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小城镇建设在贫困山区这一客观背景下存在公共服务保障落后、产业经济结构趋同、资金来源融合困难、制度设计安排滞后等制约因素。全面考察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探索一条内生发展和外向带动的正确路径,在当前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1:

摘心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山杏果实品质的影响

摘 要:为提高哈密苇子峡乡野山杏的果实品质,以人工栽植的山杏为试材,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PP333、CCC、PBO和摘心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摘心处理对山杏果实品质都有影响。和对照(CK)相比,不同浓度PP333、CCC处理均可显著提升山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同浓度PBO和摘心处理均能使山杏果实平均单果重较对照明显升高。综合比较表明:PBO200倍液处理可显著增加山杏平均单果质量;PP333 100 mg·L-1处理对提升山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效应明显。

关键词:山杏;摘心;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实品质

Effects of Pinching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Treatments on Fruit Quality of Armeniaca sibirica(L.) Lam

ZHANG Xin1, ZHOU Long1, LIU Li-qiang1, XU Jian-hui2, Abulimiti2, SUN Ke-jun2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2.Weizixia Forestry Station, Hami,Xinjiang 839304, China)

Key words: Armeniaca sibirica(L.) Lam; pinching; plant growth regulator; fruit quality

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 Lam.)为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杏属(Armeniaca)植物[1],原产我国及亚洲西部,通常为落叶灌木或乔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在许多地方形成混交次生林,有的近于纯林。近几年来,山杏在退耕还林、山区绿化及果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规模日渐扩大,成为发展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果实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果树栽培管理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摘心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果树栽培管理中常用的调控手段。已有的对苹果[2]、桃[3]的研究表明,摘心处理能够控制果树新梢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和幅梢的形成,可以提高果实含糖量,平均单果质量并能够改变果形。植物生长调节剂因具有显著、高效的生理调节效应,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也日渐得到重视,科学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有效地控制果树不同时期的生长,可以改善果实形状并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4]。代天哲等[5]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P333对曙光油桃的枝梢生长、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壤施入PP333,均可显著地增加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糖含量。张桂霞等[6]研究认为CCC可显著抑制不同大樱桃品种的株高,显著促进其茎干的增粗生长。鲍明辉等[7]对枣树喷布 PBO的试验表明,PBO能有效提高冬枣平均单果重以及产量,促进果面着色,并可提高枣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摘心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改善果实品质的研究在很多果树上已有报道,近些年,哈密苇子峡乡野山杏栽培面积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管理粗放以及缺乏修剪等因素严重影响到山杏果实品质的提高,为进一步产业化发展,使山杏果提质增效到达关键阶段,本试验以哈密苇子峡乡野山杏为材料,研究摘心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苇子峡乡位于伊吾县城北部33 km处,地理坐标东经90°50′,北纬43°27′,地处亚洲荒漠腹地,海拔高度500~1 080 m。该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偏小,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阳总辐射量6 209 MJ·m-2以上。暖季凉爽,冷季严寒,年平均气温6 ℃,历年最高气温35 ℃,历年最低气温-32 ℃,水量较丰富,适宜野山杏生长。

1.2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4年3—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苇子峡乡沙依巴克恰村进行,试验地选择人工栽植株行距为2 m×3 m的8~12 年生野山杏园,管理水平中等。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处理 本试验共设13个处理,均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1株树,重复3次,并以清水(不摘心)作为对照(CK)。

摘心处理:对山杏新梢进行3种不同程度的摘心处理。(1)轻度摘心:新梢长至30 cm时摘心;(2)中度摘心:新梢长至20 cm时摘心;(3)重度摘心:新梢长至10 cm时摘心。待每个处理二次枝发生并长至10 cm时也进行摘心。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在山杏落花期及花后15 d对结果枝分两次喷施,本试验采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处理浓度为(1)多效唑(PP333), 100,300,600 mg·L-1;(2)矮壮素(CCC),100,500,1 000 mg·L-1;(3)PBO,50,200,400倍液。

