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原创讲课稿

2024-04-10

《甲午战争》原创讲课稿(通用4篇)

篇1:《甲午战争》原创讲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讲课稿

1.导入新课。08历史 李剑海

当我们翻开世界地图时,我们会发现: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是近邻,中日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其中一次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什么日本如此嚣张竟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战争爆发的背景。大家先自行阅读一下课本47页的内容,等下我们一起来总结概括一下。

2.战争背景。

(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分析一场战争爆发的背景,我们首先要从交战双方进行分析。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发动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想同学们也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日本国内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根据初中知识,大家还能记起来吗?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但是,是不是国力强盛了就一定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呢?回答当然不一定,如今我们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我们胡锦涛主席还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呢?日本对外扩张,我们应该分析日本明制改革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国内市场狭小,人民反抗不断,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日本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侵略朝鲜—侵略台湾 —征服东北内蒙地区 —独占中国——称霸世界)”,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日本为什么会把侵略目标锁定为中国呢?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日本看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到这里我们先总结战争爆发的两点背景是—必然性和可能性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他的背景,日本发动战争,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机—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新要求。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好趁乱打劫,从中获取利益。这是有前车之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面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交战双方是谁呀?中英两国,但是后来美法也两国也分别跟中国鉴定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从中捞取利益,还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中国和英法联军交战,但是后来美国和俄国也跟中国鉴定了条约。这就是为什么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原因—趁乱打劫,从中获取利益。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而且在朝鲜呢?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后,迅速波及其它地区,但是朝鲜政府无力镇

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乘机出兵。中国出兵朝鲜的理由,涉及古代史的一个问题——就是宗藩关系,中国是宗主国,朝鲜是藩属国。藩属国发生**,宗主国有出兵代为平叛的责任。这是符合宗藩关系的,而日本认为宗藩关系是古代的东西,不符合近代国际关系,我们日本只承认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你中国可以派兵,我们日本也可以派兵,而且派的比我们中国还多。清军入朝鲜之后,东学党起义迅速被平叛,但是日本就是赖着不走,蓄意挑起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两国爆发战争不可避免。

●战争爆发的标志:1894年7月的丰岛海战(战争首先在海上打起来的)【教师提问】

按常理来说两国战争爆发后,作为一国的最高领导者和军事力量的掌管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应对,争取获得战争的主动权。然而看看我们的清政府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回答】

3、清朝应对策略—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1)原因

a、慈禧太后(清朝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正在忙着准备她的60岁“万寿庆典”,慈禧认为大过生日,热热闹闹,打仗流血冲突,不吉利,因此不想打仗;当然这是表象原因,深沉原因是担心战争中会削弱她的最高地位,因此一心希望对日和平了结。b、李鸿章(清政府全掌外交和军事力量的重要人物,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个人升官发财的资本—北洋水师,也竭力迎合慈禧太后的懿旨,主张保持和局。战争已经打起来,可是一个为了过生日,一个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人财产,竟致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看看日本又怎么准备?为了支援战争,日本天皇省吃俭用;不少官员捐献自己的工资来打仗;战争还没结束就知道谁胜谁败了。(2)危害

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使清军在后面战争中屡次失败,后面的学习我们就会感受到。,大家对照48页顶端的那幅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几场战争的经过。

2、战争的经过

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战争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战争不是在中国国土上打的

(1)平壤战役 :首先在朝鲜境内进行的第一场战争是平壤之战。平壤是朝鲜的古都,在隋唐时期,是高句丽的首都,当时清军在朝鲜驻兵有10000多人,日军也是10000多人,日军在兵力上并没有占多大的优势,但是战争还没有打起来,清军统帅谁就想逃跑呀—叶弃超,他打算放弃平壤城,退守鸭绿江。但是被一位回族将领给拦住了,这位将领是谁呀—左宝贵,左宝贵是个回民,主张坚决抵抗,并对叶弃超说:“敌人悬军深入,正宜出奇痛击,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窥视中原,今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所以他是坚决抵抗,战争开始后,左宝贵亲自登城指挥作战,激战中警卫劝他摘掉红缨帽,脱去黄马褂,但是左宝贵却说,我穿上这一身衣服可以激励士气,结果清军激励了,日军也激励了,日军一看就知道是个高级武官,我不打你,我打谁,发炮攻城,左宝贵以身殉国,平壤沦陷。叶志超一口气往北跑了五百多里,过了鸭绿江,连马都没下,日军尾追进入了中国境内。

