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2024-04-17

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精选9篇)

篇1: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摘要:随着各项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舒城县流转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趋势。本文结合舒城县农村土地的情况、从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入手对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议;舒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487-01

随着各项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舒城县流转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涌现了一大批流转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种粮大户。不仅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而且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结合舒城县的情况对土地流转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舒城县农村土地情况

1.舒城县的自然情况

舒城县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自然格局呈现“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394个村。全县现有耕地64万亩。

2.土地流转情况

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100亩以上大户342户,其中3000亩以上1户,流转面积1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9%;2010年374户,流转面积13.1万亩;2011年全县共申报500亩以上种粮大户97户,流转12.9万亩,其中3000亩以上9户面积5.1万亩,2000亩以上2户面积5024亩,1000亩以上28户面积3.6万亩,兑付69户面积共8.49万亩。2012年全县共申报79户500亩以上种粮大户,流转面积8.39万亩,其中3000亩以上4户面积1.3万亩,2000亩以上8户面积1.9万亩,1000亩以上13户面积1.7万亩;2013年,据统计全县100亩以上种粮大户908户,流转面积28.1万亩,占二轮承包亩数的45.4%,(其中:申报500亩以上种粮大户67户,流转面积6.3万亩);5年来总计发放土地流转奖补资金998.85万元。

二、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

1.政策扶持,全力配合,组建负责小组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舒城县出台了《舒城县人民政府关于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上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签订规范流转合同,激励种粮大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项目投入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确立“土地综合治理、发展精品农业”的路线,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对全县8万多亩耕地进行了有效治理。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由农委、财政、劳动、国土、教育、公安、工商、金融、林业等部门组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和县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和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全面协调和服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2.规范体系程序,健全管理机制

在体制管理方面,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协商、审查、订立合同、登记备案的程序制订了土地流转规范操作章程,制定“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流转合同,从文本形式上规范管理,建立乡村两级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对要求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的资信情况进行审查,建立经营主体的资信档案,加强对全县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在纠纷调解方面,一方面做到时间上的及时,另一方面加强群众宣传教育,在维护双方农户利益的同时化解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流转多元化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规模经营主体(流入方)收益,和农民(流出方)收益是需要双面维护的,提高农民积极性,鼓励民间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流转转变。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农业等模式促进了土地流转。还可引导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舒城县园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各乡镇的养猪大户,建立6个乡镇分社,扩大养殖规模。安徽德昌油茶专业合作社2010年成立以来,承担7个国家、省、市、县油茶开发项目,繁育油茶良种苗累计2600万株,营造丰产示范林26万亩,发展油茶种植大户1200家,带动农民30000户。2013年5月7日,舒城县第一家家庭农场――舒城县城关镇葛义学家庭农场成立。

三、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创新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双方利益最大化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解决农民的利益不被侵犯,以及在失去土地之后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土地的经营方的利益也要受到保护,减轻经营者的负担,促进土地规模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和着力推广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流转形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流转形式,以及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联合建立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流转形式,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2.加强宣传引导,全面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让农民了解政策,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促使的农民加入到土地流转中。同时要搭建服务平台,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做好支撑。建立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赋予其职权,明确其责任,积极开展产业导向、信息传递、中介协调、指导管理服务,实现跨区域、全覆盖、多层次的土地流转服务。

3.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激发农村土地流转

健全和完善政策机制,防范土地流转存在风险,建立相关机制,从财政资金、金融贷款、项目安排以及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流转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度、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协调化解土地流转纠纷。

参考文献:

[1]汪虹.对信阳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1(03).[2]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3]白璞.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3(01).作者简介:黄贻传(1959-),男,安徽舒城人,经济师,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工作。

篇2: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

首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因人施教,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者。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发展壮大县乡域经济,切实加快乡镇城市化进程。扩大城镇规模,继续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域经济的发展,争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最后,“流入地”的城市也必须进行相关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不是严格控制人口迁移,而是发挥人口登记,劳动力供求信息,维护社会治安等服务功能,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消除对农民歧视性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退休养老制度。

