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问题

2024-05-04

土地流转问题(精选6篇)

篇1:土地流转问题

汇报对象:项目组验收人员

主要汇报内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分析——对红塔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红塔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的对策:流地农民的自我风险规避;政府对风险的调制与化解;农地流转流程的优化设计;负面流转的止损措施。

参考资料

1.2 红塔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分析

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村支两委和社干部有时并不代表“村民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职能,而是贯彻执行乡镇意图,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管理“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并因此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以真正按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化组合,并面临着政策、法律、经济等风险。

1.2.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风险

虽然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提出了“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但这个规定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而不是鼓励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股田制”。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司长说,“我们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总体框架和合理内核不能变,因为土地在中国具有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 另外,依据现有的法律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30年不变。但合同期满之后农村土地经营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都无法预料,至于之后是否续签,那也要看实际情况。如果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届满,土地使用权的存续就成了问题。因国家土地政策的原因导致家庭承包经营权终止,这一政策风险也是烟草公司及烤烟合作社必须考虑的。

1.2.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风险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民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根据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对等。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中,为了确保土地保障功能不因流转而受到影响,多数合作社在与农户签订投资流转协议时约定了特别保底条款,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后,烟农可以拿到固定的分红,该固定股利与合作社经营业绩无关。“根据最初签订的框架协议,我们合作社要负责保底分红的,不管今后的项目有没有盈利。”一家试点合作社的负责人这样说。这种“保底分红”的数额虽然不可能太高,但确实能给农民提供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如果从本质上分析,人们就会发现股农的这种收入分配实际上是基于债的法律关系而获得的一种收入,即基于土地出租而获得的租金,而并非基于股权获得的收入,因而也就不能看作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股利”。因为只有土地租金才可以作固定不变的约定,且租金收益与合作社经营业绩无需挂钩,而股利却是随着合作社经营业绩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合作社的经营业绩直接决定着股利分配。所以,保底分红的性质应是土地租金而非股利;再从股东的成员权角度来看,在合作社中,一方面人数众多的股农因各自在合作社中的股份小得微不足道而无法参与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现金资本的强大自然也会把股农排斥在合作社之外(这一点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安排上即可看出,只有少数村干部才能成为合作社理事,普通农民是没有资格当选理事的),股东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权利落空。股利少得可怜,又没有实质上的经营管理权,虽然从表面上看农民和合作社之间是投资流转关系,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只能算作土地租赁关系。然而,在权利义务设置上,股农享有的只是租赁关系上的权利,而却要承担投资流转方面的义务和风险,为了获取少得可怜的“股利”,却要承担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风险,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对股农来说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违反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2)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出资形式与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从本条规定中可以看出,作为股东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必须符合以下两大条件:一是可估价性,即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不但应具有财产价值,而且这种财产价值必须能够用货币来确定或评估;二是可转让性,指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可以依法在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进行财产或者财产性权利的转移。公司资本不仅是为了公司存续所用,而且应当对公司的债务起最起码的担保作用。因此,股东的出资应当不仅可以由股东交付给公司,为公司经营所用,而且应当在公司对外清偿债务时,可以有效地从公司转移给公司的债权人,并由债权人予以有效的财产利用。农村承包经营权是以土地使用为客体的权利,具有财产属性不言而喻,但在目前情况下,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定价评估,法律上则是一片空白,以至于有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办理 ,如果不能评估作价,公司的注册资本难以确定,公司成立就成了问题,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尽快促使公司成立,通过行政手段对土地随意折算股份了事。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因折算过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即便是土地评估作价科学,农村承包经营权的可转让性又成了问题。我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土地流转条件规定较为严格,一般情况下,只允许在集体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流转,对集体组织之外的主体流转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导致承包经营权主体发生变化,主体由原来的农户变成现在的公司,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不在集体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流转了,如果这种流转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就可能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不相符合。2007年生效的《物权法》也对土地流转方式作了列举规定,明确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这种土地流转形式排斥在外。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也与《物权法》规定的法定流转方式不一致。所以,对《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土地使用权”应作狭义的解释,即不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3)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保底约定违反《公司法》关于公司利润分配的规定。《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对公司利润分配作出规定,“同股同利”、“无盈不分”是公司利润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且公司利润必须是在上交税收、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以后的剩余部分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决议后方可分配。从性质上看,该条属于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所作出的决议不得违反该条规定,否则依据该决议所进行的分配无效,股东必须将违反本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给公司。即便投资入股时有特别约定,该约定也因违反这一条规定而无效。实践中,如果是在公司有盈利的情况下按保底条款约定进行分配,这当然不存在法律问题,但如果公司没有盈利而仍然按保底条款进行分配,就明显违背了该条规定的“无盈不分”原则,股农的这一保底收入实际上是一种违法所得,股农面临着随时被要求退回已分配的股利的危险。

