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文景观与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以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为例,通过生态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以滨水生态恢复为主旨,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结合河流所在地域特点,确定以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为主题。设计理念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更好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人文景观与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人文景观与景观设计论文 篇1: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摘  要】针对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和乡村景观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成都蒲江明月村为例,主要论述了乡土材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蒲江明月村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结合乡土材料的特质,阐述了乡村景观设计中石材、木材、竹材、乡土废旧物等乡土材料在建筑、装饰小品、铺装、景观绿化中的应用,以及乡土植物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为更好地运用乡土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每个村庄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通过把某一特定的符号(文化、经济,生态……)作为发展特色,彼此相互关联,构成相互依赖的区域性经济综合体。

1、当前乡村景观与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乡村自然景观过度改造。目前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为吸引更多乡村周边城市人来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经济,常常模拟城市人习惯的生活空间,拷贝和套用城镇规划理论,未能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自然资源条件,展示其应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空间,从而导致乡村环境单一性和乡土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某村村口镇塘,将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驳岸改建为大公园;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某村移除了原本富有特色的麦田景观,修建了现代化广场。这些具有城市性质的景观改造破坏了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此类现象在全国不少乡村旅游地比较普遍。二是乡村人文景观发掘不足。由于在乡村景区开发中没有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民风,以及具有传承历史的老建筑等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大量同质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涌入乡村,让游客游览过程中体会不到乡村历史文化中特有的韵味。例如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总投资两亿元,建设了大量形式雷同的餐饮街、古镇等建筑群,人文景观的单一性让游人感觉审美疲劳,开张营业仅一年半,游客量就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

2、蒲江明月村明月村

又名明月国际陶艺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以平原与低矮丘陵为主,主要种植油菜、水稻、茶树和各种果树(猕猴桃、桃树)等。明月村现有7000亩雷竹与3000亩茶田,为了保护其特色资源划分了茶山竹海松林保护区。明月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足。春季气温回升较早,初夏温度适中,日温差较大,盛夏多雨光照强,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植被丰富,为烧窑提供了燃料,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地就开始兴起“邛窑”,其中以明月窑最为著名。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窑早已荒废,2008年汶川地震后,明月村的最后一座窑厂坍塌。伴随着灾后重建,明月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此后明月村以“茶山、竹海、明月窑”为文化符号,进行“乡创+文创”的实践。

3、提升乡村景观品质,促进产业发展

3.1、协同发展

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示范区的组成部分,要协调好各个示范村彼此之间的纽带关系,不论是文化、产业,还是生态、旅游,做好优势互补,经济协同发展。通过对马岭岗镇示范区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万乾集在发展电商文化的同时应发展生态业,以促进整个示范区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以上分析,整合内容,提取关键词,加入人文情怀,得出最终总体定位:规划从村庄实际情况出发,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关键要素整合,旨在打造特色淘宝示范村,彰显村庄生态和谐之美、电商文化之美、好客家和之美。村庄的总体定位代表着宏观的概念,需要进行細加工,转化为易理解、深人心的理念,然而总体布局就是转化的最好体现。所谓布局就是把宏观理念赋予到每个主题中,每个主题的总和就等同于总体定位。主题设计必须要体现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才能赋予整个景观作品应有的灵性。对于示范村而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特色产业的驱动力、对外展示的文化底蕴等一系列总体发展策略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主题设计进一步诠释示范村未来发展的愿景,最终由景观进行情感的写实,形成主题与景观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3.2、木制建筑

明月村中的建筑用材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木、竹、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建筑形式一般是石材与木材相结合。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土石墙+木结构,明月村因为长期的生活经验,土墙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承受风雨侵蚀,发挥乡土材料的美感。建设者用当地的砂土和石材进行承重,门与梁采用木材,窗户用木条装饰,使建筑外观更显厚重朴质,木材与石材结合更加体现建筑的粗犷与自然。第二种是套白墙+木结构,建筑外墙以白色为基本色调,但是墙角可见土石砖,坊柱门窗采用木材,以浅褐色为主,与白墙相呼应,显得简单朴素、清新淡雅。第三种是青砖+木材,主要应用在大门与围墙,建筑外围以围墙封闭,使内部房屋基本隐藏,更显简单大气。明月村中的建筑还有一种创新的形式,乡土材料结合现代材料,明月村的“有云朵”咖啡屋,墙体内部采用白灰抹面,外部用条状木材装饰,门窗采用钢材结合玻璃,新旧材料的碰撞产生有趣的艺术效果,丰富园林景观形式。

