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28

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开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日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中华率农工委负责人及有关人员深入部分乡镇、村社,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既加深了感性认识,又深化了对我县土地流转的理性认识。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有关部门尽职尽责,各镇乡街道积极努力,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抓手,加强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了较好的态势。截至2008年6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41.63万亩(其中耕地23.45万亩,非耕地17.58万亩,其他0.6万亩),涉及农户68905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耕地流转比例较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择业渠道日益拓宽,许多农民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而离开了土地,组织好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便成了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为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一系列激励政策,有效地吸引了一大批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到2008年6月底,我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3.45万亩,占整个土地流转面积的56.33%,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63%,比整个重庆市的平均水平高近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

——规模流转比重较大。在流转的23.45万亩耕地中,经营10亩以下的户有22243户,面积为8.87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37.83%;10--50亩的户有3126户, 面积为3.99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7.02%;50亩以上的户有691户, 面积为10.59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45.15%;在流转的17.58万亩非耕地中,经营500亩以下的户有145户, 面积为1.01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75%;经营500亩以上的户有48户, 面积为16.57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94.25%。

——流向产业比较集中。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耕地流转主要集中于粮油、蔬菜、柑橘三个产业,其比重达73%左右,其中,用于粮油生产的13604户,面积14.68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62.6%;用于蔬菜生产的600户,面积1.19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1%;用于柑桔生产的510户,面积1.2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2%。非耕地流转主要集中于中药材和竹材两个产业,其比重约占72%,其中,用于药材生产的119户,面积9.39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3.4%;用于竹材生产的35户,面积3.30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8.8%。

——流转模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转包模式。即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将土地交予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耕种。这种模式一般是口头协商耕种期限及权利义务,原承包关系不变。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12.7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4.37 %。二是租赁模式。即农民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单位和个人,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民租金。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6.8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29.21%。三是入股模式。即农民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按入股份额分取红利。

此种模式流转的土地面积约有2.37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0.1%。四是转让模式。即极少数农民已经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经营,由受让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0.4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92%。五是互换模式。即农民通过自愿协商或由集体出面协调,互换地块经营。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0.1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0.4%。

二、土地流转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近几年来,我县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真坚持五项原则(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原则,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序流转、培育产业的原则,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模式和办法,引导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业主与农民互利双赢。

由于土地流转满足了农业生产适度集中和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农业单位成本相对下降,加之业主十分注重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据调查统计,全县流转土地的产出要比原来农民分户经营时高出40%左右,其中粮油高出10%,蔬菜高出1倍,大部分业主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业主有钱赚,农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年土地租金和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的收入达3600万元左右,基本实现了业主与农民互利双赢。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由于土地的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建设了优质中稻生产基地18万亩,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15万亩;建设了竹材生产基地20万亩,油桐生产基地1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5万亩;柑桔种植面积发展到了29万亩,产量达14万吨;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有590个,年出栏总量达76万多头;年出栏肉兔1万只以上的养兔大户有33户,3万只以上的大户有21户,6万只以上的有22户,初步形成了九龙山、郭家等10个乡镇集中发展的肉兔产业带;高山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分别发展到了5000亩,大棚蔬菜发展到了3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土地资源逐步向一些优势产业集聚,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通过流转转出自己的承包土地后,一方面有了一笔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租金或红利),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从土地的耕作中转移出来,安心去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挣钱,解决了“一心挂两头”问题。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还给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地打工挣钱的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如温泉镇县坝村刘丛富租赁耕地140亩种植西瓜和甘蔗,当地12个农民在那里常年务工的收入接近8万元;临江镇胡中

建租赁耕地350亩种粮食,当地农民给他务工的收入达13万多元。

——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近几年来,我县的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度时期农村出现了新的矛盾:耕地被冷落,撂荒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撂荒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

——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为推进土地流转,县级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积极“内引外联”,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吸引县内外企业和个人与农业产业化项目“联姻”。承接业主都要自筹一大笔资金投资修道路、兴水利、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一些业主大户还主动与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部门挂钩,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的土地流转工作已在全县38个镇乡街道、443个村全面展开,基本上村村社社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土地流转, 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外出务工人员集中、产业布局比较明确的乡镇,耕地流转面积要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总的情况较好,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土地流转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流转质量有待提高。