(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需要金融配套服务的新生产模式,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其次,政府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列出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或建立农村流转保证金及土地复垦保证金,并完善农产品预警系统,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最后,扩大融资渠道。除了政府给予投入与支持外,应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作为筹资的重点,出台吸引各种资本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助推,农民投入为主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篇3: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 从土地的集体经营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 从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确立到在家庭承包基本制度框架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向着优化配置资源、寻求最佳绩效的目标努力。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全国各地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 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家庭分散经营引发的生产低效率问题。2003年3月, 《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 其中相关的条款为此后的土地流转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2008年10月,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09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就土地流转问题做出指示, 要求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正是得益于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 3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阶段, 土地流转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争论, 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太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最终未能“明晰土地产权”。而学术界对此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例如, 党国英认为法律规定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土地所有权不明晰, 其结果是在农村社区内没有一个明晰的土地“所有集体”或其代理人可以得到“所有者”应该得到的收益权和完整的处置权;张红宇则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与土地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角度分析了土地使用权不稳定的原因, 并且在事实上破坏了有效农业投入和积累机制的形成;潘维指出, 农村土地流转有可能演变为资本与腐败的盛宴, 在农村发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当前, 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上近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 土地权益成了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 这种形式下执行“模糊产权促进流转”的政策更应慎重;而最近中央4万亿、地方18万亿元等系一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出台, 各地一片“大干快上”的气氛也必然会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土地需求和土地流转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冲击。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积极意义

(一)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规模化生产将促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但是, 在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 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受到了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制约。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意大利的1/20, 美国的1/230, 加拿大的1/376, 而且地分“三六九等”, 农户所拥有的耕地还零散分布在不同的地块上。随着人口的增长, 零碎的农户耕地还将进一步被细分。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制约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也导致农业市场交易成本费用难以降低。由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市场主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谈判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再加上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 导致农业市场交易成本费用高昂。

2、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求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但在发展进程中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其中之一便是分散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分散的土地产权制度下, 农户农业生产的布局零乱、品种繁杂, 难以进行专业化生产, 也无法形成区域化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由于单个的农户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变化, 难以对未来市场进行科学预测, 因而在生产决策上容易盲目趋从, 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一化与供需结构的失衡。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呼唤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

(二) 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可以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部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向城镇集聚, 可以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部分农民进入到城镇, 也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动房产、交通、医疗、教育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 以推动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为核心的重庆“江津试验”就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虚化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明晰

土地制度无论怎么改, 《宪法》所规定的“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的原则是不能否定的, 否则土地就没有合法主体了。如果土地集体所有制否定了, 我们建立的新中国、新政权的合法性都成问题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太多, 因而争议也很大, 最终未能“明晰土地产权”。在当前的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 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产权虚化的。土地以承包形式划归农民使用, 在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中, 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属集体、承包者和经营者。而权力边界不清, 承包权、经营权均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利益主体之间容易发生摩擦和冲撞。

(二) 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 也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的土地流转方式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但黄祖辉等的调查显示, 8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发生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 他们往往由于土地经营效益低 (18.8%) 、家庭劳动力不足 (18.8%) 、太辛苦 (22.8%) 以及长期在外工作 (16.6%) 等被动的原因, 自发地将土地流转给还未面临相同问题的亲戚、朋友或邻居。

调查还显示, 以土地规模经营为目的的土地流入户只有6.3%, 认为土地经营还有一定效益和家庭还有剩余劳动力的分别占27.2%和10.3%, 由此可见, 目前流入土地户主要还是以散户为主。这种“散户-散户”的自发性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小, 难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要求。

(三) 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 无法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因此, 当土地流转的费用 (租金) 低于农户的预期时, 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这一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户, 尤其是普通的小规模经营散户, 就有可能放弃土地流转的计划。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 转让土地经营权虽有一定现金收益, 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一技之长, 在城镇务工一旦失业, 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也不复存在, 将失去生活的退路。在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之前, 将他们在农村生活的退路断掉, 将会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十几年中, 虽然农产品价格偏低, 农民收入较低, 但农村社会依然整体较为稳定,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 温饱问题有保障。一旦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 在失业后又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 将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思考与建议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迫切需要对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如何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 稳步推行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制度, 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弱化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长期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在当前的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 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产权虚化的。而当前的历史、法理条件下也难以进一步去明晰产权。所以现实选择就是弱化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长期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三权分离”的局面, 即土地归社区“集体”所有 (所有权) 、农民按户承包 (承包权) 、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 (经营权) 。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已经具有一定财产权利的物权属性。因此, 中国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点, 就是要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甚至永久的承包权, 明确土地承包权的一定物权属性, 规范土地使用权限的让渡行为, 从而使广大农民成为真正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

