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2024-04-18

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精选9篇)

篇1: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距**二十七公里,东与**农场、**县相邻,**公路直达,交通便利。全镇4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4073人,是**区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0021户,耕地面积27740亩,是个典型的农业镇。全镇耕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0305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7.15%,涉及农户3989户,占

耕地承包户的39.81%,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耕地流转面积还在不断扩大。该镇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出租流转9387亩,占流转面积的91.1%,这些出租土地基本上流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2006年以来,该镇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初现雏形。初步形成了基地化、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相继建立了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生猪、麻鸭、蔺草、玫瑰花等十大基地;组建了粮食、西瓜、葡萄、食用菌、农机、植保等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入社农户4000余户;加快了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农田基础全面改善,路渠管网基本配套,农田耕作、收割机械化率达到90%;打响了绿色农业品牌,造就了巨莲、一哥、绿红、莲凯等农业品牌,“巨莲西瓜”荣获“浙江省新秀品牌西瓜”称号,“绿红象山橙”荣获浙江省柑桔博览会优质奖。

二、主要做法

1、因势利导,促使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镇党委、政府遵照国家有关法律精神,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读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广大农民对土地流转从犹豫、观望中走出来,转向理解、支持,甚至积极参与。2008年初的一次摸底调查显示,有流转意向的农户 家,涉及耕地 亩。

2、完善机制,建立镇村服务机构。一是调查摸底,建立信息台账。镇农经站已经建立了“三簿”台账,即:《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二是建立领导小组和服务机构。镇政府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并且依托农经站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由分管领导担任服务中心主任。各村也相应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人员由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村报账员(文书)组成,村报账员(文书)任土地流转信息员。三是建立服务中心运转机制。先后完成了乡镇(街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农村土地流转须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程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程序示意图、《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等流程设计并投入运行。建立了信息发布、备案审查、档案管理、纠纷调解、风险预警等六项制度。

3、规范操作,保障广大农民放心。各村推选懂政策、责任心强、熟悉本村土地情况、能够秉公办事的人作为群众代表,具体参与流转工作。流转土地面积以实地丈量为准,建立第一手土地台帐资料。并且将农户流转土地的面积、流转金、流转期限进行张榜公示,认定无异议后再签字盖章。镇服务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指导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同到期后耕地能恢复耕作条件,农户能够继续经营所承包的土地,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4、改善服务,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转移就业。一方面,**镇想方设法为企业、合作社、大户搞好服务,积极向上级申报建设项目,依照国家政策发放各种补贴,为生产、加工、运输提供支持,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在流转土地上务工和外出转移就业两促进,农企壮大与农民增收入双提高。同时该镇还充分发挥 镇 村两级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做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的调解工作,维护各方权利。

三、初步成效

1、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耕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全国种粮大户标兵吴金友通过耕地流转实行规模种植后,每亩可以减少用工4至5个,比分散种植降低劳力成本100元左右,由此,实现有效增加。土地流出农户增加了增收渠道,首先是获得耕地租金收益。浙江宝岛现代农业园从**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承租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以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收购指导价)支付给农户租金。而农户自己耕种每亩田扣除耕种成本140多元,农药、化肥、种子成本40元,每亩纯收入只相当于100公斤稻谷,通过流转每亩地,单单租金收入就多出100公斤稻谷。其次是可以放手从事二、三产业。**镇五坦村1300多人口,有400余人耕地流转后放心在外打工,增加

劳务收入。有的农民就地被土地承租方雇用从事管理、农事操作等取得工资性收入。浙江宝岛现代农业园雇长期工80人,季节性用工2000余工,年发放工资85万元。

2、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该镇农村耕地流转主要是向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集中,相继发展起来的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生猪、麻鸭、蔺草、玫瑰花等十大基

地,规模皆居全区之首,有的属**市前茅。宝岛公司第一期已承租土地675.1亩,建起省级现代农业园,第二期计划再承租600多亩,扩大园区;九九玫瑰园公司承包土地,建成千亩玫瑰园;1加1公司建成230亩葡萄示范园区;宝莲灯公司建成百亩养猪示范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区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在流转耕地上创办了一个占地35亩的科技示范园,年可生产食用菌300万袋,创产值900万元以上。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区金岳粮食合作社在该镇区域流入耕地3000多亩,建起了优质稻示范园。

3、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便于土壤改良、新品种选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2006年以来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试种示范各类优质农业新品种19个,一大批农业优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该镇拥有巨莲、一哥、绿红、莲凯等品牌,“巨莲西瓜”荣获“浙江省新秀品牌西瓜”称号,“绿红象山橙”荣获省柑桔博览会优质奖。

4、增加了农业投入。耕地流转促进了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弥补了国家、集体发展农业资金的不足。土地流转机制形成后,一些资金雄厚的经营者立足高起点开发农业。纷纷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等问题,积极改善生产条件。该镇因土地流转由流入方出资新修机耕道16公里多,修建和整治山塘等蓄水设施10余处。

