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成因

2024-04-14

逆反心理的成因(共11篇)

篇1:逆反心理的成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逆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常常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强迫子女朝者自己的理想的方向发展。如填写升学志愿时不和子女商量,擅自做主。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事事想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因此,对于家长的粗暴干涉十分反感、恼怒,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此课程由墨香家教提供http:// /

篇2:逆反心理的成因

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思想上不再依托他人而存在,产生了一种思想独立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表明自己思想上的独立,进而表明自己人格的独立,向众人表现出一个独立于别人的自我。而急于突破前人的青少年在成长起来之后会突然发现世界上的规则全都是由成年人制定的,孩子只能执行,不能反抗,这种反抗传统规则,突破禁忌的冲动被暂时压制在内心深处。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叛逆的想法越来越强,而又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渠道通家长老师沟通或宣泄,这种想法最终会爆发为行动,转化为和父母老师的对抗。

此课程由墨香家教提供http:// /

篇3: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1. 青春期心 理特点的 影响。其实,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 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 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 自己已经 长大成人 了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心明显增强,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 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 ,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因素 。首先 ,有的父母对孩子心 理和物质 上的照顾 过多, 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 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 这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 发展 , 易产生逆 反心理。其次,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因素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后进生犯了错误时, 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后进生没有明显的过错 或根本没 有过错时 ,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后进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二、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1. 要向学生 讲清逆反 心理的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 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2.优化学生教育的 外部条件 ,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 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 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就能潜移默化地 转化学生 的逆反心 理 ,增强教育效果。

3.注重了解 中学生心 态 ,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 生的行动 情绪反应 ,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 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 心受伤害 而又渴望 自强时, 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等等, 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 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 此刻对学 生加以引 导 ,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 只有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 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篇4: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1.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

2.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

3.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5.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三、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根据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要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

篇5: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差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差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

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不易跟上,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学方法运用好坏也是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导致逆反心理。

二、对差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培养差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差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这些差生,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体做法是:降低标准,分层要求,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差生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对物理教师均有较深的成见或误解。这样,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化结。一般来说,差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

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熔化学生逆反心理的坚冰,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3、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差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分析其另一侧面----正效应,对此教师要很好的保护并加以利用。正效应主要有:(1)思维批判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2)好胜心。表现在他们不再是听话、顺从,而是勇敢、有闯劲,这种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积极进取的个性。

(3)求异思维。书本知识是这样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却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不免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地却是学生求异思维、独辟蹊径,从第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给予积极引导,或许能使这些学生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篇6: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在事业上和生活中出现心理挫折是难免的,只是在教师遭遇心理挫折后,如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影响教师心理挫折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并针对相应的因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消除心理挫折的方法.

作 者:齐绍玉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4)分类号:B842.6关键词:心理挫折 形成原因 调适方法

篇7:论中专生心理疾患的成因

摘要:中专学校的学生因不能升八高中而得不到社会的肯定,他们的自我认识大多未发展完整,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而在行为方面多表现为偏执,情绪困扰较多,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则容易出现心理疾患或误八歧途。因此,分析造成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找出克服心理问题的对策,对中专生文明生活、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史。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专生面对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交友恋爱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中专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中专生的心理疾患问题迫在眉睫。

中专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专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智力正常,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表现为具有正常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

自我评价恰当能自我了解,自我接受;正确认识自己,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

良好的性格在对人、对事、对己上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方式,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

能应付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遇事不慌,保持平静的心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优良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有稳定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中专生心理问题的行为表现中专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因此缺乏自信和毅力,对于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继而厌学、逃学。他们自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迟到、早退及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差,与人稍有摩擦就拳脚相加,甚至以打架为荣、为乐。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自暴自弃,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另外,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容易陷入早恋的困扰,造成情绪大起大落。