(二) 促进农民与农村的分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的分离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大中城市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 这两条道路都不可偏废。目前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 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排挤。短缺经济时代就已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 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构筑了一道人为的障碍。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而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 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 建立“企业自由雇佣工人, 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 真正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就业机会的平等, 促进农民与农村的分离,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 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下, 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据估计, 当前由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的经济危机, 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 其农村的土地权益成了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近千万的失业大军, 相当于不少国家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在此, 我们假想一下, 如果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 全面推行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制度, 若再次发生类似的经济危机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工失业潮, 对社会稳定必将造成严重的冲击, 后果难以想象。

所以, 必须借鉴城市居民和企业建立社会保障的做法, 采取政府强制引导加市场化的模式建立起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消除土地作为农户最后的社会保障功能, 才能彻底解除社会各方主体对农村土地使用权全面自由流转的思想顾虑,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步伐。

摘要:文章主要从市场经济和产权制度的视角, 研究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试图为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体系构建理论支持, 提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文章剖析了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要求;探讨了中国土地流转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土地制度,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2) .

[2]、陈永志, 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 2007 (1) .

[3]、李昌平.扩大农民地权, 先要给农民选择权[EB/OL].http://view.news.qq.com/a/20081026/000005_2.htm, 2008-01-26.

篇4: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阻碍农村土地正常流转

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户之间小范围的转包转让占主流,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较少;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据调查,部分地方季节性的抛荒地约占耕地面积的30%。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2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权、责、利不明确

部分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据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基本上是以口头合同为主;既便有签订的各种书面协议中,尚有60%的合同不够规范和完善。主要是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容易产生权益纠纷。同时,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承包合同监督管理乏力,基层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1.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引导和服务不到位

土地承包到户时,各地都是根据土质、地利搭配,按人平均承包分配到户,人为的把整块分割为若干小块。后经数次承包地调整,每户的承包地就更加零星。据调查,目前农户承包的田地多的有十几块,少则有几块。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口头协议多,报村、乡(镇)、县批准备案的少。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流转信息不畅,出现要流转土地的转不出,要租土地的租不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

1.4风险大,效益低,制约流转

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前几年,农产品卖难,造成流转也难,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农业增产难增收。如2012年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梨子,遭遇罕见的梨炭疽病,加之品种单一,气候不好,出产时,市场行情看跌,造成大量烂梨,农民损失惨重。

1.5政策不具体,监管措施难有力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专业大户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该项政策的一些制约。尽管提倡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均有涉及,但比较原则。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村土地的承包、流转事关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长治久安,农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保障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保障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

2.2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土地流转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平均承包土地与市场自由配置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分散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防止宁肯荒地也要守着家庭承包地的僵化思想,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2.3坚持政策原则,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在土地延包年不变政策前提下进行,以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业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三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各地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不许与民争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及时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2.4加强培训,提高政府的扶持力度

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村会计及合同管理人员、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镇乡、村干部及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中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5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篇5: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陶河乡财政所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最佳配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全乡12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走访药材种植大户及部分农户,我们认为应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整有序的运作机制,不规范的自发流转较多,仍有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和越权流转的现象,以致带来土地的权属纠纷和矛盾较多;二是一般没有履行契约形式,也不通过乡村组织办理登记手续的土地自由流转非常普遍,以致带来每年种粮补贴资金的分配问题、土地流转承包费问题、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问题时有发生;三是村组集体或农户确定的产业化项目,要进行土地流转才能实施,但由于少数农民拒绝转包而使规模经营项目不能实现;四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新生、老死、嫁出、迁入人员土地不增不减的规定,以及肥瘦、远近、优劣田块均衡问题很关注,对承包田块动态调整要求很迫切;五是税改前,部分农户逃避税费充耕抛荒或私下无偿让他人耕种交税,而税改后,种粮不交税并有补贴时,又回来耕种,以致带来双方扯皮,权属不清矛盾多。

