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2024-04-18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共11篇)

篇1:《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班别: 姓名: 学号: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大战和邓世昌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复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请同学们速读第一目“黄海大战”,想一想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学生阅读课文……)

师:黄海大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在大战中邓世昌以身殉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大战的经过,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生: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师:回答得很好,(播放邓世昌与黄海大战的相关图片),同学们,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队袭击,战争中,丁汝昌身负重任伤,坚持指挥,邓世昌大义凛然,以身殉国,日军损失惨重,我军代价沉重。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的什么精神。生: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不畏强暴,英勇就义,以身殉国的民族精神。师:回答得很好,邓世昌英勇无畏、慷慨就义、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等一些战役,但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战争结束。师:(过渡)好了,同学们,通过第一目《黄海大战》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是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上面的图片,然后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来默读第二目《马关条约》的内容:

1、《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熟悉《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师: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很快就侵占了辽东半岛,接着又夹攻山东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京师震动,慈禧太后急忙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并且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谁,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生:《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师:回答得很正确,好了,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宁波、苏州、杭州、重庆)等。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请在下面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待会请几位同学来回答。(学生开始自由讨论……)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生:《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师:不错,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大家都知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面请大家看上面的表格比较一下《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谈谈《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学生开始讨论……)

师:好,现在请你们给一个代表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出来……请举手…… 生:《马关条约》割地相对多;赔款数额大;开发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经济侵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请举手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很好,《马关条约》割地相对多;赔款数额大;开发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经济侵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放出答案幻灯片……)

师: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在《马关条约》这一目里,我们主要学习了几个问题?

(学生归纳……)

生:我们学习了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三是《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我们就学完了,在这一课里我们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黄海大战,二是《马关条约》。黄海大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有代表性的战役。双方的实力,反映出的问题都是双方各自情况的一个缩影。《马关条约》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决定因素就在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同学们下去后,还是要通过《马关条约》的内容来领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句话的含义。

[布置作业]

1、连线 ①1842年

①《南京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等 ②1860年

②《马关条约》

②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③1895年

③《北京条约》

③割让香港岛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3.“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C.《马关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D.

篇2:《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学情预测: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学情分析:

帮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教与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 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 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 “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 “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伊藤:“如果这样,立即派兵到台湾。” 李:无语。

旁白:1895年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请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学生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一史实。

知识卡片: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教师导学:今天台湾岛内有一小股“台独”势力兴风作浪,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你能用我【解读史料,感悟历史】

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

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教训?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知识拓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能力提升1: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

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能力提升2:

《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思完善,巩固落实】

联想游戏:由„„我想到了„„,以此来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寄语】

国人犹记百年前,甲午海战败师还;屈辱历史已铸成,落后腐朽是必然;年少仍然需努力,国家富强立新功。

四、当堂检测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学生掌握历史对比评价的方法。从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约的内容的认识。

篇3:《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导言以渲染气氛

课前的导言, 好比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好地集中, 思维得到积极地活跃起来。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记载着许多残酷的史实, 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言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开启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闸门。这种浓重气氛的营造, 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进展而发展, 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二、以故事引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导言营造了浓重的气氛后, 教师讲述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无力镇压, 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的故事, 自然引入日本帝国主义早有吞并朝鲜的野心的史实。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中国派兵进入朝鲜, 将是日本实现其野心的一大障碍, 日军便不断向清兵挑衅, 先发制人, 袭击清政府运兵船, 阻止清兵进入朝鲜, 甲午战争爆发。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 故把此次战争称为“甲午战争”。故事讲完, 接下来就是教师放映《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讲述战争的起因、经过, 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你了解致远舰吗?管带邓世昌是在哪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教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拓展延伸:以学习小字部分内容, 剖析海战进一步溃败的原因及结果

洋务派为北洋舰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因此, 黄海大海战后, 李鸿章为保存自己一派的实力, 命令北洋舰队不准巡海迎敌。这样, 日本舰队控制黄海制海权, 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夹击。由教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后重点讲述旅顺陷落和旅顺屠城, 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教师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相关内容, 指出在威海卫一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它的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将中华民族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甲午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

