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长的有效期

2024-04-09

浅谈家长的有效期(精选9篇)

篇1:浅谈家长的有效期

浅谈家长的有效期

曾看过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她的朋友8岁的女儿在绘画上非常有天赋,而朋友也以此为傲。但几年后,孩子已经十几岁了,龙应台再见时,却发现这个孩子已“泯然于众人”矣。由此,龙应台大发感慨:“父母也是有效期的。” 的确,父母也与食品一样,也有着保质期和有效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小学

低段表现很优异,而到了中学,孩子如同换了一个人,变得桀骜不驯,父母常感叹:怎么孩子变成这样呢?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此时家长才想到去纠正、感化,往往会发现自己说的话,已被孩子当成了“耳旁风”。简而言之,他们作为家长的有效期,已经过了。

为什么说家长是有有效期的呢?孩子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在这张白纸上随心所欲的描画。这时孩子对你是言听计从。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有了自己的世界,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了,他的经验也开始慢慢积累了,但他还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在孩子心目中还是具有非常高的威信的。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的知识一下子得到爆炸性增长,与同伴交流长沙的经验也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孩子已经学会用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于家长说的话,他们开始分析、论证、推理。如果他认为没有道理,就会反驳,这时你会觉得孩子开始“不听话”了,自己的家长权威受到了挑战。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同步增长,到了十二、三岁时,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手段已非常熟悉,他需要摆脱家长、建立自我,从父母的孩子变成独立的“我”,这时的家长,有效期已经到了,剩下的时间,你只能检验你在有效期内的成果了。

既然家长是有效期的,那么我们在有效期内该如何做呢?首先要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品行,教会他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一个品行善良的人。其次是要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助他们走向成功。最后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那么,如何将家长的有效期延长一些,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呢?我认为第一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威信。第二是要与时俱进。孩子的知识在不断增长,我们作为家长也要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才能逾越代沟,找到共同话题。

家长是有效期的,愿每一位家长都珍视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让自己为孩子的终身成就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2:浅谈家长的有效期

变化一:发送附有回执的邀请信

由于每日均能接触到家长,一些教师会采用口头邀请的方式通知家长参加家长会。口头上的邀请看来方便,其实也会带来很多麻烦。因为口头邀请不正式,所以一些家长对此不重视而缺席,或因记错时间而迟到。

发送一封正式邀请信给家长,会让家长觉得更受尊重。邀请信切忌冗长,语言力求简洁、易懂,语气要真诚、友好。这些看起来不难做到,但是如何让家长在接到邀请信时就开始为参会做准备?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因为有所准备,才能充分参与,才会有所成长。

邀请信的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邀请信除了包括家长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外,应有对家长会目的和主要内容的简单描述。我们发现,当邀请信中告诉家长的信息越具体,家长相应的准备也会越多;如果邀请信中没有任何关于家长会目的和内容的信息介绍,家长的准备则是茫然的、被动的:二是可将邀请信的后半页设计成回执,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让家长对是否来参会进行选择并签名,签名其实是家长的一种正式承诺,让家长从心理上准备起来;其次请家长列出他们在家长会上希望能够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个环节能够促使家长提前思考幼儿的教育问题,为家长会召开时与幼儿教师的有效互动有所准备。

变化二:准备展现教育过程的材料

许多家长觉得幼儿在幼儿园就是玩,没有学到什么。虽然教师会耐心解释,但是一些家长还是心存疑惑。我们班里设置了一个区域来摆放那些反映教育过程和幼儿成长变化的资料,如幼儿作品、幼儿成长档案、课程设计和教师关于主题的记录等。这样,早到的家长可以翻阅这些材料,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安排,从而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学习和幼儿教育的特点。

另外,这些材料还能引发家长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如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将幼儿的成长档案放在桌子上,后来发现一群家长都聚集在泽泽妈妈周围,原来他们都觉得泽泽的成长档案与其他幼儿的不一样(大多数幼儿的成长档案由教师记录制作,而泽泽的成长档案不仅有幼儿园的记录,还有泽泽妈妈对泽泽在家表现的记录,如泽泽第一次自己穿裤子、第一次自己拍照等。在这次家长会后,我发现更多的家长参与到了幼儿成长档案的记录中。

