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跨时代解读

2023-01-03

第一篇:甲午战争的跨时代解读

我和婆婆的战争时代

与老公相恋3年来,他是独生子,并且是做程度开发的,婆婆对他疼爱有加,总不舍得他太累。看得出来,家里多了我,婆婆并不是特别高兴,总觉得有人分享了她儿子的爱。加上近来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老公经常抱怨颈椎酸痛,而且常常是痛的抬不起头,婆婆总嫌我没照顾好老公。婆媳关系更加紧张了呢。 如今结婚已有4个月。与婆婆虽没大吵大闹,但确实存在着隔阂。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婆媳关系不和吧。

我偶尔还会和闺蜜倾吐,但闺蜜反倒介绍我给老公买乐颈枕,我还念叨她来着:“我在和你讲婆媳关系啦!你跟我介绍乐颈枕做什么!”闺蜜马上说道:“你老公不是感觉颈椎酸痛么?我公公就是这毛病多年了,现在用的就是乐颈枕,挺管用的,目前别的先别管啦,先把你老公的问题解决了,婆婆不就开心了!” 这样我差点和老公要闹翻,因为婆婆总是对我有意见。

虽然如此,我还是买了世纪本草乐颈枕,让老公用了几天后,果然有些效果,不仅如此,除了老公,我也给婆婆买了一个,毕竟婆婆也上了年纪,颈椎多多少少也是有问题的。虽然我不太确定,但婆婆好像对我在渐渐的改观。

婆婆怎么看待我我不确定,但我能确定的是,老公走足头能抬起来了,每天不再是愁眉苦脸了。自从我给他用了世纪本草乐颈枕后,他精神多了,脖子看着也活动自如了,我和婆婆都不知道多开心。他又变回以前的他。 不仅如此,婆婆也感到很开心,慢慢地开始和我敞开心扉。家庭的和睦,也让老公更放心,工作更加顺利。对此改变,我非常开心。

婆婆开始对我刮目相看,感觉不再那么难以接受我,我们开始变得有说有笑,聊天说笑,和母女一样。我们没有闹翻,而且关系越来越好呢~

拥有一间遮风避雨、温馨舒适的房子,成为许多人对“家”的追求,但是,身体更是我们一生都必须依赖的“家园”,要想“家”中每天充满健康、欢乐,健康才是关键。颈椎问题现在很突出,去医院做理疗牵引,耗时又效果差,所以我选择了世纪本草乐颈枕,让老公在家可以自己接受按摩牵引理疗。

到现在,我们家还是很和睦,周末偶尔有空,婆媳关系也不紧张,家庭和睦。岁月静好。

老公会陪我和婆婆一起逛街;偶尔在家一起讨论热点,一起聊聊人生,享受美好的人生!

第二篇:正确认识信息时代战争的特点

姜春良

2009年03月02日11:30

来源:《学习时报》

信息时代的战争具有较强的侦察发现军事目标,作战空间扩大,空中力量的作用突出,传感器与作战平台的结合,使发现目标和打击目标的速度大幅度提高,指挥控制与执行之间、战争与战役、战斗之间的界限有所模糊,战场上线式与非线式作战并存。作战的计划性有所削弱而灵活性更加突出等特点。

当前,有关信息化战争和军事战略的文章很多,但一些文章对信息化战争特点的描述多是一种主观性的想像,脱离了现代战争的客观实际,迫切需要科学地认识信息时代的战争。战略理论主要应当是战争实践的总结,理论可以有预测有假说,但要经过战争检验,没有经过战争检验的战略理论是不能用来指导战争和作战的。

1、正确认识战争中的非对称、非线式和非接触作战

信息时代的战争可以说都是非对称作战,任何战争的对手之间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人口多少、军事力量结构之间没有完全对称的。信息时代战争由于美国拥有强大实力,其战场感知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可以实施远距离非接触作战,所以,任何国家如果与美国作战都将是非对称作战。非线性作战主要是非接触远距离打击敌方纵深目标,使敌方的前沿与纵深同时遭到打击,但这并不是信息时代战争先进性的主要标志,信息时代战争也是线性作战与非线性作战相结合的,仍然需要逐步推进的地面作战,伊拉克战争就是如此。信息时代的战争也并不都是非接触作战。如果是大规模作战仍将是非接触与接触作战方式并用。非接触作战主要在强国对弱国的惩罚式作战中使用。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和在推翻敌对政权的战争中必须实施地面力量的接触作战,才能实现占领敌人城市等重心目标的军事目的,实现控制敌人领土征服敌人意志的政治目的,否则就达不成战争目的。伊拉克的战争实践表明美军仍需要实施大规模的地面接触作战。

