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4-05-02

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篇1: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摘要:通过对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 阐明了凤凰古城在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就如何对凤凰的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凤凰古城, 文化遗产, 旅游, 保护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式保护,格局,原生态资源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城镇和丰富多采的文物古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尤其是城乡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古城镇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镇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 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待研究解决。

而凤凰古城集民情风俗、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为一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湖南的西部山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镇。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其独特的原生态资源。

现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 振兴风凰经济已成为凤凰古城人的共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古城成为湖南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并具备良好的旅游基础和规模。

一、古城旅游资源的保护

古城的保护价值极高。从历史价值看,凤凰古城是镇守南部长城———湘西边墙的一个重镇,是“边墙”的军事指挥中心,是明清以来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全方位管理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原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从文化价值看,它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溶汇整合的“活化石”。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景观可以从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得到体现。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地【1】域文化特色。古城内自然景观、人工建筑和文化氛围和谐统一,表现出较高的整体性特点。特别是跨江而建的双层风雨桥和沿河两岸独具风格的吊脚楼民居,【2】 成为凤凰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文化遗产景观。实施凤凰的开发式保护,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所要保护的对象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保护、开发前,对现存的壮锦资源实施全面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凤凰古城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特别是对有特殊文化含义的作品要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普查的过程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后盾,为此应调动政府、社会两方面的力量,建立相应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扶持机制,确保壮锦资

【3】 源保护有必要的经费支持。

二、旅发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影响

(一)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

积极影响提高了人们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搭台”的方法,增加凤凰当地政府及居民经济收入,使人们认识到了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大了文物申请力度,逐渐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保护它,大量没有列入保护范围的甚至被已经部分破坏的原生态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被抢救得以保全下来。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负面影响

自从旅游开发后,发现在古城镇在旅游开发热潮的背后,其实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问题:

1.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古城镇旅游开发现在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强调的是游客感受而不是体验,因而很多时候对历史文化内涵开发不够。由于许多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开发大都处于浅层次,因而古城镇旅游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决策者和运营主体,往往把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争牌子上——争是否是世界文化遗产,争是否是历史文化名城,争是否是文物保护单位等,而对产品开发欠重视。

2.整体保护与局部保护的关系

古城镇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古城镇要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及恢复古城的传统环境和风貌,包括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水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少数民族风俗风情。在凤凰,古城区内外存在大量建于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砖结构住宅建筑,多为平顶,外观与传统民居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传统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另外,古城区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没有经过控制,缺乏良好的外部空间轮廓和景观风貌,尤其是山体上的新建筑和构筑物阻挡了城镇景观通廊的视觉效果。

3.旅游开发与环境破坏的问题

在凤凰古城,以前这里的人们洗衣服用荼枯、皂荚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的人们都用洗衣粉,并且他们也不会计较是否含磷,生活用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油类物质;还有随着旅游的开发,沱江两岸都是大量的旅店、餐馆以及酒吧,这些店面的污水全部无所顾忌地排放到了沱江里面,都造成了水草的聚集。

4.商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文化冲击问题

古城现在之所以让人觉得商业气息太重,是因为古城本身已经没有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原来的居民纷纷外迁,民居成为商铺和客栈,古城变成了一种商业的布景,这虽然不能说与历史保护背道而驰,但至少只保护了形式而没有保护住内容。现在的丽江文化正在被异化,一些古老的习俗正在发生蜕变,一些技艺如制铜、皮革加工的手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开始消失。而变了相的文化产品充斥着古城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对生态资源保护开发与发展的思考

城镇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既要适用、可靠、安全, 又要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要求。如果只注重建筑本身的造型, 而不考虑周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

【4】境, 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中国, 必须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出发, 努力探索, 不断创造满足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需求的建筑, 进行更加合理、美观的城镇规划。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锦屏, 专程来到凤凰检查指导古城的保护工作。经过实地考察, 她认为凤凰县确实严格按照“保护原样, 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 , 使古城的文物古迹和典型民居“修旧如故” , 古城的各类违章建设行为得到综合治理, 古城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建设步伐得以加快, 她对古城保护工【5】 作颇感欣慰。对古城的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把保护区、经营区严格区分开来, 使旅游功能区布局合理, 并规范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难以保护和维护的区域、古建筑、景点, 必须“ 有限度” 地开放, 特别是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要挂牌保护, 尽量保