变化三:让家长“动”起来

传统的家长会多为教师“一言堂”,而家长大多扮演听众的角色。为打破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过程,根据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与开放日相结合,家长在家长会之前现场观摩幼儿半小时的活动,然后再进入会议室。为帮助家长提高观察幼儿的能力以及对教育活动的理解,我还为家长准备了观摩活动的书面材料,包括背景介绍、活动目标、流程和观察要点等。

此外,我尝试创设一个能让家长摆脱拘谨,积极进行互动的环境。如我给家长提供标签纸,让家长写好自己的名字贴在胸前,这有利于家长彼此认识和交谈;如果家长会安排在晚上6点钟,一般家长都是下班后直接来园参加的,我就会准备一点小茶点,显得很温馨;家长会的座位安排多采用圆圈或马蹄形,大家围坐在一起。

篇3:浅谈数学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一、与家长沟通的原则

谦虚和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与家长交往时, 应该谦虚和蔼、讲究礼貌, 营造和谐氛围, 这样才会缩短双方的距离, 家长才会敞开心扉。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尊重理解。家长是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尊重”他们是前提。不论家长的年龄大小、地位卑尊、文化高低, 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身价、地位的高低之分, 都应尊重理解, 决不要摆出教训人的架势。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 摆正摆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 切忌训斥、指责家长, 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 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 相互激励, 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 取得他们的信任, 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 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 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多赞美, 少批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 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诉说自己孩子的罪状。切记, 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 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所以, 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有礼貌, 很善良。”“xxx同学挺聪明的, 只是有计算题粗心的小问题……”, 家长在听了这样的话后, 自然比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缺点, 以及需要家长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要求了。即便是对成绩很差的“学困生”和“不听话”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与家长一起, 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 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树信心, 不告状。信心是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的家长, 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如果家长经常听到的是孩子在学校表现的负面评价, 对教育好孩子就会失去信心, 觉得孩子一无是处, 甚至无可救药, 从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那么教师在学校所进行的教育, 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 也必然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必须避免告状式的家校联系, 要懂得孩子学习越差, 家长与教师一样对他的教育付出的就越多, 孩子不争气, 做家长的比谁都痛苦。所以, 教师对于这些家长更应该给予安慰, 更要体谅他们的难处, 尽可能肯定孩子的优点, 哪怕这优点只是一刹那的极不明显的闪光。如果确实因为孩子犯了错需要告知家长, 也应该与家长坐下来, 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会犯错误的根源, 积极与家长达成共识, 形成默契, 互相配合, 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多探讨, 结同盟。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 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 教育的目的是共同的, 教师与家长理应是同盟军。但是, 由于家长的社会环境不同、职业不同、所处角度不同, 使家长与教师之间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教师要真诚地帮助学生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而不能对家长违反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熟视无睹。特别是针对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一致、溺爱孩子、打骂孩子、甚至放任孩子等, 都必须加以帮助, 促其纠正, 教师要平心静气、设身处地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 认识、体察家长的心理, 使家长的教育水平、修养得到提高。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要让学生家长真正地认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孩子发自内心真诚的关爱, 他们自然也会想方设法与教师“步调一致”形成同盟, 对孩子多加督促与关心, 把孩子教育好。

最重要一视同仁。对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家庭困难、有残疾的家长要富有同情心;对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家长不要阿谀奉承, 更不能提出无礼要求。

二、与家长沟通的途径与技巧

利用家长会, 向家长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 与家长形成共识。

教师的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 不做“不速之客”, 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 最好请班主任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 讲话要注意方式, 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 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 那么, 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

电话访问。电话既方便又普遍, 是个很好的沟通媒介, 在教师的善用下, 那一条电波会成为拉近距离, 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教师要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 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 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 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称赞肯定时, 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 语气要婉转。

临时性的会晤。有时老师与家长会在路上不期而遇, 或家长突然直接来校找老师, 气氛可能是平和的, 也可能是紧张的;家长可能是温和理性, 也可能蛮横无礼。由于这种会晤并不在老师计划之内,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教师尤其需要慎重行事。

首先要了解家长的来意。无论家长是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还是迂回地询问某件事情的经过, 老师都要礼貌地询问对方对该事件的了解情况及看法, 掌握他的会谈目的。其次, 要对家长的感受表示理解。不必急于与家长进行辩论, 只需专心聆听, 了解他的感受, 并表示理解他的心情, 肯定他的用心, 等心平气和后再进行解释。要摆事实, 拿出具体实例。比如, 说“小华在上次的数学行程问题这一单元的学习上可能感到有些困难, 所以她的作业没有交。”然后去寻找共识, 力争找到双方意见一致的解决办法。最后要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因为家长真正关心的是老师是不是关怀我的孩子, 这样, 家长就会理解教师的所作所为了。