(2)黄海战役:几乎与平壤之战的同时,北洋水师主力掩护陆军在朝鲜登

陆,返航途中行至黄海大东沟时,遇见日本的联合舰队。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坚持抵抗,战争开始不久,丁汝昌船舰定远号中炮,他本人也受伤,但是他还是坐在甲板上,镇定自若的指挥战争。战争中有两位民族英雄牺牲了,他们是谁呀—邓世昌、林永生。邓世昌本来可以不用死的。邓世昌的船舰遭到鱼雷炮击后,船体开始下沉,他本人也落到水中,他的随从抛一个救生圈给他,但是他拒绝了,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为了兄弟之义,国家之情,他最终选择了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这是何等的胸怀,这就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彰显,如果当时是你会不会也这么做呢?黄海一战,日本舰队受到重创,中国水师虽然损失也很大,但是主力尚存,可惜的是清政府命令水师不准在出海作战,这样黄海制海权就落到了日本手中。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在中国本土作战

(3)辽东之战: 黄海海战后,日本兵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引发辽东之战。在战争中出哪位将领率部英勇抵抗呀—聂士成,他将领率部溃逃。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制造了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全城两万多人,被杀得还剩下抬尸体的36个人,日本真是一只披着文明外衣的野兽。

(4)威海之战:1895年,日军进攻北洋水师的军港—威海卫,但是李鸿章,却下令不许出港作战,最后在外无援助,内部受到外籍教官和贪生怕死北洋将领的逼迫下,北洋提督(相当于中国现在一个舰队的司令官)丁汝昌、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chan)自杀殉国。威海卫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也宣告进行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当我们学习到这里的时候,头脑中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1)主观原因(内因):清政府

①清政府极端腐败和落后(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2)客观原因(外因):日本

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③装备先进 ●战争的性质:日本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入侵中国的侵略战争。

仗打到这个份上了,没法再打下去了!陆军打不过人家,水师又被人家给灭,在外无援助,内无筹码的情况下,按清政府的一向惯例,只能怎样呀? 三.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时间 地点 人物)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2、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割三岛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赔二亿两(李鸿章遇刺事件)

中日刚开始谈判时,日本狮子大开口,一口价要三亿两,两国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时,发生了一事件改变了谈判的进程。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

后,李鸿章乘轿返回驿馆,就在李鸿章的轿子快到达驿馆时被一名日本愤青打了一抢,李鸿章当场昏死过去。行刺事件发生后,马关警方很短抓到了凶手。经审讯,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在供词中宣称:“日本放弃占领北京是日本的耻辱,目前同中国签订和约为时尚早。”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当时日本天皇还没有宣布终止对中国的战争)。这件事发生后轰动了全球,日本政府十分担心其他列强会介入,更担心李鸿章愤然回国,那这样就谈不成了,中国是个大国,打多少年才能征服中国呀?为了稳住李鸿章日本主动将赔款从三亿两降到二亿两。我想如果李鸿章要是还有良心的话,他肯定想,干脆再给我两抢算了,这样我们大清帝国就不用赔款了,反正我也已经年过七旬了,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开四口,轮船可驶入。(与今天我们的对外开放不同)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设工厂,免内地