1.3.2 山杏果实品质的测定 于果实成熟时(7月5日左右)在每个处理的结果枝上随机采集20个果实,对采集来的果实用精确度为0.01 g的掌上天平及时称取其单果质量、单核质量及单仁质量;果形指数用果实纵径和横径的比值表示,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定果实的纵、横径;出肉率为果肉质量与单果质量的比值,果肉质量用单果质量减去单核质量计算;出仁率为仁质量与核质量的比率;果实去皮硬度采用GY-1型果实硬度计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WYT-4 型手持折光仪测定。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P333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PP333 3种浓度处理对山杏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山杏平均单果质量及果形指数较对照均显著降低,各处理间并无明显差异,单果质量较对照分别降低20.07%,10.23%,15.68%;出仁率也明显降低,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升高,并有随PP333处理浓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较对照升高幅度分别为15.01%,9.29%,6.86%,以PP333100 mg·L-1处理含量最高;果实出肉率较对照没有显著变化,而果实去皮硬度均降低。

2.2 CCC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从表2 可以看出,CCC 3种浓度处理后,山杏果单果质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有降低的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下降幅度分别为20.33%,28.77%,30.50%;果形指数和出肉率与对照相比都随CCC处理浓度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各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山杏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升高,百分比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4.43%,7.36%,8.65%;对果实去皮硬度的影响可以看出,CCC(500,1 000 mg·L-1)两种浓度处理有软化果实的作用。

2.3 PBO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以PBO 50,200,400倍液分别处理山杏后,山杏果单质量均有所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12.82%,34.88%,11.69%,以PBO 200倍液处理增质量效果最明显;不同浓度处理下果形指数并没有明显变化,出肉率较对照均有所升高,但差异并不明显;出核率及果实去皮硬度较对照均下降,并随处理稀释倍数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均有所降低,但并无显著差异。

2.4 摘心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3种摘心处理使山杏果的单果重较对照均有所增大,并随摘心程度的增大有升高的趋势,升高幅度分别为4.98%,10.23%,16.01%;摘心处理能轻微地改善山杏果的果形指数,对出肉率及出核率并没有明显效应,轻度摘心及中度摘心处理具有明显软化果实的作用,山杏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均有所升高,各处理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2.5 不同处理对山杏果实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从表5可以看出,摘心和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山杏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和对照(CK)相比,PBO、摘心处理可提高山杏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增幅分别为19.80%,10.43%;PBO可增加果实出肉率,其它各处理对提升山杏果实出肉率的效应均不明显;PP333、CCC和摘心处理都能够增加山杏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幅分别为12.79%,6.79%,10.29%。

3 讨 论

3.1 PP333对山杏果实品质影响的探讨

多效唑(PP333)是目前常用的生长延缓剂,能够抑制生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从而抑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生长,通过延缓细胞生长和生长速度来抑制植物的生长[8-10]。有学者在凯特杏、金太阳杏上的研究表明,PP333能显著增加果实的单果质量[11-12],而本试验发现,PP333 3种浓度处理山杏后,平均单果质量较对照均显著降低,这可能与PP333处理的时期、次数以及方式不同有关,在凯特杏上的研究选择土施灌根的方式,金太阳杏上的研究则选择在果实膨大期每隔15 d分3次叶面喷施,本试验是在山杏落花期及花后15 d对结果枝分两次喷施,果树生长发育时期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效应不同,关于这一点,赵淑兰等[13]通过PP333对软枣猕猴桃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表明,3 000 mg·L-1的PP333水溶液一次处理不影响果实大小,二次处理则使果实变小。