我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了23.45万亩,虽然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要比整个重庆市的平均水平高近8个百分点,但从结构看,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流转的比重仍然偏低,通过转让、租赁、入股三种模式流转的总量才9.67万亩,所占比重仅41.2%,而转包模式流转的总量为12.75万亩,比重达54.37%。由此看出,我县已经流转的很大一部分耕地还是处于代耕代种、亲邻之间的无偿流转水平。尽管这种模式对于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没有达到通过流转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根本目的,粗放经营、临时耕种、传统种植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规模经营还需扩大。

粮油、蔬菜、柑橘、药材、竹材是我县重点发展的五大农业主导产业,流转的耕地用于发展粮油、蔬菜、柑桔三大产业的比重占到了73%左右,流转的非耕地用于发展药材、竹材两大产业的比重也约占72%,其土地流向与政府的产业导向基本是一致的。但规模经营水平有些偏低,在流转的耕地中,经营10亩以下的户的总量占37.83%;经营50亩以上的户的总量只占45.15%;粮油产业规模经营户平10.8亩,只相当于一个家庭户代耕2-3户承包地的规模。非耕地流转中有的业主仅仅与农民签订一个流转合同,或者发放一些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仍然依靠农民单家独户种植,没有实现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显得“有名无实”。

——新的矛盾开始显现。

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城市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有效弥补了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为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家对农业直接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新的矛盾开始显现,有的农户要求重新明确种粮补贴的归属,有的农户要求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少数业主因经营困难拖欠租金等因土地流转发生的纠纷逐渐增多。

——政府职能尚需强化。

土地流转是市场行为,主体是农民,政府负有“引导、协调、服务、监管”的职责,但有的镇乡街道及村社对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工作介入不多、不深、不细;有的地方工作出现断层: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未按要求建立;抓土地流转工作的人员不够落实;相关的制度没有建立;该提供的中介服务没有跟上;应实施的监管诸如合同审查、鉴证、备案以及风险预警等工作尚未开展;土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

四、几点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是加快土地集约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我县的实际,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进一步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土地流转,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各级要进一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承包法》和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消除农民流转土地后的顾虑;要充分发挥经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加快发展。

——强化政府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加快土地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各级特别是镇乡街道和村社要深化认识,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进一步强化“引导、协调、服务、监管”职能,落实工作班子、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实实在在地把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搭建“信息、服务、交易、技术、融资”等方面的平台,促进土地流转

有效对接,为发展生态、高效、精细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贷支持,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土地问题非常敏感,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收集和政策研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为持续稳定地开展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要认真开展土地流转的合同管理、审查、鉴证、备案等工作,确保土地流转有序、规范地发展。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建立和落实土地流转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对产业不对路、经营不善,通过各方支持仍不能发展的,要依法终止流转,降低损失;对以投资为名、骗取国家资金和根本无经营能力、不讲诚信、侵害农民利益的,要坚决逐出土地流转市场。

——强化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空间。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长期在城集镇务工和经商办企业、有稳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有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土地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后稳得住、能致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

——强化“四个优先”,构筑土地流转“快车道”。

贯彻“优先原则”,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与土地流转进行“捆绑”,形成“累加效应”。一是优先转移退地农民。对已退出土地的农民优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存本领,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放宽农民到城镇定居和落户的准入限制,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经济适用房、承包地置换社保等办法,鼓励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二是在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转土地区域,优先布局县域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打捆”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努力培育其形成整合作用强、增长潜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村支柱产业。三是在已形成规模经营的区域,优先安排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水利、交通、能源建设投资力度,优先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体现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导向和扶持作用。四是在已形成土地规模流转的区域,优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合作医疗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篇2: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已成为首要任务。农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创新农田的使用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关系到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关系到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最近,笔者对泌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调查,并就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作用和对策做了一些思考。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当前,从各地土地流转情况看,土地流转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流转机制市场化。一是新型农业市场主体介入,一大批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纷纷要求扩大土地规模或获得土地投资农业。二是协商确定租金,供求双方根据土地使用权的供求关系和所经营产业的经济效益,协商流转租金。三是中介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开展中介服务。四是以契约或合同形式规定流转地块、期限、租金、权利、义务等。通过市场化的行为,使得流转土地使用权价值得到了充分显现。据调查,射阳县各镇流转的租金每亩一般在400元以上,高的已经达到了1000元左右。

