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2024-05-09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精选十篇)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篇1

1 坚持以充裕的法律为流转基础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要认真贯彻执行现有法律中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条、六十一条、六十二条、六十三条的规定, 只有在这四种情况下, 允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二是用于乡镇村公共设施, 公益事业建设;三是农村村民建设住宅;四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 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土地承包法》对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 规定“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并强调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对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规定“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是《物权法》将承包经营权的进一步提升, 这些都是主要法律基础。对于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 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所提出的原则和要求, 在充分体现法律的基本精神, 与价值导向一致基础上, 积极探索实践。

2 坚持以用途管制为前置条件

法律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只在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有效保护耕地。这一制度毋庸置疑地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约束。集体土地分为集体建设用地, 集体农用地和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 在用途管制制度的约束下,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只能在各自用途内进行, 也是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分水岭, 也是维系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轴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违背, 否则便会构成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3 坚持以产权明晰集约高效为流转原则

集体土地流转的实质, 是设立土地权利的流转。以“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总体要求, 明晰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使用权, 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各项权能, 遵守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明确产权主体权利义务关系, 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流转的整体控制作用。衔接好社会发展规划, 产业规划和城乡规划, 引导工业向实现集约发展, 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稳步推进。

4 坚持以收益的合理分配为流转核心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应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 由流转双方本着平等协商、自主自愿, 按照有偿、有期限、有流动、有权利义务约定的要求,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作为衡量成败的重要标准, 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三方利益, 做为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土地流转收益和增值收益, 应当在依法缴纳国家规定的税费之后, 本着让利于民的指导思想, 将绝大部分收益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倾斜分配。政府加强土地流转的服务, 不能争权争利、使流转收益分配做到依法规范、公开有序、便民高效,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流转交易平台”。

5 坚持以监督检查作为规范流转的保障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归属;村委会权力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很多法律问题,故写此文,探究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一些法律问题。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亩,已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是一个重大政策突破。农民对承包地拥有了完整的权能。虽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利国利民,也势在必行,但是具体现实操作中却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阻碍着农村土地的流转,另一方面即使流转,土地的价值也难以真正的体现。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很多基层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并不重视,他们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流程规范、限制条件等没有做到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为土地流转与农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造成土地流转缺乏监督管理。二是小农经济思想顽固存在。部分农民恋土情结深,认为务工经商收益虽大,但存在很大的风险,宁可低效率利用土地,也不愿意将手中的土地转让以获取利益,即使已经离开农村外出务工也不愿转出土地,担心在城里一旦失业在农村又没有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导致生活养老没保障。

(二)流转行为不规范

在土地流轉过程中,选择签订书面合同的农民极少,经调查仅占10%,口头协议大量存在,占总的合同的90%。未经发包方同意与管理部门备案公证,即使签订书面合同,也存在内容不规范、不完备,导致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同时没有专人做合同管理的工作。部分业主以合同不规范为借口,遇到经营不善或其他经营问题时就撂下农民、违约逃债,或未经有关行政部门审批同意,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用以非农营利建设。

(三)规模流转难度大

农村中高学历,能力强的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纷纷选择离开农村外出经商务工,剩下的劳动力大多仍进行农业生产,依靠承包地收入维持基本生活。许多业主都希望能够租赁集中成片的土地,但每个农民的想法不同,目标也不同,往往不能想到一起去,就增加了大规模转让土地的难度,影响大型农业项目的实施。

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相关法律规范不明确

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不是很明确,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授权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并规定转让时的程序。

虽然我国宪法很明确得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可以依照法律流转,但是《土地管理法》确并没有严格依照宪法精神,而是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这样的上下位法律不相符合的情况实际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时的许多困难,导致具体流转时法律模糊,界定不清,时转让工作无法可依。

(二)村集体所有权实际上被村委会取代

农村土地所有者组织也就是村集体实体长期虚化,农民很难有途径发表自己的心声想法,取而代之的村委会的权力过大,实际上取代了村农民集体的所有权与决定权。

《土地管理法》第十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最大的制度障碍是权属不清。

(三)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不到位,导致很多流转没有在法律规定下进行,致使土地流转市场的无法可依或者有法不依,土地流转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

农村土地要顺利得进行流转,就必须要在之前就有个很好的规划管理,只有明确每一块土地的位置,大小,土地特性,土地用途等等数据,才能在流转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便于流转后的管理。然而,目前很多农村没有专门的规划或者即使有规划,也停留在纸上,没有付诸实际,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难以确定可流转的土地。

三、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

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面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我认为:想要彻底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必须从法律上确定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明确农民个人与农民集体的关系,规范转让程序,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遭侵犯时的诉权,完善对于村委会权力的监督机制与反腐败法律的规制。

(一)确立农民集体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完整所有权

要让农民集体实际上真正享有对农村集体土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所有权权能,以及特殊情况下被征收时的公平交易权,使农民集体真正成为宪法上规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地位。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宪法精神,符合宪法赋予村民的权利,这不仅有利于稳定既存的社会关系,防止一些强势群体基于利益侵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权利,而且这样可以加强农民对于土地的主人翁的意识,有利于农民爱惜土地,保护宝贵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二)明确农民个人与农民集体的关系

确立了农民集体所有权之后,农民个人和所有权的关系缺乏法律清晰明确的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漏洞。规定了农民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但未规定农民个人如何通过集体维护自己的土地利益,这样的规定是名存实亡,不能起到维护农民利益的本身目的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在现代公司产权制度中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思路,那就是股份公司制。