【6】 存好古城的历史风貌, 提高古城旅游观光的文化品位。固凤凰古城应该以保护开发为基础,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导向。规划设计者要仔细分析凤凰的历史和现状,对城市环境进行认真反思:这个环境不只是自然环境,应当包括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规划理念应该为 “天人合一”,要求有严格科学的资源考察、景区总体与详细规划,以达到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7】

然而,与兴旺发展的旅游经济相对应,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卫生条件。卫生条件常常取决于当地的状况,水污染的成因极为复杂,一般而言,由于极端天气原因,当地污水处理厂会由于连降暴雨而超过水处理的极限从而把未能完全处理合格的污水直接排放出去;又或者由于管道老化等等硬件设施导致管道泄漏,一些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除了这些人为的疏忽,动物也可能对海滩的卫生条件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说比如很多海滩有成群的海鸥栖息,海鸥在捕食的同时排出粪便,而这些排在沙滩上的粪便又会被海浪卷入水中,这些粪便以及海里飘浮的藻类常常携带大量的病原体、病毒和细菌,细菌含量超标的海滩对游客造成健康威胁,而这些对人体致病的病原体就是一种污染。研究证实,标志着水质好坏的肠道细菌可以在水底的淤泥沙子中存活三个月至一年以上,在他们

【8】存活期间一旦重新进入到水中就是一个致病的因素。

凤凰人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发现其发展的核心是两点:保护凤凰的古城风貌和名族文化传统,凤凰避免“三化”:一是跟风搞谓的“现代化” , 破坏凤凰现有的古典山水城市格局。不能打着“ 旧城改造” 旗号, 把有世界级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折腾成千城一面。二是古城盲目商业化,它会对古城风貌造成毁灭性的【9】影响。三是一概机械复古化。任死地看待过去的东西, 要求所有包含民族传统的东西甚至包括生活方式都保持、恢复古貌, 这种极端现象把风格和功能混为一谈, 非要老百姓死守几千年来板壁屋加马桶的生活习惯不放, 不但不合发展潮【10】流, 也是不人道的。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执没有开发的保护, 是没有根基的保执没有保护的开发,则是不可持续的开发保护和开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四、结论

如果我们要寻求一种传统的古城风景,湘西凤凰古城已经给了我们最佳答案。其旅游业的产生发展,呈现于世,已经完全构成了一个自己特色的发展体系。我们很幸运,当我们要开发古城旅游业时,前人总是送来最好的东西。只要我们有所扬弃地继承、合情合理地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而凤凰古城的传统风貌将在世界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凤凰人一定会描绘出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谈我国历史遗留建筑的保护[ J].山西建筑,聂兆征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 《船山学刊》 许抄军、刘沛林、王良健、陈 东

【3】曾萍,张晓萍.旅游经济开发与无形文化保护刍议 经济问题探索 【4】中国的龙凤—保护文化与自然的精华 叶文智 【5】凤凰展翅翱翔 顔雨彬

【6】湘西凤凰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国家林业局中南院, 谢国来

【7】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胡卫华

【8】美国环境保护署2006年国会报告[R].Implementing the BEACH act of 2000: Report to Congress, 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823-R-06-001, 2006.【9】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陈理

【10】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山西建筑, 赵丽丽, 王成武

篇2: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 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

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4、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

篇3: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 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 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 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 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 使之不受损伤、破坏, 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 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 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 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 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 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 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 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 促进旅游公平发展, 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 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 如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 、气象灾害 (风蚀、水蚀、日照等) 和生物灾害 (鸟类、白蚁等) 。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 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 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 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

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 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 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 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 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 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 (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 、“三乱” (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 , 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 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 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

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 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 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 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 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 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 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旅游景观, 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 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 是老北京的骄傲, 已驰名中外, 世人皆知。建国后, 为兴建国际大都市, 大搞城市建设, 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 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 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 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 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

