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2024-04-30

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精选8篇)

篇1: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鹤山乡大辛小学

2013年2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

创建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农村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为生活服务,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学校进行了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了解过去的生活,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未来的生活,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素质有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的“四有”人才。

三、特色项目

1、学校举行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展,将祖辈过去生产、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分石器、木器两部分)。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产、生活工具的历史与演变,教育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创新与发展,培养勤劳的品质,增强自豪感。

2、学校以“可爱的农村—我的家”为主题,布置整理农副产品一条街,将家乡主要物产,分农作物、蔬菜、手工艺品、地方特产四部分,进行展览。通过给学生集中讲解、参观。谈体会、写观后感,开展“家乡在我心中”“我为家乡喝彩”等活动,树立强烈的家乡荣誉意识。

3、开辟农村劳动基地。学校所在驻地的小辛村,是土地成功流转的先进村,有药材和蔬菜两个种植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整地、种植、生长管理(浇水、施肥、除草)、采收,每一个过程学生均积极参与,然后再由种植户讲解其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学生获益匪浅。

4、定期开展农村超市活动。该活动分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资源种类、市场价格等;然后分出买卖双方;最后模仿农村市场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信息。

5、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学校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发动学生对广大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跨度60年,对爷爷、爸爸、我三代人进行纵向对比,分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水平调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二是生产劳动调查。通过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种植类型、亩产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三是环境调查。通过植被、土地面积、野生动物种类、大汶河水文变化等方面展开。

6、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继承家乡优良传统。农村文化是当地百姓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群众凝聚力和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对其有效的保护即是积极的延承。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农村文化内容众多,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其精神内涵,有取舍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这是对农村文化最好的保护与延承。(目前学校已完成了对鹤山岁时习俗的整理,岁时习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由于其区域性特别强,故有“十里路不同俗,一里路改规矩”之说。除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鹤山还沿袭有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如正月十六“走百病”、二月二“龙抬头”、五月十三“关公磨大刀”、六月一 “ 喝面叶”、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腊月初八“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7、组建民俗娃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对流传于当地农村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整理、挖掘和培训。如条编、剪纸。兴趣小组吸纳部分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每周活动两次,可邀请部分民间有技术的人兼任辅导员。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对劳动的爱好与兴趣。

8、拓宽教育渠道,营造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如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以《我爱我家》、《我爱我校》、《鹤山,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定期出版手抄报,精选20多条广泛流传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类谚语张贴悬挂,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9、开发整理鹤山文化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发挥课堂主阵地,通过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要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建设特色学校活动。

领导小组成员

长:窦海峰

副组长:柳宝 张恩华 王培侨

成员:王有玉 桑苦胜 刘树龙 王成阳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加大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苦练内功,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且满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的一大批教师。同时,从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5、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必须拨出特色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工作措施

1、落实工作责任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特色项目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2、建立检查指导机制。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3、建立考评机制。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4、建立激励机制。要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先进教职员工评选活动,对特色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表彰奖励。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所以立足农村,围绕“农”字做学问,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挖掘与传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大辛小学 2013.2

篇2: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地方文明的总和,包括本地区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是独具优势的课程资源,也是作文教学的优质的源泉。新一轮课改强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多彩,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乡土文化更容易亲近和接受。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南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江风海韵,风物潇洒,南通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拓宽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其作文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南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土,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走出困境。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使二者达到有效融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广泛阅读乡土文学作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感悟人生、积累作文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是用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写作手法,反应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理想载体。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的乡土土文学作品,并以写为抓手,以读促写,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教师可推荐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比较,追溯通州从五代移民开始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和书评等。再比如《千年流光》就是一部特殊形式的南通文学作品集,包括王安石的《收盐》、崔润的《捍海堰》、梅兰芳的《回忆南通》、张明的《元宵灯节忆故乡》等作品,是南通千年来文化的具象体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能增添文化意趣,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写作素材。

2.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写作对象

(1)描绘自然风光

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山的秀朗,海的湛蓝,花的鲜艳,树的繁茂……家乡处处充满着自然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用耳朵去聆听第一声婉转的燕语,用眼睛去观察第一片飘落的秋叶,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揣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大自然的个性特征,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借助艺术手法,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2)状写名胜古迹

南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不少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熟悉家乡的名胜古迹,有利于学生乡土文化的积淀。南通有曲溪茂林环抱的全国八小佛教名山狼山,有“春红夏绿波青镜,晓月夜灯弄曲池”的古护城河濠河,有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墓园啬园,还有古色古香的唐闸民居大院……教师平时可选择一些有关本地名胜古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假期里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