5、提高了机械化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后,土地向合作社及大户集中,推进了粮食规模连片生产。该镇区域的两家农机合作社及专业户现拥有大型耕作机38台、小型耕作机300多台,农田基础全面完成标准农田建设,路渠管网现代化,农田作业机收机割率达90%,在全市率先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下步工作

**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下步他们将重点突出几方面的工作,推动流转工作不断深化。

1、强化组织领导。镇、村两级将更加重视耕地流转工作,把推进耕地合理流转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要求搞好土地流转。

2、加大宣传力度。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程序、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户的教育工作启发工作,进一步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户流转积极性。

3、制订发展规划。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耕地流转规划。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习惯、居住特点、耕地状况等,因村、因户、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耕地流转形式和时限,引导承包户流出耕地,调整结构,实施连片经营。

4、加强日常管理。加强对耕地流转的日常管理,进一步提高流转合同签订率,农户流转承包地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镇农经站备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

5、探索创新机制。依托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储备库和信息服务网络,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进行项目推介,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各方经济利益。

篇2: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一)部分群众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认识不足

部分群众思想不解放,看不到长远利益,始终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对自己无力开发或不愿开发的土地(主要是“四荒”土地),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让他人来开发。这种落后的、狭隘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二)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ww县土地使用权流转多以村集体和农户自行转让为主。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习惯以口头形式商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土地转让金支付方式、转让期限等,而没有以规范的书面合同的形式明确下来,这给土地转让双方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发生争议、纠纷埋下了隐患。部分村集体在处理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以村集体领导班子决策为主,广泛征求意见,统一群众的思想认识工作做得不够充分,致使部分群众在土地流转中行动迟缓,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影响了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步伐和进程。

(三)土地使用权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

就本质上来说,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和就业功能。由于元谋县第二、三产业不发达,许多农户一旦离开土地,便无法生存。因此,大多数农户始终把土地视为命根子,不愿轻易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从总体上来看,土地流转多数是在农户间自发进行的,还处于无序状态,作为土地发包方的村(组)基本不过问。

(四)部分优惠扶持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为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特别是“四荒”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重点是资金扶持和科技扶持。其目的是为了能更广泛地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全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共同开发治理“四荒”土地。但由于各种项目资金支出大,县级财政困难,使出台的部分优惠政策、扶持措施难以全部落实到位。

五、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认识

针对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部分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对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宣传,特别要向群众讲清土地使用权尤其是“四荒”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重大意义,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封闭狭隘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加入到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行动中来。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目前,部分村集体和农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还存在流转程序、流转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执行党的土地承包政策,监督土地的合理使用,为土地流转及时提供法律、政策服务和信息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动态,指导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及时办理因土地流转引起的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妥善处理好土地流转纠纷,努力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三)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中介组织

针对我县目前土地流转的实际,迫切需要建立流转机制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土地资源按照规范程序合理流动,这样既有利于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又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进入市常一是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进入市场,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土地向生产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二是要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强化中介服务功能。要以乡(镇)经营管理站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稳步发展民间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土地政策、流转方式、信息传递、法律咨询等项目服务。乡(镇)经营管理站要充分利用主管土地承包合同的有利条件,主动承担中介服务的职能,制定公平合理的交易规则,切实保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帮助农民用活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四)统筹规划,分块扶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部门进行扶持。在不改变各部门项目资金管理渠道和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态恢复、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退耕还林等国家工程项目的引导作用,利用项目资金对土地承包大户,特别是“四荒”开发大户进行扶持。涉农部门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大户搞好科学规划、科学管理,使之尽快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理顺信贷资金扶持渠道,积极争取金融信贷部门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广阔、前景好的土地开发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五)抓典型、树榜样、搞好示范带动工作

我县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由于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创造性,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租赁承包、开发治理“四荒”,创办基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生产能手和外地客商。在他们的艰苦创业、精心管理下,基地已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给流转农户带来了许多实惠,一方面获得了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也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部分农户已开始自己创业。对于这些成功的例子,要善于总结经验,注意抓典型,树立榜样,搞好示范引路工作,让更多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从而主动、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土地流转中来。

(六)积极探索实践土地流转的新途径

各级各部门要在坚持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专业协会篷勃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实践股田制(以土地入股参与公司经营)等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土地使用权逐步向具有较高生产种植技术的专业化公司、协会、经纪人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土地产值和经济

篇3: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 榆阳区经济显飞跃发展, 但三农问题却始终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势在必行[1,2]。

1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008年, 榆阳区被确定为陕西省农村改革试验区, 承担“农村耕地细碎化整治”试验项目。2010年, 榆阳区委、区政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实施方案, 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3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工作考核奖励, 有力推动了农村耕地细碎化整治和承包经营权流转。截至2014年12月, 全区累计完成土地流转和细碎化整合4.83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68%, 涉及21个乡镇、3个镇办事处、488个行政村、3.2万户农民。其中, 耕地细碎化整治面积达1.87万hm2, 形成集中连片流转13.33 hm2以上样板田9 333.33 hm2, 基本消灭了667 m2以下零星地块。流转形式主要以互换和转包为主;流转期限以5~10 a中长期流转为主;土地流转后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50%, 林果种植占35%, 蔬菜种植占5%, 其他占10%。