用“QQ群”建立教育的乐园。在当今网络时代, 为了方便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好多学校班级建立了班级QQ群, 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了QQ群, 家长可以及时和老师沟通, 获得孩子在校信息、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教师可将近段时间的一些数学新知识、典型题型、解题规律等告知家长, 帮助家长回忆其忘记的知识点, 以便家长辅导孩子, 还可将孩子独特的解题思路、孩子的进步与家长分享, 就能及时激励孩子要做得更好;有问题, 也及时与家长联系, 发现问题所在, 与家长一起共同想出好的对策, 正确引导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QQ群, 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 让家长更加理解其教育行为, 共同促进孩子更快进步, 让班级QQ群蕴含更多的父爱、母爱、师爱, 成为家长、孩子、老师共同温暖的家, 教师的教育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给家长学科辅导要求

要与家长取得共识, 要学生养成学好数学的六个必要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 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惯, 检验习惯, 及时改错的习惯。

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孩子刚上一年级,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准备文具:笔、尺、练习本、橡皮;一起整理书包。注意是“一起”不是“代替”。有许多事情得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孩子忘带数学书、忘带文具盒在最初都是难免的。有时还真得浪费各位家长花点时间送一下。但作为一个好家长, 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反复出现的。他们会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起孩子细心、认真的习惯。一位有心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她在孩子的书包上贴了张醒目的纸条:查一查, 你的东西带全了吗?要是都全了, 就和妈妈说声再见。此方法未必大家都实用, 但多少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家庭作业限时完成。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作业的按时完成, 一年级书面作业较少, 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 说一说, 算一算的口头作业还是有的。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按时完成。特别在开学的最初两个月, 我们家长最好每天抽些时间听孩子说一说, 看孩子做做实践操作, 开始家长必须全程陪同, 等孩子养成习惯之后, 家长就逐渐隐退, 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要教给家长一些数学学习辅导的技巧:如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习惯、计算能力等。

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孩子必须学好, 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 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8道一步计算式题 (指直接填得数) , 正确率达90—95%。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 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 要缩小这一差异, 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 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 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 可以制作卡片, 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还可与孩子一起做游戏----采用书中的形式:你能钻过山洞吗?你能跳过每个树桩吗?甚至让孩子出口算题来“考考家长”、与孩子一起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思路、几加几得十几和相应的减法……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 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注意保护孩子学数学的兴趣, 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

作业书写、及格式要严格训练。良好的书写应做到书写清洁、整齐、工整、格式规范。这不仅是提高数学计算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还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思维的条理性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方金秋著《数学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

篇4:浅谈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技巧;家长;幼儿教师;交流沟通;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01-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千差万别的孩子,而且还是千差万别的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与这么多的幼儿家长相处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幼儿教师比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的接触率要高得多,幼儿教师每天至少与幼儿家长见两次面,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二、家園共育在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也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交流,注重方式,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强调家园共育的现在,教师进行家长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家长学校、家教讲座、家长开放日等等。但是因为教育幼儿不同于其它工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着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另外,幼儿的家庭状况、家长的教育观点与教养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幼儿和家长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交谈沟通。只要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做到家园同步,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

(一)和新入园家长的沟通。

有人常说幼儿有入园焦虑,实际上新生家长也会有入园焦虑。因为要将自己的心爱的小宝贝交给陌生人看管,即使是自己精心挑选的幼儿园、挑选的老师,也会不放心。他们会不断的询问教师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程度。那么,教师如何与新生家长沟通?通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对此总结如下:

1.教师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创设良好的情感气氛。

与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和新生家长初次接触,教师给他们的印象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拥有热情友好、亲切温和的态度,将会给家长留下“好相处”的印象。那么这种热情友好的态度怎么营造呢?一是教师要学会微笑;二是教师要学会一些简单的礼仪;三是教师要学会观察。

2.教师要本着积极、耐心的原则与各种类型的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也会不同。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好相处的家长,他们一般要求很多,言语中充满了对教师的不信任和不放心。其实,这些家长往往是对幼儿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与这类家长进行交流,能磨练教师的耐心和责任心。如果我们不把他看作是找麻烦,而是促进自己改进、不断成长的途径,这何尝不也是一种体验幸福、成长的过程。