3.2 CCC对山杏果实品质影响的探讨

矮壮素(CCC)也是当前果树生产上应用较广泛的高效生长延缓剂,可以抑制果树枝梢生长,使植株变矮,茎变粗,节间短缩[14]。本试验中CCC(100,500,1 000 mg·L-1)3种浓度处理均使山杏平均单果质量较对照有所下降,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大有降低的趋势,分析认为CCC可以抑制山杏营养生长,尤其是抑制新梢的生长,但同时也减少了枝条的叶幕量,叶片总面积较不做处理有所下降,而一定数量的果实又是通过一定量的叶片和新梢来供应营养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因此,适宜的叶果比对果实品质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关于CCC对果实单果质量的影响,肖千文等[15]在核桃上的研究发现CCC喷施浓度为300 mg·L-1时可显著降低核桃单果质量。

3.3 PBO对山杏果实品质影响的探讨

PBO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果树促控剂,本试验发现在落花期和花后15 d用不同浓度PBO处理山杏后,山杏果平均单果质量较对照均有所升高,这与汪景彦等[16]在苹果果实膨大期分两次喷施PBO可显著提高苹果单果质量的研究结果一致。亚合甫·木沙[17]对库尔勒香梨不同花期喷施PBO,结果既能增加平均单果质量,果实硬度,果实含糖量较对照也有所提高;徐岩等[18]研究认为,PBO处理对甜樱桃平均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不大。而本试验发现不同浓度PBO处理山杏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认为PBO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仅与其喷施的时期及次数有关,还与果树本身的遗传特性,栽培管理措施,环境因子有关,各种因子的叠加交互作用导致试验结果有所差异。

3.4 摘心对山杏果实品质影响的探讨

摘心是果树田间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措施,具有抑制顶端优势,改变激素平衡水平,降低单枝生长量的作用[2]。本试验中3种摘心处理均使山杏的平均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有所升高,由此可以看出,摘心可以抑制山杏新梢的营养生长,减缓新梢生长与果实生长发育对养分竞争的矛盾,对改变树体源与库的结构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从而使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集中向山杏果分配,这与席万鹏等[19]对蟠桃的研究结果——3种不同程度的摘心处理能使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升高相一致。

4 结 论

摘心和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山杏果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和对照(CK)相比,PP333(100,300,600 mg·L-1)3种浓度处理使山杏平均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均显著降低,各处理间并无明显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升高,以PP333100 mg·L-1处理效果最好;CCC(100,500,1 000 mg·L-1)3种浓度处理后,山杏果单果质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有降低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趋势恰好相反;PBO 50倍液、200倍液、400倍液处理山杏均可使其平均果单质量较对照均有所升高,以PBO 200液处理增重效果最明显,可增质量34.88%,出肉率也有所升高;3种摘心处理使山杏果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均有所增大,且随摘心程度的增大有升高的趋势,两者各处理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俞德浚.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4-31.

[2] 李慧峰,王海波,李林光,等.苹果树摘心效应[J].落叶果树,2011(2):11-12.

[3] 王志霞,刘国杰,梁艳萍,等.桃果实迅速膨大期生长调节剂及摘心处理对果实品质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3):76-80.

[4] 陶龙兴,王熹,黄效林,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322-326.

[5] 代天哲,汪志辉,廖明安.PP333对曙光油桃生长结果和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07(12):40-43.

[6] 张桂霞,刘艳军,杨静慧,等.生长抑制剂对温室栽培不同大樱桃品种生长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20):39-42.

[7] 鲍明辉,高梅秀.枣树喷布PBO试验[J].中国果树,2011(6):39-40.

[8] 黄卫东. PP333——一种新的植物生长延缓剂[J].园艺学报,1988,15(1):27-32.

[9] 徐秋萍.生长调节剂在杏树上应用研究新进展[J].北方果树,1998(1):3-4.

[10] 傅华龙,何天久,吴巧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J].生物加工过程,2008,6(4):7-12.

[11] 陆欣欣.植物生长调节剂PP333对凯特杏生长效应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4(12):28-29.

[12] 刘太国,宋新卫,王峰,等.金太阳杏幼树施用多效唑的效果[J].河北果树,2002(4):12-13.