造成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自我调节水平偏低有些学生在初中已经存在某些心理困惑,来到中专学校后,离开父母的照顾,面对生疏的集体生活,加之受到中考“落榜”的打击,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整,因此就会加剧初中阶段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或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学校教育存在不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滞后,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教育管理缺乏激励性等等,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不当。缺乏情感沟通,溺爱、放纵等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社会中各种不良读物、影视、网络游戏等,会使中专生沉溺在虚幻的世界里,使他们长时间处于紧张不安的焦虑氛围中。

家长和社会往往将能否升入高中作为评定青少年有无作为的依据,把读中专学校的青少年看作无用之人、不可教者。这种歧视会给中专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多数中专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中专生心理保健意识淡薄,有轻度心理障碍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因而致使进一步恶化,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克服中专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帮助中专生克服心理障碍是个系统工程,根据中专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全社会都要关心中专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各种竞争公平、公正、合理有序地进行,减少由于不公平竞争而对中专

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其次,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为中专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尤其是各宣传教育媒体,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中专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再次,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消除社会腐败现象,纠正各种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对社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加强中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应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全面抓好智育的同时,加强德育、体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和自身问题。体育,不仅仅是让中专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包含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坚韧的忍耐力的锻炼,使中专生达到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还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身心健康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提高交往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总之,学校要克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在中专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在孩子身上有深刻影响。因此,学校应利用多种渠道,如电话、写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介绍学生在校表现,争取家长配合学校搞好对学生的教育。对已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共同查找原因,适时予以指导帮助。

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主体的调控作用教育的自身规律决定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才可能实现。自我教育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根据,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实践证明,担任学生干部,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皆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开阔眼界,增强应变能力,提高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得到调节,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达到增强自我调控不良情绪的能力。

篇8: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社会因素, 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 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 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 不能采用强制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 否则, 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接触的环境, 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 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些父母间的不和、离异或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 往往造成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协调或不堪重负, 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 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产生, 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形成。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 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 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 其中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网络) 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于大众, 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注, 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 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 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形成。

当然,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 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 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别一个方面。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 我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

1.旁敲侧击法。所谓旁敲侧击法就是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不明确指出, 点到即止。这一时期由于他们生理渐趋成熟,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希望教师、家长能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 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足,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行为方式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强, 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这时教师、家长如果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说教, 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不要揪住不放,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导法。教师、家长都希望青少年们能向积极方面发展, 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却伤害他们的行为, 如教师对青少年犯的错误揪住不放, 或是对他们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为大发雷霆, 轻则唠叨不停, 重则拳脚相加,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这些做法更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使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感情上的隔阂会使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产生怀疑, 产生抵触情绪, 他们希望的是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距离, 作为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 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 真诚的帮助他们, 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3.实践体验法。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教师、家长却总是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这个不许做, 那个不许碰, 对他们过度保护, 这样往往束缚他们的手脚, 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只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他们自己得到的教训比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都要好得多, 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4.欲擒故纵法。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积极方面发展还是向消极方面发展, 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如果仅是靠正面说教, 青少年们往往很难接受。反其道而行, 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叛逆心理、刺激他们的自尊心, 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发展,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自尊心强的学生, 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掌握分寸, 不能过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教育,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心理机制,原因,疏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0, (6)

篇9: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成因 对策

中职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对某件事情、某种结论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逆反心理的表现大多为不满、抵触以及漫不经心。比如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表扬某位学生,却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服气。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效力。因此,每一位合格的教师,都要正确认识、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主观原因

中职生自我意识强,不喜欢家长及教师的约束,但自身又缺乏足够的能力与经验,这种矛盾心理引发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大胆尝试,但往往因冲动而缺乏是非的明辨力,犯错后仍然不觉得是自己错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爱面子,做错事后不愿被教师批评,将他人的教育、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的否定,故而妄加排斥。中职生喜欢无拘无束,当教师进行教育,即使是正面教育,干预到自身的自由时,都会产生对抗情绪,进一步演化为逆反心理。

(3)中职生在心理上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对教师提出的意见或要求表示不理解或产生误解。教师的很多做法与要求有时候超出了学生当下的认知,或者学生不愿意深究教师的深意,甚至认为是教师的有意刁难,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引起心理上的逆反。

