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8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通用8篇)

篇1: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刘洪福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政策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只有把农民心中的“命根子”变成农民手里的“钱袋子”,才能使党的政策基石更加稳固,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现状与模式

截至目前,夷陵全区共流转土地7098起,流转土地面积23244亩,涉及农户1.38万户,分别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5.8%、总农户数的10%。土地流转正在由无序自发流转朝着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的方向转变。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企业联动流转。二是产业带动流转。三是农民自发流转。四是政府引导流转。

成效和问题

夷陵区自2006年建立三级流转网络以来,土地流转工作正式步入了规范化、程序化轨道。2009年5月,农业部在夷陵区召开全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夷陵区的有关经验。总的来说,夷陵区的土地流转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转”出了规模。通过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全区土地流转大幅上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快,农村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二是“转”出了效益。通过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推进,部分乡镇收到了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先进生产设施得到更多运用、农民收入普遍有所提升的效果。三是“转”出了活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得土地这一关键性生产要素实现了合理有序流动,有效地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四是“转”出了和谐。土地流转中心为当事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平台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使土地流转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作,从源头上减少了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矛盾纠纷隐患,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的土地是在农户之间流转,个例性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流转期限较短,集中程度不高。二是发展不够平衡,自然条件好和经济发展快的区域流转较多;条件较差和贫困落后的区域流转困难较大;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区域流转规模较大,反之则基本是一潭死水。三是引导力度不大,有些乡镇对土地流转及流转后的利用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力,影响了其效率和效益。四是服务能力较弱,有些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人员老化、设备落后,导致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跟不上农村变化的形势和群众的流转需要。

对策及建议

夷陵区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人多地少一直是制约其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推进现代农业、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等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必将成为促进这些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进一步在“四转”上下工夫。

一是农民要“转”思路。当前,有些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如部分农民担心流转会丧失对土地的经营权从而不愿意转包出去等。针对此要进一步正确引导,用政策宣传、典型引路、给予补贴等办法,打消农民群众的顾虑。

二是业主要“转”方式。以往土地流转主要是采取租赁方式,其程序简便,双方权利义务比较明晰;但流转价格、支付方式、权益划分等利益协商难度较大。针对此应创新流转和经营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中获得流转的土地,最大程度地实现土地流转双方的共赢。

三是产业要“转”结构。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为导向,加快建设“小鸦路百里精品柑橘走廊”、“宜大路百里高效茶叶走廊”和“黄柏河百里林业生态走廊”,继续推进以建设精品橘园、高效茶园和标准养殖园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工程,并围绕这些需要来流转和集约经营农村的土地。

四是政府要“转”职能。譬如: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领导,适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服务;抓好对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监管,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有序。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区长

篇2: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桃溪镇袁晓梅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土地流转明确了根本依据,维护了新时期农民的权益。针对农村当前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市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我镇部分群众,基本摸清了全镇的土地流转现状,并就如何完善、规范和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早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就出现了零星农户之间为便于耕作而进行的小面积的互换、转包。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圩畈区农民负担相对过重,粮食价值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大面积农田抛荒,为改变这种状况,镇村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将抛荒田转包给种田能手,特别是近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呈现出面积大、-1-

规模化的趋势。仅就桃溪镇王泊村而言,王泊村现有耕地面积3926亩。截止2009年10月流转土地1350亩,占总面积的34.4%,其中从事种植业的面积为119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养殖业160亩,占总面积的12%。农民自行转包的45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33.3%。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流转类型单一,比例不均。一是大部分属于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合同对责任田的有偿流转。二是流转后仍从事水稻种植,而从事养殖业或其它产业较少。

2、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土地流转虽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推进,但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土地流转的程序和管理都不规范。有些土地流转的合约仍停留在口头上,书面合约较少,且流转期过短,内容简单,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同时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乡镇农综中心无法管理。如果引发土地纠纷,造成调解无依据、仲裁无凭证的被动局面,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不利于土地工作健康发展。

3、土地流转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口头合约多,流转期短,造成流转频繁,引起不稳定。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固定,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术、身体等原因,尤其是今年受金融危机冲击,造成部分人员返乡,索要土地重新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土地流转的不稳定。

4、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有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家庭还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入学、养老等问题,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老人,由于身体、技能等方面的制约,造成他们对土地的不舍情结,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是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三、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矛盾,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做到: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流转依法有序进行。一要进一步充实农村承包土地合同专管员队伍,按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土地流转的民主程序和行政报批程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依法保护农民利益。

二要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处工作。镇、村要成立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的调处组织,切实承担起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的责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农户对流转的担心。

三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供求信息等相关服务,推进农村承包

土地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

(2)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向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流转。

政府要建立土地流转扶持机制,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以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用于鼓励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重点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要通过资金扶持机制,推动财政支农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主导产业整合,集中打造优势产业。

二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土地流转给予政策扶持。

三要加大农业项目实施力度,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从扶持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政府要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解决后顾

之忧。

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

篇3: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与思考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念与意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除明确归属国家所有外, 均属农村集体所有。由于农村集体所有权和成员权的相对封闭性和排他性, 农村土地一般在所属成员之间平等分配使用。就土地用途而言, 农村土地大致可分为农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一般而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制和农业用地性质“三个不变”的基础上, 农民将农业用地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 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 其实质就是农村的农业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就泰山区农村实际情况来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然性:

(一)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客观要求。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土地流转是在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前提下进行的, 并不触及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户长期承包经营的制度根基, 通过流转既稳定了承包关系, 又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是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

(二)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泰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87亩, 土地经营资源并不丰富, 土地经营规模小, 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不利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土地流转, 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集中, 扩大经营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 有利于增强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

(三)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促进土地向优势产业流动,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和致富空间。

(四)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 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推进土地流转, 可以利用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开发, 有效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和特征

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 泰山区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认真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 全区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1.2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9.9%, 亩均效益达到4, 500元, 流转后的土地平均亩增收入810元。泰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以下特征:

(一) 阶段性加速发展。

泰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1997年, 主要围绕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不失时机地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 由此出现了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集中的现象;第二阶段是1998年以后, 主要围绕发展效益农业兴起的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第一阶段相比, 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 数量明显增加, 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规模经营和效益农业发展。

(二) 流转形式和流转对象多样化。

泰山区在农村土地流转中, 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和形式呈现多样化, 从初期的代耕发展到目前的代耕、转包、租赁、入股、互换等。在这几种形式中, 首先是代耕和转包面积最多, 达6, 980亩, 占流转面积的58.1%;其次是租赁和入股, 流转面积2, 610亩, 占流转面积的21.9%。这两种形式属于有偿流转, 是目前流转双方均能接受并能较好地保护农民利益,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第三是互换和转让形式, 流转面积2, 400亩, 占流转面积的20%。在流转对象上, 已从初期的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扩大到农户与城镇业主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流转的对象不仅有本地业主, 也有外来业主, 既有本地企业, 又有外来企业。

(三) 市场化运作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市场化运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原初状态的自发性;二是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导向明显, 流转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 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得到较好体现, 目前全区各地流转的土地经营权价格每亩每年平均在350元以上, 高的达1, 000元以上。该区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一系列政策进行规范引导, 同时也不断强化服务和扶持力度, 目前全区85%的乡镇和71%的村已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区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四) 土地规模经营成效明显。

近年来, 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扶持, 不少业主和企业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大潮, 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逐步增加。2009年以来, 该区按照标准严格核定, 确立了花卉苗木、畜禽养殖、农机等各类大户119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 在一些乡镇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如, 形成了以上高乡、邱家店镇为中心的花卉苗木基地;以省庄镇小津口村、刘家庄村为中心的女儿茶基地;以徐家楼乡为中心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 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尽管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整体情况较好, 但由于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各乡镇 (村) 经济状况和群众基础也不同,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 土地流转不规范, 隐患较多。

当前土地流转多是亲戚、同村组之间的自发、无序、口头形式的流转, 没有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街道镇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的同意和备案, 产生的纠纷较多。近年来, 由于中央惠农政策落实以及泰山区地处市中区, 土地价值不断提升, 流转土地农户之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因没到相关机构申请和备案, 这些纠纷一时难以解决, 合法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目前, 农户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是:承包农户没有向发包方或中介组织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 也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运作不规范、流转程序不合法, 致使占有土地的企业和合作社, 束手束脚, 不能放手发展和扩大经营规模,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 农村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供求信息闭塞。

泰山区地处市中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土地存在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趋势, 泰山区土地流转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和合作社需要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却找不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路子;另一方面拥有土地的农户分散经营小规模零星土地, 效益低下, 找不到利用现有土地实现增收的办法。二者之间缺少一个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应畅通农村土地流转渠道, 实现供需互动, 解决供需双方的共同需求。

(三) 对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管理和引导。

农村土地流转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形式合理流转, 尤其是入股等流转方式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地区集约利用土地, 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 也受到广大农民欢迎。泰山区缺乏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和全面引导, 没有探索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流转管理机制, 不能让农户放心流转。

四、加快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对策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市场化机制积极构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一是搭建开放、公正、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统一的农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 积极探索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及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二是大力开展中介服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强化其信息服务、土地储备和受托转包等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资产评估、法律咨询、土地融资、土地保险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为农用地流转交易双方提供地价评估等咨询和跟踪服务, 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发育完善。三是不断创新流转方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实现方式。

(二) 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一是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天然地具有保障和生产的双重功能, 农村土地流转将会造成其保障功能的弱化与剥离。因此, 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 以社会保障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 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加快土地流转。社会保障本质上是一种普惠的社会福利, 一些地方实施的“以土地换保障”做法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严重剥夺, 因此要坚决制止;二是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 优化农民就业环境, 稳步推进农民非农就业;三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 要坚决做到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改变土地用途, 尤其是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同时, 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出适当的限制性措施, 避免工商资本的垄断地位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侵害;四是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使农民逐步实现完整的农地产权权益。

(三)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功能, 充分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继续鼓励、扶持和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健全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化、法律化;二是组建高效的农地流转管理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 尤其是要完善土地流转指导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三是各级政府要顺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不断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质量和水平。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 当前农业劳动力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农业劳动力继续大规模渗出和转移的可能性非常小,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也将会有所放缓。因此, 政府在继续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 更应在提高土地流转质量效益上下功夫, 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层次水平。受当前宏观经济的影响, 近期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 各地要有效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生活保障, 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 实行全方位开放。