(4)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股权转让、股东退出公司、公司清算等规定相矛盾。就股权转让制度而言,根据公司法的一般原理,股东财产一旦投入到公司里就成为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退出公司时无法收回出资部分。股东只能通过转让股份方可退出公司。由于公司法作出了强制性规定,一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投入到公司,股农要么因其没有其他选择只得终身成为公司的股东,分取固定股利;要么一次性转让公司股份,退出公司,告别土地。前者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却无法让农民致富,后者让农民彻底失去土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两种结果都令人堪忧。

1.2.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济风险

首先,我国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突出,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给农村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我国,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他们的“命根子”,是惟一的生活来源与基本的社会保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的这两大功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不少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往往是离家不离地。“将来在外面要是找不到活做,还不得回来靠这十几亩地过日子?”湖北的一位农民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在非农产业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也仍然把土地作为他们最后的保障,一旦非农产业失利,他们还能够享有最低的社会生存保障。而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出现势必会加速土地的流转,也必然会对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带来冲击。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其次,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远大于家庭承包经营。也许有人会认为,农民自己承包经营土地不也存在着风险吗?但我们认为,第一,农业生产过程的风险一般多来自于自然灾害,市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环节上。以入股方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虽从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以此来增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实在有限。要想真正增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还应在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等交易环节上做文章。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就是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来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的,而专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户联合起来抵御市场上大资本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但专业合作社并不是以土地入股方式建立的,在直接生产环节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仍采用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第二,公司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使农民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大。不仅有来自自然灾害的风险,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风险。如果农民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投资入股,就等于将其生活保障的最后希望也托付给了高风险的公司,公司经营过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入股的农民担心受怕。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入股农民能承受的起吗?曾经备受人们关注的“蓝田模式”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所以有人说,也正是这“一亩三分地”才能使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从而避免拉美模式在中国的发生。因此,社会保障程度低、公司的风险大提醒着我们,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1.3 减少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的对策

1.3.1 流地农民的自我风险规避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的农地流转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力大批外出打工,农地经营主体大量减少与变化。但是,随着外出人数的相对稳定,回流问题的不时出现,农民固有的恋土爱乡情结,以及流转中受到权益侵害等因素的影响,使土地流转呈现流转量小、流转率低、流转形式较单一的特点。除了客观因素,流转风险的考虑是主因,表现为:一是农民流转土地的能力不大。不愿或不敢接受别人的土地,是由于自己规模经营的技能不高,缺少驾驭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的能力,经营农业的收益比较低,难以在土地的集约经营中实现土地增值和个人盈利。不愿或不敢转出土地,是因为自己工作不稳,收入较低,并且没有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离乡不离土成为普遍选择。而全国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更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成了广大农民天然的现实的避风港。农地流转本身也内含不流转和非流转,这也是流转风险规避的一种必然选择。二是农民流转土地的成本复杂不定。现阶段,我国农地流转主要是在亲戚、同村家族和邻里间,以户对户的转包代耕方式进行,零星而分散,规模流转土地、集约使用土地的农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并不多见。至于用入股等现代市场方式流转土地经营农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原因是怕流转后产生纠纷、出现麻烦、留下隐患等风险。