二、影响土地流转的原因

1、土地延包工作未完成影响土地流转。一是农户承包土地未签

合同或未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二是土地延包合同签订及承包经营权证填写不规范,内容不全;三是农村土地承包档案资料不全或未建档。

2、土地流转程序和手续不够规范。农村税费改革前,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形式。近年来,多数土地流转有了协议或合同,却常因内容不规范,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逐年上升。

3、服务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该市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缺少一个统一有效的流转服务网络,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和效益。

4、农民就业不稳定影响土地流转。一方面,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农民仍缺乏就业技能,在城市难以稳定就业。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的土地流转。

5、土地流转缺乏政策扶持。目前尚未制定土地流转实施细则,大多数地方也未出台激励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农民和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

三、原因分析

1、承包合同填写的内容不具体、不明确、不完善。有的承包合同内容非常简单,缺少合同的主要条款;有的承包合同只明确了地块名称,连承包面积、承包期限都没有填写。同时,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承包地交由他人耕种或因抛荒而被村集体收回,都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仅凭口头约定,容易引发纠纷。

2、人口的不断增长引发矛盾纠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

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也带来了许多矛盾纠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30年不变政策的实施,土地承包的不平衡性显露出来,人口的变化使得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3、城乡开发建设征用土地引发矛盾纠纷。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乡村建设迅猛攻发展,大量投资项目的上马,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短期内实现了土地价值的增值。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相互之间、集体与农户之间出现了许多的矛盾纠纷。

4、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的增多。农村土地刚实行承包经营时,农民负担相对较重,除了上交公粮、农业税外,还要负担乡统筹、村提留等费用。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就多了起来。

5、《农村土地承包法》滞后,部分乡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法律政策认识、执行不到位。农村土地承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2003年3月1日以前的农村土地承包产生的纠纷没有法律依据,拿新的法律去裁定法律颁布前的案件,不仅法律上没有这样的追溯力,而且往往容易引发许多新的矛盾。我们发现,有的乡村干部以大多数人的意愿为由,要回集体主动放弃的已填入他人土地承包合同书上的土地。这说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认识不到位,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不能准确判断是非,导致矛盾升级。

6、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续签换证、经营权证的填发等工作使一些

长期掩盖的矛盾浮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较多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种田积极性的高涨,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纠纷,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建议

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部分多年不回乡,农民自发地将承包土地转给他人耕种和请人代耕的现象较普遍。随着部分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观念增强,连片租赁耕地从事规模种植药材、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由于原承包方和租赁方没有履行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正式手续,常因租金的给付和干扰租赁方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所产生的矛盾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发展。为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应列入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各级组织引起高度重视。

1、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宣传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经营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最佳配臵,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宣传政策,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应将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方面的政策法律编成小册子,印发至村、组、农户手中,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政策,熟悉法规,充分认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做到

家喻户晓。

2、完善农村土地延包制度,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首先,抓紧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尚未完成农村土地延包的乡镇,组织发包方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颁发由县级人民政府印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其次,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其次,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均要建立承包合同档案,专人专柜管理。档案资料要齐全,包括承包方案、合同、登记表册、变动情况台账等,确保土地承包资料有案可查。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服务调处机构。第一,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监管服务机构。市、县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乡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机构,配备2—5名专职人员对土地流转进行监管服务。第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构。村级成立纠纷调解小组;乡镇成立纠纷调解领导小组,并依托乡镇农经管理机构组建调解庭;县级成立纠纷仲裁委员会,并依托县级农经部门组建仲裁庭。

4、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农村金融信贷、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尽快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32、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运作、循序渐进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委办公厅(2007)8号文件精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稳定家庭承

包经营不动摇,新的土地流转合同承包期限不得超过原农户承包的剩余期限;二是尊重农民意愿,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迫流转,流转的条件、方式、价格等应由农民自主决定;三是维护农民合法利益,流转要考虑土地的增值效益和农户的长远利益,商定流转价格;四是严格保护耕地,流转土地不得改变其农业用途;五是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必须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流转双方应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并由乡镇财政所签证。