(三)规范土地转让程序

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是我国所有制度的两个重要制度,且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除了所有权人不同,其法律地位应无本质的区别,如果人为制造地位上的差异,实际上造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很多不平等。

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垄断了土地一级转让市场,农村集体土地的转让,必须先将土地卖给国家,然后又由国家定价,并以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卖给开发商,或用于其它经营、建设。国家在转让合同中起决定性作用,取代了原本应该是所有权人的农民集体,农民集体相反很难有自己的想法。

(四)完善对于村委会委员权力的监督机制与反腐败法律的规制

村委会委员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因为缺少监督和法律的规制,往往会肆无忌惮的利用职权通过土地流转获利,现实中也只能靠其自律来约束,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建立对于村委会委员的监督机制以及一系列反腐败法律的制定来对其真正的约束。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和江苏省委的十项规定,完善村民的信访举报制度,疏通通道,以实现全社会的监督管理。要建议一套完备的以上级行政机关监督,村委会自我监督,村民监督相统一,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使腐败行为得到遏制,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四、总结

土地是农村与农民的生活之本,土地政策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成果与否直接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现阶段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严重。我们只有更加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建设更有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武建东.宪法并未禁止集体土地转让[J].南方周末,2007,第三卷(第三十期):32-33

[2]肖方扬.论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A].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会.1998年民法经济法年会论文[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63-164.

[3]左笑诚.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江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高小军.农村土地转让权的渐进改革[J].调研世界,2012(第3卷、第1期)1-5.

[5]霍稳利.关于集体农村土地转让的几个法律问题[N].西安财经学校学报.2004,6(3):17.

[6]刘娥苹.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与规制[J].上海房产.2013.2:31-33.

[7]贺佃奎.农村土地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第26卷第5期):111-115.

[8]田永胜.还有多少地留与子孙耕[N].光明日报,2004-04-19(1).

[9]黄建水.栗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J].政法论坛.2001(6).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3

1.1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概念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全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的来说, 就是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 可以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 在一定的条件下流转给第三方进行经营。也即是经营权之间的流转, 原有的农户承包权保持不变, 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

1.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2016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条件好的地方可以鼓励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各种农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现在很多地区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创新, 依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不同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形式如下。

1.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是指出租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 在承包期内依法把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承租方。

1.2.2 农村土地互换。

农村土地互换, 是指同一村集体内部的两个家庭承包户之间, 依法互相调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1.2.3 在农村进行土地股份合作。

土地股份制合作制度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形式, 是依据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按照法律, 自愿、有偿原则, 采取承包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农民土地承包权变为股权, 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土地股份合作企业, 最终土地管理收入按照农民土地的份额分配。

1.2.4 农村土地入股。

原承包方依法把农村承包地使用权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农业合作社, 通过经营收益进行分红的行为。

1.2.5 农村土地托管。

把当地的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整合起来, 变成种植、农机合作社。种什么由农民决定, 加入合作社的土地都享受全托管, 由合作社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

1.2.6 宅基地换住房, 承包地换社保。

宅基地换住房, 农民转让农业生产用地经营权, 开展宅基地异地置换, 农民用宅基地使用权换取城市住房, 用承包地经营权换取城市社保, 大部分农民变为市民。

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

河南省南阳市耕地面积94.13万hm2, 其中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面积有84.75万hm2, 家庭承包经营农户235.22万户, 发放土地经营权证218.92万份。

2.1.1 南阳市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

土地流转方面形成了耕地化零为整、适度经营的良好开局。截至2014年, 南阳市土地流转面积16.25万hm2, 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9.17%。

2.1.2 流转形式不断创新。

由原来兄弟、亲戚邻里间的小规模私下流转, 逐步发展到种粮大户、专业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

2.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存在问题

2.2.1 土地流转仅限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受让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 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并报乡 (镇) 人民政府批准。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土地经营权的条件受到了限制, 造成了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致使土地经营权无法在土地市场上自由流通, 不利于规模经营的展开。

2.2.2 零散的土地分配, 阻碍了土地的流转。

自20实际70年代末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整片土地被拆分。农民分到手土地也是东一块西一块, 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客观上也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和难度。

2.2.3 合同不科学, 流转不规范。

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在农民之间私下实行, 随意性较大, 操作也不规范。有的只是达成口头协议, 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书面合同, 但形式不规范, 权利、义务关系约定不明晰, 容易产生纠纷;还有的土地经过多次流转, 导致中间存在“断档”, 无法确定最终的权利义务人, 导致产生纠纷后相互扯皮, 最终农民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2.4 流转后变更土地用途, 造成土地价值的损害引发纠纷。

一些土地在流转后, 承包商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 甚至合同目的是为了改变土地用途, 掠夺性利用土地, 即使在合同期满后, 雇主也无法恢复耕地价值, 造成永久损害。

2.2.5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农民虽然拥有了土地使用权, 拥有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的权利及利益。但实际上, 农业企业不想直接和农民打交道, 成本较高, 而且费时费力, 短期内无法成片承租。多数由乡镇政府出面, 越过农民直接与企业签订土地包租合同。一旦发生经营不善, 无法收回成本的情况, 承租企业消失或者无力向农民返还租金, 最终由牵头的政府来收烂摊子, 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3 对策建议