1.3.2 政府对风险的调制与化解

各级政府在农民流转土地的风险问题上,有所作为,其主要职责是发挥流转主导作用,在地价评估、产权登记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系统的体系建构,成为流地农民利益的切实维护者。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尽量建立自我约束的科学机制,逐渐习惯于接受他方监督,尽早学会让利于民,还利于民,使自身利益从农地流转主体中剥离出来,尽力协调与流地农民权益相涉的各种关系,建立能监管、会调控、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的农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为农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创造一个好环境。

1.3.3 农地流转流程的优化设计

农地流转,包括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土地上的产品流的流动与传递。流程的实现应以农民权益为原点和终点,以土地流转为路径和载体,排除流转流程内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的时间滞后、信息失真和行为失控等阻碍因素,通过流转竞争、均衡和协调来降低流转成本,建立良好的农地关系及高效、灵活、良性的农地流转机制。农地流转,涉及规模、速度、形式、来源、用途和途径诸多复杂难题,既不能完全靠市场自然起用,也不可人为随意流动,像一阵风,如一窝蜂,遍地开花。应按科学的程序、有多种预案,在可预可控的范围内积极引导,稳妥推进。特别注意的是,需要防止流动性不足与过剩,避免流动性陷阱。在鼓励土地科学流转的同时,根据流转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刚性的政策,约束性的法规,在多方共赢的前提下,用强大的制度体系,支撑流转,实现流转流程的改进、优化、农地关系的良性互动,提高流转的公平、效益与效率。

1.3.4 负面流转的止损措施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不太成熟,造成农民权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存在风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方式,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农民可因对新市场的适应性差而付出代价。土地双重两权分离使人对土地流转心存顾虑。流转有正负之分,对负流转止损是规避流转土地风险的重要方法。止损负面流转,需要兼备经营权的流出、转入与流回的全能。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承包权固化,使用权流转,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在承包期内,有权出让经营权,有权收回经营权,实现土地的资本循环增值功能,应该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实,农地流转是有限制的,中央规定了农地流转“一个不得,一个不能”,强调土地有条件再流转,但是,权益的转移、用途、权利人和经营者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导致流转过快、过急、冒进、脱变,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土地流而不转,转而不回,走两个极端。对土地流转,必须解决流而能转难题。只有全流程规避流转风险,才能防止流转失控。农地流转要做到有所流有所不流,可以转可以不转,防止人为设定流转速度和规模。只要充分尊重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就完全能够抵御、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充分提高农地流转的公正、效益与效率。

篇2:土地流转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主体混乱、土地流转行为混乱、土地流转结果混乱、土地流转市场混乱、政府服务监管混乱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山东省即墨市设立农业服务大厅,通过开放产权交易、确权颁证、农药备案、质量安全查询、政策咨询五大窗口,有效破解了长期积累的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

一、即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

即墨市农业服务大厅是2014年10月8日设立的,共有开放产权交易、确权颁证、农药备案、质量安全查询、政策咨询等五大窗口,可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贷款登记、农药登记备案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查询等业务。通过市农业服务大厅的产权交易窗口进行土地流转,不但程序规范,能最大限度保证双方利益,取得土地经营权的经营主体还可以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村民要办理土地流转业务,首先,土地转让方向当地农村产权交易代办处提交申请。审核合格后,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复审。复审通过后,转让方与中心签署协议。村民可自己寻找土地承包方,也可以交由农交中心,依据转让方提交的材料制作挂牌信息,在农交网站发布信息,接受意向受让方咨询洽谈。以前农民大多私下进行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利益也得不到保证。有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鉴证,手续齐全,村民也放心。