[13] 赵淑兰,孙宪忠,王玉兰,等.PP333对软枣猕猴桃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1):65-71.

[14] 章文才.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J]. 果树科学,1985(4):1-11.

[15] 肖千文,廖运红. 多效唑和矮壮素对核桃生长发育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 492-12 493.

[16] 汪景彦,范学颜. PBO对苹果成花和品质的影响[J].山西果树,2002(1):44.

[17] 亚合甫·木沙.花期喷施果树促控剂PBO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3):121-125.

[18] 徐岩,刘仁岐,王晶祥. PBO在甜樱桃上的应用试验[J].北方果树,2009(3):15.

[19] 席万鹏,王泽浩,亚合甫·木沙,等.不同摘心处理对密植蟠桃生长和结果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432-434.

作者:张鑫 周龙 刘立强 徐建辉 阿不力米提 孙克军

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2:

论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

摘要:小城镇建设在贫困山区这一客观背景下存在公共服务保障落后、产业经济结构趋同、资金来源融合困难、制度设计安排滞后等制约因素。全面考察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探索一条内生发展和外向带动的正确路径,在当前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城镇;制约因素

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当前“肩负”着重要使命,是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动机”,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国情的复杂和多样性使各地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日益凸现,尤其是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区域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明显,贫困山区的农村与城镇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在新一轮城镇、农村建设发展热潮中,研究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探索其正确路径,对推进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国正确判断当前发展形势和时代发展主题做出的正确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协调持续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农村经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这单一的发展环境里,内生发展虽然是带基础和根本性的,但外向带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大背景下,仅有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需一个与农村靠得近、联系紧密的城镇对其进行带动和支撑。在贫困山区,这种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贫困山区的客观现实环境往往是处于边远或落后的状况,距离城市较远、缺乏城市经济的拉动;基础设施条件等公共服务产品匮乏。而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对农村经济发展能起到引导和带动的重大作用。因此,只有加快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带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才能脱贫致富,实现贫困山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推进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

毋庸讳言,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总体是向前发展的。但在当前,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桎梏和羁绊。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经济结构老化落后,资源利用开发型企业的依靠性强,规模不大,吸纳从业人员不多,带动农村发展的内在潜力不够。二是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城镇居民大都在1万人左右,处于城镇人口规模效应的第一阶段。城镇作为区间经济中心的积聚、辐射和扩散作用有了一定发挥,但作用和效果不很明显。三是公共服务脆弱,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与铁路、高速公路等优质交通条件相差甚远。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四是距离城市群较远,缺乏城市群的辐射。五是历史性的后发形势影响较大。山区城镇落后时间相对较长,处于经济发展的“包围圈”中。这些问题制约着当前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因此,分析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是推进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

(三)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有力保障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并不是单一式的城市工商业及其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是城市与城镇、农村发展的协同共进。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中位地带,离纯农业的乡村较近,离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也较近。所处位置的中间性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地,对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敏感的反应,是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小城镇特殊的地位优势使其具有了服务城市、连接城乡的功能。其一,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小城镇依托农村,能够根据城市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将农村生产的原材料收购集中,并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其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城市的用人用工信息通过城镇可直接传播到农村,吸纳并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三,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小城镇是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城镇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文明程度的过程。因此从源头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的形成、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是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二、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贫困山区的客观制约因素

其一,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山区的客观现实使小城镇建设处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大环境里。大多数山区都较为偏僻,距离城市经济中心地带较远,交通、信息闭塞,山高路远,地理位置不利,无区位上的明显优势。如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来衡量,相当多的贫困山区是处于发展较难的环境里。

其二,人员思想素质较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贫困山区的人员思想素质普遍较低。思想上保守落后,得过且过,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习惯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只看到贫穷落后和条件不利的一面,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素质方面,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大多数初中文化程度,90%以上的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因而其思想素质和劳动技能都相对较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不强,开拓创新意识更是缺乏,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被接受和传递的进程较慢,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实施以来,贫困山区人员安逸享受之风盛行。

