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技巧

2024-04-08

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技巧(精选6篇)

篇1: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技巧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

去年国内出现了不少介绍实证会计理论的文章,也有人运用国外的数学模型验证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这对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分析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抛砖引玉。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

实证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奠立于1986年,以瓦兹和齐默尔曼的合著《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实证会计研究的宗旨是解释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实务并对未来的会计和审计实务作出预测,其研究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围绕这个重心,实证会计理论涵盖如下领域:(1)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该领域主要研究EMH和CAPM的确立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2)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该领域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3)竞争性假说的辨识。该领域研究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竞争的机械性假说。(4)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与破产及风险间的关系,它是在前述(1)(2)(3)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5)收益预测。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的时间序列特性的证据。对该领域的`研究,必然应用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6)信息披露管制理论。该领域研究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理由所在。研究表明,实际上不存在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明显理由。管制是基于相对成本与效益的经验性问题。有效市场假说依然是该部分必要的研究前提。(7)订约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在企业及其经理人员的订约中的作用。研究中也必须运用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8)报酬方案、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程序对报酬方案、债务契约的影响。在给定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结合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程序上的变更可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9)会计与政治程序。该领域研究政治活动对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程序的影响。(10)会计选择的实证性检验。该领域研究对各种有关会计选择行为的验证。(11)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该领域研究强制性会计程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依然是资本资产计价模型。(12)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作用。该领域研究契约理论对会计和审计实务的解释。

分析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逻辑是:首先验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分析各种与会计程序选择有关的因素,寻求影响会计程序选择的相关变量,然后分析促成这些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进而达到解释和预测会计和审计实务的目的。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则会计收益与代表公司价值的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就无法考证,从而也就无法考证影响会计收益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发生的真正原因。换言之,没有有效市场假说,实证会计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而没有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无法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因此,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奠立了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看,普遍地强调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介绍和对它的三种效应的验证,而忽视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作用。其实,自实证会计理论形成之时,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相辅相成地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在研究中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和验证,实质上是走入了

[1][2][3][4][5]

篇2: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技巧

1.研究方法和作用不同。

实证研究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通过经验证据,并采用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与数学等定量的研究方法得出推论,为解释和预测经济管理行为的后果提供了新的概率框架,拓宽了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务实性的特征。而规范研究建立在若干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强调价值判定,可以帮助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管理现象,并规范经济管理行为。

2.研究目的和发展趋势不同。

实证研究的目的在于预测经济管理行为的后果。实证研究方法更注重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具备对实务的规范指导作用。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研究中实证研究说明和回答的问题是:经济管理是什么?经济管理的现状如何?通过实施可供选择的若干方案,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而规范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和引导经济管理现象,更注重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指明经济管理“应该怎样”,提供一个判断衡量的标准。具体来讲,经济管理研究中规范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是:经济管理应该是什么或者社会面临的经济管理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并说明方案的好坏,分析采用某种方案是否应该,是否合理,以及对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

2、不限于所给文献,请总结出大样本实证类研究论文的主要写作模式?

答:1.摘要及关键词。提炼概括论文的重要内容,如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手段方法和行文框架,及重要的研究结论。最后,简述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关键词是能够反映研究问题主题和实质意义的词语。

2.引言。介绍与研究命题的相关的现状,进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研究的性质、范围和目的,并从某个角度来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

3.文献回顾。分类整合与研究命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再分别列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引出本文要说明的问题,强调其研究意义。

4.相关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提出实证研究的目的,实证研究涉及理论、假设和事实,利用以往的文献对现实研究的现状作理论分析,基于此讨论分析,提出研究命题的相关假设。

5.研究设计。首先,详尽地指出通过什么方式来测试研究提出的假设。其次,参考以前文献得出的理论模型,衍生出实证模型,比如本文中采用了Biddle等(2009)的投资模型和Richardson(2006)的投资模型。另外,实证模型往往以回归模型的形式表示,对模型中所涉及的解释和被解释变量,数据资料的种类及来源和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应加以明确解释,也要对模型中主要的参数可能数值的大小及符号有怎样的理论预期作详细的解释。

6.实证结果及分析。首先对经验数据作描述性统计分析,说明数据和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同时也说明研究样本的筛选过程。其次,利用实证模型的OLS多元回归结果报告测试的情况。利用软件分析,以列表形式列出参数估计的主要结果,对主要的回归系数的估计值,符号,是否显著都要详加讨论分析,并且对于得出的参数估计值应与理论预期作比较,看其

是否支持预期假设,若有明显的矛盾,则要探讨原因。再次,对其他解释变量作敏感性分析。控制重要的变量消除前期变量的影响,检验结果的判定等方面,逐一要作出说明和解释,7.结论。对所有与研究命题相关的重要分析结果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并经由理论或资料中不尽完美处的讨论,指明未来研究发展可以努力的方向。

篇3:高职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实证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 在语篇错误中排在前四位的错误分别是照应、连接与连贯性、词汇衔接和篇章结构。

排在首位是照应错误, 比例占32.3%, 照应错误包括人称照应错误、指示照应错误、比较照应错误、分句照应错误。这种错误在学生习作中也经常看到, 错误一经指出, 学生便能自行改正。

