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阅读答案

2024-04-09

名二子说阅读答案(共8篇)

篇1:名二子说阅读答案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子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 要善于避祸为福

篇2:名二子说阅读答案

绿园区锦程学校

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复习“说”文体的特点。

德育目标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点:

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幼刻苦,饱读经史。老师认为他定成大器,只恐锋芒太露,于仕途不利,故赠他表字“退之”。每当人们称他韩退之时,就如同是在提醒。

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周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古人对名字的重视,今天我们看看苏洵是如何为自己两个儿子命名的呢?

二、作者简介 学生查资料介绍

三、解题:名:命名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说: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读

1、自读 解决拼音障碍

轮()辐()仆()辙()

2、找同学读,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翻译

3、齐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探究分析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根据图示和课文的解析,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4、那作者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有什么用意呢?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5、那对二兄弟你了解多少呢? 了解“大小苏”。学生查找资料。

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秉性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如蝇在口,吐之而快”,往往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取名“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辙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祸福。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不但表现了父亲得良苦用心,而且显示了苏洵对二子前途的准确预见,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告诫与激励。

五、拓展延伸

篇3:名二子说阅读答案

苏洵出身寒微, 青年时代喜好游荡, 二十七岁时发愤读书, 三字经上有:“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说的就是他。

苏洵有子女六人, 长子景先和三个女儿均早卒, “唯轼与辙, 仅存不亡” (《祭亡妻文》) 。1046年 (庆历六年) , 苦读10年的苏洵 (当时37岁) 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 可结果还是落榜了, 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他返回家乡, 写下了这篇寄寓深情厚望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 苏辙8岁。

《名二子说》全文只有两小节, 仅八十余字, 内容如下:

“轮、辐、盖、轸, 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 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 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而言车之功者, 辙不与焉。虽然, 车仆马毙, 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 吾知免矣。”

文章的第一节, 解释“轼”名。

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 (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 , 就像各有职分, 不可或缺, 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 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 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 “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 隐含了的深意是:轼并非真没有用处, 轼突出的特点是露在外面, 这也如苏轼的性格, 锋芒毕露, 豪放不羁。苏洵非常了解这一点, 因此他说“轼乎, 吾慎汝之不外饰也。”意思是:“苏轼呀, 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由苏轼屡遭贬斥, 险遭杀身的坎坷一生来看, 父亲对儿子的人生预测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声深切的担心与忧虑中, 又融进了一个父亲多少爱的情谊。

文章的第二节, 是解释“辙”名。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而言车之功者, 辙不与焉。虽然, 车仆马毙, 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 吾知免矣。”苏辙, 比苏轼小3岁。“辙”是车轮碾过的轨迹, 更是车外之物。“天下之车莫不有辙, 而言车之功者, 辙不与焉。”意思是:“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 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车辙的份。虽然, 车仆马毙, 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 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 吾知免矣。”

苏辙一生冲和淡泊, 深沉不露, 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 但终能免祸, 加上他平时尽力王事, 关键时仍被朝廷念及, 并一路向前, 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要职, 直至晚年得以悠闲安度。

可见两人自幼就有鲜明的性格差异。

嘉佑二年, 苏轼、苏辙兄弟俩双双考中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读了苏轼的文章后惊喜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老夫当避此人, 放出一夹地。”足见其文已崭露头, 后兄弟俩又同中制科, 果然为北宋文坛增光添色。

然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性格与命运也是不无关联的。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 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正如父亲苏洵所言, 苏轼性格“不外饰”, 论事激烈, 不为世容, 几次入朝, 又几次因“私以论事, 为当轴所恨”而外任 (《宋史·苏轼传》) , 还差点被杀。而苏辙个性沉稳内敛, 不像乃兄那样奔放, 才力不如苏轼。但苏辙遇事能自持, 不依附重臣, 所以能自立而免祸。

熟知儿子性情才术的苏洵, 将希望融注平时的教育, 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洽气养心, 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 不为苟生;不幸不用, 犹当以其所知, 著之翰墨, 使之有闻?” (《历代论》) , 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正因为如此, 作者苏洵对儿子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二子命名的深意, 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篇4:《名二子说》鉴赏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甚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历代论》),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间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事见《瑞桂堂暇录》)可见二人自幼就有鲜明的性格差异。

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二子性情才术,遭逢究演竞,已定于此”(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名二子说》评),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沈德潜评本文:“文共八十一言耳,读之如有涛澜动荡,不可遏抑之势。大奇。”(出处同上)文字虽短,而自有波折。上下两段,都有“而”“虽然”两折,又以“轼乎”“辙乎”作结。文字极少,而蕴含极深,嚼之有味,故不觉其短。曾巩说苏洵文章“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苏明允哀词》),读《名二子说》,足可见其为文之“能”。

苏轼有《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引于此,请读者对比阅读。

篇5:名二子说阅读答案

【白話試譯】

車輻、車輪、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有作用,不可或缺,而車軾卻看似一點都不實用。雖然如此,如果去掉車軾,車子也就不完整了。軾呀!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而鋒芒畢露啊!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凡走過都留下輪跡,久了,即成「車道」。但談論車子的功用時,卻沒有「轍」的份、從來不會提到車道如何。縱使如此,就算車翻了,馬死了,輪跡也不會遭受指責與任何禍患,這是由於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轍呀!我知道你終究能夠免於災患。【原文】