3.1 稳定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利义务

首先,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细则, 对农村土地承包面积进行确权, 真正厘清各地块面积和权属权利关系, 在土地流转之前先排除可能产生纠纷的潜在因素;其次, 政府对农村土地也应进行适当调整。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不管生老病死这些客观因素, 全国多数地区农村分配的土地30多年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这也不符合农村增长人口的土地需求, 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适应社会的发展。

3.2 规范引导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政府应当对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引起重视, 尽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法》,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条件、法律途径等作出规定, 并对现有的相关法律进行修订, 使农村土地流转依法进行。在法律方面, 要严格限制农村土地流转的用途, 保证流转的土地用于农业, 这也是我国1.2亿hm2耕地红线不被突破的重要保障。在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 坚持自愿、平等、有偿原则, 指引集体土地有序流转, 创新规模经营的方式, 如家庭农场、土地托管合作社等[1]。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政府统一土地流转合同范本, 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3.3 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民

发展新型农业主体, 培育新型农民, 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除了定期按照股份得到分红之外, 剩余劳动力还可进城务工或者就近务工, 使自己得到的收益最大化, 经济上得到了双重保障。

对农业的科技培训形式要继续加大力度:规模经营更加渴求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政府要加强引导, 让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地一线做现场指导;或者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培训, 让先进的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也可以与高校的农业科研所共同合作, 进行技术共建, 让先进的农业科技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发挥科技的力量;或由农业科技合作社、农民加入, 专家指导, 农民交流, 提高农业科技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中介技术培训功能, 其能够培养农民的科技素质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训练, 家庭土地承包可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指导承包户加强创建原产地品牌意识,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销售, 减少由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2]。同时, 拓宽粮食产后加工、销售渠道, 延长产业链, 拓展利润空间, 使其农业生产专业化能力不断提高。

3.4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4.1 强化农技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基层农技部门的农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 应当鼓励省地市级农业研究所专业人员下基层, 送去实用的农业技术,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3.4.2 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 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 帮助其发展壮大, 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三农”的发展需求。

3.4.3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托管经营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 农民对土地托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作为经营土地托管的合作社, 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满足农民多层次需求。

3.5 完善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和农村社保制度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 但实际上农村人口众多,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多数农村仍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农民对于土地的依存程度较高, 对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能力有限。如果在农村推行农业保险和信贷制度, 有利于缓解农民生产劳动中遇到的各种危险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使农民安心投入生产而无后顾之忧。

农民最关心的是出让土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所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就成为土地流转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把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放在同样的天平上, 在社保制度上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民才愿意进城, 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面积和流转户数都在逐年加速增长, 通过土地流转,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而且日趋多元化趋势。土地规模经营、集约化, 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也吸引了众多资金投入到农村, 客观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但是,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 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不明晰, 造成在实践中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压制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热情,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结果是基层政府相关负责人员要受到相应的处分, 从这一层面上讲, 也造成部分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消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形成怠政懈政。阻断这种现象蔓延的唯一途径, 就是处理好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 正本清源, 厘清各方之间的关系, 明确详尽的权利义务关系, 才能“定分止争”[3]。

只要政府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 尽量把矛盾想全,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让流转方和受让方真正得到实惠和权益保障, 土地流转工作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增收, 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 加上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显现,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成了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高度重视, 因为土地流转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利益保障和农村的稳定大局。为了掌握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 对河南省南阳市集体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研,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 (31) :95-99

[2]余鹏冀, 李善民.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六转型问题研究探讨——以广东省南海市为例[J].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 (412) :22-26.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不得流转 文档 篇4

20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首部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全国性指导文件日前正式印发。这份名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对现阶段能进场的农村产权交易品种作出明确规定: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且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

专家表示,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权属关系复杂,适用的规则也不同,《意见》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上进行了分类指导,旨在落实决策层提出的“三权分置”理论,防止农民因流转而失地。

近年来,随着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求明显增长,许多地方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据农业部信息显示,这些服务平台主要有农村土(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心)两大类。据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800多个县(市)、13000多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林业系统成立了1200多家林权交易机构。到2014年10月底,全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安徽、山东、成都、武汉、杭州、广州、昆明等11个省级或省会城市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构。然而,由于各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其设立、运行、监管都有待规范。

一位农业部官员告诉记者,最明显的就是交易机构定位模糊、市场定位不统一。现有的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有的是企业性质,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设立在国土部门,有的在农业部门。业内不知道交易市场到底是以什么法人形式存在才合理,甚至还担心企业法人的服务机构为了赚钱会与农民争利,打击农民进场规范交易的积极性。

《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政府主导、服务“三农”的非盈利性机构,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以是企业法人,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要由当地政府审批。当地政府要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等方面职责,负责对市场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管。此外,县、乡一级流转服务平台是交易市场的主要形式,现阶段市场建设应以县域为主,确有需要的地方,可以设立覆盖地(市)乃至省(区、市)地域范围的市场,承担更大范围的信息整合发布和大额流转交易。

“未来县一级的交易市场将遍地开花。”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各地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的积极性高涨,但总体而言是无序且盲目的。《意见》强调主要发展县一级的交易市场,也就是说原来打算在更高层面上建设交易市场的计划,需要停下来进一步斟酌。对于交易市场到底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也有了定论,只要是非盈利的,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都可以。该专家表示,突出交易市场的公益性,意味着服务平台作为企业挣钱以后不能分红,但是现在交易市场没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承担些社会责任是理所应当的,例如现在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和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等大型机构在这方面协调得就很好。至于各地的农村土(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多数组织形式都是事业单位,就更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此外,《意见》对能进场的农村产权交易品种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明确指出,交易品种将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