2.客观原因

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师的说教违背了学生正常的心理规律,遏制了其需求的实现,从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留情面的批评与强制手段伤害学生自尊。多数教师认为:“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教师时不时地会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甚至不惜严厉训斥、强制检讨,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内心。久而久之,学生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拒绝教师的一切“说教”,甚至故意对抗。

有一天,笔者在检查晚自习时,发现船舶班的几个学生在偷偷打牌。此情此景让笔者火冒三丈,当即对打牌者怒斥一通,并要没收他们的牌,哪知他们扭扭捏捏就是不给。笔者更加生气,一把抓住了其中一个学生的衣领……事后,班长说:“老师,他们心里肯定知道错了,但你越发火他们越觉得没面子,就越跟你对立。”

(2)规章制度与管理不匹配。很多班级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教师新接手班级后,隔三差五地颁布班级规章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足够的力度。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学生无视班级规章制度,更不把教师的劝导、教诲放在心上。日积月累,班级的规章制度成了摆设,学生更是毫无顾忌地我行我素。

(3)处事偏袒导致学生反感。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同理,不少学生都怕教师不公。学生对那些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偏听偏信的教师十分厌恶。如两个学生打架,有些教师只处分与自己顶嘴的那一个,那么被处分的学生必然心怀不满,与教师越来越对立。又如评选“三好学生”,教师没有采取公开、公平的民主评选,而是因为与某学生关系好,即使成绩不优秀也让其当上“三好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心中不服气。

因处事不公正而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有一次,文秘班的一个学生声称丢了一个精致的魔方,就在全班学生都检查自己桌柜时,另一个学生发现魔方竟在自己的桌柜里。当该学生拿出魔方时,班主任非但不表扬他,还当场斥责他偷拿同学的东西,使该学生有口难辩。经过事后了解,才知道是别的同学恶作剧。从此,该学生对班主任心有不满,常常不配合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

(4)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因此经常会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比赛成绩及寝室卫生的重要性,规定学生个人指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要求过严,对学生的学习和各种竞赛成绩要求过高。教师只在意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觉得教师强烈的功利之心,从而引起反感。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对学生倾注“师爱”,动之以情,融洽师生关系

俄国革命家捷尔任斯基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谁爱孩子,孩子才能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汽修班有位于同学,平时调皮捣蛋,有一天课间操,别人都在认真地做,只有他一动不动地站着。笔者看见后上前踢了他一脚,这下不得了了,于同学一气之下告到了校长室。笔者在踢完他之后也认识到错了:学生再有错,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的人格。于是,笔者回到办公室,给他写了一封道歉信。笔者在信中诚恳地向于同学做了检讨,然后亲自交到他手中。于同学不但原谅了笔者,而且各方面进步很快,对笔者也很尊重。

教师要学会将心比心,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而应该倾注爱心,讲求平等、尊重,必要的时候要敢于说一声“对不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亲近教师,而教师也能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及时有效的正面引导。

2.不断提升自我,做到敬业、宽容、谦和、公平公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有无数学生的眼睛在看着你,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表率,才能从容不迫地教育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将自己敬业、宽容、公平公正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教师高尚品德的潜移默化下,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章守规。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身教提高言教的说服力,从而防止学生因教师的言行不一而产生逆反心理。

3.肯定学生,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数不被肯定,极度缺乏自信。作为中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比如学生打扫卫生时,教师应耐心指导,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并将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笔者以前的班上有位学生成绩不好,但他十分喜爱跑步,开运动会时,笔者鼓励他参加长跑比赛,果然取得了好成绩。此后,笔者每次见到他,都会鼓励他增强这方面的锻炼,一学期后,这位学生果然比之前自信多了,学习态度也比以往好了不少。