(3)叙写风俗习惯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南通有正月十五放烧火的习俗,清朝南通籍诗人李琦写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农业知识,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爱好。又如南通人崇尚茶文化,喝茶有讲究,敬茶有寓意。旧时南通还有“施茶”的习俗。每当酷暑来临,居民商家门口摆上一只大茶缸,里面放上佩兰、淡竹叶、茶叶,泡上一缸茶水,供过往的行人饮用,以之为善举。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写作的典型素材,教师要结合材料布置相关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民俗习惯,集成选刊,供同学们传阅,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记录当今人事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记录当今的人和事,获得第一手写作资料。首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美。例如,南通有位看车老人,他几年如一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从清洁工人打扫不到的缝隙里捡拾烟头,他俨然构成了街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又如南通市有一支自发组成的自行车队,在反恐斗争中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平凡的人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以认真思考,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作文。其次应关注南通的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学生写作也必须跟上家乡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融入社会,关注民生,感悟家乡的巨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乡土文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应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只有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张扬个性、充满创新活力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篇3: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一、《文化生活》“实践活动成果交流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阳西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文化生活》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赏析实践活动成果, 分析阳西传统文化对阳西发展的积极作用, 领悟阳西文化的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阳西文化、学习阳西文化、继承阳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家乡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小组探究。

(三) 教学过程

1.导言

主持人:通过学习《文化生活》我们提高了一定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 但谈及自己的家乡总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阳西人, 我们对阳西的了解甚少。为了增强对家乡文化资源的了解, 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也为了加深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的认识,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和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我们着手家乡文化调查, 让家乡文化更加丰富我们的课堂, 学以致用。

阳西, 春秋战国时为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 后为南海郡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为合浦郡高凉县地。如今的阳西属广东省阳江市管辖, 面积1 451平方公里, 人口48万, 辖织篢、沙扒、程村、溪头、上洋、儒洞、新圩、塘口8个镇, 县政府驻地织篢镇。

主持人:阳西县——我们可爱的家乡, 山海环绕。我们在经过社会实践之后准备了这次实践活动展示课。播放阳西文化宣传片……下面由请各乡镇组长来展示他们的实践成果, 介绍各乡镇文化特色, 畅谈他们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

2.小组展示

(1) 县城组长展示:

春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 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我深刻体会到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 春节办年货、贴春联、做团年饭、看春晚, 走亲串户一样也不落, 每一个环节都是大伙齐心协力。但是, 由这个春节的热闹, 我想到的更是阳西县城别具一格的“龙舟节”。每次端午节那天, 我们一家都会和父老乡亲一起围绕在织篢河, 看那壮汉豪迈地挥洒船桨, 看那龙舟如风一般向前奔腾, 这时桥上的我们更是叫破了嗓子, 这竞技的场面就犹如奥运赛场上的体育健儿们, 它代表我们阳西人不服输、积极向上的精神。

简短的体会让学生陷入沉思, 我们不能只在学习上不服输, 在保护阳西文化上也义不容辞, “龙舟节”是阳西特色文化, 我们誓要继承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

(2) 儒洞组长展示:

儒洞作为阳西的一个乡镇, 其最具特色当属儒洞话, 亦是闽南语的一种, 据说是中国最难学的语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一种没有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竟可以一代接一代无误地传下来 (如果排除文言文是儒洞话前身的可能) , 或许我应该为人类记忆力赞叹吧?表演“海话”经典普遍母与子对话。

通过表演让班会进入高潮, 学生开始进入角色, 感受:英文应用是广, 但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各种语言的美丽更是无穷。

(3) 溪头组长展示:

溪头镇英厚村,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翠竹林庵, 溪头镇双水双贯寨自然村有始建于明代冯氏宗祠位。带着一份憧憬和期待, 我们溪头小组走遍了溪头各村, 几天下来却无所获。这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建筑, 这些传统文化已经不翼而飞了, 不得不令我们内心顿感失落。这是我们的过错, 还是我们的无知……幻灯片展示手抄报成果。

问题的提出让全班陷入沉思, 传统建筑的流失是我们的损失, 从这一刻起我们要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我们知识青年的力量, 宣传我们的传统阳西, 集社会的力量来保护这些祖宗留下的东西。

(4) 沙扒组长展示:

作为一名沙扒人, 我感到很自豪, 沙扒近海, 最大的收入就是渔港, 因此, 它的文化也是有关海和鱼的文化。那里的人淳朴、勤劳, 保留着吃鱼不翻身, 出海要讲究日子的传统习俗。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台风袭击后, 我们沙扒渔港越来越兴旺, 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成为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这些都得益于渔港文化, 也说明我们沙扒人传统文化保留的好。但同时, 也不得不有一份担忧,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 码头上也有了成堆的死鱼死虾, 这说明环保方面还有待改善。——幻灯片、成果展示

山海环绕、碧海南天, 让我们顿时畅想到了阳西的明天

(5) 新圩组长展示:

新圩, 一个不大的镇, 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风光迷人。其中, 最令人神往的是“东水”, 位于阳西县西北约60公里处, 是一处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旅游避暑圣地。其中, “娥皇远眺”、“东水明珠”曾列入阳江八景之一。同时, 东水山也演绎着千年的“蔡伦造纸”, 在蔡伦之后, 一千九百年的今天, 新圩人民仍沿袭着古老的造纸技术。竹影婆娑、水草丰美、水车翻转、空气中仿佛都溢出了温馨的味道。——幻灯片、成果展示。

