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平台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针对农村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无序、缺乏过程指导、评价单一等问题,立足支架式教学理论,倡导立足本地乡土文化,以教材为纲,以课堂为主导,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根据学情和乡土特色,通过整体乡土写作教学的框架,搭建系列性知识支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推动写作动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土文化平台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文化平台作文教学论文 篇1:

乡土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乡土作文教学是以乡土资源、乡土文化为依托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乡土作文教学拉近了新生代与乡土厚重历史文化的距离,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存在对乡土认识的偏颇,对乡土作文主题理解的思维固化。乡土的不是农村的,城市也有它的乡土;乡土作文也不是单一的歌颂褒扬家乡美,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引导更多的教师去思考关于乡土的方方面面问题,这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思考,继承发扬乡土文化中的精华。

一、乡土作文提出的背景

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这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享之不尽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乡土并不是农村孩子特有的,每座城市都有他独有的乡土资源,这是本乡本土的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城市也有他的过去,有他的乡土情意,也有很多本土性的知识可歌可颂,不能忽视城市的本土文化。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乡土取材,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自己家乡的认同感。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乡土作文无论是从取材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大角度来说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土作文的阐释与写作

(一)乡土作文的含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乡土”就是本乡本土。本乡本土是指主体生存地域的本土性,但是这并不排斥城市的本乡本土性,并不是只有农村才有本乡本土的,城市也是有他的“乡土”。每个人生存的地域都有他的特殊性所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他特有的本土的东西,可以是风土人情,可以自然景观,可以是标志性的建筑物,可以是特定的节日,也可以是某位文化名人,只要是具有代表性的展现地域的特征的就是乡土的。乡土,就是具有典型性的地域特征;乡土,不是乡村和农村的代名词,它是地域独一无二的象征,城市也有他本土性的东西,专属于他的独特标志,所以乡土并不排斥现代化的城市,乡土是包括城市的乡土。

有学者认为:“乡土作文教学以乡土文化为源泉,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它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占有丰富的作文养料,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写出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也有学者认为:“乡土写作应该是作家在真实地介入到乡土生活之后,在对乡土生活有一个真诚的思考基础上,创作出的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痕迹的作品。”

我们认为,乡土作文就是以乡土资源为依托为基础,以观察、发现、体验为方式手段,以乡土资源作为作文的取材,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赖以生存的这片热土的敬畏和热爱,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家乡的发展,深入的了解家乡的古今文化。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性体验性作文形式,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乡土作文的内容

1.抒写家乡的自然风景

每个人的家乡总有许多令人沉醉的如画般的风景名胜,使我们魂牵梦萦、留连忘返,比如各种奇峰峻岭,它们可能是令世界瞩目的焦点,比如黄山,林涛云海,层林叠嶂。安徽黄山就是一个乡土写作资源的典型。可以写游记类的散文,可以写黄山的一个景点,可以以任何片段作为作文的切入点。

2.记录独特的风土民俗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而乡土民俗是根的精髓是核心,它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灵魂,是一方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各地都有独特的风俗乡情,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风俗民情都在慢慢打上时代的烙印,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

春节贴对联、放爆竹、家家户户都会做圆子,象征着全家人都团团圆圆;元宵节观灯猜灯谜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吃绿豆糕;中秋赏月尝月饼……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但是并不会有农村还是城市的差异,大多数民俗风情无论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还是生活在农村中的人都传承得很完整。

风土民俗也是满载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下来一系列的关于气象、物候、农事谚语,至今仍为指导农事活动的生动教材,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比如一些农业谚语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些农谚可能已经不符合科学了,但是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仍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生可以留心搜集这些农谚,许多的民间俗语充满着智慧,满贮着真理,为我们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用心体会这些农谚,问问家中的长者关于这些农谚的真伪,产生感情共鸣,让自己在其中成长,长此以往语言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写作就如鱼得水,水到渠成。

3.赞颂家乡的古今文化名人

每个人的家乡总有那么几个名人,学生可以从探讨历史名人入手,写这些历史名人对家乡人民的影响、对家乡精神的影响,也可以写现代都市生活淡化了历史名人的历史氛围,人们对历史文化感悟的缺失、对家乡文化的漠视,也可以以史为鉴,多角度的谈论,这样乡土写作的内容既有料也不乏深刻度。