“《意见》的安排实际上是对决策层提出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三权分置’理论的落实。”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权属关系复杂,适用的规则也不同,所以《意见》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上进行了分类指导。

“这并不是说农村集体土地不能流转,恰恰相反,中央还再三强调要重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但这里是指经营权的流转交易。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永远不可能交易,承包权现在也明确提出不在进场流转品种范围内,说明维护农民利益,防止他们在流转过程中失地是决策层推进改革的基础。”上述知情人士说。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改革开放至今,除了所有权以外,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大部分时间是合二为一的,统称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以后,农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承包地转让经营,获得租金,同时又不用担忧失去对土地的承包关系,为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流动配置和发挥作用拓展了巨大空间,也为形成多元化的农地经营模式创造了必要条件。

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流转性 篇5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土地流转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述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以种植、养殖、畜牧等农业目的,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的除处分之外的物权上的权益。依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耕地承包经营权、草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农地承包经营权。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第一,劳动关系说。该学说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是一种劳动法律关系,因为承包户是发包方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是农村集体经济与其成员之间签订的,属于劳动组织的内部合同。

第二,债权说。该说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债权性质。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由合同确定的,承包经营本质上是一种联产承包合同关系,它仅仅发生在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第三,物权说。该学说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为内容的权利,在性质上是对物的支配权,即为用益物权。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

1.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是一种用益物权。但是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法律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而《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规定了林地的承包人在其死亡时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对林地、草地等并未做规定,使人费解。《物权法》同样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作为调整农业关系的《农业法》和调整财产关系的《物权法》对此没有规定。

2.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继承的既有规定

在我国1985年制定《继承法》时,最后通过的《继承法》第4条规定: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本法规定继承。现行《农业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持否定态度。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发布的《审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解释》第25条中,承认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而对家庭承包方式持否定态度。

3.学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继承问题的争论

(1)肯定说及其主要理由。肯定说细分的话又可分为三种主张:其一,不区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类型,均可以作为继承权的客体。梁慧星教授主持拟定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其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则行均可以继承,但应区分家庭承包与非家庭承包的情况:王利明等教授认为非家庭的个人承包,在承包人死亡时,其个人享有的承包经营权本身就是遗产,可以继承;其三,认为个人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而家庭承包的情况则另当别论。如杨立新、杨震教授担纲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第7条的规定:肯定论者的主要理由:

第一,土地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在承包人死亡后,法律应当允许其继承人继承。

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法律既然承认其可以多种方式流转,亦应允许继承。郭明瑞教授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财产权,应当可以继承。欠缺继承性的财产权就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不完整的财产权,也是难以顺利流转的。”

第三,考察域外法制和我国的现实需要,应当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不论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农地使用权都是可以继承的。另外从农村养老保险的角度看,也应该允许继承。

(2)否定说及其主要理由。继承否定说主要针对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言。周子良、张豪等学者认为“农地使用权可以继承”的理由不够充分。首先,虽然土地使用权是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财产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利保障方式。其次,随着农民子女的择业自由和择业范围的扩大,农地使用权可能因继承事实的发生而转移到非农业人口手中。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承包经营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以集体成员权为前提的,如果这种承包经营权由村集体外部的人取得,将会损害村集体内部社会保障的基础,对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的权益造成损害。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流转的依据分析

1.继承的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继承符合保护农民基本人权的需要。土地从来都是保障农民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拥有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我国农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另外,这符合大多数农民的意愿。

2.其性质决定可继承

土地承包经营权符合遗产的特征决定了其可以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合法的财产权利,具有财产性的内容。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是专属于被继承人人身的财产权利,具有流转性。

3.法理及法律依据

《物权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体现了法理的依据。这意味着赋予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得独立处分权,既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物权,是财产权利。现行的《继承法》和《农业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继承法》第4条规定和《农业法》第13条第4款规定。依照上述法律的规定,中国公民享有对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权。

4.实践运用的司法支持

很多学者已经把继承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新的方式。如最高法院物权法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第三编(用益物权)就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中包括继承。学术界比较权威的观点也支持继承作为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74-86.

[2]郭明瑞,房绍坤,关涛.继承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109.

[3]陈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与思考[J].农业论坛,2008,(5):13-14.

作者简介:

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6

一、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

江苏省人口7,865万,面积10.26万平方万亩公里。据 2010 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010年达223万亩,占耕地面积8.8%,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6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74% ,非耕地流转面积58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26%。从流转形式看: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从流转的期限来看: 1~5 年的短期流转占大多数, 5年~30年的为小部分 。预计今后每年连片流转集体土地都在250万亩左右。

二、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特征

(一)流转数量的快速增长性。

2009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为200万亩,到2010年底增加到223万亩,平均每年增加约23万亩。而今年1~10月土地流转面积增加230万亩,预计到年底达到250万亩,比前3年翻了一番还要多。

(二)土地流转地域扩大化。

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的大中城市郊区,欠发达地区农民因就业门路少,家庭收入对土地依存度高,很少发生土地流转。近两年,土地流转地域由大中城市郊区向大中城市远郊和欠发达农区扩展。

(三)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

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城镇居民等都纷纷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