2.流转形式多样化。主要有转包(包括自由转包和委托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租赁、互换及其他形式。其中转包和委托转包由于灵活性强,容易操作,成为土地流转的主选形式。反租倒包的形式,股份合作的形式比例较低。随着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正掀起新的一轮高潮,猛烈向前推进。

3.流转主体多元化。一些原来的农业专业大户扩大了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出现,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型的经营主体,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等成了租赁土地、投资经营农业的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

4.流转行为有序化。为进一步加快和推动土地流转,使之流转行为有序化,射阳县县、镇、村三级都建立起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县一级成立土地流转信息中心,开设土地流转网站;各镇区成立土地法流转中心;各村居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大部分村居还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土地流转储备制度,把有流转意向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对外招商招租,今年全县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已达2..6万多亩。同时,农村中介组织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目前射阳县已建立中介服务组织140多个,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16家,都发挥着良好的中介服务作用。土地流转的中介,既克服了分散农户自找流转对象的麻烦,又克服了多数接包主体难以直接与农户打交道的困难。

二、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土地流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调查,目前农村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有些村组农民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的界线认识不清,将承包权30年不变和土地流转对立起来。有的基层干部对承包政策掌握不够,对基本经营制度理解不透,片面强调或夸大土地流转的作用,采取强行推动的措施方法过当。有的片面理解农地流转的目的,将土地流转单纯视作增加集体收入,壮大村级经济的主要途径。

2.市场化机制探索不够。有些地方的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但不少还是由政府部门组建并

行使行政职能,是政府为农服务的一个载体,或者是村集体组织行使所有者权利的载体,因而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运行机制,离市场化运作都还有很大差距。

3.运作不够规范。一是流转价格无标准可依,高低差距大,同一县租金高低较大,有的每亩400多元,高的有800元至1000元不等。二是流转期限反差过大,有的1-2年,有的几十年,不利于把握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操作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有部分农民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有的即使有合同或协议,可条款不全,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不明,造成承包关系不清晰,存在一定的纠纷隐患。

4.缺乏法律保障。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新的《土地管理法》仅仅提到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对土地流转没有规定。甚至现在的一些法律,对搞活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限制作用。对调解土地转包合同纠纷中也缺乏法律规范。

三、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这种以均田为特征的承包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士地经营的细碎化,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也难以有效地保障和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土地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允许农民在遵守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下实行土地流转,对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益农业,应对农业的市场竞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2)有利于土地价值充分体现,确保农民的利益较大化。

(3)有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规模效益。

(4)有利于增强农业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的对策

1.稳定和强化农民的承包使用权

农民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推进土地流转的根本前提。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坚决落实农村改革的若干决定,坚持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的政策,杜绝随意侵犯农户承包权的行为,并在适当的时候,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宣布农地承包的长期化,真正使农民获得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实现形式,运用股份合作制、社区股份合作制等,将农村耕地按人口、劳动贡献等折股量化到农户,实现土地的资本化和农户承包权的股份化,把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权的收益较好地兼顾起来。

2.正确把握土地流转的原则

(1)优化配置原则。土地流转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任何方式的土地流转都应当立足于优化资源配置,都必须有利于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2)自愿互利原则。在实际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切身利益,决不能采取行政强制手段和以侵犯农户承包权益、挫伤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为代价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要坚持农户自愿协商,公平交易,充分体现其承包权的价值,逐步按市场规则实现合理定价。现阶段提倡以实物定价的办法为好。

(3)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基础和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决定了在不同地区采取完全相同的流转方式是不妥的。流转多少,如何流转,只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才能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最大潜能。流转型、返租倒包型和股份合作型等四种类型:

(1)自主流转型。是指农户之间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施土地使用权转移的行为。(2)委托流转型。是指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委托集体经济组织(发包者)或其他各类中介组织流转给他人经营的行为。(3)反租倒包型。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承包给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有偿租赁过来,再租赁或转包给他人经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原承包农户支付(4)规范有序的原则。土地流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化流转机制。特别要重视流转行为的规范,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