4.推荐家乡的特色物产

家乡总会有那么点特色的物产,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全聚德烤鸭、温州的鸭舌、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这些东西都是全国驰名的,但是也有一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特产,合肥宿州路上的詹记蛋糕店,卖的小蛋糕和酥饼都是合肥人最爱的东西,你无论什么时候去,排队买蛋糕的人永远让你望而生畏;鼓楼桥下的芙蓉蛋卷滋味还是和十年前一样;安庆有名的炒米,金灿灿的米粒泡上鸡汤,这种吃法也只有当地人才懂得其中的滋味。还有的家乡总有那么点让人歆羡的野味。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观察、品尝家乡的特产,体验家乡特产的制作工艺,感受家乡物产的特色与丰富,引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展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家乡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留心观察身边不难发现,村里的那条路变得越来越平整和宽阔了;进出村里的车不再是拖拉机了,有各种小轿车和商务车;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成了一片片整齐宽敞的厂房;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村里的父老乡亲不再闭塞的只知道种地干活了,他们也会在一起谈论两会的惠农政策;孩子们也知道上网了,透过互联网看世界的繁华。面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生活在其中的一员有没有作为一个思想者去思考这种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思考家乡的变化。思考是写作的前提,没有深度的思考就不会有优秀的写作素材,更谈不上写作的深度。以家乡变化为内容,激发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培养乡土情感

(三)乡土作文的教学理念

1.乡土写作“生活化”理念

乡土作文从取材到写作完成都是在践行生活式的教育理念。而这种生活教学教育理念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乡土作文教学就是一种生活教育的具体化形式,也是一种乡村教育的细致化。学生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就是一种参与到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在生活中所得到的东西会更加深入人心,把所学到的东西作为文章的写作素材,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乡土写作“本土化”理念

石中英先生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而作为乡土写作的乡土资源就是所谓的本土知识。乡土知识和本土知识的产生都一样,是由生活在一定文化时空中的本土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独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所产生的。而这种本土性的知识或者说乡土知识也只是停留在小范围内传播,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时空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乡土资源就是这样一种本土性的知识,要充分挖掘隐藏在其中的特殊的知识行为,写外人不知道的东西,取材就自然会有它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这也正是乡土写作的意义所在,让本土性的知识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让本土性知识在不同的时空留下痕迹。

三、乡土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为保证乡土作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要明确几个问题,乡土作文教学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要运用到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乡土作文教学又有什么样意义?

(一)乡土作文教学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开放性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乡土资源内容的探究上,不能仅仅只局限某一方面,可能是农村的劳动,也可能是民俗风情,也可能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可能是乡土小吃。二是关于实践活动体验的对象、范围的开放性。体验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乡土的东西,可以是简单的参与到农活中,可以是一次集体旅行,可以是参加一次集会游行;体验的范围不限于学校、教室、课堂上,家庭、社区、任何生活场所,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为实践活动体验开辟广阔的范围和空间。

2.体验性原则

乡土实践活动的体验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践等方式;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具体的活动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体验以及搜集信息等等。

3.自主性原则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在良好的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乡土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为学生做好铺垫,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的投身于乡土作文的学习中,不论是从对乡土材料的占有上还是后期对材料的处理中都要充分运用自主性原则。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策略

作文不是一门课,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阐述:写作过程,或者说是一篇优美流畅的作品诞生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步骤和艰辛的工作。而教师在其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否得当就要取决于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乡土作文写作水平的高低。

1.转变乡土作文写作的观念

开展乡土作文写作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对乡土作文的正确理解。乡土作文的写作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拘束在歌颂、赞扬家乡的大好河山和淳朴、勤劳的民俗风情,大多数教师在关于乡土作文的问题上容易出现两个错误:一是对乡土的理解狭义化,以为乡土就是农村的,忽视城市的乡土性。二是对乡土作文的主题的单一化理解,以为乡土作文是歌颂家乡的作品、是寄托思乡之情的作品。教师要转变以上两种错误的观念,才能正确指导乡土写作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乡土的概念,也启发学生去思考乡土的种种现象,乡土值得歌颂、赞扬的地方固然很多,但是也不能忽视乡土中不好的一面,例如封建性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乡土的各个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要学会客观的思考看待身边的事物。