排在第二位的是连接与连贯性错误, 其错误主要表现在关联词重复, 或不用关联词, 无主语句子或流水句使句子语义失去连贯。这类错误主要是受母语思维、母语习惯的影响。在汉语言里我们经常说“因为…所以…”, 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用“因为…所以…”来造句, 而在英语语言中, “因为…所以…”只用一个关联词来连接句子, 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习作中很多类似的错误。

排在第四位的是篇章结构错误。作文共86份, 其中56份竟然发生了语篇结构方面的错误, 其比例高达65.1%, 不能不引起高职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 从谋篇到布局无不受到汉语写作习惯的影响, 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习俗的干扰。

从表2可以看出, 在语法错误中排在前四位的是语态、冠词、时态、句子逻辑关系混乱, 分别占23%、18.5%、17.7%、14.1%。

在本次错误统计中语态错误高居首位, 占23%, 语态通常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语态错误受母语干扰的成分多, 因为学习者习惯用母语思维形式来组织句子。

其次是冠词错误, 比例占18.5%, 主要是a/an/the等词的运用不当。

时态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虽然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训练很多, 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本次研究的书面表达中, 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误用的特别多。

英语中不同时间、方式发生的动作或状态要用谓语动词的不同形式表达, 即不同的时态来表示, 而汉语并没有相应表达, 其错误受语内干扰的成分多。

排在第四位的是句子逻辑关系混乱占14.1%, 句子结构是在各项基础知识的训练中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部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句子结构训练、句型转换、英汉句子区别等方面费尽心思, 但一写到纸上就错误百出。

排在后几位的分别是谓语动词错误、名词错误、搭配错误、连词错误、代词错误, 分别占12%、5.8%、3.7%、3.2%、2%。

学生在介词短语的搭配、固定词组的搭配、更多的是特殊动词的搭配出现错误最多。很多学习者在记单词的时候, 不记搭配的真正用法。这些错误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目的语规则的复杂性即语内干扰所致。

从表3可以看出, 在词汇错误中排在前四位的是拼写错误、同义词、近义词误用、连词错误、词性误用, 分别占30.3%。24.4%、19.3%、11.4%。

拼写错误对高职学生来说, 主要原因是学生笔误或者平时不认真记单词, 在运用时产生错误。其次, 来源于语内干扰, 学生主要靠单词的发音来拼写单词, 难免造成错误。排在第二位的是同义词、近义词误用, 这类错误在高职学生作文中履见不鲜。造词错误也是学生作文中比较常见的错误。学生的作文中常出现这类错误, challengement (challenge) , wind eness (width) , unrespon-sible (irresponsible) 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由于英语词汇量不足, 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通过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造词。例如:将“开阔眼界”写成“enlarge one’s eyes”,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iden one’s horizon”等。学生中有一种趋向, 就是在造英文句子时, 总得有个汉语句子为依据。他们在写作时又往往用汉语打腹稿, 或列出中文提纲, 准备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 这种转换实际上是死搬或堆砌, 即把英语单词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入事先设置好的中文框框里。如学生经常把“吃药”写成eat medicine, 把“就业问题”写成“employment problem”, 把“注意身体”写成“notice your body”, 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译为“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等等

二.根据错误统计进行结果分析:

从表4中可见, 语法错误位居第一, 其错误比例为39.9%, 词汇错误紧随其后, 占35.3%, 语篇错误排在第三。从研究结果来看, 高职生语言基本功差, 语法、词汇错误比例高达75.2%。这为英语教学者敲响了警钟, 在平时英语教学中, 必须加强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训练。

本次错误统计中, 把引起高职生英语写作错误的原因归纳为:语际干扰、语内干扰、文化习俗干扰、外部因素诱导。从表5中可看出, 语际干扰错误所占比例为48.5%, 高居第一, 语内干扰错误占45.2%, 文化习俗干扰错误占3.2%, 外部因素诱导错误所占比例为3.1%。

三.结论

通过对高职生英语写作错误统计、错误统计的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高职生英语写作错误既受语际干扰, 又受语内干扰, 以及受文化习俗干扰和外部因素诱导, 且语际干扰错误大于语内干扰错误, 文化习俗干扰是学生语篇结构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语际干扰、语内干扰是引起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两个主要原因。

摘要: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对于教授英语基础甚为薄弱的高职生则更显艰难。本文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2008年高职高专学生应试能力A级测试作文题为例, 收集他们在英语作文中的错误, 然后重点探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语内干扰和语际干扰是导致错误的两个主要原因。而且语际错误 (由于本族语干扰造成的语言错误) 较语内错误相对显著。文化习俗干扰是语篇结构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此帮助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能够了解学习者对语言掌握的程度, 帮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同的问题, 希望这些能够对促进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错误分析,高职生,英文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马丁·韦德, 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埋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孙晓青.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J].外语界, 2002, (4) 65-69.

[5]汤良斌.外语学生表达错误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2) :19-23.

[6]吴洁敏.汉英语法手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2.

[7]文秋芳, 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 1998, (4) :9-13.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篇4:应用文写作策略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策略;应用文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38-02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2级文秘、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的学生,总计238人。2013年12月21日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38份,回收答卷236份,去除无效答卷三份,最终回收有效答卷233份。相对来说,高职二年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该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了。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最常用的策略是什么?最不常用的是什么?(2)性别、文理科学生对运用应用文写作策略有什么影响?(3)应用文写作策略的运用与成绩有无相关性?(4)高、低分学生使用应用文写作策略有何不同?

