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2024-04-30

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精选7篇)

篇1: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

研究

来源: 作者: 日期:09-12-17

摘要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深刻剖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巨大挑战,表现在对城市新区规划的设计水平和规划实施中对复杂资源的配置能力上。作者提出了城市设计与商业规划和旅游规划三结合的方法论,通过沈阳、苏州和葫芦岛数个相关案例分析证明了这一方法论。任何方法论离不开对其实施背景的深度认识。07年下半年,我国严重失衡的产业危机爆发,房市泡沫开始破灭,政府用于强劲拉动内需的房地产出现萎缩,08年下半年,其本质是美国预期消费(未来消费提前)泡沫破灭对世界经济体系虚假平衡的打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内自然不可豁免其灾,尤其是外汇资产的巨大缩水和外向经济的急速溃败;未来几年我国的金融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产业必经重创。眼下,中国房地产的低迷,资金短缺导致全国各地的新城建设大多数处于停顿状态。深圳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在完成上海、杭州、广州、大庆、泉州、徐州、金华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论证过程中,总结了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作者认为新城建设的动力不仅来自房地产建设,更重要的是产业拉动,应该将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与城市新区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结合,依靠产业升级和发展新产业拉动新区建设,新区房地产开发要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有计划分阶段推进。一.城市新区规划的前瞻性-以苏州新城规划为例新区开发项目在区域空间中的定位通常都是初始性的,构成区域结构的基因雏形;同时房地产开发对资源配置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这一初始性的特征对综合项目定位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城市规划不合理是目前城市建设方面最大的浪费,不仅影响项目本身收益,而且影响到区域系统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构建了苏州东部新城的基础,从园区建设角度看苏州工业园是全国的领先;从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将工业园区纳入苏州新城规划,形成了具前瞻性的新城规划。图1 苏州工业园规划重点之一―――金鸡湖规划 苏州科技学院时匡教授说:苏州工业园区实际上就是一个新城,规划之初就确定了要与苏州古城相协调的基准。因此工业园区规划并不是单纯的工业区,而是通过城市设计打造一个有序、优美的环境。区内规划有商业区、生活区、服务区、公园,甚至连高压线都统一建成一条“高压线走廊”;同时精细地规划到每一地块的具体功能,甚至这一地块上将来建筑物能建多高,外立面有什么统一要求,从而确保整个区域建筑的轮廓线与环境相协调,城市空间有序而丰富。苏州的城市规划实践说明,要在新城规划中将教育、居住、商业、工业园区等科学布局,分段开发,并避免工厂围绕居住区和商贸区等现象。二.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脱节――葫芦岛龙湾新区的问题葫芦岛是辽宁省极为重要的城市,葫芦岛市区和下属兴城市区从长远角度可以形成一体化城市,具有发展成为第二个大连的潜力,葫芦岛制造业比较发达,形成了造船、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葫芦岛现代服务业落后于工业发展步伐。葫芦岛的经济体量已经超出内地某些省级城市,但是地级城市的管理体制和规划限制了葫芦岛的发展,应该按照副省级城市对葫芦岛城市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今

后要形成东有大连,西有葫芦岛的局面。我们对葫芦岛现代服务业初步分析如下:S优势 辽宁海运、铁路与公路交通枢纽,航空用空军机场,今后应该发展民用航空,葫芦岛具有辽宁制造业基地优势,以石油化工冶炼等闻名,商贸业已经在辽西经济区占有优势,以313及兴城海滨等为代表具有一定基础。W劣势 1.葫芦岛缺乏一流大学,缺乏吸引国内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发展的环境,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大事业舞台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包括子女教育和医疗等服务;2.葫芦岛没有民航机场,目前只有空军机场;3.缺乏向大商集团这样的零售商业龙头企业;4.缺乏类似广州白马这样的批发龙头企业。和美国芝加哥等一流城市相比,我们在金融、物流商贸方面都有较大差距O机会 1.葫芦岛具有葫芦岛港口设施,铁路与高速公路发达,物流产业优势有充分发挥机会;2.葫芦岛成为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城市。适当时机规划民用机场,发展空运业,目前可以考虑利用空军现有机场T威胁 周边锦州、营口等港口城市都在雄心勃勃发展,南侧有天津港口在跨越式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重大发展区域 葫芦岛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需要有长远打算,首先做好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注意河流与渤海环境保护,治理水质污染,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需要发达的教育产业支持,葫芦岛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可以借鉴美国芝加哥创办一流大学的经验,在未来发展中,集中全市的力量,包括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创办类似芝加哥大学一样的辽西大学,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教育基础,增加人文气息。葫芦岛沿着滨海发展新区是富有远见的成功规划,在具体的城市设计中需要反思商业和城市设计脱节的问题。一般在城市新城的中心部位设置城市广场,广场的周边要预留较大商业区域,设置环形转盘时候地下交通应该全部连通,为十字路口周边商业聚集创造方便条件,但这里以葫芦岛龙湾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脱节而导致招商困境为例来说明,在开发过程中,不要急于开发商贸区。我们建议开发居住区和行政办公区,后开发商贸区,避免低水平开发浪费土地资源。图2 葫芦岛飞天广场三.城市设计与商业网点规划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基础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脱节,主要表现在简单粗放,短视随意,并缺乏有机的系统整合,功能模块缺乏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性,不能对城市发展形成驱动。多数城市规划仅限于满足城市生活的基本需要,商业布局70%左右不合理,居民生活不够便利,缺乏舒适性的考虑,对生活空间缺乏美学的思考,其结局是诞生大量没有个性的水泥建筑空间城市,城市历史文脉断裂。城市设计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对特定区域进行系统的区域性设计,避免了各个单体项目的互不联系,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我们在亚洲的邻居之一――新加坡是典型的花园城市,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高,犯罪率低,非常值得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学习。新加坡很早就开始了城市设计和商业规划的一体化实践,不仅规划有核心商业区,而且新加坡的居民区建设与邻里中心建设结合,这种规划思想引进到苏州工业园区,得到了较好效果。图3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政府宏观调控第三产业发展和具体管理商贸流通活动的重要手段;二方面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质量,商业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三方面城市商业网点对能否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品位至关重要。从城市商业网点对城市供电、供水、交通、防灾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看,随着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的颁布实施,城市规划部门必须征求商业部门意见,只有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安排,才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转,保证整个城市功