2.全方位了解本地的乡土资源

教师要对乡土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是通过搜集的资料和查看本乡本土历史典籍了解一些风俗民情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风俗民情的意义,客观分析这个风俗民情是否都是合理的,又有哪些已经不合时宜,分辨出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教师首先对乡土资源要有感性认识然后跳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客观地对待乡土文化的方方面面。二是新生代的教师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因此我们建议教师要寻访本土的老人,向他们打听乡土的一些并没有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的习俗和知识,并加以记载,再对已经搜集到的东西加以整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形成简单的乡土文化的教材。三是对已有的材料加以选择和辨别。教师在占有丰富材料的情况下要鉴别收集到的材料的真伪,多方位的考证已有材料,再加上主客观地条件,加以判断。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

实践活动体验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步。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写作前对素材的搜集和占有,对情感的体验和积蓄,最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这是一个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情境。实践活动体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求知的平台,而写作贯穿活动的始末,好的作品才是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家门,走出教室,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农活中去劳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组织集体活动探寻家乡的风俗民情;参与到乡土的传统节日中;亲近大自然,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和特点。

(三)乡土作文教学意义

乡土作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把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忽视的乡土的美景和风俗唤醒,不要让我们的根遗弃在这个时代。在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中,学校应该在重视培养青少年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本土意识或乡土意识;在培养他们作为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个性与自觉性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作为本土社会成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乡土作文教学是捍卫乡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一块坚定的阵地,它把乡土资源和作文写作紧密结合,用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作为写作对象,拉近生活与写作的距离,让学生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注生之养之的这片热土,关注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抓住生命的根,不让乡土文化和乡土精神被遗弃。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模式研究”(BAA1100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瞿菊艳.因势利导,激活乡土作文之源[J].科教文汇,2007,(12).

[4]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08).

[5]陈家生.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阮晨,彭小明 浙江温州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00)

作者:阮晨 彭小明

乡土文化平台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农村中学乡土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针对农村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无序、缺乏过程指导、评价单一等问题,立足支架式教学理论,倡导立足本地乡土文化,以教材为纲,以课堂为主导,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根据学情和乡土特色,通过整体乡土写作教学的框架,搭建系列性知识支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推动写作动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乡土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其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促使学生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因其缺乏序列性、低效率缺乏过程指导、、评价单一及学生缺乏深度写作思维等原因,一直处于劣势。要改变这些难题,作文教学可结合本地的乡土文化,整合教材,通过整体规划,搭建各种学习支架,介入知识等教学实践,给予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推动写作动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一、整体规划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应是他们写作的肥沃土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结合本土的文化,整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重获生活的体验,,开发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生搭建整册教材的支架,做到有计划地推进写作教学。

(一)利用乡土文化素材,整合教材资源,推动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发展

从题材类别划分,根据中考作文的五大母题:我与人生、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历史(文化)、我与自然,以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为立足点,整合单元资源,结合单元的写作任务,搭建学习支架,巧挖当地的乡土文化,形成专题,进行序列性的作文教学。本地的乡土积淀深厚,有悠久的古建筑,有风格独特的语言,有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因此,乡土作文的专题可分类:家族故事、风物民俗、特色建筑、自然风光。七年级的写作教学重点以“家族故事”为专题,注重写景叙事和写人叙事技法传授,搭建学习支架,教学重点在于“五笔叙事法”和写出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八年级的写作教学重点以“风物民俗”和“特色建筑”为专题,注重搭建学生写作支架,落实写物叙事和写人叙事的技法传授,文体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教学重点在于“详写一笔”中的制造悬念、情节波澜起伏。七八年级的共同写作教学专题是“自然风光”一块,重点在于传授学生的写景技巧。九年级则根据近十年中考作文题目,利用乡土作文素材,从写作技巧上开设关于审题、选材、立意、内容等方面进行突破,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为中考作文做好准备。

以课文为范本,教师为学生搭建写法知识支架,重构写作思维,介入乡土写作素材,使学生从写作知识走向写作实践,使写作技法可视化,从而推动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发展。