3、造成的危害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成,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如果说甲午战争前列强对大清帝国还有最后一丝敬畏的话,那么甲午战争后这种敬畏就当然无存了。在这之前,我们主要和哪些列强打仗呀—英法,输给英法两国并不丢人,在当时英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要说中国打不过,就连美国也打不过,俄罗斯也打不过,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也打不过。可是今天这一仗我们输给谁了—小日本,一千多年前日本还低声下气的向我们学习,而今天呢,日本以区区数万之众,廖廖数舰之师,一战割我最亲之藩属—朝鲜,二战灭我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洋务运动进行三十年,李鸿章最引以为豪的成就。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是一战竟然被日本打没了,)三战撼动我华夏神都——北京,这下清朝政府面子课丢大了,一千多年汉唐以来形成的以中国为亚洲中心的体系被颠覆了。甲午一战颠倒乾坤,日本成为亚洲老大,其他列强一看,日本都能打败中国,那我们也行呀,因此其他列强也纷纷染指中国领土。危害更大的是台湾从此与大陆分离,在日本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里,日本推行奴化教育,台湾人起日本名字,按日式的起居饮食,家里不能供祖先,要供日本的天照大神,在台湾学生课本里的世界地图,日本、台湾、朝鲜是一种颜色。从小就向台湾人灌输这种观念,日本人、台湾人、朝鲜人都是天皇陛下的子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像李登辉、陈水扁这样的台独分子。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好不容易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四年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到现在一眨眼六十多年已经过去。从1895年到现在116年,在这116年里,台湾只有四年跟大陆连在一起的,这也是今天为什么台湾人的民族认同感这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到现在我们祖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其罪魁祸首是谁呀——小日本!想想日本确实可恨)(2)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开始大量借举外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是8000多万两,中国赔款二亿两,加上后来3000万两的赎辽费,2亿3千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清政府三年内不吃不喝不在其他方面花销,也要三年才能把赔款还清,当然日本也能在四年之内什么都不用做,花费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一句话,中国人免费为日本人打工四年)

(3)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重庆,什么地方?—中国西南腹地,也就说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学们还要划下面一句话:“《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新在哪里?

难点掌握: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页,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为争斗中国的辽东半岛,上演了一场闹剧— 四.三国干涉还辽

1、哪三国:俄、德、法三国

2、结果:中国拿回辽东半岛,但是清政府再赔3000万两赎辽费,可惜几年后—

3、实质:帝国主义在侵华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既勾结又斗争

辽东半岛能赎回来,但是我们的台湾岛就赎不回来了!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辱求和,但是台湾人民却是好样的,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对日军进行英勇抵抗。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公推领袖:刘永福

2、义军首领:徐骧

3、台湾保卫战的历史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精神。

2.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课堂小结:四朵乌云、一个政策、四场战争、一个条约、一场闹剧、一场爱国斗争

篇2:《甲午战争》原创讲课稿

一、导课(用多媒体展示摆在日本公园里的镇远舰残骸)解说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海军,就好比人只有一只手,只有加上海军,才是双臂齐全,一个没有海权的国家是注定要挨打的。可是,为什么大清国拥有北洋舰队、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三支舰队却依然不能维护中国的海权?看看这日本公园里的大清国的镇国之宝——镇远舰,是什么让它成为了日本人羞辱中国人的工具?想要了解这一切,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多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黄海海战中去吧!

二、正式课程内容

【重点】中日两国在黄海海战中的差距、官兵表现、战略战术

【难点】海战失利的原因:中国战争系统不完善

师:好,各位同学,在我们走进这场海战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场海战的主角——中日两国的舰队。先看到一下这则材料:

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世界海军的第8位。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海上列强。此时的日本亦雇有大批欧美专才,订购船舰,锐意发展海军。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以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16名。

——《晚清七十年》 师:同学们,看完这则材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中国海军强于日本海军。

师:很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在海战中,两国舰队的实力是真的如同学所认为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海军吗?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炮火、航速等方面占有更明显的优势。日本联合舰队炮总数比北洋舰队多92门,其中最重要的速射炮一项,日本方面为192门,而北洋舰队只有27门。日本海军参战各舰的平均速度比北洋各舰快一节,特别是第一游击队的4艘快速巡洋舰更是北洋诸舰队望尘莫及。

——《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31页 师:看了这则材料,你们还认为中国海军比日本强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海战!

八月上旬,北洋大臣多次接到朝鲜前线的告急电报,请求派部队来朝鲜增加声势。清政府便租用五艘轮船招商局的船,运上士兵、银两、粮食,用海军军舰护送。铁甲舰、巡洋舰各六艘,水雷船四艘,编成舰队同行。八月十五日,安全抵达鸭绿江口,五艘运兵船开进鸭绿江,浅水兵舰与鱼雷船继续护航,剩下的军舰在距离江口十里或十六里处驻防,连锅炉里的煤炭都还没熄灭。

