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成:中日甲午战争与慈禧太后

2024-04-23

王道成:中日甲午战争与慈禧太后(共3篇)

篇1:王道成:中日甲午战争与慈禧太后

王道成:中日甲午战争与慈禧太后

2012年09月11日清史研究王道成

本文摘自《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作者:王道成,原题:《中日甲午战争与慈禧太后》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早已撤帘归政。照理说,慈禧太后与中日甲午战争不应该有什么关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慈禧太后不仅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而且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极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慈禧太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态度三个问题作一些考察。

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此说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自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购铁甲十余舰,至是尽提其款筑颐和园,穷极奢丽,而吏役展转扣克,到工者十得其二成而已。于是,光绪十三年后不复购铁舰矣。败于日本,实由于是。”

但是,当我们研究了有关资料之后,却发现康有为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首先,光绪九年,即1883年,清政府并没有为经营海军筹过三千万两的专款。不仅光绪九年(1883)没有,整个光绪朝也没有。

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决定创建海军,户部会议奏拨海军经费,每年南北洋各二百万两。但是,这四百万两的海军经费并没有兑现。

光绪八年(1882)/又月二十八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奏折中说:“昔年户部指拨南北洋海防经费,每岁共四百万两。设令各省关措解无缺,则七、八年来水师早已练成,铁舰尚可多购。无如指拨之时,非尽有着之款。各省厘金入不敷解。均形竭撅,闽、粤等省复将厘金截留。虽经臣迭次奏请严催,统计各省关所解南北洋防费,约仅及原议拨四分之一。”

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初二日,李鸿章在奏折中又说:“光绪元年,奉拨南北洋海防经费,名为四百万,大半无着,岁各仅得银数十万,只能备养船购器零用而已。”

光绪十一年(1885)九月,海军衙门成立后,每年四百万两的海军经费,拨给海军衙门。但是,报解的情况仍然不妙。总理海军事务奕譞等于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二十一日的奏折中说: “查臣衙门部拨常年经费虽有四百万之数,而厘金向按八成拨解,并各关洋税及雷正给军晌。每有解不足数。通盘牵算,岁入不过二百九十余万左右。岁出之项,北洋用款一百二、三十万,南洋用款七、八十万。现在搏节度支,北洋仅拨银九十余万两。南洋仅拨银五十余万两,并三舰薪粮十八万余两,四快船薪粮二十二万余两,煤油修费二十余万两,东三省练晌一百万两,统计需款三百二十余万两。此就刻下用款而论,已属入不抵出。且三舰、四快船岁修经费有增无减,南北洋常年用款,现在搏节匀拨,已有告竭之势,设使全部拨放,更成无米之炊。”

从海军常年经费的收支情况看,要拿出三百万两来修颐和园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三千万两了。

其次,颐和园是由海军衙门“承修”的,颐和园经费也由海军衙门“筹画”,颐和园的经费和海军经费的关系,自然是十分密切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海军经费的全部或大部都用来修颐和园了。

从现有材料看,颐和园的修建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

1、从海军经费中拨给

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十一日,总理海军事务奕劻等在奏片中说:“臣衙门自开办以来,部拨各款原备南北洋海防经费,东三省练响。水操内外学堂,各项费用浩繁,本有入不敷出之势。又加以颐和园工程需款,亦属不货,又不能不竭力兼筹、用藏要工。通盘计算,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数解清,尚可勉强抱注。以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

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十六日,奕劻等在奏片中又说:

“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但是,颐和园的名称,始见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而颐和园工程却在光绪十二年(1886)就开始了。这里说的“颐和园自开工以来”,究竟是从光绪十二年(l886)算起,还是从光绪十四年(1888)算起?“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持续了多少年?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就难以断定了。

光绪十四年(1888),海军衙门因经费困难,奏请由户部每年添拨洋药加税银一百万两,在奏折中,奕譞明确地讲了这一百万两的用途。他说:“臣奕譞本意,以三十余万两补放款之不足,以二十万两分年缴还赏借三海之款,其余四十万两,一半修颐和园等处工作,一半留为续办第二枝海军经费。” 这一请求,得到慈禧的批准。从光绪十五年(1889)起。由户部如数拨给。但是。海军衙门是否按奕譞原来的设想,将其中的二十万两用于颐和园等处工程。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