(三)问卷设计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Petric和Czarl(2003)写作策略调查问卷,结合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特点,同时参考赵晴菊(2009)写作策略调查问卷,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语言文字上的修改,以便更适合于对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专业以及所在班级。第二部分为策略调查,分为写作前、写作时和修改时三个阶段,分别有5个、12个和7个的具体策略,共由25道问题组成,每道题有5个选项。所有问题的答案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每个问题有五个选项:1=这种做法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我,2=这种做法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3=这种做法有时符合我的情况,4=这种做法通常符合我的情况,5=这种做法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我的情况。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应用文写作策略使用的描述性统计。

表1所示是写前策略、写时策略、写后策略以及各具体策略使用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表示某变量所有取值的集中趋势或平均水平,而标准差则表示一组数据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通常来说,均值越高,说明被试对该策略的使用越频繁;标准差越低,说明被试对该策略的使用差别越小(吴剑)。根据表1所示,写作三阶段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写时策略(3.48),其次是写前策略(3.38),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写后策略(3.36),但三阶段策略的均值都高于3,说明高职学生普遍使用这三个策略;写时策略的标准差小于1,说明学生在使用该策略的时候差别很小,写前策略和写后策略的标准差都大于1,说明有些学生经常使用这两个策略,而有的学生却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

1.写前策略使用情况。

表1写前四项策略的均值所示,写作前各具体策略的使用频率依次是审题>列提纲>自由联想>计划。其中审题策略的均值最高,达到3.99,使用频率最高,说明高职学生使用该策略最频繁;计划策略均值最低为2.90,表明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说明很多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时候目标不明确,与教学过程中反应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四项策略的标准差来看,审题和计划策略的标准差小于1,说明学生普遍使用这两项策略,而列提纲和自由联想策略的标准差大于1,体现了学生使用这两项策略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表1:应用文写作各具体策略使用的均值和标准差(N=233)

各阶段策略(均值和标准差)具体策略(均值和标准差)

写前策略(3.38,1.021)审题(3.99,.815)列提纲(3.28,1.105)

计划(2.90,.897)自由联想(3.09,1.007)

写时策略(3.48,.961)替换(3.52,.871)回读(3.58,.873)核查(3.66,.886)

求助(3.52,1.004)语篇衔接(3.41,.902)修改(2.84,1.040)

格式策略(4.00,.940)

写后策略(3.36,1.067)重写(3.16,1.154)补救(3.71,.905)

自我评价(3.91,.930)修改(2.96,1.034)

2.写时策略使用情况。

表1中写作时7项策略的使用频率依次是格式>核查>回读>替换、求助>语篇衔接>修改。其中“写作的时候,我会注意应用文的格式”,均值最高,并且标准差小于1,表明学生在写作应用文过程中非常重视应用文的格式,普遍使用该策略;“我经常一边写一边修改”均值最小,标准差大于1,表明在写作时很多学生不使用该策略。“遇到不会的字词,我会查字典”标准差大于1,表明写作时学生使用该策略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经常使用,而有些学生几乎不用。

3.写后策略使用情况。

表1所示,写作后的4项策略使用频率依次是自我评价>补救>重写>修改。其中自我评价策略使用均值最高,表明学生在写作后,注重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改,经常结合老师的评语进行自我评价,标准差小于1说明使用该策略具有普遍性;修改策略的使用均值最小并且标准差大于1,说明高职学生在写作应用文之后很少进行修改,并且使用该策略的差异明显,有些学生几乎不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性别和专业与应用文写作策略的关系。

我们用T检验的方法检验性别和专业与应用文写作策略的关系。SPSS软件首先描述各策略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给出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包括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和均值方程的t检验(表5和表6)。T检验假设有方差相等和不相等两种假设,Levene检验是用来证明原假设是否成立,如果Sig.>0.05,证明假设成立,反之则证明假设不成立,拒绝原假设。通常Sig.(双侧)>0.05即表明P值大于显著水平,不应该拒绝原假设,不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存在显著差异。

表2: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在各策略使用上的均值、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

文科(N=165人)理科(N=68人)F检验T检验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FSig.tSig.(双侧)

写时策略3.50.8533.56.920.247.620-.492.623

写前策略2.88.8862.94.929.026.873-.435.664

写后策略3.87.8573.79.873.289.592.633.527

表2显示,文科学生在写前策略和写时策略的使用频率均低于理科学生。而在写后策略的使用上,文科学生却高于理科学生。标准差都小于1,表明具有普遍性。T检验结果显示,Sig.(双侧)都大于0.05,超出显著水平,原假设成立,表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在应用文写前、写时和写后策略没有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对文、理科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时所用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授课内容都是统一的。

表3:男生和女生在各策略使用上的均值、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

男(N=54人)女(N=179人)F检验T检验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FSig.tSig.(双侧)