3.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建构理解的平台,体验理解的幸福。

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受,这就是理解体会的不同。在幼儿园里,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是需要平台的,它的建立是以幼儿的幸福成长为目的,需要教师、家长双方的努力和维护。

(二)交谈沟通中的有效措施

1.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魅力。

沟通就需要教师巧妙使用语言,针对家长心态说话,使家长容易理解,千万不能仅停留在告状的层面。

2.学会肯定孩子、赏识孩子。

家长其实也像孩子一样,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我们教师要学会主动的与他们进行交流。谈论的内容不仅可以包括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还可以是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让大家通过谈话分享快乐。

3.注重多角度的相互沟通。

家园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家庭之间的单向交流,而应该是一种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多角度的沟通。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的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心理上的距离自然消除,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老师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育儿方法、知识技能等等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

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会让老师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10年版;

[2]李飞.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篇5:指导家长亲子阅读的有效策略

第二、召开早期阅读教育专题家长会议。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讲解早期阅读教育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向家长介绍班级的早期阅读的相关制度。如绘本借阅制度。通过会议让家长了解早期阅读教育,树立早期阅读教育新理念,掌握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让家长按要求进行绘本借阅或参加阅读分享活动。

第三、完善早期阅读相关制度、设置早期阅读相关活动。如绘本借阅制度和阅读分享活动等。借阅制度固定了每周的借阅的时间和绘本的借阅时间的长短,这样就引导家长合理分配亲子阅读时间,在归还时能完成绘本的阅读任务。阅读分享活动的设立,促进家长用心地、深入细致地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这些制度和活动对家长的亲子阅读起到有力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第四、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1、在家中开辟宝宝书屋,摆放适合孩子使用的桌椅和取放方便的图书架,购置或借阅孩子喜欢的绘本、图书、光盘等阅读、视听材料,做好家庭阅读的物质准备。

2、固定每天亲子阅读的时间。不论哪一名家庭成员在固定的时间陪孩子进行阅读,哪怕只有10分钟,只要你热情、投入的进入阅读的世界,亲子之间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家长阅读的指导原则 a、非功利性。不能把亲子阅读变成识字教育和为让孩子诵读而阅读,不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让孩子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

b、非专人性。亲子阅读不是某一个家长的任务,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

c、阅读时间长短的非强制性。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调整阅读时间的长短。但无论长短,家长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不可敷衍孩子。

第五、亲子阅读指导技巧

a、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作品,能让孩子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b、以图画为依托,进行故事猜想。能指导孩子对图画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鼓励孩子大胆猜想,提高他(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c、续编或创编故事。指导孩子合理想象、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故事。

第六、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给家长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家长相互交流亲子阅读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思维碰撞,不断优化亲子阅读,提高对孩子的指导能力。

篇6: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我国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说:“许多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句话,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如能长久坚持,必将终生受益。那么,家长该怎样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呢?

A:认清亲子阅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大了,就该让他自己去读书,培养独立能力。

点拨:亲子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阅读,更是陪伴孩子一起分享阅读乐趣的时刻。孩子是非常需要家长的这份陪伴,以培养他们对阅读的持久兴趣。

误区二:时间一到,就把孩子拉过来看书,不管他是不是正在专注地玩玩具,或者是一个电视节目。阅读是每天的必须完成的功课。

点拨: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情趣点,再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强压给孩子,势必会造成孩子对阅读的厌恶和反感,而导致反作用。

误区三:给孩子念完故事后,总是叫他复述这一页讲了什么,最好是能把整篇故事都背出来。每天给孩子反复念一首唐诗,直到他能自己背出来为止。

点拨:很多家长总是太功利,过分强调孩子的“输出”,却不重视自己的“输入”。其实,只有足够多的“输入”,才会有让人惊喜的“输出”。就好比写文章,要是没有充足的文学养料,哪能随心所欲地遣词造句呢?