在温馨的味道中, 同学们仿佛真的身临其境, 听到了水车翻转的滴答声, 眼前一片竹影婆娑、水草丰美的景象。激发了同学们对新圩的向往, 迫切希望对他多一点了解, 从而激发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6) 书村组长展示:

通过亲身体验以及调查, 我发现寺庙文化是书村的一个突出特色。书村共有三个庙, 香火都十分旺盛, 每逢过年过节, 人们都会到庙里祈福、还愿。而且, 每个庙每年都会有一些活动。比如, 请外地的戏班唱戏, 还有请神回庙, 就是一条浩浩荡荡的队伍抱着神像在公路上走一圈, 也有人举旗, 有人扮小丑, 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神过门”。同时, 庙与庙之间, 会举行接力赛、拔河赛、篮球赛, 最精彩的就是“背妻跑”。

寺庙文化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但只要我们懂得分辨科学与迷信, 把握好尺度, 为寺庙文化注入科学与时代的内容, 那么, 寺庙文化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7) 织篢组长展示:

大洲村古屋位于阳西织篢镇, 该古屋建于康熙年间, 距今有300多年历史, 保存完好。从织溪公路转入一条乡村小路, 穿过一片碧绿的稻田, 就来到古屋。这座古屋青砖黑瓦, 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古屋就是一座何姓的单体旧居, 占地约50亩, 方方正正, 北靠织篢河, 屋前建造一个半月形的水塘, 可谓有肉也有鱼, 丰衣足食, 切合天圆地方的风水格局……

生动的讲解和介绍, 使人顿时对大洲村心生向往, 也不得不佩服祖先对建筑上的讲究和研究

(8) 上洋组长展示:

双鱼古城, 山环水绕。建于洪武, 毁于四九。明清之际, 广东多贼, 先来倭寇, 后有土匪, 兵掠贼劫, 岿然不动。建国之初, 人心愚昧, 妄为拆建, 亿万城砖, 化为屋基。叹百年古城, 剩残垣断壁。通过这次实践, 我发现上洋, 我想阳西和阳江其他地方一样, 凡是和神有关的建筑都保留得很好, 上洋河洞庙就是这样。相反, 与神无关, 不集群的, 距客源地远的建筑, 由于经济价值不大, 难以开发, 结果它们又残又破, 我们上洋南山岭的文笔塔, 上洋大屋就没人修葺, 更夸张的是上洋大屋有的已经变成超市。

(9) 程村组长展示:

依山傍海意空暝, 一派汪洋鸟翱鸣。红树林风掀绿浪, 清波鸥影掠蓝天。船逐大潮万里程, 吧洒临风豪气在, 程村蚝, 肉鲜味浓, 口感好!正如广告有云, 要用就用阳江刀, 要吃就吃程村蠔!程村蠔——程村的文化, 程村的风景, 程村的代言人。这次活动, 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桌全蠔宴。——幻灯片, 成果展示。

3.七嘴八舌

主持人:真是一道文化盛宴, 有山, 有水, 还有五彩薯和全蚝宴, 现在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体验一下各乡镇的文化, 但是条件多限, 我们来自各乡镇, 对于自己长大的地方, 通过这次班会相信大家一定有着不同的感受, 那么, 如果爱你的家, 就请表表你的情……

张运聪:在如诗如画的家乡混了十多年, 竟从未认真地端祥过它的容姿, 这次的活动课可谓让我恍然大悟, 所求美景远在天边, 却近在眼前。

无论是那似乎还停留着几百年前古韵的双鱼城, 还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沙扒镇, 都让人流连忘返。吃过程村蚝, 你会怀念那一颗颗饱满欲坠的牡蛎;吃过上洋荔枝, 你一定会被她的鲜味弄得神魂颠倒;嗅过溪头五彩薯的芳香, 你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吃一口那天然的绿色农作物。

美味尝不尽, 好景又至来。当你醉心于大垌山的迷人风光时, 勿忘新墟那片郁郁葱葱、人人向往的东水山;当你醉心于西湖的美景时, 不要忽略那近在咫尺的月亮湾;当你对着虎头岭感叹万物之时, 勿忘那一望无际的沙扒渔港……

平凡如尘的阳西, 不但散发着淳香的故土情怀, 还凝聚着不断发展的和谐力量。也许它没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却留下了让人百看不厌的景点;也许它没有雄厚的资金, 却依然把自己这座小城点缀得充满生机;也许它只是中国众多城市的一颗沙粒, 却留下了无数的代代子民的生命痕迹……

山与水的情怀, 你与我的阳西。阳西应该怎样扎稳脚跟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 看着那一片在夕阳下映得半海红色的红树林, 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陈思思:我从不说阳西——我的家乡如何好, 她是一个小地方, 一个小得差点让她蕴含着的文化也被我所忽略!但一个小小地方, 也会有小小的质朴的文化与风俗。算是个滨海小城吧!无法改变的地理环境就决定我——一个小小文化的窥察者的路线!