2 政策落实情况

2.1 加强政策宣传

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每年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手册》, 将最新的土地流转政策汇编成册, 印发放各乡镇、办事处和广大农户, 这一举措备受省市两级的赞赏并建议全省推广。

2.2 健全土地流转机构

按照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建设要求, 区级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站, 村上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分站;同时, 为了及时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

2.3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规模经营。

2.4 支持和鼓励土地流转

区政府连续3 a都出台了《榆阳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考核奖励办法》, 区财政每年拿出200万~300万元, 奖励流转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先进乡镇、村组。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3.33~33.33 hm2以上, 流转期限在5 a以上的种粮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次性给予500元奖励 (承包方300元, 受让方200元) 。在土地流转面积较集中的村组, 采取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的办法, 实行重点扶持。

3 主要做法

通过5 a的实践, 探索形成了5大土地流转和细碎化整合模式。

3.1 村组主导型

村组根据发展需要, 组织开展土地细碎化整治。如马合镇村组自发完成土地细碎化整合1 886.67hm2、流转675.2 hm2, 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5%。

3.2 企业带动型

农业龙头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 集中流转村民承包地。如陕西大地种业公司流转小纪汗乡大纪汗村集体土地153.33 hm2, 承包期10 a, 每年190元/667 m2, 建成了全市仍之全省一流的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此外, 该村每年通过种植基地的劳务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当前, 全区共有13家农业企业累计流转农村集体土地面积5 733.33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12.2%。

3.3 产业关联型

乡镇村组为发展主导产业或扩大现有产业规模, 通过互换、转包等方式流转土地。如鱼河镇寺伙沟村流转土地26.67 hm2, 占全村耕地的57%, 集中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建成全国温室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同时, 带动全镇土地流转, 建成6个设施果菜基地, 总面积达280 hm2。

3.4 土地入股型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专业合作社, 每年按股比获得该地块农业生产纯收益。如刘千河办事处新寨村、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组建专业合作社, 在保留农民二轮土地承包地权属不变的前提下, 将可耕地作股收回村上, 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年底按收益分红。

3.5 大户承包型

种粮大户或企业老板, 承包农村土地, 投资农业产业。如民营企业老板集中流转余兴庄办事处原李官沟村整村土地506.67 hm2, 用以发展生态经济林和特色种养殖业。

4 取得成效

近年来, 榆阳区农村耕地细碎化整治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4.1 有力带动产业发展

形成了鱼河峁镇白家沟村、刘千河乡新寨村小杂粮示范, 鱼河镇寺伙沟村、南沙村设施果菜, 清泉乡赵家沟村、尹家沟村大葱和香谷米种植, 古塔镇罗硷村大扁杏和马铃薯种植, 芹河乡酸梨海则村草莓采摘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一村一品”示范村。

4.2 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8年的4 185元, 增长到2014年的12 656元。一些土地流转较好的村组, 农业发展迅速, 农民收入增速较快。其中, 大纪汗村通过向大地种业公司流转土地, 使人均增收1 500元;新寨村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人均增种农田1.47 hm2, 年增收超过1万元;鱼河镇设施蔬菜基地每亩年均纯收收达到3万~5万元。

4.3 有力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

土地流转后, 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加大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种植条件, 提高土壤肥力, 带动土地等次提升。全区近一半流转土地配建了喷灌、滴灌、多管井等灌溉设施, 北部草滩区流转土地土壤改良率达到90%以上, 良种种植率和道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 道路硬化率达到60%, 机械化率达到80%。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农民对相关法律掌握不到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起步晚, 群众对《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掌握不到位, 不敢大面积流转。

5.2 流转范围窄, 区域性差异大

土地流转范围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 即亲戚、朋友或熟人之间流转多, 向企业、个人老板、种粮大户流转少;耕地流转面积多, 荒地、旱地、渔塘等非耕地流转少;本村本组之间流转多, 向外乡、外村流转少;同时, 土地流转区域性差异较大, 北部草滩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且耕地集中, 适宜机械化作业, 土地流转形势看好;而南部山区沟坝地少, 土地分散, 无灌溉条件, 即使廉价租金也无人耕种, 因此流转难度大。

5.3成片流转难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命根子”, 特别是近年来榆阳区征用土地频繁, 大多农民盯牢征地补偿款,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5.4农业投资风险大, 吸引业主开发难

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 生产周期长, 成本高, 许多企业、个人老板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2015年受市场经济运行下行的影响, 城市务工农民就业难, 返乡农民多, 对土地流转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6 建议

