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

2024-04-09

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精选6篇)

篇1: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

学生品德素质培养措施的心理分析

学校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多种途径与方法都具有心理效应.学科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吸引、感染、激励和充实心理效应;非学科教育活动能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度地刺激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教育是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

作 者:赵世伟  作者单位:开原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学生   品德素质   培养措施   心理分析  

篇2: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

文章发布者:菜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收藏本文

由于增员工作十分频繁,而且增员的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增员者所面临的境况也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一个准增员对象也往往面对多个增员人的争抢,在这种情况下,单纯按部就班地做雷同的增员动作,抑或是仅仅增强增员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增员的赢家还须具备自己所特有的增员利器。然而,任何增员手段和技能的施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要做好准增员对象的现状和心理分析,尔后,对症下药,从容应对。本文就准增员对象在被增员时常见的心理状况作一个简略分析,同时给伙伴们提供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准增员对象犹豫不决

准增员对象犹豫不决是最常见的,产生犹豫不决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对保险行业还不够了解,心中没底,害怕一旦保险没做好,把原来的“工作”也丢掉了,与其西瓜捡不到,还不如守着芝麻。对于存在这种心理的准增员对象,要分析造成其犹豫不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例如:

准增员对象原来家庭经济负担很重,他本人的收入刚好维持生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他将面临“揭不开锅”的风险,他不太敢于冒这个风险,但又对保险营销存在很大好奇心,也很想试一试。

对于上述情况,首先,我们要向他详细讲述保险营销的美好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让他心中有希望,还要鼓励他树立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也可以给他讲一讲自己或者他人进入保险营销之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急于催他放弃原来的工作,“义无返故”地加盟,可以一边帮他鼓起加盟的信心和勇气,一边帮他做好加盟前的准备,主要是投保准客户的准备,让他提前看到希望,也就是把新人入司后要做的事情拿到入司前来做。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很有效,待时机一旦成熟,就立刻帮他办理入司手续。

增员成功后,要趁热打铁,陪访、辅导训练、巩固信心等一系列动作都要跟上,不可松懈。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使他尽快融入营销大家庭的工作,如多安排他发言、参与集体活动、有了业绩鼓励他上台分享等等。准增员对象害怕求人

准增员对象原来生性内敛,不事张扬,或者原来从事的是很少与外界打交道的工作,养成了一种万事不求人的处事风格。他虽然觉得保险不错,做保险营销也挺好,但是总以为这种工作是在求人,人家买了保险是在帮自己,而自己又欠了人家的,实质上,他是从保险营销的形式上来肤浅地看待这项工作。对于存在这种心理的准增员对象最关键的是要做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的灌输,可以给他讲解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史,可以给他讲保险理赔的案例,也可以通过光碟、报刊杂志、公司保险宣传小册子等向他宣导保险的意义和功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他深入了解保险的真蒂,让他认识到保险是人人需要的,做保险不是在求人,而是在帮人,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可以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

与此同时,做保险营销可以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拜访任何人,保险营销员与任何一位客户都不存在不对等的上下级关系,不管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同样需要保险,因此,我们做保险营销也不存在求人的问题。准增员对象担心找不到业务

当准增员对象已经了解到做保险要靠自己揽业务挣钱以后,就立刻会感觉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对于原在传统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原来在传统行业,尽管收入不算高,但总还是有保证的,工资月月发,到时候就发到手,可是做保险,收入虽然可观,但那却是没有把握的事,要根据每个月的业绩领取收入。

对于存在这种心理的准增员对象也可以采取类似于以上的措施,但更要紧的还是要帮他分析业务市场,他主要是对销售流程、保险营销不懂才产生的这种畏惧心理。

具体讲,要使他了解,保险是人人都需要的,包括他本人、他身边的所有人,只是这需要是潜在的、隐性的、不显山露水的,做保险营销就是要通过一定的销售流程和技能发现这种需要,销售这种需要。这种销售的流程和技能不是凭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学得会、运用得了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辅导和训练,还要通过主管的陪访和具体指导等过程。当然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逐步掌握,因此,需要加入进来,慢慢就熟悉了。

还可以就他本人所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作一个具体的保险需求和购买潜力的分析,当然可以告诉他,做保险营销是需要找准客户的,对于准客户的判断和筛选也是有很大学问的,这些都是可以在加入以后慢慢学到的,因此,他还是要先加入进来。