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 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 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 如任意采集花草, 破坏树木, 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 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 使土壤板结, 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 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 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 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 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 土地归国家所有, 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 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 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 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 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 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 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目前, 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 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 多头领导, 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 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 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 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 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 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 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

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

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 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 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 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 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 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

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 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 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 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

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 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 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 使周边环境更协调, 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 应采取果断措施, 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 该铲的就铲, 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 更不能夸大收益, 不能忽视风险, 不能不计成本, 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 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 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 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 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 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

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 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 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 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 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 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 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 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 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 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 提高全民素质, 共同维护, 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旅游资源的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益, 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因素,措施,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1.

[2]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6) .

[3]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 2009.

[4]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6.

[5]高曾伟、卢晓:旅游资源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规划及发展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概述

在旅游发展中,重视古城古镇开发比较早的是江苏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庄、同里和甪直三个古镇。这三个古镇经过科学详尽的规划,进行了具有保护性的开发,立刻在旅游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些成功的典型示范下,全国各地一批各具特色的古镇成为旅游热点,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就是典型案例。与此同时,古镇古城的开发,也带动了一些小城市旅游的升温,如桂林的阳朔西街、丽江的大研古城和湖南的凤凰古城等,都迅速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开发,只有在做了科学规划后,才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进步。历史文化名城很快成为区域性旅游的热点,使原本日渐衰落的古城(镇)保留了下来,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開发的关系辨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空间环境效益。遗址地的空间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只有完整无损地保护好遗址地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及其周边的环境,才能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游览。

其二、社会发展效益。旅游的社会意义在于欣赏其它地方或者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以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人们交往和双方的文化交流。

其三、经济发展效益。发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称旅游业为“朝阳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旅游业还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旅游目的地国,接待外国游客可望达到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措施——以山西为例

从山西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实践看,坚持不懈的贯彻这种设计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为了更加科学的保护古城,开发古城,造福古城,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完善法制

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强制保护。针对职能型历史文化名城,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保护好现存的历史遗产,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山西省首部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已颁布施行,该条例明确规定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应当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为辅的方针编制。

第二,建立文物保护程序及责任追究制度。各地在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时,应该进一步确立起“谁使用、谁保护”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并制订具体的保护办法、审批程序和法律责任,由“责任人”签订“责任状”,一旦文物发生人为或自然破坏,“责任人”就应负行政或法律责任。

(二)科学的规划设计及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不同,主要包括城市总体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街区层面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总体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针对综合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应该做为工作重点。为此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近年来通过在各地的调研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编制办法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三)准确抓住旅游资源的特征

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旅游策划重点必然不同,只有在准确把握城市特性,深入了解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高效率、高回报、低成本的优秀旅游策划。如山西漫长的发展历史、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干燥的自然气候,使得这块土地上存留了大量以木结构建筑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包括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550处。除了散布全省的文物遗产,各式各样的古村镇也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这些古村镇不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建筑遗产,也保留了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汾河流域、沁河流域、黄河沿岸和边关边寨“三河一关”区域古村镇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丰富、地域特色最为鲜明。截至2009年,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101处,其中5镇、13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的7.2%。

(四)加强古城历史风貌保护的教育宣传,增强风貌特色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在编制历史文化名称规划的同时,大力加强历史名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主要媒介如电视、报纸、杂志和直接的专题讨论、演讲等,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意义以及定期开展历史风貌保护的教育宣传活动,使历史名称保护成为一项积极和自发的行动,推动历史名称风貌保护的顺利开展,从而有力地促进古城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是相互扶持、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才能使得旅游规划有历史舞台得以施展,同时通过旅游规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的反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旅游开发设计思路,这对我们全面认知保护和利用的协同有很多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亚蒙等.中国名城[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5]王红,冯卫红.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探析——以平遥古城为例[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

篇5: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笔者对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

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下转第40页)(上接第36页)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韶立.我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剖析[J].中州学刊,2006,(6):104-106.[2]栾坤,熊礼明.对旅游规划单位无风险经营与旅游规划质量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98-201.

