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逆反心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中职学生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心理从半成熟逐步趋于成熟,在这段时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自我调节,会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第一篇:逆反心理论文范文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究

摘 要:本文力图从客观实际入手揭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寻求缓解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为广大班主任老师提供教育支持,最终帮助青年人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探究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面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问题的存在,不仅常常阻碍老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际效果,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好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工作,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逆反心理的实际“持有者”。因此分析学生自身的特点显得至关重要。

1、主观因素

首先、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其次、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第三、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影响

有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宽容,使得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面对学校老师的管束,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还有,家庭的不和谐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第二、学校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主要因素。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工作中有的工作者思想僵化,方法机械,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存在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社会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

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措施

中学生中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它影响学生正常的思想情趣,这使他们偏激、烦恼、走极端,甚至是丧失信心,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以心相交。中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教育者应经常和他们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力求做心灵相融,情感相通,说理与关心相结合,在一点一滴的关心中寻找理想教育的共鸣点。

2、身教重于言教。中学生们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因此老师不仅要学会以理服人,更要以模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等各方面都更高一筹,以自己的形象魅力去感召学生。

3、围绕焦点开展工作。现代中学生已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了,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很敏感,但對于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认识不清,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热点”就变成疑点。因此,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关注的焦点,以平等讨论、民主协商的方法解他们思想疙瘩,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4、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批评不像表扬和赞美一样容易被人接受,有时不讲方法,会适得其反,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特别讲求艺术,注意方法。如果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场合,运用恰当的语言,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共同作用的,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也相互影响,做为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今后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有所帮助,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愉快的学生生活。

作者:王月巧

第二篇:“心理援助”干预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践研究

摘要:中职学生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心理从半成熟逐步趋于成熟,在这段时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自我调节,会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因此,通过探索“心理援助”干预,形成一套有效应对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与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之举。

关键词:心理援助;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干预

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中职学生很多会表现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这种行为表现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青少年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群体。如果在这个阶段,学校、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出现厌倦学习、心理扭曲、与亲人关系紧张的情况,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我们通过“心理援助”的方式来改善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与学校联系,在学生处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分别从各系部选取期中和期终两次考试年级倒数且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逆反心理问卷调查,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中职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而中职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学生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做事有自己的主张,渴望独立,而不是被家长、老师束缚、管制。同时,他们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的欠缺以及思维的片面性,容易造成认知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由于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触发他们逆反。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事物新知识。如果引导不当,可能就会出现“你越不让我做的事情我越做”的对立心理。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自律意识比较弱,他们在学习、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要比同龄的其他学生多。

(二)中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

1.学校因素。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对学习有厌倦心理,课上讲话、睡觉、玩手机,迟到,旷课,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没有目标,整日浑浑噩噩。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有些老师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去处理,造成学生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因素。根据调查,逆反心理总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家庭状况与学生逆反心理总分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家庭状况对学生逆反心理有较大影响。许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为逆反心理产生的一大诱因。第一,隔代教育的错位。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在家的监护人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在管理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学生养成了任性、懒惰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第二,家庭变故。父母离婚、亲人离去等,让学生无法面对眼前的事实,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困惑。第三,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专断。在调查中发现,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很少与父母讲话,更谈不上交流。因为一讲话就是吵架,甚至还会遭遇父母的暴力。第四,家长期望值过高。这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担,他们每天活得小心翼翼,害怕犯错,害怕让父母失望。

3.社会因素。有的学生认为,来职业学校读书是很丢脸的事情,是因为成绩差实在没办法才来职校读书的;社会上有一些人对职业学校有偏见,也造成学生有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媒体的误导,使得敏感好奇的学生获得不良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心理援助”干预

“心理援助”的干预,是指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成长问题,教育者用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辅导的技巧有计划、按步骤地给予青少年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上的支持与帮助,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变其非理性认知,帮助其建设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价值感,并在良性的人际互动中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顺利完成青少年人格发展任务。