程村蚝, 早已家喻户晓, 但居住县城, 在同学介绍中, 才更增进了我对程村的了解。阳西山歌, 我对这感受颇深, 儿时, 奶奶曾拉着我要教我唱!只可惜年少无知, 只会玩, 虽学不成, 但那山歌的韵律, 在现在听起, 确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回家中, 经过那民众文化馆, 偶尔听到几位老人在尽力演唱, 心底有一丝的感动也有些许欣慰。终于, 小地方也有了“山歌之乡”称号!

活动展示, 虽过眼观花, 但在展示后同学的讨论中, 才发现自己早已浸透着她这般小地方的传统文化, 记得扯着爸爸衣角去看龙舟, 因祠庙的烟熏不停流泪、把木屐丢到了山泉下……镜头回闪, 蓦然发现, 即使我怎么讨厌她的陋习, 但她那小地方所具有的质朴自然, 确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中, 文化无处不在, 文化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 不禁一笑!

小地方、小特色吧!没有过于厚重的文化底蕴, 但这一次的阳西传统文化之旅, 确增进了我对各个乡镇的了解, 明白, 原来故乡也有小地方特色!

郑莹钰:在这次活动课之前, 阳西在我眼里只是个普通的发展中城市, 这里既没有时尚的摩天大楼, 也没有任何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因此, 以前的我对阳西并没有多少热爱之情。可是自从这次活动课之后, 我对阳西的看法有了一个180°的大转变, 同时我也为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阳西人而深感惭愧。这令我想起了那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次班会的内容非常丰富, 我们既饱览了来自各个镇的风景照和美食照, 也聆听了各镇代表的讲说和阳西的本土歌谣, 堪称是一次视听盛宴, 所有这些都令我们沉浸在挖掘阳西本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

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沙扒小组长的讲说。其中提到一次台风使得渔港的船只都受损了, 但沙扒人并没有气馁, 相反他们互相鼓励, 积极地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发挥了他们沙扒人独有的凝聚力的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

我爱我的家乡——阳西, 因此为了家乡的明天, 我也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将来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4.教师总结

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在时间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虽然我们没能走遍阳西的每一个角落, 没能尽兴畅谈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颇多感受, 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所收获的。因为, 通过大家的照片、手抄报成果展示, 我们感受到了阳西——山环水绕、魅力无穷。同时, 为了了解溪头的传统建筑, 溪头组走了一天也无所获, 他们发誓要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号召政府抢救这些传统文化;程村组用自己的相机给我们记录了一份份肉鲜味美的蚝宴;上洋组……。通过这次展示课, 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你们, 每一张照片中也流露出你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但是还有很多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待我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什么重大意义?阳西传统文化的出路又在哪里?这些留给我们大家思想的空间, 为了我们阳西美好的明天, 出谋划策。让我们一起唱响我们的口号。

5.唱响口号

年轻的阳西, 青春的文化。我们爱你!我的家乡!可爱的传统文化, 面对未来我们, 我们宣誓——定将你弘扬!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人总的感受是课堂形式灵活, 气氛活跃, 交流讨论热烈, 学生自主能力强, 教育效果良好。

1.自我教育, 只因以学生为主体

这节课分为“导言”、“各小组展示”、“七嘴八舌”、“老师总结”、“唱响口号”等环节。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到各乡镇调查阳西的传统文化, 然后编辑手抄报、制作电子文稿、写体会等活动, “小组展示”这一环节就是展示他们的这些成果。在各小组展示后,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畅谈体会, 接着教师总结, 最后在“唱响口号”中结束。这节课, 一改过去班会课班主任“大包大揽”、“重说教少交流”的现状,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不管是主持人, 还是各小组成果展示以及后面的“七嘴八舌”、 唱响口号”, 都是由学生来组织、参与, 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幕后导演, 老师唯一的发言机会是在课节结束时如同佳宾式的发言总结。这样的一个角色变换, 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符合新课标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既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2.触动, 只因体验

有些教师老是埋怨学生越来越难教, 其实问题不是在学生身上, 而是在于教师, 老师在一个脱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的、相对封闭的德育课堂上讲德育。于是, 德育课成了空洞的说教, 无法触动学生真实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老师首先布置学生到阳西各地收集传统文化, 学生在耳闻目睹中, 得到体验, 在此基础上, 学生编辑手抄报、制作电子文稿、写体会等, 使体验进一步的深化, 最后通过成果展示, 在表达“体验成果”、“七嘴八舌”的师生互动中, 又升华了体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三次的螺旋式的反复体验中, 学生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察, 而且用脑去思考、探究, 用心灵去感受、意会、感悟、移情, 内心被震撼了, 确实体会到了家乡文化的美好, 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比老师重复说“爱我们家乡”一百倍还有效。

总之, 这一节成果交流课, 通过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 让学生在身边的德育资源中接受教育, 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体现了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正所谓, 德育:因体验而触动, 因触动而有效。

摘要:乡土文化资源是《文化生活》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为课程资源提供有效支撑, 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中《文化生活》模块的“实践活动成果交流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 探讨如何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上活《文化生活》。

