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2024-04-15

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共10篇)

篇1: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学界就元语篇这一课题所做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如元语篇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本质等方面的探讨拓宽了对元语篇特征的认识.而从哲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教学和修辞等不同层面讨论元语篇的研究文献为就元语篇所开展的实证研究作了理论铺垫.就实证研究而言,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或在美留学的国际大学生,而且研究时间短,缺乏对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因素的研究.因此,从发展的视角,采取纵向研究方法对中国学生使用元语篇的模式进行研究,比较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使用元语篇手段方面的差异很有必要.此外,也有必要建构一个理论框架来阐述影响他们使用元语篇手段的主要因素.

作 者:徐海铭 潘海燕 XU Hai-ming PAN Hai-yan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83,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6)分类号:H05关键词:主语篇 元语篇 元语篇的理论研究 元语篇的实证研究

篇2: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关联理论对文学语篇的解释力-以意外转折和悬念为例

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意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也可对文学语篇中的`若干语言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中关联理论的强/弱暗含和识别命题形式分别可以用来解释文学语篇中的意外转折和悬念.

作 者:彭英 贾丽 PENG Ying JIA Li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年,卷(期):28(10)分类号:H314关键词:关联理论 意外转折 悬念

篇3: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一、理论方面的研究

1.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NSM理论的最初发展阶段。安娜初步构建了NSM理论框架,提出了14个非任意性的普遍语义基元以及依据化简释义进行词义分析的基本方法。最初语义基元数量很少,语法也未能很好规范,因此语义解释往往涉及极其复杂的语言结构。

2.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NSM理论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安娜与其合作者注重探寻词汇的普遍性,提出了“文化脚本”的研究方法,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跨语言研究。语义基元的数量迅速增加到30多个,新增的语义基元使元语言更加清晰和透明。

3.21世纪开始至今,是NSM理论及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应用阶段。该理论的关注重点转向语义基元的语法研究。语义基元的数量增加到了64个。元语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和形式化。自然语义元语言系统由于在语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在一些相邻学科,尤其是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应用方面的研究

1.在词汇语义方面,利用NSM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给难于界定的词汇进行准确定义,安娜(1996)对视觉词汇“watch”进行了语义解释,并且利用语义基元对“love”、“hate”、“envious”等情感词汇构建了情感概念的释义方法。运用NSM理论还可以进行概念分析,她用语义基元对“hand”一词进行了语义解释,证实了“hand”这一概念是普遍的,是为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克里夫(2008)从NSM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基数词和计数的概念语义,又对日常英语中的“交际概念”和“语言概念”进行了语义分析。利用NSM理论也可以进行同义词的对比分析,安娜用NSM理论的语义分析法对“cut”和“chop”的词汇语义进行了分析,准确地区分了这组同义词,证明了NSM理论的解释力NSM理论在语义解释上,具有强大的解释力。Bullock(2011)为了验证NSM理论的表达力及语义基元,编写了小型的词典,应用到了词典编纂领域。

2.在语法语义方面,NSM理论可以对语法结构进行解释。克里夫(2002)认为NSM理论的还原释义法能够准确地对一些看似简单却语义复杂的语法结构进行解释,如“Yes/No”疑问句,只需用一个语义原词“know”加上一个if从句:“I don’t know if——”,就可以描述出“Yes/No”疑问句的言外语义。同时,用NSM理论对句法做了研究,对现实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概念分析和详细的实证研究,以丰富的多语种语料为基础,将名词划分为14种类型,并用自然语义元语言描述了各类名词的所指对象,这为解释语法形式和具体的句法行为奠定了基础。安娜对英语中典型的使役结构的意义进行过描写,发现英语的使役结构主要以“have/get/make/let”等词语为中心词,带有不同中心词的使役结构的语义以及使用范围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她也对“名词+have+a+动词不定式形式”结构的构成成分和相应的语义内容进行了分析,还将这些结构语义之间的语义差别与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扩展了传统句法学研究的空间。

3 . 在文化语义方面,主要是“文化脚本”研究方法的应用。安娜(1996)在NSM理论理论框架下,对比英语、俄语、波兰语、日语等语言的语料,通过分析文化关键词“freedom”和“friendship”,发现了关键词背后的特殊文化含义。以“pleased”和“delighted”为例,不仅解释了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情感概念,而且从普遍的视角对不同文化的情感词汇进行了比较,描述出其中的细微语义差异。运用NSM理论分析文化,把不同文化的话语习俗规范通过简单、普遍、可译性的语义基元描述出来,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对比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安娜用普遍的自然语言元语言总结了日语文化中与道歉言语行为相关的文化脚本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思维文化脚本。她也通过“文化脚本”法剖析了英语的使役结构,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典型的“盎格鲁文化”——动作执行者的自由和自主。安娜(2009)通过分析“right”和“wrong”的词义演变,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会话准则,以及词义演变和会话准则所负载的文化含义。Karimnia(2010)用NSM理论对波斯人和美国本族语者恭维的话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证了NSM理论的普遍性,并指出该理论的文化脚本将有助于二语教学。

