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比赛总结

2024-04-29

古诗词诵读比赛总结(共8篇)

篇1:古诗词诵读比赛总结

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总结默诗词诵读比赛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新课改精神及上级部门精神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可以说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下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江泽民书记曾经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学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古诗词比赛活动的计划,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古诗词。

1、首先利用校园内的资源来积累背诵古诗词,我们校园走廊的壁画全部附有经典的古诗词,古典文化气氛浓厚,美景佳句结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古诗词。

2、号召学生收集古诗文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古诗文。

3、利用《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古诗80首》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古诗词,利用晨会和班队会诵读古诗词。

4、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背诵古诗词,一 ~ 三年级学生要求语文课前必背3首古诗,四 ~ 六年级学生要求语文课前必背5首古诗。

5、家校结合,利用家长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三、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古诗词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

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学生诵读古诗文竞赛活动小结

发表时间:2009-05-26 17:11

学生诵读古诗文竞赛活动小结

——中岳小学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我校多年以来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本学期,我校对学生课前三分钟积累背诵情况进行了综合素质竞赛,现针对竞赛情况作如下总结:

本次竞赛我们采取全员参与、活动展示的方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古诗文诵读综合素质竞赛。本次竞赛获奖情况如下:每班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本次竞赛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量众多,师生共享:

本次古诗文背诵比赛,个人最多的背有37首(5分钟时间),最少7首。古诗背诵全校共80首。古诗背诵最好的班级是六年级,人均22首。其次是三年级,最多的学生可背30首。从积累的数量上可以看出各位班主任,抓在平时,练在日常,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二、名言激励,读书致远

各位班主任,在参赛内容的筛选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六年级的主持词:春季到来绿满窗,夏季到来柳丝长,秋季到来荷花香,冬季到来雪茫茫。用一首四季歌开场,这些可见教师的匠心,也可看出学生读书的应用。

6.4班用过零丁洋结尾,激励学生感受古代仁人志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在5.3、3.2、5.2格言传唱中: 与好书作伴,与文明同行;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造就名气。”等为学生打造书香文化,奠定了精神支柱。3.2班的说三道四,用成语三开头,用成语四结尾,40条说三道四成语,涵概全班学生读书的领域,让人耳目一新,登高远眺。

3.3《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更为学生传承文明,涵养底蕴,蓄水存金。

三、演、唱、对、赏,广收博采

在活动中,教师总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来个擂台赛,让学生们在诗文的海洋中尽展风采;4.1学生的《千字文》的对抗比拼,在激励中积累;学生成语接龙3.3可接100条,个个不相上下;6.3、6、1、5、3,古诗文、古典名著的演唱,更是余音绕梁,让学生学唱余兴未尽。围绕一个“诗人”研究他的一生研究他的诗文;2.2来个对决赛,我 “出”你“对”,你“对”他“评”,小组赛,个人赛,如此反复,热闹有趣。4.2、4.3的现代名段积累也让学生受益非浅。于是,整天沉浸在古韵声中的学生们,变得儒雅起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四、诵声朗朗,伴生成长:

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正如有的名家提到的——“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孩子先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定会终生受用的。”如今,有些班级中的一些学生和着古诗的韵律,在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下,我校的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如今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最能背出古诗韵味的要6.2、6.4、3.2,4.3,学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通过本次竞赛,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反思,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1、如何选择背诵古诗。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段、心理特点,先选择《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应背古诗文160篇段里面,琅琅上口、合辙押韵、耳熟能详的古诗。课本里要求背诵的古诗有十几首不是小学生应背古诗文160篇段里面的,这些古诗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会背,而且要求会写。就拿我们六年级来说,在课本里学过的古诗已有40多首,每册书有四到五首古诗,全能背下来的寥寥无几。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会被,达不到普及。

2、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们还要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3、要和读书结合起来,3.2班结合的很好,但还不限于这些,学生的读书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4、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今后学校还要通过不同的形式验收。

5、中华经典诵读,好似一根无形的教鞭,鞭策着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勿忘“充电”.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至今萦绕于耳,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让“古诗文”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十七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孩子们正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里快乐的成长。

古诗文诵读总结

2010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中学生诵读。在开学初,我校积极响应教育中心大力开展“古诗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一学期下来,学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大有提高,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怎样更好的陶冶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研究,我摸索出不少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如:”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学习三步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等。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诗诵读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摸索,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

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组织诗朗诵会:每期两次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

此外,还有诗配画和诗画作文(请美术老师讲、实现学科整合)、登陆古诗资源网站,更多地了解古诗文、游戏中学古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的通过,我们都经过自背、学习小组检查、教师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语感的培养、文化底蕴的丰厚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古诗诵读活动我们大有收获,也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坚持,并不断摸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古诗词诵读比赛总结