3.采用灵活多样的流转形式

为提高土地流转效率的效果,从流转主体和行为不同出发,可以采用自主流转型、委托土地使用权的租金或提供口粮。(4)股份合作型。是指农户将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企业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并按章程规定取得股份收益。

4.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从土地流转的实践来看,一般要经过四项程序:(1)自愿协商。流转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协商,特别是由村集体牵头的反租倒包和委托承包等形式的流转,更要有农户本人的签字或协议。(2)签订合同。规定流转地块的座落、面积、价格及支付方式、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等。(3)鉴证或公证。流转合同可由公证机关公证,也可由乡镇农经管理部门鉴证。(4)适当的报批管理。

5.加快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建设

(1)保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利益。

篇3: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分析

1.1 流转形式比较单一

一是转包。第一种是自行转包, 一些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的农户, 通过私下协商或口头协议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将承包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 这在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占绝大多数。第二种是反租倒包, 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 由村或镇向农户支付租金, 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收归集体, 然后统一将土地租赁给外来的公司、大户。二是无偿转让。部分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的农户, 将土地无偿转让给亲朋好友耕种, 当需要时收回;另外还有置换、委托代耕等其他形式。

1.2 流转面积区块分布不均衡

据调查, 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到全镇6个村, 但主要集中在场镇附近, 交通方便的村社, 山区地区较难开展。其中靠近场镇的郎家村最为典型, 重庆市天罡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集中流转了284户农户1200亩土地, 规模发展时鲜蔬菜;该村还发展了重庆市璧水天源养殖场, 建设标准化养猪场4000平方米, 年出栏生态猪 (含野猪) 3000头。

1.3 流转时间长短不一

耕种一年生农作物时间较短, 一般流转在1—5年之间;耕种多年生经济作物、养殖业稍长, 一般流转在5—15年之间;山地、经济两用林最长, 一般在15年以上。

2 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流转数量少

吴滩镇目前除郎家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较为成功之外, 其他各村流转数量很少, 难以形成规模。

2.2 流转不规范

一是行为不规范。许多农户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 都是口头协议, 就把自己的土地转包给他人, 不签合同的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即使签有协议, 但没有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程序不规范。绝大部分农户没有按照程序, 实行备案登记制度, 只是私下随意地对土地进行流转。

2.3 流转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可操作的地方性规章。如相应规范的操作程序, 统一编制的流转合同书, 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等。二是缺乏流转的管理和监督。

2.4 开发业主引进难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不足, 规模大户不多, 效益不明显, 市场开拓能力差;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 带动力有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 覆盖面不广, 服务层次低, 产供销一体化运作不多。

2.5 土地零星分散, 业主开发难成规模

由于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户承包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 要把这些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成片后由业主开发, 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较高的利益吸引或新的政策规定, 多数农户是不愿的。即使有较高的利益, 个别农户硬不愿意把使用权转让出来, 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 制约了规模经济发展。

3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3.1 前提条件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必须坚持以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为前提。同时, 流转土地的经营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和能力, 能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坚持“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由农民自主选择, 自我决策, 遵循土地承包、土地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 严格按政策法律办事。要让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 获得比自己经营更多的收益, 并努力为流出土地的农民创造更多的劳动和就业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

3.3 不得改变土地的权属关系和用途原则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以后, 经营者不得改变土地的权属关系和农业用途, 不得抛荒或掠夺性经营。

3.4 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剩余的承包期原则

从流转期限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剩余的承包期。

4 积极引导, 培育典型, 在创新机制中规范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流转

4.1 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按照培养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先进制造业的专业技能工人与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服务人员、各类创业人才的新型现代农民要求, 积极推进农民培训;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 推进农村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农民稳定转移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群体的扶持救助等社会保障机制, 鼓励企业优先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 强化小城镇建设,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予以资金、政策、税收等优惠, 拓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

4.2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以市场经营理念提高土地流转实效

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 鼓励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采取承包权转让租赁、招标承包等方式, 通过“公司 (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形式, 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 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都市大市场对接, 逐步形成农业的大生产、大流通的生产方式, 实现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经营。乡镇一级则通过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提供土地承包权流转的中介服务, 加快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成为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劳动者的专业化分工, 提高土地流转的实效。

4.3 搭建平台, 拓宽土地流转渠道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宣传资料等载体, 及时发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信息, 努力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 提高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交率, 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经常性服务。