(四)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者,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转让(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承包期内全部或者部分承包土地转让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承包户在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丧失)、互换(承包方之间或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耕种管理,交换其承包地块。互换后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有的仍由原承包者承担,有的经发包方同意后随互换而转移)、入股(即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农民凭股权入股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对土地实行招标承包,或对外租赁,或者直接开发,农民按股分红)、租赁(承包农户将承包土地租给第三方经营,并收取一定租金)等。其中以转包、转让为主。

三、江苏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作用

(一)有利于江苏省加快城市化进程。

随着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建设,随着工业化建设,江苏省农村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区域逐步开展集体土地流转工作,让土地分散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经营,让农民生活有保障,让农民变为产业工人,这将会大大地加快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二)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

农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将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后,农民在自己保留承包权的前提下,从自身利益出发,自愿地将无力耕种或不愿耕种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将土地调整的决策权分散到各个农户,有利于促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实现。

(三)有利于转移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方面,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问题,使其流动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真正使农民当上产业工人,拥有工资收入,甚至还可以拿到土地出租或入股带来的租金或分红;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强信息引导,增强外出务工的可靠性,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接轨,靠二、三产业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开展技能和维权培训,最终让农民劳动力真正转变为商品,提高就业率,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四)有利于江苏省农民增收。

江苏省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出打工的非农收入,一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收入。非农收入不稳定,农业收入又很低。江苏省通过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使土地规模化经营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如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照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统一由中心与农户签订租赁合同,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入股,让农民参与收益分红,增加收入。而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也可以增加收入。

(五)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村土地流转是实际土地使用权的再分配和优化过程,它有利于使那些劳动力紧张的农户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在保留其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让种田大户去专门集中经营土地。

四、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发展。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认为只有牢牢把握土地,生活才有保障,因此不愿失去土地。有的农民根本没有劳力和技术耕种,宁肯撂荒,也不愿流转;有的农民不懂农村承包土地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担心农村土地政策变,错误地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怕流转出去后,政策一变失去土地承包权。据估计, 80% 以上的农户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不明确, 70% 的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来源。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分散,增加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难度。

实行土地承包 30年来,因土地承包经营分散,江苏省农村地区大多数地方是“家家有地,户户种田”。江苏省近500万户农户,户均包地 三、五 亩,分散在几个地块上,而且远近搭配。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分散的现状,大大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难度。

(三)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前提,只有在二、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创造了许多吸纳农业就业的岗位,消除农民千百年来对土地的依附。通俗地说,农民要交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土地,必须有处可去、有活可干、有钱可挣,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四)流转行为不规范,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进程。

据调查,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很多农户间土地流转是口头协议,许多土地流转户未签订书面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有的签了书面协议,但协议内容不全、条款不明、权责不清。同时,少数地方土地流转不合法,忽略的农民主体资格等,由此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

五、促进与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家庭分散经营和农民独立进入市场的情况下,无法解决农业中因土地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风险大、生产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显示了中央又一次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信号。所以,必须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党的有关精神上来,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工作。

(二)项目带动,突破土地规模流转的瓶颈。

江苏省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划,通过项目带动流转,开发一片,流转一片。为提高农业标准化,农业、国土、财政、农委、水利等部门以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工程、新农村建设等方式进行的项目开发等途径,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路沟渠配套后,应优先用于土地的规模流转,从而使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开发、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突破土地规模流转瓶颈。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引导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务工转变,教育和鼓励务工人员发扬吃苦耐劳、勤奋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促进江苏省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居民的转化,要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合作和优惠政策,吸引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投资开发农业,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缓解紧张的人地矛盾,为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创造重要条件。

(四)规范行为,确保土地流转依法合规。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篇7

我国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第153条明确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 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在这里, 这种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可以看作是农民对集体土地行使的处分权, 即:农民有权对其集体土地及其附属的房屋进行出让。一般来说, 农民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或减少住房紧张的问题, 因此在法律上是准许的。不过, 目前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范围不够宽泛, 法律上还是有几点约束。具体而言有如下两点:

(1) 《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指出:“转让、出租住宅的, 不得再申请集体土地”。这是为了防止农民或房地产开发商随意建筑住宅, 确保合理使用耕地和集体土地的公平分配。其中有一种情况除外, 即:在两户的集体土地尚未达标而进行调剂, 其中一户的住房因此减少或失去, 在通过村民会议表决认同再申请集体土地的。

(2) 在房屋及集体土地的转让方面也有严格限制。权利人在转让时, 选择的受让人应该是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如果不在此列, 至少受让人也要满足拥有本集体户口同时具备集体土地的申请条件。由于在我国, 农民对集体土地具有无偿使用权, 这样确保了村民具有必要的居住条件。所以, 在分配和转让集体土地时, 对受让人的条件要有所制约。