误区三:亲子阅读就是认字。

点拨:专家认为,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千万不要过早逼着孩子学字。0-3岁的孩子,肯定还是从图画中理解故事更多。文字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个个图形,如果是机械地记忆,认识再多字的孩子也不过是台“识字机器”,只认得一个个单独的字,却不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和用法。

如今,中国的成年读物也越来越讲求“读图”,这正是在幼年时图画阅读严重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对于0-3岁的孩子,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图画阅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步由图向文字过渡,到了成年以后就该完全以文字阅读为主了。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反对孩子在自发需求下识字。特别是对于处在语言期的3-6岁的孩子,也不必扼杀他们主动学字的欲望。当孩子觉得只有认识封面上的字才能挑到自己喜欢的书、只有认识包装盒上的字

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时,家长便应该趁机引导他们学字。

B:为什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

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带着孩子一起看书,这种在阅读过程中一对一的模式,最能培养孩子集中的注意力。而孩子又是最喜欢模仿家长行为的,家长参与的活动都会让孩子的兴趣大大增加。而且,在家长参与阅读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仅能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营养成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家长所能给与孩子的这种爱,而正是这种爱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

在中国,给孩子讲故事的常常是女性,但是父亲这个教育者的角色,在早期阅读中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性别的不同会让家长选择的读物也有很大不同,比如,母亲往往会喜欢读那些细腻动人的故事,而父亲会更偏向于选择那些幽默的、有知识的或是有思想内涵的故事。即便是选择同一本读物,父亲和孩子共读的方式也和母亲很不相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得到多种类型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C:孩子的阅读时间多长为宜?

在孩子早期阅读的时间问题上,要更好地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应注意以下两点:

1、每天晚上安排半小时左右,周末安排1小时的阅读较为合适。当然这不是死板规定,具体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定。如果刚开始孩子静不下来,阅读时间为一二十分钟也行,慢慢来。如果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强,时间可以长一些。千万要注意的是,当孩子不想读而家长又引导不了的时候,不能勉强一定要读完一篇故事或阅读多少时间,否则会扼杀小孩子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逃避行为和厌恶情绪。

2、每天阅读时间段安排要相对固定,比如每天晚上8:00-8:30,家长就给孩子读故事。一两个月后,每到这个时间段孩子就会主动要家长读书给他听,从而形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切忌阅读时间不固定,就是今天陪着读,明天一忙就不给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难获得教育成效和形成习惯的。“不怕慢,只怕停”,只要每天坚持,时日一久,孩子的知识量和求知欲就会大幅提高。

D:如何让孩子从喜欢翻书到看书?

孩子喜欢看书,会让家长很开心。但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好像不是很热衷听故事,而只是不断地翻书。你还没开始讲故事,他就已经翻过去了,这时,该怎么办呢?该如何让孩子从喜欢翻书到喜欢看书呢?

其实,孩子喜欢翻书,说明他已经对书产生了兴趣。孩子在阅读时,不只是靠视觉,也会靠听觉和触觉。此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1、用语言提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孩子对书中内容的关心和想听故事的渴望。例如,家长可以说“咦,这是一只小白兔呀?宝宝,我们来看看下一页是什么呢?”

2、用角色扮演来让孩子认同故事中的角色。比如家长可以说:“宝宝是强壮的老虎哥哥,不可以欺负小的老鼠弟弟哦!要跟朋友们团结友爱,朋友们才会喜欢你哦。”

3、巧设问题,让宝宝来猜一猜故事情节。在阅读指导中,让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再让他猜下一个情节,猜猜书中角色的话语等。”

E:为什么电视和网络无法替代读书?

孩子需要一个信息能受到控制的环境,这样他才能专心致志地去学习一些重要的观念。网络上提供的无止境且难以抗拒的链接,会让孩子迷茫地陷入一个信息的海洋;电视每秒钟24格不停跳动的画面,几乎不会让孩子留下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而且由于广告的缘故,电视节目总是被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造成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最重要的是,网络和电视,都会让孩子减少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交流的时间,并渐渐由于缺少这些情感交流,而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

日本早期教育工作者曾经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过早就被家长往电视机前一放的孩子,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延缓。因为在电视面前,孩子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位置,电脑有些声称“人机互动”的学习软件大多是程式化的“你做得好极了!”,而只有家长才能够做到每次朗读的声调速度会根据孩子的需求而变化,才能够及时注意到孩子的眼神、表情,及时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他们的进一步反应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他们的理解、情感。

F: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家长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

2、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通常,

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

3、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4、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专家们认为,在家里,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G: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