即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极不合理。国外的农业是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农民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而国内农业大军基本是由老人、妇女组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不屑于从事农业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其他产业并获得高于农业生产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户把农业当副业,有的不再精耕细作,甚至出现撂荒现象。与此同时,分散、细碎的土地经营规模,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今后土地应向三个方面转变,即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转移;向大的有技术资金优势的工商资本转移;向专业合作社转移。政府在农业发展上要放宽手脚,积极为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可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土地流转还让一些地方闲置多年的耕地、荒地流入各种经营主体,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使用,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可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大多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可解决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出现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点多面广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弊端,降低质量控制管理成本。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可以稳定原料供应,保障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现实中,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多数缺劳力、缺技术,且大部分种植粮棉作物,土地产出率低。土地流转后,这些土地主要用于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水果等种植,产值大幅度增加。而转移后的劳动力,一方面有稳固可靠的流转收入,一方面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二、三产业,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流转土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比未流转土地的高出20%―30%。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前提,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人地分离的矛盾,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

三、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农民上访的现象,大多是因为补偿不满意、不合理。土地价格不能单纯以货币价格为标准,要参考种植作物的市场价。对于由此可能造成的老百姓收到的补贴不一样的情况,这需要强化农民的市场契约意识,让他们懂得土地流转是一种经营,也存在风险。但强制性的流转是绝对不行的,政府可以引导农民把土地集中起来,然后把流转产生的收益价格分给农民,解决他们的生活养老问题。不管有没有土地接收方,流转的前提都是要先支付补贴给农民,然后再转让。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上是农户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大调整。涉及权利关系广泛复杂,遇到困难和问题较多,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主体混乱。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也就是说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方式。但在实践中,不仅农户可以自主决定流转,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甚至乡(镇)政府、县(区)政府也可决定流转,有的县乡政府不经农户授权就与外商订立土地流转协议,然后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通知农户。这种“强制流转”或“被流转”,剥夺了农户的参与权、协商权、监督权。二是土地流转行为混乱。农户随意流转与基层政府强制流转并存,口头流转与书面流转共生,有偿、低偿、无偿流转同在。这不仅有违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原则,也有违法律规定。三是土地流转结果混乱。按照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基本农田不得植树、挖塘养殖。不少地方土地流转后“非农非粮化”倾向明显,改变了农业用途。这势必突破18亿亩的耕地红线。四是土地流转市场混乱,运作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县市流转服务市场体系还未建立或初始建立,缺编制、缺经费、缺制度,在信息收集发布、咨询服务、合同服务、地价评估、纠纷调处等方面功能很不健全,从整体看流转处于自发、无序、混乱状态。五是政府服务监管混乱。主要是越位、错位、不作为。

四、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高,不愿或不敢流转。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外出打工比种田收入高出许多,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民来说,土地依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民不愿流转;另外,在一些地方个别调整土地的现象还存在,使农民群众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土地是集体的,不是农户的,土地怎么处置由集体说了算,不敢流转土地。必须认识到: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得以流转,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更快发展,这是对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的完善与发展。这种变革,不仅不会动摇土地的稳定性,反而会有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土地流转。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法规政策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土地流转的自觉性,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流转形式上要机动灵活,除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等主要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委托流转、托管等方式进行。总的要求是“依法、自愿、有偿”,而且要确保稳定。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广大农民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最适合自身需要的方式流转土地。同时,要因地制宜,强化业务指导。土地流转既涉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涉及农村稳定,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定推进。在组织引导农户实施大范围的土地流转时,要充分考虑现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只有在农民人均收入较高、非农产业比重较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土地才能进行较大范围的流转。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 “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应认识到,小范围的土地流转并不需要很多条件。一些经营能力不强的农户,同样可以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种田能手或工商业主,自己同时又作为劳动力被雇佣,从而既获得转让收入,又获得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远高于自己承包经营的收入水平。一些不适宜开展大范围土地流转的乡村,应为农户间的私下流转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和加以指导。