写时策略3.74.8283.45.875.762.3842.189.030

写前策略3.041.0452.86.8463.275.0721.270.205

写后策略3.651.0313.91.79511.393.001-1.723.089

表3显示,男生在写时策略和写前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均高于女生,而在写后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女生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对写好的应用文进行修改和补救。从T检验结果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应用文写前策略和写后策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它们的Sig.(双侧)都大于0.05。而在写时策略上,由于男生均值大于女生均值,表明男生比女生使用写时策略的频率更高,且差异显著,Sig.(双侧)=.030,小于0.05。

(三)成绩与应用文写作策略的相关性统计。

在进行问卷调查后,我们选择四位教师,其中两位是副教授,两位是讲师,他们长期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教学经验丰富。针对文秘专业学生期末考试试卷进行评阅,得出应用文写作成绩。我们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统计,统计结果见表9。

表4:文秘专业学生应用文写作成绩与应用文写作策略相关性分析(N=106)

写时策略写前策略写后策略

成绩Pearson 相关性.061-.211.225

显著性(双侧).532.030.020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文写作成绩与写时策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相关性系数r=.061(p=.532),但不具有显著性;与写后策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25*(p=.020)具有显著性;与写前策略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211*(p=.030),且具有显著性。

(四)高、低分学生应用文写作策略使用情况。

我们将文秘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分别把65分以下视为低分,85分以上视为高分。运用T检验的方法,分析高、低分学生使用应用文写作策略的差异。

表5:高、低分学生应用文写作策略使用情况

低分组(N=19)高分组(N=45)F检验T检验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FSig.tSig.(双侧)

写时策略3.891.2434.07.8633.425.069-.636.527

写前策略3.37.9552.87.8151.005.3202.138.036

写后策略3.79.8554.31.763.171.681-2.410.019

表5显示,高分组的学生在写时策略和写后策略上使用频率高于低分组的学生,特别是写后策略高分组学生均值高达4.31。低分组的学生使用写前策略频率较高,而高分组的学生却较少使用,均值2.87低于3。从标准差的结果看,只有低分组学生使用写时策略的标准差1.243大于1,说明有些低分组学生经常应用该策略,而有些学生却很少使用。T检验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写前策略和写后策略差异显著,Sig.(双侧)小于0.05;而在写时策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Sig.(双侧)大于0.05。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一,高职学生写作应用文时最常用是格式策略,即“写作的时候,我会注意应用文的格式”,其次是审题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最不常用的是计划策略和修改策略,均值都低于3。因此教学中,在巩固写时策略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侧重写前策略和写后策略的教学,特别是要在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目标方面加强引导,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修改应用文的习惯。

第二,文科学生更注重写后策略的运用,而在写前和写时策略上比理科学生使用频率低,因此教学中要将文、理科学生等同对待,同时多引导理科学生加强写后策略的使用;女生比男生使用写后策略的频率高,印证了女生的应用文写作成绩通常比男生高,因此,教学中要多督促男生在写后进行修改、重写甚至补救。

第三,应用文写作成绩与写前策略呈显著负相关,与写时策略成一定程度正相关,与写后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前策略应用多就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写作,而写后时间较多,就已完成的作文可以对各方面进行仔细修改、重写以及补救,应用文写作水平就会有较快的提升。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写作应用文前,要求学生少用写前策略,在写作应用文之后,引导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修改应用文。

第四,高、低分学生在写前策略和写后策略差异显著。高分组学生使用写后策略频率高,写作水平提升快,而低分组学生不注重写后修改、重写以及补救,却更倾向使用耗时量大、计划性差和对写作技能要求高的一些具体策略,往往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吴剑.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写作策略探索[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2):47-55.

[2]赵晴菊.留学生汉语写作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33.

[3]Petric&Czarl .Validating a writing strategy questionnaire[J].System31,2003:187-215.

作者简介:于良杰:(1974--),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写作教学、文化传播。

篇5:硕士毕业论文实证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的缘起:

当初一个舍友来自西部地区,从没学过计量(OLS都没学过)。但毕业论文老板要求用数据说话,发愁。我于心不忍,告诉她:我每天晚上自习回来,睡觉前花10分钟给你讲解一下STATA的操作和出来的各项结果意义。第一天,我讲了OLS。画了一张散点图和一根直线,用了1分钟就让她完全理解了OLS的精髓,这是用来干啥的。后面9分钟讲解了STATA的操作和OLS的各种变种。结果只一个星期,讲完五种方法(下面会介绍),她信心大增。后来一下子发了好几篇CSSCI,计量做的天花乱坠,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大师。毕业论文也顺利通过。她说我的方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计量速成法。她说,以后有时间要好好看看计量书,打打基础。我推荐她读伍德里奇的那本现代观点。但她论文发表了好多篇,至今还没看那本书。问其原因:“看了一下OLS,跟你讲的没啥区别,就是多了些推导。那些推导看不看都不影响我用软件。现在没空看,先发论文再说。”

我笑其太浮躁。但后来想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或许适合一部分人群。因此有必要写出来让这部分人群都有所收获,不会因为发不了CSSCI而担忧,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会做计量而担忧。因此有了本文。你是不是属于这样的人群?请看下面: 本文的目标人群:

1、不懂计量的人;

2、想学计量却苦于缺乏时间的人;

3、想学计量却看不懂、推导不了那些恐怖矩阵的人,也就是不想看推导过程,也想发论文的人。

4、不想看计量书,却想写计量论文,发几篇CSSCI,尽快毕业的人。

5、所有想速成的人。

但是目标人群一定要能看懂STATA软件操作手册的人(或者其他软件操作手册)。如果你不认得手册上的字,不要来告诉我。我也不认得。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懂STATA、EVIEWS的人给你讲解一下,那么你看不懂手册也无所谓。

本文的目标:不看计量推导、不看计量书籍就能发计量论文,而且是大规模批量生产计量论文,甚至是发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

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你能否掌握本黑客教程的内容,能否阅读软件手册。申明:不是教你如何抄袭作弊,而是教你写计量论文的方法和捷径。目录

一、计量论文的两大要点是什么?