能的正常发挥。四.城市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实践案例――沈阳长白岛新城规划及其实施 2007年5月16日,历时三年,百易其稿,凝结了众多专家、领导心血的《沈阳长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沈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确定了“和谐岛城”的基本规划理念和“一岛、两带、两心、多点”的空间构架。明确了长白岛“人居、科技、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的六大功能定位和“自然、生态、和谐、现代”的四大开发主题。《沈阳长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国内规划设计界享有盛誉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主持设计的,其规划设计是依照“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四大原则进行的。《规划》按照高于全市城市规划标准,结合详细的水系、绿化、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专项规划和分区规划,明确了主要的控制指标,形成了周密的控制指标体系,用于指导长白岛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以确保“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的新城建设风貌。《规划》的通过,意味着沈阳人翘首祈盼多年的水乡岛城之梦终于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未来3-5年,一个以水为魂魄,以树木为骨骼,以生态为特征,以和谐为理念,经济发达、功能齐全、文化繁荣、保障健全、环境优雅、百姓共享的现代化滨水岛城必将以其迷人的身姿骄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结合长白岛规划图,具体说明商业网点规划在整体规划中的作用。《沈阳长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原点: ●长白岛门户,未来发展热点 ●交通便捷,临近商业中心 ●以浑河景观带为依托,倾力打造适宜人居区域。城区内河的作用 :城市内河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对周边小气候的积极作用、对市民健康的积极影响日趋得到广泛的认同;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发掘、利用就成为我们规划设计的起点。图4 沈阳长白岛CBD土地利用规划截至2007年末,长白岛已投入拆迁资金39亿元,腾迁土地6350亩。已修建总长26公里的主次干道13条,路网面积86万平方米,岛内岛外路桥畅通,出岛进岛方便快捷。自来水厂、变电所、污水泵站、雨水泵站、燃气、热源、电信等配套设施也已同步完成。总面积42万平方米的长白岛森林公园和占地74万平方米的沈水湾高尔夫球场已交付使用。全长5公里的内河水系、10座景观桥和两岸绿地公园08年也将投入使用。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各大发展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将十字路口商业作为一个重点,由于目前入住率不够,因此在短期商业以生活超市等为主,从长期角度看应该建设成为以超市和百货作为主力店的区域性购物中心。图5 沈阳长白岛规划设计效果图酒吧区是整个区域的亮点之一,我们建议将五星级酒店建设在沿河地带与CEO会所的高级商业设施结合,形成沈阳最漂亮的水景酒吧和美食街区。五.如何解决新区建设停顿的重大问题最后,笔者在这里针对目前宏观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大量新区建设停顿中的重大问题,结合笔者国内外大量案例的研究,和多年区域规划以及招商策划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思路,抛砖引玉探讨城市新区建设难题的解决方案。1.以新的方法论审查和完善整个新区的规划方案,运用城市设计与商业规划及旅游规划的三结合的方法论。作者于2005年在千亩大盘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建筑规划设计和城市商业规划和旅游规划相互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考察数个城市新区,与国外城市新区进行比较研究,从大盘到城市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城市设计与商业规划的结合,日本横滨的城市设计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横滨在70年代就确定了城市设计的七个目标:

(1)通过保证安全创造令人愉悦的开放空间的数量,保证步行者的权力。(2)尊重地形学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3)尊重地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4)丰富绿化和开放空间。(5)维护沿河和滨海开放空间。(6)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7)既要有形式的美,又要有内容的善。通过七十年代开始的城市设计和良好的实施,横滨成为亚洲最美的城市。据说,横滨拥有的大公园占地就达600多公顷,其中既有古典式园林,也有现代化公园,街心花园更是数不胜数。此外,横滨市郊区还有5400多公顷林地。难怪这里被称为“亚洲绿化最好的城市”、“东京的后花园”。在不少日本人看来,东京是大展宏图的职场,横滨则是让人安静休息的家。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这座城市拥有一种能让人安静下来想想心事的魅力。” 横滨港区是最能够认识横滨的地方。在这里,有大楼林立的“未来港口21”建筑群(简称MM21)。MM21是在1989年层举办横滨博览会的旧址上兴起的一座近未来都市。摩天楼群、酒店、会议中心、购物中心、游乐园、帆船“日本丸”等周围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办公商业设施鳞次栉比,是代表横滨的新开发区。图6 日本横滨港口城市夜景通过总结国内外城市设计实践,我提炼出来城市设计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旅游规划相结合的方法论。运用新的方法论,我们需要重新研究限于停顿的新区建设,在建设思想上是否存在偏差,新区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否清晰。2.精心规划城市主导产业,依靠新城区实现产业升级,占领产业链上端事实证明,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推动新区建设的思路过于单一,一旦遇到房地产低潮就不可避免限于停顿。世界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中国的简单出口加工业,缺乏技术含量,处于产业链条下端,是经济危机时候最容易受到冲击的。我们需要了解产业链条分工,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链阴谋,他们习惯于引导中国安于在产业链条低端,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不稳定的低收入。只有占领产业链条上端,生产具有技术含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产业升级的目标才能实现。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必然带动办公、居住等房地产产业发展。产业升级需要增加研发经费,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需要吸引研发人才,因此,新区建设要首先立足满足研发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生活要求和学习要求,营造良好环境。形成主导产业与房地产协调发展的局面,进而带动商业发展,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3.新区建设的步骤与次序 目前国内大多数新区开发都是以政府大楼和居住区为主,实际上新区建设还应该考虑产业园区和城市综合体和商业街区建设,新城的核心区需要进行专门的城市设计,涵盖城市广场、城市综合体和商业街区、重点写字楼,一般要将主要商业设置在新城广场位置,广场地下设置充足的公共停车位,为新区后续开发提供平台,为新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活动舞台。在规划规划多个新区的时候,要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新区,并形成法定文件由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避免因为行政领导更迭而随意改变战略决策,人大常委会应该发挥监督作用,避免政府领导的随意性主观决策,浪费纳税人的钱。

篇2: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西安浐灞生态区为案例。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 占地面积129平方公里, 是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 占西安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近一半 (289平方公里) , 对城市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国内较为成功的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 是应对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的选择, 主要问题在于生态治理和恢复。本文通过对浐灞生态区复合型产业、生态化空间、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三个角度的研究, 寻找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规划和开发的科学模式, 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 (城乡结合部) 的规划和开发提供借鉴。

一、研究意义

(一) 将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相结合, 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目前, 国内对城市生态型地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保护层面, 偏重于从生态保护视角研究生态型地区的生态恢复、保护、生态功能区划、旅游开发等。例如汪永华等从生态恢复的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瘦西湖新区进行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及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概念性规划, 并进而探讨新区生态旅游项目;杨俊宴等在南京滨江新城的研究实践中, 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模型的应用和空间管制策略;李永春等在泉州市东海新区规划研究中, 通过划分生态功能区域与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 在宏观尺度上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