4.4 加快制定土地流转办法, 促进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

篇4: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面对“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能极大地解决土地季节性抛荒的难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还能极大地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对加快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看,存在流转手续不够规范、流转方式随意性、土地功能受到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宣传、规范管理、稳定完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

一、基本情况

我县行政区划面积2210.3平方公里,其中湘江平原占22.23%,溪谷平原占8.65%,岗地面积占23.36%,丘陵面积占20.222%,低山面积占13.77%,中山面积占31.77%,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现有 16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506个村,36个居委会,4787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 13.7万户,家庭承包农户13万户,农业人口 52.5万人。我县于1994年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工作,1998年进行了一次完善,2002年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又对全县土地延包工作进行了完善,将国家征用土地面积、水毁地面积予以了核减,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了换发,2006年再一次对全县土地延包后续工作进行了完善。据统计,全县农民承包地块达66万块,承包面积45万亩,签订承包合同13.4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3.4万本,均按要求做到了“四到户”。现有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263.9万亩,其中耕地51.3万亩,林地196.9万亩,水面2.9万亩,园地12.3万亩,其他农用地0.5万亩。耕地中有水田45.6万亩,旱土5.7万亩。2008年,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10.26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7.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42%,比2006年增长1.5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数3.5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农户总数的27.3%,比2006年增长1.4倍。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份数0.79万份,占流转数的22.25%。

二、流转形式与特点

(一)流转的形式

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及其他等几种形式。

一是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据调查统计,全县通过转包形式流转耕地面积4.21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6.89%。

二是租赁,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租赁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租赁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据调查统计,全县通过租赁流转耕地面积0.59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97%。

三是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通过转让流转耕地面积1.03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3.92%。

四是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通过互换流转耕地面积1.25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6.89%。

五是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形式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据调查统计,全县入股耕地面积仅500余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0.68%。

六是其他形式。据调查统计,全县通过其他形式流转耕地2700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3.65%。

(二)流转的特点

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流转过程自发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且大多数是承包人和转包者双方之间的自发性流转。据调查统计,我县由农户自发流转的面积为8.65万亩,占流转面积总数84.3 %;自发流转的农户数为2.89万户,占流转农户总数的81.4%。

二是流转方式随意性。农村土地转出方和受让方流转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口头方式约定。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耕地流转主要是代耕代种,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全县签订流转合同数仅为0.79万份,已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为2.73万亩,分别占总数22.25%和26.6%。已签订流转合同协议的基本属于外来租赁专业大户和企业等。

三是流转期限短期性。据调查统计,全县大多数农村土地流转期限短。全县耕地流转期限在1年以下和1~5年的分别达3.8万亩和3.2万亩,分别占51.35%和43.24%,合计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94.6%;而流转期限5-10年的仅有0.2万亩,10年以上的仅有0.2万亩,分别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2.7%和2.7%。

四是流转主体多元化。以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流转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但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在农村大面积集中连片租赁农民的承包土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县流转给企业和专业大户(10亩以上)经营的土地面积达3.6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5.38%。

五是流转用途单一性。目前,全县流转土地的用途基本用于发展种植业。主要是用于种植粮食、蔬菜、西瓜、花卉苗木、烤烟、水果和中药材等,约占流转土地的90%以上,只有少数用于发展牧畜、家禽养殖等。

六是流转价款差额大。不同流转方式、不同作物的流转金支付差额较大。农民转包、代耕代种的,一般没有支付流转金,租赁、转让、互换的,虽然支付了流转金,但因区域与土地性质不同而价款差别较大,仅耕地每年每亩价款差距就达60-200元。

三、存在问题

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虽然已逐步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流转手续不够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私下流转的多,组织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大部分农户与农户之间只是口头约定,有的农户在转让时也不通过发包方,有的虽签订了书面流转合同,但也存在着合同形式不规范,条款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对于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包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偿转让价款以及土地被征用后的承租户损失补偿等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流转纠纷时有产生。

二是流转服务严重缺位。由于目前没有规范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流转市场和服务机构,造成农村土地承包信息不对称,存在“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一方面难以为土地流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容易发生土地重复流转,而因此形成纠纷,却只能调解,不能调处结案,难以有效维护受损户的合法权益。

