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诵读诗词

2024-04-15

风筝诵读诗词(精选6篇)

篇1:风筝诵读诗词

关于风筝诵读的诗词

(带主持词)

“春风吹面不寒(hán)杨柳风”三月的春风,吹出了绿叶,吹开了百花,吹来了“梨花风起”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碧(bì)空万里,惠(huì)风和畅(chànɡ),草木萌(mãnɡ)发,真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

沪(hù)谚(yàn)“二月二,搓(cūo)麻线,三月三,放风筝”。伴随(suí)着放风筝习俗,出现了诸(zhù)多咏(yǒnɡ)风筝的诗。

请跟随我们的诵读,一起去领略(lǐnɡ lüâ)诗中的韵(yùn)味。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燕,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 【宋】 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ténɡ)空力尚微(wēi)。清风如可托(tuō),终共白云飞。

放风筝,是男女老少人人喜爱的一项运动,伴着温暖的春风,在阳光下牵线奔跑,真是热闹极了。《风鸢图诗》【明】 徐渭

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最喜欢放风筝的当属我们小孩子了,如果天公不作美,那可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燕九竹枝词》 清 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zhě)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潍坊作为有名的风筝之都,制作风筝的工艺可谓名扬四海,在清代时便有古诗详细记载民间春日放风筝的热闹情景。

《怀潍县》【清】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竹枝词》 【清】 郭鳞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yě)游挣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luàn)比新来春燕多。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描写断线的风筝的诗,别有情趣和意境,读来耐人寻味,兴趣盎(ànɡ)然。

《春日信笔》 清 陈长生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cuī)春绿渐齐。窗前互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yán)西。《春闺》清骆绮兰春寒料峭(liào qiào)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以断线的风筝为谜底制作一条灯谜,称得上是一个令人叫绝的佳作。《红楼梦风筝诗迷》 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kān)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mî)向东风怨(yuàn)别离。放风筝可是有许多的讲究和策略,就让我们跟随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 来学习一下吧!《儿童杂事诗》 周作人

鲇(nián)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yào)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风筝》唐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xī)似曲才堪(kān)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现代诗

三月的春风,托起了你的翅膀。

湛(zhàn)蓝的天空,成就了你的梦想。

自由的鸟儿,你不再羡慕(xiàn mù),你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飞向蓝天,搏击风云,俯瞰(fǔ kàn)红花绿草,眷恋(juàn liàn)迷人的春光。

你的命运虽然被别人攥在手里,你却努力抗争,永不屈从。

你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只有对生活的憧憬(chōnɡ jiǒnɡ)和渴望(kě wànɡ),没有半点沮丧(jǔsànɡ)和忧伤(yōu shānɡ)。

晴朗的天空,展示着你的风姿,风雨的日子,容下了你的遐(xiá)想。

你从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从不为自己的归宿(ɡuī sù)设想(shâ xiǎnɡ)。

你懂的放飞人的心愿,放飞自己,就是放飞他们的希望。

只要热爱生活的人们高兴,你永远会翱翔(áoxiánɡ)蓝天。

不惧(jù)风雨侵袭(qīn xí)瘦弱(shîu

ruî)的筋骨(jīn gǔ),不怕线断迷失(mí shī)了方向。仰天长笑,放飞着他们的梦想。

篇2:风筝诵读诗词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新课改精神及上级部门精神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可以说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下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江泽民书记曾经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学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古诗词比赛活动的计划,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古诗词。

1、首先利用校园内的资源来积累背诵古诗词,我们校园走廊的壁画全部附有经典的古诗词,古典文化气氛浓厚,美景佳句结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古诗词。

2、号召学生收集古诗文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古诗文。

3、利用《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古诗80首》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古诗词,利用晨会和班队会诵读古诗词。

4、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背诵古诗词,一 ~ 三年级学生要求语文课前必背3首古诗,四 ~ 六年级学生要求语文课前必背5首古诗。

5、家校结合,利用家长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三、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古诗词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

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学生诵读古诗文竞赛活动小结

发表时间:2009-05-26 17:11

学生诵读古诗文竞赛活动小结

——中岳小学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我校多年以来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本学期,我校对学生课前三分钟积累背诵情况进行了综合素质竞赛,现针对竞赛情况作如下总结:

本次竞赛我们采取全员参与、活动展示的方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古诗文诵读综合素质竞赛。本次竞赛获奖情况如下:每班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本次竞赛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量众多,师生共享:

本次古诗文背诵比赛,个人最多的背有37首(5分钟时间),最少7首。古诗背诵全校共80首。古诗背诵最好的班级是六年级,人均22首。其次是三年级,最多的学生可背30首。从积累的数量上可以看出各位班主任,抓在平时,练在日常,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二、名言激励,读书致远

各位班主任,在参赛内容的筛选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六年级的主持词:春季到来绿满窗,夏季到来柳丝长,秋季到来荷花香,冬季到来雪茫茫。用一首四季歌开场,这些可见教师的匠心,也可看出学生读书的应用。