二、如何判断计量论文的水平高低?

三、做计量的“大杀器”有哪些?

四、瞎倒腾计量的秘诀

五、大规模发CSSCI的建议

一、计量论文的两大要点是什么?

1、计量模型的建立(就是那个方程,表达什么经济含义要知道);

2、模型中的系数如何估计出来(关键在于估计方法的选择)。第1个要点涉及你论文主题。你一般要想用数据检验某种经济关系,根据这种经济关系来建立计量模型。如果你不知道要检验什么经济关系,那我劝你就此打住。你发不了经济研究了。第2个要点。千万种方法的出现,目的都是要把那个系数给估计出来。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效果好坏,就是根据各种统计量来判断。如果能选择一种最合适你数据的估计方法,那么这论文基本就成了。

二、如何判断计量论文的水平高低?

掌握了上面两个要点,只是说你能写出一篇计量论文,并不是说能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水平的高低在于你处理这两个要点时水平的高低。下面仔细讲解。

如果只是为了写计量论文,只需要“知其然”即可。没有人会因为不会推导OLS估计量而对软件里面出来的结果不知所措。这条途径,最快捷的走法是找一个懂的人,把结果里面的各种东西所表示的意思给你讲一遍,每个东西要注意什么。基本就可以了。在一般的CSSCI上发表论文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找不到人,就看STATA的手册,里面的例子会讲解每个指标参数统计量的含义。这样慢一点,但效果很好,而且也能成为STATA专家。STATA手册比高级计量教材看起来轻松多了,就是告诉你怎么操作软件,然后得到什么结果的。计量论文中的估计问题,最关键的事情,不是能推导估计量,而是在STATA里面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估计出来。然后解释结果的经济意义。而计量水平的高低,不在于方法的复杂性,而在于方法的合适程度。因此高水平的计量论文,不必要求作者掌握高深的计量推导,而在于“选择”的技巧。每种计量方法,都有优劣。所谓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水平高的人,能够选择以其之长,攻它之短。同时又能隐藏计量方法内在的拙劣。其实,计量论文的水平主要决定于论文的主题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大家都很关心,就很重要,发表就很容易。所以,你会发现国际顶级期刊上一些计量论文所用的方法很简单。这些论文能发表,主要是他讨论的问题很重要(这涉及第一个要点),采用的方法即使有缺陷,也无伤大雅。如果问题不是非常重要,只是有新意,但是估计方法比较合适,也能发一个中上等期刊。如果问题属于鸡毛蒜皮之类,那就只能诉诸于超级复杂的计量方法,祈求审稿人看论文时,方法还没看完就已经累得半死,再也没有心情来思考你的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也能通过了。

三、做计量的“大杀器”有哪些?

所谓的大杀器,不是指超级复杂的计量方法,而是指这种东西一旦用起来,一般不会有人来攻击。所谓的一招毙命,毙了审稿人的命。计量方法很多,可以说满天飞。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方法,被人公认为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大杀器”),只有5种。并不是你所看到的所有的方法都有人信。这点大部分初学计量的人都不会意识到。看到书上介绍一个方法,就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其实不是。书上很多方法的介绍,仅仅是出于理论推演的需要,并不是实际研究中都能用的。你如果查阅一下国际上关于经验研究类的论文,会发现大部分论文所用方法无非是:

1、简单回归;

2、工具变量回归;

3、面板固定效应回归;

4、差分再差分回归(difference in differnece);

5、狂忒二回归(Quantile)。

大杀器就这几种,破绽最少,公认度最高,使用最广泛。真是所谓的老少皆宜、童叟无欺。其他的方法都不会更好,只会招致更多的破绽。你在STATA里面还可以看到无数的其他方法,例如GMM、多层次分析法等。这个GMM实在是一个没有用的忽悠,他还分为diffGMM和系统GMM。其关键思想是当你找不到工具变量时,用滞后项来做工具变量。结果你会发现令人崩溃的情况:不同滞后变量的阶数,严重影响你的结果,更令人崩溃的是,一些判断估计结果优劣的指标会失灵。这完全是胡搞!这GMM的唯一价值在于理论价值,而不在于实践价值。你如果要玩计量,你就可以在GMM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玩计量的方法后面讲)。有人会问:简单回归会不会太简单?我只能说你真逗。STATA里面那么多选项,你加就是了。什么异方差、什么序列相关,一大堆尽管加。如果你实在无法确定是否有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那就把选项都加上。反正如果没有异方差,结果是一样的。有异方差,软件就自动给你纠正了。这不很爽嘛。如果样本太少,你还能加一个选项:bootstrap来估计方差。你看爽不爽!bootstrap就是自己提靴子的方法。自己把脚抬起来扛在肩上走路,就这么牛。这个bootstrap就是用30个样本能做到30万样本那样的效果。有吸引力吧。你说这个简单回归简单还是不简单!很简单,就是加选项。可是,要理论推导,就不简单了。我估计国内能推导的没几个人。经济研究上论文作者,最多只有5%的人能推导,而且大部分是海龟。所以,你不需要会推导,也能把计量做的天花乱坠。