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他知道保险营销的市场无限大,客户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只要有决心,再加上勤奋和用心,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营销员,也可以通过保险营销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3: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中毒洗胃患者400例, 所有患者洗胃时均神志清醒, 其中男153例, 女247例;年龄15~71岁, 平均 (50.6 3.8) 岁;药物中毒类型为:安定类99例, 有机磷183例, 除草剂87例, 其他31例。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每组200例。常规组行常规洗胃操作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强化心理护理干预, 组别间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洗胃方法:

常规组患者洗胃前, 护士仅与其进行简单沟通, 讲解洗胃中的注意事项, 将开口器直接置入患者口中迫使患者张嘴, 将胃管从开口器中间插入, 对抵抗洗胃者在多人协助下强制按压患者上下肢洗胃。

干预组患者洗胃前, 护士先向患者家属简单了解患者服药的原因, 通过简单沟通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耐心开导患者, 必要时需要家属协助进行开导, 用轻松地语言和态度向患者讲解洗胃注意事项, 针对性地疏导患者的恐惧、抗拒心理, 待患者情绪稳定后进行洗胃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比较2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洗胃时间及洗胃过程中的并发症事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首次插管成功率上, 干预组186例 (93.0%)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43例 (71.5%) (χ2=5.23, P=0.0236) ;洗胃时间上, 干预组 (16.2 3.0) min明显低于常规组的 (42.6 9.20) min (t=19.2301, P=0.0329) 。洗胃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上, 常规组出现口腔出血6例, 胃管脱落18例, 窒息3例, 总不良事件率13.5% (=27/200) 。干预组出现口腔出血6例, 胃管脱落2例, 无窒息事件, 总不良反应率4.0%明显低于常规组 (χ2=5.06, P=0.0256) 。

3 讨论

3.1 急性中毒患者洗胃前心理特点分析:

经临床分析和观察, 笔者将本文400例患者洗胃前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消极悲观, 自暴自弃:急性中毒患者多是因心理遭受各种创伤产生厌世心理而自主服药, 因此在洗胃时并不配合, 甚至会抗拒洗胃, 本文400例患者中即有336例患者有明显的消极悲观心理, 表现为沉默不语, 双目紧闭, 拒绝与人交流, 表情淡漠, 阻挠洗胃。 (2) 自卑羞恼:136例患者有此心理表现, 即一定程度上对服药感到后悔或后怕, 但由于自尊或惧怕舆论影响而自卑、抑郁, 沉默不语, 不肯顺利接受治疗[2]。 (3) 情绪激动、紧张焦虑:此种心理主要表现为患者非常紧张, 易受惊, 肢体颤抖, 出汗, 心率加快, 有拒绝或反抗行为。本文中112例患者有此种心理。 (4) 恐惧:有明显地害怕、逃避、躲藏、否认服农药等不配合抢救的行为, 本组共96例。

3.2 急性中毒的心理护理方法

3.2.1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真诚的关心患者是构建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的基础[3], 患者进入急诊室后, 护士应当立即主动接待患者, 仔细、耐心观察患者的寒颤、皱眉、恶心等表情变化, 发现患者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时立即紧握患者双手进行安慰。对寒颤者提供棉被或增加室温。对恶心呕吐者指导其用温水漱口, 用毛巾擦拭其呕吐物, 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友爱, 从而强化对护士的信任感, 有利于培养治疗依从性。护士还要注意分析患者言谈或行为中传达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之进行准确分析, 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针对疏导。

3.2.2 综合评估患者状态:

患者一进入急诊室, 在进行急救的同时, 护士要立即分析患者的中毒原因、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性格特征等, 并结合对患者心理状态,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3.2.3 对症心理疏导。

(1) 悲观自弃:此类患者服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心理或精神上遭受严重刺激或挫折, 患者思想压力和负担大, 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此, 护士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开导。轻生者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生活,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因纠纷服毒者, 在家属配合下积极开导, 迅速消除误解, 解开患者心结;感情受挫者, 以心理支持和疏导为主, 允许患者通过纠缠、哭泣来发泄情绪, 帮助患者理清感情, 启发患者正确面对感情问题。 (2) 羞辱自卑者:该类患者情绪变化多样, 轻生念头也多是一时所起, 待进行抢救操作时患者甚至多已经清醒且后悔轻生, 但容易对自己的轻生行为产生羞赧、自卑心理, 家属和护士要积极开导此类患者, 给患者以台阶下, 容易使患者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洗胃。 (3) 情绪激动:此类患者不配合或抗拒治疗, 会耽误抢救工作, 护士应积极安慰患者, 特别注意尊重患者人格, 诚恳的与患者交谈, 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 用耐心、尊重、理解的语言或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支持[4], 同时注意强调和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心理的积极影响和干预。 (4) 紧张恐惧:该类患者的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洗胃操作的耐受性及自身生命安全的恐惧, 如对洗胃机、吸痰机等机器的恐惧, 对此, 护士进行抢救时设备应当避开患者的视线, 以减轻患者对器械及操作的恐惧, 操作前耐心安慰患者, 介绍洗胃操作的安全性及注意要点, 以便患者积极配合洗胃。