三是土地功能受到破坏。少数土地流转发生后,由于经营者缺乏对土地的保护意识,有的为提高短期效益,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的改变土地功能;有的甚至以流转名义,进行违规建房等,使土地难以复耕。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一要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等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有关流转政策。同时加大对流转典型的宣传引导,推介成功经验,让农民看到流转带来的规模效益,引导群众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着“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引导群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大胆探索和创新流转新方式、新途径,走“先扶持引导,后规范发展”的路子,促进土地由自发、无序向规范、有序的流转。二要加强土地流转软硬环境的建设,疏通流通环节,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对运用土地流转进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立项开发的,给予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的倾斜,真正让流出、流入户都有想头、有干头。

二是规范管理,强化指导,保障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一要赋予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流转规范管理工作机制和规程,依法加强流转登记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高合同签约率,凡1年以上的流转,要指导流转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签订统一文本格式的流转合同,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用途、补偿、期限与违约责任等。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对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流转地,及时由经营管理部门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手续。二要建立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采集系统和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三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加大流转纠纷调处力度,有效地解决流转纠纷,促进流转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三是稳定完善,畅通渠道,提高土地流转规模。一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紧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流转的主体与客体都吃下“定心丸”,为稳定流转奠定基础。二要大力支持发展种养大户。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对利用流转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种养大户要优先投放农业产业和综合开发等资金,支持种养大户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引进,扩大流转需求。三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营,带动流转发展。

篇5: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马建林 日期:2010年07月20日 访问次数:1

2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却遭遇了发展瓶颈。如何冲破农民现存思想观念仍旧、土地面积狭小及社会保障缺乏等瓶颈,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深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瓶颈分析

瓶颈之一,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虽然近年来农村分工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兼业型经营局面还远没有改变,据海盐县2008年农经年报统计,一是从农户承包土地及流转情况分析,农村常住户数84885户,有承包土地农户77920户,占91.8%的,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户6965户占8.2%,这部分农户主要是土地被全部征用和极少数户口进城或经商发家而放弃土地。全县涉及土地流出有13752户,仅占有承包土地农户的17.6%,全部流出的农户几乎没有。二是从外出劳动力分析,目前全县总农村劳动力183675个,(1)外出务工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16.4%,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更少,仅占总劳动力的9.1%。(2)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48538个,占总劳动力的26.4%。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还相当缓慢,从事第一产业(种养业)的劳力相当充足,加在本地的外出务工劳力回家兼业,比重近四成仍然在从事第一产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兼业型农业旧习惯根深蒂固,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对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土地流转愿望不够强烈,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

瓶颈之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解放后,我国市民的医疗、劳保、丧葬、抚恤、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已逐步建立和完善,而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却远未形成,将直接影响到土地流转。当前的农村土地除担负产出农产品的经济功能外,还担负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人们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决定了农民将土地当成其最可靠的依托和归宿。他们既不愿把所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长期地转让出去,更担忧这种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最后却成了现实,他们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承包地。于是他们转包自己的承包地时,总是先把土地转包给自己的兄弟姐妹等自家人,而不愿把土地转包给同村同组的其他农户。这种土地流转行为,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瓶颈之三,弱势农业的特殊性,风险大,效益低。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前几年,农产品卖难,造成流转难,农民种地增收也难,导致部分农民选择对土地粗放经营或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兼业型经营,对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愿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开发业主引进难,由于农业收益比较低,高收益项目农业难以选择,农业开发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如近年来,由于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如海盐县占农业收入较大的畜牧业肉猪和仔猪价格,据全县全国农产品物价监测点近两年来的调查分析,肉猪最高价2008年3月达到860元/50公斤,最低价为2007年2月420元/50公斤,上下波动达一倍以上;仔猪价格也同样,2008年3月最高价达到21元/公斤,而同年11月就下降至8元/公斤,下降近六成。可见近几年农业风险之大,这将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真正 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还比较少。瓶颈之四,承包土地流出容易回收难。由于原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或流转无手续等原因都会导致流出土地回收难,有的甚至有规范合同而且已经到期也无法回收,所以造成农户想