3、加强领导,注重效益

加强领导,积极引导是搞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高度重视与否决定这项工作的成败。村组干部的正确引导是起关键带头的作用,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是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前提上以国家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委《关于搞好农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来规范操作土地流转管理的法律依据。尊重农民意愿,维护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签订流转合同,变口头约定为合同约定,把双方的责权利写进合同文本,流转双方都称心如意,心安理得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篇6: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土地流转 规模经济 保障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呈现出的分散性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大多数地方重视不够,对土地流转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一般不会转让承包地,“种田养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二是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研究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造成土地流转无人监管,农民流转土地缺乏辅助。三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过度依赖国家补贴。农业税全面取消,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土地收益逐年上升,按承包面积给予的粮食补助促使部分农民不愿转出土地;城镇扩建或国家重点工程实施,导致部分农民等待承包地被征用而得到补偿费。

2.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流转合同不规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双方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大多实行口头协议,即使签订书面合同,内容缺乏规范性,双方也没有明确责权利关系,容易产生纠纷。二是部分承包方借合同不规范,借经营不善逃债,或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土地性质。三是土地流转合同主体不明确。一些地方的村组织以村组名义直接与外来承包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未经农民同意,擅自将农户的承包地出租,相关法律手续又不完备。

3.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一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剩余的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农业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甚至出现土地荒废现象。二是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绝大部分土地没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地块不连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制约了农机使用和农业现代化科技推广,导致规模不经济。

4.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为转出土地的农民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农民对土地流转态度更加慎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土地流转缺乏平台。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普遍存在“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进程。同时,多数地区没有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即使建立了相应的市场,由于相关的人财物没有配置到位,土地流转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三是现行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土地纠纷调处体系有漏洞,目前普遍存在土地纠纷难以调解,农民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护,容易激化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二.加快土地流转的建议

1.加强思想认识,引导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逐步消除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要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懂法、知法、用法。要通过典型案例,让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可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土地流转。

2.加强服务管理,规范流转。一是严格执行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积极引导农民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对双方的责权利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加强对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及时办理合同变更,规范合同的登记、立卷和归档。三是规范基层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不得擅自转让农民的土地。3.加大农业投入,保障流转。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土地平整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水利、电力等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同时要把推进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村发展相结合,利用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形成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4.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流转。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二是抓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为土地流转搭建畅通的交易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篇7: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提 案 人:####3 理

由: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许多农民有了农业以外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后,在利益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十分频繁,这为扩大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农业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土地产生的纠纷逐年增加,土地流转困难重重。其原因除国家一系列利农护农政策的落实,改变了土地经营的外部环境,土地流转面临着新的形势外,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

1、传统思想观念重。一些农户担心流转后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有的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租金无所谓,不愿流转。家庭承包地块零散、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好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上没有制约土地抛荒的“硬措施”,影响了流转。乡镇经管工作“缺人缺钱”现象突出,一些服务难以到位,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土地流转服务,规范各类土地流转行为,制约了流转。

2、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配套的政策措施还没有操作性办法;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总体来说,目前土地流转的主流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分散的的状态。

3、保障政策不完善。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加之当前就业压力大,二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有限,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一技之长,不能、不敢离开本乡本土外出谋职,自然也不愿流转或放弃土地。

4、规模经营比重小。全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基地、带动土地流转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主导作用,绝大部分龙头企业流转面积较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村民之间,向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较少。

办理提案的具体建议:

1、逐步完善和健全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流转扶持政策。将新增惠农补贴重点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方法,对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流出土地农民的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和收入,努力消除流出土地农户的后顾之忧。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倾斜,推动涉农项目向土地流转区域集中,推动建设项目由规模经营业主来实施,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更好的基础。

2、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多元主体,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开展土地流转。只要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都可以探索。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3、着力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支持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稳定的生产基地。大力宣传农业致富典型,吸引更多的能人、工商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参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4、全面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加快建立集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三位一体”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植保、测土配方施肥等行业的农民合作社,加强服务人员技术培训,为规模经营提供内容更全、质量更好的服务。

5、不断强化对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强化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服务和管理职责。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流转合同,完善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有效化解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纠正和查处土地流转中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乡村组织违法违规土地流转等问题。