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蓋(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亦即車篷)軫(古代車箱底部的橫木。軸也),皆有職乎車,而軾(「軾」是車前的橫木,即扶手板,古人立乘車上,以手扶軾,以表致敬,有裝飾性作用。)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不知掩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途徑,路數;法則、原則),而言車之功,轍不與(沒份兒)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通「勉」,勉力、盡力)矣。【心得體會】

慶歷六年(西元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儘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次年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時軾十一歲,轍八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和他們一起讀書,討論古今成敗得失,教導他們:「士生於世,治氣養心,無惡於身。推是以施於人,不為茍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歷代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垂文。

正因為如此,他又對他們的起居生活關懷備至。《名二子說》正式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義,表達他對愛子的勸戒與勉勵。鼓勵兒子,要作車前橫木「軾」,可供憑靠、依附、了望之用,論重要性,自然不比輪、輻、蓋、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輛完整而方便好用的車子。要像「軾」一樣,既可登高望遠,積極上進,並可高瞻遠矚;又得像「轍」一樣,為人忠厚,處事穩妥,依著前轍而行,可資借鑒。

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蘇洵的用心良苦,蘇洵以車為喻,認為車子既需要「輪、輻、蓋、軫」的基本結構,也需要有外飾的「軾」來美化。蘇洵以車喻人,他認為一個士子,除了講究道德學問的立身之本,還要有穩妥的處事方針。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直觀。自幼父親就看出他性格上的特點,勸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為人父蘇洵的本心。蘇洵對蘇轍似乎放心多了。轍是車輪軋地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說明車轍對於後車是個重要的指標,故「天下之車,莫不由轍」。但是論起車子的功勞,則「轍不與焉」。而「車僕馬斃」、「患不及轍」,所以車轍「善處於禍福之間」。這與蘇轍溫良敦厚、謹慎持重的性格相符。

在北宋輔佐政壇的掌權更迭中,蘇轍的恬淡沖和顯然要比其兄的豪放胸懷、不知「外飾」要少遭些罪。無怪乎,蘇洵文末要歎曰:「轍乎,吾知免矣。」車馬為貴人之物。貴賤富貧,禍福順逆之理,隱藏於車水馬龍的紅塵。全篇不滿百字,卻韻味深長,更流露出一種似喜還憂的父愛。

其實,軾之為軾,轍之為轍,一出生即已命名,並非因名適性,也不是名隨命走,或命依名定,而是「人各有命」,人的一生、人的命運,是天定的,誰也更改不了!名已取了,再咋勉勵、告誡,也是徒然,是吧?這兄弟二人,仍得走完坎坷不平的仕途,在焦頭爛額裡吃苦還債,戮力演出神傳文化的重要角色,留下為大法洪傳時需要的歷史基石!【作者】

篇6:名二子说教案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

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篇7:《名·字》阅读的答案

11.(4分)示例:小名用以家庭内部称呼,以示亲密;大名象征人的身份,用以社会交往。(或:社会交往中,称呼小名是失礼,甚至是一种侮辱)。例如《三国演义》中,有人骂曹操时,就称他的小名“阿瞒”。(或:辛弃疾在《永遇乐》词中,有“佛狸祠下”句,称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以示轻蔑。)(理由和事例各2分)

12.(4分)一是君讳(国讳),皇帝名里的字独用;二是家讳(私讳),与家庭内部尊长的名讳;三是圣人讳,与孔子名同音的姓要改字。(3分 每项1分,只答概念名词得0.5分)

篇8:名二子说阅读答案

楚平王有太子名建,平王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秦女美容,无忌报平王,曰:“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王遂纳秦女为夫人而幸爱之,而更为太子娶齐女。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顷之,无忌日夜言太子之短,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自备。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平王乃召伍奢而考问之。奢知无忌之谗,因谏之,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无忌承宴复言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使人前告太子急去,不然将诛。三月,太子奔宋。

无忌复言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王使使谓奢曰:“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伍奢曰:“臣有二子,长曰尚,少曰胥。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辄来。胥为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

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马,封函印绶往许召子尚、子胥。令曰:“贺二子父奢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遇奢为国相,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奢久囚系,忧思二子,故遣臣来奉进印绶。”

尚曰:“父系三年,食不甘味,忧父不活,惟父获免,何敢贪印绶哉?”