篇4: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一、祁阳县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祁阳县金融保险业以服务创新为抓手,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积极应对农村土地流转给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带来的新挑战,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保险服务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近30万亩,金融机构对土地流转直接发放贷款近1亿元,支持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大力推广传统金融信贷品种。积极推广小额农户信贷,县信用联社开展了以“广泛授信、扩大额度、提高效率、周转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全县农户授信率达100%,在核定的信用额度内农户可以随到随借、周转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办理贷款。同时,全面普及惠农卡,目前全县已发放惠农卡9万张,发放面达到全县农户数的85%,近三年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

二是致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创新信贷品种,下发了《祁阳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林权正式作为抵押物可向县内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创新信贷模式,探索推行“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户”信用联合体的贷款模式,由县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种养大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余额6357万元,财政累计贴息982万元。综合运用信贷品种,由多家银行、多品种贷款满足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

三是着力开展农业保险。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有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甘蔗、能繁母猪、育肥猪和森林保险。仅2013年,全县农业保险承保金额就达3000多万元,有效帮助了农民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祁阳县的实践看,目前金融保险业在支持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当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农村经营网点大幅收缩,其资金大部分投向大中型企业,对农村和农业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对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的支持严重不足,全县真正能为土地流转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仅有农村信用社。而农信社由于自己经营能力和风险防范的需要,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有效金融供给不足。贷款额度偏小,规定用于购买基本农资的额度不高于5万元。贷款期限太短,现有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均为一年内的短期贷款,无法满足土地流转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期资金需求。缺少有效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相关土地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抵押,致使金融机构以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债权变现障碍难以逾越,堵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路子。

三是土地流转信贷风险高。从农业自身看,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后其用途仍为农业用地,而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受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生产周期、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规模化种植、养殖风险高。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不良占比远高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的平均值,导致金融机构对信用贷款失去信心。

四是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祁阳县尽管从2007年开始就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但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对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不足。自然灾害定损难,不同区域的农业损害程度不一,定损难度较大。农业保险开展的品种不多,保险部门对油茶、蔬菜大棚、花生等尚未开展保险业务。

三、促进金融保险业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是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农村网点建设,积极投入到农村基本建设中去。要鼓励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支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金融机构要重点培育、支持农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进行扩大再生产或帮助解决季节性、临时性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对以村为单位成立农用土地股份合作社,且规范化运行,当年流转农户土地面积100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给予2万元以上无抵押信用贷款。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相关职能部门应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可抵押范围的政策措施,尽快解决土地流转抵押物残缺的障碍。金融机构应将金融风险控制与农村传统信用资源对接起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多方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授信管理模式,将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土地流转信贷业务范围。同时,适度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多方面满足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金融需求。

四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将大规模种植业等纳入强制性保险范畴,并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来开展农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同时,引导保险公司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农户保险要求,加大农村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保险,提高农业的抗灾和补偿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协调金融保险部门与土地流转相关职责部门,积极、稳妥地参与土地流转的过程,定期研究存在的各种情况与问题。建立“一条龙”式办事服务机构,专门负责金融保险部门与土地流转相关单位、个人在土地流转和抵押登记管理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和重大事项的协调。二是建立健全流转平台机制。应制定土地流转和抵押登记制度,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平台,让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切实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保险、流转企业和大户的联动机制,在流转企业、大户出现经营困难时,政府可以快速介入,一方面帮助流转企业、大户及时解决困难,另一方面及时化解金融保险机构风险,保障金融保险企业资产安全。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为减少金融机构支持土地流转的信贷风险,由县财政整合相关资金,建立土地流转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支持土地流转的信用贷款出现的坏帐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土地流转的信贷投入。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政策取向。

一、我县土地流转现状

我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全县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xx.xx万元。其中农业人口xx.x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x.xx%。截止xxxx年底,全县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xx.xx万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xx.xx万亩,人均x.x亩。

土地流转模式:整村整乡推进型。鼓励整村、整乡农户将各自承包的土地,统一委托乡镇、县平台公司、村流转服务组织集中进行流转,乡村两级负责“流转+服务”、平台公司负责“规划+管理”、市场主体负责“投资+运营”。以“支部决定、党员表态、群众协议”的党建推动模式,先与农户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后引进市场主体对流转土地连片整理打造田园综合体。

龙头企业带动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公司化、园区划和合作化形式整体流入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

新型股份合作型。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的土地合作社,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体系,以“零入整出”的方式由业主进行规模经营。

致富能人回归创业型。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的致富能人回归创业,兴办农业企业,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操作、统一机耕机整、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的模式进行规模经营,实现个人“庄园梦”,带动当地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方向:作为传统农业大县,x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水特色调结构,立体种养增效益”(“三水”指水稻立体种养、水产健康养殖、水生作物种植)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荷田+”“蔬菜+”“水产+”x种生态种养产业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机统一。

土地流转成效:全县耕地面积xx.x万亩,已经流转xx.x万亩,流转率达到xx.x%,整村流转xx个村,占比xx.x%,现有xx.x万亩面积挂网招商。

土地流转目标:到xxxx年全县土地流转比率达xx%以上,整乡镇流转x-x个,农村土地整村流转xx个以上,新增土地流转面积xx万亩。

二、土地流转典型及措施

x县润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障乡德兴社区有机蔬菜基地总投资xxx多万元,现有基地面积xxx亩,其中蔬菜大棚面积xxx亩。配套设施齐全,全部采用喷灌、滴灌肥水一体化,配备现代智能化的播种、旋耕、整垅一体机数台。现已建成xxxx平方米的钢构房,装机xxxKW的冷冻设备,是集生产、存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