2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困难

目前, 我国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在流转时,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等不严格遵守法律, 而相关部门又监管不到位, 出现了混乱的情形,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房地违法交易在农村存在已久。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城市的土地不够用, 必然得向农村发展, 更多的农村土地被占用。根据规定, 用地单位在占用农村土地时, 首先要到当地政府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同时也要向被征地的农民集体支付补偿金, 如此过程, 增加了用地单位占用土地的成本。因此, 为了减少占地成本, 用地单位会进行一些暗箱操作, 如贿赂村干部等。这样一来, 不仅减少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转让收益, 也会影响社会的廉正之风, 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2) 现实中房地是连为一体的, 但法律法规中对房地的规定却不一致, 这样一来, 难免会出现农民不遵守法规, 政府监管费力不到位的问题。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禁止出租与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法律上明确指出“房随地走, 地随房走, 房地一致”, 但实际中农民却并没有严格遵守, 而是随意出租、转让住房。据统计, 在一些农村中超过一半的房屋已用来出租, 出租户在20户以上的村子高达20%, 而且出卖住宅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3) 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继承方面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全国也没有一致的处理方法。根据“法未禁止便自由”的原则, 集体土地是可以继承的, 不过在继承的时候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农村, 依据传统的继承方法, 一般是由身份来决定。可是问题在于, 如果继承人的户籍不在本集体内, 就会失去继承的机会, 而如果在本集体内又会违背“一户一宅”的原则, 这时由于在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定, 因此难免会出现两难的情况。

3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

3.1 明确界定“集体”的内涵

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由村委会代表集体行使农村土地所有权, 明确界定“集体”内涵。笔者认为, 应在立法中统一对集体层次的规定。因为村民小组的范围过小, 不利于有效集中经营, 而乡 (镇) 范围过大, 不利于管理。另外, 当前乡 (镇) 和村小组的功能正在丧失或已经丧失, 因此要严格界定“集体”为村一级, 明确规定农村村委会拥有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这样就可以消除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集体土地主体、产权模糊的问题。

3.2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 承包人虽然拥有对流转土地进行出租、转包、互换、入股、转让的权利, 但在权利的行使过程中仍受到严格的限制。现实中很难判定“承包方是否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其他收入来源”, 因此该条规定实际执行起来很难, 甚至还有可能发生发包方利用此条规定阻止农地承包权转让。此外, 农地承包权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的规定不仅违背流转过程中效率优先的原则, 也不符合集体土地作为一种用益物权的支配权的精神。因此, 笔者认为不应该强行规定集体土地转让需得到发包方的同意, 但可以规定发包方拥有请求人民法院裁定集体土地转让行为无效的权利, 并列举转让行为无效所包括的情形。这一做法是可行的, 因为转让无效的情形在法律中完全可以明确地一一列举出来。

3.3 建立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

集体土地的流转市场问题敏感且复杂, 如果将科学发展与土地规范相结合实施, 即重视土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那么农民在集体土地使用中, 如“用地自由、没有制度、乱用、毫无章法”的现象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实施开放管理,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中介机构更要做好宏观调控, 并严格执行。第一, 要推行合同制。在土地流转中, 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问题必须要以书面合同的形式加以明确。同时为了切实维护土地流转的秩序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流转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鉴定。第二, 要从申报和登记制度上规范土地流转。第三, 要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 为了防范因经营困难等原因无法履约的情况, 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 受让人每年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是党中央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重大经济决策, 对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出现的一些困难, 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篇8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就业培训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也随之产生。土地本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他们失去土地时, 也意味着重新就业和维持生计变得更艰难。根据对全国现有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显示, 只有30%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占60%, 担忧未来生活的失地农民占81%。为此, 我们科研组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进行研究, 并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如何加强失地农民培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具体详述如下。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一) 失地农民数量巨大, 就业渠道少、就业率低, 以致出现无业问题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平均每征收2亩土地, 就有3个农民没有工作, 如果按每年约有三百万亩的征地速度, 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将达到1.1亿人。而这些数目巨大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渠道较单一, 主要有三类。失地农民第一类就业渠道是通过“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在本地企业务工。但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的转制、兼并和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过去已经实现“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 大部分被裁减或失业回家。例如四川省曾对全省历年征地得到“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的42.97万人进行调查, 到2003年底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数为24.46万人, 占已得到“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总人数的56.92%。失业农民的第二类就业渠道是自谋职业, 在当地开店经商或从事个体经营。这类职业较稳定, 但只有少数失地农民具有自主创业的勇气和灵活的经营头脑。同时, 这类职业也需要技能和资金的支持, 这就使从事这类职业的失地农民数量更加稀少。失地农民的第三类就业渠道是外出务工。失地农民再就业时大部分选择在外地做建筑工人、搞装修、干零活、装卸、摆地摊等短期和临时性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容易受季节性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就业相当不稳定或直接造成失业。

(二) 已实现就业的失地农民就业岗位层次低, 工作和收入不稳定, 就业质量低

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自己进入城市找工作, 少数失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岗位。但由于缺少工作技能、文化水平低等原因, 失地农民的工作大多为那种高危险、高付出、低收入的岗位, 一些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的非正规职业都是他们再就业的职位。我们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对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为建筑、装卸、装修、保姆、餐饮业打工、企业打工、地摊上小买卖等, 这些岗位占已就业失地农民岗位90%以上。这些岗位不但工资不稳定, 而且很微薄 (绝大部分岗位没有三险一金) 。并且这些工作大都是短暂性而不是长久性的。所以, 失地农民即使成功再就业, 就业带来的仍然不是高额的工资和稳定的生活保障。当失地农民出现生病、工伤、失业等问题时, 因没有缴纳三险使得他们没法得到社会福利带来的好处和保障, 生活就会更加雪上加霜。失地农民低技能、低收入、缺保障的就业状态, 导致他们的就业质量极差, 亟待政府及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 失地农民个人素质低, 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使得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他们又缺少一定的专业技能, 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就业率偏低。从全国范围内看失地农民的“低短差”现象普遍而严重。“低”指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四十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基本上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为主。“短”指失地农民打工时间短。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大多数属于临时性、季节性的, 年平均打工时间一般为7-8个月。“差”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差。失地农民由于缺少一技之长, 职业技能差, 大多数只能从事以手工操作、简单重复的工种, 在城市中只能选择对知识技能要求低的工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 主要从事体力劳动, 工作条件差、就业水平差、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差。

