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现象,分析了其构成和产生原理,提出了解决这一心理现象问题的几点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 要:在青少年阶段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会对教师以及家长的传统式管理会有抵触心理。因此,为了让青少年有更好的发展,教师这个时候对逆反心理成因以及对策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本文对青少年为何会出现逆反心理进行论述分析,并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希望能让教师对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时的应对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让青少年能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的应对青少年所出现的逆反心理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都必须去思考的。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正确的三观已经充分成为了每个青少年所需要拥有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重视,这对于学校校园和谐氛围的建设有着主要的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去促进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形成,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想要取得的目标,让工作效果高效化。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错误的舆论氛围

如果青少年处在一个错误的舆论环境里,那么对他们各种行为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比如部分学生把尊敬老师认为是给老师“拍马屁”;向老师汇报班里的各种情况认为是“打小报告”,“出卖同学”;把为班集体奉献认为是“傻子”等等,这样的错误的舆论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极大的误解,使逆反心理出现。

(二)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是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中教师的要求与他们原有的个人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青少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帮助青少年培养这些习惯,不然会让他们在需要接受教师的要求时产生极大的难度。二是在教师进行一些教育工作时可能会触碰到青少年个性的行为。在青少年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需要被人认可以及尊重。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随意,不能自己认为是合情合理,是对青少年有所帮助,认为无论如何,青少年都能够接受。如果教师出现这种心理,那么结果常常都是事与愿违,不尊重青少年也是他们出现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三是因为教师是被青少年所尊重的,如果其在处理青少年的一些问题时没有那么妥当,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且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某一方面上说明了对青少年的行为的态度,如果只根据主观臆断,没有进行细致的调查,采取一些对于青少年来说比较接受不了的措施。而这就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抱怨,从而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二、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在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通过创办《青年杂志》,从而改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极大的推动了科学在我国的生根发芽。而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很好的应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首先就必须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出现,使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有施展的空间,更好的让青少年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而青少年学习到认识到逆反心理后,进而也会使他们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并在日后的自我管理中能够有方法,有自信,不自卑。而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能够在教育工作时科学运用方法,并提出适合青少年的管理模式,再引进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知识,并通过与青少年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的氛围,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与日常教育工作内容相结合,从而做到三赢的局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现有效的教育工作的前提。试想想,如果教师跟青少年的关系都不融洽了,那还怎么与青少年进行互动沟通呢?如果无法进行互动沟通,那么教育工作就将会无从谈起,这也就会促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师生关系的融洽关系是日常教育工作的关键。作为教师,必须充分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在犯错时就批评。在教师进行日常教育工作时,必须先营造出一个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让青少年明白老师是在帮助他们,是为了他们好,进而像个朋友般,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再与他们进行沟通互动,能够让他们毫无芥蒂的说出犯错的原因,了解他们的家庭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更好的进行日常教育工作,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更好的走下去,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做个幸福的人。

(三)家长要关注和理解青少年

家长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青少年这个阶段,他们正处在一个对社会认知懵懂时期,他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来进行自我认知以及了解这个社会。而家长作为最接近青少年的人,他们正确的教育以及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青少年的家长要适当地理解和体谅青少年的爱好取向,同时也要在青少年感到落寞挫败借助一些方式来排解压力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关心问候和进行排忧解难。比如青少年在学校这个复杂的环境回来,一声不吭地走进自己房间的时候。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切实地了解青少年在叛逆期遭遇了哪些让他心情不愉快的事情后,结合青少年的個性爱好给予陪伴关怀。这样才能让青少年更好地重新找回自我、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校要建设良好的人文氛围

积极向上的三观在学校主要依靠全校的良好的人文氛围去传播的,它就像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样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学校若想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并激发青少年在学习上的动力,那么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大势所趋的。此外,在心理学上而言,人的知觉感受是有弹性的。比如一个人将一只手伸入热水里面,他会感受到烫,但是时间久了就会觉得手的温度和热水的温度一样,这就是人的感觉适应性。倘若学校不重视人文氛围的建设,那么在一个没那么良好的人文氛围里,对于青少年在学校里学习是具有妨碍性的。这不仅不能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而还会会让青少年在潜意识认为这是一个烦躁的信号,使得青少年会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抗拒感。所以学校在校园里想通过利用氛围来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以及缓解青少年的压力时,要重视起良好的人文氛围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氛围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高学习成效。