3.3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心理护理强调对身心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进行针对性地疏导, 通过对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来调动和发挥患者在治疗中的能动作用, 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5]。药物中毒患者大多存在各种程度及类型的心理障碍, 因此进行抢救工作前一定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的积极干预, 强制性的洗胃操作只会增加患者痛苦。本文干预组经系统的心理干预后, 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 首次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 洗胃时间大大缩短且洗胃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由此可见, 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毒洗胃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重视。

摘要:目的 总结急性中毒洗胃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毒洗胃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近年收治的急性中毒洗胃患者400例, 分为常规组 (常规护理) 及干预组 (强化心理干预) , 每组200例。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洗胃时间、不良反应事件等。结果 干预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3.0%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洗胃时间 (16.2 3.0) h及洗胃过程中总不良反应率4.0%明显低于常规组 (P<0.05) 。结论 及时有效的心理分析和针对性地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洗胃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急性中毒,洗胃,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潘桂英.不同洗胃法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院报, 2012, 14 (3) :267.

[2]武变瑢.心理疏导治疗对服毒患者洗胃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13, 17 (12) :863-864.

[3]于靖梅, 张兔梅.30例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 2011, 4 (12) :16.

[4]张阳莉, 金艳.有机农药中毒83例临床抢救及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 25 (2) :123-124.

篇4: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

【关键词】 儿科;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5-02

儿科的心理护理就是既要注重患儿的生理需要,又要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儿科注射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儿科的心理护理是很微妙的,为使患儿得到合理的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就要不断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患病和住院会使患儿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心理护理可给与患儿和家长在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并且直接影响着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也是有很多困难,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学习,进行研究探讨。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以及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学会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及有效的规范用语,懂得尊重患儿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及个人隐私等[1]。努力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便进行护理工作。

1 临床资料

选取儿科注射的患儿90例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31例,年龄在5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在4.17±1.20岁。

2 不同阶段的心理需要的评估及护理

2.1 婴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细微变化,此期患儿对周围的所发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容易受惊吓,怕见生人,尤其是对穿白大衣的护理人员,产生非常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害怕从她母亲怀里把她抱走,对这些,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就要和患儿建立友好关系,给患儿身体上的接触,如抱抱患儿,抚摸患儿,用玩具哄他玩等,护理要通过亲热的表情、神态,姿势给患儿建立信任感,给与心理安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关怀,和亲切的态度使患儿得到安慰和安全感,为患儿创造和谐轻松地氛围,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要尽量分散其注意力,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要以母亲般的关怀,给患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以后的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2]。

2.2 1-3岁幼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操作要尽量人员固定,护士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使患儿产生安全感,尽量满足幼儿住院前的喜好和生活习惯,了解患儿的习惯用语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为患儿讲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玩具,帮助患儿减轻陌生感,使患儿发挥其自主性。幼儿期患儿智能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情绪高度急躁,尤其是有病,愿意哭闹,容易产生厌恶,自卑,患儿模仿力强,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要正确引导,耐心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适宜喂养保证生长发育,使其智力得到发展。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干净舒适,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和患儿接触后能唤起患儿的欢乐,消除紧张情绪,充分调动起积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3-6岁学龄前期心理护理 3-6岁患儿变得性格比较固执,不听话,有的甚至反抗,这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违拗心理。不可过于严格控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的人也陌生,对医护人员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常常坐在那,闷闷不乐,一声不吭,对他讲话也不理不睬,医生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进行哭闹、反抗、甚至逃跑,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沟通技巧,主动去亲近他,主动和他玩,使他尽早熟悉环境,在他高兴的时候,因势利导,尤其是对不合作的患儿,护理进行操作时,让其他患儿给他做示范,使他减轻害怕的念头,我们护理人员要经常在生活上关心患儿,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态度要和蔼,尽量分散其注意力,力争做到操作快,稳、准。针刺静脉一次性成功,使患儿觉得护理操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痛,慢慢的习惯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学龄期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主要是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怀疑受到惩罚,护理人员要保持稳定,有足够的耐心,尊重患儿的人格,热情、周到、体贴的为患儿服务,努力和患儿建立感情,使患儿感到温暖。促使患儿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和有关人员,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词语,和特殊方式,方法,解释治疗和护理的主要过程,减少患儿顾虑,利用恰当的机会,说明注射治疗的原因,使患儿相信住院不是一种惩罚,是治疗疾病的需要,同时对患儿进行素质教育,合理安排生活,供给充足营养,介绍病情,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案,并告知这个方案是根据你的病情制定的。