(三)加强监管,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夯实农村土地流转基础。通过确权登记,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放心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具体且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如流转土地地上附着物处理问题,实际地亩数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登记的面积不统一问题,流转后社会保障问题,以及纠纷处理问题等,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要强化监督机制,维护流转双方权益不受损失。健全土地流转备案制度,实现对土地流转的实时、动态、长效监管;加大纠纷调处力度,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要加速规模化经营,将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业务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管理,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职能,提供信息、政策咨询、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承包合同鉴证等免费服务,引导和规范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拉动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培植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经济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有利于土地流转的产业布局;加大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投资兴办农业示范基地和种养加项目,鼓励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参与土地流转和农业基地开发建设。

(四)多方配合,大力支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植保站、植检站、农技站、种子站、果树站、农经站等农业部门,尤其是金融等非农业部门多方配合,大力支持。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王村镇农业服务中心)

篇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

据农业部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底, 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亩, 已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顺应实践要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权设置, 明确经营权流转及行使的法律地位, 建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的新型农地制度, 显得十分必要。

1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1.1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目前, 我国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 农业用地分散、零碎, 不适宜采用现代农业科技, 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 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按照中央部署, 就是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要求在现行的土地经营方式下难以实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客观需要。

1.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核心的民生是收入, 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出卖农产品的收入和务工收入。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就得拓宽增收渠道。目前, 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土地使用方式把大量农村劳动力捆绑在土地上, 形成严重的隐蔽性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制约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民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 再加上向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获得的劳务收入, 其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部分土地权属主体不清阻碍土地流转

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清, 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土地所有权界模糊和实现程度不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但这种集体所有的主体是乡镇、村还是村民小组并不明确, 这种“三级所有”的现实情况易造成土地所有权的模糊, 从而造成土地处置权的混乱。

2.2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缺失制约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一种交易行为, 需要供求双方的认可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缺失等因素, 土地流转受到了较大制约。

2.3 土地规模经营风险阻碍了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之所以能够进行, 是因为土地转入主体想通过土地流转, 集聚大量的土地资源,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获得规模效益递增好处, 但是规模经营也存在着较大风险。尤其是价格下降时, 从事农业生产利润下降, 也会影响规模经营, 从而影响土地流转。尤其是没有预先与加工厂、保险机构等进行合作时更是如此。

2.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抑制了土地流转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转移出来, 从事非农劳动, 这此过程中, 出现了农民离乡不离土的情况。究其根源, 农民离乡不离土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忧虑, 是对社保不完善的一种自保行为。他们深信, 即使在将来失业了, 还可以有土地可依赖, 有了土地吃饭就有希望。如果没有土地、没有工作, 吃饭都困难, 更何况还有看病花钱、孩子读书花钱等开销。因此, 社会保障不完善也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一个要因素。

3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成立由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 农业、财政、国土、发改、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培训、项目扶持等工作。各市州县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流转规划, 以规划引导流转, 以流转促进区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

3.2 做实确权、颁证、登记

清楚界定地块“四至”及土地贫瘠程度, 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 并依法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 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明确土地权属。同时,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保管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 逐步实现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和颁证管理的规范化。

3.3 加快流转市场建设、培养市场主体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主体培育,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和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连片开发经营。引导和扶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科研机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土地流转。

3.4 强化保障支持措施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在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额度, 用于鼓励流转农村土地、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重点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 支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开展流转服务。在同等条件下, 各地要优先将流出土地的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畴。此外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制定土地流转风险扶持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流转所带来的风险。加快培养从事农村土地流转的农村经纪人, 以更好指导、推动农村土地流转。SS

摘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又随之成为了热门话题。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权属不清、市场机制不健全、规模经营风险等因素, 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确权颁证登记、加快流转市场建设、强化政策支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丽.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 2012 (10) :34.

[2]刘卫柏, 陈柳钦, 李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新思索[J].理论探索, 2012 (04) :21.

[3]顾吾浩.农地流转是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举措[J].上海农村经济, 2011 (12) :33.