公司的合作经营模式:一是社会资本与平台公司合作。润农公司为合资公司,县农投公司占股xx%,x高城农业占股xx%,社会资本一方作为大股东,在生产和经营上享有自主权。二是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公司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与村集体的合作。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过程中提供服务收取土地流转管理费、国投项目、集体资产使用租金、劳务公司管理费等三个方面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公司的劳务用工和生产环境得到根本保障。三是是公司与农户合作。公司在充分发挥自身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的农户个体,发挥其劳务能力,既实现产业扶贫,又促进公司+农户的互利共赢。

“稻+虾”养殖。xxxx年xx月以来,安障乡德兴社区把xxxx多亩低洼田改成龙虾生产繁育基地,每年养殖两季虾,周期短、见效快。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化的稻虾养殖基地,引进了潘武牵头的一批“稻+虾”养殖大户,形成规模“稻+虾”基地 xxxx多亩。基地设施配备完善,专业团队提供技术保障,成虾产量高,质量好。基地与x市的友谊水产达成供销合作订单,市场销路稳定,总收入突破xxx万,利润达xxx万,产业增效明显、经济效益倍增。“稻+虾”今年在德兴社区的土地流转费为xx万多元(含土地管理服务费),年务工收入达xx万多元,形成了农民增收、集体增利的良好景象。

xx乡现已经流转的土地达到xxxxx亩。其中: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土地流转率xx%,(现储备可流转土地xxxxx亩)。

整村流转典型村:xx、xx、xx、xx、xx等,其中:xx村与农投公司合作,主打蔬菜、荷田+、稻田+。公司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安兴村与当地合作社“绿蔬园”合作,主打蔬菜、稻田+。合作社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向阳与当地合作社军华家庭农场、德保家庭农场合作,主打蔬菜、水果,其中水果以西瓜为主。吸纳贫困人口xxx人。虾趴垴村与当地合作社大北农水产养殖公司、轩阳合作社合作,主打优质稻、荷田+、蔬菜。合作社、公司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杜家村与当地合作社浩丰、角书、建春三家家庭农场主合作,主打稻田+、优质稻。农场主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目前预算,以上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xx万元)。

三、存在问题与打算

尽管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进步较快,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县土地流转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政府对流出土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扶持措施缺乏,农民转出土地普遍存在后顾之忧,成片流转、集中连片难度较大。二是政府扶持规模经营的资金投入不足,加之农业是受自然与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从事种植业规模经营投资多,见效慢,风险大,直接影响企业、个人转入土地的积极性。三是目前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流转主体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信息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四是当前短期流转、粗放经营较多,土地流转的综合效益不高。今后,我们将针对存在问题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

采劝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熟悉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加大奖扶力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奖励制度,整合支农资金,重奖土地流转大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土地加快流转。

积极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人才和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基地,开展规模经营,使其成为专业大户;强化流转大户扶持措施,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巩固扩大土地流转成果。

指导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规则,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土地流转的热点难点,包装推出一批土地流转项目,实现对外招商。同时强化经营实体监管,确保其履约能力,减少低层次、短期性、掠夺式流转。

篇6: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开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日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中华率农工委负责人及有关人员深入部分乡镇、村社,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既加深了感性认识,又深化了对我县土地流转的理性认识。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有关部门尽职尽责,各镇乡街道积极努力,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抓手,加强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了较好的态势。截至2008年6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41.63万亩(其中耕地23.45万亩,非耕地17.58万亩,其他0.6万亩),涉及农户68905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耕地流转比例较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择业渠道日益拓宽,许多农民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而离开了土地,组织好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便成了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为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一系列激励政策,有效地吸引了一大批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到2008年6月底,我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3.45万亩,占整个土地流转面积的56.33%,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63%,比整个重庆市的平均水平高近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

——规模流转比重较大。在流转的23.45万亩耕地中,经营10亩以下的户有22243户,面积为8.87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37.83%;10--50亩的户有3126户, 面积为3.99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7.02%;50亩以上的户有691户, 面积为10.59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45.15%;在流转的17.58万亩非耕地中,经营500亩以下的户有145户, 面积为1.01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75%;经营500亩以上的户有48户, 面积为16.57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94.25%。

——流向产业比较集中。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耕地流转主要集中于粮油、蔬菜、柑橘三个产业,其比重达73%左右,其中,用于粮油生产的13604户,面积14.68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62.6%;用于蔬菜生产的600户,面积1.19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1%;用于柑桔生产的510户,面积1.2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2%。非耕地流转主要集中于中药材和竹材两个产业,其比重约占72%,其中,用于药材生产的119户,面积9.39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3.4%;用于竹材生产的35户,面积3.30万亩,占非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8.8%。

——流转模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转包模式。即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将土地交予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耕种。这种模式一般是口头协商耕种期限及权利义务,原承包关系不变。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12.7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4.37 %。二是租赁模式。即农民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单位和个人,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民租金。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6.8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29.21%。三是入股模式。即农民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按入股份额分取红利。