十六日凌晨,瞭望到远处股股黑烟,知道日本舰队就要来了。海军提督丁汝昌便下令舰队摆开“人”字形,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摆在“人”的顶端。其他舰船摆在两翼,还下令停在鸭绿江的所有舰船全部参战。过了不久,日本舰队成“一”字型扑过来。他们的巡洋舰速度快,转瞬之间,改成了太极阵,将北洋舰队包裹在里面。北洋水师先是用重炮轰击,但是距离太远,炮弹够不着。但是敌舰蜂拥而至,距离六里多的时候,我们的炮弹依然打不着日本的舰队,但是,日本的舰队已经可以击中我们的舰队了。

由于日本舰队是摆成太极阵,距离我军“人”字形末尾的两艘舰船很近,欺负这两艘船小而且装甲薄。过了一会儿,日舰切入人字阵脚,将致远、经远、济远这三艘舰船隔绝在外进行围攻,三艘船受伤严重,致远号身受重伤,眼看就要沉没,它的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本最先进的吉野号,准备和日舰同归于尽,但不幸的是中途被日本的鱼雷命中沉没,船上250多名士兵全部牺牲,其中邓世昌牺牲最为壮烈。经远舰刚刚离开舰队,就燃起了大火,管带林永升一面指挥灭火,一面开炮还击,发现一敌舰好像已经受伤,便下令开足马力追击,途中被鱼雷命中,经远被炸成两段,官兵阵亡人数达到270多人。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就是7月份护送高升号到牙山,中途遇到日舰就逃回旅顺的那个人。在黄海海战中,两军一交锋便挂上受重伤的旗帜,借机逃跑,在逃跑过程中慌不择路,撞上搁浅的杨威,像一条丧家之犬。杨威号遭此飞来横祸,就此沉没,方伯谦恐惧,飞速回到旅顺,第二天,被李鸿章在军前正法以谢罪。最终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损失五舰,日本海军虽伤多舰,但一舰未失。就此直接结果而言,胜方无疑是日本,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以绝对优势取胜。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什么大清会败? 生: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

师:很好,但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就战争本身来看,大清为什么会败。

1、战前舰队战斗队形的失误(1)临阵接敌时队形的混乱

关于北洋舰队迎战时的队形,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可以还原如下: 当时的情况是,在与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之前,北洋舰队是以“五叠雁行阵”的队形行使,即:先行的10艘舰船分成5个小队,每小队为2舰,各成一字雁行阵。“平远”和“广丙”及4艘鱼雷艇在右翼。而在发现日本舰队向己方驶来,有作战之势时,丁汝昌便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椅角鱼贯之阵”,然而,到任务向下传达时,经“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舰队顺序自右向左为:“扬威”、“超勇’夕、“靖远”、“来远”、“镇远”、“定远”、“经远”、“致远”、“广甲”和“济远”。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舰队高层又发生分歧,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北洋舰队则列成单横阵,即“一字雁行阵”,十分明显,北洋舰队由启航后的“五叠雁行阵”改列为“一字雁行阵”,其后四叠军舰必须分别向两翼作机动占位,这就必定有一个相应的过程。在这个变阵的过程中,全队的队形在外观上就自然会形成“燕尾阵”(即人字队形)形状;最后,由于“超勇”、“扬威”、和“济远”等速度稍慢,占据两翼末端的军舰自然就落在后面,全队就形成了略呈弧形的一字雁行阵。当时任北洋水师总教习的德国人汉纳根在向清政府提交的报告公文中曾提到,丁汝昌在黄海海战打响前,对全舰队各舰所下达命令中有一条是“始终以舰首向敌”,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战斗队形的选择,不论具体采用何种队形,总之最后只能是一列横阵。尽管北洋舰队在舰船数量略占优势,阵形亦尚整齐,且可发挥其舰首重炮威力,但却导致北洋舰队各舰的射击舷角几乎都被迫限制在0 角度方向。北洋舰队各舰之舰炮都只能发射l一2次,加上命中精度低,以致单位时间内对敌某一目标舰的火力打击强度达不到实际需要。只有舰首炮能发挥火力,而全部的舰尾炮和大部分舷炮不能射击,其整体攻击力必然大大降低。(2)将领指挥艺术低下