诵读比赛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校为把假期“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在9月9日进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学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的计划,语文教研组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方案,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古诗词。

1、首先利用各种资源来积累背诵古诗词诗歌,美景佳句结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假期“每日一诗”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古诗词。

2、号召学生收集古诗文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古诗文。

3、利用《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古诗80首》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古诗词。

三、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诵读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六一班

二等奖:五二班

三等奖:五一班

六二班

南蔡庄小学

篇3:古诗词诵读比赛总结

一、分类归纳, 激发兴趣

古诗词数量多, 小学生看着有点晕。这时候老师该给他们进行必要的分类, 这样条理会分明很多。有比较就会有异同,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后, 加以区分, 记忆会更容易一些。让具有相同点的作品在一起让学生诵读记忆, 难度降低了, 学生背诵起来也容易多了。教师可凭以下标准归类———

1. 以同一主题归纳。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 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例如:“送别”这一主题, 有李白的《赠汪伦》, 写汪伦以歌声送友, 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己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写李白以目光送友, 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以酒送友, 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另外还有“思乡”、“珍惜时光”、“劝学”、“儿童生活”、“军旅生活”、“边塞诗”、“亲情”、“爱国”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同一类别的诗词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集中诵读, 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2. 以同一朝代归纳。

这一点古人早就走在我们面前。如《唐诗三百首》、《全宋词》为代表的唐诗、宋词、元曲。可以选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高一点的背诵。

3. 以同一题材归纳。

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的诗歌的诵读。比如, 同是以秋天为题材的《天净沙·秋》《山行》等;同是春天题材的《钱塘湖春行》、《春晓》等;同是边塞诗的《出塞》、《塞下曲》等;同是农村题材的《村居》、《四时田园杂兴》等。这样, 老师精心地编辑起这些题材一致的诗词让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加深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4. 以同一诗人归纳。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 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 带动另一些诗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的学习, 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领会情感, 加深记忆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 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 实现作者、读者情感的共鸣, 定能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致, 定会给古诗词的诵读带来一片艳阳天。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我们可以从“喜欲狂”三个字入手, 诗人怎样喜呢?透过“漫卷诗书”、“愁何在”、“即”、“穿”等词语, 作者“涕泪满衣裳”的高兴与激动不言而喻。作者为什么而喜?我们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收复蓟北, 还我河山的画面跃入眼帘。这样, 对诗人爱国情感的领悟就水到渠成;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诵读起来就深刻多了。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 在诗词美丽的意境中感受美的人生。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诗是通过情感来反映生活。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当学生领悟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后, 诵读起来就兴致勃勃了。

三、开展多种活动, 丰富诵读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能将自已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 与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 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 可以让学生诵读起来津津有味, 因而, 教师必须开展多种活动, 创造更多形式让学生诵读。

1. 课前三分钟诵读。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 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利用课前三分钟有效开展古诗文诵读。学生在每节课的反复诵读中, 不仅对古诗文进行了积累,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顺应了小学生此阶段的记忆特点,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笔者担任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之初, 笔者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诗文诵读》, 常规的做法是:每节语文课坚持开展3分钟课前诵读;每5首古诗为一组, 每个礼拜反复诵读一组古诗。同时, 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 即将一周7天划分为四段。周一、周二完全是处于朗读阶段;周三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记忆;周四、周五几乎全班同学都能有感情、有节奏地背诵了;周末两天可以自我回顾检查前阶段的诵读成果。利用每一节语文课上课前的三分钟, 让学生诵读要背诵的内容, 只要坚持不懈, 日积月累, 熟读自然会成诵, 工夫不负有心人。

2.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诵读。

古典诗词教学必须重视感情朗读, 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 让学生渐入佳境。例如, 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 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首先初读诗文, 介绍背景, 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接着精读诗文, 了解遗憾, 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最后研读诗文, 理解信念, 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 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 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3. 课后与家长的互动诵读。

古典诗词的诵读必须课内外相结合, 教师、家长相配合, 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诵读的监督者不光是老师, 家长也是不可缺少的资源;让家长也成为学生的诵读督导者和评价者, 才能让诵读活动在课内外相得益彰。

4. 唱古韵, 演古诗。

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差, 一旦背诵几十首诗词后, 极易出现混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 我创新了诵读形式, 把古诗文与音乐艺术表演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唱”中记忆、“舞”中感悟、“演”中陶情。在学校“庆六一暨读书成果汇报演出时”, 我班同学自编自演了《小儿垂钓》, 李文文同学演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那入情入境的表演, 声情并茂的演唱, 搏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在我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我校“诵经典诗词, 抒爱国情怀”唱诗表演做压轴演出, 孩子们诵、唱、乐、舞巧妙配合, 将6首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 为研讨会画上了完美的惊叹号!