这些研究运用还原释义和文化脚本的分析方法对一些词汇、句法和文化关键词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自然语义基元理论的语义解释力,为语义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探究蕴藏在错综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呈现不同文化的语义共性,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理据和指导思想。

摘要:波兰语言学家安娜·韦日比兹卡提出了自然语义元语言(NSM)理论。该理论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语义分析理论,也是跨文化语义学研究中比较成熟和实用的理论之一。本文综述了该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及应用研究。

篇4: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关键词】评价理论 中国政治外交语篇 态度意义 中国特色

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从词汇层面上开展人际意义研究。随着中国外交新战略的开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示出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和新理念。所以对于中国外交语言策略的研究,可以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外交发展。所谓外交无小事,和其它语篇相比,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的回答具有其特殊性。发言人所说的话代表国家的立场,涉及国家形象和尊严,而与外国记者的对话更是牵涉到了两个国家。

一、理论依据

评价理论是以J.R.Martin为首的语言学家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语言学理论。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从词汇层面上开展人际意义研究。评价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倾向于从词汇而不是从语法角度来研究评价性话语。评价系统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介入、级差。其中,态度系统又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在中国外交部网站随机选取40篇2014年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内容为语料,共计3,2397词,采用UAM corpus tool软件提取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依据语料检索结果,分析不同的语言策略在语料中的使用,分布和出现频率情况。

三、态度资源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的分布

在评价系统中,态度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资源是态度资源的核心,用来表现说话者对待事物的情感或反应。判断资源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评价。鉴赏资源指的是从美学角度对于现象作出鉴赏。

从表1中可以看出,鉴赏资源频率最高,占49.91%(如例1),其次是情感资源占42.62%(如例2),判断资源频率最少,占7.47%(如例3)。由此可见,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鉴赏资源表达,其次是情感意义。由此可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较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及对客观世界的评价。这与外交上所谈论的话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外记者一般针对世界最关注的事件向发言人提问。所以当涉及到对事件的评价时,发言人往往会使用较多鉴赏意义的评价性资源。同时中国在外交策略上一向提倡和谐发展,所以发言人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会表情达意,和各国间建立良好关系。

四、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的中国特色元素

对于外交语篇,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也赋予了语篇不同的特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时,经常引经据典,使用一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这样的语言策略,不仅能彰显出说话者的知识渊博,善于向古人借智慧的素质,更能体现出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他国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的同时,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之路。

例1:美国人民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可以设想,如果类似的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在美国,别的国家也做出类似美国国务院那位副发言人那样的表态,美国人民会作何感想,美国政府又将作何反应。(摘自2014年1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例2:日本领导人到底是执迷不悟、作茧自缚,还是真诚反省、改弦易辙,决定权在他自己手里。(摘自2014年1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评价资源丰富,发挥着发布信息和表明立场的功能。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中态度资源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介入和级差资源,在态度系统中,情感资源使用最多。通过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的使用,态度系统通过共有的情感反映、规范原则和美学评价,使外交部发言人与发问记者建立一致关系,使听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外交立场,达成联盟。除此之外,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说话者经常引经据典,融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元素,表达了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他国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的同时,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2-6.

篇5: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关键词:评价理论,中国政治外交语篇,态度意义,中国特色

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从词汇层面上开展人际意义研究。随着中国外交新战略的开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示出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和新理念。所以对于中国外交语言策略的研究,可以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外交发展。所谓外交无小事,和其它语篇相比,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的回答具有其特殊性。发言人所说的话代表国家的立场,涉及国家形象和尊严,而与外国记者的对话更是牵涉到了两个国家。

一、理论依据

评价理论是以J.R.Martin为首的语言学家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语言学理论。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从词汇层面上开展人际意义研究。评价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倾向于从词汇而不是从语法角度来研究评价性话语。评价系统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介入、级差。其中,态度系统又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在中国外交部网站随机选取40篇2014年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内容为语料,共计3,2397词,采用UAM corpus tool软件提取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依据语料检索结果,分析不同的语言策略在语料中的使用,分布和出现频率情况。

