历未达标。二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占44.44%,专业、实习课教师占48.84。这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比例4︰6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教师少,显示不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并且在专业教师里普遍存在着懂理论而实践能力极差的现象,“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里,副高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9%,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72%,初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7%。这跟教育部提出的“具有高级专业职务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达到25%”的要求相差很大。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由于缺乏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市场预测,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复、不切实际的现象,与本地区的特、优产业联系不密切。

3.教材针对性不强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地,有本民族的语言;西藏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等方面与内地有一定的差异,但目前西藏职业学校使用的部分统编教材对这一特点兼顾不够,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又很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不少困难。

二、改革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干部认真学习职教法和全国职教会精神,并以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为契机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大战略作用。地方政府应认真履行办学责任,重点办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典型示范的办法让群众看到接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理解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科学精神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进而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在全社会营造起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

2、多种途径解决办学资金问题

国家对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经费预算,应有发展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预算比例或西藏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西藏财政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应通过制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在西藏办企业的单位通过捐资、提供实习场所和兼职教师以及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等措施支持职业教育。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对自身及子女教育投入的能力;要完善教育信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以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资助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3、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西藏职业教育要想摆脱目前办学上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胜任职业教育工作。二是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引进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以改善自己的师资结构。同时大胆地实施校企联合,聘请兼职教师。西藏不少职业学校办有像卡垫纺织、藏式绘画等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的专业,很有市场。像这类技能、技术性很强的(工种)专业,在西藏民间流传久远,社会上有一些技艺精湛、知名度极高的能工巧匠。职业学校如果能大胆地聘请他们任兼职教师,不仅能广泛吸引学生入学,而且能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三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援藏援教”等来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1)借助现代化远程教育途径把发达地区的名师和先进课程引进到教学中来,提高我区职业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2)借助“援藏援教”措施,通过教师互访等方式提升我区职校师资的整体水平。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西藏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充分考虑区情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应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施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乡村,应积极开展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在中心城市应重点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适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在县、乡建立乡村两级农村技术学校,对农民和当地初中毕业生进行文化水平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

一、两项致富技术,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致富的新型农民。(2)目前,除了阿里地区以外,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畸形竞争生源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西藏职业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在交通、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因此,如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在拉萨建立一所融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院,将会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5、调整专业,加强教材建设

“十五”期间,西藏经济发展确定了“六个特色支柱产业”: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各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出一些既有优势又有特色的专业,比如旅游专业、藏医藏药和民间手工业等。这样不仅在生源上得到保证,而且也将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办出自己的特色。

应尽快编写适合西藏地区文化背景、适合于本地区特点的职教教材和参考书;开设与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应增加一些劳动技能和科学种田、畜牧知识以及当地社会、人文、地理知识。比如,在建筑专业课里,增加一些有关西藏传统建筑风格的教学内容;在职业指导课里,增加一些关于藏族人创业题材的内容;在服装专业课里,增加有关藏族传统服饰的教学内容;在养殖、种植等专业课里,增加有关高原气候条件下,对养殖业、种植业的特殊作业要求的教材内容,等等。教材内容结合藏区实际,不仅学生学起来既实用又易于理解,而且还能提高群众支持孩子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合度和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⑴王太福,王代远,王清先.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2)西藏社会科学院编.2003西藏经济蓝皮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怀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宋洪远,谬洪乐.关于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3(1)。

(6)张明,扎噶.西藏的手工业和工艺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做基础教育的行者的潜心班级管理的探索教育论文下一篇: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