本研究的对象是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型地区, 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例如河流、湖泊、果园等) 而开发的城市新区, 其特征是生态优先, 通过高品质生态环境的营造、生态产业的导入推进新区的开发, 将城市地区稀缺的生态资源和城市空间的拓展相结合, 探索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的互动关系, 将有效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二) 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机制, 改善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质量

城市边缘地区一般为城乡结合部, 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较为薄弱的地区, 受到工业发展、外来人口集聚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破坏往往较为严重, 恢复其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边缘生态型地区的保护, 目前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层面, 但生态保护涉及到农地保护、村庄经济发展、城市开发等诸多压力, 同时又受到资金投入大、见效期长的限制, 城市政府推进生态保护的动力不足, 尚未形成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机制。

本研究试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型产业发展、社区参与相结合, 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引导,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生态重建和地区开发, 以适度的生态型开发促进生态保护, 从而建立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之间的良性循环, 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平衡。

(三) 以优质生态助推新区开发, 缝合城乡空间

随着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 国内兴起了建设生态新城、生态新区的浪潮, 包括天津生态城、东滩生态区、深圳光明新城等。但现有的生态新区建设大部分选择在中心城区外围跳跃式发展, 强调生态型空间规划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 天津生态城建立一套生态型指标体系控制新城的开发, 而对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乡关系关注不足, 新城发展较为孤立。

本研究关注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型地区, 重点关注其与原有城市空间、周边乡村空间的关系, 依托优质生态环境推进新区开发, 通过产业的城乡链接、空间的城乡缝合, 使得新区开发不仅促进城市空间扩容, 更能起到城乡空间缝合的作用, 成为乡村优质资源服务城市、城市产业和设施辐射乡村的地区, 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复合型产业

(一) 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

新区开发应当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 即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对城市产业、功能、空间做出方向性的判断, 以新区开发支撑和促进城市发展战略形成。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改革开放以前, 西安除了作为陕西省省会的政治功能外, 经济、文化功能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开放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西安城市经济飞速发展, 作为连接东西部地区的枢纽城市、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正在重新显现,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正由历史上的都城向着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转变, 必然要求为城市本身和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功能性空间。浐灞生态区的开发正是嵌入了西安整体发展战略中, 根据西安建设欧亚合作桥头堡、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 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和现状职能, 重点发展迫切需求而现状较为薄弱的产业, 包括国际交往、会展、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将老城区的商务金融、国际会展等功能疏解出来, 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欧亚经济论坛、浐灞科研研发基地等, 形成对接国际、服务区域的城市发展新中心;对于现状发展条件一般的产业, 包括房地产、休闲娱乐、文化传媒等, 实施差异化发展;对于现状发展条件较好的产业, 包括科研教育、高技术制造等产业, 则作为辅助型产业 (见图1) 。

(二) 提升生态价值, 发展生态水岸经济

浐灞生态区充分利用自身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 发展生态水岸经济, 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策划一批生态水岸经济项目。针对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构建灞河国家湿地园区、广运潭生态景观区、活水生态运动公园等, 从根本上改善地区的生态品质, 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地区的文化遗存和水系资源, 结合西安旅游发展对本地区打造“泾渭灞水游憩板块”的定位, 构建丝绸之路系列项目、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灞河旅游文化带等。

(三) 产居一体、职住平衡, 发展生态住宅业、商业

国内大多数新城面临着产业或者居住功能单一的困境, 浐灞生态区体现的是产居一体、职住平衡发展。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九宫格局、一城多心”的城市空间形态, 浐灞生态区规划作为西安中心城区“九宫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 成为未来多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之一, 其发展定位是“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 将打造完整有序的城市社会和功能结构, 形成集生态、产业、居住、文化相结合的第三代新城, 体现产居一体、职住平衡的发展, 将依托滨水优势, 发展滨水住宅业、商业。

(四) 链接城乡、协调区域, 发展城乡链接型产业

根据地区村庄、田园特色和城市日益发展的休闲消费需求, 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和乡村地区相协调, 将乡村特色和城市集聚经济相结合, 发展面向城市的休闲度假、农业体验、康体养生, 面向乡村的技能培训、农产品交易等, 建设花卉交易基地、浐灞综合商贸中心、米家崖度假区、生态医疗保健中心等。

在前期生态治理的基础上, 通过主题性产业平台的建设, 发展金融、旅游、会展、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产业, 生态效应带来区域投资价值的大幅提升, 目前已有新加坡盛邦新业、香港恒基兆业、恒大地产、香港中新、深圳振业、上海绿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浐灞 (见表1) 。

三、生态化空间

(一) 构建“一核三点两廊”的总体生态架构

浐灞生态区首要的目标是一个“生态区”, 建设伊始就明确了“一核三点两廊”的总体生态架构:一核指浐灞三角洲地区, 作为生态区建设的启动区和引擎, 将重大项目和初始的开发集中在三角洲地区, 控制其他地区的开发, 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三点指浐灞河上游和下游的三个湿地公园, 提供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供氧、污染净化功能, 其中, 将浐灞河上游作为生态区起始环境控制区, 以大面积生态绿地为主, 提供优美环境背景, 建设两个生态湿地公园;灞河入渭河河口处依托自然冲积地貌, 建设灞河湿地公园, 提供自然湿地净化功能, 过滤来自南部城区的污染。两廊指依托浐灞河“两河四岸”构建的生态廊道, 设立一定宽度的环境控制区, 并在适当距离将滨河景观引入沿河公共空间,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景观廊道。

(二) 构建“斑块跳板结构”的生态网络

进行大规模生态重建, 改变一般生态区仅有生态廊道的传统做法, 构建生态网络, 即通过营造多个“生态斑块”和斑块之间的联系通道——“跳板”, 形成“斑块跳板结构”。在总体生态结构下, 通过修路、疏河、固堤、筑坝、植树等方式, 达到增水、扩绿, 体现大水大绿的特点;将原先的垃圾山治理成为桃花潭公园、在污水河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浐灞河挖沙形成的沙坑以及部分废弃干涸鱼塘做成人工湖泊;在河道两侧埋设截污干管, 将直排污水全部截留;利用广阔水面建立EWIT (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 和Eco—ponds (生态塘系统) , 获得养殖与生态的双赢;构建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网状生态绿廊三种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三) 构建大片湿地和绿地, 建设用地紧凑布局, 形成“大开大合、大水大绿”的空间格局

