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

摘要: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帮助高中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然而,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会阻碍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逆反心理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并配合教学工作,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本文针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梳理总结,以及对崇州市蜀城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探究思想政治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本文首先对逆反心理及思想政治课中的逆反心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分析加强思想政治课中逆反心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本次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说明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中逆反心理的给学生思维意识、认知视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逆反心理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部分内容存在误解、对部分政治教师不充分信任、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略显呆滞。接着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内容从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环境三大方面对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应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应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正确认识,转变学习动机,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具有课堂吸引力的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全社会要积极创设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评述

(二)国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有关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

(二)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界定

二、高中政治课加强逆反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高中政治课加强逆反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客观需要

(二)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需要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情况简介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问卷总体情况分析

二、逆反心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思维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三)有利于开拓师生的视野

三、逆反心理在高中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误解

(二)学生对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充分信任

(三)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略显呆滞

(四)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态度不积极

第四章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剖析

一、高中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增强,思维发展愈加成熟

(二)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好,主动性差

二、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欠佳

(一)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僵化,缺乏趣味性

(二)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

三、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二)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第五章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消解策略建构

一、学生自觉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正确认识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加强自我教育

(二)转变学习动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高中政治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融洽师生关系

(二)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三、积极创设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二)优化和谐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和家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新媒体文化传播论文提纲下一篇:青虾池塘养殖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