此种模式流转的土地面积约有2.37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0.1%。四是转让模式。即极少数农民已经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经营,由受让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0.4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92%。五是互换模式。即农民通过自愿协商或由集体出面协调,互换地块经营。此种模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有0.1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0.4%。

二、土地流转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近几年来,我县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真坚持五项原则(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原则,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序流转、培育产业的原则,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模式和办法,引导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业主与农民互利双赢。

由于土地流转满足了农业生产适度集中和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农业单位成本相对下降,加之业主十分注重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据调查统计,全县流转土地的产出要比原来农民分户经营时高出40%左右,其中粮油高出10%,蔬菜高出1倍,大部分业主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业主有钱赚,农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年土地租金和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的收入达3600万元左右,基本实现了业主与农民互利双赢。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由于土地的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建设了优质中稻生产基地18万亩,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15万亩;建设了竹材生产基地20万亩,油桐生产基地1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5万亩;柑桔种植面积发展到了29万亩,产量达14万吨;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有590个,年出栏总量达76万多头;年出栏肉兔1万只以上的养兔大户有33户,3万只以上的大户有21户,6万只以上的有22户,初步形成了九龙山、郭家等10个乡镇集中发展的肉兔产业带;高山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分别发展到了5000亩,大棚蔬菜发展到了3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土地资源逐步向一些优势产业集聚,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通过流转转出自己的承包土地后,一方面有了一笔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租金或红利),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从土地的耕作中转移出来,安心去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挣钱,解决了“一心挂两头”问题。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还给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地打工挣钱的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如温泉镇县坝村刘丛富租赁耕地140亩种植西瓜和甘蔗,当地12个农民在那里常年务工的收入接近8万元;临江镇胡中

建租赁耕地350亩种粮食,当地农民给他务工的收入达13万多元。

——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近几年来,我县的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度时期农村出现了新的矛盾:耕地被冷落,撂荒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撂荒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

——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为推进土地流转,县级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积极“内引外联”,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吸引县内外企业和个人与农业产业化项目“联姻”。承接业主都要自筹一大笔资金投资修道路、兴水利、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一些业主大户还主动与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部门挂钩,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的土地流转工作已在全县38个镇乡街道、443个村全面展开,基本上村村社社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土地流转, 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外出务工人员集中、产业布局比较明确的乡镇,耕地流转面积要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总的情况较好,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土地流转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流转质量有待提高。

我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了23.45万亩,虽然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要比整个重庆市的平均水平高近8个百分点,但从结构看,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流转的比重仍然偏低,通过转让、租赁、入股三种模式流转的总量才9.67万亩,所占比重仅41.2%,而转包模式流转的总量为12.75万亩,比重达54.37%。由此看出,我县已经流转的很大一部分耕地还是处于代耕代种、亲邻之间的无偿流转水平。尽管这种模式对于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没有达到通过流转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根本目的,粗放经营、临时耕种、传统种植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规模经营还需扩大。

粮油、蔬菜、柑橘、药材、竹材是我县重点发展的五大农业主导产业,流转的耕地用于发展粮油、蔬菜、柑桔三大产业的比重占到了73%左右,流转的非耕地用于发展药材、竹材两大产业的比重也约占72%,其土地流向与政府的产业导向基本是一致的。但规模经营水平有些偏低,在流转的耕地中,经营10亩以下的户的总量占37.83%;经营50亩以上的户的总量只占45.15%;粮油产业规模经营户平10.8亩,只相当于一个家庭户代耕2-3户承包地的规模。非耕地流转中有的业主仅仅与农民签订一个流转合同,或者发放一些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仍然依靠农民单家独户种植,没有实现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显得“有名无实”。

——新的矛盾开始显现。

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城市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有效弥补了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为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家对农业直接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新的矛盾开始显现,有的农户要求重新明确种粮补贴的归属,有的农户要求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少数业主因经营困难拖欠租金等因土地流转发生的纠纷逐渐增多。

——政府职能尚需强化。

土地流转是市场行为,主体是农民,政府负有“引导、协调、服务、监管”的职责,但有的镇乡街道及村社对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工作介入不多、不深、不细;有的地方工作出现断层: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未按要求建立;抓土地流转工作的人员不够落实;相关的制度没有建立;该提供的中介服务没有跟上;应实施的监管诸如合同审查、鉴证、备案以及风险预警等工作尚未开展;土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

四、几点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是加快土地集约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我县的实际,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进一步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土地流转,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各级要进一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承包法》和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消除农民流转土地后的顾虑;要充分发挥经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加快发展。

——强化政府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加快土地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各级特别是镇乡街道和村社要深化认识,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进一步强化“引导、协调、服务、监管”职能,落实工作班子、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实实在在地把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搭建“信息、服务、交易、技术、融资”等方面的平台,促进土地流转

有效对接,为发展生态、高效、精细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贷支持,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土地问题非常敏感,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收集和政策研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为持续稳定地开展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要认真开展土地流转的合同管理、审查、鉴证、备案等工作,确保土地流转有序、规范地发展。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建立和落实土地流转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对产业不对路、经营不善,通过各方支持仍不能发展的,要依法终止流转,降低损失;对以投资为名、骗取国家资金和根本无经营能力、不讲诚信、侵害农民利益的,要坚决逐出土地流转市场。

——强化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空间。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长期在城集镇务工和经商办企业、有稳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有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土地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后稳得住、能致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