3 讨 论

小儿各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当受到不良影响时,可以干扰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从患儿住院时,就应经常与患儿互动,和他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和他交朋友,要用慈母般的温柔、亲近患儿,语言要亲切,使患儿感到如亲人,尽早熟悉每一名患儿的性格特点、习惯及要求,尽量用各种办法满足他的需求,给他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护理人员通过体贴、周到,热情的服务,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增加亲近感,换来患儿的满意,取得患儿的信任,减轻心理负担,调动起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儿早日康复,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该[J].中外健康文摘,2011,(16):473.

篇5: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措施

劳教民警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劳教管理工作改革的深入,劳教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凸显,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民警是教育挽救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是劳教人员效仿的榜样,相对于劳教人员来说,占着主导者、支配者的地位,民警的一个行动、一句话语对劳教人员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民警,其人格魅力就强,教育挽救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劳教人员的改好率也高。因此,要让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必须先保证民警心理健康,这是创建和谐劳教所的前提和基础。

一、目前劳教民警的心理健康现状

劳教民警常年工作在教育挽救第一线,直接与劳教人员打交道,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细致性,经常使劳教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身心俱疲,一线劳教民警心理压力超负荷早就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一些省份劳教场所对民警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半数左右的民警存在着心理障碍,有的已经患上“心理疾病”。民警心理问题除了工作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外,还有因政治待遇、人际关系、婚姻家庭、身体健康等原因引起的心理焦虑和不安。有心理障碍的民警往往表现出情绪萎靡、疲劳厌倦、心情郁闷、焦虑暴躁等症状,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

人,不能正确理解自身价值,自我适应能力差,容易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之中,甚至出现不适当的一些行为。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时又会带来躯体的症状和疾病,如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

二、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基层劳教所工作辛苦,头绪繁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所劳教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经常被占用。据统计,我所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80个工作日。大中队民警平均每日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负责管理教育、担任警戒护卫、应付突发事件。劳教民警不但要管理好劳教人员,严防发生“四防”事故,还要负责教育劳教人员,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改掉恶习,学习文化,培养生产技能。民警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作为管理者,强调的是严格服从,是刚性的;作为教育者,强调的是循循善诱,是柔性的。这两个角色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角色反差大,两者之间的兼容互补不容易协调,长期下去,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厌倦和身体上的疲惫。加上民警由于工作忙,顾不上家庭,家庭矛盾容易爆发,后顾之忧多。据调查,劳教民警人均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个小时,娱乐时间少,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多达四五百个小时。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力交瘁,精神状态不佳,会不同程度地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民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之一。

(二)民警心理期望与现实反差太大。管教劳教人员的工作不像其他工作,如工人生产出优质产品,农民种地取得好收成,其成果是明显的,且周期短。做人的工作,尤其是教育挽救劳教人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期耐心细致的教育,严格的管理。劳教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尤其是一些涉访涉诉、吸毒类劳教人员,除了强烈的反社会心理以外,还可能具有双重、多重性格,变态心理,要把这些人员教育好难度很大。“劳教有期,民警无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长年累月与这些人在一起,民警就会觉得自己工作没有价值,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由此而引发激烈的心理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三)难以觉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作为管理者和教育者角色的自我暗示,常常使民警成为法律和道德的化身。在民警的潜意识里,常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自尊感极强,自我价值高,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并且渴望从劳教人员的改造表现中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实际上,民警由于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人格魅力不尽一致,管理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有些民警不允许自己在劳教人员面前有过错,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在由于知识面的不足和工作经验的欠缺而出现问题时,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误,轻易否定自己,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内疚、自责,甚至感到悲观厌世,因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民警评价考核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劳教场所衡量