三、态度资源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的分布

在评价系统中,态度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资源是态度资源的核心,用来表现说话者对待事物的情感或反应。判断资源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评价。鉴赏资源指的是从美学角度对于现象作出鉴赏。

从表1中可以看出,鉴赏资源频率最高,占49.91%(如例1),其次是情感资源占42.62%(如例2),判断资源频率最少,占7.47%(如例3)。由此可见,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鉴赏资源表达,其次是情感意义。由此可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较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及对客观世界的评价。这与外交上所谈论的话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外记者一般针对世界最关注的事件向发言人提问。所以当涉及到对事件的评价时,发言人往往会使用较多鉴赏意义的评价性资源。同时中国在外交策略上一向提倡和谐发展,所以发言人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会表情达意,和各国间建立良好关系。

四、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的中国特色元素

对于外交语篇,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也赋予了语篇不同的特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时,经常引经据典,使用一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这样的语言策略,不仅能彰显出说话者的知识渊博,善于向古人借智慧的素质,更能体现出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他国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的同时,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之路。

例1:美国人民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可以设想,如果类似的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在美国,别的国家也做出类似美国国务院那位副发言人那样的表态,美国人民会作何感想,美国政府又将作何反应。(摘自2014年1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例2:日本领导人到底是执迷不悟、作茧自缚,还是真诚反省、改弦易辙,决定权在他自己手里。(摘自2014年1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篇6: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与连贯

1、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语篇离不开语境,离开语境语篇就失去了交际功能。上下文、语篇使用的场景、共有知识都可以视为语境。语篇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这种连贯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上并且体现在语用层面上,还体现在语篇内部。语篇特征可以体现在语篇的许多方面,例如衔接与连贯就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

2、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

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的概念,他认为从词义上所有的结构都应该是衔接的,并不是在语法层面上才有衔接力。格莱姆斯(Grimes)于1975年在其《语篇经纬》中也提到了衔接,他认为衔接关系是累进的,直线的,包括如何保持已知信息和引入新信息。对于语篇的另一重要特征连贯的研究,许多学者给出了解释。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

3、传统阅读模式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Goodman, 1967),是高度积极地创造性行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分类、解释的过程,是读者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还原创作并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在以往的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词汇、句子的分析,把重点集中在词义辨析,分析句子语法结构,讲解疑难句等语言结构方面,忽视了语篇与整体理解的联系,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整体提高。因此,利用语篇分析方法讲解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强调运用所学语言知识,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其次,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最后,学生对文章内容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根据以上三点的理解,教师可以把语篇知识有效地运用到阅读的三个阶段中去,即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和阅读后(post-reading)。

在第一阶段阅读前,教师可以借助标题讨论、图片评说、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等方法导入阅读课程,使学生对语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设想,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语篇中找出相关信息验证假设。

第二阶段阅读中,主要是对篇章细节的把握,主要包括对语篇的字、词、句、逻辑关系、段落层次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语篇中的语言点,寻找信息传递的逻辑方式,分析句子间和段落间的衔接方式,了解段落与层次的主题思想,利用推理方式理解课文的内涵,使学生了解词汇、句子、段落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加深对语篇的全面理解。词汇是一篇文章的基础,一些词形的变化或是词汇的代替以及上下义的使用都会使语篇产生语义上的衔接与连贯。例如,The old woman has a strange habit to keep over 100 cats in her house. Her neighbors all called her an eccentric lady.句中eccentric 和strange是同义词复现,尽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不了解eccentric的含义,但是可以通过同义词复现来猜测词义;而在词汇的同现关系上,反义词关系便是典型的同现关系。例如,Lucy is a good student at school, but a bad daughter at home. Good与bad 这一对反义词从正反俩个方面描写Lucy的品质,使该句子上下衔接,同时增强语言表现能力,使读者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印象。教师应该通过词汇的复现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它对语篇的衔接起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有时正是词汇的衔接手段才使篇章成为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教师应培养学生找出逻辑关系语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对推理能力的训练应重点放在语言的深层含义上,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理解语篇中蕴含的意义。

第三阶段阅读后,阅读后的活动与语篇分析本身并无太大的联系,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所阅读的内容并将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口头讨论,对篇章大意写一篇书面总结,复述文章内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阅读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其他语言技巧,如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深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

5、结语

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语言结构的分析,忽略篇章知识的运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为阅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而又容易把握的操作方法,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要以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功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Goodman, K.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76

[2]Grimes. The Thread of Discourse. [J] The Hague: Mouton. 1975

[3]Halliday, M.A.K.&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6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J].外语研究第3期,7-11