——强化“四个优先”,构筑土地流转“快车道”。

篇7: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珙县地处四川省南部盆周山区,全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其中栽桑养蚕乡镇15个),262个村,耕地面积23.86万亩,林地面积82.02万亩,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富足的人力资源,为实施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自2005年以来,珙县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坚持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引进业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推进土地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依托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一)推进土地流转实施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发展。

实施土地流转就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和开发业主集中,实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是农业走向市场化的需要,也是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由零散流转转向大户规模流转。全县成片1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达6.43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9%。其中土地承包经营规模100-500亩以上业主共22家,承包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21家。二是经营主体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户之间的流转,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而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单位已成为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土地经营主体已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三是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我县始终把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流转后种植优质水稻6200亩,种植经济作物1.48万亩,从事养殖业860亩,发展林业19.88万亩。

(二)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多元化增收,促进生活宽裕。

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做的一道简答题。而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生活宽裕的目标,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探索一条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的土地流转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土地流转的根本意义所在。珙县在实施土地流转后增收渠道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县土地流转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和互换5种方式流转面积已达2.8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2%,涉及17个乡镇、112个村、314个社、8500余户、1.18余万人。土地承包业主投资132万元,年创造产值5060万元,农户年获益656万元,户均获利近800元。二是集体林权通过转包、租赁、拍卖和转让4种方式流转林权面积19.2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3%,林木纯收益达到1000-1700元/亩,与林改前相比提高了5-10倍。其中公开拍卖林木经营权21宗,纯收益1850余万元;林地使用权流转1198宗,流转面积8.5万亩,流转均价30元/亩·年,农民年收益258万元,是林改前的6倍。三是选择将自家土地或林权进行流转的农民从自耕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增加的务工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近1000余人选择外出务工,在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又能使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的在家农民能够就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获得土地收益之外的工资收入,也减少了在外务工人员因农忙而产生的往返费用和误工工资。四是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国家对种粮承包经营业主的种粮直补、农资补助、水稻补贴、小麦补贴、油菜补贴等各项政策补助依然享受。

(三)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乡风文明。

珙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口在10万人以上。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同时他们又有回乡创业,带动家乡人共同致富的迫切愿望。通过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既可以吸引大量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技术等要素矛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和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也将经历一场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元素的洗礼,在实现城乡就业融合的同时,不断促进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县已经成功引进土地承包经营规模100-500亩以上业主共22家,承包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21家,大力发展烤烟、蚕桑、优质水稻等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作物。

(四)推进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建设,促进村容整洁。

珙县地处四川省南部盆周山区,相对于沿海和平原地区而言,这里的土地流转,只能形成“块状”或“带状”的集中区域。土地规模流转后,也必然要进行土地的连片整理和块状布局,从而发挥土地的综合效应,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将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同时,以项目配套建设为载体的土地流转,又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流转的显化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目前,我县在底洞镇南桥村、景阳村和白合村,按照桑-蚕-菜-苕-禽-路-沼-水-坝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模式,成功连片打造5000亩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在通过强化示范园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道路交通联产业、水利灌溉联桑田、防灾减灾联基地,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目前,已实现每户一口沼气池、一条硬化人行便道、一个美化绿化院坝,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

(五)推进土地流转尝试市场化运作,促进管理民主。

由于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势必要认真探索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合理显化问题。因此,除了积极寻求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外,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然成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意识的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对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管理民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县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开展村支两委联专合组织、党员干部联产业、教育卫生联农户、文化活动联村民,也将使农民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提高,民主意识进一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乡镇政府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和部分土地承包业主对推进土地流转还存在“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因此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二)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当前土地流转大都是群众的自发性行为,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一些乡镇和村社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个别村社强行要求农民退出承包地统一转包给业主,群众对此不满意,甚至引发了新的干群矛盾。

(三)土地集中成片进行流转难,业主开发难具规模效益。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从而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流转业主融资较困难,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

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大户往往不能提供贷款担保,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取贷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更难筹集资金或引进资金,致使部分业主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

(五)土地流转部分合同不规范,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突出表现为一是合同的主体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集体“四荒地”流转的主体是农业社,而部份业主承包土地时不管是何种土地,一律与村社直接签订协议,导致合同的主体不合法,不能生效。二是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协议中签订的土地流转的期限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三是部份业主借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致使合同不合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阻止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思想桎梏尤为重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摒弃“搞土地流转就是搞土地私有化”等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土地流转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及时规范,切实解决管理、服务机制问题。

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的关键。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政策引。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简单化的操作处置。二是要环境促。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对运用土地流转进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立项开发的,给予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的倾斜。同时,要抓好市场建设,疏通流通环节,缩短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让农民、业主有想头、有干头。三是要服务帮。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正轨。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切实解决流转规模问题。

现代经济越来越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突出规模效益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土地难以集中成片,不易形成规模的问题。解决土地流转规模问题,首先,地方乡村两级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时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其次,要做好“四荒”土地的调查和统计,在此基础上超前规划,合理安排,要在耕地的深度开发,非耕地的广度开发上下功夫。第三,要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对撂荒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政府要积极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切实解决业主资金匮乏问题。

生产启动资金匮乏是阻碍土地流转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银信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政府要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优先投放资金。三是通过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难的问题。