甲午战争失败,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 中国面临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 (1) 甲午战争前, 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 中日的情况虽有不同, 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2) 甲午战争的胜利, 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 财富大量流出, 国势颓微。 (3) 甲午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 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让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4) 日本占领朝鲜、台湾后, 在战略上对中国东北、华东构成直接威胁, 获得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5)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 极大地刺激了其侵略他国领土的欲望。总之, 清朝战败是最为耻辱的, 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日本通过这次战争给清朝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此后, 中国面对的是接踵而至的西方列强的瓜分,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马关条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时要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二是《马关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危害。

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要教好本课, 在学法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如: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加深。通过两个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从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 揭示满清王朝的腐朽以及中国战败的根源, 从而加深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篇4:中日打响“舆论甲午战争”

两国外交官互喻“伏地魔”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国强烈谴责,两国外交高官也借助西方主流媒体展开口水战。刘晓明1月2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说:“对于日本而言,如果说军国主义像阴魂不散的‘伏地魔’,那么靖国神社就是其魂器之一,代表了这个国家灵魂的最黑暗部分。”

刘晓明随后还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十点新闻》的专访,再度将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强调只要靖国神社还留存在日本人民记忆之中,军国主义就始终阴魂不散。

林景一1月6日则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反指中国才是邪恶的“伏地魔”。林景一说:“一个在过去20年军费年均递增超过10%的国家,却称邻国为军国主义者。目前中国的军费预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是日本的两倍多。他们企图通过武力或恐吓改变现状,这不仅引起了日本的关注,也引起了东海和南中国海邻国的担忧”;“中国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寻求对话,并依循法规解决问题,二是在地区内扮演‘伏地魔’的角色,放任邪恶的军备竞赛和局势升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7日也加入战团,她在记者会上指林景一的言论“十分无知、无理、狂妄”。华春莹强调:“对于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人民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魔’,日本只有敢于勇于正视并且战胜自己历史上和心理上这个最黑暗的‘魔’,它才有可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否则它只会继续处在历史的被告席上。”

《人民日报》近日也连续发文痛批安倍为侵略翻案,为战犯张目,公然挑战良知和国际公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则质问美国还能不能管住日本,诅咒安倍“就该睡不着觉”。

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1月7日发表社评,认为中日“舆论甲午战争”已经打响。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让日本处于尴尬境地,但日本国家机器的舆论战能力很强,它的舆论引导能力、制造热点能力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日本将千方百计把中日冲突描绘成它同一个威胁世界的集权大国之间的斗争,从而唤醒西方主流舆论对它的同情,让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情结主导西方舆论界对中日冲突的态度。

学者:中国要与曾受日侵略国家联合起来

社评建议,中国要紧紧咬住安倍参拜和他的历史观不放,抓住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巨大态度差别不放。要让世界知道,中日之争是中韩等亚洲国家同日本的共同斗争,是以德国还是以日本方式对待二战的态度之争。社评说,中国要把自己的要求讲述得简单明了,就是日本首相不能参拜甲级战犯,因为他所参拜的是同希特勒、戈培尔一样的罪人。

针对安倍晋三此前大手笔金援东南亚国家以争取对日本立场的理解,中新社1月7日引述社科院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说,中国要与亚洲受到日本侵略的更多国家联合起来,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交流,共同铭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才能防止历史重演。如果不采取行动,亚太地区的宁日不多。

(据《联合早报》)

篇5: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1、知识与潜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

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资料。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其实,日本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但是他很快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不久就制定了一个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东北;第三步,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在我们这天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所以,当日本出兵侵占朝鲜后,很快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三、讲授新课:

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料: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2.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资料。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状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个性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构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齐,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四、小结: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篇6: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甲午战争视频短片、甲午战争示意图、精选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甲午中日战争课文 3.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具备一些基本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由日本的战略扩张所一手引起的,邓世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组织