诵读的形式多样,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乐趣,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诵读中爱上诵读, 乐于诵读。

总之,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起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让学生爱读乐读, 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使学生去发现它的美, 欣赏它的美, 享受它的美, 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诵读任务, 不负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起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让学生爱读乐读, 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使学生去发现它的美, 欣赏它的美, 享受它的美, 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诵读任务, 不负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篇4: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同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给你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同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尽管现代不少歌曲的歌词创作是沿袭着古诗词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再次,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的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这就迈出了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步。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就能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镰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做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肓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轻风舞细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景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

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去诵读,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但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因为那样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同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知识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资源,可以把无声的平面古诗同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但同时也造成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要领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图片展示一帮老者在花荫下聚会的场景;要聆听《雨霖铃》的朗读,只要下载一个朗读音频,放给学生听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按按电脑按键,程式化地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一节课就结束了,课堂上确实热闹。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古诗词不是因你提供的图像而形象,而是要通过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文字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具体情景,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课件进行展示,虽然直观、简单、省事,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只能是一千个学生一个李白——教师所展示的李白形象及某君诵读李白诗的声音。无论现代媒体多么先进。都不应该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无论多好的古诗词录音朗读,都比不上教师的课堂范读和学生的课堂诵读。因为课堂范读,融入了教师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带上了教师的情感、表情,甚至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课堂上自己的诵读,更有助于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古诗词课,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而薄发,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范读好一首哪怕只有1分多钟的古诗词,教师都必须做好准备——熟悉这首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这首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探讨范读时的节奏、停顿及表情等,缺一不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优秀古诗词的感染,并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感动,提高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必趣,愿意主动去接触、去感受古诗词,把课堂的45分钟扩展到课外的1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目的,从而终身受用。

篇5:小学古诗诵读比赛总结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下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江泽民书记曾经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校本学期进行了“古诗诵读”活动,并于12月6日和7日下午举行了比赛。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同学们背诵大多较熟练,只有极个别抽查的同学由于紧张等多方面原因不会背诵,但也能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及时调整状态,进行补背,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没有出现冷场现象,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

2、虽然大多数学生整体背诵情况较好,但读错字的现象较多。比如:鹿柴(zhài)读成了(chái);花重(zhòng)锦官城,读成了花重(chóng)锦官城;但爱鲈鱼美,读成了但爱驴鱼美,君看一叶舟,读成了君看一孤舟等等。这些问题暴露出平时我们教师平时对学生辅导不够,今后我们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背诵的指导,让学生把读音读正确。

3、学生背诵时虽然背得较熟练,但唱背现象严重,没诵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一个个都是拉着嗓子在背,今后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4、本次比赛我们的小主持人是第一次上台主持,从这两场主持情况看,第二场小主持人的赛前组织到场上站姿、组织都比第一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主持中不会随机应变组织语言,如:让学生全体起立后,不知道让学生请坐;只知道宣布下面上场的某某班的某某同学,不知道用手势、语言组织学生上场;主持人入场时只顾自己站在场上中间位置,不知道照顾上场的参赛同学,往旁边稍让一些,整个场面看起来,学生们都集中在左半场。

篇6:“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总结

(2011-202学第一学期)

我校“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落下帷幕,掀起本次活动的高潮。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在活动比赛过程中,各年级组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年级特色,一批选材贴切、内涵丰富、创意独特的经典诵读节目脱颖而出。节目内容有诗有文,形式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高超才艺和对中华经典的热爱。选手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积累经典诗文的兴趣,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也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浓浓的暖意。本次活动让全校师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得到了一次熏陶和洗礼,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我们真心希望,让中华名篇陪伴师生师生度过快乐的一生。

户县白羊寨小学少队部

篇7: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总结

为激发广大师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对祖国文化瑰宝----古诗文的鉴赏能力,陶冶师生情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我们学校举办了以“诵读中华经典,营造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古诗文朗诵比赛。

这次比赛,展示我校师生追求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的情操。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老师一展风采,学生毫不示弱。充分搭建了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平台。并且各位老师都能密切配合,把本次活动组织的很严谨、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我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本次组织的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不仅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激发我们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而且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大家逐渐养成长期诵读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特别是同学们正是读书的最好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

柏城小学

篇8: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西青区付村中学下一篇:如星子划过夜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