流转但又怕流转。分析其类型,一是因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及协议而无法要回;二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如西塘镇兴隆村钱某某,1988年将第一轮承包土地3.42亩全部委托给本组农户张某某代耕,并与张某某签订了代耕协议,期限是长期代耕,而且是无需支付流转费用,结果经第二轮承包土地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无法要回;有的原来签订的流转合同期限较长,流转费用很低,现在认为流转费用太低要求提高造成纠纷;还有的即使合同已经到期,农户也无法回收,因该土地已被开挖渔塘或种植经济作物等,只能是象征性地增加些流转费用。这种土地流出农户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将严重损害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瓶颈之五,农民外出收入的不稳定性。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些规模小、设施落后的工业企业倒闭,随后带来的是农民工不断返乡务农。据全县农经统计年报分析,2007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32311个,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7382个,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为44525个,分别占总劳动力的18.5%、9.9%和25.5%;而2008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仅为30212个,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6634个,从事第一产

业劳动力为48538个,分别占总劳动力的16.4%、9.1%和26.4%。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劳动力在下降,而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在上升,这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二、突破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瓶颈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恋土”观念。针对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部分群众思想上观念陈旧、认识不足的问题,要切实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放心流转,特别要向农户讲清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等于放弃承包经营权,可以不直接经营土地也可获得稳定收益的道理,让农民消除和弱化“恋土”观念。

2、深化体制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一要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打破农民身份的限制,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镇安家落户,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二要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非农产业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大力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形成对农村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

3、建立农业市场风险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农业除受自然风险外,还受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市场风险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市场风险作为一种损失与获利机会同时并存的风险,农业的弱质性、风险性与外溢性等特性决定了政府要介入农业风险管理中,而且要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一要政府利用财政、税收、金融、法律等政策手段建立必要的外部环境,对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利于形成良性的风险规避与化解机制,推动农业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二要加强农业的政策性引导,健全农业风险信息传播渠道。市场风险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的缺陷。政府要通过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使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动做出风险分摊或控制的决策,既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又推动农民更多地从事风险性生产经营活动,增强风险意识,在风险承担中增加收入;建立现代农业风险预警系统,?定期向农业部门和农户发出报警信号,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建立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对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农民的价格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也帮助生产者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和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农产品储备制度和农业风险基金制度是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金保证。三要通过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工具,而对期货市场的把握和利用能力,将使农民的风险性收益发生变化,有利于发挥风险的导向性。

4、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农户合法权益。针对流转手续不规范,承包土地回收难的问题,一是要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指导体系。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土地政策的宣传、培训、指导、流转手续的规范、合同的鉴证登记等工作,任务相当重要、艰巨,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二是要规范土地流转手续。流转双方应先向村集体提出流转申请,村集体在充分征求双方的意愿后,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补偿、期限,依法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确保农户权益不受侵犯,并做好流转合同的鉴证和登记备案工作。三是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村集体要加强服务指导,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妥善解决“有地无力开发”与“有力无地开发”的矛盾,切实加强土地流转协调,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农民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让农民愿意将承包的土地流转出来,同时为承租者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5、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要加强沟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培养中介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与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三是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招收失土农民进厂工作,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农民的企业可给予一些政策支持。二要提高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是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职业中学设置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使职业中学的学生系统地掌握

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

篇6: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是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索,对于如何改进土地流转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农村 土地 流转

当今中国以政治经济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地位在国际上日趋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居于世界第三,而人口却高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占用流失,给中国的人民生活保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土地的流失方向主要是土地的流转,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可以更好的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生活才能够有足够的保障。国家的发展才会更加无后顾之忧。

一、土地流转简介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1.背景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同时,在中国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天津等地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始了局部或区域试验,并发展出了重庆农地入股、广东海南出租农地、北京郊区等地小产权房等模式。从此,国内土地流转开始揭开序幕,走向合法有序的道路。

2.规定(详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3.土地流转模式

1)土地互换: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出租: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4.流转特点

1)流转速度加快,渐具规模。2)流转类型多样,比例不均。3)流转行为欠规范,缺少管理。

4)部分耕地被非农业化,有极少量的非法流转行为存在。5.流转原因

1)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3)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4)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6.意义