二、海军巨款息银

海军衙门成立后,使奕遗等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海军经费历年拖欠。进出多有不敷、颐和园工程又给海军衙门增加了负担。为了备海军要需。同时也为了颐和园的修建、奕譞想出了一个主意:“筹一大笔银款,存诸北洋生息,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其余平捐输二款。拟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光绪十四年(1888)冬。他将这一想法函告李鸿章。要李鸿章转商两江、两广、湖广、四川、江苏、湖北、江西各督抚,量力认筹。不久,各督抚先后电复:广东认筹银一百万两,两江认筹银七十万两,湖北认筹银四十万两,四川认筹银二十万两,江西认筹银十万两,直隶认筹银二十万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海军巨款。这笔巨款,自光绪十五年(1889)_二月起,至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止,陆续解往天津,汇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这笔巨款的本银,直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都没有动用。但是,它究竟生出了多少息银?用于颐和园的又是多少?我们就不清楚了。

3、新海防捐垫款

海防捐的开设,始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郑州段决口,改为河工捐。光绪十五年(1889),海军衙门因筹款紧要,仍改为海防捐。这就是新海防捐。光绪十三年(1887)以前的海防捐,和颐和园没有关系,和颐和园有关系的,只有光绪十五年(1889)以后的新海防捐。

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十六日,总理海军事务奕劻等在奏片中说:“(颐和园)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数,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

这一经费来源,不同于海军经费拨款和海军巨款息银,这是属于“挪垫”。是要用存津生息的海军巨款息银陆续提解归款的。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十四日,户部在议复文廷式奏请停止捐例折中说:“自光绪十五年新海防开例以来,京外所收捐项不下八百余万,以常年通计,每年约收银一百七、八十万两”。但是,新海防捐项下究竟挪垫过颐和园工程银多少?由津生息巨款息银提解归还了多少?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从目前情况看,要想从海军经费的收支弄清颐和园的修建经费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求得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数字。

颐和园是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的。它基本上沿袭了清漪园的布局。前山前湖的建筑,有的按旧式重建,有的则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和名称。后山后湖的建筑,除了为安置原大报恩延寿寺的佛像,在原为三层高阁的香岩宗印之阁的旧址上兴建了一座一层的同名的庙宇之外,其他均未恢复。但是,为了新的需要,慈禧在颐和园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在东部兴建了一大批为行政和生活服务的建筑。从园林部分看,颐和园的规模不如清漪园。从总体看。颐和园和清漪园的建筑又是大体相当的。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大学士傅恒等查核万寿山(清漪园)等工用过银两折,万寿山(清漪园)自乾隆十五年(1750)兴修起,至二十九年(1764)工竣,历时十五年。共用银四百四十万二干八一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由于情况不同,我们不能在清漪园和颐和园修建经费之间画一个等号,但是,它对于我们研究颐和园的修建经费是有参考价值的。

关于颐和园,我们没有发现象清漪园那样完整的材料,我们发现的是清代主管皇家工程的专门机构“算房”关于颐和园五十六项工程用工、用料、用银的估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预算。这五十六项工程,约占颐和园工程的一半以上,共用银三百一十六万六千六百九十九两八钱三分三厘。由此推算,颐和园的修建经费,当在五、六百万两之间。

还应该指出。这五、六百万两白银是在光绪十二年(1886)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之间陆续支出的。它对海军的建设影啊不大。事实上。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海军已有大小舰船二十五艘。这些舰船。全部是光绪二年(1876)至十四年(1888)之间购置的。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与山东巡抚张曜在校阅北洋海军之后,在奏折中洋洋自得地写道:“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有人说,当时的北洋海军是亚洲第一,不是没有根据的。