西安浐灞生态区提出“生态筑城”的理念, 空间布局体现“大开大合、大水大绿”, 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治理区89平方公里。空间形态以“大开大合取代平铺直叙、网络结构取代中心结构”, 保留一半以上的土地用于绿地和水面建设, 保留了三片大规模集中的原生湿地, 湿地、绿地相对集中;城市建设用地较少并集中紧凑布局, 在两条南北向滨河主干道的交通节点处集中建设多个组团中心, 临干道处规划建设市民广场和综合服务中心, 通过公共交通网络串联各个组团, 形成网络式空间。

四、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

(一) 构建“生态治理—新区开发—生态提升”的循环推进模式

浐灞生态区确立了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以生态治理提升区域价值, 以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贯彻绿色开发战略, 从修筑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排洪排涝、湿地保护、人文景观设计等方面改善水环境;发展水岸经济, 沿水岸带布局生态经济、总部经济和休闲经济, 通过水岸经济的发展反哺生态环境建设。在开发运作层面, 先进行规划和土地储备, 进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提升生态价值, 使土地大幅度增值, 再有序出让土地, 最大程度获得区域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回报, 利用土地出让的增值回报进一步投入生态治理, 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机制 (见图2) 。

(二) 建立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融资平台, 推进政企合作

浐灞生态区在管理体制上采取开发区体制, 在省级开发区的级别上运作, 高度授权、高度自主、自收自支, 成立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独立行使计划、规划、建设、土地、文物、水务、市政、市容绿化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行政管理职权, 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则全部由传统行政区承担。

采取政企合作的建设模式, 一是政府建框架, 管委会立足于生态优先, 基础先行, 建立框架, 包括河流治理、道路和绿化建设、广运潭景区建设等;二是企业做项目, 成立新区开发公司, 采取大招商、招大商、以商招商的招商模式, 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区开发, 招商引资工作由“主客制”转向合作共建、互利双赢的模式, 引进城市运营商, 采用TOT、BOT等形式, 形成合作者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模式。土地开发采取“统一规划, 集中储备, 计划供应, 错位发展”的方式, 对项目开发用地, 采取挂牌拍卖、项目招商和运营的模式, 对基础设施、水面、绿地、林带等生态用地, 探索生态再造补偿机制, 与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联营合作, 形成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阶段, 城市发展需要从过去粗放低效的增长模式转向生态低碳、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城市边缘地区 (城乡结合部) 是城市公共政策关注较少、公共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 往往存在功能混杂、环境污染严重、外来人口集聚等特征;同时, 城市边缘地区也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潜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地区。在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建设生态型新区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空间拓展、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低碳集约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例, 研究了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规划和开发模式, 对于我国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城市边缘生态型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应当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特征:第一, 发展复合型产业, 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 重点关注城市战略、生态效益、经济发展的结合, 加强生态导向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分析;第二, 构建生态化空间, 应当在分析区域生态本底的前提下, 用生态途径将城市规划引向重建自然和保护自然, 构建“斑块跳板结构”的生态网络、大开大合的网络式空间形态, 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 保障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连续和互补, 实现区域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第三, 构建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 需要以区域开发的战略思维谋划新区, 构建“生态治理—新区开发—生态提升”的循环推进模式, 以生态治理促进新区开发和生态型产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和新区开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 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蕾.贵阳花果园新城生态规划与设计解析[J].建筑学报, 2011 (3) :28-33.

[2]杨培峰, 孟丽丽, 杜宽亮.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问题反思及案例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1 (2) :58-66.

[3]汪永华, 何昉.扬州瘦西湖新区生态规划与旅游初步研究.广东园林[J], 2007 (1) :26-31.

[4]杨俊宴, 任焕蕊, 胡明星.南京滨江新城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间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11) :29-33.

[5]李永春, 梅雪.基于生态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市新区空间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3) :14-15.

篇3: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关键词】商业中心;步行街区

生活中提及的城市中心系概念是指城市中人们公共生活的区域,一般在城市中集中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又包含各种项目,比如公共建筑、行政办公建筑、科研和文化学校建筑、商业建筑等等,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比如一般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等,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起居和生活需要的,而一些政治性的建筑如天安门广场的建筑,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政治和文化需要的。具体来说,商业中心和居民的生活最密切,许多商业、金融、购物的职能单位都在这些商业中心进行,很多情况下,人们进行商业活动都是依靠步行的,从开始到结束,无论是休闲购物、还是需求某些帮助,尤其在繁华的地段,步行可能比汽车还要实用。一段步行街的繁华程度能很好的证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城市的商业中心街区总会划分众多的功能区,以方便人们前往。

1.商业中心区的问题与矛盾

1.1交通效率下降

在世界各个地区,商业中介区的堵塞问题都是让人头疼的。城市的交通相对集中给商业中心区带来的压力逐渐加大,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拥挤和堵塞两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群的过多以及城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停车面积的减少。

1.2环境质量下降

干净的城市向来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而商业中心区的环境主要取决于周围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强度。一般来说,中心街的建筑过密,就会造成很多时候的气候和气流的堵塞,空气不流通,污染扩散条件差,再加上城市中心的车流量加大,长久下来,就会造成城市空气水平下降的情况,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使得很多的上班族有头晕、恶心的现象发生,工作的效率会随着下降。

城市人群过多,是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另一原因。由于商业中心区本身就有过量的交通和过密的建筑,而单一的交通方式使得步行的区域逐渐缩小,甚至和一些行车路段的道路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路段就被行人放置了自行车,占用车道。由于步行空间的限制,人口密度的提升,很多人不会满足狭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质量下降的水平提升,人们自身的拥挤程度更甚,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随之加大,没有人愿意到户外来进行运动,甚至买东西,口罩成为人们出门的必备,公共活动中心失去了原有的乐趣。

2.步行街区对商业中心的重要性

2.1交通管理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环境质量,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来讲,最好的方式就是平衡管理,通过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的局部改善,从而达到环境质量提高的目的。进行私家车限行或是提倡大家乘坐公交车,或是以步代行的方式,从而实现步行、公交和汽车之间的良好平衡。

2.2经济复兴

众所周知,步行街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而发展步行街能更好的促进商业板块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步行交通可以促进临街商铺的开张,因此,搞好步行街内的环境卫生,对于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的今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点在欧洲国家已经被证明,主要是因为:

(1)步行至少增加了50%的人流。

(2)行人不再恐惧来往车辆,因而更易于购物。

(3)行人更倾向于逛商店购物。

2.3环境改善

步行街的增加和修建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当步行的人数增加之后,开车的人数自然就会减少,在商业区购物或是寻求服务的人群增多,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尽快发展,是一项双赢的事情。通过减少对古建筑有损害作用的汽车废气的排放,以及消除汽车对古建筑周围环境的破坏,有助于尽情欣赏古建筑风格,保护古建筑及商业中心的历史风貌。