4.教育过程要讲求艺术性,善于运用“暗示”手法

中国人讲求含蓄,委婉的沟通方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用委婉、暗示性的语言传递信息,会使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易沟通师生感情。例如笔者带船舶班时,临近学校运动会,无意中发现几个平时体育好的学生压力很大,他们都想争第一。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笔者思索良久,趁着午休之后的时间来到班上,开玩笑地说道:“我方才午睡时做了个梦,梦见你们在运动会上破了学校的比赛纪录,可让我高兴了。但老师醒来后想,拿不拿名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重在参与,所以同学们就尽情享受比赛过程吧,老师已经在梦里感受过那份激动了。”学生们听了笔者的话都笑了,也都轻松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们很少听见你在说什么,但总在看见你在做什么。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有时候能起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班里刚打扫完卫生,又有几个同学乱扔纸屑,笔者发现后就直接走过去,主动弯腰捡起纸屑。笔者的这种行动感染了学生,如此反复了几次后,班上就形成了不乱扔纸屑的风气。

5.面对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施教

每位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背后都有不一样的心路历程。因此,教师要分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原因,因人施教。比如,针对那些因缺乏知识和经验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多与之沟通,用身边的故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那些因教师要求过严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反思自我,寻求平衡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

6.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笔者带机械班时,班上有个陆同学,平时不思学习,常常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他与家长的关系也很紧张。经过家访,笔者了解到陆同学因为上网成瘾,常常夜不归宿,并因此隔三差五地被父亲痛打。在随后的沟通中,笔者了解到陆同学以前并不爱通宵上网、夜不归宿,但自从几年前父母买了电脑后,他便开始沉迷于此。父母开始不以为意,甚至希望他通过上网、了解网络信息,帮助提高学习成绩。谁知一发不可收拾,陆同学上网成瘾后,父亲便时常痛打他,导致陆明以夜不归宿来报复,使逆反心理进入恶性循环的模式。通过谈心,笔者了解到陆同学这样做并没有得到快乐,而且非常担心自己的未来,也曾想改变。于是,笔者经常鼓励他,肯定他在玩游戏时的机智与耐力,让他将这份机智与耐力运用到学习中来。在笔者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真的戒掉了网瘾,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三、小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积极、正确地引导,而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首先不要畏惧与逃避,应积极寻求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疏导,尽最大努力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勇于包容,包容他们的标新立异,包容他们的独创意识,同时防止学生过度极端,走向偏激。

参考文献:

[1]郑确.青少年逆反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龙惊云.奇妙的逆反心理[J].心理世界,2005(6).

[3]徐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篇10:职校生惰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惰性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乏责任感,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如今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惰性尤为突出。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学生的惰性心理就像智慧之门的锁,打不开它,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就无法谈起,因此本文对职校学生的惰性心理的形成及对策的研究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职校生 惰性心理 成因 对策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古今中外的人们无不意识到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是否热爱劳动、是否勤奋努力,是影响他未来发展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在基层

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心境的影响,或因大脑皮质的兴奋周期处于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惰性。这通常时间较短。当影响情绪的事件过去之后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惰性也不随之消失。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在学生的学习紧张或家务劳动过多时出现的。这时,思维困乏,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热衷于自己的爱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对于主要事物只是应付,在学校时表现出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惰性。由于缺乏严格要求,长期懒惰敷衍而形成习惯。这种惰性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一般表现在家庭富裕,娇生惯养或好说好动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四是生理惰性。这是因身体有病,生理发育不全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表现在少部分有生理或身体负病的学生身上。

二、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1.心理自卑,不自信。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遇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一把风头。

2.思想懒散,甘守平庸。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3.自以为是,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地乐观与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或排斥。

4.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

三、克服职校生惰性心理对策的研究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结合懒惰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孩子的懒惰心理进行矫正。

1.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水平低表现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足所产生的惰性心理

所抑制。要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具体来说是:

(1)要巧用奖励与惩罚。对惰性较强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惩罚包括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和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

(2)要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而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极易诱发学业不良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目标和信念不同,其归因也不同。