办 理 情 况:近几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了缓解土地闲置、撂荒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序、规范”的原则,立足市情实际,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步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得了一定实效。使土地流转“流”出了特色,“转”出了活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64%。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75个,带动农户20000余户。但是您提案中所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近年来我局采取多措施进行解决。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先后组织到先进县区考察学习土地流转工作经验。同时,采取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精神。通过对农户土地流转前的效益对比,使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了农户流转土地的主动性,变“要我流转”为“我要流转”;二是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农业局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由经营管理站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了流转信息档案,制定了土地流转合同范本为农民免费使用。强化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登记备案、档案管理及土地的监管。强化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职责职能,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三是注重规范形式,创新模式,以多元化促进土地流转。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如中泰华丰、亲亲草原、金海农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高标准的农牧业主产基地,为促进我市现代化农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8: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历史与现行法律规定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主要包括农用地的内部流转 (指由已承包土地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 将该土地的使用权在一定的限期内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和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

1.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历史。

我国农用土地的流转始见于1985年沿海地区承包土地经营权的自发性流传, 进而向内地蔓延。可以说, 土地流转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 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但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 农村劳动力开始逐年转移, 农民们纷纷弃田外出打工。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它是我国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基础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984年, 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 明确提出鼓励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集中, 对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应当给予适当经济补偿。1993年, 国务院11号文件提出, 在原定的承包期到期后, 再延长30年不变, 更加明确了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在农民自愿基础上依法、有偿流转。1997年8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 对不许以“两田制”为名收回农户部分承包土地, 以及承包期内个别农户调整土地承包关系等又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规定。1998年, 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再次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 重申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 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2001年, 中央18号文件除了进一步强调“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和“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外, 还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如为稳定农业、稳定农村, 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 农村土地流转应当主要在农户间进行等。

2.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行法律规定。

我国于1988年制定并于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有关于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 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32—50条, 具体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进行流转, 但流转的原则限制有:平等协商、自愿有偿, 不受干涉原则;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及土地用途原则;期限不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原则;受让方须具有农业经营能力原则;同等条件下, 本集体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原则。2007年公布的《物权法》第128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 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第133条规定,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 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不规范到日渐规范的过程, 但长期以来僵硬的土地政策决定了土地很难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自由流转,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与政策还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

1. 土地流转比较盲目。

对于普通农民而言, 土地是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用来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全国兴起。但是, 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在传递方面却存在混乱。有的农民只是口头协议, 或虽有协议, 但在双方的权利义务、土地的农业用途等方面未说明清楚, 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2. 个别地方违背农户意愿, 以行政方式强制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 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尽管国家规定第2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一再强调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 但一些地方依然通过行政方式或以其他方式对土地关系进行调整。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少数地方出现了政府非法批地, 通过“以租代征”等形式非法占用农村集体土地, 或者以非法低价出让农村集体土地等现象。

3. 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限制。

(1) 流转身份上的限制。目前, 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般限于特定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土地承包法》条规定, 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 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并报乡 (镇) 人民政府批准。可见, 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作为例外受到了严格限制。

(2) 流转条件上的限制。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来讲,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转让须经发包人同意, 但这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不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 决定了应赋予承包经营人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是农户依法享有的权利, 它与承包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一起构成了市场经济情况下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转让须得发包方同意”实际上将土地转让过程的处分权赋予发包方, 而承包方作为真正权利人却对自己的权利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

(3) 流转方式上的限制。《物权法》184条第2项规定,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可抵押, 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可见, 现行立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能否抵押持否定态度。土地作为具有流动性和担保价值的财产性资源, 需要挖掘其多元化利用途径, 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三、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议

1.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

我国应以《宪法》为根本, 以《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基础, 规制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应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属性, 确立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规定, 实现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土地通过国家征收征用, 采用“转权让利”的方式流转, 其他用途的土地采取“保全让利”的方式进行流转。

2. 规范政府角色定位和管理内容。

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 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必须准确界定自身角色和职能, 不宜介入本属产权人的事务。作为服务人民的主体, 政府应做到简化管理程序, 健全产权登记、价值评估等制度, 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监督管理。此外, 还应参照国有土地交易制度, 建立集中有形的土地交易市场, 防止腐败滋生。