2、信息时代战争本质仍然是流血的政治,仍然需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争的政治本质是流血的政治,军事本质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战争本质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仍然不会改变。任何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有千百万的牺牲者,伊拉克战争证明,美军在大规模作战行动期间80%的精确制导弹药仍是打击伊拉克军队这支有生力量,仍要夺取首都巴格达这个战略重心,而对萨达姆总统采取的两次斩首行动则都没有成功。战争中对伊拉克政府首脑机关的打击使用的弹药不足总数的10%。

3、信息时代的斗争仍然需要接触作战与远距离非接触作战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在信息时代,远距离非接触作战是美国的重要作战模式和致胜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决战决胜的唯一手段,在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规模作战中,近距离接触作战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手段。人类不会生活在空中和海上,而是生活在城市和乡村,近距离接触作战是唯一能使对方投降的战争模式,也是一国的核心军事能力,放弃近距离接触作战等于放弃国家最重要的军事能力。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陆军等地面力量不足就证明了这一真理。

伊拉克战争实践证明,空军与地面部队的联合作战才是克敌致胜的关键。仅凭远距离非接触精确制导弹药打击对方有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如领导人、通信系统、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不出动地面力量夺占和控制对方战略重心和领土,使敌方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对手就不会投降和屈服。精确制导弹药打击有限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目标,只能取得战争某一阶段的作战胜利,但难以达成战略上的胜利。

4、信息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但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技术进步可以制造更先进的卫星、预警机和无人飞机等战场传感器,传感器可以发现更多的战场态势信息,但仅靠技术发现的目标信息再多也不能完全了解敌人的战略和作战意图,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伊拉克战争实践证明,美国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进行了12年的战场目标和信息侦察,掌握了信息优势仍无法取得战争胜利。不但得不到伊拉克人民的支持也遭到世界人民和大多数美国人民的反对,所以美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至今已近5年仍无法结束。战争实践证明信息时代的战争不管装备如何先进,人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取得胜利。信息只是火力、机动力的倍增因素,它是使现有火力达成较效益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基本的火力投入使用,倍增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脱离了消灭敌人的火力和形成有利态势的机动力,信息再多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此外,美国的主要军事优势是高质量的火力,美国火力强大,为了发挥这个优势,它所感兴趣的是需要信息方面的支援,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在很多情况下,军队至关重要构成资源仍是火力和人力,而不是信息,当然也需要信息,但在火力与信息方面,火力更加重要。

5、信息时代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战争并不能够精确控制

认为初战或首战就是决战,战争可以精确控制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证明,美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经济力量,仍无法保证伊拉克战争的速战速决。美军2003年3月20日至5月1日第一阶段大规模作战的军事胜利并没有换来伊拉克战后重建和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伊拉克战争已进行了5年多,美国已为伊拉克战争支出了6000多亿,为阿富汗战争支出2000多亿美元的军费,两场战争都没有结束。政治目的均没有达成。阿富汗战争自2001年推翻塔利班以来也没有结束,美国军方2008年9月11日承认,美国与阿富汗越来越勇猛的叛乱分子之间的进行的战争至今还没看到胜利。美国防部长盖茨和参联会主席马论表示,要在阿富汗取得成功,除了军事斗争之外,还需要更多非军事方面的努力。美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违背了知彼知己这条基本的战争指导原则。

6、信息时代的战场仍然是不透明的信息时代的战争,战场上仍充满了战争迷雾和阻力,气象、地形、敌情、通信、指挥和运气都会增加战争中的不确定性,战场仍是不透明的。2003年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平均每天要阵亡2.5人。面对各种突然袭击的炸弹,美军的高技术装备既不能发现也不能摧毁。战争实践证明,再先进的卫星、预警机和雷达也无法及时发现袭击美军的叛乱分子,对敌人的企图更无法发现。所以战场不透明是绝对的,战场透明是一种脱离战场实际的夸大其词。