榆阳区作为榆林乃至陕西农业大县区之一, 发展现代农业优势得天独厚, 前景广阔, 被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列为省级产粮大县区和羊子、蔬菜生产重点区域, 是建设“陕北粮仓”的核心板块。进一步抓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充分释放农业生产力, 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已成为榆阳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重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榆阳区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6.1 切实解决好流转规模小、产业不配套、经营机制陈旧、生产资料集成低等制约流转效益的突出问题

当前, 全区4.83万hm2流转土地中, 13.33 hm2以上成片流转面积仅0.93万hm2左右;北部草滩区流转相对顺利, 南部山区流转难度较大;流转程序不够规范, 手续不够完善、档案不够健全;乡镇之间进度不平衡, 马合、岔河则、古塔等乡镇土地流转进展较快, 成效明显, 城区周边的乡镇土地流转普遍缓慢。为此, 2014年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加大奖补和扶持力度, 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 重点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3.33 hm2以上的出 (受) 让方给予奖补, 到2020年, 使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3.33 hm2以上样板田达到1.33万hm2, 占到全区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

6.2 学懂吃透土地流转政策, 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

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原则, 鼓励以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土地流转。严禁农用地非农化, 不鼓励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流转农村土地, 不允许以土地作价入股企业, 不能以土地抵押。2015底, 榆阳区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试点开展并逐步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工作。

6.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推进、重点扶持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在北部风沙草滩区进一步抓好土地细碎化整合, 推进适度规模的家庭农牧场建设;在南部山区重点抓好整村、整组、整山流转, 推广典型模式, 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 减少土地撂荒,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除享受财政奖补外, 在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基建、农机农资良种补贴及科技服务、市场平台建设上给予优先支持, 引导和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 力争使全区土地流转率保持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姚永康, 吕晓三子.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制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2 (10) :24-27.

篇4:农村土地流转对金融需求的思考

关键词:规模经营;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农村金融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总体上还处于”激而不活“的状态,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仍然很缓慢。

农村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进入要素市场实现有序流转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实现价值的基本前提。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合理利用。

一、农村金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分析

国内外的土地流转表明,资金运行是现代农村土地流转的纽带。在农村资金运行中,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有着较高的效率,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促使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反之,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其差额是闲置储蓄,这意味着社会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因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是由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变化的适应力,以及它们自身改革的能力。

二、农村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服务现状及问题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土地流转主体的对农村金融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涉农金融机构没能全面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设计出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滞后现象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贷款产品需求与涉农信贷品种不相匹配的矛盾

1.贷款利率由上浮向优惠转变

据有关资料显示,亳州市涉农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0%以上,高于一般性企业贷款利率,融资成本较高。流转农户普遍反映,他们在租赁土地后,不仅未能享受国家给予农业的各种补贴,而且每亩还要承担200~500元不等的承包费,实际收益有限。他们认为,农业属于弱质微利产业,国家应当给予财政贴息、利率下浮等优惠措施。

2.贷款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土地流转后,流转农户大多要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养殖。现有的针对农户的信贷品种只有小额农户贷款,主要形式为个人信用、农户联保,贷款品种单一,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农业订单贷款、种养大户贷款、大型农机具担保贷款等模式贷款业务还没有推出,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三、增强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承担着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产业等“杠杆”作用和加强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树立统一的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金融、财政、保险、发改、农业、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系统合力,做到多级、多部门联动,做好服务农村、服务土地改革。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创新就是要把金融创新与农村土地流转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使金融机构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作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面更加广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发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迅速扩张,农村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三)顺应需求、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支付服务市场,服务土地流转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在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完善配套设施,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服务水平,实现邮政电子汇兑系统全面覆盖所有营业网点;农业银行要抓住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契机,不断开发适合农村支付服务发展需要的惠农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城市地区银行机构要加强与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的合作,利用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自身资源优势,开创互利互惠、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的服务。

(四)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再生产的功能,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一是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国的推广,政府财政应通过税收减免或财政贴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

二是大力开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政府通过设立保险基金,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提高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银保合作,积极拓展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领域及产品。在保险措施到位的基础上,探索"保险+信贷"的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其对农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四是国家可以通过利率、税收、信贷政策等手段,实施农业保险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设立巨灾风险基金,通过再保险有效地转移巨灾保险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梅尔.农业经济发展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

[2]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篇5: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研思考

一、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市把积极推动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的主要措施来

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2007年底止,全市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98.37万亩,占全市农用地总面积的10.7%;出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农户达到9.0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2.91%,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流转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地区发展差异化的特征。