篇4:研发乡土资源,传承民间文化

一、挖掘多样乡土材料,拓展幼儿艺术空间

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态课堂的理念,扩充幼儿园现行的美术活动的材料种类,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独特优势的需要,我们挖掘、利用、改造一些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可利用的美术工具材料,供幼儿操作和加工制作。

1.原生资源的有效采集,激活幼儿的美术潜在细胞

一是选取农村自然材料,如稻草、竹子、芦苇、麦秆、棉花壳、丝瓜瓤、树枝、野草、泥巴等,让幼儿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二是选取农村农家的物件,如蒸笼、竹篮、渔网等,让幼儿了解农家生活的历史文化和农具的演变,体验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三是选取农作物,如稻穗、小麦、玉米、花生、山芋、大豆等,采用教师制作、幼儿制作、师幼合作、亲子制作等形式,鼓励幼儿勇于创新,精心构思。

2.再生资源的制作运用,展现幼儿美术创造才智

我们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对半成品材料的加工改造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稻草的再生利用

如稻草粘贴画:幼儿根据创作需要剪成长短不一的稻草秆段,粘贴成各种图案,如蝴蝶、五角星等。另如用稻草搓绳,幼儿用草绳卷画,如毛毛虫、苹果、娃娃、花藤等。

例2:竹子的再生利用

如竹筒画:我们利用竹筒、竹条易上色的特点,采用水粉、水彩等颜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我们还从造型、粘贴、装饰等方面着手,利用竹筒、竹条、竹枝、竹叶本身的特点进行造型,如将竹叶粘贴成飞机,用竹圈粘贴小鸡等。

3.创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享受多元美术活动快乐

在生活中,适合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用彩笔和画纸,一根树枝、一节竹子、一把刷子都能成为幼儿的绘画工具。我园注重把大自然材料,经过加工改造成为幼儿喜欢的美术创作工具,如将稻草绕成稻草螺,用于印烟花图案;将蔬菜印章进行印画活动。这些美术工具材料的运用,为幼儿创设了广阔的艺术活动空间,拓展了幼儿艺术活动领域。

二、建构多彩乡土环境,营造开放的体验场

我们注重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艺术环境,使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幼儿美术学习的体验场。

1.就地取材,显现乡土艺术美

走进我们幼儿园,就会被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所感染,利用各种农村自然物材料加工成艺术品,成为幼儿园环境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我园在课题研究中把握乡土特色,立足于美术教育,凸显手工方面的特色,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让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2.奇思巧作,增色艺术小天地

幼儿园的乡土环境创设是艺术氛围营造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主题墙的设置中,我们提倡幼儿利用多种农村独具的自然材料来进行创设,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孩子来创造,让墙面散发出浓浓的乡土特色。在班级过道、墙面、植物角和活动区环境中,我们既注重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轨迹,又随处凸显浓郁乡土气息,幼儿的欣赏力、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发展。

3.区域创设,角落弥漫乡土气息

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的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是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乡土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例如在创造区,幼儿用青菜梗印玫瑰花;用竹子不同的形状印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用藕印蝴蝶;用青椒印出月季花;或让幼儿在番薯、土豆上刻出花纹然后再印;又如美工区活动中,用丝瓜筋进行艺术构造活动,突出一个“变”字,让幼儿根据丝瓜筋的形状、材质等特征进行想象构造,孩子们通过卷一卷、捏一捏、压一压、剪一剪、贴一贴使丝瓜筋变形,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其乐无穷。丰富的乡土材料给幼儿的区域活动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打开了幼儿艺术创造想象的空间。在“乡土创意坊”,分成四个区域:“纸的工艺”“布的工艺”“木的工艺”“泥的工艺”。鉴于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聘请园外民间手工艺师傅来园传经送宝;与竹编店、手工编织等处的民间手工艺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手工艺培训;开展亲子民间手工艺制作。社区和幼儿园联动,引导幼儿领略、尝试、操作、感知民间手工艺的博大精深。

三、开展多种生态活动,享受艺术情趣

我们追求快乐而有效的美术教学,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具有潜在的教育功效。

1.主题教学活动,融入乡土艺术

把具有乡土地方色彩的美术素材运用到主题活动中,使幼儿园美术活动更接近生活,更能够引起幼儿艺术创作的情感共鸣。我们将自然界中显现出来的多种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把自然物运用到主题活动中,如石头艺术创作——石头鱼;把草运用到主题活动中,进行“我和小草一起游戏”“干草总动员”“有用的稻草”等一系列活动。还有运用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活动的:“红薯蛋糕”“粗粮饼干”“喜宴馄饨和团子”等。另外把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的物品,如“虎头鞋”“欣赏雕花”“编织毛衣”“中国书画”等纳入主题活动中。

2.生态美术节活动,体验创美乐趣

以生态美术节的活动形式来开展美术活动是幼儿学习美术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设计了民间艺术品展示、乡土创意坊、民间特色小吃分享会等丰富内容,孩子们通过观看民间艺人运用乡土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及家长志愿者现场制作民间小吃,培养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增强幼儿的乡土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立足乡村特色,科研工作喜结硕果