(4)创设成功的机会。惰性心理强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5)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胜任感。将学生改变为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因此,在对懒惰学生个别辅导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

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或回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由此学业就会下降甚至学业不良。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3)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特别有趣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诸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4)及时帮助学主解决学习困难。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度过这些难关,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趋稳定。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同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3.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在学业不良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

鼓励的话,都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其次,帮助他们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总之,关注学生生命的和谐、全面发展,在时间上要求我们不能只盯着职校生的今天,而应该更多的思考职校生的明天。惰性对于职校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顽疾。此病最易感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难题,意志稍一松懈,就易滋生惰性。如不及时克服,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惰性对职校生带来的严重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学生的良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用智慧的教育培养出勤奋的职校生,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会做人、会学习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着色添彩。

篇11: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标题

:试论问题学生的 心理成因和对策

作者:庞昌军 谭义芳

单位:韶山市银田镇学校

时间:2012年5月 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摘要:厌学、顽皮、淘气、捣蛋和懒散现象是问题学生的主要症状,其产生的心理根源有虚荣、厌学、逆反、模仿和报复心理。班主任可采用冷处理、因势利导、活动评比感化、严慈相济、家教配合、因材施教等办法对其矫治教育。

关键词:问题学生 问题现象 心理 教育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现象及其提出

班级中总有些让人劳神伤脑的学生,或上课不专心听讲,或作业不能完成,或喜欢打打“小架”,或喜欢搞搞破坏,或受到批评产生逆反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无心向学,成绩也差。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经常上课迟到、不交作业,课堂上故意捣乱或者呼呼大睡,而且喜欢和老师对着干„„这一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行为常常引起一批学生的效仿,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颇令班主任头疼。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便成了班级中的“问题学生”。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独生子女户的增加、家长观念的滞后、就业压力的增大等,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厌学、顽皮、淘气、捣蛋和懒散现象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每名班主任都要面对“问题”学生的千疮百孔,都必须时时发现和正确处理他们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学生往往具有聪明的头脑。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性情好动,爱表现自己,但不喜欢被约束,而且性格比较叛逆。对这些学生,班主任首先应该肯定他们性格的活泼和思想的创新,但对他们的违纪行为亦不可等闲视之。然而严厉的批评和苦口婆心的劝导往往并不见效,为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另辟蹊径,对症下药。“问题”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往往比普通学生强,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一点就通,很快就能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但由于顽皮好动,在一节课他们很难做到自始至终专心听课。所以当他们听罢老师所讲的课,便喜欢睡觉、看其他课外书;或者说话、搞小动作;有的甚至专挑老师讲课的毛病;打断老师讲课,以至扰乱课堂秩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沉不住气,发火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处理不慎则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所以教无定法,理无定式,应灵活多法,不失时机,对症下药。

二、产生的原因分析。

纵观各种原因,有家庭教育的不当,如因父母离异、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溺爱、娇惯而导致教育的失控;家长不良嗜好而默化孩子的行为;也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失误,如重智轻德,忽视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如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感染等。但究其不良行为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根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荣心理

未成年人某些不良行为往往与虚荣心理有密切关系,某些孩子在班级中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吃穿、比消费、比谁“厉害”、谁是“英雄”。有些孩子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有些逞英雄充好汉,因话不投机,损伤了所谓的自尊心、伤了自己的脸面而打架斗殴,甚至用携带的管制刀具致人重伤。从调查结果看,有56%的学生认为吸烟、喝酒、穿名牌是为了脸面上好看,有48%的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说,虚荣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

(二)、厌学心理

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易开小差,对所学内容反应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应付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且往往有这样那样不良的行为习惯,未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放任自流;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厌学,有的结交不良伙伴,甚至从校外的这些不良交往中寻求心理安慰,最终导致问题现象的产生。从近几年我所调查的结果看,有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在原班级中是倒数几名,有大部分的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兴趣,不想上课,有的学生有逃课逃学的经历,有的学生在校外有交往不良伙伴的经历,因此说,厌学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