6.4班用过零丁洋结尾,激励学生感受古代仁人志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在5.3、3.2、5.2格言传唱中: 与好书作伴,与文明同行;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造就名气。”等为学生打造书香文化,奠定了精神支柱。3.2班的说三道四,用成语三开头,用成语四结尾,40条说三道四成语,涵概全班学生读书的领域,让人耳目一新,登高远眺。

3.3《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更为学生传承文明,涵养底蕴,蓄水存金。

三、演、唱、对、赏,广收博采

在活动中,教师总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来个擂台赛,让学生们在诗文的海洋中尽展风采;4.1学生的《千字文》的对抗比拼,在激励中积累;学生成语接龙3.3可接100条,个个不相上下;6.3、6、1、5、3,古诗文、古典名著的演唱,更是余音绕梁,让学生学唱余兴未尽。围绕一个“诗人”研究他的一生研究他的诗文;2.2来个对决赛,我 “出”你“对”,你“对”他“评”,小组赛,个人赛,如此反复,热闹有趣。4.2、4.3的现代名段积累也让学生受益非浅。于是,整天沉浸在古韵声中的学生们,变得儒雅起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四、诵声朗朗,伴生成长:

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正如有的名家提到的——“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孩子先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定会终生受用的。”如今,有些班级中的一些学生和着古诗的韵律,在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下,我校的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如今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最能背出古诗韵味的要6.2、6.4、3.2,4.3,学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通过本次竞赛,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反思,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1、如何选择背诵古诗。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段、心理特点,先选择《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应背古诗文160篇段里面,琅琅上口、合辙押韵、耳熟能详的古诗。课本里要求背诵的古诗有十几首不是小学生应背古诗文160篇段里面的,这些古诗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会背,而且要求会写。就拿我们六年级来说,在课本里学过的古诗已有40多首,每册书有四到五首古诗,全能背下来的寥寥无几。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会被,达不到普及。

2、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们还要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3、要和读书结合起来,3.2班结合的很好,但还不限于这些,学生的读书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4、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今后学校还要通过不同的形式验收。

5、中华经典诵读,好似一根无形的教鞭,鞭策着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勿忘“充电”.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至今萦绕于耳,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让“古诗文”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十七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孩子们正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里快乐的成长。

古诗文诵读总结

2010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中学生诵读。在开学初,我校积极响应教育中心大力开展“古诗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一学期下来,学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大有提高,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怎样更好的陶冶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研究,我摸索出不少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如:”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学习三步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等。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诗诵读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摸索,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

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组织诗朗诵会:每期两次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

此外,还有诗配画和诗画作文(请美术老师讲、实现学科整合)、登陆古诗资源网站,更多地了解古诗文、游戏中学古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篇3:诗词教学 诵读先行

1 尝试描述, 把心放平

新课未上前, 我往往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并尝试上课前描述。此时, 诗是山, 词是水。未进“山”, 未入“水”, 诗词就是一幅山水画。看山看水, 把心放平, 看个全貌就行, 不必苛求理解“画境”。

在尝试描述诗歌的过程中, 学生为了能文通句顺, 就可能会调动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描述, 描述的过程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初步解读诗歌的过程, 描述完成了, 诗歌的教学差不多就完成一半了。当然, 开始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 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能力达到完全理解的境地, 老师也要平心,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比如《雨霖铃》的课前描述,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景物渲染离别时的氛围? (2) 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表达离别后的感受? (3) 这是一首离别词, 词中写出了“离人”的形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形象。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 不仅有助于他们描述, 也有助于对词意的理解。

除了描述外, 预习还应该包括查找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这是描述的基础, 也是为进一步的理解内容, 把握情感做准备。

2 尽情吟诵, 把心放进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之后, 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吟诵诗歌。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吟诵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深入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吟诵不同于朗读和背诵, 它是美读, 要建立在对诗歌相关文学常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 在诵读之前老师要介绍诗词的顿挫、押韵和声律等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能够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在此基础上, 结合诗人创作风格, 所处的创作阶段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设身处地, 把自己当作诗人, 设想自己面对同样的处境来吟诵诗歌。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一定能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下面我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来具体阐释。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 七律的停顿节奏以四、三为主, 又可细分为二、二、二、一。这样的节奏, 在吟诵时, 凡是停顿处都不得与下一字连续。这种停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略作停顿, 一种是加以拖长。七言诗的第二字和第四字, 都是在诵读时应该略作或拖长停顿的地方。即使第二字和第三字连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放在一起理解, 读的时候, 还是要分开。至于第六字, 则视情况而定, 或者停顿或者与下一字连续。而七言诗的第一、三、五字则必须与下一字连续读。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规则, 加上自己的理解给这首诗划出节奏, 从而读出顿挫之感。

在押韵方面, 七言律诗一般是偶句押韵, 有时首句也押韵, 多押平声韵。平声字一般都宜拖长音调来吟诵。律诗的中间两联又是两个对偶句, 应该读出上下两联开合相应的口吻。停顿的顿挫与押韵的抑扬结合在一起, 诵读就有了抑扬唱叹之感了。