其三,自身发展进步较难。由于受客观环境和人员思想素质双重的影响,贫困山区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经济结构调整较难,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更难。城镇经济中市场要素不活跃,城镇与农村产业发展隔离。

(二)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其一,产业经济结构趋同。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贫困山区小城镇经济成分中,第二产业发展潜力不够,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第三产业闲散,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停滞于一般的买卖供给,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建设,对第一产业带动不力。

其二,公共服务保障落后。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环境卫生较差,脏乱差现象突出。二是城镇公共服务质量不高,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三是社会保障脆弱,贫困救助、城镇居民低保体系不健全。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较慢,特别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精神文化建设不力,黄赌毒现象严重。

其三,资金来源融合困难。贫困落后的现实造成了贫困山区小城镇财政非常困难,每年收入仅仅保持在基本的运转上。资金融合方面,银行信贷款项额度低,资金来源渠道少,国家转移支付或扶贫开发项目很少能争取到额度较大的资金和项目。财政赤字现象严重,资金拮据,小城镇建设缺乏经济上的硬实力。

其四,制度设计安排滞后。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仍然存在,村镇条块分割在人口最基本的居住权利上得不到平等。现有户籍制度严重影响村镇迁流,影响经济发展。二是政策的制定不很公开透明,制度设计安排落后。城镇居民一般不知城镇发展规划、政策和决议。三是地方垄断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商家抬高价格,普遍消费较高,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用力较少、管理不足,影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合法竞争。

三、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路径

在当前制约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必需明确自身优势,选择一条内生发展和外向带动的正确发展路径。

(一)存在的潜在性优势

森林资源丰富,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5 894万公顷,其中约有90%分布在山区”,是重要的森林基地和生态源。生物资源丰富。如竹林、野生中药材、高等植物等,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是畜产品、林副产品、干鲜水果、土特产品等的重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是天然矿泉水加工生产的基地,适宜发展水电产业。山区饲草饲料非常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场所。这些优势,为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可供选择的几种路径

路径一:内生发展

内生发展是指通过城镇内部三大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城镇自身经济大发展,主要在三方面。

其一,传统农业要向特色的现代生态大农业转型。农业是城镇内部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城镇农业发展必须克服传统农业的制约,发挥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向特色的现代生态大农业发展转型。主要是:山区农业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森林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经济林木、药材种植、竹木等,使之成为林木和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利用山区丰富的天然饲料资源,靠技术和信息提高畜牧养殖的品质和效益,成为畜牧养殖基地,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新的经济发展内涵。

其二,传统工业要向集约型、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工业转型。城镇传统企业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发展创新的能力不强,仅仅停留在自然资源的加工和矿产资源的利用开采上。城镇经济要发展,工业经济是龙头,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必须革新。一是分散的工业同类项目要通过技术革新、改革重组,建立集团型的企业。二是传统的优势企业要积极与本行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改造创新的基础上,要加大人员培训,引进“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才。三是要防止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因为产业转移而进入山区城镇,既要防,又要管,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工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其三,传统服务业要向高质服务业转型。第一二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是产业密集的区域,城镇经济的繁荣直接表现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上。第一二产业的兴起必然要求第三产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首先,服务行业要规范,要适合城镇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满足城镇居民及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其次,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合法合理竞争,不搞地方垄断,更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再次,要突出山区服务行业的特色,尤其是名优特产的销售等要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点,进一步拓宽渠道,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效益。

其四,三大产业要由各自分离向相互协同促进转型。传统产业的制约就是城镇的三大产业彼此“孤立”,农业离开了工业的带动;工业离开了农业的支持,第三产业游离于农业和工业之间。三大产业没有有效链接,城镇成了“孤岛”。城镇经济要发展,三大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调整并实施对接。主要为:积极推进“企业+农户+商业”的产业链接模式,城镇以农村提供特色和绿色的原始农产品为基础,以企业的深加工为产品,通过商业的买卖销售为保障,形成三大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路径二:外向带动