[6]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篇7: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而衔接与连贯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臻完善,在翻译、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作为语篇分析的核心理论,衔接与连贯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语篇的连贯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实现的,任何语篇都不是句子的简单堆砌,而是语篇内部的各个句子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形成的内容连贯的意义连续体。因此,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二、衔接与连贯理论概述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英国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e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并创立了衔接理论。他们在书中写道:“衔接概念可以有效地由语域概念来补充,这两者可以有效地决定一个语篇。语篇是在两个方面都连贯的语段:在情境方面是连贯的,因此在语域上是一致的;其语篇本体是连贯的,由此是衔接的。”①也就是说,连贯的语篇既要达到语境上的一致,又需要衔接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此外,凡·戴克的宏观结构理论认为,语篇连贯表现在线性或顺序性连贯和整体性的语义结构上的连贯。是指有一系列句子表达的命题之间的连贯关系。布朗和俞尔的心里框架理论则强调了背景知识对连贯的重要性,如框架,计划,纲要脚本等。此外,还有威多逊的言外行为理论,丹奈士和福利士的主位推进理论等等。②

我国的研究者在继承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理论模式,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胡壮麟,张德禄和朱永生等。胡壮麟先生是韩礼德的学生,在其所著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除了韩先生重点讲的及物性,指称性,主位与述位等,胡先生还接触到了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宏观结构等等。此外,张德禄和刘汝山先生将衔接概念进一步扩展,使其从韩礼德和哈桑的五种非结构性衔接机制扩展为包括所有的语篇内的语义联系。朱永生从话题、主位推进、语音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语篇连贯。

本文以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中德对照文本为语料,探讨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如何在其德语译文中实现的。

三、衔接的分类与翻译

语篇的连贯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衔接就文章的信息联接方式而言,它研究篇章表层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具体地说是组织句子的规律,使句群更加具有篇章性,以便反映深层的逻辑语义关系。③衔接分为四种基本方式:

1.逻辑链接是通过连词、副词或词组而组建连接关系。2.指称连接通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或比较指称建立衔接手段。3.省略是连接篇章的另一重要形式,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可以省去重复前面的某些部分。4.词汇连接关系主要通过重述手段,包括重复、替换、替代。

(一)逻辑链接与翻译

(1)面对"三期叠加"的局面,经济工作遇到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需要远近结合,趋利避害,有效应对。

逻辑链接是指通过连词、副词或词组而组建连接关系,如:und,aber,weil.表示各个句子或句子成分间的并列、转折、因果、递进关系等。在该段汉语语篇中,“甚至”表达了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表明经济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程度的难题,在译文中翻译成了“nicht nur,sondern sogar”,不仅体现了原文里的连接手段,而且更加清晰地表明了这种深层的递进关系。

(二)指称连接与翻译

指称连接通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dieser、diese、dieses)、定冠词(der、das、die)等建立衔接手段。这些指称代词根据指示方向分为三类,前指,后指和外指。前指即后面指代前面已提到的内容,适用于一般表述性文章;后指即前面指代后面已提到过的内容;外指是说篇章以外的事物,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文化背景等。在《报告》的译文中,指称连接这一衔接手段的使用非常频繁。例如:

(2)特别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在《报告》中,语篇的指称连接更多地隐含在语义当中,没有明显的标记。而在德语中,为了更明确地体现出译文的连贯性,增添了damit,das等代词,将语篇的浅层衔接手段转化成深层的语义连贯。例如最后一句中的das表示“这”,指代前面的整句话,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这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汉语原文中并没有出现指代词“这”,但是为了德语译文更加流畅,清晰,需要加上一些代词作为衔接手段。

(三)省略与翻译

(3)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

省略是连接篇章的另一重要形式,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不必重复前面的某些部分,以突出重点信息。省略后的句法可能不完整,但是不影响理解。在这里描述的是近十年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问题,汉语原文中“国内生产总值”只出现了一次,这是为了避免重复和冗余现象,使语言更加简练。在德语译文中也延续了省略这一衔接手段,使得译文简洁流畅而语义连贯,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习惯。

(四)词汇连接与翻译

词汇连接指通过选择词汇,在篇章里建立一个贯穿全篇的链条,使篇章相互呼应、前后一致。词汇衔接关系主要通过重述手段,包括重复、替换、替代。④例如:

(4)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是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在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0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

这里运用了词汇连接中重复的手段。重复是指某个语言成分多次出现的现象。在该段汉语中重复出现了“这些成绩”一词,表明在过去的一年当中,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三句整齐的排比句,形象地表明了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全国各族人民付出了极大辛劳,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积极发展经济。而译文也遵循了汉语的语篇连贯性,将“这些成绩”均议成“die Erfolge”,使译文语篇的深层语义连贯。