工具变量(IV)回归,这不用说了,有内生性变量,就用这个吧。一旦有内生性变量,你的估计就有问题了。国际审稿人会拼了老命整死你。国内审稿人大部分不懂这东西(除了经济研究这类刊物的部分审稿人以外)。工具变量的选择只要掌握一个关键点就行:找一个和内生性变量有数据相关的,但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东西,这就是你的IV了。例如贸易量如果是内生的,那么你找地理距离作为IV。北京到纽约的距离,那是自然形成的,没人认为是由贸易量导致的,这就是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你会发现两者在数据上具有相关性。这就很好。这种数据相关性越强,IV的效果就越好。就这么一段话,IV变量回归就讲完了。在STATA里面,你直接把原回归方程写出来,然后把IV填进去就可以了,回车就得到你的结果。关键是你不一定能找到这样的工具变量。你能找到,这个工具也不大能用。不过要注意,IV不灵不代表你不能发表。经济研究上还不是发了一大堆这样的论文。所以,你只要找到一个IV,效果不是差的太离谱,一般都能发。当然不能发国际一流了。国内是没问题。国内审稿人没人会重复你的结果看看是否有问题,因此你说这个IV效果已经是最好的了,世界上还找不到第二个比这个更好的了,审稿人也没的话说。就发表呗!如果审稿人说,另外一个IV效果可能要比你的好。那你就采纳他的建议用他的IV(尽管他的建议会更差),然后感谢他一下。第二次审稿,难道他还会说自己上次是胡说八道???所以就发表了,哈哈哈哈!有人又会问:面板不是还有个随机效应嘛?我只能说,你是看过书的人,所以才知道随机效应。其实随机效应压根就没什么用处。有人信誓旦旦说可以用hausman来检验。我只能告诉你,这检验压根就不可靠。可靠也是理论上可靠,实践上根本没人信。当然中国人都信,不信的都是美国欧洲这样的计量经济学家。你难道不知道hausman还会出现负值!做过这个检验的人都很头疼这个负值,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如果看看一些高手的建议,或者一些书籍,你就会发现,最权威的建议就是:当你无法判断该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的时候,选择固定效应更可靠。随机效应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但是固定效应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差分再差分,是固定效应的一个变种,在估计某个事件发生带来的效应时最有用的方法,特简单,看看STATA手册就明白了。狂忒二回归(Quantile)是一般均值回归的一个推广。看名字挺吓人,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知道OLS是一个均值回归,那类推就可以知道1/2分位数回归。你知道的,正态分布下,均值就是1/2分位数的地方。均值回归就是1/2分位数回归。知道了1/2回归,你自然知道1/4和3/4分位数回归了。如果还不懂,翻开伍德里奇的书,讲到简单OLS回归时,我记得有一个图,上面对不同位置的x位置画了不同的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第2版是figure 2.1,pp26,见下面)。如果是异方差问题,那么不同x位置的正太分布图的方差就有变化。这个图上注明了预测值是E(Y|X),就是Y的条件期望,就是那根回归预测直线啦。在正态分布下就是Y的密度函数的中心点的连线,就是1/2分位数点的连线。如果那条预测线画在密度函数的1/4和3/4分位数点上,那么预测结果就不是Y的均值(在非正态下可能是均值),而是1/4和3/4分位数点的预测值。这下明白狂忒二回归了吧。分位数回归就是看看那根预测直线在不同的分位数点上有什么结果,得到什么样的回归系数。通常的OLS预测直线,仅仅是一个特例而已。进一步推广,可以推广到任意分位数点回归的情况。道理一样。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的图2.1(解释Quantile回归的意义)

不过要注意,大杀器要用对。有内生性变量,你就不要用简单回归了,你得用IV回归。这几种大杀器的精髓一领会,基本上其他东西就难不倒你了。就是STATA里面的选项多选几个或者少选几个的问题。你所要做的就是在STATA里面打钩、设置参数。对付一般的CSSCI论文,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如果你提了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问题,那么用用IV,或者固定面板,发个经济研究基本没问题。如果你的问题不是很重要,还想发经济研究,那你就要简单问题复杂化。上面大杀器能解决的问题,你就用更不可靠的方法但更复杂的方法去解决吧。大家用开源软件就会知道,一般开源软件会有一个稳定版本,功能比较少,效果很稳定,能满足你日常几乎所有的需求。还有一个开发版本,专门给那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倒腾的版本,因为是开发版本,所以很不稳定,经常会出错、崩溃。不过能倒腾的人不怕崩溃,崩溃了能自己修。你要是想倒腾,接着往下看吧。

四、瞎倒腾计量的秘诀

瞎倒腾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低水平,第二种,那你也猜到了,就是高水平瞎倒腾。

低水平瞎倒腾,就是大杀器不够过瘾,要用摄人魂魄、但容易走火入魔的计量方法达到发表经济研究的目的。例如,没事弄弄协整,搞一把单位根检验之类的。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都是杞人忧天。你想想,要是有协整,时间序列你根本不用着急。要是没有协整,你着急也没用。那你还协整个啥!面板来说,你有协整,也没有一个较好的估计方法,期刊上不是还有很多人在用固定效应OLS,或者是加点滞后滞前项变成一个固定效应动态OLS来估计非平稳面板嘛。面板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可靠的协整向量估计方法,否则STATA这样的软件早就提供按钮了(STATA和EVIEW现在只有协整的检验方法,不是协整向量的估计)。既然没有公认可靠的方法,你急啥!