(三)、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如不服家长管教,家长要求做的他不听,甚至对家长的劝告进行顶撞,家长不允许干的,反到产生强烈的好奇,非去体会不可;对老师的帮教也不愿意接受,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老师的帮教是为了达到老师自己的目的,于是与小伙伴们共同对付老师,甚至专门给老师出难题:如故意扰乱课堂或学校纪律等。从调查结果看,有86%的学生认为家长管的太多,对学习要求太高,有81%的学生有不听家长管教、甚至夜不归宿或逃家的现象,有72%的学生有顶撞老师、不服老师管教、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有63%的学生有故意毁坏公物的现象,因此说,逆反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是由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模仿,往往与逆反心理相伴随,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对正面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但对一些影视或者传媒中报道的反面人物的行为却十分赞赏并盲目模仿:如模仿电影电视中的黑社会老大,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有的还模仿成人的犯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嗜好,如吸烟、喝酒、打牌、出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和电游室等。这些不良嗜好,必然是一般家长所不能容忍的,这些孩子为了满足这些特殊的要求,便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向弱小群体索要钱财、偷窃公私财物。从调查结果看,有36%的学生有结伙打架行为,有93%的学生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钱物以满足自己不良需求的行为,有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受传媒中成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说,盲目的模仿心理与是非观念的淡薄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五)、报复心理

未成年人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会把自己心理、行为方面的不满足、不顺心无端发泄,这样就产生了报复心理。例如,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的原因,因而扰乱教学秩序;殴打、辱骂他人是因为他在老师面前给自己打小报告;家长管教严格便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使家长不得安心;有些甚至因自己缺少家庭温暖或家庭条件不佳而把自己的不满向社会或他人发泄,如故意破坏公共设施、抢劫他人财物等。有时报复心理也会同虚荣心理相联系,如在众人面前受到侮辱、打架时没有讨到便宜,就认为丢了面子,因而采取极端的手段,对他人实施报复。从调查结果看,有发泄个人不满、报复他人心理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2%,很容易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潜在的危害性很大。

三、矫治教育的对策

(一)、细心明察,采用冷处理

2009年,我教六

(三)班,班上有一个叫谭敏(化名)的同学。他父母离婚,归父亲抚养,平时爷爷奶奶管得多。他比较懒散,习惯很不好。有一天考试,他交卷比较早,交完卷后,老师要他到操坪玩。这时,坪里有一个五年级班在上体育课,学生正在打篮球。谭子帆也爱打球,就提出要打,并要五年级一个男生把球给他。五年级那学生怕他搞名堂,就不肯给他。他二话不说,先抢了球,再踢了五年级那同学一脚。五年级那同学当时就哭了起来。我当时正好在教学楼前看见了。于是我大叫一声:“谭敏!站过来!”他球一丢,很不情愿的来到我跟前,头高高的抬着,眼睛侧视旁边,嘴翘得老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问:“什么事?”他不语。这时五年级同学过来,你一句我一句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我又问:“为什么抢别人的球?”还是那个样,没吐出半个字。“不说证明你没道理,你自己认为有道理不?”还是不讲。我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嗓门:“你爷爷奶奶对我讲过,你不听话就要我打,你真的是要我打不?”“你要打就打吧!”边讲边出眼泪。我又问:“你父亲在家不?”“不晓得。”“把你家长喊来。”我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我以为这样他就会软下来,他就会承认错误。“要喊你喊来是的。”还是前面的那个态度。面对那么多学生,我有点下不了台。我寻思着。正好,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响了,我们学校要吃午饭了。我说“你先去吃中饭,吃完饭后到办公室来。”他去吃饭了,我也去吃饭,边吃边思考着如何处理这事情。草草吃了中饭,我急匆匆地来到办公室,喝了口水,努力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我坐在办公椅上,静静地等待谭敏的到来。不久,他来了。我看他的表情,好多了。我说:“先立正站好,面对着我。”他照做了,我心情好了很多,语气也平静下来了。我说:“你能按我的要求来,你进步了。”接下来我问他,“中饭吃饱了吗,吃得好不好”?他一一做了回答。我又问了他家里的一些情况,谈到了他父亲挣钱很辛苦。我说:“你父亲这么辛苦的挣钱为了谁?”他说:“为了我。”“你父亲挣钱确实很辛苦,为了你,他什么苦都能吃。那你应该怎样做呢?”他红着脸,没有说什么。我顺势说:“你刚才的做法,就有点对不起你的父亲,也对不起老师。一个人做了错事,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我想,你现在会把刚才的事情讲清楚的。”他点了点头,然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完整地讲了出来。我和他一起分析了整个事情,指出了他做错了的地方。并告诉了他应该怎样做。他当场就写出检讨书,并在那个五年级同学面前道了歉,事情得到完美的解决。回头想想,我如果当时和学生硬碰硬,用老师的威严使学生屈服,我肯定会冷静不下来,学生服不服那很难说。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注意:教师千万不要冲动,学生很犟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冷静。冷静下来后,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二)、严慈相济,还自尊给学生,留威信给自己

