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2-10-07

第一篇: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思想、情趣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分析、品味、背诵,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知人论世阅读方法,总结王维田园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归纳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苏轼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知道摩诘是指谁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PPT展示)

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诗人别称(利用PPT的遮盖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后展现)

1.王维——诗佛

2.李白——诗仙

3.杜甫——诗圣

其诗称“

史诗

4.李贺——诗鬼

(二)多种形式朗读

1、听朗读音频后,两个学生个别试读,其他学生点评

2、教师范读

3、观听名家朗读视频(利用PPT的插入功能,插入视频)

4、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三)感悟诗意

1、一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个别翻译。

(2)观听解释视频(教师利用PPT展示纠正,并插入诗意解释视频强化理解)

(3)学生个别解释诗歌。

(4)展示诗意(PPT)

三、赏析诗歌

二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利用PPT点拨纠正)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林怎样的环境和诗人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些词语上看出来的?

(2)后两句写林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诗中反衬、拟人手法(PPT展示,学生个别回答)。

(4)这是一首写隐者生活的诗,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起到了什么样表现效果?

(1)

请用如:诗中

手法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

三品:

再次听读,结合,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教师讲析:

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1、诗中贯穿全篇是哪个字?诗中写景写人的词语有哪些?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和气质?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你还能举例吗?(学生抢答)

3、教师小结写法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视听兼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

四记:

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3、课外拓展:

(1)

山居秋暝(重点讲析写法)

(2)

引导学生概括王维诗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文思迁移(利用白板启发并点拨)

1、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诗句?(学生自由回答)

2、在生活和学习中,诗歌,有时可以排遣忧愁和烦恼,有时也可以表达情绪和心情。使用王维的诗或其他学过的诗歌,来自设情景会话,如:当

时,我会想起

;当我读到

时,就会想到

;

五、课堂小结(白板板书)

第二篇: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与王维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导入新课

探究:在你心目中,竹和明月各有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竹:高风亮节,柔韧坚强,正直;

明月:高风亮节,高洁坦荡,君子。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洁。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臣。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之意,故后世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二.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好停顿

3.读出意境

四.

听诗歌范读: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

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五.

字词注释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幽深的竹林。

3.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六.

翻译诗歌

明确:独自生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七.

诗歌赏析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

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后两句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重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浓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色的光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这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名写其景,后两名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八.

分析诗歌

1.前两句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事;孤独郁闷,弹琴长啸。

2.后两句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抒情;明月相伴,宁静淡泊。

十二、课堂练习

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2.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明确:“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自冥想,时而弹琴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九.

主题思想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十.

小结

明确:《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的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第三篇: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

唐朝杜牧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及诗歌的内容

2、通过古诗改写领悟诗的意境。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乐)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翻开历史的画卷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但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无比的愤慨。

二、了解作者

(一)、读诗句

知诗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走进作者,来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我检查一下,看谁预习的好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配乐读诗歌

(师:作者的爱国之心,济民之意,有诗为证,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停顿、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泊秦淮》的朗读。听读的时候注意老师在大屏幕上标出的停顿。(大屏幕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诗歌

师:《泊秦淮》这首诗意境凄迷,感情深刻,在朗读时一定要把握他的感情,接下来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诵读几分钟。

3、分组选代表读读,进行pk(配乐)

师:时间到,男同学中推举一名,女同学中推举一名,男生女生比拼一下,看谁读的好,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后给出评价。

师:以上两位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这位男同学把手举动这么高,就你吧!

请坐

师:你认为谁读的好,哦!你说男同学好,是不是因为你是男生呀!你带有主观臆断

,同学们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客观的评价态度!

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评价的很客观,非常不错。

4、齐读诗歌

师:我总结以上两位同学的评价,整体来说还不错,男同学的声音略小,女同学停顿语速过快,其他同学也要注意以上几点,接下来拿起书大家再来分行读一遍课文,从读中品味其语言的朦胧美。

二、释诗意

品语言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百读欣赏美点现,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富有深远意境的诗歌,在品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介绍赏析诗歌的方法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练字(重点字词)

2、修辞方法

3、描写方法

4、抒情方式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赏析诗歌的这四个方面,选择一方面进行赏析就可以。首先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示范,我就第一方面抓住重点字词赏析诗句。

“笼”字“笼”是什么意思?(笼罩)映射出美丽的秦淮河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下,画面十分的唯美。。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寒”字

一提“寒”令你想到了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给人以朦胧冷寂的气氛。

生:我是从描写方面赏析的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生: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秦淮河夜晚寒烟淡水的美丽景色。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互文。(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谁来按照互文的手法释义一下

生:如烟的水汽,淡淡的月光笼罩在秦淮河上,映照着江边的沙岸。这样宁静的夜晚淡烟寒水,凄迷朦胧。

师:

释义的很好

看样这个手法是真的学会了。哪位同学说一说你还从哪方面进行赏析了。

生: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的在一起,会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师:王国维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杜牧笔下凄迷朦胧的夜景将蕴含怎样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接着品析下一句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生:从描写方面(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生:运用典故

《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南北朝时陈朝最后的国君陈叔宝所做的舞曲,词调淫靡凄伤,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此时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批判当时的人们。

生: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表面看似作者是在斥责歌女

,我个人认为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师:这位同学思考的非常深刻,想问题很深入,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生:(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师: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生:(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师: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三、抓词句

悟情感

师: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板书),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借诗境

学手法

师: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扩语言

延意境

师: 既然秦淮河畔的歌女用《后庭花》感怀身世之苦,那么作者杜牧的这份忧伤

悲愤必须也得用最优美的文字书写出来,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同学们了,用你们大胆的想象描绘一幅秦淮晚景图,写完之后和同学们分享,看谁写得最好。

找同学朗读写得散文,通过写意境锻炼其语言能力

、背古诗

悟感情

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诗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背诗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背诵吧

六、全诗小结。

(大屏幕配乐)

这首即景感怀之作,直书六朝金陵繁华一时,最后还是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满腔愤恨化为慷慨之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以身作则,就如《国殇》中所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人虽死亡神灵终究不泯。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改其志。

第四篇: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展示)

初一(18)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不同的秋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中字词的表达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秋是古诗词的常见主题,比如说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今天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如何爱秋的,有请第十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秋词》。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1、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是诗人写给对方的复信。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

1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3、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诗风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4、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三)诗意及赏析和主旨

1、《秋词》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本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诗歌结构设计精妙,创意十足。从空间上看,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西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

2 对比。诗人把巴蜀之地的秋雨夜景与思念的愁绪结合起来写,抒情达意丝丝入扣。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4、《潼关》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四)课外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整理自己学过的关于写秋的诗句。

2、背诵诗歌四首

3、选一首诗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第五篇:《课外古诗词诵读》问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问题

(一)《秋词》

1.《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的。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借景抒情,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鹤飞冲天的景象,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6.从炼字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_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7.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豪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奋发的精神。

(二)《夜雨寄北》。

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4.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3.“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孤寂、郁闷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的深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形成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 诗中“僵”、“尚”二字用的好,请说出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潼关》。

1.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 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3..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画面

答: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拟人

对偶,把云赋予了人的动作“簇拥”把河流赋予了人的感情“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名句下一篇: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培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