2.4社会效益

当商业中心环境因步行化而得到改善后可产生许多社会效益。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不同文化背景、种族的人相互交往,多元文化共存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对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步行街往往配备有舒适的座椅,尤为受到年长者、孩子、残疾人和带婴儿的父母的喜爱。一个人行走在行人众多的市中心比独自在一条街上会感到更安全。

步行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商业中心的活力和形象常常由街道上行人的活动来衡量。尽管其他一些指标可能更准确的反映出商业中心的经济状况,但平民百姓看待一个商业中心是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则是根据街上行人的数量及步行环境的质量来判断的。

3.步行街区系统的组成

3.1步行购物中心区

商业中心区的现代步行购物中心通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集购物、娱乐、消闲、观光于一体的室内建筑(图一),并通常附以灯光,花草树木,雕塑及其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舒适物。步行购物中心通常提供以下场所和服务:零售业,包括百货商场和各种专业商店;餐馆、酒吧、咖啡厅、电影院、剧院、商业俱乐部、儿童乐园;生意及业务洽谈室等等。

3.2步行通道

步行通道是步行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商业中心的主要步行点联接在一起,步行通道可分为凌空性,如空中走廊和天桥;地面型如便道,步行街及地下通道三种类型。

3.3广场

广场通常是指购物中心与公园之间的空旷地带,是商业中心步行街区的结合部,它可以提供专门来此消闲和过往行人稍事休息的场所。广场的三个基本用途是:循环功能——提供足够的步行空间;休息功能——为步行者提供稍事休息的区域;美化功能——为步行区增加一些绿色。

3.4步行区

步行区是指城市商业中心区的某几条街区对机动车关闭、禁行的区域。它为步行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购物、消闲环境。在这一区域中,各种步行区设施往往最为发达,步行区的规模视需要而不等,美国大部分城市的步行区在任何方向上的长度一般不超过500米,这是因为步行者愿意徒步行走的最大距离一般就是这个长度。有的步行区很大,这样的步行区通常需要辅助交通设施,如迷你车等等。

4.结语

篇4: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新城区进行建筑风貌规划的重要性

1.1 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针对城市进行整体个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做好建筑风貌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城市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以及阶段内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 人们在结合各方面内容的同时, 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 设计出相应的设计蓝图, 以更好的推动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过去在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工作中, 采用的主要规划形式就是针对大方面进行指导, 但是却忽视了小的方面, 对于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考虑并不全面, 在协调性上较差, 可以说, 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互为补充, 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1.2 改善城市的环境。进行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均得到满足, 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 体现出了历史性的特点, 并且也对原始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人的基本活动就是衣食住行, 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质需求,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使得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这两个层次的需求都与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有着一定的关系, 合理的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 就可以使得城市的整体风貌均得到良好的改善, 使得城市的环境得到良好的规划, 这对于促进城市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2 新城区建筑风貌规划的方式

2.1 注重结构特征。第一, 要针对的城市新区和城市周边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并总结两者之间建筑新区风貌的关系, 城市新区建筑风貌代表了城市形象, 对于空间特性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在空间结构上实施合理的类别划分, 就一些特定的空间元素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够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风貌。

2.2 遵循规划原则。按照建筑风貌类型分区进行设计与规划在划分建筑风貌的类型时, 需要遵守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建筑本身发挥的功能和建筑的高度, 二是建筑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城市一般有明显的分区, 在规划时应强调其整体性和协调性。

2.3 发挥城市特色。不同地区的城市地区不同, 因此, 新区风貌规划中应该注意发挥城市本身的特色。在进行建筑风貌的规划时, 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 要注意其要素方面的不同功用和特色, 以保障建筑风貌建设的有效性。

3 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3.1 城市建筑景观的文化赋予。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 一些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在进行新城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进行规划定位处理, 从而使得建筑景观风貌更加具备当地的特色, 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形象。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 严格的依据文化特点来进行规划主题的设定, 应用其中的一个规划概念, 来对规划结构进行详细的设定, 这样可以对建筑景观风貌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控, 从而可以有效的保障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能够实现合理化的规划设计。

3.2 文化景观寓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的引入。所谓的文化景观就其概念来说, 其包含的内容有很多, 很多的研究人员都无法对文化景观进行准确的定义, 而就总体上来讲, 文化景观就是指代的具有一定历史考察价值的景观, 如历史建筑遗迹等。文化景观中的文化主要是依据生活而产生的, 生活对文化景观有着高度的还原性, 可以为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将该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故事进行有效的还原, 将其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区域中, 使得城市的整体风貌都更加的符合当地的特色。也使得城市的居民能够进一步的感受到该城市的文化内涵, 从而对该城市的文化寄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实现感情的依托。就以苗族的村寨文化为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苗族的村寨文化是其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村寨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景观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 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 针对村寨文化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依据人文特点来进行文化规律的探究, 从而可以实现文化景观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 村寨文化也被逐渐的遗忘。因此, 针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的将村寨文化融合到现代生活中, 实现现代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结合, 从而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而在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活动的规律和要求, 合理的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 从而使得建筑风貌规划设计中有着高度的人文性质体现。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 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城市新区的建设规模和速度也相应的加快, 就这一情况来说, 针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 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 城市规划人员就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具体的城市发展状况, 来采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城市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和设计, 这样可以使得城市的建设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耀龙.浅议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09) .

篇5:论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趋势与规划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设计方法

一、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手法

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总结一套科学的实用的有效设计模式,以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的科学发展观。

1、合理的整合设计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从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的核心就是合理的将各种功能空间有效、高效、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综合体的功能空间几乎包括了所有常见城市公共建筑功能,最有代表性和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功能空间有:办公功能、居住功能、酒店功能、零售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公共设施、会议功能、休闲功能、以及停车设施。

商业综合体主要是通过各个功能的协同作用进行整合设计。协同作用组织是以城市生活和运作的组合规律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功能系统之间内在关联的可能性,从而得出并创造出各功能的系统组合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1)比较竞争型:同类的功能子系统并置,通过提供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产生集聚化效应。(2)互补型:功能子系统空间相互补充构成整体。(3)主从型:以一个或一组功能子系统为主,其他功能子系统为辅的组合方式。(4)系列型:对具有互通性和延续性转换关系的功能子系统进行组合。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将上述组织形式灵活地综合运用,用来符合实际情况。