(二) 政府部门缺乏完善的社会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培训制度不完善, 培训体系存在很大问题。首先, 失地农民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不到位, 使得广大农民对参加就业培训的意义认识不清, 导致参加认识不足, 培训资源浪费, 提高了培训成本。其次, 培训出现多部门主管, 管理权限分散。涉及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办、教育、劳动、农业、财政等十多家部门, 各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出现了培训机构、培训设施、培训队伍的重复建设, 出现了争生源、争利益的现象, 也出现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责任, 导致失地农民培训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再次, 培训出现过程简单, 效果不好的现象。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时间上安排不合理, 对培训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 对培训怎样的人才, 培训什么技能, 达到什么标准没有周密计划, 与市场脱轨, 使得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角度、多方式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增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篇9

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和边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 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又简称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目的、方式、管理办法、指导思想和意义等, 从2002年的《土地承包法》和2005年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做了阐述, 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由此, 可以看农村出土地流转政策中的核心要素, 是在不损害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享有的长期权益基础上, 鼓励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形式实现专业化、片区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经营管理生产。对此,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 土地流转的本质, 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必然会引发其他要素市场包括农村资本市场的发育。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 构建和规范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 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 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 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土地流转将开启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径。”同时, 罗必良认为, 一方面通过适当的集中与合理的土地置换, 可以避免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的住房方式所造成的土地浪费, 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化解耕地红线失守的尴尬;另一方面“宅基地换住房, 承包地换社保”, 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转移的稳定性, 从而有利于弱化城乡二元体制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 而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转和抵押, 无疑会有力推进农村金融及农村土地的资本化与市场化。罗必良教授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 与其说是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刻理解, 还不如说是对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以来, 省内很多学者从政策分析、实证研究和调查报告等视角, 就贵州土地流转率低, 农民没有流转热情和没有热情的人去流转的原因做了比较详细的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和政策建议。如徐大佑的《贵州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认为思想观念落后、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引导服务不到位、农业风险大等主要原因的分析,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并提出了“公司+专业合作+农户”的流转模式。笔者在此仅就结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更多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而这一分析是基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到城市资本及其农业企业是实现贵州农业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的基本认识。

二、边远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面临的困境

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规模农业发展的制约, 特别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城镇发展创造的更多就业岗位, 吸引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自觉不自觉的向城镇转移, 从而出现了部分农民有地不耕种的情况, 这不仅是农业粮食安全问题, 更重要的是现代农业企业从数量到规模仍需大力发展的背景下, 农业企业所需土地的流转问题却仍然在农民承包的土地边缘徘徊, 没有实质性突破;与此同时, 大量城市资本总在房地产等较高利润回报行业转悠, 农业投资政策还需要完善和鼓励的条件下, 就出现了一面是丰盈的城市资本没有更多出路, 另一面是我国“三农”却主要靠财政投入的现象。

贵州农业发展水平低, 通过农业人口比例和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足以说明。可以说, 除个别一些比较专业的养殖业、经济果蔬、经济作物和中草药材等种植外, 其余大多农业生产, 尤其是粮食生产, 基本上还是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牛耕人种状态、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这就给贵州的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贵州农业要发展就需要农业专业人才, 尤其需要具有现代农业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高层次人才。明确贵州农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 对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及组合, 提出系统完善的和长远的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引进人才一靠政府, 二靠农业企业, 而且更多人才引进需要靠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从哪里来, 又只能靠引进现有农业企业或引进城市资本。农业企业和城市资本进入农业除了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扶持机制外, 第一个面临的就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因此,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贵州农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到农业企业, 必须面对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带来的以下几个难解的根本问题:

以“地无三尺平”著称的贵州地理自然农业条件差, 田土产量差异大, 水利电力、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贵州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各地村民组基本上都以粮食产量来作为衡量土地好坏的标准, 为了公平, 对成片的田土按好坏进行分割搭配后到户, 一亩田 (土) 被分割为三四户耕种并非个别现象。成片土地被零碎化, 增人不增地的政策坚持, 形成各户对田土耕种的态度不一样, 有的宁可抛荒也不耕种, 有的无偿请人耕种, 别人也不要, 有的想种又无法达成协议。如果让农业企业自己去面对零碎土地的百十家村民谈流转或许比拆迁还难, 这几乎是不现实的问题。这是其一。

第二, 学者们都提到农村土地流转中村民思想观念保守问题。其实, 这只是表象。而今村民都十分清楚自己那份土地 (使用权) 的价值和意义——土地原本只是生存的条件, 而今还等于一笔财富;他们很多人也清楚, 自己在城里务工就如城镇过客, 最后还得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所以, 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有效的保护农民利益, 而对承租企业的利益保护明显不足。特别是如遇到城镇就业难时, 在外务工的农民回到农村, 承租人的投资利益风险无疑会增大, 这不是一份合同能解决的问题, 如村民在短期租赁协议上也总要写上一条:如遇政府征收, 所有征收土地的补偿均归出租村民所有。土地入股更会带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生产上的问题, 因为首先农业工人就不知道该在哪里招聘才合适。