(二)制定教材的乡土作文教学框架,使作文教学可具体实施

立足教材的单元写作要求,根据乡土文化的写作专题,制定本学期的写作教学任务。将地方文化资源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互相融合,打通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制定教学规划和框架,分点突破写作难点。我们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六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在进行整合所学课文的写作知识后,结合七年级的写作文体要求,开发本地乡土文化,制定以下教学框架。

对于大部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作文写作难度极大。但是教师在每次单元作文前明确写作任务,开发本土的乡土素材,为学生搭建了素材积累的框架。学生在明确的写作任务前提下,观察事物,查找资料,深度认识事物的前提下,必然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

(三)做好专题框架,为写作提供丰富写作素材

农村中学大多数处于乡镇之中,乡村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优美的乡村景色,这一切为乡土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以下专题:

教师利用好乡土素材,合理创设情境,搭建好任务单,必然能驱动学生的写作内需动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写作。

二、搭建各种支架与知识介入,为写作提供平台

乡土作文教学需要根据学情和单元写作要求,搭建乡土作文教学的系列性大支架,即情境支架——知识介入支架——写作素材支架——评价支架。由此实现学习写作内容到写作实践的转化,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搭建情境支架

“创设真实情境,是指让学生身处真实事件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事物,感知事物,从而推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发展,拉近学生与生活、写作内容的距离。本人执教统编版教材时,教学采取了真实情境支架、问题支架、情感支架、任务驱动支架等,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关注自己的生活,给予学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写作真情。图表如下:

(二)搭建知识介入支架

作文教学,往往出现这样的困境。一節作文课下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但是一到写作时,思绪混乱,不会运用写作知识。因此,作文教学整合经典篇目或文段中精妙的写作技巧,为学生搭建好知识介入支架非常重要。在回顾课文范本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学习支架与策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语言表达、选材技巧以及写法。比如统编版八上第四单元《背影——抓住细节描写,把握动情点》《白杨礼赞——欲扬先抑的写法》《昆明的雨——以小见大写法指导》,可从回顾经典文段中,为学生搭建好知识介入支架。教师出示直观性范例支架,引导其运用于写作中,通过梳理重组写作技巧,形成清晰的可视化思维。教师再结合本地的乡土文化,为学生提供写作实践支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以《昆明的雨——以小见大写法指导》为例,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以主线“我想念昆明的雨”贯穿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线索,分析文本围绕“昆明的雨”,抓住生活的平常事物,用场景描写、叙写片段来突出人物的淳朴善良,体现生活的淡定从容,从而突出了作者想念昆明的人事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搭建好本篇课文的写作技法框架,通过思维导图直观性展现作者抓住有地方特色的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写法,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并指导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于作文中。然后教师再利用本地的独特物产,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范例,搭建好行文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实践支架上,从而使学生明白以小见大的技巧。这一直观性的可视化思维指导于写作中,可改变学生思路不清晰、写作技巧运用不娴熟、主旨不突出的弱点,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写作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熟悉的乡土素材,既降低了农村学生写作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回归和传承,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搭建写作素材支架

农村学生大多数作文写作题材老旧,不善于从自己生活取材。即使选取的是生活素材,也因缺少地方特色而在素材上无法创新,故而无法取得高分。学生身处农村,却缺少对农村自然景色、历史文化、民风物产的了解,无法写出对当地事物和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作文自然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在乡土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遇到写作素材短缺时,引导他们调动各种生活资源,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把握熟悉事物,写出自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进而认同本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取材时,为学生搭建写作素材支架,引导学生查阅本地的民俗民风资料,布置观察、调查、参观、走访等活动,填写表格任务单,推动学生自己积累素材并运用写作中。如本人进行“选材”作文专题教学时,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开展写作任务单,呈现选材的框架思路,引导学生整理素材。学生通过链接素材,把握自己熟悉的乡土生活素材,填写思维导图时,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场面,从而选出作文的独特素材。

学生在支架任务单的驱使下,从不同角度挖掘自己生活的素材,开拓思维,触发写作灵感,提高创造力。有了作文思维导图写作支架的指导下,在回归到熟悉的生活素材后,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调动,明确了写作步骤,降低了写作难度,写作灵感得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思维变得条理化和可视化,学生能明确围绕中心写作,把握选材的技巧,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下图是学生填写好支架好,呈现的丰富素材,体现了素材的创新、典型、真实等特点。