1、流转形式多样化。表现为转包转让的比重最大,租赁次之,其余依次是入股和拍卖。一是转包。这是一种短期的、季节性的流转方式,一次流转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如茶陵县烟稻产业区烤烟种植一般采用这种流转方式,上半年烤烟种植大户转包部分农户承包耕地种植烟叶,下半年由原承包户继续种水稻。转包占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总面积的36.24%。二是租赁。为目前我市承包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之一。租赁期限一般在二年以上,耕地租赁不能超过承包期,“四荒”资源及林地租赁可达到30年,甚至更长。目前租赁占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总面积的28.52%。三是“股份制”。也有叫股田制。承包农户以自己的承包耕地经营权作为股份,融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实行按股分红;劳力参与生产,领取工资。承包农户获取股份分红和劳务工资双重收入。如攸县网岭镇北坪村金岭农民经济合作社。全村24个组中20个组,450户农户、1600余亩连片耕地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保证每年400斤稻谷/亩的最低保底收入返回给农户,农户还可以享受60%的合作社分红。四是拍卖。村组将种植条件差,常年无人耕种的“四荒地”收归集体,由集体统一连片重新开发,收入归集体所有,开发后也可成片拍卖发包,这是丘岗地开发的主要形式。“四荒”资源、水面或原村级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也是通过拍卖,拍卖期可达到50年或更长。五是托管、互换等其他形式达18.66万亩,占18.97%

2、经营主体多元化。表现为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单位成为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一是专业大户经营流转土地。全市受让100亩土地以上的经营大户有359家,经营100亩耕地以上的经营大户有97家,经营林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有43家,农业生产专业大户的流转土地占总面积的11.8%。二是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流转土地。全市有14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了土地经营流转。如攸县大和谐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由11个村50名社员自愿联合组建,拥有水稻种植面积3000亩,粮食加工企业3家,规模种植示范户30户,不仅壮大了合作社,也为出租土地的农户人平增收近200元。三是农业加工企业经营流转土地。全市先后有129家农业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积极融入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受让土地4.9万亩,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如醴陵市保丰农业发展股份公司以市农业局为技术依托,实行机械化操作,今年发展优质稻、瓜果、蔬菜1762亩,明年将扩大到3000亩,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四是其他经济主体经营流转土地。由于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初步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投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格局。据初步调查,目前全市土地流入的家庭和工商企业、事业单位等达10万多户,涉及的农户达到8万之多。

3、地区之间的差异化。表现为经济发展越活跃,农村土地流转需求越旺盛,土地流入经营的形式越多,效益越高。首先是流转规模差异明显。从全市五县市来看,流转面积最大的攸县达15.4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16%;相对最少的炎陵县流转面积2.9万亩,仅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42%,相差5个百分点。其次是流转的价格相差较大。由于受地域、用途、效益和非农产业比重等因素影响,流转价格差异很大。全市农村耕地流转亩均租赁价格达到200元/亩·年;最高、最低的分别为80元/亩·年和500元/亩·年,上下相差6倍多。流转林地价格最高、最低的分别为3元/亩·年和30元/亩·年,上下相差10倍。从各区县市内部分析看,越是农业生产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高。第三是土地流入经营形式差异明显。就城郊而言,土地流转的需求相对十分旺盛,受让主体更加多样化,在流转后经营形式上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为主,加工业、市场服务业、规模种养业等共同发展的格局,其土地流转的效益相对较高,有的高达800元/亩。

二、当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经调查分析,当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存在四个因素。

篇6: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陈仓区农经站作者:王社民 张竞 杨书霞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掌握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分析和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引导其依法、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陈仓区农经站近期对全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调研情况如下:

一、目前土地流转现状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2865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5%,流转农户6195户,占全区总农户数的7.1%。其中:转包2535亩,互换4940亩,出租5390亩。签订流转合同2195份。流转主要集中在周原、慕仪、虢镇等川塬镇,而且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业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方面。流转的方式主要是出租,出租占流转总面积的41.9%。流转的去向主要是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二、土地流转工作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法规政策,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列入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安排,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区农经站利用电视、广播及每年举办的村级干部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的宣传,使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完善和发展,不会改变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还能有效地遏制耕地抛荒,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尽快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问题实质上是利益问题,流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农户流转土地和自己承包经营的收益相比,能否持续、稳定增值,并得到保证。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给农户算帐对比,确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引导群众“自愿”放手,参与流转,另一方面积极给转入方做工作,为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争取最大的利益,通过协调双方利益关系,实现了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流转。2009年,我们在渭北塬区慕仪镇孙家、团结、齐东等三村,根据当地每亩土地平均年产800斤小麦和800斤玉米,实际收益450元的实际,确定每亩土地租赁费在500元左右,经过协调流转双方,最终以每亩550元的租赁价格,且租赁费按8%的比例每五年上调一次,成功地给陕西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三户企业协调流转土地910亩。

三是加强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按照规定,我们统一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要求各镇、村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对土地流转,必须按规范签订流转合同,并加以公证。对于签订了流转合同的,由村委会备案,乡镇登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专柜,专人保管承包合同档案。同时我们组织区农经站专业人员下乡

进村,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指导合同的签订、鉴证,使流转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对发现流转双方有违反法律政策约定的,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帮助纠正,使土地流转管理不断规范。