[3]陈兴鹏,苗红.旅游规划的误区[J].小城镇建设,2005,(2):22-24.[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篇6:申论: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海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些年来,由于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洋环境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珍贵水产资源面临危机,矿物质污染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赤潮频发和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使海洋的健康生态面临严峻考验。

正视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维护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海洋生态的破坏源于人们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过渡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科学、有效的规划,有关保护的规划缺乏法律强制性等。因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具体而言:

首先,制定科学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政府要通过严格勘查和调研,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强化执行力度;相关海域管理部门要打破“重经济、轻环保”的陈旧思维,重视环保之于经济发展的长期效应,做到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模式。

其次,进行科学开发,避免“环保错位”。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资源特点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完善问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引导民间组织、公民等社会各界参与改变和修复海洋环境;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为环境治理付出沉重的经济和健康代价。

最后,推动海洋保护,加强政府监管。政府要确定保护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减少甚至杜绝资源浪费;淘汰落后产业,减少污染源;企业要提高生产工艺,引入治污设备,提高资源利用能力;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篇7: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2

——以苏州环城河为例

摘要:河流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水系遭到较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和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以苏州环城河为例,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从而认识河流,整治河流,并提出保护措施,使城市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得到协调发展。关键词:城市河流;开发;保护;和谐;苏州环城河

前 言

河流与城市的发生、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河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市河流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倡可持续性发展开发模式,并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性保护进行了设想。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1.1 河流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 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1.2 城市河流旅游功能分析

城市河流是旅游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之一,城市河流具有文化、环境、生态、商务、旅游与日常休闲功能客观要求多种功能平衡发展以满足相应主体的不同需求,而旅游功能已上升为现代河流最重要的功能,合理开发城市河流以最大程度实现城市河流多种价值、发展健康的城市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苏州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方威尼斯”、“苏州园林甲天下”等众多美誉。苏州环城河,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环绕美丽的苏州古城,登上环城河上的游船,沿途可观赏到苏州古城墙遗址、佳偶天成的藕园、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中国现存最长的连拱古桥宝带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盘门水陆城门、“吴门第一桥”的吴门桥、新近发掘出来的古胥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闾门等景点,参加水上婚典、水上运动、放河灯、古城门开启仪式、龙舟竞渡、苏州生日等旅游活动,沿线配备有纯正苏州味的茶坊、酒楼,满足现代需求的咖啡吧等休闲设施,还可以在三国英雄孙策古墓所在的苏州第一丝厂买到正宗的苏州丝绸。环城河风貌保护工程,不仅给苏州营造了一条环城绿廊,而且将苏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联结了起来,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热线。近年来,围绕“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城市旅游形象,新开发建设了环城河水上游,逐渐成为苏州旅游新亮点和热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发挥其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也的发展,旅游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不断对现有旅游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是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被誉为苏州“绿色项链”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是一条“成城即有”、见证了千年古城繁华与兴衰的著名河流。经过千年的巨资整治改造,环古城地带宛如一处处开放式园林,加之两岸如画的风景,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而年轻城市的流动“画廊”。无论是古城旅游,还是休闲娱乐,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都堪称古城区服务业发展一座价值独一无二的“金矿” 2.1 苏州环城河开发现状

项目开发之初,定位只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以古城风貌保护为主,并没有把它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后来的“无心插柳”却换来了“柳成荫”,但起初的定位和开发建设,由于先天存在的不足和欠考虑,作为“东方水城”的核心旅游产品,存在着不少有待优化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说来有,旅游特色有待进一步提炼和挖掘,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场营销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游客仅限于坐船观赏,可参与的活动不多;二是水上游可看性不强,沿河旅游景点偏少且略显平淡,文化挖掘不够;三是夜间灯光布置仍须进一步加强;四是水上游与岸上旅游产品缺乏互动,没有起到串联的作用;五是旅游码头和水陆换乘中心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上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