民警的工作成绩,往往简单地与脱逃率、工作出勤率、领导满意度等相挂钩,缺乏一套科学可行、全面衡量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的结果,会对民警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民警由于劳教人员脱逃受到处分,从此一蹶不振,不思上进。而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容易在民警之间相互传染,最终造成人心涣散,工作下滑。

三、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产生民警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是来自家庭、单位及管理教育工作中的压力,所以要切实有效地帮助民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家庭、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入手,使大家共同关注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为改善民警心理素质,预防民警心理障碍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加强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在劳教民警中大力开展“三观”教育活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而且可以调节个人行为。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全体民警,使他们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以宽阔的胸怀和伟大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因素的侵入。劳教所领导要掌握民警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民警容易在工作岗位变动、家庭异常等情况时出现思想波动,形成心理压力,因此,要对民警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关注。民警工作岗位调整、犯错误受到处分、考核、评先评优时都要进行谈话;家里出现天灾人

祸时要及时家访看望;关注民警的婚恋问题,对家庭、婚姻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民警心情舒畅。

(二)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劳教民警心理压力。各级领导要以爱护民警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要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工作量,加大劳教场所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同时制定民警休假制度,保证基层民警的节假日和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他们带着心理疾病上班。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警察队伍的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

各单位在制定管理目标时应切实可行,定好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让每个基层民警不仅能明确目标,而且能找到差距,使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在考评考核时要公正、公平、公开,增加透明度,善于维护基层民警的自尊和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民警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竞争、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民警个人调适心理压力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三,即个人、工作单位和家庭,其中个人因素在三种途径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作单位和家庭仅仅起着一般性的影响作用。由于劳教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民警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快速的反应能

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其很好地履行职责。从个人方面来说,一是要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他人交际的性格,消除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疲劳,创造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二是要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基层民警要有危机意识,主动去学习,努力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让自己的综合素质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才能胜任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工作职能,在劳教人员面前树立起信心和权威,摆脱因知识面狭窄而造成的对劳教人员管理不到位、教育没成效的窘境。三是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学会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控制。劳教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可以从容解决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民警应该主动向心理机构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劳教场所也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建立民警心理健康保护机制,配备必要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民警心理疏导,将保证民警心理健康作为从优待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阳劳教所七大队

张运宣

篇6:后进生心理分析及相应措施

因先天秉赋的不同,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源于学生成绩的比较,产生了“后进生”。后进生的工作难作我们都有同感。通过做思想工作,家访、补课、或者打、骂、吓、制裁等极端的手段,收效并不大。这些学生除了极少数接受能力确实差外,绝大部分学生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从而造成差的结果。我们在耗费心思提高他们学业的同时,更有必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几乎所有的后进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自卑心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学业失败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令人十分痛心的浪费,它挫伤士气,对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他往往导致社会排斥,这些青年人在整个成人社会中将深受其害。一些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适宜的教育指导。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少,批评多,家长、同学有意无意地另眼看待,在这种“冷”环境中,自己感到处处低人一等,心态逐渐消极,对学习开始缺乏热情和兴趣。课上萎靡不振,听不进老师讲课,不敢、不愿回答问题,做小动作,东张西望。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信心。

逆反心理。每个人都欣赏和喜欢好的事物,排斥或厌恶不好的东西,教师对优生的偏袒,对后进生的不公正,对他们的轻视,以及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等错误手段,使后进生长期精神紧张,意志消沉,产生猜疑、畏惧、防卫等反常心态,逐渐发展到逆反,敌视或反抗报复行为,使师生关系紧张,进而产生离心效应。反抗学校、教师,拒听劝导,你说东他偏向西,经常与班干部、老师顶撞、吵嘴,大发牢骚,对集体漠不关心,情绪上消极,行动上对立。

应付心理。家长的寄托,老师的期望,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负担,是给父母和老师上学,学习上缺乏动力。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迟到、早退、旷课习以为常,比较散漫,无所事事;临时抱佛脚,应付学习和考试。