四是项目拉动。我区将灾后重建、百万亩设施蔬菜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在一起,重点落实在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适度规模经营上,通过项目拉动,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三、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土地根据土地等级的不同,农户每亩土地可取得500-900元不等的收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土地流转使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利用,既解决了当地土地产出率不高、收益比较低的问题,又为当地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增加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并且转出土地的农户还可从事其它产业,或就近进入企业就业挣钱。据陕西国人菌业公司统计,每天在其企业上班的当地农民工有近100人,男工每天8小时35元工资,女工每天8小时25元工资。在这些农业发展企业的推动下,土地流转村农民群众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闲人越来越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群众都在寻找挣钱的门路,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速。如慕仪镇孙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4380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5380元,较上年增长了23%。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培植出了一批产业大户和生产基地。如慕仪镇孙家村全村耕地面积3100亩,目前共流转土地面积735亩,占耕地面积的24%,全村共有农户596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53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9%,流转土地以每亩550元的租赁价格,且租赁费按8%的比例每五年上调一次,出租给鸿盛公司和国人菌业公司,用于建蔬菜大棚和食用菌大棚135座,主要种植大青椒、黄瓜、番茄、架豆王等反季节蔬菜和高级食用菌,从而使该村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目前全区已形成100亩以上规模基地15个,如:周原镇田犇肉牛繁育公司、田犇蔬菜公司、万源公司、宏盛公司、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发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经营大户利用受让转入的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使现代农业新技术初步得到应用,引入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当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企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多赢”。

(三)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的合理流动,使一大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放心外出务工和经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区对外输出劳动力15.29 万多人(区外)。在不丧失土地承包权的同时,流转土地经营权又能获得一定的土地收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极大的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通过算账引导,打消群众疑虑,形成共识,使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举措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一种趋势。

(四)有效地增加了农业投入。农村专业大户、城市工商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了二、三产业向农业渗透,有效地增加了农业投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

(五)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行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后,业主普遍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运用现代装备,推行企业化管理,培育产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目前存在问题:

(一)流转规模小,数量少且不平衡。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2865 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5 %,涉及流转农户6195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1%。在劳动力就业充分、收入较为稳定的发达镇,土地流转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大;而有的山区或经济不发达镇,流转行为仅在局部或少数农户之间进行,仍然存在土地耕作粗放、管理不善但又不愿意流转的现象。

(二)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目前全区土地自发流转的较多,流转程序大多不很完善,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多以口头协议为主,很少签订书面合同。特别是在土地转包过程中表现明显;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相应的条款、标的不明确等。

(三)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阻碍了土地合理流转。我区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影响了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进行流转,特别是城郊镇、村表现明显,进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五、对今后工作建议:

(一)搞好宣传,引导流转。要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成功案例,组织现场观摩,典型示范引导,帮助农户分析流转后的经济收益,算好经济帐,消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互利互惠、农企双赢的,努力形成支持流转、参与流转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让群众充分理解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探索性示范试点,让农民看到流转的好处之后因势利导地推广。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土地流转。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土地效益,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大力培育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是带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龙头,在支持、鼓励农村种田能手、养殖大户和专业户开展土地规模适度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参与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土地流转后续力,促进我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全社会关注,多元化参与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格局,促进我区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

篇7: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关于区人大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工作的通知

有关镇街:

6月4日--6月5日贵池区人大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工作组将对4个镇街开展工作调研,请相关镇街做好调研配合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调研内容:本辖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调研方式:一看农村土地流转(流入、流出)现场;

二听工作汇报及流转双方当事人意见;

三议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建议。

时间安排:6月4日上午至里山办事处

6月4日下午至墩上办事处

6月5日上午至唐田镇

6月5日下午至乌沙镇

区农委

篇8:对太和土地流转模式的思考

1.1 发展概况

山西省陵川县杨村镇太和村金茂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7月成立, 开始仅有6户社员, 经过4年的发展, 目前已有合作社成员178户, 拥有农业机械55台件, 综合办公楼 (包括办公室、培训中心、农资配送中心、机库、维修车间等) 800 m2, 固定资产200余万元。2013年, 合作社耕种土地48 hm2, 其中入社土地3.33 hm2, 租赁土地10 hm2, 代耕代种34.67 hm2。完成农田机械作业200 hm2, 配送化肥7 000 t, 共实现收入2 000余万元, 纯收入达到40余万元。2014年, 合作社耕种的土地扩大到80 hm2。

1.2 土地流转模式

太和村金茂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及其运行方式概括为:代耕代种、保底分红、秋后算帐, 即“太和模式”。

1.2.1 代耕代种

就是农户只需签订相关协议, 提供土地, 而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费用, 以及从种到收的农田作业均由合作社包揽。