2、完善的交通系统和停車组织

2.1交通系统。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体系是一个多元结构体系,不同的交通方式在不同的空间领域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地在不同的建筑之间建立联系。商业综合体的组织方式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确定使用何种组织方式时,需结合建筑基地周围城市交通状况,基地本身地势特征。

平面交通组织形式主要适用于基地空间比较开阔,交通密度不大,流线相对简单,根据车流、人流可以划分为人车分流和人车混行等两种方式。(1)人车分流是指车流和人流通过相对独立的流线和入口进入基地。缺点是会导致流线比较长,而且设计中尽量保证人流的方便。其优点是交通相对干扰少,流线十分清晰。(2)人车混行常见于人车共用建筑前的广场,商业街中,具有一定灵活性。这种方式对场地和道路利用充分,但是相互干扰,增加不安全因素。设计中常利用粗糙质感的铺地材料,曲折的边界等手段进一步限制车行速度。

立体交通组织通过地下、地面以及架空道路的组织利用,将不同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与地面街道、停车场、高架、人行天桥等联系起来,形成空间交通网络。通过人流车流在不同的空间高度的组织,减少或避免了不同交通之间的干扰,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形成了安全而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立体的交通系统发展日趋完善,在我国城市已有较多应用。

2.2停车组织。停车功能是综合体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到整体的运作效率、形象和成功,停车的规划主要就是对停车方式的选择。关于采用何种停车方式,是综合性问题,涉及有关经济性、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建筑内部结构停车空间的造价高于地面停车,内部结构停车通常是在土地昂贵和地面空间严重不足停车要求的情况下采用的,地面停车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一般能够部分或者全部满足项目的停车要求,但是通过成功的项目分析,通常还是采用内部结构停车的方式,为未来发展预留更多的空间。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不同功能的共用停车能减少停车功能所占据的空间,好的设计可以通过增加与公共交通系统和周边环境的联系,同样增加步行进入综合体内部,来减少对停车空间的需求。

3、内部开放空间设计

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是商业综合体中用于满足购物者行走与休息、开展促销活动或其他社会性活动的公共空间,包括商业综合体的中庭、边庭、内广场、引导空间、室内商业街与露天商业内街等等各具特色的空间型制。对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分为节点式空间、水平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和线性街道空间。主要设计策略表现为以下几点:(1)围合与开敞的变换。绝大部分的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除内广场)存在顶界面,因此其封闭程度主要由侧界面的形式来确定,侧界面的隔断形式和尺度决定了空间开敞或封闭的效果。(2)竖向高差的变化。高差的设置是处理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高差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领域地面标高的变化能突出及改变空间的特征,同时能在大空间内创造二次空间,满足空间中不同功能的需要。(3)空间的层次变化。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使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空间画面不过于简单,而有近、中、远的景致变化。通过隔断、绿化、高差等的设置都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4)空间界面的柔化。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需要创造一种具有弹性和亲和力,使人易于接近和停留的柔性边界。(5)空间的诱导性设计。在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必须反映出商业建筑的特征和购物环境的气氛,体现其职能特征的识别性与诱导性,以达到吸引和招徕顾客的目的。

二、商业综合体设计展望

1、改造的可能

改造意思是指进行重建、着眼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提高环境品质。可参照原有建筑模式及形式。小型商业综合体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小型商业综合体最终是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在设计商业综合体要考虑到综合体发展问题,首先是内部功能空间的问题,适宜空间灵活布置,预留改造的空间和改造的可能。

2、生长的可能

为了满足更多层次的需求,商业综合体可以通过生长的方式,将一些预留空间的综合体有机的成片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片整体,最终成为更加综合更加有效的综合体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桢栋.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费腾,毕冰实.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J].城市建筑,2011(5):24-26.

篇6:城市新区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Uplan模型的作用是输入城市未来年份的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即可预测出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主要适用于中小城市和区域的预测,不需用历史数据进行校正。对于我国的地方和交通部来说,Uplan作为一个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良好模型被认可,并有李善颖、詹庆明等人对Uplan在中国的适应性做了相应的分析,得出在中国使用的结论,目前已有部分小城市运用。

1 Uplan和Emme一体化模型的基本原理

1.1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影响因素的确定

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之间的沟通,都会需要交通作为沟通的桥梁。相应的,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的空间布局,会需要不同的交通需求的总量特性、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交通方式来与之匹配,即土地利用直接影响着交通需求特性。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主要是依靠内部有相互关联的因素联系起来,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才形成了两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的互动关系。本文选取城市交通系统里的交通可达性和区域饱和度、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城市人口数和土地开发强度作为两系统间的内部影响因素。

1.2 一体化规划模型的循环反馈原理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反馈的关系,二者又为互相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一体化需要联结点来贯穿系统之间的联系,经过详细分析选定土地使用模型中得到的人口数和岗位数输入到交通规划模型中,而通过交通规划模型得到的交通可达性和区域饱和度反馈到土地使用模型中,并通过对交通可达性收敛性的判断来实现一体化规划系统的循环反馈。

2 一体化规划循环反馈模型的建立

2.1 一体化规划模型中联结点的计算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反馈中的联结点是系统运行反馈的基础,交通可达性是重要联结点。在综合考虑了交通规划过程和城市规划过程的各项影响因素后,得到了基于交通出行量的交通可达性计算公式,如公式(1) 所示:

式中:Aj———交通小区j的可达性

tij———交通小区i、j之间的阻抗

α———反映距离阻抗、交通出行量影响程度的参数,通常取2

Tij———交通小区i与交通小区j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其中交通小区i与交通小区j之间的出行分布量Tij是基于重力模型计算得到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 所示:

式中:Tij———交通小区i与交通小区j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n———交通小区的个数

Pi——交通小区i的出行产生量

Aj———交通小区j的出行吸引量

FFij———交通小区i与交通小区j之间的出行阻抗因子,可定义为,tij为出行距离矩阵或时间矩阵

2.2 一体化循环反馈模型的计算原理和收敛指标

一体化规划的循环反馈计算原理是基于以上所介绍的交通可达性而形成的,采用移动平均法(MSA) 来处理系统循环过程中交通可达性结果,交通可达性循环过程中的MSA模型如公式(3) 所示:

式中:Ajn———n次计算后反馈到土地使用模型中交通小区j的可达性

———第n次计算得到的交通小区j的可达性

一体化规划模型循环反馈终止需要相应的收敛指标来判断,当一体化规划系统中交通可达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收敛时,即模型达到稳定状态,则循环反馈过程停止。选取交通小区可达性数值的相对误差值作为系统的收敛指标,计算公式如公式(4) 所示:

式中:———第n次计算得到的交通小区j的可达性

σ———可达性的相对误差值

假设为模型运行时确定的可达性收敛判断的临界值,当时,判定交通小区可达性达到收敛;当时,则交通小区未达到收敛。

2.3 一体化循环反馈模型的建立

基于一体化规划系统的循环反馈的联结点和计算原理实现了一体化循环反馈模型的建立,模型建立的基本点是要结合温江区的实例,对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建立模型。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区域面积和范围均符合Uplan模型的适用条件。温江区作为一个“睡城”发展起来,由调查数据可知,温江区出现了严重的职住不均衡情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环境污染等正影响着温江的整体发展。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的不协调发展,为了解决此问题,需从城市发展政策的角度,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来缓解交通供需矛盾。通过参考 《温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温江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将温江区划分为26 个交通小区,将其作为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模型的输入值进行一体化规划的研究。结合温江实例,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在集聚发展和疏散发展政策下的交通和土地使用一体化,不考虑政策不干预的发展模式。

不同城市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模型需要输入需求数据(总人口数、总就业数) 和供给数据(规划范围、交通小区) 到Uplan模型中,根据不同发展政策对模型进行参数的设定,并构建Emme交通规划需求预测模型,最后对可达性的收敛情况进行判断。

在集聚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模型中定义5 种用地类型,分别为高密度居住、中密度居住、高密度商业、中密度商业和工业用地;疏解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模型中,定义7 种用地类型,即高、中、低密度居住,高、中、低密度商业和工业用地,两种模型的用地分类分别与规划图中的用地类型相对应。对两种模型建立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分别为鼓励开发因子、限制开发因子和禁止开发因子,根据评价标准设定不同的评价值。将两个模型中用地类型所对应的人口比例、户均使用面积、就业比例和人均使用面积在Uplan模型中进行参数设定,运行得各小区人口数和就业岗位数;将其作为Emme模型的输入数据,通过命令计算小区之间的直线出行距离、居民的产生量和吸引量,得出基于交通小区直线距离的小区可达性;根据可达性收敛指标判断交通可达性值,若不收敛,则反馈到Uplan模型需要的栅格文件循环计算,直到收敛模型停止循环。

3 结论

3.1 两种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结果

在达到收敛情况下,集聚发展政策的交通可达性误差值为0.0633;疏解发展政策下的交通可达性误差值达到0.0602,二者皆小于0.0700。模型可得两种土地使用发展政策下的交通小区的人口数和岗位数,可得到两种政策下交通小区的人口密度图和就业密度图,如图1 的(a) 和(b)、图2 的(a) 和(b) 所示。

3.2 两种发展政策下布局方案的评价

对于两种不同土地使用发展政策的布局方案的结果,选取人口、就业密度指标和平均出行距离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由图1、图2 可得,两种发展政策下就业岗位数都有相应的增加,缓解了温江区的职住不平衡问题。集聚发展政策主要以BRT交通干线为基础发展,人口和就业主要集聚在温江主城区;疏解政策下人口有向交通便利地区偏移的趋势,受疏解政策的影响,人口和就业都有向主城区东西方向偏移的趋势。平均出行距离是评价交通经济型的有效指标,是通过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和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距离计算得到的,具体如公式(5) 所示:

式中:———城市平均出行距离

Tij———交通小区i,j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dij——交通小区i,j之间的出行距离

通过公式(5) 可以计算得到两种土地使用发展政策下的城市平均出行距离,两种发展政策下城市的平均出行距离分别为6.31km、6.92km。由此可得,在集聚发展政策下的城市平均出行距离小于疏解发展政策下的,因为疏解发展政策降低了中心城区的吸引力,扩大了主城区和外部之间的出行。在对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进行一体化规划后,与规划前相比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结果分析,结合温江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城市发展政策上,温江区较适合疏解发展政策,可以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交通问题和“职住平衡”的问题。

4 结束语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是目前国内外课题研究的热点,本文所用的Uplan模型在美国城市发展情景预测方面已得到实际运用。本文运用Uplan模型和Emme模型的结合,找到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的结合点,实现了一体化规划系统的产生;根据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在不同城市发展政策下对温江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得到了不同的一体化规划结果,通过对相关评价指标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最优城市发展政策。在此考虑到的评价指标设立相对有限,环境保护性和出行公平性指标并未设定,需更进一步利用不同实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了定量研究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一体化规划,首先构建基于Uplan和Emme模型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系统;其次通过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因素来分析其系统中反馈原理和一体化规划思路;最后结合成都市温江区实例,提出不同城市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最优的城市发展政策。

关键词:城市发展政策,交通规划,土地利用,Uplan和Emme一体化模型

参考文献

[1]Enda Murphy.Urban spatial location advantage:The du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probl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and-use and transport planning[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2,46(1):91-101.

[2]J.J.Lin,C.C.Gau.A TOD planning model to review the regulation of allowable development densities around subway stations[J].Land Use Policy,2006,23(1):353-360.

[3]陆化普.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2006,46(9):1499-1504.

[4]王树盛.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分析技术及其应用——以昆山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S1):130-135.

[5]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3):353-360.

[6]李善颖,詹庆明.基于UPlan的规划支持系统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11(9):90-91.

[7]李丽慧.河南公路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研究[J].公路工程,2015,40(4):202-204.

[8]赵署光,汤君友.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研究[J].科技信息,2013,15(4):46-47.

[9]诸葛承祥,邵春福,高健.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图景和结构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14(2):19-24.

篇7:城市建筑色彩的表现与规划研究

关键词:城市;建筑色彩;作用;规划

一、城市建筑色彩的定义

所谓的城市建筑色彩当然是包括本城市的所有建筑的色彩,但它也不仅仅是指所有建筑的色彩,它还包含城市的植被、气候、文化等方面的色彩。

二、色彩在城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一)装饰作用

本来色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装饰的作用,城市建筑的色彩当然也有这个作用。城市的建筑通过色彩的渲染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的建筑、植物等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使得城市更加地五彩缤纷,这样的城市环境也会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每天都会有愉快的心情。城市的建筑经过色彩的点缀也变得更加吸引人,许多的城市建筑在通过色彩的渲染以后,有的可以与周围的事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的则比较凸显,充分地表现了该建筑的特点。

色彩在城市建筑中不但有装饰的作用,还有一个伪装的作用,一般的建筑当然不会用这种功能,一些需要隐藏的建筑通过色彩的伪装能够很好地跟周围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使人们不易发现,就像动物身上的色彩一样起到隐藏的作用,像一些军事建筑、能源建筑等。