7、信息时代的战争仍然需要攻城掠地

近期的八场战争实际表明,如果不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有形的军事目标,不夺占敌人的土地使其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敌人的民心士气就不会受到严重打击。2008年8月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俄军占领要地取得胜利说明了这一点,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仍是攻城掠地,实施了近距离的接触作战,夺占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才推翻了伊拉克政权,就是这样美军也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阿富汗同样是攻城掠地,现在塔利班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双方围绕城镇的争夺仍然非常激烈。

8、战争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仍是客观规律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武器装备如何先进,作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仍是客观规律。战场上仍充满了混沌现象。天气仍无法完全准确预报。空军作战训练受气象和技术的影响,海军作战训练受水文气象和海洋的影响,陆军作战训练受地形的影响仍是客观规律。地形、天气、距离、高山、严寒、酷暑仍会对战争进程造成严重影响。在复杂的天气条件下有时海军和空军就无法实施作战。

9、信息时代战争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在军事行动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及合理的决策时,人才是中心,在执行联合作战的任务时,人仍然是核心的武器和指挥平台,战争中需要活生生的人来处理千变万化的战场信息。

近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证明,不论现代战争还是未来战争,网络都只能是手段而不会成为战争的中心。战争什么时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战争是受人控制的。军队如果没有消灭敌人的强大火力,没有快速机动和防卫能力就不可能消灭敌人,也就达不成军事和政治目的。舰艇、飞机、坦克和导弹发射架仍将是战争的主要作战平台。信息时代这些平台将是机械化与信息化高度一体的作战平台,其中机械化是本,信息化是末,脱离了机械化之本,信息化将无用武之地。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军、俄军仍然十分重视新一代飞机、航母、舰艇、航天器等作战平台制造的原因。网络、通信、计算机无论如何进步都只能是指挥手段,在当前和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仍将是以平台为中心而进行的攻防作战,敌我双方不可能把信息系统作为战争攻防的主要目标。

第三篇:从《裸婚时代》解读常见婚恋心理

剧中男女主人公刘易阳与童佳倩,这对儿相恋八年的情侣,冲破层层阻力,走到一起,令人感动,让人祝福。如果套用心理学的爱情三角理论,刘易阳与童佳倩的婚姻幸福指数是蛮高的,他们有亲密,有激情,还有承诺。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看似完美的伴侣,他们着实低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威力,这段婚姻在交不起房租、捉襟见肘的生活中逐渐死去。村上春树说,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但是在与物质的抗衡中,很多人没法淡定了。两人分手时,刘易阳哭着说:“我用了9年的时间明白一个道理,细节打败爱情,8年的感情比不过一张结婚证和一个孩子。”其实,看似简单的婚姻关系,却有很多细节在考验我们——

第一细节:得到家长认可;第二细节:安排生育计划;

第三细节:调和婆媳矛盾;第四细节:解决经济困境;

第五细节: 拒绝婚外诱惑; 第六细节: 达成理念统一

第一细节:得到家长认可:

虽然“婚姻自由”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中国人的婚姻还是必经父母这道槛。童佳倩和刘易阳的婚姻一直不被童母看好„„婚姻一开始就没有良好的开端。

专家点评:一段婚姻是否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这对小两口婚姻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很重要的。家长是过来人,他们深知“柴米油盐”的重要性,深谙“面包”与“爱情”在一个社会保障尚不完全、CPI一路疯长的社会里的相互关系。因此热恋情侣也不要把家长的反对一味看成是势利眼,要理解他们对孩子因缔结婚姻条件不成熟可能造成悲剧的担心。如果想得到家长的祝福,男女双方都要对自己的事业和婚恋早做规划早努力,时机不成熟不宜“登门提亲”,时机一旦成熟,很多问题都不会再成为问题。