(五)签定契约、加强管理,切实解决契约不规范问题。

篇8: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

草尾镇于2010 年由政府出资200 万元成立了“沅江市草尾农村土地托管投资有限公司” (下称公司) , 公司与农户、承包商分别签署合同, 依照自愿的原则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承包商进行生产, 并通过相应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机制使三方获利。近年来, 土地信托的“草尾模式”逐渐得到国内认可。草尾镇的曹书记说:“去年前来学习的队伍就有40 支左右。”在这次调研中, 主要运用采访、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 从政府、承包商、农户3 个角度进行调研。期间走访了镇人民政府和“益阳市大地农业有限公司”, 并对3 个村的农民进行了调查, 问卷采访了50 家农户。

1 土地信托成效初显

1.1 土地增产, 农民增收

从草尾镇人民政府了解到, 截至2014 年底, 草尾镇各种形式流转面积6 500 hm2, 占耕地面积65% , 信托流转4 133 hm2, 占流转面积的63.5%[1]。

近年来, 进驻的经营大户逐年增多, 调查走访的“益阳市大地农业有限公司”属于最早进驻的生产承包商, 公司负责人表示, 由政府主导的信托公司出面进行合同签署, 他们更加安心, 生产规划也更加长远。整个草尾镇利用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户经营平均增产100~150 kg[1]。同时, 土地信托也使得农户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更加安心,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户平均增收1.5 万元以上[1]。

1.2 信托机制, 利益保障

负责人表示, 土地信托化改革之后, 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土地纠纷和土地非农化生产急剧减少。这得益于他们在保障农民利益和土地农业生产方面的成效。首先, 公司是非盈利机构, 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司不同, 该信托公司可以理解成一种政府主导、服务农民的服务中介, 执行原则为实现对农民利益的绝对保障。其次, 对于土地流转后可能产生的违约风险, 合同中要求承包商按承包面积上交风险防范金, 该项基金用于自然风险或者人为风险之后, 土地亏损甚至土地用于非农化生产之后, 信托公司出资进行土地复原, 返还农民。另外, 公司对于承包商的审查和监管力度很大, 保障承包商能够负责任地经营承包土地, 避免非农化生产, 避免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损失[2,3]。

1.3 信誉担保, 农户好评

根据笔者采访到的农户, 土地信托实施以来, 不存在流转费或者工资拖欠的情况, 总体来说参与土地信托的农户对于该公司的信誉还是较为肯定的。

2 土地信托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土地信托流转动机不足

2.1.1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本身的动机不足。土地流转费每年9 900 元/hm2, 承包商公司的工资水平为男性60 元/d, 女性50 元/d。从理论上说, 自家种植的机会成本等于因为种田而放弃的外出务工 (创业) 的收益, 而收益为自家的种田收入;土地流转的机会成本为自家种田的收入, 收益则为流转费 (工资) 与外出务工 (创业) 收入之和:自家种田净收益=自家种植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土地流转净收益=流转费 (工资) +外出务工收入-自家种植收入。若后者小于前者, 则农民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然而, 在调查过程中, 农民反映自家种田可以由家里的老人完成, 年轻人兼顾务工和种田也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自家种田的机会成本并不是很高;同时, 所有农民都表示, 流转费和工资相对自家种植的收益低得多, 也就是说自家种植的收益相对来说非常高。另外, 在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的情况下, 农民将土地视为一种生活保障, 因此土地流转常态化的成本极高。基于以上因素,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动机不足。

2.1.2 参与流转的农民选择土地信托方式的动机不足。 采访中了解到, 即便是愿意流转的部分村民也有很多没有选择土地信托流转方式。由于制度缺陷、技术不足等原因, 土地信托流转方式与传统流转方式相比, 目前在收益上没有显著优势。准确地说, 草尾镇土地信托的收益定价是依照传统流转方式定价进行的, 与传统流转方式在流转费上完全相同。

在收益上没有显著优势的土地信托, 其他方面的优势也因为农民了解不足而未能显现。首先在风险防控上, “信托”在三方制衡以及担保机制上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土地流转的风险。其次, 土地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中介”, 可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调查表明, 仅少数参与土地信托的农民表示理解。虽然最初推广时镇政府委派了很多人员下乡进行讲解和动员, 而其他的大多数参与或者没有参与土地信托的农民并没有分清土地信托流转和其他传统流转的区别。可见在当前中国农村,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待提升, 对于较为专业的信托机制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 这使得本来致力于提升市场效率的信托机制, 最终由于过高的交易成本反而效率降低[4,5,6]。

2.2 承包商农业技术投资滞缓

虽说承包给农业公司统一经营, 公司引入了一定的机械化生产设备, 相比于纯手工生产经营效率更高, 但并没有形成质的飞跃, 也就是说土地生产效率仅仅是相比以前有一个量的增加, 甚至有些地方由于管理不善, 生产效率更低。从调查情况来看, 集约化生成尚未形成规模, 因此农业现代化进程动力不足。之所以集约化生产难成规模, 主要是因为对于承包商来说, 农民愿意土地流转的年限太短, 高新技术和人才引进的动机不足, 这大大削弱了土地信托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成效显著性。如果土地信托成效难以充分显现, 那么农民土地信托流转的动机将进一步降低, 形成恶性循环。