至于光绪十三年(按:应为光绪十四年)后没有添购舰船,并不等于这笔经费就用于颐和园了。因为当时清王朝的财政确实困难,而统治集团内部又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李鸿章在给郭嵩焘的信中就曾大发牢骚:“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担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在清廷对李鸿章心存疑忌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大力支持北洋海军的建设呢?我认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慈禧修颐和园。说慈禧修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不如说慈禧对李鸿章的疑忌影响了海军的建设更恰当些。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切入点: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清朝必然忍让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传统,六十岁是“一轮花甲”,非寻常的生日可比。对于这次生日,慈禧非常重视。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初二日,就委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等总办万寿庆典。光绪十九年(1893)春,又成立庆典处,专门负责庆典事宜。为了在颐和园接受祝贺,慈禧对颐和园的修建工作抓得非常之紧。主管修建的官员,每五天要向她作一次工程进度的书面报告,甚至在春节期间也照常施工。仿照乾隆年间为皇太后祝寿的成例,自紫禁城西华门经西安门出西直门由石路至颐和园东宫门蹿路所经,分设六一t段点景,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每段点景,约需银四万两。江南、杭州、苏州三个织造衙门,特造彩绸十万匹,粤海关监督,采办足金一万两,以供庆典之需。慈禧的六旬庆典,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日本政府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动侵略战争。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

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虽然主战,但是,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八月十五日,光绪诣慈宁宫,向慈禧恭进玉册、玉宝,在她原有的徽一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之后又加上“崇熙”_二二字,颁诏天下,对有关人员分别进行赏赐。第二天。清军在平壤失利、第三天,北洋海军在黄海之战中受到严重挫折,形势日益严峻,慈禧不得不于八月二十六日发布上谕:“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吵在大连陷落,旅顺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宁寿宫度过了她的六十岁生日。

按照原来的计划,十4月初几日至十七日的庆典日程是送样安排的:

“光绪二一十年十月初三日申刻。皇帝率领王公一百官诣仁寿殿筵宴。皇帝进爵初四日巳刻,皇帝率领妃缤等位公主福晋命妇等诣仁寿殿筵宴,皇帝进爵。初五日辰刻,还宫。初六日午刻,诣寿皇一殿行礼。初八日午刻,还颐和园。初十日巳刻,御排云殿受贺十二归卯刻,皇帝率近支王公百官等诣仁寿殿筵宴,进舞。十三日申刻,皇后率领妃殡等位公主福晋命妇等家宴。十七日辰刻,还宫。皇帝在万寿寺进膳。”

从这个日程安排,可以看出原定的六旬庆典,要往来于颐和园和紫禁城之间,与庆典有关的处所:乾清宫、慈宁宫、宁寿宫、颐和园、西苑以及长河岸边的万寿寺都修葺一新,并安挂架彩彩绸。颐和园仁寿殿前一座彩棚,所需各色彩绸,就是一万七千五百匹。既然六旬庆典仍在宫中举行,颐和园、万寿寺等处就不用预备,自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丁的六十段点景也可以停办了。

尽管如此,慈禧的六旬庆典,规模仍相当可观。

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进万寿贡物。拉开了慈禧六旬庆典的序幕。从卜月初一起。内外臣工“穿蟒袍补褂一月”,隆重的祝寿活动正式开始了。十月初二日辰初,慈禧从西苑仪莺殿院内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出内东三座门至蕉园门外彩殿降舆,乘金辈、光绪率王公等跪送毕,慈禧乘金晕、光绪步行前引,出外东三座门至北长街内跪送毕,乘八人孔雀顶轿进神武门、顺贞门由琼苑东门、东长街出内左门,由景运门至锡庆门外降舆,至黄握次等候。慈禧乘金辈至锡庆门外彩搬降金辈·光绪率王公等跪接毕,声禧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光绪步行前引,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由皇极殿出宁寿宫东穿堂进养性们。光绪先至阅是楼等候,慈禧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至阅是楼院内降舆,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接,侍膳,进果桌。看戏。戏毕,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从院内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还乐寿堂。

西苑与紫禁城,虽然近在咫尺,但是,慈禧从西苑回宫的典礼却非常隆重,亲身参与庆典的翁同和,在日记中不禁赞叹道:“济济焉,盛典哉!”