2.2 苏州环城河开发的优势

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在支持服务业发展上优势更佳。

其一,环城河改造后的基础设施水平更高,预留的服务业发展空间更大。按照一流设计、一流建设的目标,在历经三年、投入40亿元巨资改造之后,环城河沿线,公交站点、画舫游船等陆路、水路交通已经基本到位。而且,大到游船停靠驳岸,小到电话亭,古典园林的元素被大量运用,使得沿岸的诸多设施本身就构成了景观,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为游人营造了良好环境,更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硬件。

其二,环城河沿岸可利用的人文资源、历史遗存更多。仅觅渡桥至南门一带,就有见证了苏州近代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旧址,这些都是发展服务业的优质资源。

其三,环城河地处苏州古城区与新城区的结合部,过往人流密集,腹地更广阔,极有潜力把这一带发展成为城区服务业发展新的“聚宝盆”。2.3

苏州环城河开发设想

如果苏州要全力打造“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形象的话,就必须有相当影响力的“水城”产品来支撑,环城河对打造这样的高品质、强吸引力的“水城”旅游产品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环城河是充分演绎“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载体,自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现有环城河水上游为基础,巧妙串联沿河两岸历史典故,深度挖掘古城文化内涵,让环城河成为诠释古城文化和历史的最好载体,突出环城河是一条“古代和现代”时空联结的具有苏州古典韵味的时尚河流。

其次,继续扩大每年一届的苏州旅游节以水为主题的系列节庆活动影响,借旅游节庆为平台,以市场合作为手段,吸引国际知名与水有关的旅游城市参加水上彩船巡游,提升苏州古城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让环城河成为一条“苏州与世界”空间联结的国际化的东方河流。

苏州环城河沿线改变只以观光为主,没有互动内容的状况,让护城河旅游由“水上漂”走向真正的“水城游”。目前不少城市都推出水上旅游产品,沿岸景观大同小异,因此,在苏州环城河的新一轮开发中将注入体现“苏州生活”的内容,在水上设立一些特色的观赏区,并要让水陆联动,让游客能贴近、参与、感受东方水城居民饶有情趣的生活。

水塔变身空中会所,街舞融入沿河风景:位于环城河东北角的北河水厂地块,可以改建为私密性较强的高档商务空间。相邻的相邻水塔则可改建互相连通的别致的空中楼阁,可举办各类商务活动。相邻的水塔则可改建成互相连通的别致的空中楼阁,可举办各类商务活动。

胥门沿河一带已经形成酒吧一条街,是时尚夜苏州的代表,但目前美中不足的是,岸上丰富的娱乐活动与水上旅游之间仍缺乏互动。新一轮旅游策划中,将沿河酒吧双向开放,同时面向环城河面营造特色空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吧文化,向乘船旅游的客人展现苏州夜风情。

演绎中心的演出也可纳入环城河旅游之中,在广场沿河地块将打造一个“苏州大舞台”,广场北部可设居民自娱自乐广场,广场南部则可开展街头音乐表演,凡有一技之长的市民皆可来此亮一手,既丰富了市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又为环城河旅游增添了精彩节目。住一晚苏州民居,尝一尝船屋美食:利用附近有平江。在此处主要打造苏州建筑特色的住宿设施。分为枕水人家、江南庭园、私家园林、江南楼阁、水巷广场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区。与此同时,苏州居住生活类历史街区的小巷居民、世界文化遗产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群、各类传统会所,各种博物馆群的地利之便,可以说,苏州传统建筑的精华集中在此。因此,让游客“住在平江”的策划由此诞生的工艺品也将在这一区域集中展示。住处室内配以特色陈设、盆景、字画挂件、工艺器皿、服饰用品等,可供住客参观,也可订制购买。

觅渡桥地块将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所在,预备打造成为“爱情港湾”。在莫邪路沿岸则布设情人街,除了开出咖啡馆、茶馆、自助餐厅、礼品服饰店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精致店铺外,平时还可以通过举行单身派对、假面舞会等吸引人气。在河岸长廊则可设立音乐亲水平台,钢琴、小提琴演奏,对歌比赛等,将是水城旅游的亮点所在。