第二细节:安排生育计划

长达8年的地下恋情终于随着童佳倩的怀孕浮出水面,由于刘易阳系“三无产品”——无房、无车、无存款,童母任凭两个小年轻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无动于衷,最终“生米煮成熟饭”。

专家点评:经济基础决定着你的生存空间,一对情侣在仓促之下“奉子成婚”就绝非明智之举了。吃喝拉撒没一件不是操心事、费钱事,小两口是否有这个经济能力,有没有这个精力和心理准备,那可是一件不得不考虑的事。建议“裸婚夫妻”对于孩子的出生,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计划,最好是在婚姻磨合后比较稳定的一段时间内,在双方经济、精力和心智上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迎接孩子的到来比较合适。

第三细节:调和婆媳矛盾

婆婆一生勤俭节约,但没想到嫁过来的媳妇就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不会做饭,不会生活,更不会过日子:花钱大手大脚;因为工作需要,即使怀孕依然化妆、穿高跟鞋。所有的这一切,自然都被婆婆打上了“不懂事”的标签。

专家点评:有过婚姻经历的女人大抵都明白,搞定了婆婆,婚姻的难题就解决了一半。因此女人切不可因为丈夫的疼爱而恃宠生娇,不分轻重、不分场合在婆婆面前尽情挥洒自己的“真性情”,万一婆婆发威,烂摊子还得自己收拾。当然,要做到处处迎合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你只需把握几点即可:

一、尽量不与婆婆同住;

二、在情感上尊重并体贴婆婆;

三、手勤嘴甜些,小事多请教婆婆拿主意;

四、在原则性的大事上有不同意见时可暂不表态,但绝不能撕破脸硬碰硬,回去小两口关起门来再商量对策。处理具体事情时,要外柔内刚、灵活机动。

第四细节: 解决经济困境

裸婚后刘易阳和童佳倩节衣缩食,回忆起两人结婚前自由快乐的时光,两人一阵感慨:“下个月你工资一发,先得还陈娇娇两千块钱,还得给你家交三千块钱的生活费,就剩下我那一千多块钱的基本工资,咱这日子怎么过?”专家点评:既然是自己千辛万苦心甘情愿争取来的婚姻,在面对经济上的困难时,夫妻应该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虽然现代社会逐渐变得浮躁与功利,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夫妻都会到“百事哀”的地步。

如果打算“裸婚”的话,千万不要是那种头脑发热赶时髦的心态。清清醒醒地认识现状,踏踏实实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做好现在吃苦和展望未来的心理准备,即使是不被父母亲朋看好的“裸婚”,也不会轻易就变成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一击。

第五细节:拒绝婚外诱惑

刘易阳和同事孙晓娆的暧昧惹来童佳倩的质问和无理取闹,从而引发了两人一直以来的所有怒气,夫妻双方矛盾初露,隔膜逐渐生成,为离婚埋下了定时炸弹。

专家点评:一直以来,婚外情都是婚姻的最强杀手。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如果这个坚实的根基被动摇甚至被摧毁的话,那么这栋曾奉献了彼此情感、心力、金钱的婚姻大厦将极有可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聪明的夫妻,一定要视婚外情为雷区,小心避过。成功“扫雷”的几个要则是:

一、当爱情的纯美被婚姻的琐碎庸常所代替,夫妻双方既要积极努力地为彼此的爱情保鲜,同时也要将它炼化为牢不可破的亲情。

二、在有危险念

头的时候,多想一想彼此好不容易共建的家庭、流淌着父母共同血液的儿女和一念之差后的惨烈后果。

第六细节: 达成理念统一

刘易阳没了工作,童佳倩让他去岳父童建业的单位上班。出于自尊,刘易阳不愿意。于是童佳倩狠狠地扇了刘易阳一巴掌,扬言离婚。童佳倩设计逼迫刘易阳就范,其实是为了刘易阳好,更是为了他们共同的家庭好,但其用心良苦之意不但不被接受,反而还引发了一场家庭大战。

专家点评:结成夫妻、生儿育女后,男人和女人就结成了稳固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由一男一女所组成的家庭内微妙的夫妻角色所造成的,他们既是共同体,又是在生理心理上各自独立的个体,如何处理好共同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初入围城的人来说,也大有学问。