十月初五日,慈禧升皇极殿宝座,光绪率领王公百官诣皇极殿筵宴,光绪向慈禧进酒爵。十月初六日,慈禧升皇级殿宝座,皇后率领妃殡等位、公主、福晋、命妇等诣皇极殿筵宴,皇后向慈禧进酒爵。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六旬庆典的高潮。这夭,宁寿门外至皇极门外设慈禧皇太后仪驾。辰刻,慈禧御礼服,由乐寿堂乘八,、花杆孔雀顶轿出神武门。进北上门,至寿皇殿列圣前拈香行礼。又至承乾宫、毓庆宫、乾清宫东暖阁、天弯宝殿、钦安殿、斗坛等处拈香行礼毕,还乐寿堂。

巳初,慈禧由乐寿堂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出养性门,由宁寿宫东穿堂至皇极殿后福扇降舆,步行至东暖阁少坐;外边转传总管二名奏请慈禧步行,升皇极殿宝座。礼部堂官引光绪一于宁寿门槛外正中立,大学士于案上捧表跪进光绪,光绪跪受表文,接捧兴,由中门入。宫殿监侍二员前引至皇极殿槛外止。光绪进皇极殿,诣慈禧前跪进表文,宫殿监侍一员跪接表文,安于宝座东旁黄案上。宫殿监侍二员前引,光绪步行至宁寿门槛外拜褥上立,鸣赞官奏:“跪、拜、兴”。

光绪率诸王大臣等行三跑九叩礼。礼毕、还宫。总管二名引皇后。瑾妃、珍妃步行至殿内拜褥上。诣慈禧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荣寿固伦公主、福晋、命妇等在槛外随从行礼毕、皇后退。曾、管二名引敦宜荣庆皇贵妃等位,祺贵妃等位步行至殿内拜褥上,诣慈禧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礼毕,慈禧起座,从后福扇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出宁寿宫东穿堂,进养档白刁,还乐寿堂,升宝座,光绪诣慈禧前跪递如意毕,皇后率瑾妃、珍妃诣慈禧前跪递如意毕,敦宜荣庆皇贵妃等位,祺贵妃等位率荣寿固伦公主、福晋、命妇等诣慈禧前跪递如意毕,总管二名奏请慈禧由乐寿堂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至阅是楼院内降舆,光绪率瑾妃、珍妃跪接,进膳、进果桌、看戏。戏毕,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还乐寿堂。十二日卯刻,慈禧升皇极殿宝座,光绪率领近支王、贝勒、贝子、公等诣皇极殿筵宴,光绪向慈禧进酒爵,进舞。

十三日申刻,慈禧升皇极殿宝座,皇后率领妃殡等位、公主、福晋、命妇等诣皇极殿筵宴,皇后向慈禧进酒爵、进舞。

十五日,光绪御文华殿,美、俄、英、德、法、瑞典、比利时、日斯巴尼亚等国驻京使臣觑见,祝贺慈禧六旬万寿。

十七日辰初,总管二名奏请慈禧太后由乐寿堂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出养性门,至锡庆门外彩殿降舆,乘金辈,光绪率王公等跪送毕,步行前引至御箭亭跪送毕,乘八人孔雀顶轿由景运门出神武门,至蕉园门外降舆,至黄握次等候。慈禧乘金辈至蕉园门外彩殿降金辈,光绪率王公等跪接毕,乘八人孔雀顶轿进东三座门,由御河桥进福华门至遐瞩楼后角门降舆,步行至颐年殿等候。慈禧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至纯一斋后角门降舆,步行至颐年殿。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接,侍膳,进果桌,看戏。戏毕,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步行,从纯一斋后角门乘八人花杆孔雀顶轿还仪莺殿。慈禧的六旬庆典,到此结束。

前线的将士们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紫禁城里却忙于为慈禧太后祝寿,歌舞升平。特别是初