使者曰:“父囚三年,王今幸赦,无以赏赐,封二子为侯。”尚乃入报子胥,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尚曰:“岂贪于侯,思见父耳。一面而别,虽死而生。”

子胥曰:“尚且无往。父当我活,楚畏我勇,势不敢杀;兄若误往,必死不脱。”

楚得子尚,执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胥乃贯弓执矢去楚。楚追之,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胥曰:“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使返报平王。王闻之,即发大军追子胥至江,失其所在,不获而返。

(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贼:残害

B.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致:招来

C.执纲守戾,蒙垢受耻执:执行

D.报汝平王,欲国不灭报:告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尚且安坐,为兄卦之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B.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C.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D.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奢担任太子建的太傅时,知晓了少傅费无忌进谗言陷害太子的用心,劝谏楚平王不要因为谗言而疏远亲骨肉。

B.伍奢因直言劝谏惹怒楚平王而被囚禁;城父司马奋扬奉命去诛杀太子,奋扬偷偷派人给太子建报信,太子得以逃生。

C.楚平王惭愧自己囚禁了忠诚正直的大臣,羞愧自己作为诸侯遭受了耻辱,就任用伍奢为国相,封伍奢两个儿子为侯。

D.伍尚虽知去京城是陷阱,但认为能见父亲一面,就死而无憾。楚国得到伍尚,就把他囚禁起来,又派人追捕伍子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3分)

⑵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3分)

⑶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4分)

参考答案

9.A(贼:狠毒)

10.B(A.介词,替,给/动词,成为。B.都是介词,因为。C.副词,于是/介词,通过。D.副词,暂且/连词,况且)

11.A(根据语法结构分析与语境含义推解,“也”“乃”可作为停顿语气参考)

12.C(这是楚平王派使臣迷惑伍奢两个儿子的话,不是事实)

13.(10分)

⑴(3分)太子在城父带兵,在外结交诸侯,将要进入都城叛乱。

(“将”“交”、语意通顺各1分)

⑵(3分)国君欺骗他的臣子,父亲欺骗自己的儿子。现在前去正是寻死,要什么侯爵之位呢?

(“往”“方”、句式各1分)

⑶(4分)楚国使者追赶他追到没有人的`旷野,伍子胥就拉开弓搭上箭,想要射杀使者,使者趴在地上逃跑。

(“张”“布”“走”、语意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平王让伍奢担任太子太傅,费无忌担任少傅。平王派费无忌替太子迎娶秦女,秦女长得十分美丽,费无忌报告平王,说:“秦女长得天下无双,大王可为自己迎娶。”平王于是将秦女娶为自己的夫人,并且十分宠幸爱护她,却另给太子娶了齐国之女。费无忌于是离开太子去侍奉平王,深切思考担心楚平王一旦死了而太子建即位,应当会害自己,于是又进谗言陷害太子建,建的母亲蔡氏不受宠爱,于是就让太子镇守城父,防备边疆。

不久,无忌天天说太子的坏话,说:“太子因为秦女的缘故,不能没有怨恨的心,希望大王自己做好防备。太子在城父带兵,在外结交诸侯,将要进入叛乱。”平王于是召伍奢来核对。伍奢知道这是无忌的谗言,于是劝谏道:“大王为什么因为谗佞、狠毒的小臣却疏远亲骨肉呢?无忌在接受宴请的时候又回复说:“大王如今不制止,他的事情就要成功了,您将要被擒。”平王大怒,于是囚禁了伍奢,又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奋扬派人前去告诉太子赶紧逃跑,不然将要被杀。三月,太子逃到了宋。

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全都很贤能,不杀将要成为楚国的忧虑。可以把他的父亲当人质召唤他们来。”平王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二个儿子引来就活,不然,就死。”伍奢说:“我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尚,小的叫胥。尚为人慈祥温和仁义守信,如果听说我召唤就来。伍子胥做人从小喜欢学文,长大练习武艺,文能治国安邦,武能评定天下,执行纲纪,守住戾气,蒙受脏污遭受耻辱,即使受冤枉也不争辩,能够成就大事业。这是有先见之明的人,怎么能招来呢?”

平王认为伍奢夸赞两个儿子,就派使者驾着马车,封好装印绶的匣子去许地召尚、胥。命令说:“祝贺你们的父亲伍奢因为忠诚诚信慈爱仁义被免除灾难。平王在国内惭愧囚禁了忠诚的大臣,在国外羞愧诸侯的耻辱,反而对待伍奢为国相,封你们二人为侯,尚为鸿都侯,胥为盖侯,相距不超过三百里。伍奢被囚禁久了,忧虑思念你们二人,所以派我来进献印绶。”

尚说:“父亲被囚禁三年,每天吃不下饭,担心父亲不能活命,只要父亲免死,怎么敢贪恋印绶呢?”使者说:“你们父亲被囚禁三年,现在多亏被大王赦免了,没有什么赏赐的,封你们二人为侯。”伍尚于是进去给伍子胥。子胥说:“你暂且安稳地坐下,我替你卜一卦。国君欺骗他的臣子,父亲欺骗自己的儿子。现在前去正是寻死,要什么侯爵之位呢?”伍尚说:“哪里敢贪心侯位,想见父亲罢了。见一面就分别,即使死了也和活着一样。”

伍子胥说:“哥哥暂且不要前往。父亲应当让我们活下来,楚王畏惧我们的勇武,情势上不敢杀我们;哥哥如果误信而去,一定会被处死不能逃脱。”

上一篇:浅谈家长的有效期下一篇:大集团销售经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