(五)学校要周期性举办思想教育活动

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殿堂,在引领青少年接受积极的三观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学校周期性举办思想教育活动来引领青少年有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但能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感受这世界的美好,全面性地去了解这个社会,比如学校可以每年举行一次或两次的思想演讲活动比赛,然后规划筹备好比赛的相关奖励,精心布置好灯光渲染和场景建设。此外学校应该在这活动里给予重视,让青少年能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多元化,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逆反心理的出现。这不仅仅能充分体现青少年在学校的主体性地位,极大地给予青少年认识和享受思想教育的空间,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上得到青少年对学校的多元化文化的认可,激发起青少年对学习的热爱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日常教育工作不断的推动着学生的进步,在进行日常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蕴含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美德以及伟大的以人为本精神,在学校让教师进行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长进,减少逆反心理的出现,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进而可以使学校的各种劣势转变为优势,使家长对学校会更信赖。教师要正确认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并积极找寻一些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新刚,严梦柯.爱国主义教育中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消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03):44-48+90.

[2]梁云,姚满团,李玲.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职业与健康,2020,36(21):2994-2997.

[3]周桂荣.15—20岁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及应对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26-27.

[4]吴闻达.浅谈农村青少年逆反心理及教育疏导策略[J].农村青年,2019(10):53-54.

[5]刘慧.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1(04):80-81.

[6]卜志斌.农村高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对策方案探究[J].考試周刊,2021(31):93-94.

作者:罗晴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浅析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现象,分析了其构成和产生原理,提出了解决这一心理现象问题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逆反心理外语教学

逆反心理这一词汇常常出现在对中学生或者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中,可实际上逆反心理在大学教育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尤其是在外语这个特殊教学领域里,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能够使“教”与“学”更好的统一,能够让外语教学效果提高不少,使得学生学习不再被动,教师教学也不再盲目。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学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首先,外语是一门特殊学科。它是除母语以外要学习和掌握的第二外语,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母语对外语的影响,要学习到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需要长期坚持听、说、读、写、练。所以学好外语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接受了初、高中的外语教学,对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了解。但大学外语教学已不再是以语法和大量练习为主的讲解方式,而是以应用所学为主的教学引导。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外语教学有个初步的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会出现分化,原本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就能接受并适应大学外语教学方式,但是一部分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难以跟上教学进度而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外语教学方式。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外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落后与他人,对于年轻又自尊心强的他们来说产生对外语学习的逆反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我国现行大学外语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来组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按教师预先的设计,带领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学只是一味的“教”,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很可能脱离了教学主体--学生--真实学习水平与需求,课堂教学时也就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的精疲力竭,学生在课堂上却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等现象就常常出现。教师如放任课堂次序的混乱又不加管教的话,学生的学习环境就会渐渐恶化,反学气氛也会逐渐高涨;教师如在课堂上为维护教学次序而斥责学生的话,有些学生也会因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

三、解决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逆反心理的几点办法

1. 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活动状态有关。状态积极效果则好,状态消极效果则差。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就表明他们对这一学科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积极性,当然就没有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应该发挥教材的潜在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时用英语说“We are studying English”,远不如说“We are swimming in the language”来的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例如,翻译“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地道的说应是“You are a lucky dog”,为甚么呢?因为在英语中,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在教学中把这些引入进去,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增強记忆,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知识。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知识)的理解与获得印象的深度和易于接受的效果来看,生动总比呆板易于接受,形象化总比概念化易于接受,具体总比抽象易于接受,通俗、简洁总比繁杂、冗长易于接受,语调和谐总比语调单一易于接受,叙述多变总比平铺直叙易于接受,条例清楚总比杂乱无章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教材单一、形式单调,就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教学内容做到丰富、有趣、易记,力求在教学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再是件难事。