(5)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这里运用了词汇衔接手段的上下义词的衔接手段。在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或宣传资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带有数字的固定短语,如“一国两制”,“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等。而在将它们翻译成外语时,应该采用上下义词的方法,在每组短语或上义词的后面加上具体的解释,即下义词,才能让外国人明白这些词的具体含义。在该汉语语段中,所谓的“三证合一”也就是说将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核发一个营业执照一个号码的登记制度。在将其翻译成德语时,德语译文使用了上下义词的衔接手段,对三证合一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衔接连贯是语篇翻译中两个重要原则和特征,是翻译实践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由于汉德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别,因此,翻译时在充分理解原文语篇结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汉语和德语的衔接、连贯手段,使译文既能充分、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又能为对方受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nmn,1976.

[2]Linke A./Nussbaumer M./Portmann P.R.:Studienbuch Linguistik,1996.Tübingen,S.216ff.

[3]Li Keqiang:T tigkeitsbericht der Regierung–Erstattet am 5.M rz 2016 auf der 4.Tagung des XII.Nationalen Volkskongresses.

[4]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王东风.《连贯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陈明瑶,邱辉.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论《中国环境保护》(白皮书)的英译[J].《上海翻译》,2009.

[7]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篇8: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

关键词:政治语篇;习近平;概念隐喻

一、引言

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质的”。从此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可以说,这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改变了我们对隐喻的认知。人们借助概念隐喻,通过熟悉、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政治语篇作为一种特殊题材,其措辞严谨,内容简洁、准确、严肃、精炼。Lakoff (1996) 指出“政治由隐喻组成”。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政治语篇中也不例外。讲话者通过政治语篇来表达其政治立场,常常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达到说服、激励、领导的目的。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分析和归纳其中主要运用的概念隐喻,并分析其原因,并希望能为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背景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范畴,目标域是我们所陌生的,抽象的范畴。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一般说来,人们借助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来理解抽象复杂的目标域。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Thompson (1996) 用一个隐喻来表示政治和隐喻的关系:有了水,鱼才能成为真正的鱼;有了隐喻,人才能思考和理解政治。也就是说,隐喻是政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家们通过概念隐喻,表达其政治立场。他们在政治语篇中用概念隐喻来缩小他们和普通市民的差距,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并赢得声誉。Lakoff (2008) 也提到了美国政治中的概念隐喻,通过概念隐喻分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也收到广泛关注。但从概念隐喻角度来剖析领导人的讲话还比较少见。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剖析习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其主要运用的概念隐喻来解读语篇,并为其后研究提供参考。

三、典型隐喻

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在习主席的这次讲话中主要有三种典型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和人类隐喻。以下是具体例子及分析:

(一)旅程隐喻

Lakoff (1993) 指出,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旅程。亚非合作也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作者在习主席的讲话中发现了概念隐喻“亚非合作是旅程”。通过我们所熟悉的源域“旅程”来理解相对陌生的目标与“亚非合作”。例如:

1.亚非合作走过了60个春秋,正来到一个新的起点上。

2.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公共卫生、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

3.中国愿同亚非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网络,推动亚非工业化进程。

在一段旅程中,有目的地、旅行者、旅途中的困难障碍、方向等。与之相对应的是,亚非合作中的各个阶段合作的目标、亚非国家、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困难等。在亚非领导人会议讲话中习主席灵活运用“亚非合作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表明了合作就像旅程,虽然会有困难,但终究会到达目的地,终究各个阶段合作目标会顺利达成。

(二)建筑隐喻

亚非合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用源域“构建一座建筑物”来理解目标域“亚非合作”会更加简单清晰形象。即语料库中包含此概念隐喻“亚非合作是构建一座建筑物”。

1、中方支持印尼方建立亚非中心的倡议。

2、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挥好丝路基金作用。

3.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开展南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共赢的基础是平等,离开了平等难以实现合作共赢。

构建一座建筑物,首先需要牢固的地基,同样亚非合作也需要坚固的基础,如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政治基础。构建一座建筑物,需要建筑师们的密切配合,同样亚非合作也需要中国与其它亚非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完成亚非合作。

(三)人类隐喻

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非人类实体可以用人类来表示和描述”。即用描述人的词汇来描述非人类实体,赋予非人类实体人的特征,以达到使语言更形象更生动的目的。作者发现习主席使用了两种人类隐喻,即“国家是人类”和“国家之间是朋友、伙伴和兄弟”。

1.中国愿同亚非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网络,推动亚非工业化进程。

2.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

3.中国是亚非团结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始终坚定支持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坚定促进亚非国家共同发展,并向亚非国家提供了真诚无私的援助。