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自己首先起个表率作用,也要读书。若自己从不读书,强求孩子爱读书是难以说服、打动孩子的。还有,如果一个家庭每到中午、晚上都是电视的声音,那么怎能培养出爱好读书的孩子呢?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父母对自己儿时的教育时,他曾写道:我的家里有一个“肃静时刻”,到这时候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大人和孩子都一样,要打破这一安静时刻是不允许的。他说:“我不能不想起童年时代我们家每到晚上的情景,到处都是一派工作的气氛。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哥哥姐姐在看书或做作业,母亲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做针线,我们两个小一点的坐在母亲边上看着小人书。”这样的“肃静时刻”不仅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自我控制的习惯,还使他们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其实,我认为那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才更深刻,更加根深蒂固。所以,一个家庭的良好读书氛围对孩子十分重要,远大于我们的说教。第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坚持每晚读书的习惯。这一来要求要求孩子放学能够及时完成作业,每晚都能有15——30分钟时间静静地读课外书,养成每晚读书的习惯。

2、养成开口诵读的习惯(更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诵读”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是很有效的传统语文学习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无论是对积累、理解和表达都很重要。“诵读”本身也是语言实践,每天用15分钟、半小时读读精彩的文章或片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在诵读基础上熟记背诵一些经典的语言材料,更是受益终身。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可在读物上圈点、勾划、批注,读书后可摘抄好词佳句,可记录读书卡片,可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从读物中吸收的营养,通过落实在纸面上而加以强化。

第三,为孩子推荐优秀的童书。即使优秀的读物,也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来帮助

孩子选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书的外部形式很感兴趣,可选图文并茂、装帧新颖的童话、民间故事、儿童诗和儿童报刊等。现在,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我们孩子阅读的图书:《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中国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动物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当名人小的时候》《丁丁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舒克和贝塔》《木偶奇遇记》《小猪稀里呼噜》《爱心树》《淘气包马小跳》《绿野仙踪》……

这些书中的故事要么短小有趣,要么想象奇特,要么情节曲折,要么充满知识性,它们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未知、智慧的窗户,相信当孩子沉浸在里面的时候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快乐的。

第四,让孩子能坚持来读课外书籍。如果孩子能养成持久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就更需要家长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建议如下: 一定内容。要读的书一经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一本一本地读的习惯。

二定时间。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要定量。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根据某本书的具体情况规定孩子每天读的页数。

下面,请您回答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您的答案为“是”,那您一定是一位称职的好家长:

1、您是否有时为孩子念故事书?

2、您是否曾邀请孩子把他读的书读给你听?

3、您是否和孩子讨论过他所读课外书的内容?

4、您的家庭是否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

相信大家在听了以上问题后,更加明白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做法。

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生命的早期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把阅读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篇7:家长如何有效的与老师沟通

首先,家长要做好与老师沟通的准备。在与老师沟通之前,家长要明确沟通的目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比如抽空去幼儿园,最好花上半天时间观察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去找老师前,先想好要说的话。

其次,家长要选择与老师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面对面交谈,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或QQ等交流方式。

第三,家长要注意与老师沟通的技巧。诸如:一定要让老师知道你很关心你的孩子;老师告诉你孩子的问题所在,你想怎么样解决可以说出来,问一下老师这样解决行不行;经常去找一下老师,不要太长时间,即便打电话,也要挑重点讲。

二、此外,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还要注意:

不要乱加评论老师,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妄评某某老师“太严”啦,或者“没有水平”,因为,这会引起老师的反感;不要担心孩子没有学到知识,幼儿阶段学到知识需要循序渐进。作为家长,向老师了解的不仅学了什么,而且要看重孩子的活动主动性、活动的参与度等。

经常与老师“互通情报”,这可以帮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地熟悉和理解学生。如,家中最近是否有人生病或发生了父母离异、家长失业、搬迁等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问题,就应该让老师尽早知晓,以便老师采取相应措施。只有全面、客观地熟悉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家长才能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家长要学会和老师做朋友。朋友之间的沟通往往是有效的,因为这种沟通可以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家长和老师一旦成了朋友,交流和沟通就会更加顺畅和自然。即便不能成为好友,至少也要成为普通朋友,这样在沟通的过程中就会少了许多障碍。

家长千万别去跟老师闹甚至跑去领导那里告状。有的家长因对班主任或保育老师不满,就跑到幼儿园和老师吵闹,甚至跑到幼儿园领导那里告状,这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隔阂,影响双方之间的沟通。

篇8:家长课堂——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

家长课堂的许多内容是根据我校“精彩视野”社会实践活动的参观内容而制订的。我们已开办了如走近中国海军、法律在我们身边、建筑的奥秘、污水是这样处理的、信息时代的电脑等讲座。