3.3、道路规划设计

道路规划时应注意:(1)村庄内部的所有道路实现硬质化。(2)宅间道路可采用块石、青砖等乡土化、生态型材质。(3)梳理贯通村庄主要道路与外围道路的衔接。(4)按照原有道路材料,修复村庄内部的破损路面。(5)修补残缺的道路路牙,与原有路牙形式及材料一致。(6)清除道路两侧的垃圾杂物等。(7)修复村庄北安全警示标志。(8)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分别设置1~2处公共停车场。(9)在道路拥挤的路段解决会车问题。(10)对村庄内部的道路进行绿化配置,增加乡村气息的道路绿化氛围。(11)局部乡间小道均采用块石铺设,配置乡土花草灌木。

3.4、多元化景观催生文创产品

景观与产业较好地融入模式便是在自身景观资源优越的条件下催生的文创产品。比如法国科尔马(Colmar)鲜花小镇,当地特色的鲜花是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小镇上河岸两旁、房屋的墙上全都是鲜花,衬托上斜屋顶与木造房屋,使得整个城镇的色彩缤纷而柔软,甚至成为宫崎骏动画《哈尔的移动城堡》取景地。除了鲜花作物为主的农产品以外,大量以鲜花和动漫为主题的文化衫和手工艺品在当地热卖,明信片、鲜花模型、花种等衍生品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购物商品。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民风民俗以及农事节庆活动。如每年二月的法国芒顿小镇柠檬狂欢节,为庆祝柠檬丰收,当地任用千万只新鲜柠檬堆积成一座座巨大的创意雕塑;柠檬花车巡游、花车杂技表演、桑巴舞表演等让当地的产品展现在世界面前,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由此催生的芒顿小镇的柠檬水、柠檬小雕塑、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为当地乡村旅游收入锦上添花。

结束语

蒲江明月村在乡村景观营造时注重乡土材料的应用,在继承传统乡土材料应用形式的同时创新其应用形式,重视乡土废旧材料的创新利用,重视乡土植物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乡土材料在营造具有地域特色乡村景观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卢薇.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J].现代园艺,2019(08):78-79.

[2] 李洋,康舒萍.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居舍,2019(11):119.

[3] 毕明岩.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快速提取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36(04):349-352+357.

[4] 张羽清,周武忠.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装饰,2019(04):33-37.

[5] 程红,姚佩伶.乡村景观设计中乡土材料的运用——以蒲江明月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9(07):187-190.

(作者单位: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杨翠

乡土人文景观与景观设计论文 篇2:

乡土景观设计在玛纳斯河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以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为例,通过生态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以滨水生态恢复为主旨,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结合河流所在地域特点,确定以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为主题。设计理念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更好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新疆天山北麓的玛纳斯河流域,改造过程中运用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在景观恢复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风格等,最大化地实现景观改造和维护。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景观设计;生态恢复;湿地改造;乡土景观元素

一、乡土景观概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石河子市玛纳斯河的河水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的主要根源来自于河道上流的工厂,本文将研究地域锁定在玛纳斯周围河岸,以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力图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拯救玛纳斯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通过实际现场考察,运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从规划与设计两个方面总结出乡土景观中运用的方法,进一步深层挖掘乡土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艺术性、文化性,最终实现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景观的整合和强化。

二、乡土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应用

1.乡土要素的直接运用。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中,直接运用是乡土景观中运用最广泛的元素之一,主要就地取材运用河道周围的石头、树木,经过简单的摆放形式、摆放次序等艺术处理,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装饰处理,直接运用乡土要素的这种设计手法,主要运用玛纳斯河当地丰富自然资源材料造景,更加体现出当地景观的地域性、文化性,突出田园式生态环境的艺术效果(如图1)。