其实,协整这玩意,最大的价值也在于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几乎没有。当年格兰杰发表协整思想,说如果变量不平稳,在没有协整关系的情况下,前人回归都不可靠。这话把大家吓个半死。惊魂未定时格兰杰又说,在协整情况下没问题,大部分论文中的经济变量都有协整关系。大家一听,松了口气,原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那些少数自然自讨没趣。从格兰杰当年这搞笑天分,你就知道期刊上那些协整玩意都是忽悠。当然,又是单位根检验,又是协整检验,然后各种估计方法,这就好几页篇幅过去了,经济研究编辑一看,至少进入匿名审稿了。兵法曰:唱空城计,以静制动。意思你知道的。

上面是低水平瞎倒腾。虽然摄人魂魄,但是一旦走火入魔,论文就被毙。风险和收益,你自己把握吧。下面简单谈谈高水平瞎倒腾。这不属于本文的目标范围,但是既然提到瞎倒腾,不提一下这个有点缺陷。能干这事的人,一般都要看过高级计量。不看是不会的。如果你没看过,下面可以直接跳过。

这高水平瞎倒腾,基本上是一招毙命,当然是毙审稿人和主编的命。要毙了自己的命,还不如不瞎倒腾呢。我只讲一下操作步骤。能如此瞎倒腾的人,基本一看就能心领神会。找一篇顶级期刊的名人写的经验研究论文。这类论文通常是问题很重要,方法很傻瓜。然后你去拓展方法。这里改改残差假设,那里修修变量平稳性强度,重新推导一下估计量(这就是为什么走这条路,你就得会推导),得到一个新的分布,然后按照这个新分布来做显著性检验,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看看有什么结果变化。啥变化也没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没大的变化,也会有系数程度大小的变化,或者显著性有所轻微变化。只要有变化,就大做文章,巴拉巴拉一大堆讨论,晕死他再说。这论文写出来,投经济研究自然没什么问题。说实话国内能这么玩的人毕竟少数。你玩把戏,审稿人都不一定看得出来。自然就通过了。如果投国际上一流刊物,那么多人在玩这个把戏,都是火眼金睛,就看你玩的转否。如同马戏团的杂技,有人玩得溜,有人会出破绽。再补充一个中等水平的瞎倒腾方法。你也不需要会推导公式,但是你得会用一些傻×程序,例如GAUSS,MATLAB、R等。你平时紧紧盯着那些出新方法的期刊,我指的是国际期刊哦。一旦有一个新方法出来,作者都会附一个程序,例如R程序。你就下载下来。看明白这篇对应论文的摘要、introduction和结论,基本搞清楚这方法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的,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就行了。你拿过来把中国数据往里面灌,然后出来一篇论文。因为这方法很新,国内基本没人见过,即使见过也是极少数人。没人见过就好办事。你说自己的结果怎么样可靠,怎么样比别人的结果要好,那就是好。编辑肯定没见过这方法,审稿人只是小概率见过。所以这论文一投就中。

五、大规模发CSSCI的建议

以揭示经济变量之间关系为目的的人,掌握大杀器的用法就够了。发CSSCI没有问题。你把一个数据集用一个方法做一遍,每个方法都做一遍。然后挑最差的一个结果写一篇论文,然后发表。然后次佳的结果写第二篇,推进你第一篇的结论,说你用了新方法有了新发现。准能发。这年头的CSSCI,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新结果的,花钱就能发。你要弄出一些新结果来推进一下,那就是上层之作了。然后,你知道的,第三篇文章杀出来了,第四篇文章又杀出来了。别忘了,还有第五种狂忒二方法,CSSCI编辑基本不知道啥东西,你基本上是一招杀敌。这样至少5篇CSSCI。一般研究生博士生都能毕业了。碰到**的学校,你也**一点,再找一个数据集,再整5篇CSSCI。10篇总能让人毕业了吧!!如果你的学校非要发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科,那你就再把我上面的五种方法看一遍,融会贯通,让自己能做到对症下药,发经济研究基本没问题。对症下药就是计量方法要选择合适的,那几种大杀器不要用错了地方。结论

你那学校发经济研究也不能毕业???难道你在哈佛念书?那你看错帖子了。哈佛写经验类论文是不能毕业的!!对于大部分国内学生来说,没人教授计量经济学,很痛苦。有人教授计量,更痛苦。计量经济学的教材、那些漫天飞舞的矩阵,有时间看看,没时间不看也行,不影响写论文。关键是看看软件的手册,有条件找个懂软件的人,一周就能成为计量写作的高手。我猜想看这帖子的大部分人都是属于写经验论文的吧,按照上面的方法,发个10篇CSSCI基本没问题。难道毕业还有问题?