一、活动内容设计

家长课堂配合我校“精彩视野”社会实践活动而开设,成为实践活动之前的先导课,让学生初步知道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行业,对即将要参观的场所有一定的了解,为考察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先导课形式多样注重效果

小陈同学的妈妈是法官,在组织师生参观法院博物馆之前的先导课上,法官妈妈讲了不少案例,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王同学的爸爸在海军部队任职,在组织参观军舰的时候,他特地介绍了中国海军的状况。学生们在听课中对海军有了简单的了解。在二年级学生去消防中队参观之前,我们请做消防员的家长给学生们介绍消防战士的工作,家长边讲解,边让师生观看消防队员救灾影片。在走进消防队观看消防队员的训练课后,一些学生们试穿消防队员的服装,登上消防车,接受消防安全教育。

2. 梦想课堂点燃学生的梦想

在我们开设的“梦想课堂——家长课堂”上,小胡同学的家长为全校师生讲述了国产动画片的历史,还介绍了优秀的中国动画美术片,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校离同济大学较近,同济大学的建筑专业十分出色,学生家长从事建筑职业的也较多,一位建筑师家长在我校的科技周中举办了一堂“建筑与艺术生活”讲座,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讲述建筑的美。小周同学的妈妈是职业学校的舞蹈教师。在梦想课堂上,她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舞蹈的视觉大餐,从秀兰·邓波尔的踢踏舞、民族舞、芭蕾舞到大河之舞,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效果与评估

在开发家长资源的过程中,一批不同岗位的家长走进学校课堂,让学校的德育课程更加丰富,教育的平台更为宽阔了。

1. 校本课程的积极开发

家长志愿者走进校园、步入课堂,这是一个创新。每学期的家长课堂讲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优质的家长资源使得课程在宽度和广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样的课堂可营造出多元的学校文化氛围。

2.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多元化

学校德育课程的多元化、社会化,有助于学生接触广阔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应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石。家长课堂促进了家校间协助互进的合力作用,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巩固提高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家长志愿者活动氛围,带动了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3. 教师在家长课堂上的吸收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大多源于教材,家长课堂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加深了对不同行业的认识。通过家长课堂的学习,教师也获得了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验,科学与人文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9:浅谈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一、必须具备的两点意识

1.要有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识

家长和教师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请家长到校,都应主动给家长让座、面带微笑,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要求家长到校时更应注意:主动和家长联系,以表明老师的诚意和态度;在与家长谈话时,要尊重家长,不当家长面训斥学生;在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向家长说明情况,征求家长意见,形成共识;双方共同教育学生,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与家长联系沟通要有理性意识

与学生家长交流要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和家长交谈前要详细准备好约见的主题和目的,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设计和家长交谈如何切入主题、如何结束,如何谈学生的优点和问题。会见后,要及时总结自己在交谈时方法是否得当,还应考虑如何向学生和其他教师反馈约见家长的情况,最后要思考自己以后再和家长交谈时需要改进和注意的方面。

二、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时的一些心理技巧

1.沟通前的准备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环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物质环境是育人的一种财富。“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制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上海市儿童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副主任唐慧琴指出:“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家庭影响最大。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她)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从实际来看,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性格多有孤僻,或者偏激,有的进取心特强而脾气火爆;有的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所以,我们说,环境塑造了人。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搞清楚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性格成因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

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做好家校沟通工作的前提。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结果会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互相尊重、理性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家校沟通的正常开展。

3.见面沟通时要先扬后抑,让家长的心理有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与学生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首先要肯定学生的阳光面,肯定主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这样彼此之间容易达到心理平衡。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教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心理阻碍,导致搞僵关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再次要讲究方式,寻找共同语言,更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

4.用教育理念来分析、说服家长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并不见得对学校非常放心。当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想:“这么点小事,何必兴师动众!”根本不去想,老师这样要求的目的和良苦用心。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需要同家长交流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告诉家长怎么教育学生,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说服家长认同我们的教育措施。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目的、目标的交流,家长不知你怎么想,他怎么会支持你?应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是可以信赖的人。他的孩子交给你,一百个放心!

三、几点沟通的策略

1.重视第一次家长会,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一次家长会就显得格外重要。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着装得体,给家长良好的第一印象,博得家长的信任。

2.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与学生家长交流与沟通时,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有效地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尽量做到起身欢迎,端水让座,家长临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坐”、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8000字下一篇:名二子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