1.2.2 保底分红

就是以每0.067 hm2收获700 kg玉米为保底产量, 合作社和农户对半分红。

1.2.3 秋后算帐

就是农户不必在春季给合作社付农资款和农田作业款, 合作社也不给农户付土地租赁费, 秋天玉米销售后, 合作社与农户进行年度结账。

2 对太和土地流转模式的思考

“太和模式”是金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创新, 这种模式顺应了时代潮流, 迎合了农户需求, 也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 解决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2.1 解决了农民恋地情结问题, 实现了土地有效流转

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很多农民视土地为生存根本, 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 认为土地租赁出去, 合同一订几十年不变, 土地可能就不是自己的了, 一旦外出打工找不到合适工作, 回到家里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生活将难以为继。所以, 宁愿土地撂荒或粗放耕种, 也舍不得将其租赁出去。所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就是这种思维的高度概括。而“太和模式”的土地流转合同因为“一年一订”, 土地仍在农户手中, 消除了农民的顾虑, 使土地经营权实现了有效流转。

2.2 促进了土地集中连片耕作, 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

每个种植大户都希望自己耕种的土地集中连片, 这样便于管理, 也能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太和模式”根据农户的不同情况, 给予农户多种选择, 如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农户, 可以带土地加入合作社;不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农户, 既可以选择将土地以800元/0.067 hm2的价格出租, 又可以选择代耕代种方式, 还可以选择部分农田作业由合作社负责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 最终能够使土地集中连片种植, 既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成本, 又避免了很多地方出现的因土地过于分散而难于管理的现象。如, 西河底镇三泉村的种植大户李肥瓜, 2008年开始陆续从亲戚、朋友、村民和村集体流转了20 hm2土地, 而他耕种的20 hm2地分布在村里的各个方位, 无法连成片, 给作业带来诸多不便。更为典型的是西河底镇积善村的种植大户郭未法, 由于种植的土地太过分散, 2013年春季, 当他去地里检查出苗情况时, 才发现有的块地还没有下种, 虽然这与他没有建立起种地档案有关, 但也说明土地太分散而容易疏漏的事实。

2.3 缓解了筹资压力, 扩大了土地种植规模

种植大户在起步发展时, 一方面要购置大量的农机具, 修建机库, 另一方面还要购买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料, 同时还要支付巨额的土地流转费用, 都会遇到资金难题, 筹资压力很大。如果缺少资金, 将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如, 陵川县西河底镇三泉村计划将新造的5.2 hm2地和原有的4 hm2机动地对外进行承包, 一定7年不变, 村委会要求一次性交清土地承包费, 这样仅土地承包费大约就需资金25万元, 种植大户李肥瓜想承包该地, 于是到处借、贷, 用了将近半年时间, 仍然没有筹集到这笔款项, 导致其无法扩大再生产规模。而“太和模式”因为不需要向农户付土地流转费, 缓解了土地流转资金压力大的问题, 使合作社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能力扩大生产规模。

2.4 增加了合作社和农户的收益, 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

在“太和模式”中, 合作社既是农业科技的使用者, 更是农业科技的受益者, 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解决了种田农民因年龄老化而接受科学技术难的问题。如, 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过程中, 合作社负责对土壤进行化验, 根据化验结果定购并科学施用配方肥, 每0.067 hm2田平均增产粮食30 kg, 减少肥料用量5 kg, 节本增效70多元, 这个数字虽小, 但对于经营土地较多的合作社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收益, 所以合作社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 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

2.5 找到了利益双方的最佳平衡点, 减少了矛盾纠纷

一般情况下, 为了确保合作社长远发展的利益, 土地流转合同都是一订几十年不变, 这对约束双方行为、避免矛盾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实践中, 土地流转双方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即当地租价格上涨时, 农户要违约, 可能使经营户遭受损失;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 或者经营户管理不善, 而导致租地费不能按时上交时, 可能使农户遭受损失。不论哪一方违约, 都会引发矛盾纠纷。而“太和模式”以玉米产量为最后结算单位, 找到了土地流转利益双方的最佳平衡点。这是因为从农户方面来说, 不用花钱购买农资, 不用去地里辛苦劳作, 秋后还可以收获玉米。从合作社方面来说, 赊欠出去的农资款, 支付出去的农机作业费, 不怕要不回账, 还可以在销售农资、农机作业中赚到一笔钱, 双方互利共赢, 减少了矛盾纠纷隐患。

3 结语

篇9: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面对“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能极大地解决土地季节性抛荒的难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还能极大地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对加快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看,存在流转手续不够规范、流转方式随意性、土地功能受到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宣传、规范管理、稳定完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