2.导入:播放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短片,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3.讲授新课:

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

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让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找学生回答《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④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总结,点拨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海战的战况,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师生共同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巩固练习:师生共同完成精选习题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去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分析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积极影响,如刺激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篇7:《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1840年——19,这是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地深化,一直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的过程。其间列强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四次,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节内容在整个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重点是要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日外交方面的背景分析,向学生指出弱国无外交,一国之外交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从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授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初定为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分析学情,突出主体

实验高中的生源基础比较差,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设疑导课,引入情境

放《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研读教材,因势利导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场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回答)(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入手分析)

(得出结论)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走上近代化的工业国家;政治上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对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

那么日本是如何转嫁危机的?(归纳):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投影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看材料并分析)

篇8:《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首先说说“起”。一首诗歌的起句很重要, 它往往起到破题、引领全篇的作用。一堂课的“起”也同样重要, 实际上它就是如何带领学生快速地走进你的课堂, 融入课堂的情境。这不是我们走进课堂来这么一句“这节课我们来上……, 请大家翻开课本到XX页”就能解决的了, 这需要花费点功夫。比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多媒体给学生投影“甲午战争”的一些图片, 更好的还可以投影有关视频, 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根据中日两国的钓鱼岛争端来一段煽情的语言……这样的开场如何不让学生快速地跟着你走进课堂呢?

再来谈谈“承”。“承”在一首诗歌里是对“起”的延深, 在历史课上就是指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的学习与突破的过程。这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笔者让学生针对四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并加以交流展示: 1日本发起甲午海战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一下中日甲午海战的经过。3甲午海战后签订的条约是什么、签约的时间以及签约的代表人物。4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及影响, 看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如何。前三个题目比较简单, 学生在文中就可以找到关键语句, 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具体答案, 对于学生来说, 第四题是个难点, 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前加以点拨, 然后再让学生重点加以讨论, 收到的效果很好。

对于“承”的部分, 自主合作小组讨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主要起到“导”的作用。这个讨论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靠团队的力量去解决, 如果教师图省事,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势必又回到以前的状态。

接着谈谈“转”。“转”在诗歌里非常重要, 读懂它也就了解了诗歌的主旨。一堂课的“转”同样重要, 这个过程就等同于我们平常所做的“拓展质疑”。能否做好它关系着一堂课讲得成功与否。如“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我们可以这样加以拓展: 1台湾人民怎样谴责政府的, 简述他们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经过。2表演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战斗的经过, 并分析“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3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针对这场战争, 你觉得新时代的初中生应该做些什么使我国在今后避免这样的失败? 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感受《马关条约》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 感受到台湾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 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受到邓世昌这个民族英雄的风采, 并让学生通过讨论质疑, 大胆突破“参考答案”, 懂得清末时期一场场的战败命运不是偶然发生的, 它不是仅仅是几个人 ( 如李鸿章、慈禧太后等) 昏聩所造成的, 科技、军事、国民素质上的落后是造成清朝战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头质疑, 做好“抛砖引玉”的工作, 果然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激发出来, 结合自身和国家的前途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展望, 很多同学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爱国情怀, 大家最后一致认为, 只有国家强盛了, 国家才不会再受别人欺负, 国民生活才能幸福。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从而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最后一题。

有人说, “转”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 如何能吸引住他们就看“转”得好不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 在课堂的最后一段时间来一个小高潮, 就可以把学生的激情和潜能都激发出来, 让学生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

最后说说“合”。“合”在一首古诗上来说就是阐述它的主旨所在。对于一堂课来说, “和”就是这堂课的小结, 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可以进行“时空式小结”“线索式小结”“列表式小结”“悬念式小结”“激励性小结”等, 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可以结合板书来个“线索式小结”和“激励性小结”。

最后的小结可以不拘一格, 粉笔字好的教师可以借黑板挥洒一番, 好好做一番巩固; 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慷慨激昂, 激发学生的情感; 幽默的教师可以用诙谐的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