[4]王忠林.滕州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功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 (02) :16.

篇4: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土地;交易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10

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是农民获得稳定收入的基础,对农民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土地流转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存发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对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的改革,是基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下提出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对推进农业发展、城乡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农民土地财产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014年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将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满足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2 对于土地及土地流转的认识

2.1 通过对土地的属性和用途来规划土地的利用途径

根据农村土地所具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属性而言,这些属性依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在功能表现上也不同。从经济属性来说,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和效益,将土地资本进入到流通环节,从而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土地的保障功能是农民生活来源及农民工退路所在。而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对于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土地产权明确后转化为土地资本进入市场,在制度的不断完善下实现土地的流动,实现土地本身所固有的价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和土地确权工作的完成,农业发展迅速,农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的产出低于外出务工,多数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利用低。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土地的大量集中。因此,现在如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已成为农村土地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权界定比较模糊

农村土地在丈量方式上依然落后,土地的丈量不够详细准确,特别是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大量开垦荒地山地,这些土地在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上比较模糊,很容易产生土地产权上的纠纷,给土地流转造成麻烦,增加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成本,不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

3.2 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对土地流转规模、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农民作为流转市场的主体,对于市场并不了解,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薄弱,土地不能进行大规模快速的流转。

3.3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在许多地方,土地流转一般是租给亲戚朋友,很少会签订流转合同。在少数地方,由于没有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政策,政府经常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征用农民手中的土地,而且将农地变为非农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工业等,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不利于土地后续的流转。

3.4 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土地具有的社会功能就是其保障功能,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由于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的生活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土地流转后生活的保障有着很多的顾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积极性不高。

4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 开展土地普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

开展农村土地普查工作,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普查的准确性。对于农村无证耕地管理,要明确耕地产权,已经实际存在的耕地要处理好土地产权问题,开垦农户拥有耕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土地不能进入流转市场。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

4.2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各项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实现在市场中的有序、高效的流转。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化建设。

4.3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高,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就必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这必然要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4 加快农地流转的市场化建设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健全农地市场,实行农地有偿转让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机制,通过地租低价等经济杠杆来鼓励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为此,应进一步研究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定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各项政策,以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市场化运行。

4.5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评估机构,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估机制。重点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方运营能力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指导价格评估机制。

篇5: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本站推荐)

摘要:近年来,随着酒泉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权益

一、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护好农民对土地的流转、收益等权益,并通过制度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属于用益物权性质,农民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流转和收益等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民依法自主决定其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形式和对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依法流转其承包地。保护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收益权。除支付必要的流转中介费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扣缴。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期限和具体条件,由流转双方平等协商确定,农村土地流转意向达成后,应按照统一的流转合同规范文本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报所在乡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实行统一档案管理。农村土地承包农户既可以自己直接进行土地流转,也可以委托所在集体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其他第三方进行流转。对于委托流转的,承包方必须出具书面委托书,并明确委托的事项、期限和权限等。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原则上以实物形式确定流转价格,以货币形式结算,也可由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部门进行价格评估,确定流转价格。

从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的同时,还应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和指导,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提供流转中介服务。在集中连片流转过程中,对于个别不愿流转的农户,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不影响农户经营收益基础上通过调整和互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在土地流转登记过程中,要及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的约定和行为。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管理,防止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发生。农村土地流转发生争议或纠纷,流转双方既可以自行依法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调解。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既可以申请当地流转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也可以直

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适当放宽农村土地的用途范围,拓展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范围 在不损害土地耕作条件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下,农作物种植(包括果树、多年生经济作物、苗木、大棚和设施农业等)、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业科学试验等应视为农业用途。允许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依托其流入土地和经营主业,开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和农业观光旅游等经营活动,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范围。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既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同时,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应当具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不得撂荒其流转所得土地。鼓励各种金融资本、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等资本依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农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