厌学心理。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映,是长时间从事一项单调工作又无效果引起的紧张、忧虑和厌倦状态。学习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内化过程。对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还依赖于一定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并非轻而易举就完成的学习过程,缺乏心理准备。另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未能顾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缺乏可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气氛不活跃,课下作业多而重复,对后进生的偏见,加之自身的懒惰、贪玩、缺乏自制力等因素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如此下去,导致他们学习怕苦怕累,不愿努力,在成绩下降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时如受到学校、家庭的失望、冷落,会进一步发展成厌学、惧学。成为学习的奴隶,时时感到应付不开,难以招架,整天昏头昏脑,看到书就头疼。

转移心理。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学习落后的情况下,后进生失落感增强,其中有的人转移目标,设法通过其它途径满足自己病态的想法以另一种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如:想通过一些手段确定自己在群众中的中心地位的称霸心理;对所崇敬的人,处处仿效的模仿心理;由于思想不成熟,是非不太分明的模糊心理;虚荣心受到损害后的报复心理;后进生与后进生同病相怜的相容心理;自尊心发生异化产生讲排场、摆阔气的虚荣心理„„

每个后进生的心理是复杂的有的多种消极心理相互交叉,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我们应掌握转化的心理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原则和方法,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针对心理特点采取的措施

1、情感交流,心理相融消除自卑、逆反心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

爱和关心学生应视为教育者的天职。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尊重、信任、理解、关怀,温暖他们的心灵。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与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能直接转化为精神力量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生活环境的制约,他们的思想、心理难免会受到影响,甚至存在缺陷。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严师”形象,不是板着面孔,而以宽容的心胸,真诚的情怀,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心目中那不和谐的音符。同他们交朋友,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当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气氛适宜的情境,后进生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说的似乎挺容易,我们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应掌握并运用好与学生谈心的交往艺术。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谈心的关键。找学生谈心对方往往开始并不注意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的态度和情感。如果教师在与这些后进生谈心时不首先搭起情感的“桥梁”,学生心中就会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再好的道理也听不进去。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成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可见情感交流在谈话中的作用之大。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切忌提审,忌揭短,忌唠叨。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是谈心的力量之源。“理”的认识,对个别学生来说往往是偏见的错误的,甚至拿“不是”当理说。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明辨是非。谈心的时机在于“找”,谈心的方法在于“活”,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谈心之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采取“拉家常”的办法,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循序渐进;对性格直爽的学生可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点透,不转弯子,不兜圈子;对觉悟较低性格独特的学生要善于从对方的内心情绪和需求谈起,先回避“烦恼”,“卡壳”的问题。从旁诱导,迂回前进。总而言之,老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进行“心理换位”,也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生活实际的角度和位置上,与学生一道去开拓新局面。这样学生自然慢慢靠近,与你心连心。让后进生产生被重视感,消除自卑、逆反心理,形成积极心态。

2、运用期待效应,消除应付、厌学等不良情绪。

根据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教师充满“期待”,调动他们喜悦、乐观、积极向

上的情绪,期待中善于体谅、同情他们的暂时缺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摆脱应付、惰性、厌学的不良心理,提高他们摆脱后进生行列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树立成功感。有人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们应把学生学习同某种能引发学生愉悦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使学生对掌握知识过程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本身蕴含的一笔财富,他是一种认识内驱力,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著名瑞士教育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他能让一个人以极大的热情从事一项活动,并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果能唤起学生兴趣,则学生的创造欲望将被激活,学习能量会大幅度增加,学习效果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同时教师应采取鼓励式教学,课堂上多表扬,作业上多鼓励,活动中多参与,降低难度,对其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上均能逐步登上新台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肯定。正确激励,鼓舞信心,促进后进生主观因素变化,提高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育人环境,家校结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转移不良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环境建设要体现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技能的色彩,要呈现出高雅、优美、和谐的氛围,要呈现出文明、振奋、上进的风尚,让学生体会到健康成长的快乐。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称霸、报复、虚荣的想法,做法,在这样充满尊重、信任、关怀、体贴、谅解的氛围中是不和谐的,自己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重塑自我。家庭的环境同样重要,家庭教育并不仅限于强调文化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健康习惯和良好性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考前几名,否则就说孩子不努力,甚至拳脚相加,而不是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听听孩子的心声,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教训,更不用说和孩子做做游戏,放松放松紧张情绪。家长要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增强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注

意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尽量避免不良的风气影响到孩子,家长更应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后进生的不良习惯,错误的兴趣、爱好是长期形成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逐步引导。家校配合,严格要求,逐步改正后进生缺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意个性品质教育,形成健康的个性及高尚的品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转移他们的各种不良心态,让他们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国际人权公约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下一篇:给商场服务员的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