2.3 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虽说由政府成立土地信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流转层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7], 保障了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但是在目前的机制下, 农民对于承包商土地经营的整体状况以及收益情况无法了解, 因此“分红”无从谈起, 农户的积极性相应降低。甚至还有可能由于少了农民这一方的监管, 公司与承包商暗中勾结, 最终农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益受损。

3 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思路

3.1 问题分析

从博弈论的角度, 在土地信托的经济活动中有三方决策者:承包商、信托公司和农户。这属于一个动态博弈[3] (简化模型如下) :第1 步是自然按照市场平均概率分布决定承包商的产量;第2 步是信托公司根据承包商的产量决定流转费;第3 步是农户根据流转费决定流转程度 (年限和面积的综合) ;第4 步是承包商根据农户流转程度决定是否增大技术等项目投资;第5 步是信托公司根据产量决定新的流转费。在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下, 根据倒推法, 在第5 步, 新的流转费正相关于承包商的产量, 而产量则正相关于新增投资额。倒推到在第4 步, 承包商的新增投资额正相关于农户流转程度。再到第3 步, 流转程度正相关于流转费的大小。接下来, 初始流转费正比于市场平均产量的概率分布。由以上的理论分析过程, 流转费的确定最终与整个市场平均产量的概率分布正相关。这意味着, 在土地集约化生产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 市场总体产量表现较低, 那么一环扣一环, 初始流转费, 农户流转程度, 承包商投资额均表现乏力, 这进一步使得信托公司无法提升流转费的大小, 循环往复。

而正如最后一个问题所提到的, 完全信息并不存在, 因此原博弈模型的第5 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农民并不清楚承包商的投资和生产情况, 因此信托公司没有激励根据承包商的产量和投资情况对承包商施压, 使其提升流转费。

3.2 解决思路

针对前2 个问题, 结合博弈模型分析结果, 解决问题有2 条思路:第1 条思路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改革, 比如完善户籍制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 从而实现土地流转的常态化。在土地流转常态化推进之后, 承包商可以进行更加长远的土地资源规划, 增加高新农业技术和人才投入, 更大地发挥土地集约化生产的成本优势。更低的农业生产成本意味着更高的农民潜在收入, 反过来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是一个正反馈影响, 从而在这种良性循环中, 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群体的转型。这一条思路是从博弈模型的第3 步打破循环。第2 条思路为国家和政府更大规模地介入农业投资。在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投入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 单凭商业承包公司投资会造成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加大对于农业技术和人才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鼓励承包商进行高新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研究力度, 从而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效率质的飞跃, 提高土地流转对农民的吸引力。更多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可以进一步增大承包商投资的积极性, 在良性循环中, 政府可以慢慢放手。这一条思路是从博弈模型的第4 步打破循环。无论是哪一条思路, 目前必须加强的是土地信托的宣传, 扩大宣传范围, 挖掘宣传深度, 让每个农民真正了解土地信托, 理解土地信托, 从而使得土地信托被更广泛地接受, 真正发挥社会价值。这是辅助从第3 步打破循环的重要方法。最重要的是立法介入, 要求承包商的经营和收益信息公开透明和实时更新, 并将信息通过信托公司即时传递给农民, 对于分红机制也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 从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并通过将农民纳入监管体系, 从而提升该信托机制的运作效率。这是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市场低效率。

4 “草尾模式”的推广

“草尾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草尾镇的成功得益于2 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草尾镇属于平原地带, 将分散土地进行整合成本较低;二是草尾镇靠近省会城市, 几十年来世代外出务工创业已成传统, 土地依赖较低。笔者之后走访的益阳市安化县, 虽然曾经模仿草尾镇进行土地信托流转, 但是由于该地属于山区, 难以将土地连结成片, 加上相对闭塞, 承包商积极性不高。另外湖北省云梦县也由于类似原因土地流转面积较小, 更别说是土地信托流转。

既然土地信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但对于某些地区先天的地理劣势, 国家应该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鼓励当地政府增加土地资源整合基础建设投资, 既可以将分散的土地人为地连结成片, 从而增大对于承包商的吸引力, 又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实现一劳永逸的效果。对于某些较为闭塞、农民土地依赖性较强的地区, 当地政府应该为农民搭建更好的与外界世界沟通的平台, 比如创办培训班、宣讲会等, 让农民掌握更多的谋生技能, 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另外引入农业技术人才, 传授新型农业技术, 开拓农民视野。这将为土地信托化改革铺平道路。

总之, 对于其他地方, 如果先天条件不及草尾镇, 那么政府就更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通过更大的资金和建设投入, 为土地信托化改革创造条件。笔者极力推崇土地信托, 并不是认为土地信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 而是认为土地信托包涵的土地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的契约机制等理念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趋势, 践行土地信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若某些地区由于先天的劣势无法推行, 很有可能会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落后, 从而进一步加大我国农业发展地区不均衡的鸿沟。

参考文献

[1]岳意定, 刘志仁, 张璇.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2) :16-20.

[2]蒲坚.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133-247.

[3]庞亮.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5-109.

[4]刘永峰, 谢静.试析农村土地信托的运行机制[J].甘肃政法承认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59) :173-175.

[5]刘玉红.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研析[J].农业经济, 2013 (9) :53-54.

[6]李军.益阳市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6) :24-25.

上一篇:销售管理零售管理下一篇:《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