把国家当作人类,赋予国家人的特征。人能支持也能与他人合作,人享有权利更有义务,在这次讲话中,习主席通过“国家是人类”概念隐喻,明确表明了中国愿意与亚非国家合作,并坚定支持、促进合作,充当着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4、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5、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亚非国家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把握机遇、共迎挑战,提高亚非合作水平,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同时,作者也发现了概念隐喻“国家之间是朋友、伙伴和兄弟”。习主席通过这个概念隐喻,表明了中国在亚非合作过程中的友好态度,始终把亚非国家当作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四、结语

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解读了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作者发现路程、人类和建筑隐喻在这次讲话中占了大量的比例。并且与这三种源域相对应的目标域要么是亚非合作,要么是国家。作者发现习近平主席在这次讲话中主要通过这三种概念隐喻,清楚明白地表明了中国在亚非合作中的政治立场:中国愿意积极地与其它亚非国家一起促进亚非合作,并且提供无私援助,做亚非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亚非合作是一次旅程,虽然有问题分歧、但终究会到达目的地,终究各个阶段合作目标会顺利达成。亚非合作是构建一座建筑物,需要坚固的基础,如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政治基础。亚非合作同样也需要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像朋友、伙伴更像兄弟一样共同促进亚非合作顺利进行。

概念隐喻在政治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概念隐喻,一些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通过概念隐喻,政治家们清楚明白地表明其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3]Lakoff, G. The Political Mind: A Cognitive Scientists Guide To Your Brain And Its Politics[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8.

[4]Thompson.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6.

[5]陈文革.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J]. 南华大学学报,2006.

[6]乔治. 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束金星.隐喻与政治—“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隐喻思维透视[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

[8]周维超.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的隐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石夏娟,女(1990.05——)

篇9:汉英翻译中语篇的构建和映现

关键词:汉英翻译,语篇,构建,映现

一、引言

随着语篇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研究者把语篇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了翻译研究领域, 大大丰富了翻译理论, 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在实际翻译中, 已有不少人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 (司显柱, 2001) 。

笔者在平时批改学生汉译英作业的时候也深切的感受到, 一些语言能力基本相同的学生往往会做出水平相差甚远的译文。这其中的差异, 就在于译者是否具有足够的语篇意识。本文拟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逻辑本质角度讨论如何构建原文语篇, 以及如何实现原文语篇在译文中最大程度地映现。

二、语篇翻译观与衔接和连贯

1、语篇翻译观

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 翻译研究者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 转而从语篇语言学角度来分析研究翻译的过程及结果 (张美芳, 黄国文, 2002)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胡壮麟1994) 。它是语言使用者思维过程的记录, 它是由一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句子组成的语义和语用单位。

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 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 而且还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 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种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 而是由整个语篇 (包括它的语言体现形式和它的交际功能) 来决定。

朱柏桐 (2006) 指出, 语篇翻译观的关键是通篇逻辑合理, 而搞好汉译英的关键是把握好译文通篇的逻辑。逻辑不仅表现在篇章结构这类宏观语言范畴, 也体现在微观的语言范畴, 如词语和句子的选择、照应与配合, 也离不开逻辑。

2、衔接和连贯的逻辑本质

衔接 (cohesion) 是普遍运用于语篇分析的一个专门术语, 语言学家对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 但总的来说, 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将衔接看做是表层形式的联系。例如, 李运兴 (2001:132) 将其定义为“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即词汇手段的统称, 是语篇表层的可见的现象”。而另一种观点是把衔接看作是一种语义关系。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 Halliday&Hasan (1976) 把衔接明确定义为了一种语义概念, 并指出衔接是指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的关系。Halliday&Hasan把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非结构意义关系界定为衔接。Halliday (1994:309) 指出衔接是在语篇内部建立超越语法结构关系的语言资源。

本文比较倾向于Halliday&Hasan的观点, 即把衔接看成一种语义关系, 而实现两者之间衔接关系的词汇和语法项目称为衔接机制。因此衔接和一定的形式模式, 包括句法模式、词汇模式和语音模式以及词汇项目密切相关, 它是与语言形式最接近的一种意义特征, 直接由形式特征来实现 (张德禄, 2005) 。

衔接主要指语篇内而不是语篇外的因素。而连贯 (coherence) 是将一个个词语、小句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的一种逻辑机制 (李运兴, 2001:169) 。语篇连贯包括两个方面: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语篇与外界在语义上的连贯, 它有赖于语篇产生的语境知识, 通过逻辑推理过程来达到语义的连接。