图1 田园式生态景观

图片来源:设计者李小龙

2.乡土材料的加工利用。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中运用乡土的自然材料,运用当地可用的有生资源,充分的利用河道周围的植物、河岸附近的石材、沙土等,并通过一些专业的造景手法处理,使生态的景观更能展示地域风貌,例如在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中主要运用蓝、绿色为主色调,合理利用本地地形的优越条件,使得乡土景观得以充分的体现。为了使景观设计达到降低造价,乡土材料的加工利用在景观恢复设计中广泛使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改造中河道两岸的地域道路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河道石材,河道侧面有一个上个世纪修建的水泥管道工厂,可以利用废旧的铁制品做一些景观小品,既能够凸显地域特征,也能体现出乡土景观(如图2)。

三、玛纳斯河景观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玛纳斯河生态背景分析。玛纳斯河自然植被面积在逐渐的缩小,以前下游生长的白榆、胡杨等树木被肆意砍伐后逐渐被辟为农田,有大量的沼泽地带,经过人工的排水改良后变为了农田,虽然开垦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沙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2.玛纳斯河水源分析。河流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均衡,除山区有河流发源地,平原区没有河流发源,就是在山区有河流发源的流区内,其分布也是不均匀的。由于降水分布和气温因素产生的冰雪融水水量的影响,导致玛纳斯河的汛期春季向夏季过渡增加,秋季向冬季过渡减少的特点。其中夏季水流量最大,冬季水流量最小。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年分配也不均匀,但是由于深处大陆内,不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下的流量变化和干旱区河流发展的一般规律吻合。

3.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环境分析。导致玛纳斯河干涸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河道周围还有大片的胡杨林和喜湿植物芦苇丛分布。其后,分布在玛纳斯湖中的鲤鲫等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随着玛纳斯河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而不复存在。

伴随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地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步越来越大。昔日美好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水体的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污染、工业污染的加剧,比如玛纳斯河流域内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四、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在玛纳斯河景观生态恢复设计中应用

1.设计策划理念。本次景观设计是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按照自然规律并通过人工的方法来实现的。 “生态恢复”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稳定水土流失为目的的种植当地植物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天然的生态系统不是通过人工恢复就能实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当地生态所需的基本条件,然后让它们自然演化,最终实现恢复。

2.整体功能布局景观策略。功能对于生态恢复的景观环境与其它景观类型相比要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此次的设计中主要划分为是八个景观区域,第一阶梯人文生态景观区滨水平台、第一阶梯生态景观恢复区,第二阶梯人文景观区主次路口景观、杨树林生态区、沼泽生态改造区、制高点景观区、工厂景观改造区、农田景观回复区,景观功能布局决定了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和使用性,一个好的景观规划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对所规划空间区域的功能布局具有明确性、合理性、地域性。每个功能区域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如图3)。

3.景观节点空间设计。(1)主入路口景观设计,主入口广场景点是宏观展现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中的重要景观节点,采取了象征的手法表现出入口景观本身的感情色彩,道路两边宽阔的绿化带如展翼的翅膀,其大量运用了绿色、粉红色的植物配种为主,构建一种自然清新的和谐美。运用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不仅在微观上要体现出所具有的地域性,在宏观上同样要展现玛纳斯河景观所具有的历史性、文化性等。(2)次入路口景观设计,次入口广场景点由半圆型构成,中间由绿化带隔开,合理充分地利用地势资源,主要凸显出绿色为主题。路口景点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群戴胜鸟,这种鸟具有机灵耿直的个性,从古到今就是宗教和传说的象征,在本次设计中运用这种鸟作设计图案代表了老一辈军垦的兵团精神。(3)滨水平台景观设计,滨水平台的主要服务是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环境。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在人工景区内,锻炼、休息、散步这三种行为出现的最多,使人心旷神怡,空间相对开阔,主要的活动场所无障碍,休息的区域朝向水景区或者在水景区周围,吸引游客就座。视野良好的区域可以给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在自然景区内,除了休息、散步这类活动之外,约会、观赏、戏水这些活动越来越丰富,除了因为自然景区内的空间形式灵活多变外,空间的私密性有所加强,出现了一些有遮挡、围合的小空间,所以出现了一些例如约会、凝思等对空间有私密要求的活动。(4)亲水平台田园生态园景观设计,该景观是设计区域中设计元素最多的部分,人文景观占主要部分,在设计中就地取材利用了离河道近的地形的优势,体现出水景合一田园式自然景观,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舒适享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让人烦躁的心情得以平静,在设计中运用了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生态系列景观,主要是创造生态区恬静、自然的基本原则,给人带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园林景观。