九、初十、十一三天,“听戏三日、诸事延搁”。这样的政府,怎么可能领导一场胜利的战争。

据户部奏称,这次万寿庆典,各衙门承办工程差务等项共需银五百四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九两五钱六分二厘三毫。而在战争过程中,户部给前线的两次筹款却只有二百五十万两(第一次筹款三百万两,第二次筹款二百万两,户部、海军衙门各筹一半)。还不到庆典支出的二分之一。如果光绪二十年(1894)没有慈禧的六旬庆典,全国上下、一心一意的对日作战,恐怕战争将是另一种结局。

慈禧太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当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光绪一力主战、慈禧亦主战,并“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清王朝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不断失利,北洋海军又在黄海之战中遭受严重挫折之后,慈禧动摇了。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二十八日,她召见翁同和,要他去天津面询李鸿章;“俄人喀希尼前有三条同保朝鲜语。今喀使将回京,李某能设法否?”尽管慈禧表白自己,“吾非欲议和也,欲暂缓兵耳”。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慈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了。

十月二十四日,旅顺失守。美使田贝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为中日调处,先令停战,若议不成,再开战。光绪认为,“冬三月,楼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无以计误我耶?”不愿接受。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珍妃之兄礼部侍郎志锐“上疏画战守策,累万言。”并与文廷式等弹劫李鸿章、孙毓坟、徐用仪等主和派大臣。为了打击主战派,十月二十九日,慈禧以“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为借口,将进封不久的瑾妃、珍妃降为贵人。一天之后,又说珍妃位下太监高万枝“诸多不法”,交内务府杖毙。接着,将奉光绪之命在热河练兵的志锐召回北京,调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并裁撤满汉书房以孤立光绪。但是,主战的呼声,并未因之停止。十二月初二日,御史安维峻上书,请杀李鸿章,并弹幼军机大臣。认为“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且卖国。”并托之传闻说,“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尽管他表示,对于这样的传闻,“未敢深信”。而未敢深信的理由则是:“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把矛头直接指向慈禧。慈禧大怒,斥责安维峻“肆口狂言,毫无忌惮、若不严行惩办,恐开离间之端”,将安维峻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月十三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及北洋舰队,利顺轮沉没,鱼雷艇十艘突围被虏,勇弃鼓噪哗变。而清廷派往日本议和的使臣张荫桓、邵友镰又遭到日本拒绝,要求另派十足全权、曾办大事、名位最尊、素有声望的人为谈判代表。慈禧决定派遣李鸿章。这时,李鸿章因未能迅赴戎机,以致日久无功,已被光绪拔去三眼花翎,被去黄马褂,革职留任。一月十八日,慈禧面谕军机大臣,“即著伊去,一切开复,即令来京请训。”奕诉说,“上意不令来京,如此,恐与早间所奉谕旨不符”。慈禧一听,便勃然大怒,说:“我自面商,既请旨,我可作一半主张也。”次日,发布上谕,李鸿章著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议和。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屿与澎湖列岛。称赔偿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这个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正在北京应试的举人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要求废约拒和,并发出改良政治,挽救危亡的强烈、呼吁。在讨论批约时,光绪沉痛地对军机大臣们说:“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联何以为天下主!”慈禧亦知道,批准这个条约,必将受到天下人的唾骂。当光绪要奕励和军机大臣请见皇太后面陈和战事宜的时候。慈禧却令内监传靓旨:“今日偶感冒,不能见,一切请皇帝旨办理。”第二天,又传旨:“和战重大,两者皆有弊,不能断,令枢臣妥商一策以闻。”娜到四月五日,慈禧“犹持前说,而指有所归。”姆初八日,光绪才“蟠然有批准之谕”,但是,“书斋入侍,君臣相顾挥涕,”砂光绪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批准了《马关条约》,是不难想像的。

由此可见,慈禧对和战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

(本文部分小标题为编辑自拟)