由于问题生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存在问题的克服和矫正需要时间和过程,班主任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但要严而有度,不是揪住不放。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是他们最敏感的,不要吝啬微笑,少一些威严架子,让他们感受到和蔼可亲,切不可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讽刺挖苦,流露出厌恶感;这样只能加深师生之间的隔阂,拉开师生心灵的距离,教师只有真心爱护他们、贴近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并不断站到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人们常说,教育学生要严慈相济、恩威并施。有些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虽然“施”了不少“恩”,但就是缺少“威”。他们并不是不想“威”,而是“威”不起来,也就是在学生中树立不起自己的威信。原因何在?是他们没有摆正树立威信与尊重学生的位置。

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学生由于缺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又因为理性思维的不成熟,容易引起冲动,因此,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来思考。学生出现错误,班主任不要早下结论,武断处理,要允许学生说明原委,允许学生思考,允许学生改错。

如果你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班级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一学期班里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在这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次数学课上,班里的张同学和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致使数学老师非常愤怒,影响了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我知道此事后,心头的怒火直往上冲,决心要狠狠惩治一下。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在班会课上反复强调要尊重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现在居然又出现这种事情,我怎么不恼火呢?但想一想,还是不忙发火,暂时压一压心中的火气,缓和一下心情,整理一下脸容。于是我把张同学喊到一个僻静之处,语气十分平和地问了一句:“你!数学课上是怎么回事?”此话一出,在数学老师面前表现得异常“勇敢、坚强”的他,却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隔了好一段时间,他才止住眼泪,把整个的原委告诉了我:数学课开始时,班里有些讲话声,老师很生气,加上黑板上的一个图形没有画清楚,引起了学生的争论,班里的嘈杂声更大了。他大声地询问图形的画法时,被老师误以为是讲闲话,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结果发生了上述冲突。

我想,就这种冲突的原因来说,可能是同学的自尊心在全体同学面前受到伤害,为了维护自尊,才和老师发生了冲突。假若老师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时,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件事。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也许因为是班主任,他不敢顶撞,但他心中的疙瘩可能很难解开。长此以往,他对班主任就会缺乏信任,认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是“官官相护”,那么班主任可能在他的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所以说,要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其次,要把尊重学生和放任学生,树立威信和“专制统治”区别开。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放任、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和听之任之也不等于无要求、无检查、无赏无罚,顺其自然。假若对学生放纵、任性,那久而久之,班主任也就不被学生放在眼里。当然,班主任的威信更不能用专制来确立。那样只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表面顺从与背后抗拒,或者是消极对抗,甚至是直接对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感觉、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首当其冲就是得了解这些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开出有效的“药方”,以求“药”到“病”除,解开问题“学生身上”的“千千结”。