三、鼓励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探索农村宅基地有限制流转 各乡村组织结合自己的实际,既可以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也可以采取其它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形式进行流转。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单独兴办或与其他经营主体联办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鼓励全家进城落户的农民自愿放弃其农村宅基地及其所建房屋的使用权,由其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并给予原所有权人一定数量的货币补贴或奖励。允许在国家基本法律的框架和范围内探索农村宅基地及其所建房屋的使用权直接进入市场交易的途径和方法。

允许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将其农村宅基地及其所建房屋使用权以分期或一次性付款方式进行出租。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以租赁形式获得一定期限的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使用权。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在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上改扩建房屋,进行“农家乐”等生产经营活动。贯彻农村“一户一宅”制度,在农村宅基地转让或出租期内,不再批准农村宅基地指标。

篇6:土地流转问题与扶贫政策

土地流转问题与扶贫政策

本报记者 徐蔚冰自2008年起,樊明教授已经指导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生们合作出版了8部专著讨论公共政策,分别是:《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2008)、《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2010)、《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2011)、《房地产买卖行为与房地产政策》(2012)《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2013,与南京审计学院喻一文教授联合指导两校本科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行为与政策》(2014)、《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2015)、《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2016)。指导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并每年出版一部专著,是樊明教授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在这本最新的《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中,樊明教授和他的本科生们指出,中国为什么产生了小农经济以及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困难?该书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三是地形条件。以上三个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形条件,一类是制度条件,包括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前者为客观的,难以改变的,而后者为主观的,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为了实现中国农地的规模经营,要尽快改革限制土地流转的制度因素。当下首要的是废除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从而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向城镇转移。该书认为,金融支持对土地流转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樊教授和他的本科生们通过一线调研发现,获得金融支持的农户能更多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流转入更多的土地。收获后支付租金的土地流入农户比在收获前支付租金的流入更多土地,因为收获后支付租金的农户受资金约束较小。由于当下土地流转的规模普遍较小,普遍而言土地流转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尚比较小,但对收获后支付租金的流转大户来说,如流转入土地超过50亩的农户,则必然有较高的金融支持需求。虽然土地流转入农户对金融支持有需求,但普遍获得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承包地剩余承包期经营权变现能力低,难以成为有效的贷款抵押物。此外,土地流转规模小也是重要原因。这里有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农户间土地流转是否有正外部性?如果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政府介入农户间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能否通过成本-收益检验?该书认为,土地流转的正外部性集中表现为: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后,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从而农产品价格降低。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脱离农业农村,配置到更有效发挥作用、产出更高的部门,可改善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土地流转支持的力度。但是否要直接介入对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该书还认为,政府需要在农户间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作用,政府对土地流转适当补贴有一定的合理性,全球化对中国土地流转制度的选择有一定限制。在《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一书中,樊教授与他的本科生们认为,目前我国贫困率下降更多是经济普遍增长的结果,贫困可视为贫困人口没有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结果,扶贫的目标应是贫困人口收入正常化。为此,扶贫政策要有两个目标:扶贫第一目标是脱贫,即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到贫困线以上,这是不少驻村扶贫干部的实际工作目标,也是考核他们的基本指标。扶贫第二目标是收入正常化,即贫困人口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相仿。两个扶贫政策的目标不同,则所实行的扶贫政策措施就会有明显的差异。立足于脱贫,会更多地采取一些临时局部性的措施,只要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达到当下贫困线以上即可。该书认为,只有以贫困人口收入正常化为目标,才能从制度上寻找导致贫困的原因,才能进行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让农村居民整体脱贫。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现在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而不是贫困线一上调就又产生出大量的贫困人口。因此,该书对扶贫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重大的制度调整,而不是一些局部的扶贫措施。会议结束时,记者找到樊明教授,问他为什么要带着本科生们写书?难道不累吗?樊明回答,中国的教育有希望,中国的未来才更有希望。做这样的事,把孩子们带到中国最焦点关注的问题的一线调研,不亏。

上一篇:电话基本话术下一篇:2018年澳洲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