3.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运行机制。

(1) 建立公平的农地价格制度。各地应根据房地产时价, 运用科学方法, 确定与国有土地市场价格相协调的农地市场基准地价, 并由有关单位定期公布。

(2) 健全地价评估制度。由具有评估资格的地价评估部门和单位评定地价, 并报土地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审定。

(3) 农用地市场公开化、契约化、法治化、货币化。提高农用地市场价格透明度, 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利益。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集体和农户自我保障为基础, 政府给予一定扶持的社会保障机制, 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对已流转土地并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户或在城市居住的农户, 应尽早建立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孤寡残老、特困户等特殊群体, 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篇9: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一、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

对献县等9个县(市)17乡(镇)26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流转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约为4.1%,低于2007年全国4.57%的平均水平。从调查结果看,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占流转面积的比重为90%以上,有组织主导流转的耕地不足10%。但也发现,基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速农地流转的重要性,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积极介入土地流转。从总体上看,农村土地流转初具规模,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明显。我省农村土地流转以转包、租赁、互换为主,流转的对象既有本地企业、业主,又有外来企业、业主,形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园。近年来,土地流转收益不断提高,每亩年租金从原先的几十元提高到500元以上。不论是村级集体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土地流转动机发生变化,土地流转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但由于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条款不完备,加上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增多,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二、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

(一)农民认识不到位,不愿流转。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把土地当做命根子,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随着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民经营土地的收益逐步提高,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珍惜程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农民对土地增值的心理预期越来越高。“长久不变”有可能固化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意识,让他们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基层干部动力不足,不利流转。一是政策把握不准,引导不够。基层干部对基本经营制度理解不透,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定位还不能准确理解。二是畏难情绪严重,推动不够。土地问题是基层工作的敏感区和风险点,部分基层干部担心土地流转过程中因操作失当,导致群众上访,影响的农村稳定,存在着求稳怕乱、怕担风险、怕惹麻烦的思想。三是工作动力不足,作为不够。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基层政府作用不大,对土地流转引导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抑制流转。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造成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投资热情不高,流转土地需求不足。加之土地使用权又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土地经营者很难从金融部门贷到发展资金,造成资金严重短缺,增加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难度,制约了土地经营主体扩大规模的积极性。而少数农民不守约,看到土地转入者经营收入增加后,心理不平衡,各种纠纷时有发生,使潜在的土地经营者望而却步。

(四)农地流转前提条件不成熟,不敢流转。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仍然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因而对于土地流转存有顾虑。而且,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农民非农就业难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以稳定,外出务工的农民仍把承包田作为自己最后的退路,不敢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

(五)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难以流转。一是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二是尚未形成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六)土地流转政策、法规不协调,不便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总体性的规定,但仍缺乏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对《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

三、推动河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地位,主动流转。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不是要剥夺其承包经营权,而是在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不变前提下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要善于利用土地流转中好的经验和典型,充分发挥经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看到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主动参与土地流转。

(二)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推动流转。基层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遵循“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流转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搞好引导、服务、调控、监管工作。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完善农业产业规划,围绕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按照 “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互利互惠”的宗旨,坚持“宜转则转、宜换则换、宜租则租”和“土地流转后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民群众自主进行土地流转,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和市场,服务流转。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县(市、区)、乡(镇)、村的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存贷合作社或“土地银行”等形式的流转中介,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平台。二是完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提高集体土地入市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交易程序。运行流程包括:信息服务、组织洽谈、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签约鉴证、资料归档、跟踪服务。

(四)培育土地经营主体,促进流转。首先,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加大奖励扶持力度。金融部门应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信贷规模,鼓励大户承租土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其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并大力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依法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进业主集中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生产。

(五)完善政策机制,保障流转。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县乡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设立土地流转奖励资金、土地流转风险资金和贷款贴息扶持资金,保障投资者和农户流转土地的安全和收益。二是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土地福利保障功能的完全替代,从根本上促进土地流转。三是建立有效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形成有利于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政策环境,从而为土地流转创造新的空间。四是建立多部门联动纠纷调处机制。建立由信访、纪检监察、仲裁、司法参与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好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利益。

调研组成员:穆瑞丽、李凤瑞、程爱军、张宏升、种项谭

上一篇:我的理想歌手的作文下一篇:反正法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