乡土资源的运用与研究已经成为我园的特色,幼儿园课题研究的特色先后被《苏州教育研究》《张家港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幼儿园多次承担了围绕课题研究的各类现场展示活动,向全市领导和老师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幼儿园依托课题研究被评为市第六次教科研先进单位。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不断提升,成功设计了许多乡土活动案例。在生态美术活动中,我们的孩子焕发了天性,得到美的熏陶,创造能力的启迪,收获了快乐的童年。

篇5: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文/江洁敏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改的过程中,乡土文化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本地的乡土文化有一定的印象和了解,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能增加学生的熟悉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历史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篇6: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摘要]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美术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乡土美术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通过了解家乡古建筑文化,做一回小导游,做一道家乡美食,学一招家乡花鼓等活动,切身感知乡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03-0039-01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课程与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由是观之,美术教学走生活化之路是必然趋势。

一、了解家乡古建筑文化

泰兴置县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有襟江书院、八角楼、三井巷、丁家花园、朱东润故居等。这些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古朴精巧,工艺精湛,不少柱子上刻有龙凤图案,有些雕刻着书法对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学习《寻古探幽》这一内容时,我通过拍摄录像、收集照片,把家乡的部分古建筑展示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引导学生分小组到各处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收集人文历史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成果颇丰。到成果展示时,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古建筑资料通过PPT、照片、速写等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传统文饰、浮雕、木雕,学会了色彩的对比、对称与均衡等美学知识,学会了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做一回小导游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养成,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增加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亲密接触家乡资源。“泰兴”寓意“国泰民安、兴旺发达”,有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提琴之乡、减速机之乡的美誉。我校学生生在泰兴,长在泰兴,但对泰兴的本土文化了解甚少。基于此背景,我们组织学生深入家庭、社区和社会,從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现代新貌、大家典范四个方面,去搜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组织学生扮演“小导游”的角色开展“欢迎你到泰兴来”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对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安轮烈士纪念馆、朱东润故居、祁巷生态园、仙鹤湾风光带、古银杏公园、庆云禅寺等家乡人文景观的深入了解,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做一道泰兴美食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要面向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深入社会,积极实践。为让学生了解故乡小吃及美食的文化渊源,了解泰兴人如何把传统食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激发他们热爱故乡,为故乡的发展而自豪的感情,我们设计了以“唯美的家乡美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纷纷展示搜集到的.故乡美食,如“曲霞汤包”“毗卢猪蹄”“宣堡小馄饨”“黄桥烧饼”“刘陈猪四宝”等食品及其制作过程;了解故乡“强汇”“仁和楼”“兴泰”“伟群”等著名食品品牌的创业过程;为故乡美食设计创意广告语,做故乡美食宣传代言人等。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与美术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故乡美食中所蕴含的形式美、色彩美及情感美,从而激发起学生我为故乡而自豪的情绪和立志为故乡腾飞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四、学一招泰兴花鼓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亲密接洽,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美术实践活动的目的。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思考着如何把乡土传统艺术引入课程。

泰兴花鼓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一种颇具泰兴地方特色且较为成熟的民间舞蹈,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具泰兴乡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泰兴花鼓已经濒临失传。许多花鼓艺人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花鼓应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宠物”。于是我们成立了“小小花鼓队”,走进市花鼓剧团,了解他们蜚声艺坛、驰名海内外的花鼓艺术,学习他们独具乡土特色的表演技艺,体验他们的艰辛和喜悦。而后在“我学一招花鼓戏”实践活动中,通过“独物神奇我说戏”“独具匠心我演戏”和“民族瑰宝我传承”三个板块进行学习、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进而传承乡土艺术,弘扬家乡文化。把实践活动与乡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体现出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几个特性:“近”——贴近生活实际;“小”——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实在在让学生从中受到体验和教育。

篇7: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惠民县实验幼儿园

内容提要:

乡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石,而要想使一个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加强对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为此我园立足实际,面对现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教学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胆尝试,有得有失。以下是对此的几点思考,仅供同仁鉴证。

关 键 词:

乡土文化 思考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刚要》中特别提出了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期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二十多年的幼教工作,发现好多大人及孩子孩子喜欢一些外来的诸如肯德基,汉堡包等吃的以及圣诞节,情人节一类洋节,而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却不再那么重视,没有太多的了解。而回到家中,好多孩子把大部分时间时间用于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加上现在住楼房好多大人也觉得不大方便,所以不大出来,找小朋友玩的越来越少了,孩子们接触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他们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所以对国粹和民族的东西知道的越来越少,我感觉民族文化和特有的乡土文化逐渐在下一代身上迷失。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著名的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搬到实践中”的教育思想。惠民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名人辈出,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兵圣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其《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汉代大文学家东方朔才华横溢、诙谐善辩,所著《答客难》是其名篇。开一代画风先河的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精于山水,擅长壁画,《游春图》是其传世名作。还有元代杰出剧作家康进之,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李之芳等名人先贤都诞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魏氏庄园,泰山行宫等名震古迹。胡集书会,皂户李泥娃娃更是远近闻名。更有焕然一新的惠民老城,还有大年陈的苹果和蜜桃,李庄的网厂等一批生机无限的新气象。如果这些资源被我们幼儿园的充分利用,将更能丰富幼儿的经验和拓展幼儿的视野吗,也能很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