盘门地块集中了水城的一切资源要素,如水城门、古桥、船等,将整体打造成一个东方水城的门户区,也是水上旅游餐饮的集聚区。沿河的建筑采用船屋样式,彼此互通。船屋内以苏州美食为主打,具体经营餐饮和购物,水上音乐餐厅、水上啤酒屋、水上茶座,老字号中餐馆,外国特色料理店等,穿插一些购物小店,例如檀香扇、刺绣、丝绸、茶叶、珍珠、木雕等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一丝厂将进一步丰富购物内容,成为环城河水上旅游的精品购物区。

标准码头串起环城游线 三级服务体系让游客称心:除了让游客有可看、可玩、可住、可吃之处外,环城河沿线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

环城游憩带将设置三级服务体系。第一级为火车站的游船码头,设立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包括候船室、售票大厅、洗手间、医疗救助站、商务中心等。第二级为各个游船的停靠点,分别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导游讲解、休息等服务。第三级是设在各个重要观赏点的水上旅游服务点,重点配置景点介绍、交通导引和游憩设施。

同时,环城河沿线要设立10个标准码头,旅游标识标牌也要布设到位。其中,在火车站广场要设立旅游标牌引导游客进入游船码头,在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和各水上旅游服务点则要建立电子触摸屏,导览机等,在河道上还要设立统一的交通旅游引导标识。各主要游船停靠点都将设停车场,并靠近公交站点,便于水陆衔接。为了方便市民和游客在沿河游玩,环城河沿线的主要景点还要增设滨水长廊、休闲长凳、伞吧、冷饮屋、小吃店、售货亭、公用电话机、生态公厕、垃圾桶等商业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要加设栏杆等安全设施。由此,这样的休闲游,不仅使游客能尽览沿河风光,更能感受乃至加入苏州人滨水而居的日常生活。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可视为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旅游资源破坏因素分析

造成旅游景区资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旅游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缓慢性破坏如: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苏州护城河沿岸风景近年来受突发性破坏较小,但不可避免受到大自然缓慢性破坏。

(二)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旅游景区环境的人为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按人为破坏产生的根源来看,可分为战争破坏、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旅游活动导致的破坏等各种原因:(1)旅游规划开发不当

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区规划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执行规划。例如在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地区,不宜大规模建设度假设施、别墅营地等。一般应在距离旅游景观稍远集中建设,而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湖泊风景区被疗养院等建筑物包围。

(2)由于在风景区内开发,使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有的风景区由于盲目扩建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原来动植物赖以生存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例如,苏州护城河中许多生物种类逐渐减少,一些常见的生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3)旅游经营管理中失误

首先,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名胜古迹受损。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粪便、垃圾等污染物资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4)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旅游地和景区景点是有其自身容量的,超越了这一容量极限,旅游地的环境和景观衰退就不可避免。在一些风景名胜区,不断增加的游客使景区地而踩踏磨损而失去原有特色。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古代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如石刻雕塑、壁画等重要旅游资源,尽管自然条件下也会经历风化作用而衰败,但其过程缓慢。旅游开发后,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破坏。城市河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一)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风景开发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的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树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二)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做法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带价来换取经济繁荣的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带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三)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已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作为规范,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五)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改善之时,对此,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自己在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六)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禁超出环境数量,引导游客科学、合理的开展生态旅游。杜绝随意搭建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规划游客旅游线路、范围,加强环保宣传。对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采取积极恢复措施。旅游景区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在旅游线路沿途和景点集中地点设立环境保护标语牌和提示牌,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包含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水上旅游客源市场,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旧城区滨水岸线利用的转型,形成了更好的城市景观风貌,从而使得城市水上旅游产品得以“浮出水面”,并快速发展。城市水上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兼具观光休闲娱乐美食等多种功能、亲水性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适应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有条件的城市政府毫无疑问应重视水上旅游的发展,并且在旅游规划、码头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制定、游船企业的准入、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滨水沿江地区城市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积极而主导的作用。实际上作为旅游中心和热点的城市,发展城市旅游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因此,结合城市建设、空间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培育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将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知名度提升。