4.乡土种植设计手法的应用。乡土种植设计手法为利用本土的易生存、易维护、易形成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来营造适宜地域环境的亲水景观。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种植设计手法来营造园林景观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提高景观资源利用率,由于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不需要大量的技术处理及劳动力特别加工,可以直接被运用在设计中,这样便可以快速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乡土景观大多数是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结果,孕育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伴随着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成长的历程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利用乡土种植设计手法塑造景观更加具有适用性。

五、结 论

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案例,通过对石河子玛纳斯河地貌元素、军垦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的整合,采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很好的展示了玛纳斯河景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当地特色风情,营造出戈壁沙滩上的蓝绿飘带的艺术氛围。本规划充分运用乡土题材,运用当地具有地域性的资源,结合本土自然生态条件,从而建造出符合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环境景观,这是运用乡土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景观生态恢复设计的基本方向。在景观设计研究发展的今天,玛纳斯河景观恢复设计再现了那些本土原味的乡土景观,以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创造优雅生活环境。当地的地域文化决定了景观设计的特色,从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地域的人文内涵,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玛纳斯河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浩.艺术化的乡土—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J].风景园林,2006(4).

[2] 俞孔坚.回到土地[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呙智强.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智晓婷?

乡土人文景观与景观设计论文 篇3:

基于景观感知体验的乡土文化景观提升研究

摘  要:由于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愈发向往田园生活,乡村景观作为人们放松身心、体验乡土人情的场所,观赏价值极其丰富。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过多“城市化”的设计手法,忽视了应重点保持的乡村景观的本土适应性。同时,目前乡土文化景观的关注点主要在营造视觉冲击方面,并没有重视人类其他的感官感受以及精神感受。

关键词:景观感知;环境心理学;乡土文化;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景观感知理论是从环境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独立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人作为感受主体对外部环境客体产生的感觉认知体验,以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实现对外界景观元素信息的获取,可以理解为人与外部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约翰·西蒙兹所说:“人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不是形体,而是一种体验”[1]。美国学者欧文也提出了一个景观感知模型,将人、景观和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闭环中,并认为景观感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2]。景观感知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景观、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在乡土文化景观中的问题

(一)视觉景观单调乏味

据统计,人类获取外界信息80%以上都是凭视觉获取,而且75%至90%的人体活动都是由视觉引起。人们对于外界景观信息的捕捉通过视觉器官传达到大脑形成最直观的感受。视觉感受在人的整体感知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正因如此,在目前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更注重视觉体验的营造,而忽视了与其他感官体验的融合。当下乡土文化景观还停留在意识表面,只是简单地从视觉角度进行功能上的设计,并没有扎实融合多方面的感知体验来营造丰富的景观氛围,因此也造成了当下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中视觉景观的单一性,使得景观空间中的感知体验单调乏味。

(二)听觉景观随意无序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作为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第二大感觉器官,二者相比,视觉感知的直观性更强,但听觉感知的范围更广,因此听觉感知也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听觉感知可以分为声音源和接收者两个方面,且这两方面的随意性都较大。这种随意性较高的听觉感受是指缺乏针对性的没有经过组织的声音,其中声音源的随意性一方面是来自没有设计过的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的是来自人工制造的声音,例如蝉鸣鸟语、溪水潺潺、雨水淅沥等独一无二的天然之音会给人带来亲近自然的愉悦感和放松感,而车辆行驶的轰鸣、人们交谈的喧闹、工地施工的嘈杂等声音在没有经过人为处理的基础上,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针对人为制造的不和谐声音,可以选择使用基调声、前景声、标志声三大人工声提升感知意境,通过对自然声音采集、还原进行二次组织设计运用到听觉感知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地强化乡土文化景观中的乡土感,提升游客及村民的听觉感知体验。