夫妻一方在考虑家庭这个共同体时,也要同时考虑到对方作为个体的感受,而要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基础上做出最有利于家庭的决定,且做出任何决定都不要伤及对方的家人、自尊和情感,如果妄想以隐瞒、欺骗和威逼的手法来达到目的,哪怕是想达到为了整个家庭好的目的,都会伤害彼此的情感,引起家庭内战,未免得不偿失。

第四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思想的四层重大意义

要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握它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解读

它的政治意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统一全党意志、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它的理论意义,第一个就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个是它在不断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过程当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方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个,它实际上是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它的实践意义,主要是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就是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当中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为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八个明确”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下一步再推进下一个30年的发展,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对三大规律深化的一个认识,大大拓展了以前的一些认识,而且十四条基本方略之间有着非常完整的逻辑,它是一个整体性的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也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一百年的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所以,十四个基本方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判断和理论创新。——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解读 四,“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间的关系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解读

五、学习十九大,做优秀党员

党员的8项义务,是每个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员标准的具体化。每个党员都必须认真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员义务是党员先进性标准的具体化。党员的8项义务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明确规定了党员言行和行动的基本准则。是对党员如何发挥先进作用的基本要求,义务就是责任,党员履行义务就是对党承担责任,党员义务履行得怎么样,是衡量一个党员党性强不强,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一个党员都要努力履行8项义务,充分发挥先进作用,争做合格党员。

第一,思想上明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意义,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第二,全面准确领会十九大精神的主题和丰富内涵,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三,学懂弄通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解决该怎么学的问题。 学懂、弄通、做实,学懂是前提、是基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坚持全面准确,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深悟透。要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好十九大精神,学习好、领会深、把握准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切实做到精读细研、学思践悟、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以学促做。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着新气象、新作为。只有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吃透精髓要义,才能扎牢思想基础,真正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确保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契机,有新境界、新担当、新追求,凝心聚力、鼓足干劲,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在《说苑》的这个小故事里,子思讲了一个道理: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要解决“本领不够”的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向典型学习就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典型也是增长本领的“磨刀石”。我们没有圣人之智,但是可以学习圣人之思,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新思想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 韩庆祥教授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报告首先强调了这五年我们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而这个历史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是这五年这个历史性变革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就集中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报告提出了我们党的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新的时代历史使命与对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判断是直接相关的。我们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两大时代课题,那就是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这个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一个很好的回答。

正是在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当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以后,我们要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行动指南,用这个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做出一个安排,而这个战略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政策,这就进入到实践新方略了。

再接下来,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最后,整个十九大报告的落脚点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这个逻辑很清晰,这也是整个十九大报告总体框架的严密逻辑。 新思想是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

顾海良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等职,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他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十九大报告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理论创新,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我们长期思考和研究的很多理论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比如说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经过这么长时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到底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的矛盾之间有什么新的特点?这一次总书记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这个回答对我们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大的理论创新。

还比如说“四个自信”,这是十八大以后不断完善、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现在加上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表明这五年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新的认识。文化自信可以说是四个自信中最为根本的。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讲“四个伟大”,尽管四个伟大我们分别都讲过,但是现在四个伟大合在一起,作为我们今后解决和处理我们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就是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这个思想体系做了全面的论述,对于理论要点也做了系统的回答,充分体现了这个理论今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次概括的不仅是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基本方略,这个是很大的理论创新,十四个方面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合为一体,这在以前的理论发展中是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这一次最大的一个理论亮点。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思想 顾海良教授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12个字可以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精髓。 第一个是“因事而化”。报告一开始就从最近五年我们解决的难题、解决的大事出发,以此为基础来展开基本的理论创新。报告也从党成立近百年的历史来回顾党的历史,回顾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的一些大事中得出一些道理,这就是“因事而化”。 第二是“因时而进”,就是我们讲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我们在不断进取和拓展。 最后就是“因势而新”。因势而新就表明了我们顺应这个历史的潮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理论。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12个字,总书记曾经几次讲过。他是用中国文化的方式精炼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方法,也用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粹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规律。这12个字正好表达了党的十九大实现理论创新的精华部分和内核部分。