衔接和连贯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 普遍的看法是, 连贯是深层次的语义联系, 而衔接是表层的形式关系。从语篇信息结构的角度看, 语篇连贯性的实质并非由衔接手段所构成的衔接性所决定, 而是决定于语篇作者从一个思维状态转入另一个思维状态的逻辑通顺性 (郭纯洁, 2003) 。

逻辑衔接是语篇内深层次的最普遍的连接, 无论是显性的连贯还是隐性的连贯, 可以没有语法或词汇衔接, 但决不可没有逻辑上的衔接, 否则便无完整的语义整体, 也就无所谓语篇了。由此可见,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本质上讲就是指语篇逻辑的通顺性。

三、语篇的构建和映现

英汉语篇从其信息内容来看, 都具有衔接和连贯性。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本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活动的逻辑连贯。这种隐性的思维活动的逻辑连贯性奠定了汉英翻译过程中语篇构建和映现的基础。由于人类理性思维规律的普遍性, 逻辑关系总的来说是英汉共通的 (黄振定, 2007) , 英汉两种语言一般不可能就一个事物形成两种相悖的逻辑关系,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层面上就可以实现相互映现。赵彦春 (2002) 也指出, 如果说翻译是由各种变量构成的动态系统, 那么衔接和连贯就是变量中的恒量。衔接-连贯属于翻译的本质属性范畴, 翻译实质上就是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之间衔接-连贯的映现。

语言是一种具有各种特征的代码,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方言特征和使用标记 (张美芳, 2001) , 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源语语篇进行分析, 译者首先要辨认出语言使用的各种标记, 即各种衔接机制, 进而分析源语语篇的衔接连贯关系, 确定其逻辑推进方式。对原文语篇的构建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过程, 译者首先通过对一个个的语言衔接机制的判断来分析原文句间逻辑关系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体系。而翻译的过程中语篇在译文中的映现则是一个自上而下 (top-down) 的过程, 即根据原文所构建的语篇系统, 在译语中寻求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来体现原文的语篇。正如Neubert&Shreve (1992:24) 所言, 在动手翻译之前, 译者的脑子里首先有一个“虚构的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 他“对语言的选择受控于脑子里的‘虚构译本’;目的语中的资源为虚构译本转变为真实译本提供了了材料”。而这个“虚构的译本”即译者在阅读分析原文过程中构建的语篇, 译者把“虚构译本”转化为真实译本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对原文语篇的映现。

四、个案分析

本文所选用的分析对象是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一次汉英翻译作业。原文选自白先勇先生《蓦然回首》中的一个片段。原文属于自传体散文, 具有写实风格, 感情真挚、用字精炼、自然恰当。翻译原文如下:

(1) 得病, 我受父母宠爱, 在家中横行霸道, 隔离, 拘禁在花园山坡上一幢小房子里, 我顿感打入冷宫, 十分郁郁不得志起来。 (2) , 园中百花怒放, 父母在园中设宴, 宾客云集, 笑语四溢。 (3) 我在山坡的小屋里, 悄悄掀起窗帘, 窥见园中大千世界, 一片繁华, 自己的哥姐, 堂表弟兄, 也穿插其间, 个个喜气洋洋。 (4) , 一阵被人摈弃, 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 禁不住痛哭起来。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一段回忆, 主要记述了作者自己得病前和得病后个人心境的变化。文字表面上看起来简单, 但是翻译好了却要颇费一番功夫。

原文的叙述方式和推进层次十分明了:小句 (1) 是语篇的主题句作为总述, 小句 (2) (3) (4) 则从一个具体事件来阐述小句 (1) 。这种推进关系也可以从原文中时间顺序 (文中下划线部分) 上进行分析和把握。

从语篇内部逻辑来讲, 小句 (1) 体现了一种转折关系:首先是时间上从“得病以前的横行霸道”转入“隔离后的郁郁不得志”, 然后在空间上“温暖 (受宠) 的家中”到“冷清 (打入冷宫) 的山坡小房子”。这种时空的逻辑中包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小句 (2) (3) (4) 则体现了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首先小句 (2) 中“父母设宴”和“宾客云集”展现的是长辈们无视自己的痛苦独自快乐, 接着在小句 (3) 中递进到同辈们 (“自己的哥姐, 堂表兄弟”) 也“喜气洋洋”, 从而直接导致了小句 (4) 的高潮——“悲愤兜上心头, 禁不住痛苦起来”。这些逻辑的衔接和连贯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外部世界一片繁华, 笑语四溢, 喜气洋洋, 展现的是一个动态的热闹景象;作者在山坡小屋的个人世界却一片冷清, 悄然无声 (“悄悄”) , 与世隔绝 (“窥见”) , 描述的是一种静态的孤独心境。