(三)嗅觉景观程式固定

嗅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感觉之一,也在我们意识中可以保存较为长久的感知形式,熟悉的气味会重新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温暖记忆,稚嫩的童年、温暖的家庭,等等。嗅觉相较于其他感官系统更加的敏锐,像刚出生的婴儿,虽然他们视力较弱,但嗅觉能力很强,所以他们能清楚辨别自己的母亲。目前国内对嗅觉感知的应用方式主要体现在芳香植物栽培,但这种程式化的设计风格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无法吸引人们对景观空间的参与和体验。因此,可以将植物和餐桌联系起来,让人们在用餐时联想到植物的气味。例如稻田餐桌,将乡土文化中多见的稻田作为主体景观,在乡间设下餐桌,并结合当地新鲜的有机食材,让稻田的清香和食物的馨香给参与者带来嗅觉和视觉上的冲击,留下难忘的体验。

(四)触觉景观延展联想

在一定程度上,皮肤感知依赖于视觉感知系统,由于视觉体验的主导地位,人们常常忽略了皮肤感知的影响。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确定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和特殊群体中,视觉感知系统的缺失反而導致了皮肤感知的独立,此时皮肤感知的效果会远远超过视觉感知的效果,但触觉能让参与者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和触摸,有更加强烈的真实感受。东西的材质不同,人触摸到的感受也不同,触觉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目标群体的详细信息。例如53岁的土耳其艺术家Esref Armagan,生来双目失明,但经过训练,他能画人物、青山绿水、房屋、彩蝶等,甚至还画了自己的肖像画。他能很好地运用色彩、阴影和透视比例等绘画技巧。同时,触觉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能让人产生联想,例如岩石的磨损会让人想象它经受的沧桑。

调研显示,乡土文化景观感知质量核心评价因子在于视觉感知和触觉感知。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主要在于营造视觉感知“看”到的纯粹的乡土文化景观和触觉感知“玩”乡土文化景观体验项目。

二、基于景观感知的乡土文化景观优化原则

(一)多功能整体性原则

多功能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不能单一只考虑某一种需求。在景观设计中,空间的功能复合度越高, 空间的被使用率就越高, 就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从而形成多功能、多类型的景观活动场所。在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中加入感知体验,从各个方面的感官系统来规划景观空间,形成不同空间的多样性,设计出具有多功能形态的景观空间,同时又都基于一个整体感知觉的系统上,保障了各类景观空间的整体性。

(二)参与互动性原则

参与互动性原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与景观空间中要素的交流互动。人们对外界环境了解的程度主要依赖于不断地参与到景观空间中发生互动体验。景观空间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们能否在这个景观空间中产生共鸣。将感知体验加入到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中能大大提高这种共鸣,在实际的景观空间中,主要是通过各个感觉器官共同体验和感受来完成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将不同的感知觉元素融合起来吸引人们主动参与到景观空间中去,加大人对景观空间的参与力度,增强人们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景观空间中得到放松。如在植物种植上选择无毒无刺的植物种类、利用疏林草坪给人们创造更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运用景观手法来改善自然环境等。

(三)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对乡村原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建立良好的生态发展系统。为了实现乡土文化景观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设计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村景观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根据实际情况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收益,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来提升景观环境,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运用感知觉,必须在满足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感知觉给人们带来良好的体验,不能一味只追求短期视觉上的效果,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要以保护现有自然资源为前提,保护农田,防止过度更新地形地貌,对于原有的花草树木,避免乱砍滥伐,从而促进乡土文化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打造农村优质生态环境。

