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2022-09-12

1 民俗旅游资源的涵义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 共国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同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 如衣、食、住、行习俗, 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 如家族、亲族结构, 婚丧礼仪习俗;同时, 还包括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 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民俗, 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诸多内容。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的品格、生活属性的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的多重品格。民俗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 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心理需求相合拍。

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 大致可划分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 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直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对于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 任其自生自灭, 默默无闻。它好像是一位深居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 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和品性。然而并非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 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 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 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 经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 进而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 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 所有观赏乡土风光, 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用而生, 并迅速崛起, 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欢迎。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2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 民俗观赏开发, 如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民俗文化展览室等。苏州民俗博物馆, 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 是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荟萃。这类文化公园、文化村、民族村或博物馆, 既是供游客集中观赏各类民俗的景观, 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保存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 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可以让游客开阔眼界与增长智慧。这类开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静态开发。

(2) 民俗活动开发, 如游艺竞技项目、地方婚礼和住农家房、吃农饭、干农家活等田园式生活等。近年来, 大连推出“渔村乡俗旅游”, 引起国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山东推出“千里民俗游览”, 博得外国旅游者的极大欢迎;江西鄱阳湖的“连家船婚礼观赏游”, 浓浓的水乡渔家情趣, 使游客大开眼界。这类民俗活动的开发利用, 使旅游者身临其境, 其旅游的观感丰度和参与体验大为增加, 可获得较高程度的旅游满足。这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动态开发。

(3) 民俗商品开发, 如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食品、车船工具、工艺美术品、生活用品和游览纪念品等。天津“泥人张”彩塑、陕西延安的剪纸、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天津杨柳的青年画等民俗商品, 林林总总, 浓浓的民族味、重重的乡土情, 为国内外游客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这类商品的开发, 文化意蕴丰富, 制作工艺传统, 地方特色鲜明, 其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均不可低估。这是民俗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

(4) 民俗服务开发, 如提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仪式等服务内容和形式。去南推出少数民族歌舞伴餐、东巴洞经音乐演奏、白族“三道茶”迎宾仪式, 北京推出的京剧茶座、清宫仿膳服务、宫庭服饰展演, 陕西推出的唐乐演奏等, 经及工作人员身民族服饰、按民间礼仪程序提供服务等。这类民俗服务的程序和仪式的开发, 不仅增强了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和丰富了活动内容, 而且还营造了较为浓郁的民俗环境和气氛。这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劳务开发。在民俗旅游资源的现实开发中, 有时是几种类型的开发同时并举, 有进是以类型为主其他类型辅助的主导性开发, 也有仅是单一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3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民俗是一种隐形的文化资源, 它不像实物性的资源那样不易被改动, 在开发中很容易被篡改、被损害, 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也被消解殆尽。所以对这一资源的保护就更迫切。就目前各地旅游资源的实际开发情况来看, 也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

3.1.1 开发事项良莠不齐

某些地区一味地为追求经济效益, 不分良俗、陋俗, 只要有利可图就开发, 甚至肥一些包含着浓重迷信色彩的陋俗作为谋利的项目开发。比如, 有些地方的景点利用游客求吉的旅游心理, 鼓吹当地神灵或巫师多么的灵验, 诱使游客烧香许愿, 而在香火钱上赚一笔;或利用游客好奇的心理, 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渲染阴曹地府的氛围, 宣扬生死轮回的观念。对这些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和不能给人以美感和精神激励的旅游活动, 游客经历一次足矣。所以, 这些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的行为最终只能纵容陋俗的滋生蔓延, 打击游客的兴趣, 伤及当地的旅游前景, 很不可取。

3.1.2 对奇风异俗的“奇”、“异”的误读

有些地方认为越稀奇古怪的风俗才能吸引游客, 从而走上一条开发畸型民俗, 甚至不惜制造奇异伪俗的道路, 开发出一些旅游价值不高、效果不佳的项目。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其实, 只要具有本土特色的风俗与人情, 对异地游客来说就是新奇的、有吸引力的, 在可不必刻意为求“奇”或“异”而改变民俗本色。而且, 民俗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色与当地民众和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道德准则一脉相承。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自然而紧密地融为一体, 而任何伪造的民俗都不可能自然地切和地民众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所以, 这些民俗事项只能徒有形式而没有真正的生命力, 经不起推敲。