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将农民从繁琐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投身于现代经济建设中去;有利于农田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管理发展;有利于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三、我国人口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却同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而且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四、人口压力与土地流转之间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古国,其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如同她的文化文明一样拥有着耀眼的光芒。从最古老的母系社会开始,国代的中国人开始为自己的生存而寻求一种能够持续的提供生存资源的方式。他们开始驯化野生的动植物,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之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行。从最初的石器农业工具逐步发展到青铜器工具,继而又不断发展到后来的铁制农业工具。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现代农业也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领域中。人不断的从烦劳的农业耕种中解脱出来,同时,因为科技带动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力都放弃了古老的耕田而生的生存方式,选择了打工、经商等更具有经济潜力的行业。

然而,面对中国的庞大人口压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的流失量在不断的加剧,然而但是人口的数量却在经历多次的曲折过程后而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中国面临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偏低的状况在相对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不断的缺失,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又在人口老龄化的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从事人口的减少,使得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使得土地量进一步减少。这么大的压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他们每天的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的征用量在不断的增加,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的延伸,可耕地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之中,而土地的产量却无法随之而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科技的投入促进增产还远远无法满足土地流失所带来的粮食减少问题。

同时,人们的经济观念的不断加深,大多数农民不再依赖于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实现土地的流转,不断的去争取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的租用发展,想以最轻松的方式来实现最初土地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而丝毫不去想象失去土地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

严重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全球的气候问题忽视过于严重,从而在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天气资源在不断的恶化当中,农业的产值大大受到影响,而灾难所造成的大量的无家可归的人民有给农业生产带来部分压力。

五、土地流转中人民的思想观念

自古的中国人的观念都集中在土地之上,中国人的思想都为古已有之的封建土地观念所牵绊,在经济建设中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人依旧停留在靠土地养生的观念之中。

安土重迁,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典型特征。多年的居住让人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一定的羁绊。

同时,却也不乏过于盲从,丝毫不去考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因而,人民的思想在经济建设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羁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保守型:受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约束,受到土地的羁绊,在相当大的一部扽中国人之中还存在着对于土地的以来之中。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之中,常常会有一部分人(集中于中老年层面),会考虑的过于繁琐,过于看重自己所依赖生存已久的土地之上。因而,在部分地区集体的土地承包转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中老年人的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从而使得经济建设的脚步受到制约,甚至严重的会错过经济发展的大好良机。而同时,也会给他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受到安土重迁的羁绊,中国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生活居所的历史所限制,受到居住环境的陶醉。受到长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中国人过于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的是对于将来的长远利益的考虑,从而在城市的更新中不断会有“钉子户”的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会出现有楼而无人居住的现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更新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前行速度。

2)冒险型:受到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部分中国居民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期待对部分东西的尝试。部分国人对待土地流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政策的不够了解,对于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够熟知,而过于盲从的去进行土地的承包,土地的转让,土地的租赁等一些土地流转活动。从而会引发出相当大的一批麻烦。

3)中立性:出于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自己对待一些事情的认识的浅薄,自己的从众心理,部分中国居民在于对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还是保留着自己中立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对待集体的利益问题上,自己基本不拿出自己意见,而是在最终大局敲定之后,自己的意愿随同大多数人的意愿;②在对待自己私有所属土地问题上,自己依然比较随意,不过分的去要求某些条件,而只是完全的依赖于现有的一些规定或者是当地所有的一些习惯性的规则;③在对待他人的土地上,更是从不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只是完全看别人自己的意愿

六、土地流转过程中常见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由于中国古已有之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而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比较艰难。

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因为当地的一些惯例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不懂得依法行事,使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发生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倍受欺瞒。

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开不断的约束其发展现状,从而来不断规范和控制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来充分迎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七、土地流转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二是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三是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来指引土地流转进行的落后地区的发展。

四是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是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在遵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前提之下,积极发挥地方党支作用,积极协调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双方之间的意见,争取在一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之下进行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恶意阻碍土地流转活动进行的行为,将移交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不收侵害。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的发展状况,引领新型的农业发展趋势。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景之下,可以将大量的土地集中管理,充分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例如新型高产的设施农业),可以有效的将原有的劳动力从先前繁琐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领域的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农业发展之路,来响应党的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要求。

八是结合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优势,可以及时的了解当前的土地流转趋势,从而可以结合当地的现状,来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的土地流转策略,来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经济道路,来迎合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1]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

[2]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加强行业工会工作促进和谐矿区建设下一篇:论p2p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