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现在大多数孩子身上都有逆反心理,初中生尤为严重,本文联系实际从逆反心理形成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逆反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给出对应的疏导策略,消除逆反心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1:

“三位一体”法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本文对“三位一体”法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进行了探究。

“三位一体” 疏导 逆反心理

1.引例

文文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对待班级事务积极主动,先后带领班级同学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办的班级黑板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在学习和各项工作方面争强好胜。在初二上学期的英语演讲比赛中,由于自己的小失误没有胜出,趴在座位上嚎啕大哭,谁也劝不了。对选上的同学不服气,非得找出别人的小毛病,已获得心理平衡。通过了解,家长对其要求很严格,每每落后便训斥,说她没有努力,并拿班里的同学或她的好朋友比较,文文很反感,认为自己真的努力了,只是一到考试心里就发慌。因为这事,我跟文文的家长聊了一下,了解到文文的妈妈爱唠叨,不停地抱怨,爸爸木讷,不善言辞,却经常在家因为小事导致夫妻大打出手。文文还有个弟弟,今年8岁。家长的注意力多在弟弟身上,文文因此很以为然,从初二开始对家长的严格管理出现抵触,渐渐地文文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

初二元旦前举行的才艺展示,文文原创的小品引起师生的轰动,班里有一位男生对她很是钦佩,文文也有点膨胀,在排练小品续集时,对演员横加指责,引起同学的反感,那个男生也开始疏远她,因此,文文在QQ上发表说说,对跟男生交往过密的女生颇有微词,从而被反感她的同学们集体孤立。终于,在一节体育课上,文文伸手攥住了公开怂恿她的好朋友要疏远她的一位女生的衣领……反应强烈,觅死觅活。发生了上述事件后,老师积极处理这件事,并请涉及这件事的几个学生家长配合做工作,分析各个孩子的优缺点,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让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学公开向文文道歉,另外几个孩子都表现出诚意,希望与文文以后好好做朋友。而文文不想原谅他们。文文有些不依不饶,对同学提醒她不要在QQ上发表言辞激烈、诽谤他人的“说说”不以为然,不听家人的劝解,以为爸爸妈妈只向着别人说话,不爱她,不能保护她。为了寻求朋友,减少烦恼,她经常与上职专的表哥和校外学生混在一起,一天晚上到深夜不归,害得妈妈开车到处找她,刚进家门就被爸爸打了两个耳光。文文受不了了,决定与父母老师断绝关系……。基于此,我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给予她以及她的爸爸妈妈以心理咨询……。

2.初中生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初中生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是促进其学业进步;二是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三是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等。

(2)性意识的觉醒。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開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3)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4)学习成绩分化激烈。成绩分化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3.初中生逆反心理有效疏导

艾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儿童就会以野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有效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1)家庭

家庭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二是家庭整体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中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因此家 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学生本身的感受出发,父母的道德水平对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两个因素,世界很小,像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像个世界。

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随着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而且各个阶段的教育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其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家教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期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到真、善、美的硕果。当然播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尤其是选择良种,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良种更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但有一点规律还是应当遵循的,正如种子虽然很小,而果实却很多

很大的道理一样,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品质开始培养,比如礼貌待人、诚实友爱、尊敬师长等等。这些品质看似很细小平常,实际上他们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基因,而且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在儿童的成长中应当不断地得到强化。一旦这些品质内化在他们的心田里,只要以后的教育得力、适当,真、善、美的内含就会不断地扩展、升华,由爱身边的人到爱社会上的人到爱国、爱社会主义;由懂礼貌到懂公德到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

(2)学校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等大部分活动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度过,因此班级是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班风对他们当然很重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良好的校风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如同适宜的水温条件对于正在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同龄群体包括同龄朋友和同学。实践证明,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龄群体里,群体取向的压力是相当明显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孤立于群体而独行。

学校与家庭比,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更灵敏,而且也能更及时地把握方向,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外因素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影响明显增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如果说现在有一些现象仿佛是社会的影响大于学校的影响,这也只能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教育还应该加强,而不能削弱。虽然奖惩最初只是对人们的情绪发生影响,但是连续的奖励或惩罚,就会给学生贴上一个标签,从而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对学生实行奖励或惩罚时都要慎重。

(3)社会

社会风气对学生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影响。过去有人说校園是一座象牙塔,但信息时代的象牙塔即是八面来风,社会风气、社会潮流一阵阵地涌向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去看、去听、去比较、去鉴别、去模仿或摒弃,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初中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相对于家庭和校园来说,社会属于外面的世界,但内外世界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如果社会风气好,它将有助于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果,而学生教育工作整体上过硬,也会推动社会风气 更上一层楼。相反若社会风气与教育的方向背离太远,就可能削弱教育的力量,不利于学生形成和强化真、善、美的品德。

参考文献

[1]白晔.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3.

[2]王峥.中学生学习焦虑及对策[J].家庭教育研究,2017.6.

[3]孙颖美.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关系[D].心理医生,2017.8.