篇8:论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经营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在进行旅游促销时, 都是以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为主要宣传资料, 所以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越来越重要。

(2) 人们在旅游资源上重开发与利用, 轻保护与管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是相互矛盾的, 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景区的资源不仅要合理开发与利用, 更要善于保护与管理。

(3) 旅游资源决定了旅游区的品质、吸引力和价值。要保持旅游区的吸引力和价值, 首先要保护旅游区的资源, 而有效的管理则是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资源有多重的价值体现, 如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游憩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等, 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多重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保护和开发相互和谐基础上的, 要使旅游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得“双赢”。

2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复杂, 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2.1 自然因素造成的旅游资源破坏

2.1.1 突发性破坏

自然界发生的火山喷发、地震、山火、海啸等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而且在短时间内就会完成, 破坏力度大, 可能导致整个旅游资源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2.1.2 缓慢性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 一些久远的历史遗迹, 长时间受到风吹雨淋, 加上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物理的破坏以及化学变化, 使旅游资源本身的形态和性质逐渐发生了缓慢的变化, 又称缓慢性风化。例如, 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遭受脱落、起甲、酥碱、烟熏、变色等病害的侵害。此外, 一些虫害也是造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因素。

2.2 人为因素造成的旅游资源破坏

2.2.1 战争破坏

战争是对旅游资源最具毁灭性的一种行为。战争的炮火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一处文物古迹化作一片瓦砾, 如圆明园、巴米扬大佛。

2.2.2 建设性破坏

由于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与重视不足, 在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工程中经常出现拆毁有价值的建筑、损坏遗迹遗址的情况。如我国哈尔滨在20世纪5、6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 拆毁了一批融东西方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建筑物。

2.3 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破坏

在早期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 一些旅游规划人员缺乏资源保护意识, 出现了砍伐树木、毁坏建筑、破坏环境的现象, 有些地方在旅游景区内兴建宾馆饭店、旅游品商店等接待设施, 当时的目的也许考虑游客参观游览方便等, 结果各种生活垃圾污染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2.4 旅游者的破坏

旅游者的破坏也随处可见。旅游者经常踩踏会破坏植被;珍稀的花草被采回家作为纪念品;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地质特征遭到涂写的破坏和侵蚀;空气、水被污染等。对于一些人文景观, 如宫殿、庙宇、教堂、历史遗迹等, 在原本不是为旅游目的而建造的建筑物和场地内接待大量的游客, 会造成磨损、侵蚀、意外损坏、乱丢废弃物等负面影响。

3 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与内容

3.1 开发与保护和谐原则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 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离开景区建设和旅游发展, 单纯地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二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对资源的合理保护, 甚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收益。

3.2 依法保护的原则

随着法制建设逐步健全, 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旅游资源已成为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法规是具有强制性的, 它不但对保护的行为规范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还对那些破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资源的人员和单位部门, 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在旅游资源保护中, 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3.3 旅游资源保护的内容

(1) 旅游资源的本体保护。旅游资源的本体保护, 具体包括自然景观景物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保护几方面内容, 据此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 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 包括森林植被、水土、水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 其中心是控制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的扩展, 防止“三废”污染 (包括旅游污染) , 控制游客人数。

(3) 旅游环境意境的整体保护。《威尼斯宪章》第14条指出“必须把文物建筑的所在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 要保证用适当的方式清理和展示它们。”这同样适用于其他风景名胜资源。旅游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是一项内容更为广泛的保护任务。

4 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4.1 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手段

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手段就是建立、健全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 把旅游业中出现的一些对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的行为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 使遏制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行为有法可依。

4.2 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手段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当地政府的事情, 也是游客和居民共同负有的责任, 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中, 管理者应该让广大民众都树立起保护我们家园的意识和环境意识。

4.3 旅游资源保护的行政手段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 如何发挥政府的行政干预和调节作用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是进行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

4.4 旅游资源保护的规划手段

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指导思想, 积极开拓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可持续旅游的规划思想已经得到全世界旅游界的认同。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中指出:旅游规划编制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研究并确定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正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期中测试质量分析下一篇:寇准描写柳树的诗词《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