(三)、旁敲侧击,因势利导,点破为止

2011年,我教六

(二)班。班上有一个叫彭慧(化名)的同学,她父母离婚多年,平时是奶奶照看,父亲有病,家里境况不好。她自尊心很强,平时也很听话,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天她奶奶打电话给我,说她父亲曾答应给她买电脑,但她吵着近几天一定要买,当时她家里没那么多钱,想第二年给她买,但她就是讲不清,和奶奶赌气。希望老师做做她的工作,叫她不要闹情绪,并再三强调不要让她知道给老师打过电话。接了电话后,我思考了很久。第二天放学的时候,我说:“今天我要在班上搞个调查,请每个同学配合。今天老师想摸摸情况,看我们班上哪些同学的家长长期在外面打工。”学生很快就举起了手,其中就包括彭慧。“看来我们班绝大多数家长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他们挣钱很辛苦,但他们都不怕累。那你们说说,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多数同学说是为了他们读书。我又问:“既然你们父母经常不在家,那老师相信你们在家一定会表现得很乖的。你认为自己表现得乖的请举手。”话音刚落,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我注意到彭慧没举。我接着说:“我们在家里怎样做才算是乖?”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观察了一下,彭慧表情很不自然,红红的。我趁热说:“刚才你们说得挺好,这都是乖孩子的表现。请你们记住,你们父母在外面辛辛苦苦打工,他们是很不容易的。但他们无怨无悔,为的就是你们呀。为的就是让你们生活得更美好。如果你家里人答应给你买什么东西,一时难以兑现,你也要能理解。可能真的是一时困难,以后给你买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以此来和家里人赌气,闹别扭那样不好,那不是乖孩子的表现。我相信我们班没有这样的同学,你们说是吗?我要求你们都做乖孩子。”学生认真的听着,都认同这个观点。我没有再说什么,就宣布放学。几天后,我见到了彭慧的奶奶,她说:“老师费心了,现在没事了。”对待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找她个别谈话,只是从侧面点破一下,同样达到了目的。

(四)、家教配合,齐抓共管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问题学生的转化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言行举止、自身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有的家长因生活奔波或不良的业余爱好等等,很少顾及孩子的饮食起居,更谈不上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盲目给孩子超负荷加压;有的家长过分娇惯、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规范言行视而不见等等,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教辅导,努力帮助家长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班主任要经常同家长联系,除了沟通和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外,还要与他们探讨正确的教育方式,提出在家庭教育上的指导性建议,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的转化、发展。

(五)、活动评比感化

2012年上学期,六

(二)班多数同学不注意文明礼貌,卫生习惯也不好。正好学校也要求开展创文明卫生校园的活动。结合学雷锋活动,我在班上开展争做文明卫生孝顺孩子的活动。自己每天统计,你讲了几句粗话,乱丢几次,个人卫生好不好,干了不该干的事情不,在家每天为长辈做了一件事没有„„每组一周统计一次,每次结果在班上公布。前两周,出现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从第三周开始,统计上来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少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比以前好多了。进入到第七周,有一天,我刚上完课,有一个姓郭的男同学来到我身边,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我刚才没注意,无意讲了句不该讲的话,又扣了分,我好后悔,太不应该了。老师您说我该总么办?”我笑了笑说:“你认识到了,以后注意就是了。”他离开了,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学生平时习惯不好,多次讲,他应得好,就是改不了。而这次,我没有讲他,他却主动找我讲,看来他是从心底里想改了。这活动还真起作用了„„学生中的有些问题,你在班上反复强调,多次找学生谈话,但学生就是改不了,而开展这样一些简单的活动,因势利导,问题迎刃而解,岂不一举两得?

(六)、因材施教,体味自信与成功

因材施教在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实行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要求、分层考核。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为问题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上课时能得到参与;要及时找准他们的兴奋点,选择适当问题让他们基本上能够回答;布置作业时,精心配置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他们尽量全部完成;测试时,设计分层次试卷,区别对待,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高分”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上一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下一篇:医学伦理学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