所以总体来讲, 翻译的过程中应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文的这种逻辑关系, 并且在译文词语的选择和表达上, 对文章中“外部世界”的描述应选用积极的、主动的和动态的词汇和形式, 而对作者自身处境的描述则应选用消极的、被动的和静态的语言。如果能够对原文语篇进行这种清晰的构建, 译文就会通顺流畅, 自然连贯。

五、结语

篇10: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关键词】语篇;口语教学;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11-01

一、语篇教学的目的

(一)语篇口语教学的背景

长久以来,中国学生都是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下长大的,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开口说认真写。他们听听力材料是为了做对题目,很少愿意跟读或者从听力材料中截取有效的信息使之成为自己语料库的材料。有些老师往往并不鼓励学生把精力放在这方面。另外,有些学生很想学,可学来学去都入不了这个门。原因在哪? 除了缺少外教,老师发音不正,训练不够以外还有一个不被重视的原因-——语篇。

(二)什么是语篇

根据朗文英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字典(JACK C.RICHARDS &RICHAR DSCHMIDT 2002, p161)的定义,语篇不仅用来表明任何一种交流的形式而且也表明交流谈话过程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实用性。简而言之,凡是用嘴说出来用笔写出来的都算语篇,每一个对话都隐含着其独特的背景和意义。

(三)语篇对口语教学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语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在哪里呢?学生想要把口语说好说地道就必须从自己的老师那里获得知识。举例来说,一个学生如果想上外国人开的西餐厅吃饭点菜,他必须懂怎样和侍应生交谈,如::自己想吃几成熟的牛排,请厨师长推荐一下招牌菜,今天餐厅的特价菜等等。同时,他还要明白并恰当回答侍应生的问题。如:您准备好点餐了吗?您打算用什么付账呢?或者你对今天的服务评价一下好吗?这些学生如果没有出过国没有这些经验就需要老师提供语料给学生。

(四)语篇对写作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生以考试为目的来学英文,说、写能力一直不是被完全重视的。要想写出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亲切,顺畅的文章,就必须用他们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来写。语篇在这时体现的就是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这是一般学生所匮乏的,也是许多老师应该提高的。在大学课堂里,老师反复强调的篇章结构,句型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怎么灵活运用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句型更好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语篇教学的方法

(一)如何提高教师语篇的能力

会说会写地道的英语有哪些要求呢? 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文化中的语篇是指在真正的交流中,各人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及在一个语言社会中,反映出的人的观点和感情。所以文化是语篇教学的基石,在为学生们选择适合的语料时一定要记得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教师自己都没出过国,他们去哪里学习这种文化呢?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看英美电视剧、浏览国外的网站、阅览介绍语言文化方面的原版书、与外教交谈,得到第一手的语篇资料。

(二)如何教好口语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本课的主题并明确口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这就不得不说到近年在国内越来越流行的交际英语教学法,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以交际为最高目标的教学法。LITTLEWOOD提出从交际法出发, 把交际口语活动分为两大类:功能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根据以上提到的教学活动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

(三)如何教好写作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研究写作的技巧和语篇知识。例如::教师计划在课堂上教授如何描述曲线图,就先从英国经济学家报上找到最新的描写曲线图的原文。然后把这篇文章放在投影仪上和学生一起分析,从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了英式的思维,如何开篇,如何描述数据,如何结尾等等语篇知识。同时学生还从中学到了描述曲线的恰当词汇和句型,使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是从语篇的角度来向学生强调写作题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来组织文章的脉络。使文章连贯统一围绕主题。

(四)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的重要性

学生们往往以为自己口语不好,写作不地道最大的原因在于词汇量太少,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笔者在网上浏览英语高分者谈经验时发现,很少有人说自己用了多少多少大词难词的,而是说自己用的多数是4级或高中词汇,只是看的原版文章多,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写作版式才得了高分。反之,很多觉得自己英语好,狂用自己平常背的什么高分难词,高分句型而忽略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聚力的考生大多数得分都低,可见写作中语篇的能力是制胜的法宝。

三、结语

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不是单一地传授语言知识。充分了解语篇对有构词能力的语言技能的重要性,这对教师和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口语和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用最新鲜的真实的语料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从长远来看,英语学习应该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转换被动的分裂的结构主义思想,从更高的语篇的角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老师,要不断专研业务知识,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和科研保持最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J C.RICHARDS & RICHARD 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2:161.

[2]张应林.语篇分析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52.

上一篇: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下一篇:障碍跑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