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在课前预习已经有所了解, 老师在课堂上不必详细介绍, 只需强调和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我是这么介绍的“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 (今四川省奉节县) , 患有严重的肺病, 生活也很困顿。诗人登高望远眼前是萧索凄凉的秋景, 耳中是猿猴的哀啼, 年迈多病、寄寓异乡的诗人感时伤世、内心悲苦, 和着血泪吟诵出这首诗。”

做了充足的铺垫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一般在自由吟诵三到五遍后, 学生就跃跃欲试, 有了当众朗诵的欲望, 这时候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表现。对于学生的朗诵, 只要他们没有常识性错误, 老师不做错误与否的评价, 应该多点表扬和鼓励, 这样学生才敢于表现。另外, 叶嘉莹教授说过“吟诵是用声音对诗歌所做的一种诠释。”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对诗歌所做的诠释不同, 在吟诵时候的处理就不同。如果非要用一种调调将其固定, 势必会限制扼杀个人的体验。学生们在朗诵《登高》时, 有人在第六字后停顿的长, 有的停顿的短, 有的就和下一个字连在一起读, 我在评价时就没有指出优劣, 只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停顿带来的不同感受。

学生尽情诵读之后或者之前, 老师的示范朗读也很重要。吟诵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聆听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同时老师恣肆汪洋的朗诵也给学生做了榜样, 能让学生抛开羞涩大胆表现。

诵读通透之后, 学生基本上就能穿越时空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而且诗人的情感, 以及触发诗人感动之物也会触动学生的情感和联想。在谈诵读体会时, 有的学生想到了自己游长江时所见所感, 以及自己想要描述眼前景苦于不能很好的表达, 今见“不尽长江滚滚来”才豁然开朗的感受;有的学生甚至谈到诗人用“木叶”所带来的萧瑟之感, 竟然和《说“木叶”》里的论述有相似之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分量。同样, 学生对诗歌的联想和启发也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学生谈到的内容不流于谬论妄说, 我在教学中都加以肯定, 我以为这样能使学生思维自由, 能让他们富于创造。

在诵读中, 学生不仅能把握诗歌内容, 理解诗人的情感, 也能悟出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可以说通过诵读学生已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愤”和“悱”的阶段, 老师这时候再“启发”之,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课外迁移, 让心飞翔

诗词从它产生之时起, 就与诵读相伴。古人作诗常说“吟诗”、“咏诗”, 这是因为古人作诗是吟咏出来的。杜甫, 李白都是吟诗的高手, 常和朋友相聚以吟诗为乐。因此, 在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实在应该将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 而不是“为读而读”, 有口无心的读。在诗词教学中, 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给学生讲解内容, 情感和表现手法上, 我认为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很可能会出现老师口干舌燥, 苦口婆心, 学生却一知半解, 兴味索然的尴尬的教学情景。

语文的学习从来都不能只局限于课堂, 诗歌的学习更是如此。课堂之外, 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比如举办诗歌朗诵竞赛的游戏, 使他们课堂上学习到的诵读技巧, 能多加练习, 灵活运用, 以培养他们朗诵诗歌的兴趣和习惯。这种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能提高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也能帮助诗词教学走出误区。又比如, 让诗词成为歌曲唱出来, 高二阶段, 我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 请同学们为你喜欢的诗词谱曲, 然后进行歌咏比赛。同学们于是各显神通, 有自创谱曲的, 有请音乐老师帮忙的, 当然也有网络上现成的。歌咏比赛上, 《雨霖铃》、《沁园春·雪》、《送别》等在歌声中飞扬。我想, 不一样的演绎, 当有不一样的理解。

篇4:强化诗词诵读教学体味诗词魅力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语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的简约式统称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的统称。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篇5:诗词诵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15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欣赏,整体感知古诗词 A《饮酒》(其五)(陶渊明)(1)介绍作者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了解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4)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5)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B《渔家傲》范仲淹

(1)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2)范仲淹简介: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二、合作探究(20分钟)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A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1、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一遍。(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a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b理解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3、探究学习: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4、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B学习范仲淹《渔家傲》

1、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2、整体把握,朗读古诗词

3、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上阕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下阕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3)总: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三、当堂练习(10分钟)

1、当堂背诵《饮酒》。

2、当堂背诵《渔家傲》

3、交流重点诗句。

篇6:古诗词诵读

明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是明代著名才子文徵明的儿子文嘉所作。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译文】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观沧海》 曹操(三国)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画家温泽辉书画作品。观沧海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而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无限我与妻儿一同返回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东都洛阳。

黄鹤楼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已亥岁感事(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译文】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集俗语竹枝词(清)佚名

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

善恶死对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首《竹枝词》是集民间俗语而成的。意思是说在公门里做事(做官)的人,在公门里要好好修行,行事只要公道端正,即使半夜有人敲门,问心无愧,一点也不惊。一个人在世,为善为恶,到头来总是有报应的。

此词所集四句,用来劝世的,劝人要行善,尤其是在公门里做事的人,更要好好修行,莫要弄权使势,为非作歹。

醉太平无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译文】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指他的妻子),只有月亮来陪伴他。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上一篇:示范性支部经验材料下一篇:坦克总动员小班体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