为此,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园本课程《乡情诗韵》的开发,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好乡土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呢?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认真选择适合幼儿特点乡土文化。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我园从惠民的风土,人情,建筑,历史文化,传说等几个方面搜集素材,以便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更好地教育。因为我们幼儿园的的教育面对的是是3-6岁的幼儿,因此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接受能力去认真选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如惠民文化中的《孙子兵法》等虽然有名但幼儿却不大好理解,我们让孩子知道就可以了。而像皂户李泥娃娃,麻店西瓜,胡集书会,惠民老城的变化等乡土文化既便于孩子参与又通俗易懂,于是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的组织和利用则大大提高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例如:我将麻店西瓜运用到中班的美术教学中,首先让幼儿猜谜语:“看起来是个红的,吃起来是个绿的,吐出来是个黑的”,引出好吃的西瓜。并让幼儿看视频,了解麻店镇是全县有名的西瓜之乡,西瓜育苗,种植已成为该镇的主要致富项目,远销各个省市,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划分了好几节课,培养幼儿的各种技能,如:学习撕,贴圆形的西瓜,毛线粘贴画,画西瓜等,以及体育游戏《切西瓜》小朋友都很喜欢玩。

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常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实际上,乡土教育资源和素材是随手拈来的。我园老师们还根据大班上学期教材《泥娃娃》分别设计了手工课和音乐课让幼儿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以及让幼儿了解泥娃娃的做工工艺并亲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美好的情感。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我幼儿园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

二、积极创设富含乡土文化的幼儿园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应根据办园理念和培养目标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环境,注意精心营造浓厚的家乡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示家乡的艺术文化,在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家具、用具(竹编篮子等)、绿化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营造地方特色、乡土风味的幼儿园环境。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创设,特别是门厅,橱窗及楼内走廊的布置,主要介绍惠民的建筑,人物,风土人情,传说等,以此来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是班内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根据本班实际教学情况,积极引导孩子及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制作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绘画,玩具,录制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乐曲,进而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

我们编辑整理乡土教材资源书刊,老师们人手一册,粘贴悬挂本地剪纸、绣花、风景摄影、诗歌书画,摆放一些民间乐器、工艺美术品。每年植树节前后,安排亲子活动,种植乡土树种参与幼儿园改造。安排春播、夏播、秋播,种植本地主要农作物。

我县是产棉大县,我们走廊里有棉花粘贴画,如栩栩如生喜羊羊,雪人,雪景,小白兔等孩子作品。刮画惠民美景,幼儿制作了惠民宾馆,魁星阁,步云桥等。我县的大年陈蜜桃远近闻名,还盛产很多水果,家长自己制作的各种布艺水果,孩子都很喜欢玩。

三、利用多种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乡土文化教育。

1.创编通俗易懂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儿歌,印成小册子以备上课使用。这些儿歌大多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既能丰富展现惠民的乡土文化又便于幼儿接受。我创编了儿歌《网厂之歌》,《二月二》,《古城新貌》,《土豆歌》等儿歌。,如:

土豆歌 荷兰土豆数林樊,家家户户种得欢。酸辣土豆脆又香,土豆炖肉糯又面。“地下苹果”有营养,大家快来尝一尝!

古城新貌 串串红灯映夜空,片片彩树唤彩虹。

今日又逢佳节至,千家万户喜盈盈。大华圣豪人攒动,百家商铺生意兴。喜观今朝古城变,共同庆贺抒豪情!

2.艺术方面,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编简单的,朗朗上口的歌曲。我园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家长帮助搜集整理园本资料,开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互动。还带领幼儿参观了孙子兵法城等惠民景点,我园路东书老师根据带领幼儿观看孙子兵法城十三大殿的排兵布阵创编的舞蹈《骑兵阵》获得了山东省“小飞天”少儿舞蹈大赛一等奖。

3.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请进来主要是指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引进幼儿园。我们主要采取家园共建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较大限度的挖掘乡土文化又能使孩子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中也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另外,我们还以皂户李泥娃娃为素材,请老艺人来校讲授传统工艺,增加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己的作品在合适的节日送给爸爸和妈妈。

篇8:乡土文化与民间生活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自主挖掘乡土素材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我给学生设计了三种自主挖掘乡土素材的形式。