(四)搭建评价支架

写作教学一般有写作前指导、写作过程指导、写作后评价。目前,写作后评价多为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等形式,但是多以师评为主要标准,学生的主体评价并不突出。支架式教学理论启示我们应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作品,在评价内容方面也尽可能多元化。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写作后的作文评课,把多元作文评价作为作文课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搭建好直观的作文评价表,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评价表去给自己或他人作文评分,自然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作文的得失,从而学习他人作文的优秀之处。由此可见,多元评价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而教师搭建好评价支架,就可以作把文课的学习目标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多评多写,作文技巧自然娴熟于心,知识自然深入脑髓

学生写作思维的激活,除了教师、教材、学生自我的体验,还可以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和对话。多元评价表的搭建,在“一对一”和“一对众”的对话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在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思考和观点,学生的表达水平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中得到提高。

乡土作文教學,内容庞大繁杂,很多教学活动往往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以读促写,搭建好系列的支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阅读文本的能力,更考验教师的写作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整合资源,挖掘本地文化的基础上,从学情出发,确定写作的支架和策略,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方舟.提供写作支架  助力过程指导——以《“突出中心”写作思维训练》为例[J].2021,(02).

[2]范兢.融合乡土场域,开发“行走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与学[J].2021,(07).

[3]蔡雅婧.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

[4]姚婷婷.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梁慧婵)

作者: 何柳青

乡土文化平台作文教学论文 篇3:

高中语文教师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且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区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积累、沉淀下具有本地方所独有的优秀文化,将地方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而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责任就落到了语文教师肩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整合地方文化资源,这是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探讨的課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地方文化;整合;角色定位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方、本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不同地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汇,共同凝聚成了华夏文化。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成熟,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的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不仅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积极作用。

一、正确认识地方文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给了大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母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不同区域、不同地方文化的共同体。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他们就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真正做到“文以化人”,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担当意识、牺牲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

(一)地方文化资源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对高中生展开调查时发现,不少学生都认为语文课枯燥,任务繁重,学习兴趣不高。在听评课活动或各类课赛中,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倒是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而在常态课中,则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引入较少。其实,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将这些地方文化和当地的文化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可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想北平》《我与地坛》《江南的冬景》等作品,在行文中,或记民俗风情,或写乡村美景,或借乡土来抒发情感,都有地方文化的影子。在教学中就要利用好这些地方文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结合课文内容,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活动中,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如《荷塘月色》中,可从谈家乡的美景说起,如狼山风景名胜区、海安江淮文化园、南通狼山等,引导学生由说本地的景物而引出荷塘月色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兴趣就较为浓厚。又如古代人物传记的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说出当地的名人,再引入课文。又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收集本地区的中国建筑,在课堂中利用课件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本地文化中学习中国建筑。本地文化学生较为熟悉,借助本地文化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更利于语文活动的展开。

(二)地方文化资源可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之情

每个地方在历史的发展中都会积累、沉淀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高中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能读诗写文,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可拉近语文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先生以42个秋字来渲染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而这“清”“静”和“悲凉”中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故都的怀念,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在这“清”“静”和“悲凉”中,有对“秋”的落寞之情,满满的故乡之情,有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深深的爱国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运用好地方文化资源,点燃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如《祝福》的教学中谈及“送灶”的地方文化,不妨让学生说说本地方的一些民俗文化,不少学生就说到了江苏南通的“僮子戏”“踩文蛤”等。同样,在《边城》的阅读中了解到了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放灯,学生马上就开始说起吃粽子、插蒲艾、挂香袋、炒合菜等民俗。如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引入地方文化资源,课堂变得更有趣了,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了,内心增强了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地方文化资源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文化人,就是要用思想理念去引导学生,要用爱国主义去熏陶学生,要用优良品德去塑造学生,那么,“文”来自何方?就来自传统文化,就来自地方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无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就是这些地方文化丰富了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再造和升华,滋养了华夏儿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教材用地方文化去熏陶、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想得以提升,行为得到培养。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学生被刘和珍的爱国情感所折服。此时,引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的序幕”“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以地方文化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积极。