三、基于景观感知的乡村景观优化策略

(一)视觉感知景观的乡土风格营造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形势下,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对乡村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破坏。目前乡村景观大多都忽视了地域的文化特点,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沿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这样很难满足人们对乡土文化景观的需求。乡土文化景观包含了人们的记忆,承载了历史的面貌,合理运用视觉感知要素,营造乡土风格,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乡村环境的归属感和乡土文化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性。

1.本土化景观建筑

由于建筑的体量较大,往往是视觉焦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觉感知体验,因此,塑造乡土化较高的建筑景观对于提升视觉感知景观有较大影响。建筑的设计应更多地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及特色,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要素,实现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升建筑景观表达的本土文化和地域传统的感知体验,营造高沉浸感的乡土文化景观感知体验。例如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在保留了原农舍的基础建筑后,利用天然建材,结合传统建造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与自然融为一体为原则,打造成了独特的奢华生态度假村。

2.民俗感景观小品

当下乡土文化景观中的景观小品美感较差,整体设计风格偏向普通化,缺乏民俗感。对于景观小品的设计,应尽可能地复原原有生活场景和生活习惯,可以根据乡村物件进行改造或提取特征要素进行再设计。例如无锡田园东方,将传统乡村生活中常使用到的水桶、菜坛等生活物件进行艺术化的改造,使老物件做到废物利用,通过视觉感知激发人们对过去清贫生活的追忆,提升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也侧面引导了人们对现有美好生活的珍惜。

3.多样性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在整体乡土文化景观中占比很大,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形成生态多样性植物景观,有利于直观地提高人们良好的视觉景观体验。可以针对不同功能的植物景观进行相应的设计,例如生产区植物景观以农作物、蔬果类为主,在种植方式上由于考虑到产量需求和管理便捷,大多采用行列式种植,这就造成了整体比较呆板。因此,此类种植可以考虑根据果蔬植物的颜色或形态进行图案化色彩设计,形成多彩的布局方式,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美感度和趣味性。

(二)打造乡土文化体验景观

调研发现,大多数人对于乡土文化景观中的文化体验景观兴趣度较高,因此,应在乡土文化景观中设计策划有特色的文化景观,以让人们通过触觉感知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

1.特色文化景观

在乡村景观中,可以灵活运用文化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该地区原有的文化和艺术特色,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艺术性人文景观新项目。将特色化作为总体目标,将文化环境纳入综合视野,整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渗透性本土文化景观规划,表达具有本土自适性的文化特色。如进行本土化文化展示、文化圖案设计、文化艺术雕塑作品等,提高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当地人文景观的认知水平。

2.主题性动态活动景观

乡土文化景观设计规划是静态景观设计和动态主题活动景观设计的综合。一方面,它利用视觉直观体验将乡村文化的美形象化。另一方面是基于参与各种动态的、体验式的乡土景观,融入并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对乡土文化景观的多元感受。山水风光,尽享乡村旅游的乐趣。以区域原有产业链为核心,融合多种休闲活动,策划具有吸引力、挑战性并极具民俗文化的活动,可以分两个方向进行。一是结合当今特色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方式,明确品牌特色作为活动策划的主题风格,让大家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业之道。例如提供农产品深加工体验项目,开展农家菜品烹饪和农场认领农产品培育等活动。二是通过有效的策划与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开展主题性动态活动。如针对儿童开展植物识别课堂、昆虫微生物认知、标本制作等活动,在观赏体验的同时了解科普知识,寓教于乐。还可以将主题性的活动与当下趣味性强、关注度高的综艺节目结合,提高人们的参与兴趣。

四、结语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下,乡土文化景观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中景观感知的应用较少,目前尚不成熟,忽略了人们的心理及行为需求。因此,基于感知觉的角度,从对乡土文化景观影响较大的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提升方案,以期创造更高品质的乡土文化景观环境,使人们拥有更全面、更直观的景观感知体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乡村文化,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朱强,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甜甜. 欧文·朱伯景观感知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作者简介:

周韦玮,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方雯,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周韦玮 方雯

上一篇:传感器技术中的机电技术论文下一篇: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