(二)标示作用

色彩就像城市建筑穿在外面的衣裳,虽然有装饰作用,但也起到了一定的标示作用。我们一般对建筑的辨认首先就是通过城市建筑色彩的不同进行的,例如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大红墙柱、黄金玻璃顶的故宫建筑群。城市建筑色彩的不同使城市变得五彩缤纷,如果城市建筑的色彩都是一种,就会使整个城市看起来比较单调乏味,也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建筑的区分。同一个建筑的不同功能的部分也可以通过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标示区分,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

(三)情感作用

所谓的城市建筑色彩所能起的到情感作用就是能够使人们在主观意识、需求上得到满足。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建筑进行色彩的涂抹,所以说城市建筑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的需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追求,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例如城市中的居住建筑物,人们为了追求明亮、愉悦的心理需求,一般会将建筑的色彩涂成偏暖的色彩,彩度上比较低。又比如一般城市的办公场所建筑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都会涂成中性或者偏冷的色彩,像白色、浅灰色等,所以说城市建筑色彩的情感作用一般就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的向往。

三、城市色彩的表现规律

(一)自然规律

因为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植被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同也会造成城市建筑的色彩风格不一样,这种建筑色彩特征尤其是在古代比较明显。

例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因为当地石材非常丰富,也就导致了当地利用石材进行建造成为一种特色。在这两个国家的许多城市,其建筑都是由石材砌成的,一般采用的是宝色和黄褐色的大理石或者花岗岩进行建造,也是因为石材本身的色彩作用,所以当地的建筑物外表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品,一般仅仅是利用石材本身的色彩进行装饰。也有的一些建筑物为了建筑物的美观,会在石材上面雕刻一些壁画等作为装饰。总之,在这两个地域形成了以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色彩。而在同一时期的两河流域,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导致了木材等建筑原材料的匮乏,所以这个区域的居民一般只能采用土坯进行建造。由于土坯本身易碎的特点,当地人为了对土坯进行保护,发明了琉璃装饰,在土坯的外表装饰一层琉璃,这样既可以保护土坯又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富有色彩。这也是之后大量建筑物采用琉璃作为外表的主要发源地。由此可见,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个地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们在自己建筑物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其他地域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色彩随地域变化的自然规律在逐渐消失,建筑色彩向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二)历史规律

如果一座城市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那么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其建筑色彩也会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是由于当时背景下的经济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就会被打上当时的历史烙印。例如,我国1950年代,清水红砖墙面非常盛行,也就在当时出现了以清水红砖为主要特色的建筑。然而到了1960年代,在一些地区开始实行墙面抹灰。1980年代,瓷砖贴面盛极一时,然后就又开始了色彩斑斓的建筑特色。由此可见,建筑色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特征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使城市的主体色彩不一样,一般都是带有很明显的历史特征。城市建筑色彩往往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历史规律。

(三)区域规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域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快,很多之前的以地域为区别的建筑特色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区域作为划分的建筑特色,一般是通过区域规律表现出来。所谓的城市建筑表现的区域规律就是将作用不一样的建筑通过色彩的不同进行区分,通过这些起到不同功能的建筑色彩分析就会形成一定的区域规律。例如,工业区由于其对工作要求的简洁、明快,也就决定了工业区建筑色彩一般以简洁、明快为主。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有助于形成高效快乐的工作氛围。而对于刺激人们消费的商业街区,一般建筑色彩具有鲜明、醒目、别致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还能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城市的文化建筑为了能够显示出建筑的文化气息,一般采用含蓄的色彩,其余的,像娱乐性的建筑就需要活跃、鲜明的色彩等。

(四)审美规律

城市建筑的色彩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是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最终会取决于人们的审美特点,所谓的规律都是人们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形成的。因此建筑色彩一般都会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某些象征,加上现在的技术手段,从色彩学的角度进行分系等,这样就会使建筑在外观上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

四、城市规划对色彩的要求

城市的色彩没有美与丑、好与坏的分别,但是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在对建筑进行色彩选择上也不能随心所欲。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使整个城市的建筑色彩变得很乱,好像一幅胡乱画的画,令人厌烦。还有就是如果整个城市的建筑色彩比较统一,也会使整个城市看起来一片迷茫,所以在城市建筑的规划时要对色彩有一定的要求。

(一)城市建筑色彩要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

这种色彩要求就是说建筑的色彩能够和周围其他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画面。例如一些在河边的城市建筑,建筑的色彩应该选择与河面景色协调的,这样的城市建筑色彩才会和河周围的景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在建筑里面的人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带动,整天有一种舒心、愉悦的心情。

(二)城市建筑色彩应该对历史的文化进行传承

对于一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其中的许多建筑都带有很明显的历史文化烙印。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种城市规划时,首先要使新建的城市建筑的色彩能够和古代的建筑的色彩相协调,这样就会使整个城市看起来更加具有历史文化气息,而不应该为了表现城市建筑的个性而把色彩涂得与周围的建筑不协调,这样只会使整个城市建筑看起来不伦不类。还有就是在古代建筑进行修补时,也应该遵循其本身的建筑色彩,这样才会保留原来的文化气息。

(三)能够充分表示城市的功能和区域功能

各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例如,上海这种经济城市,其城市色彩的主色调就应该彰显城市繁华的经济,显示城市朝气蓬勃的活力。还有,即使同一个城市也会因为区域功能的不一样,各个区域的色彩也会不同。例如,北京就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在经济区域的建筑就应该以显示活力的城市色彩为主,而在文化传统区域的建筑就应该保留或者涂抹与周围古代建筑相协调的色彩,在政治区域的建筑就应该让色彩使建筑变得庄严。

(四)城市建筑色彩要体现整个城市的和谐原则

对于一些自然景色十分少的城市,城市的建筑色彩应该以中性色彩为主,然后根据这个主要的色彩对其他一些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色彩搭配。对于新建的建筑,其色彩也应该与周围的建筑色彩相协调,不要使整个建筑的色彩显得非常突兀。

五、结语

建筑是对一个城市的标示,而建筑的色彩无形中又表达着建筑的特点。通过城市建筑的色彩,我们可以欣赏城市建筑的美观,也能分辨出建筑的不同功能,也可以感受到古典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所以城市建筑的色彩在表现城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整个城市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顾婷婷.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方法初探[J].工程与建设,2011,(01).

[2]李玉.城市建筑色彩基本色谱系统的建立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1,(03).

[3]李雪平.建筑色彩设计中的地域性问题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01).

[4]张景.何细树.城市建筑色彩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1,(07).

作者单位:

上一篇:在丽江过年假下一篇:安全帽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