外向带动,是指利用城镇以外的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带动或影响城镇经济发展。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依托扶贫开发政策,走后起跨越发展之路。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贫困山区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这充分表明,贫困山区有各级政府支持的政治优势。贫困山区小城镇发展必须充分借助这一优势。一是要利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贫困山区扶持的巨大机遇,重点在基础设施条件,如高等级公路建设、用电用水配套服务等方面引进资金或优惠政策,实现山区城镇及所辖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二是要利用各级政府对口支援或扶贫帮困联系点的建设,寻求帮扶资金、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三是利用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和合作医疗建设,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城镇的服务能力。

其二,依托城镇产业对接,走区间协同发展之路。区间客观条件的多样性造就了各城镇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多样性,多样性往往和差异性共存,城镇间的这种差异性使各城镇间有了互补的可能。因此,城镇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一互补的特性,在城镇间积极进行产业对接。既学习城镇管理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为我所用,又发挥城镇产业强项在其他城镇建立发展、销售、服务等网点,实施“走出去”;利用其他城镇发展的优势,开展“引进来”,不断增加区间联系,使区间协同发展。

其三,依托城市发展带动,走卫星城镇发展之路。城市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寻求最短距离城市的影响和带动。一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原材料,带动城镇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二是为城市提供人力支持,通过城市环境的影响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城镇及农村人力的能力和素质。三是积极消化城市对小城镇的各种需求,建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城市与城镇的发展互动。

路径三:内生发展和外向带动共进

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在内生发展与外向带动的两条路径中,各有各自的优势。但山区小城镇建设必须走“内生发展为基础,外向带动为保障”的发展路径,这是因为,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本身就滞后于发达地区城镇,如果单纯地内生发展,城镇经济发展只能是单向性的,不能充分利用外部空间的一切有利因素。单纯地寻求外向带动,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落后的困局,因为贫困山区小城镇历史上发展慢,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困难问题较多。因此,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只有扎实地推进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内生健康发展是根本,而外向带动是出路。只有实行内生发展和外向带动的协同共进,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现实困境,实现经济的发展繁荣,实现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张立群

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3:

平凉市贫困山区现状及脱贫攻坚对策研究

贫困作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当前我国的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平凉市贫困山区的贫困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同时其贫困成因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于一体,使得贫困山区贫困问题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本文主要分析平凉市贫困山区贫困的原因,并探索脱贫之路。

贫困作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当前我国的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平凉市贫困山区的贫困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同时其贫困成因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于一体,使得贫困山区贫困问题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研究贫困山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平凉市贫困山区贫困现状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中上游,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一个多民族散居贫困山区, 9个回族乡都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常年云雾缭绕,山势陡峭,可耕地面积少,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70%,且土层浅土质差,土地贫瘠,植被稀少,降雨量少,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尽管经过国家长期的扶贫投入,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贫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欠账太多,直到今天仍然公路覆盖面小、电力供给不足,住房条件差,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平凉市9个乡镇还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和文化设施落后的现象。以华亭县为例,目前仍有1个村不通大电,1个村不通邮,16个自然村不通车, 3517户人急需移民搬迁,饮水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大。特别是居住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群众呈“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基础设施难以覆盖,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生產生活异常艰苦。同时,关山沿线群众常年饮用地表水,造成大骨节病、克山病、痴呆傻等地方病发病率极高,这些地区已经到了“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步。基础设施落后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制约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水平低

平凉市贫困山区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比例较小。虽然山区群众具有传统的养殖习惯,但养殖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山区地处偏远,长期封闭落后,缺少发展商品经济应有的历史机遇,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另一方面,平凉市山区群众生活相对贫困,他们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以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发展商品经济缺乏应有的坚实基础。生产手段落后,主要还是人工以及人畜劳作,效率低下,没有实现机械化。