1. 准备性的挖掘。

它是指为了获取某个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事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的挖掘,通常可以通过访谈和查阅史实材料等形式实现。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根据我县民族状况,课前我就给学生准备了四个题目: (1) 我县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有几个? (2) 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哪里? (3) 你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了解? (4) 我县对畲族自治乡有哪些优惠政策?通过访谈与调查,学生知道了我县共有33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畲族和回族,而像藏、哈尼等族一般是与本地人通婚才进入的,故人数较少;畲族、回族一般集中居住在某些自然村,但也有与汉族一起居住的……以上素材的获取,使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再如,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回去询问父母或邻居,向他们了解本地区水稻生产的习性、生产过程,以及与水稻生产有关的民风民俗。学生通过访谈,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的乡土素材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我给所任教的班级准备了《苍南县志》、《畲回专辑》、《苍南民俗》等书籍,以便学生查找。通过查阅,学生对在我县民间中流传的畲歌、“三月三”节日、畲族的嫁娶习俗、桥墩的剪纸工艺、碗窑的制碗技术、夹缬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 同步性挖掘。

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或呈现的材料获取相关资料的挖掘。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多用并用好一些新近发生的、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书本知识生活化,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环境问题”时,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不久前发生在高速公路桥墩段的苯酚泄漏事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环境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在教“民族大团结”时,我呈现给学生我县民族中学学生参加县民族体育文化节游行的4个师生方队,以及各种宣传标语,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还邀请部分参加体育文化节相关活动的民族中学学生谈当时的感受,请他们讲畲乡话、唱畲歌。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乡土素材,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地方课程,如《山水温州》系列、《话说苍南》等,引导学生结合不同主题挖掘本地更多、更细的素材。

3. 巩固性的挖掘。

它是指学生在上完新课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宽视野而进行的挖掘,一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在上九年级的PRED问题后,我安排学生对本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见下表)。

然后指导学生安排实践时间,理解实践提纲,寻找合适方法,再落实具体行动直到形成实践报告,让学生对本地的资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再如在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本地受到的侵略史实。学生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以为我们这里没有被日军铁蹄蹂躏。通过调查,他们知道了日本侵略者在温州、苍南等地所犯下的罪行,特别是桥墩所受到的破坏这一史实,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侵害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就能把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引入课堂。每个学生对这些素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话要说,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少了平时的束缚,畅所欲言,这又将大大调动学生挖掘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能掌握新知识,还能提高能力,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乡土素材的积淀,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得乡土素材的积淀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把学生挖掘出来的乡土素材加以整理。

比如教学《世界遗产在中国》时,我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利用《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一文介绍的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对象,包括民族语言(畲族方言、民间行业、职业行话、苍南各地老话)、曲艺(唱曲、快板、鼓词、花鼓、莲花落、唱高灯、马灯等)、民间杂技(走钢丝、口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十几项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项目进行收集,再把他们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从而使师生都对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搜集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歌曲等形式加以呈现,能为平时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 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主动积累素材。

除了学生反馈的信息外,教师还要通过观看新闻、查阅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收集各种可用乡土资料,力求使课堂生活化、时代化。如在讲授“党的十七大”时,我就使用我县的宣传十七大的音像资料———渔鼓(用闽南方言演唱),学生感到既新奇有趣,又通俗易懂。

3. 社会组教师要加强协作,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同组教师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实做好校本教研,把乡土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层面。

三、注重对乡土素材的使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认准乡土素材使用的立足点。

“毫无疑问,课程标准将呈现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初中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懂得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这就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所以课程标准是我们使用乡土素材应该要坚持的立足点。教师要学透课程标准,把教学活动与执行一定项目的具体情景挂起钩来,把乡土素材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如课标6—2,列举身边事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学生就能搜集到大棚蔬菜和特色水果的栽培、水产品的养殖、农产品的加工等很多例子。再如课标5—6,采用模拟的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注意的因素。我让学生调查县城夏天夜间排挡的变迁史,从变迁中了解影响经营的因素,再让学生选择一种经营活动进行模拟活动。

2. 选准乡土素材使用的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乡土素材的使用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现实水平,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挖掘其潜能。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课: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从未间断,原因是什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调查“祖先走过的路”,学生通过查阅族谱,询问老人等手段,了解到自己族人的生活变迁及原因,这一点做得很好。但该教师又要求学生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问题和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同化问题,显然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势必反过来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 乡土素材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在尝试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忌主观随意,应加强针对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选取一两个乡土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乡土素材进课堂,这样才能按需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但有的教师是为了利用乡土素材而利用乡土素材,因而信手拈来,牵强附会,这只会使乡土素材成为教材的简单叠加甚至错位,让所用素材与课题和课程标准相去甚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利用乡土资源来为学习服务,忌神龙一现,要让利用常态化。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自觉使用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全力挖掘符合课标的乡土因素,才能使课堂更具生活化,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懂得关注乡土气息。所以我们在使用乡土素材时不应“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标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乡土素材,将其运用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让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有在公开课、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才会有意识地补充相应的乡土素材,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几乎很少挖掘和使用,这样学生就难以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利用乡土素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使命。

摘要:《历史与社会》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鼓励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 了解乡土文化, 逐步学会正视各种社会问题, 勇敢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而乡土素材无疑能为此提供了一片“沃土”。本文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 教师积极收集乡土素材并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让学生从乡土中赢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教育, 注重从乡土素材使用的常态化和针对性等方面出发, 来探讨怎样激活历史与社会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乡土素材,挖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002.4.

上一篇:谈话节目主持人下一篇:4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