作者:宋阿丽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策略

【摘 要】现在大多数孩子身上都有逆反心理,初中生尤为严重,本文联系实际从逆反心理形成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逆反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给出对应的疏导策略,消除逆反心理。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消极影响;疏导策略

一、引言

“别来管我,烦不烦啊?”这句话在中学生的口中早已屡见不鲜。为什么从前听话的乖乖女,会变成如今的“野蛮女生”;为什么从前妈妈怀中温顺的小羔羊,会变成如今桀骜不驯的“野马”……这一连串的为什么,都会令我们感到很寒心酸鼻。

从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初中生,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体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管理,常与教育者“顶着干”、“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我行我素,充满着敌意。这种现象若长期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到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鉴于此,及时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进行自我控制,塑造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自身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5岁是第一个反抗期,12-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在第二个反抗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不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初中生思维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程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但不能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受到挫折、失败可能一蹶不振,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看成是吹毛求疵,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

2.家庭的因素

当孩子进入第一个反抗期即2-5岁时,一上街孩子总是不停的要买各种零食,各种玩具等,如果不买,就大哭不止,耍赖躺在地上,甚至砸东西、打父母,那时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他们没意识到每一个生活細节都可能蕴含重大的教育意义,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助长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一个坏毛病,此时他们总以哄骗、屈服、放纵的方式去搞定孩子,而不去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原因,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刁蛮、任性、孤傲的性格,一旦在生活中他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批评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中,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使得孩子惧怕,与之产生隔阂,排斥家长。比如孩子说谎,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孩子宁可承受说谎带来的痛苦与折磨,也不告诉家长,这说明家长和孩子在相处方面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惧怕,排斥家长,说了反正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帮助,反而还会被一顿打或者骂。长此以往,就养成了爱说谎的“坏孩子”。

第三,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方法上仍然秉承“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能进一步拉开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年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不过是一个野蛮无知穿着西装的野人。暴力教育可能会解决眼前问题,但它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懂事,反而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重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最终造成孩子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越来越听话,在进入第二个反抗期的时候,他又怎能不是那个最逆反的“坏孩子。”

3.学校的因素

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用考试、分数、优生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来衡量学生的优与差。繁重的作业、考试会使孩子内心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是专门针对他们的,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當好学生犯了错误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对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大的过错,教师也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结果是“差生”不喜欢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情感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得到增强,拥有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精神,但仍存在诸多消极影响:

(1)在他们眼中,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皆是爱逞能、爱冒险的“傻帽”,为了百姓谋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却被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对于身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则讽刺为故意和老师、同学“拉关系”的“伪君子”等,他们无端的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都持否定的态度;

(2)对学校、老师、家长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话;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以偏概全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阴暗面。

(3)有些青少年由于種種原因,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做出一些过分行为,比如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甚至有的与老师公然对抗,上演了一幕幕如安徽蒙城群殴老师、山东平度群殴老师等教育悲剧。

四、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初中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反之则可能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温床,危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1.增强自身情绪调控能力

首先,家长或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初中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多课外阅读,读古诗、读宋词等,修身养性,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作为子女或学生,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语言可能不恰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要多体谅、多理解。

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一是加强沟通,多陪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看书,多带孩子户外运动、旅游,释放压力,开拓孩子的视野,融入孩子的世界,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需要”长期没能满足,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因此,对孩子内心需要的了解是父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在活动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要给“不准”一个充分的理由,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滋生的土壤 。

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一味的操办,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要总是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处处被管制。遇到事情,也应多给孩子商量,充分尊重孩子。

三是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扬,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虽然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赞美自己的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希望得到好评和赞美,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为此,为人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是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为他们提供闪光的机会,从而避免学生因逆反而产生的对抗心理。

二是理解、尊重鼓励学生。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和处境,杜绝粗暴的惩罚、无休止的唠叨、无端的干涉和盛气凌人的训斥,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学生,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毛病。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要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三是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讲究语言艺术。在批评和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害怕、委屈和仇恨。特别是遇到学生与教师“对着干”时,教师要理智并冷静,防止把话说过头或对学生有过激行为,更加地激怒学生,避免安微蒙城殴师的悲剧,事后再心平气和的处理,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五、结论

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杂症,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参考文献: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1

[2]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1

[3]杨海丽.浅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山西教育,2004(19)

[4]陈爱华.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其疏导[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z2)

作者:胡桃琼 许剑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3: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摘 要】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探讨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学校、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发展,虽已能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与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加之初中生好奇心强烈,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行动草率。

成年感的出现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人和社会忽视了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等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初中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的影响

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过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三)学校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教育方式单一呆板,难以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愿意听教师的道理讲解,拒绝接受道德教育。

此刻,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如果教师的言行不一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四)同伴的影响

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为的参照标准。而少年同伴中不良的价值观或行为倾向则令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五)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成长在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令初中生深恶痛绝但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诱发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辩证看待,科学疏导,指导初中学生建立辩证的思维模式,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遇事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产生。

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能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现象,也能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生的变化,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要确立合理的期望,期望水平要适合子女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要客观了解子女的能力、智力发展情况、兴趣爱好特长等,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对待 ,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是预防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三)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工作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事,以理服人。 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品教育的实效。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要热情对人,关心每个学生发扬民主,倾听他们的心声,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事需冷静处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正确引导少年文化的发展

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要正确引导,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

(五)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心理教育

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如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学生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先进文化。

要加强法治建设,多开办法制讲座,组织模拟法庭,旁听司法审判,使学生减少社会阴暗面对其侵害。要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特点,自觉抵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其疏导 [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Z2).

作者:王清德

上一篇:信息化教育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师范生化学教育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