二、高中语文教师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中的角色定位

“时而化之,德而成之,材而达之,而传习不与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甚至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阶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所肩负的不仅是“教书”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是“育人”。结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作品来看,都是具有丰厚意蕴的名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化作品时,还要注重挖掘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为此,笔者认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中,角色定位有以下几种。

(一)地方文化资源的示范者、传授者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人,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就要成为地方文化资源的示范者。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如何将这些地方文化有效地和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充分地了解地方文化,要身体力行,成为地方文化的践行者。在工作之余,应到所在地方去多走走,了解本地方的文化资源。要对当地的民俗、饮食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运用好地方文化。

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践行地方文化。如过年,每个地方的民俗都有不同,如《祝福》中就有“送灶”的民俗。在教学中,教师亲自给学生表演“僮子戏”,参与“踩文蛤”等活动并收集照片,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方文化。传授地方文化,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身边去感受和体会。如学中国的建筑,教师如果单纯地讲授或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学生很难获得体验,可利用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在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下,真正地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才能感受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地方文化资源的示范者,要真的行动起来。“光说不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只是教方法,给予写作指导,很少有教师自己写作,这又如何给学生示范呢?同样,在渗透地方文化时,若教师对地方文化资源不够了解,对当地的民俗、饮食等文化没有深度掌握,又如何传授给学生呢?为此,教师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示范者、传授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行为示范。

(二)地方文化资源的践行者、引领者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资源,要将地方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化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与学生谈爱国情怀,教师必是爱国之人,否则,就是空谈。与学生说勤俭节约,那在生活中,我们定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模范,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散文,必定满舌生花,让学生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引导学生探究古文,必定是博古通今、口若悬河,方可激活学生。教师谈及祖国大好河山、长江黄河、三山五岳,了如指掌。谈及民俗文化、节日饮食、丧葬嫁娶,对地方的民俗了然于心。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谈及曹雪芹乃江苏人,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诗人柳亚子、当代作家苏童等都是江苏人,学生心中也就生出了仰慕感和自豪感。再如宜兴紫砂陶器更是闻名中外,教师甚至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紫砂壶的制作,让其在活动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熏陶。

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教师多学习、多研究方可“知”,在此基础上,更要“行”,要真正成为地方文化的践行者。鲁迅先生写《祝福》的“送灶神”时,不仅是因为他知道灶神,更是在生活中见过、研究过才写得如此逼真。沈从文在《边城》中所刻画的美丽湘西景色之所以如此动人,是作者对湘西的认真观察和了解。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行动起来,以自身行为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如昆曲也是江苏的一大地方戏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时,来一段汤显祖的《牡丹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者、推动者

一方文化滋润一方人,地方文化在对人的思想引领、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是学生前进的领路人,更应熟知地方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教师平时工作自然是繁重的,制定计划、上课、批阅作业、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等,但教师依然可以利用周末、假期去了解地方文化、学习地方文化,真正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为地方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当然,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对地方文化的学习中,可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相应的地方文化研究场所,教师可与其建立沟通关系,多了解地方文化、学习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

在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就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只要把语文课上好就行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那是政府部门、文化部门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高中语文教师,所肩负的是“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虽然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中教师的力量可能尚弱,但确如一条条小溪一样,当无数的小溪汇聚时,方可成河、成海。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中,教师要利用好校园这一平台,如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地方建筑、地方名人等作为内容,如組织学生开展地方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等。

当下,网络发达,快餐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高中生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为此,高中语文教师更应成为地方文化的保护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地方文化,还要注重以地方文化的精神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地方文化,能主动去学习地方文化,让学生也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宝库,是培养学生爱家、爱国情感的有利资源。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在语文教学中将课本之外的地方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将地方文化资源和高中语文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地方文化的示范者、引领者,还应成为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修慧娟.地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尝试[J].中学课程资源,2020(6).

[2]蔡玲玲.找回课堂被丢弃的地方文化——谈高中语文地方文化专题教学[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1).

[3]崇俊.开展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9(9).

[4]杨邦俊.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尝试[J].语文学习,2010(10).

[5]修芳萍.让地方文化走进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2018(6).

作者简介:汤倩倩,女,1979年生,江苏启东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启东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汤倩倩

上一篇:晚清棉纺织业贸易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