2. 以学生为本展开外语教学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无法发挥。长久的压抑,使学生形成被动的思维模式,在进入大学后对学生们还是抱着这样的思维模式不变,因此外语教师要想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原有思维模式,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本,本质上应该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的开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教师应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思维模式,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设定不同的标准,确定不同的目标。而学生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自信心就越强,逆反心理就不会出现,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走出自身的瓶颈,使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3. 外语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情感观

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解惑”,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特殊的能使事情事半功倍的能力,这种魅力有助于激起大学生的亲近感、爱慕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了解、认识、投入教师情感世界的愿望与冲动,自愿听从教师的指教,顺应教师的劝导。

要做到让学生信服、尊敬,首先就要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与修养,要做到对专业精通,知识面广,能对学生的提问仔细、详尽、耐心的解答,充分的展现出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使大学生们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不断钻研、进取的精神。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外语学科的钻研精神,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可以大大降低。其次,教师要关心关怀学生,对待学生要以情相待。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待他们要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多与学生沟通,和他们在一起要平等相待,不仅是传教书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事、做人,怎么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生存。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护是化解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佳良方之一,学生感受到关爱后自然就会放下保护模,不再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也不会对外语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4. 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逆反心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好好利用这有利的一面可以使教学

效果事半功倍。这正效应之一是,思维批判性。学生不再像小学生一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敢于置疑科学知识。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加以保护、正确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正效应之二是,求异思维。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书本知识不是全盘接受的,他们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样有时不免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确是学生求异思维、独辟蹊径,从另一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它有利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引导,或许能使学生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外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逆反心理,是能够通过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和学生良好沟通后,把不利化为有利,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丽,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J],太原教育学院报,2006(2)

[2] 李媛媛,心理因素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 高平,遵循心理学规律进行大学外语教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作者:黄 倩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3: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原因及调试方法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现如今,家长和老师们都认为当代青少年存在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而这种现象给教育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调试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调试方法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们难免会遇到个别学生不服从教育管理,甚至与老师对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正确分析和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第一,学生成长到青少年时期的时候大脑的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大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正好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第二,青少年时期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不再希望受到别人的约束,凡事都希望由自己来决定,因此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三,来自家庭、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方面,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专横独断,或者对孩子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要求太过于严格,这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都有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温暖而产生逆反心理,比如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吵架,或者所处家庭为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学校方面,部分老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味强调老师的威严而不尊重学生的感受,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将老师和学生置于两个对立面,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甚至整个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

第四,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更容易互相产生认同感,因此容易相互影响。如果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是一个有不良行为和价值观的群体,那么他们身处其中就很容易去模范以求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逆反心理也有可能因此形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培养其信心。逆反心理其实也可以说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的言行和能力得不到肯定,所以以这样的方式来与教育者进行对抗。所以教育者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克服“师道尊严”、自以为是的心理,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正视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尤其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

第二,讲究批评的艺术。虽然我们强调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但是当学生确实出现不当言行的时候,作为教育者还是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但这种批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犯错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找个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有些心理素质好或者非常调皮的学生,他有事情做得不对你可以直接指出来,他也能够接受,但是那些本来就胆小、自卑的学生,一旦犯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和他的沟通方式,要学会巧妙地给他指出问题。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因为你某句不慎的言语而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容易对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对着干。

第三,加強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会多一些认同,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自然更能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生病了,买上水果及时到医院探望;学生学习压力大了,及时帮他们排解;学生遇到困难了,可以耐心聆听,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出了事情,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情绪低落的时候送上关怀和鼓励,这些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无形中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上文中提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采取有效手段尽早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另行也注意不能忽视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要对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建春.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04).

[4]黄显英.浅谈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家长应对的方法[J].新课程(上),2015(04).

作者:李恺琳

上一篇:GPS测量技术高层建筑论文下一篇: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