都说教无定法, 只要你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多在备课和上课上下一番功夫, 相信“起承转合”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不知转入此中来”。

摘要: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愈来愈不好上,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不能因为诸多原因而忽略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在备课和上课上多花点功夫, 相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谈一谈在历史课中利用“起承转合”四部曲策略。

篇9: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独立

(1897~1910)》

蔡建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全军覆没,日本自认当时还没有力量与中国一较雌雄,因此当俄国势力进人朝鲜之后,日本便主动与中国妥协,鼓动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让中国在前面抵御俄国的扩张,而自己却积极地在朝鲜扩张其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1884—1894)是日本对朝鲜的“消极退婴时期”。此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实。这一阶段是其走向近代帝国的成长期,是猛兽捕捉其猎物前,隐其爪牙,匍匐待机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军部开始细密地制定大陆计划,节约一切冗费,以中国为假想敌,全力扩充军事设施。当1894年3月金玉均(朝鲜“开化党”首领)在上海被刺杀后,日本国内一部分激进分子就此事大做文章,组织“金氏友人会”,于1894年4月16日在东京浅草区本愿寺集合数千人,仅以遗发为金玉均举行盛大葬礼,并派代表往访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中朝两国对金玉均尸体所采取的措施,污辱了日本,因此政府应于此际对清宣战,洗雪国耻,以确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陆奥宗光则称,能否发动战争,请问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并开具介绍信予以引见。川上则说:“此时不管是谁,只要他能点燃战火,后事我可负全责。”可见,日本已经完全做好军事准备,所需要的只是一粒“火种”而已。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向中国借兵。6月,中国军队进入朝鲜。这就等于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借口。

按照1885年的《天津条约》,中国在出兵朝鲜时,向日本发出了照会,表示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将派兵赴朝,“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出乎中国的意外,日本却复照表示也将出兵,照会说:“遵照明治18年4月18日贵我两国政府议定条约之款”,“朝鲜现有重大变乱事件,我国有派兵之必要,帝国政府拟派兵若干”。清廷立即照会日本,提出异议,声称中国出兵是“应朝鲜之请,清国派遣兵员乃援保护属邦之先例,其目的仅为诛戮内地之贼,事件平定后立即撤回”,希望日本不要出兵。直到此时,清政府仍以空洞乏力、名存实亡的属邦论调来抵御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活动。日本政府对清廷的“非朝鲜所请,断不可进入内地”的劝告置若罔闻,大批军队开进汉城,与清军直接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避免战争,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双方“先撤兵后议和”,但是日本一心想借此挑起战争,不但不撤兵,反而不断增兵,同时要求“先议和后撤兵”。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清政府内部也开始有人附和日本的方案。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来电,“建议为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也来电云:“日本欲寻衅,何患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也无损。”这一切促使清政府改变原定的外交方针,从力争双方共同撤军转为中国先撤军。这个转变使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失去了主动权。中国的让步使得日本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因此在清廷同意先撤军的方案之后,日本又进一步提出了直接插手干涉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提议等中日两国撤兵之后方可改革,但日本此时急于吞并朝鲜,因而对清廷不惜以武力相胁迫,于是便开动战争机器,准备发动战争。清政府在战云密布之际,不在军事上做充分准备,反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但是日本在此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谅解。日本一直标榜为了朝鲜独立与清开战,将侵略合理化,甚至于美化。1894年日本称:“扶韩自主,不但韩王及群臣乐从,即各国亦皆默许。”日本就是这样利用“帮助朝鲜独立自主”为借口来实现其“阳扶韩自主,阴实据韩”,并通过“据韩”进而实现“据华”的美梦的。

篇10: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 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篇11: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 2 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 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 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 3 挨打的主要原因。

六、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 D

二、1.1896年。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日本;《马关条约》。3.三国时,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等。

上一篇:影院热映青春励志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观后感下一篇:检验试剂冷链运输管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