造成北洋舰队在接敌时队形混乱并酿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因素是将领指挥艺术低下。指挥艺术是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与本方武器特点,优化使用本方军力的能力。海战中的指挥艺术,在当时的技术特点下集中体现在战斗队形上面,即采用何种队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方战斗力。客观的讲,丁汝昌严令始终以舰首向敌,是考虑到各舰威力最大的主炮均配置在舰首,舰首向敌方能给敌以最大打击。但是丁汝昌及各舰将领很显然只是机械地贯彻这一命令,而忽视了战场形势的千变万化,不能根据敌我形势来灵活应变。“始终以舰首向敌”这种策略看似发挥本方长处,但在机械的执行后,反而是暴露了本方的短处。它完全没有考虑到如果本方前主炮火力打击效果不明显,敌人未遭重创情况下凭借速度优势以纵队包抄本方后队的可能情况。更何况,在具体列阵过程中几次发生不该有的失误,布错阵型,更是导致一片混乱。一个呆板的战术被错误的执行后,整个北洋舰队很快就陷入了被动之中。由此可见,北洋舰队指挥官的指挥艺术是何等的简单与简陋。

2、战斗开始后舰队基本上失去了统一指挥

如果说北洋舰队在布阵阶段还有一个简单而呆板的指挥,那么开战后在指挥上的另一个重大差错就是,开战伊始,定远舰所开的第一炮就震塌飞桥,丁汝昌摔成重伤,战事一开就失去了总指挥。直到战斗基本结束时,才由“靖远”舰管带叶祖硅主动升旗代替指挥,收队撤出战斗。抛开临战准备不充分的责任不说,作为北洋舰队战场最高指挥的丁汝昌,在海战前没有明令指定自己的代理人,特别是没有明令指定自己的代理旗舰;在战斗中没有或己来不及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给全舰队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一责任是无法推脱的。此次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几乎始终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舰队的队形被打乱,又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官,就这样同始终保持战斗队形和统一指挥的日军舰队对阵,胜负成败,立见分晓。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舰队指挥官的指挥能力不足,对战场可能形势的预判不够,其症结同样是出自指挥官的指挥艺术低下。

篇3:英语语法专题训练前的讲课稿

学生们刚接触英语时, 教师不是进行语法的讲授, 而是进行词汇和简单句子的操练。虽然问题以语境语用为指导, 但英语词汇类别及英语句子基本结构还是要进行专门讲解。我觉得大家在实践阶段务必要掌握语法体系的一半, 那就是“词法”这一块。词的词性就是一个词的基本用法, 所以学生们要明确知道十大词类及各词类的基本构句功能。如:名词的定义、分类和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及介词的宾语等。遇到特殊句型, 再接着讲作主补、宾补等。语法研习多一点, 答题困难就少一点, 这一点是不用争议的。

在词法学习的递进阶段, 学习各词类在句中能作的成分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专业和法律专业最烦的就是“形式”, 而恰好注重“形式”也就是掌握好这两个专业的根本所在。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英语句法学习的重要内容, 如果学生们心里拒绝接受教师对这些内容的讲解, 是无法学好英语的。英语句子要写得正确, 就得套用这样的结构形式。高考题中有个典型的语法考点———强调句型, 命题者可以从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以及被强调再带一个定语从句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但唯一不变的, 也就是一个“形式”, 类似于主系表结构, 后补一个定语从句结构。这恰恰又是一个要求学生区别的语法点。这么讲的目的只有一个———说明英语简单句型学习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 在掌握了简单句之后, 掌握并列句的构成就较为容易了。但对几个并列连词, 如for, when, while等却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大家很容易混淆它们, 主要是由于for还有介词的词性, 而when和while经常所见为从属连词的用法。

复合句是英语语法学习中很有特色的一块。我对它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成分非常复杂的句子中, 无非还是六个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在这六个成分中, 根据词法, 一般会由名词作主语及宾语, 形容词作定语, 副词作状语。而当用句子来充当这三个成分时, 我们就会把它称作名词性从句 (即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从句) 、形容词性从句 (即定语从句) 和副词性从句 (即状语从句) 。谓语主要由动词的各种形式构成, 谓语只叫做“谓语”是不能体现它的完整性的, 应该叫做谓语部分, 原因是谓语不完全是指谓语动词的事儿。这点我们会在词法和句法复习中再谈。而补语成分则由能作表语的词来充当。谓语和补语这两个成分不产生从句概念。一个句子, 不管它带有几个从句, 我们能从中找到它的基本结构 (即一个简单句) , 就能理解整句话的主要脉络。这是很简单的, 难的在于引导各种从句的从属连词是什么。由于连词既起连接主句和从句的作用, 表明主从句之间的关系, 还在从句中充当一定的成分, 有一定的意义, 故复合句中的连词常成为考查的焦点。举例:

When asked what they want most from life and what they want most for their children, people answer that what they want most is only happiness.当问及人们在生活中最希望得到什么, 最希望他们的孩子得到什么的时候, 人们回答是“快乐”。

这里when asked...=when people was asked...直接用从属连词+分词作状语, 一般被认为是状语从句的省略。而what they want most from life and what they want most for their children此句是ask这个词的直接宾语, 因此叫做“由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换成主动形式即:When you ask people what they want most from life and what they want most for their children...主句部分people answer that what they want most is only happiness中, that引导了又一个宾语从句, 而宾语从句中what they want most在从句中又做主语, 整个宾语从句是个主系表结构。

学习了句法中三种层面 (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的结构后, 对英语语言最精炼的结构就理解了。精炼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 所以用词少而能表达清楚, 就不必说得“冗长”了。我认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大任务是把已学的“从句”用法, “精简”到非谓语形式的表达。

英语语法学习的流程就是“由词到句”, “句到主从句”, “主从句到句+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形式在精简的句子中主要作形容词、副词和名词。三类从句都可省略成非谓语形式。

篇4:电源内部模型的探究(讲课稿)

1.第二节《电动势》是新教材新增加的一节,教材把电源类比成抽水机;把抽水机在抽水的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类比成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克服“静电力”做功;把抽水机抽水所增加的水的重力势能类比成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做功所增加的电势能。新教材强调了电动势和电压的区别;强调了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强调了“非静电力”是在克服“静电力”做功。插图2.2-1很形象的描述了电源内部存在着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在这个电场中,正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阻碍它继续向正极移动。因此,在电源内要将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必须要有“非静电力”。

从能量角度来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而且在平时的练习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题目,例如:

关于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电能增加

B.对于给定的电源,移动正电荷,非静电力做功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C.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从负极向正极移送单位电荷量做功越多

D.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的电荷量越多

2.本章第七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新、旧教材都有的内容,但人教版新教材在教材编写上较旧版完全不同:去掉了原来的插图,取代为插图2.7-2。

新教材把闭合电路分成两部分,即外电路和内电路。但在能量转化上却分为三部分:外电路、内电路、BC与DA反应层。新教材从能量角度,推导出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课本在讲能量转化时说道“内电路与外电路一样,也存在着恒定电场,正电荷也是在静电力作用下移动的。”这句话让很多学生理解为内电场对电荷做正功。好像与前面第二节所讲互相矛盾,到底应该是怎么回事呢?

3.通过翻阅赵凯华、陈熙谋编《电磁学》第二版,林海兵《电源论》,结合平时对原电池的使用和理解,我感觉第二节课本的讲解有些太仓促,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模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我觉得应该这样建立模型(如右图所示):

外电路电场方向从正极指向负极而且对电荷做正功。内电路中在静电力作用下电势发生两次跃迁,分别在正、负极板附近,在跃迁过程中非静电力做正功转化成电势能。B处跃迁使得在电源内部C处形成由B指向A的电场,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得电荷运动,电荷电势能减少,只是该部分电势能减少量转化成内电阻产生的热。A处跃迁使得外电场由正极指向负极,并使得电荷运动中,电势能转化成外电路消耗的能量。

在用原电池进行实验时,电压表的正极接在负极附近也说明在电源内部也就是C中B侧为高电势,进一步证明了C中静电场由负极指向正极,电荷运动时,静电场做正功。

4.综上所述,以前在做题过程中所讲的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克服电场力运动并转化为电势能的说法值得商榷,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在读林海兵《电源论》时,感觉描述较为准确,电源内部由于极化,情况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轻松的了解电源内部,我觉得上述模型更简洁些。建议课本在修改时可选用更好地模型和解释,使得第二节的说法应该更准确、详细!

作者简介:邹建光,男,1962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马文吉,男,1980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山东淄博桓台一中,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上一篇:关于卡耐基口才学培养好口才的方法下一篇:业余党校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