特别申明:以上方法,只是用于应急、被迫发表才能毕业等情况。如果有时间,还需要认真阅读高级计量,不但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用五种计量大杀器,成功登上国内一流期刊的具体实例 对照具体的案例,效果更佳。

1、《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不折腾。

2、《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IV,左右开弓一招毙命,不折腾。

3、《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 02期

折腾一大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最后回到简单OLS(第一种大杀器)来估计时间序列,连常见的EG两步法也不见踪影。一句话,能折腾。

以上只作为示例,不涉及作者。他们能发一流期刊,是因为主题选得好,不是因为计量工具问题。这些论文的计量仅仅需要知道EVIEWS或STATA软件怎么操作即可,不需要更多的高级计量知识。你可以不看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可以没有高深的计量知识,但是,你得有经济学知识。即使是愿意折腾的人,协整检验在软件里面也就折腾几下就出来结果了。一般的CSSCI的例子自己可以找找,多得是。

篇6: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论文

我国会计界接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始自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杰瑞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以介绍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 第7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介绍进入到实际应用。

197月到现在,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从时间维度来看,回顾似乎跨度太短;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但如果从实证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涉及的研究问题、递增的速度来看,总结并评价过去,不仅有充足的论文为依据,对未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与总结,本文不再重复这一工作。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有的成果和现象,作一些评论与讨论。

如果对我国过去三年实证会计研究作一个总结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卖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仿性的。比如,赵宇龙的论文模仿Ball and Brown(1968),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

理论是继承性的实证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现象提供有依据的解释,从而能为现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依据的预测。这样,仅仅是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三年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模仿因而,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为数极少,其中;10%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假设。

10%现象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要求的10%。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环境有关,即;中国证监会起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方可申请配股。有学者发现,这一制度出台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朝10%的区间集中,且略大于10%的比率显著高于往年。10%现象的提出,不仅对实践具有较好解释力,也可用以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行为:那些距离配股及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10%;以达到配股的目的`。该研究的政策性意义也很明显中国证监会接受了学者有关10%的研究成果,逐步降低配股的门槛要求(如最低6%);甚至基本取消这一要求(增发新股)。

10%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目标就是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而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又与相应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关注现象背后的制度与制度环境,解释就难以做到充分、有效。就笔者对已有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观察,目前一些实证会计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制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验证有效市场假设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因为,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研究必须以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为理论前提。否则,一个无效的资本市场上,即使发现会计盈余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也不能就据此认为会计盈余数据被市场有效利用了。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现象表明,单纯从方法上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而忽视相应的制度环境,其结论将是令人怀疑、甚至是误导的。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包括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资本市场上大量的资金来自国有资本;资本市场规模与容量有限,交易方式单一;资本没有其他盈利渠道,无路可退;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投资者;它们在资本市场上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或承担极小的法律责任;这更助长其非理性行为或操纵市场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制度环境,或者,不讨论上述特殊的制度环境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可能影响;而直接采用诸如事项法、随机游走、公开信息等公式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其结论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些案例可为上述猜测提供部分支持,比如, 5月 19日所出现的‘5.19”行情;记安科技初的股价过百元游戏;初中科创业事件;红光实业、郑州百文等虚假上市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足以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尚缺乏有效的研究。另外,在近乎于零的法律责任下;一些上市公司配合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包括不乏利用虚假的会计盈利消息。这种会计盈利信息与超额市场回报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功能锁定”,还是‘沛场有效”,仍需要严谨、科学的研究。

关于资本结构问题从MM定理产生之日起,资本结构的研究就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假说;如信号传递、融资优序等等。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必须谨慎地选择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融资方式;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这样,资本结构的选择本身失去其信号传递的功能,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尚未很好地解决自身的代理问题,因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不强;除少数上市公司效益好、内源融资能力强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效益相对较差;缺乏内源融资的能力。未来关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应当充分关注这种制度背景的差异,提出真正属于我国制度环境的资本结构理论。

关于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作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契约成本”理论,激发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其中,专门讨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就是在代理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很多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中,都能发现代理理论的痕迹。在我国,代理成本显然也是适用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将显著是不同于美国。比如,基于契约成本理论所形成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的“政治成本”假设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动机降低利润。在我国;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引起政府重视,才能得到各种政策扶持,前一段政府主导性的企业合并和”500强”情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假设,将是不确当的。又如,西方的代理理论主要关注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在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改组上市时;都有一个同名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这样,在大、小股东之间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现象,讨论诸如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问题时,就必需要关注我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对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注,将会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我国经济环境下的问题,并因此而采用一些确当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公开信息披露不足;因此;对一些特定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追踪个案,将比试图采用大数据量的经验分析更为有效。又如,针对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通过构建确当的理论,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现象提供个案似的解释、说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真正从我国的制度环境入手分析、讨论我国的经济现象,才能形成基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证理论与假设,这应当是实证研究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峰,男,19 6 6年2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

自 1986年起,先后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等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其他层次课题;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银行监管政策变化的市场检验及相应的债务结构问题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花钟-250字下一篇:租房合同解约协议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