3.1.3 在恢复民俗事项的历史形态的过程中, 没有注意到相应的周边因素的复原工作

民俗是时代的产物, 决定了民俗事项本身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但有些地方在恢复民俗语事项时, 只着眼事项主体本身, 而忽视了恢复其相关的背景因素, 特别是一些需要系统配套开发的民俗事项, 从而使民俗文体与环境配套物不能达到和谐统一, 破坏了整体美, 使开发出来的事项, 看起来像一个古代大家闺秀却露着一双天足一样的不论不类。

3.1.4 开发工作停留在浅层表面, 忽视了发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任何民俗事项都是当地人在特定条件下为生活得更好而自然形成的, 它们有其特定的功用。意义和产生的原因有些地方在恢复民俗事项时, 只重形式, 没有对其文化内涵予以考证和探讨, 而是从谋利和迎合游客的角度出发, 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具有直接功利性的功用, 使之成为某种廉价消费的快餐, 从而使纯正的民俗变了质, 失去了真正的文化意义。

3.2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对策

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多数是当地人为一时的利益驱动造成的, 它们是没有长远经济眼光的行为结果, 这些行为只能破坏民俗的纯正性。民俗文化的破坏虽然是无形的, 但它的破坏会打击游客的积极性, 影响地方声誉, 进而阻碍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鉴于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要存真俗, 去伪俗;发展良俗, 清除陋俗。民俗旅游是一种通过展示本土文化以吸引游客而谋得利益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具有文化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 所以不能只注重经济性而忽视其文化性, 因此如果为谋利而破坏了本土文化的真实性、纯正性, 那么这种活动就会变成一种有所偏废的低级商业行为。而且, 只有真正纯正的民俗风情, 才会长期吸引游客, 促进旅游发展, 所以要展示真俗, 杜绝伪俗。同时, 自然形态的民俗事项是粗糙的, 既有良俗, 也有陋俗, 在开发中, 要对这些原始形态的事项进行筛选和提炼, 从而提倡和发扬积极向上的良俗, 清除和涤荡消极落后的陋俗, 以保证民俗的健康活泼。

(2) 对需要复原的民俗事项, 不仅要恢复其形式, 还要注意挖掘其文化的内涵。在恢复形式的同时, 还要恢复与事项相关的背景因素, 要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 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 风尚习惯和审美特征。只保护好其环境, 才能保证风情的真实性和完善性, 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才能更多的吸引游客。

(3) 民俗资源本身并不属于旅游业, 并非只为旅游服务, 它是特定地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 在开发中要顾及民众举行民俗活动的习惯和心理, 要听取民众和民俗专家的建议。

(4) 防止民俗被同化和洋化, 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异域艺机人的大量涌入, 不可避免地人坐影响土地习俗, 冲淡和破坏本地民俗语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特色, 甚至带来习俗的同化和洋化。如出现民歌, 山歌被流行歌曲取代, 传统歌舞芭蕾化, 而一量失去了本土民俗的特色, 那它的吸引力也就不存在了, 旅游价值也就消失了。所以, 在开发中开发人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人有专业眼光, 加强地方民俗的保护意识, 制定出相应规章制度以防止民俗同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当地民众保护民俗特色的自觉性,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民俗的纯正性。

(5) 防止再出现民俗景观的拆旧补新的情况和传统民俗事项改头换面的更新现象。因为民俗的真正价值往往会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被抹杀得荡然无存, 所以尽量不要拆旧补新, 如果确实有必要补新的话, 一定要遵照原来的形式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总之, 我们要在保护民俗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得用它, 同时, 我们要在尊重传统和事实的前提下谋取经济利益。

民俗旅游资源是深层次开发旅游业和基础。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延续;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都需要发展, 吸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 而不是对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各层管理者应寻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旅游资源, 深度挖掘出其文化内涵, 在遵循一系列开发原则的同时, 也应营造出自身产品的品牌效应, 以求在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 这样, 利益才会获得稳定而长久。

摘要: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 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多种文化品格, 因之, 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须会扩大, 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业的内容。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 1997 (2) .

[2] 薛群慧.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经济, 1997 (4) .

[3] 温锦英.文化, 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旅游经济, 1997 (3) .

[4] 章采烈.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J].旅游经济, 1994 (11) .

[5] 田里.论民俗旅游及其开发中[J].人文地理, 1997 (9) .

上一篇:连续性护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下一篇:在物理新课标下培养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