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中日甲午战争和

2022-11-05

第一篇:第五课中日甲午战争和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还要了解两次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创设问题情境、史料探究等过程,运用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讲述两次战争及列强的暴行来铭记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讲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二、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导入甲午中日战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接下来就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析列强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还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战争背景,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在讲述战争经过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并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并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

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探究中国失败的原因,就可以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供学生分析。让学生讨论,再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的能力。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关于条约内容课本有详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师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方式适当补充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 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的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最后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

第二篇: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 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 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 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 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 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国民族工业(或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 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 【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 【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 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第三篇:第五课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第五课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懂得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及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形成一些保护个人隐私的技能;让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责任感。教学重点:隐私的内涵。

教学难点:隐私权的概述。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个人权利与人身尊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隐私权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的一项重要权利。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碰见这样的情景:自己的日记被父母翻看过?你不愿意告诉别人的内心秘密被他人当作笑料,四处传播;你异性同学的来信,被他人截留拆阅……当你遇到这些情景时,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什么权利正在受到侵害?

【讲授新课】

一.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讨论书P46“小红……”案例。

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回答。

对于公民个人的电话号码、住址、家庭情况等,如果他人不愿公开,我们不能强求,这属于个人的隐私,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的意愿。

什么是隐私呢?隐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板书)

隐私就是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对吗?为什么?

隐私不一定是见不得人的个人丑事,只要是属于个人的不愿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且与公共利益、他人利益无关的存个人私事,都是个人的隐私。

个人的隐私要不要加以保护,为什么?(板书)

现实生活中,你听到或看到了哪些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案例?请举例。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公民的隐私权呢?(板书)

我国一些相关法都对公民的隐私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宪法、民法、刑法等,那么,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有何积极意义呢?(板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我国的相关法律,对公民的隐私权的保护有哪些具体规定呢?(板书)

请学生结合书本P

48、P49的两侧案例,进行分析,并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及案例分析作全面点评,并归纳如下:

隐私权的内容:

个人生活安宁权。

个人信息的控制保密权。

私人通讯秘密权。

(板书)

思考题:

小明在学校期末大考时,发现好友小刚在考试时作弊,为了保护好友的隐私,小明没有对任何人声张。回家后,小明又无意中发现爸爸接受下属单位的贿赂,小明心想,这是爸爸的隐私,不便张扬。

问:请你来评判一下小明的想法与做法。

教师作总结性点评。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大家有何收获?我们在生活中,光是了解公民的隐私权显然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学习。

第四篇: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备课资料]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

20

11、

9、14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②欧美亚许多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德意统

一、俄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列强重启战火。1890年代:中日战争。1900年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国号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等。甲午属于干支纪年。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大陆政策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加上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急于对外扩张,制定了就近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1847侵台,侵华之始,1876《江华条约》,侵朝之始。 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提出将中国分成六块,标志大陆政策完全成熟。 (2)朝鲜:东京党起义

1894年东京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不请自来。三合一镇压下去。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2、经过: (1)爆发:

1894.7.25 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 1894.8. 清对日宣战。 丰岛海战:

又称“牙山海战”,清增兵朝鲜,遭日舰偷袭,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日舰从此取得朝鲜海面的制海权。海军在国土安全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掌握制海权,制海权的丧失,舰队就会成为一堆漂浮的废铁。

(2)阶段:

①第一阶段(1894.7~9)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走 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主力尚存,未定最后胜负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②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一路——朝鲜→鸭绿江→九连城(聂士成)

二路——花园口→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局:

(1)军事上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标志性建设成果毁灭) (2)外交上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马关)

①内容:

一批工厂:在商埠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合法化,免收内地税) 二亿白银:军费赔偿 (7年内8次付清)

三块土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台湾是我国最大岛屿,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附属岛屿88个。此处为何将“澎湖列岛”单列?系日方提出,恐中国签约后,临时将澎湖列岛划出台湾省,或并入福建省。《开罗宣言》也是并列提出。) 四口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②危害:

《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依据:割地赔偿最多) a割地:

破坏了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赔偿:

加重人民负担;三年财政总和;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清政府大举外债。 c开埠:

进一步深入内地 d开厂:

掠夺中原料、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反响:

a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了俄日矛盾;反映了列强在华既勾结又斗争的关系。 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政府放弃,民间反抗)

台湾保卫战:1895.5~10.

最后一战:台南

义军领导:丘逢甲、徐骧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c公车上书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拳→义和团(“团”:地主组织的地方武装“团练”。意义:取得某种合法地位;规模有所扩大。民团:保家卫乡,政府认可),反洋教斗争→反帝斗争(“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爱国性质,局限性:放松警惕、盲目排外),山东→直隶→京津,大量进入京、津,约10万人。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侨民

3、经过: (1)占领天津 (2)占领北京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特点:

(1)突发性:

不似鸦战、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清军和义和团主战的愚昧性:

围攻使馆50天。按国际惯例,使馆的安全,就由驻在国政府负责。德国公使被杀。三国使馆被焚毁。中国“野蛮”之名遂成。

(3)清对外宣战,未指明何国;列强未向中国宣战,不承认战争状态,未断交、撤使

清宣战原由:收到十一国要她归政的假情报,向十一国宣战,太后成为历史上最勇敢的

女人。

5、罪行:

烧杀抢掠。

6、结局——《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8.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近代中国首都三次为敌国占领(1860、1900、1937)。西太后和光绪帝带领部分王公大臣逃往西安,此后联军一面镇压义和团,一面筹划与中国“议和”,订立新的不平等条约。在逃跑途中,太后命庆亲王奕匡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议和”谈判长达一年多时间(主要是列强内部在惩办“首祸”、“赔款分配”等问题上的分歧),于1901年9月7日,与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太后满意批准了条约:一不要归政;二不要割地。 (1)内容:

①赔款:4.5亿两白银,每个中国人一两,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庚子赔款”。 ②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并驻扎军队,界内中国人不准居住(驻军权)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海上运兵直抵北京。 ④惩办参加反帝的官吏,或革职、或处死;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2005年春季高考题,最能反映工具论。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六部时,吏部为首。外交部长为中央政府的首席部长)

通过条约改变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名称、地位),在中国不平等条约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罕见的。

(2)危害:

依据教材四点。 (3)影响:

①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

《辛丑条约》未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光绪仍然是囚徒,慈禧太后仍然垂帘听政。 ②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依据:

条约中的

2、

3、

4、5点,尤其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这一条。条约表明,清政府已完全向帝国主义屈服。二鸦后,清政府只是开始成为工具。当时,清政府内部出现顽固派、洋务派,前者排斥外来先进事物,主张寻机将外国人逐出中国,后者主张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也讲求“自强”。皆极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而《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内部不再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区别,整个统治集团都失去了与列强进行抗争的信心,甘于做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的工具,革命党人曰“洋人的朝庭”。

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鸦战后开始沦为,此处完全进入。 ④此后的反清斗争客观上具有反帝性质。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五篇:【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第 1 页 共 5 页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 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 2 页 共 5 页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第 3 页 共 5 页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小结】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

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

第 4 页 共 5 页

面?让历史告诉未来。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本设计注重的是思维的扩展,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反复穿梭,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实施过程中,突出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挖掘方面,稍弱一些。而且,由于时空跨度大,要求教师有极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第 5 页 共 5 页

上一篇:单位养老保险缴纳证明下一篇:队伍素质提升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