顾海良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非常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结合在一起了。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贯彻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总书记的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这种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紧扣中国实际,紧扣时代变化,紧扣老百姓的愿望和老百姓的期盼。 新思想是整体创新、系统创新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在央视新闻记者专访时认为,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最让我们最耳目一新的,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最大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最大的收获。

在辛鸣教授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整体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的整体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焕发出了伟大的理论光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也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和代表。

辛鸣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点有很多,比如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创新点,“四个自信”就是创新点,“四个伟大”也是创新点。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的创新,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新时代指导中国社会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整体角度来看它的创新。整体的创新、系统的创新,这是它最大的“新”。

如何理解新思想蕴含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整个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中有着重大作用。第一它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它在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化了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

再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以前我们还提出过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应该说基本方略是对以前的几个基本的坚持和发展,而且是大大一个深化,它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结晶。

第五篇:[教案]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物质的跨膜运输》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技能目标

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 1 页 共 7 页

(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

(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四、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难点(1)主动运输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相比,较为复杂,为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跨膜运输,学生容易受“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浓度差与它们运输速率的关系的定向思维影响,认为也是成正比关系,故为难点;另外,“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能量和载体的利用。而影响能量的供应则与《第五章-第三节》影响呼吸作用的氧、温度、ATP等因素有关,载体则与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多样性有关。因此,主动运输是前

第 2 页 共 7 页

后章节内容其中一个综合知识点的基点之一,而学生自主的将蛋白质的多样性、能量的供应等知识点迁入到此,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2)“解读图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的“探究”,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习是需要理科性思维,生物学中的知识论点是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数据基础上的。“解读图表”实现了学生对相邻学科知识的迁移,这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杯清水及蓝墨水。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现场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

(学生)说出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

(教师)展示教材P60”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图片”;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针对二者的不同点(是否通过膜)进行引导,除了水以外,很多种物质都可以做跨膜运输,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探讨”,展示教材P70“问题探讨”部分的图片,图示的物质是否都能进入细胞呢,如果能他们进入的方式是否相同呢?点出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学生)通过观察,完成问题探讨中的3个问题。

注意:教师注重引导,特别是第二题,一定要强调题干中的“无蛋白的脂双层”,引起学生注意该结构与细胞膜的区别,进而回答此题。另外“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

第 3 页 共 7 页

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讲授新课

一、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教师)列举实例,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与细胞膜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关系。

(学生)观察并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或顺浓度梯度)。

(教师)举例补充,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学生)学生归纳这些物质的特点:分子小,一些脂溶性的物质

(教师)进行引导: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它们不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那么他们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

2、协助扩散

(教师)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

(学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总结其特点。

(学生)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三道题。

过度:从物质运输是否需要能力入手,用比喻的方法以“逆水行舟”为例,给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同时展示教材P71表4-1,导入本

第 4 页 共 7 页

节课的第二部分“主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

1、特点:

(教师)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浓度梯度、载体和能量三方面归纳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并同前面两种运输方式比较,归纳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意义:

(教师)展示教材P63资料分析中的图片,并进行引导

(学生)通过讨论说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三、胞吞和胞吐

(教师)板画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并作简单介绍。

(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与细胞膜的什么特点有关?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联系分泌蛋白的形成及生物膜系统。

3、小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时间允许,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可以将比较的项目由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等方面进一步延伸至曲线图。

4、目标测试题:

第 5 页 共 7 页

下图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黑点代表物质分子),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于或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都非常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

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交待几个容易忽视或弄错的知识点:

1、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如运载钾离子的载体就不能运载其他物质;

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而主动运输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第 6 页 共 7 页

本节课我认为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主要的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上是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说本节课的讨论比较多,还有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性回答的形式,这样课堂的节奏就很难控制,很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觉得很轻松,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话,在做题时就会觉得不那么得心应手。比如在分析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因素时,如果不把这个过程所需的载体、能量与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就很难做出来。另外,学生在做有关图标题或曲线题时还存在很多困难,毕竟这是高中生第一次真正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的“探究”,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 7 页 共 7 页

上一篇:纪委信访举报业务知识下一篇:纪委书记警示教育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