第三, 农业企业发展需要必不可少的融资支持, 而任何一份承租合同都不可能向金融机构融到资金, 农村集体土地就农民自己都不能用来融资, 承租企业就不用说了。没有融资条件的农业企业, 在充满自然风险中的农业企业不可能得到发展, 随时都面临失败的危险。

第四, 由于近年来, 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 一般农业生产利润难以支撑这样的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试想农民宁可抛荒进城务工赚钱, 农业企业靠谁来在那方土地里淘金呢?可相应的农业企业扶持政策却还不具体, 落实更有差距。

仅以上四个问题足以证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条件下, 想让农村土地流转要在村民和农业企业和较大城市资本之间进行流转根本不可能。目前,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依旧停滞在农业企业通过引导生产, 或采用包生产、包收购, 及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来实现村民之间的小规模和短期的流转形式, 或许一些小资本的农业爱好者也会利用农村公共用地和荒地等可避风险的土地租用来小试牛刀。

基于此, 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业, 形成农业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生产模式, 就需要解决以上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可以在坚持国家政策基本原则和精神基础上, 即坚持维护农民的集体土地权益和农地性质绝对不可变更的基础上,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创新。

三、边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构建及其意义

第一, 农村土地流转到农业企业的基本程序与农地流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程序一样, 即先通过整体规划, 由政府进行统一征收后, 再通过招拍挂出让给农业企业。由此既可解决农业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对土地的需求, 又可解决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各种可能纠纷, 降低农业企业投资风险和经营管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第二, 村土地流转到农业企业后的农业生产需要按规划进行流转, 企业每年可以通过县级以上人大提出规划修订;但农业土地性质不能变更也不能修改, 这样可以避免资本的投机行为, 也能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用地的安全。

第三, 农村土地流转到农业企业的政府征收补偿如何体现对农民权益的保障是最核心的问题。一是考虑以村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为前提。二是考虑被征收后农民统一转为城镇居民, 并享有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 鼓励他们成为农业企业工人。三是住房安置可采用新农村安置兼城镇保障性住房安置并举方式, 有利于土地流转后的村民向城镇和农业工人转化分流。四是按县级以上政府制定的农村土地流转到农业企业的土地价值评估办法和相应的补偿政策执行。

第四, 通过政府先征收再出让的农村土地流转到农业企业过程中, 政府不应有利益在里面。相反, 政府应根据市场培育优先原则, 以低于政府征收的成本价进入市场进行招拍挂。并同时有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摘牌农业企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第五, 农业企业摘牌后的土地, 由国土部门统一发放农业企业所拥有的农业土地使用权证书, 使用年限为30-50年, 农业企业可以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抵押融资。农业企业可以申请经营破产和转让, 但农业用地性质不变。

第六, 农业企业使用期满后的土地仍归国有, 由国家统一根据发展实际确定具体新的政策。

第七, 通过规划基础上严格实施的政府征收再出让给农业企业的流转模式, 不仅有益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 还能有效保障农地不被他用, 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建设。

在统一农业规划基础上通过政府征收后再转到农业企业的过程, 可以使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 部分农民可以转移到城镇, 部分农民转为农业工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农业企业没有土地纠纷的后顾之忧, 可以通过融资实现扩大再生产, 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引进人才, 引进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 农民也在转换成农业工人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术的提高和自身的转换, 并自觉增强竞争意识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短期内地方政府付出的巨大人力和财力, 并不能像集体土地流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立可获得高额回报, 但地方政府把每年投入到“三农”、农业基础设施和扶贫的资金仔细算一算, 就不难发现从长远看, 扶持农业企业主导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决的不只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局部问题, 而是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本途径。

摘要:土地流转在西部边远农村面临的困境, 只要着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创新, 实现边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到现代农业企业, 是解决边远农村“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边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

参考文献

[1]钟水映, 李魁.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2]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贾春生, 张宏斌.中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篇10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遵循五项原则:一是平等、自愿、有偿原则;二是受流转方需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原则;三是本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优先的原则;四是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五是流转期限不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的原则。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第四十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入股的方式流转。在上述流转方式中采取互换、转让两种流转方式的,承包经营权换由或者转给他人行使,导致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人,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发生了变更。根据不动产物权实行登记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涉及互换、转让的双方都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变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华农土管(2011)1号、华农通(2011)32号文件的要求,土地流转中涉及经营权变更时,发包方在当事人的申请书上签署的意见是经营权证能否办理的基础和第一道防线,涉及经营权变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发包方对提出的《互换、退包申请》进行审核。互换双方向发包方提出书面《互换申请》;转让方向发包方自愿提出退回转让土地的《退包申请》,终止农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收由发包方重新发包。

二、发包方对提出的《申请》审核时把握好以下原则签署意见。对于转让的情行,发包方应根据是否具备以下条件来进行审核:1.转让方是否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受让方非本经济组织内的成员,须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转让的事宜经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表决同意;3.受让方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须有农业经营能力;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后,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5.转让的承包经营权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6.同等条件下本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优先权;7.发包方不得强迫承包方转让土地。对于互换情形,发包方要把握好以下原则:1.互换的双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生产合作社)的成员;2.涉及互换的土地是承包土地并且在经营权证上有明确记载;3.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上一篇:人人享有下一篇:AC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