篇2:慈禧太后与百饺园

如今,代代相传的饺子大放异彩,以拥有饺子品种最多的“天津百饺园”,打破世界纪录,荣获了“世界水饺品种之最”奖牌。据悉在天津,世界吉尼斯纪录有很多,但餐饮界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还尚属首例。

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其中有酸辣鸭血、虾仁芹菜、素三鲜、玉米面、山楂银耳等品种,各个薄皮馅大,现包现煮。其中有一种玲珑剔透,如小指肚大小的饺子格外突出,它形如珍珠,馅鲜味美,被誉为“太后火锅”饺子。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慌忙出逃。路过天津杨村时,太后略感疲惫,随即传令在此歇脚。晚上,太后正在闷闷不乐观赏京戏,突然感到腹中有点空,身体稍动了一下。细心的太监见状,马上心领神会地俯身问太后是不是用点膳,太后微微一点头,太监赶紧张罗去了。

为讨太后欢喜,太监给御厨们下了一道菜单。命他们做一种太后从没吃过的,可边吃边做的御膳。御厨们分头忙碌,一会儿工夫,一盘用太后平时最爱吃的童子鸡胸脯肉,加上作料调馅包好的饺子端了上来。只见那一粒粒杏核儿般大小的饺子,像颗颗散落的珍珠,星罗棋布,美不胜收。这时,太监在太后面前的条案上支起单风紫铜火锅,小心翼翼地倒进提前熬好的鸡鸭高汤,点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燃烧的火焰不断跳动,恰似盛开的朵朵菊花,因此又称“菊花火锅”。太后目睹此景,连连赞好,“太后火锅”饺子由此而得名。

篇3:慈禧太后与车的逸闻轶事

抛开慈禧太后的御用座驾是不是传入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但其中不可争议的事实之一便是,慈禧太后肯定是中国有车史早期鲜有的有车族之一。对于慈禧太后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着褒贬不一的众多说法。

在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中国大门的大背景下,有人认为慈禧的思想整体上是保守的,她看不到当时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科技进步的新动向,作为封建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用尽各种手段,甚至不惜卖国求荣。也有人认为,在发达的西方工业面前,她也不是一味全权否定,她的思想也并不是顽固到底、一成不变。她也在慢慢地改变,逐渐接受新事物,如照相、安电灯、用电报、修铁路、坐火车等现代科技。并且甚至对一些洋玩意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据传,慈禧太后的寝宫里有一台柜式留声机,时常传出一些动听的旋律,其中不乏中国的小曲,乃至外国的华尔兹舞曲。也许人本来就是矛盾复杂的统一体,就如同棱镜的各个侧面有机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看过去,看到的景象可能都未必相同。

关于慈禧太后和车,还要从那年慈禧大寿说起。袁世凯买到汽车后便迫不及待地献给慈禧太后,面对汽车这舶来品,慈禧太后当时没有拒绝,而是心里喜欢,便收下了这一份贺寿礼物。但平常坐习惯了人力抬来抬去轿子的慈禧太后会怎样利用她的这辆御用座驾呢?为了能坐上这辆汽车,慈禧太后没少下功夫。基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会开汽车的人,选谁开车便是一个问题,于是招贤纳士显得很是迫切。最后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被成功选中,因为他曾经为皇家贵族赶过马车,有着“车夫”的经验。“马车”与“汽车”,说差距很大,也可谓差距很大,说差距不大也貌似说得过去,毕竟殊途同归,都是交通工具,况且汽车的身上带着马车的因子。具体到慈禧太后的这辆御用座驾,就其外观来看,与其说它是辆轿车,倒不如说它更像中国古代传统的四轮马车。因为轿车整体为两轴四轮敞开式,黄紫色木质车轮与辐条裹着实心的轮胎,洋溢着近代工业气息的发动机则被巧妙地安装在乘客席座位的下端,乍一看跟四轮马车也是极像的。所以选中马车夫想必也是有原因的。孙富龄这位马车夫于是开始担当汽车司机的重任,据说此人为人机敏,很会来事。慈禧太后也非常中意,选中他,让他去学开车。

上一篇:微信运营推广策划方案下一篇:关于美好春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