(一)学校运用“心理援助”的干预

1.行政支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动员家长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和素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学校可以组织帮困小组,由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心理老师组成,共同做好一对一的结对帮困工作,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心灵上的帮扶。

2.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组织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引导这些学生及时调整自我的行为与习惯。组织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多让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创造“成功体验”。组织开展心理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适时调整心理辅导策略。指导教师和家长心理教育方法,指导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实现家校一体化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组织个别咨询:开展心理援助。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心理咨询室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让學生进行充分的倾诉,将心中的烦恼、焦虑、不安或困惑大胆地说出来。与他们面对面地磋商、讨论、分析,及时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同时,建立学生档案,做好学生的跟踪辅导,及时调整援助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设立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对于那些不愿意面对辅导老师说出自己的事情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信箱、微信等方式,让他们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解决的问题表达出来,辅导老师给予及时帮助。

(二)家庭运用“心理援助”的干预

1.对于那些父母离异的学生,学校要更多地给予关爱和情感补偿。同时,通过家庭走访,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帮助孩子走出心灵的困境。

2.对于那些单亲学生,学校要及时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及时进行指导。

3.对于那些家庭教育不当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家庭教育培训、家校互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共同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社会运用“心理援助”的干预

1.推荐心理服务平台。如果有些同学或者家长需要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校可以为他们推荐相关心理服务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孩子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问题。

2.观看《心理访谈》节目。《心理访谈》从心理科学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在大家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让学生多看这方面的访谈,通过这些故事,让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3.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逐步适应、融入社会,能够更加全面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对自我、社会的客观、准确判断。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人际关系,在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中缓解、转移或释放不良情绪;有利于磨炼学生意志,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并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树立坚韧、积极的精神品格。

通过一系列的干预,学生的逆反心理将会得到改善,能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自己,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要建立共同体,共同伸出援助的双手,为孩子撑起一片灿烂的蓝天。

责任编辑:章跃一

作者:刘光明 李调

第三篇:中职生逆反心理研究及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及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家庭教育的放松与家长的放纵,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任性、自私刁蛮的习性,一旦违纪受到教师的批评,他们就感觉到万分委屈而予以抵触,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些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母爱或者父爱,从而形成比较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家庭的家长脾气暴躁、诡异,子女在一些事上有过错时,不是先从思想上去教育,而是大打出手,这样势必会导致家长与学生的矛盾,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多时候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问青红皂白,先打几大板。之后也不做思想工作,而采取消极地防范和限制措施。这样,会造成学生讨厌教师,并也觉得自己已无可救药,于是破罐子破摔。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利用“一支笔、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因材施教,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对教师的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时时刻刻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等。再者,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中职生学历低、能力小,在就业方面人为地刁难,也加重了中职生的不良心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针对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疏导的迫切需要,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站,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逆反心理,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专门性讲座,邀请专家或专业教师或典型学生用讲解、报告、以身说法等讲座方式,在学生中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每个年级组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不仅要求通报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更要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指导,达到家校共谋、家校共育的效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教育的交流和示范,在家长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3.教师要更新教育观点

教师要视学生为朋友,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要信任每个学生,对学生要大度、要真诚,遇事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教师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师生之间有矛盾时,要能沉得住气忍着,绝不能硬碰硬,毕竟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要多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当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4.开展各种活动,创造 “成功体验”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应多在班上举办各种活动,如篮球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使班级成员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行。也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付出了迟早是有回报的,要相信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为他们进一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品质奠定基础。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不要指责,要多鼓舞,只要能参与其中就已经是很棒的。

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又是逆反心理表现较为严重的阶段。作为中职教师,要了解引起逆反心理的各种原因及危害,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学生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做到相互理解与信任,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以尽快地得以消除,也就能平稳地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参考文献

[1]邬强.当代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核心期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2]柳斌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黄 晓)

作者:何维军

上一篇:绿化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法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