四、基础教育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

使贫困山区的群众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山区基础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当地劳动力素质不高。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比较普遍。由于多数学校规模小,基本上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只有寥寥数人,并且要负担全校学生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尽管近年来通过教育扶贫有所改善,但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适龄儿童辍学、流失严重等状况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进。劳动力人口中文盲率比较高。旧文盲和新文盲的并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的最好描述,也是各种扶贫措施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

五、平凉市贫困山区扶贫脱贫对策及建议

平凉市贫困山区的扶贫脱贫是平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改善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与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紧密结合,扶真贫、真扶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综合配套利用帮扶政策。国家、省、市针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多年坚持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出台了五类扶贫脱贫的政策:一是放宽了贫困县的扶持标准;二是在扶贫过程中,给贫困县更多的扶助资金;三是为贫困山区安排专项资金;四是在金融信贷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五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山区的扶贫工作当中来。平凉市贫困山区要综合利用这一系列针对贫困山区的政策举措,有力地推动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贫困乡村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二是解决饮水不稳定问题。针对很多自然村还没有通上自来水的问题,大力推进自来水入户工程,不仅如此,还要提高水质达标率,建成标准化水质检测中心。全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使群众都能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试点等项目,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多种方式,加快扶贫搬迁。四是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发展平凉金果、华亭核桃等具有特色优势林果产业以及林下种、养、加等产业。每年发展一定数量的标准化特色优质林果示范基地,并发展森林旅游。五是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环境整洁村建设,创建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

3.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凉市贫困山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重点发展本地的主导产业,培养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行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工艺专业化、生产建设规模化、产品深加工系列化。

一是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平凉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生产基地是基础性的工作,不宜以行政区划分界,应以产业带发展为目的,深化产业发展链,积极吸收周边发展资金,形成本地区为核心或者以周边为依托的农业规模生产基地,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例如贫困山区传统的肉牛产业,要和宁夏肉牛基地协作发展,已经逐步发展至各乡,为“平凉红牛”产业化发展供给充沛的农业生产初级产品。二是努力破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多方集资、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培育领军企业,开拓对外市场。三是培育领军企业。培育领军企业的“龙头”,可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政府倡导,通过企业自身创新和市场化改革,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盘活培育一批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带动贫困村牛羊肉、中药材、蔬菜、果品等精深加工。推动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四是开拓对外市场。平凉贫困山区的农业产品集散市场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对农业产业链带动力弱,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外销功能不强。鉴于地理环境限制,借助崆峒区的优势条件,一方面开发乡村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养生休闲度假等新产业,扶持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养殖和中药材、小杂粮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撑点。

4.积极稳步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平凉贫困山区存在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消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且发展储运保鲜农产品等配套服务业,这样优化了工业布局,消除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在结构上的趋同现象,并且更能促进贫困山区农业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的发挥。二是积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结构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从而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项目建设向贫困乡村倾斜。在贫困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兴流通业态服务,加強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建设培养农村劳动力专业职业的基地。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陇原妹”、“陇原月嫂”、“梯田人”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四是强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和服务。一方面要采取统一组织等方式,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出行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形成规范的劳务市场,提供各种确切的就业信息,持续做好就业指导与培训,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为农民进城务工解除后顾之忧。

5.全面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平凉贫困山区的农民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小农经济意识强、农业主体意识淡化的问题。绝大多数农民都不会运用农业新技术新科学,这就导致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新型农民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加快发展贫困山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了全面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必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资金应保证贫困山区教育设施配置基本完善,重点开发乡镇中心小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二是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合理整合培训资源,逐步构建资源优化、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农民科技技能培训体系,以平凉农校、平凉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各级乡镇各个科研院所和各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等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各类农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基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达到标准的还发给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在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协作下,推进了农村劳动准入制度建设的进程。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各类农村文体活动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能够满足群众不断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作者单位为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作者:刘蓉

上一篇:企业内部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经费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