一、基本情况

我县行政区划面积2210.3平方公里,其中湘江平原占22.23%,溪谷平原占8.65%,岗地面积占23.36%,丘陵面积占20.222%,低山面积占13.77%,中山面积占31.77%,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现有 16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506个村,36个居委会,4787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 13.7万户,家庭承包农户13万户,农业人口 52.5万人。我县于1994年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工作,1998年进行了一次完善,2002年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又对全县土地延包工作进行了完善,将国家征用土地面积、水毁地面积予以了核减,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了换发,2006年再一次对全县土地延包后续工作进行了完善。据统计,全县农民承包地块达66万块,承包面积45万亩,签订承包合同13.4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3.4万本,均按要求做到了“四到户”。现有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263.9万亩,其中耕地51.3万亩,林地196.9万亩,水面2.9万亩,园地12.3万亩,其他农用地0.5万亩。耕地中有水田45.6万亩,旱土5.7万亩。2008年,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10.26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7.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42%,比2006年增长1.5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数3.5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农户总数的27.3%,比2006年增长1.4倍。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份数0.79万份,占流转数的22.25%。

二、流转形式与特点

(一)流转的形式

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及其他等几种形式。

一是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据调查统计,全县通过转包形式流转耕地面积4.21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6.89%。

二是租赁,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租赁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租赁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据调查统计,全县通过租赁流转耕地面积0.59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97%。

三是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通过转让流转耕地面积1.03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3.92%。

四是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通过互换流转耕地面积1.25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6.89%。

五是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形式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据调查统计,全县入股耕地面积仅500余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0.68%。

六是其他形式。据调查统计,全县通过其他形式流转耕地2700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3.65%。

(二)流转的特点

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流转过程自发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且大多数是承包人和转包者双方之间的自发性流转。据调查统计,我县由农户自发流转的面积为8.65万亩,占流转面积总数84.3 %;自发流转的农户数为2.89万户,占流转农户总数的81.4%。

二是流转方式随意性。农村土地转出方和受让方流转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口头方式约定。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耕地流转主要是代耕代种,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全县签订流转合同数仅为0.79万份,已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为2.73万亩,分别占总数22.25%和26.6%。已签订流转合同协议的基本属于外来租赁专业大户和企业等。

三是流转期限短期性。据调查统计,全县大多数农村土地流转期限短。全县耕地流转期限在1年以下和1~5年的分别达3.8万亩和3.2万亩,分别占51.35%和43.24%,合计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94.6%;而流转期限5-10年的仅有0.2万亩,10年以上的仅有0.2万亩,分别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2.7%和2.7%。

四是流转主体多元化。以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流转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但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在农村大面积集中连片租赁农民的承包土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县流转给企业和专业大户(10亩以上)经营的土地面积达3.6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5.38%。

五是流转用途单一性。目前,全县流转土地的用途基本用于发展种植业。主要是用于种植粮食、蔬菜、西瓜、花卉苗木、烤烟、水果和中药材等,约占流转土地的90%以上,只有少数用于发展牧畜、家禽养殖等。

六是流转价款差额大。不同流转方式、不同作物的流转金支付差额较大。农民转包、代耕代种的,一般没有支付流转金,租赁、转让、互换的,虽然支付了流转金,但因区域与土地性质不同而价款差别较大,仅耕地每年每亩价款差距就达60-200元。

三、存在问题

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虽然已逐步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流转手续不够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私下流转的多,组织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大部分农户与农户之间只是口头约定,有的农户在转让时也不通过发包方,有的虽签订了书面流转合同,但也存在着合同形式不规范,条款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对于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包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偿转让价款以及土地被征用后的承租户损失补偿等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流转纠纷时有产生。

二是流转服务严重缺位。由于目前没有规范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流转市场和服务机构,造成农村土地承包信息不对称,存在“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一方面难以为土地流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容易发生土地重复流转,而因此形成纠纷,却只能调解,不能调处结案,难以有效维护受损户的合法权益。

三是土地功能受到破坏。少数土地流转发生后,由于经营者缺乏对土地的保护意识,有的为提高短期效益,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的改变土地功能;有的甚至以流转名义,进行违规建房等,使土地难以复耕。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一要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等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有关流转政策。同时加大对流转典型的宣传引导,推介成功经验,让农民看到流转带来的规模效益,引导群众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着“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引导群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大胆探索和创新流转新方式、新途径,走“先扶持引导,后规范发展”的路子,促进土地由自发、无序向规范、有序的流转。二要加强土地流转软硬环境的建设,疏通流通环节,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对运用土地流转进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立项开发的,给予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的倾斜,真正让流出、流入户都有想头、有干头。

二是规范管理,强化指导,保障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一要赋予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流转规范管理工作机制和规程,依法加强流转登记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高合同签约率,凡1年以上的流转,要指导流转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签订统一文本格式的流转合同,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用途、补偿、期限与违约责任等。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对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流转地,及时由经营管理部门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手续。二要建立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采集系统和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三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加大流转纠纷调处力度,有效地解决流转纠纷,促进流转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三是稳定完善,畅通渠道,提高土地流转规模。一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紧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流转的主体与客体都吃下“定心丸”,为稳定流转奠定基础。二要大力支持发展种养大户。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对利用流转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种养大户要优先投放农业产业和综合开发等资金,支持种养大户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引进,扩大流转需求。三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营,带动流转发展。

上一篇:红木家具买卖合同范本下一篇:物业提高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