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会计研究问题论文

2022-04-18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实证会计研究在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的质量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实证会计;数据;质量我国会计界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以来,实证会计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证会计研究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证会计研究问题论文 篇1: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有关问题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目前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实证研究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 存在问题 建议

一、实证会计研究简介

1968年,美国《会计研究杂志》第六卷刊发了芝加哥大学鲍尔与西澳大利亚大学布朗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一文,首开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随后,其影响也日趋国际化,许多国家的主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为主。实证会计的中心思想在于:根据经济学等有关理论,设立各种影响会计事物因素的假设,然后采用一定的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从而验证这些假设的现实性。它改变了以往的概念性和定性的传统分析方法,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事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证会计研究首先拓宽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打破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界限,它从会计事物的本身出发去探索有关的会计理论,并且加以验证,从而将大量传统会计不研究或难以研究的问题,纳入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无疑这将对整个会计科学的进步,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它冲击到传统会计理论,使其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再次从解释的角度看,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比仅仅依靠抽象思维所得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最后从预测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的预测。

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无法避免归纳逻辑的局限性。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依据,就是力图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的理论或假说的正确,因而,这种研究方式并不能对理论或假说的正确性进行充分的证明;其次“价值中立”值得怀疑。实证会计研究并非像其拥护者标榜的那样客观,它也偏于赞同特定价值;再次它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复杂程度和变化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以会计理论研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就得出正确结果,显然就难免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

二、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从研究的课题看,我国的实证研究领域覆盖了证券市场、会计选择、审计研究三个主要领域,其研究主题集中于四个方面:⑴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检验;⑵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研究;⑶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⑷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各主题的研究几乎都是以中国资本市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包括对中国股市有效的检验、股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等事件的研究。涉及到管理会计,会计教育、环境会计等的文章较少。

(二)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方法,把它搬过来运用于我国的研究。如时间序列分析法、综合指数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组检验与回归分析模型、毕夫尔的“股价反映程度分析法”和布尔和布朗的“累计超常收益分析法”以及“估计预期报酬率法”和“剩余收益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数学和统计方法的运用。在研究方法上几乎没有创新。

(三)从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上看,我国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实证会计研究采用颇具特色的实证法,其研究模式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模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大量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这就要求研究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而目前能真正适应实证研究的人并不多,在我国主要由一批年轻人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要求更多的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加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从研究所依据的理论看,我国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文章分析,大部分文章是应用从经济学、金融学中的基本理论发展而来的财务会计实证理论,几乎看不到采用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的理论融入到实证会计研究中来,这样难免在实证研究结论方面受到负面影响。

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建议

(一)完善并深入既有的研究成果,努力开拓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新领域。如前所述,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面窄而不深入,如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将会影响其发展。今后应该在深度和广度上积极引导,在对已有的结论从多方面在进一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更为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如:(1)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2)针对一些特殊的会计信息,就证券市场对其有效性开展进一步的探讨,以寻求更多的证据;(3)CPA的独立性问题的研究;(4)审计与会计准则关系问题研究;(5)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哪些,不同的资本结构、规模、管理方式等对经济效益会产生何种影响,会计程序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程度如何;(6)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能否产生预期的效益,制定会计准则有考虑哪些因素,各方反应如何等。

(二)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丰富的数据库。西方实证会计的迅速发展除了其它别的原因之外与西方国家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是分不开的。它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系统,使用相当方便,从而降低了会计研究的成本,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而我国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最缺乏的就是数据,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建立数据库,给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应注意将我国目前发展较系统的规范会计与实证会计相结合。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实证会计研究促进规范会计的实际应用,加强实证会计的指导作用。应避免将实证与规范分离开来,应使它们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四)实证会计研究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深刻明确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这是因为:一方面,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尤其是在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证会计,唤醒人们对实证会计的关注;另一方面,应注意实证会计研究的中国特点,努力寻找西方实证会计研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隋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及建议.经济师,2002(6).

[2]郝桂岩,论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及启示.经济师,2002(10).

[3]秦璇,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经济论坛,2005(10).

作者简介:

李玉凤,女,河南孟州市人,会计师,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财务会计与审计理论研究。

作者:李玉凤

实证会计研究问题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在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实证会计研究在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的质量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证会计;数据;质量

我国会计界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以来,实证会计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对实证研究方法来说,数据是其最基础的原材料,而会计又通常是用数据来说话的,所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研究者不够严谨等原因,我国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在数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數据来源有限

1.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可供研究的数据总量有限

首先,有些数据的时间序列较短,只能做截面资料研究,使得样本容量不足,难以找出规律,形成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其次,实证会计研究所需的数据库建设也很不完善,数据存在滞后性、人为录入错误等问题。

2.数据公开程度低

在一些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存在对其变量进行量化的数据,但由于公开程度不够,研究者很难获得。例如,在涉及公司管理者薪酬的实证研究中,除了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数据可以公开获得外,其他人员的数据都很难得到,从而限制了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

二、可获得数据的质量低

1.数据可靠性差

(1)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委托人和受托人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根本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双方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二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充当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者角色的受托人会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进行一些寻租行为。其惯用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操纵会计数据进行对自身有利的盈余管理,影响了企业公布出的数据的可靠性。

(2)我国企业内外部监控机制薄弱

首先,就企业内部监控来说,我国目前很多企业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内控流程,一些企业即便是存在内控制度,其对本企业的适用性以及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值得商榷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监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就企业的外部监控来说,本文主要考虑社会审计和公众监督。在社会审计方面,企业自主选择审计机构,为了维持客户,很多事务所对企业会计账务中存在的问题得过且过,直接影响了我国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在公众监督方面,我国会计知识普及程度低,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勾稽关系,更不用说让人们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监督了;即便是专业人员,由于时间和精力等的限制,也很难做到经常去关注不同企业的会计资料、寻找其中是否存在不正常的现象,然后进行举报。

(3)资本市场不完善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处在弱势有效的状态,信息变化并不能充分反映到股价的波动中。另外我国股价波动除了受相关信息的影响外,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等特征。以从这样一种资本市场上得到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势必会影响到结论的可信性。

(4)实证会计研究者自身的因素

当同一研究课题会涉及多个变量、同一变量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对其量化时,研究者究竟会选取哪些变量、哪一指标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决定了研究者后续会为课题搜集哪些数据。另外,后续如果发现通过数据处理得出的结论与假设不吻合,人为修改原始数据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不仅涉及到学术态度问题,还直接影响了数据的可靠性。

2.数据可比性差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变更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关部门还会不断颁布更加适用的准则和制度。在新旧制度交替年份之前和之后的会计数据之间势必会存在永久性差异与可比性问题。

(2)企业自身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各国的会计核算规范都会给会计实务工作留有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我国2007年颁布的新准赋予了会计工作者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企业可以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在准则提供的会计方法中进行选择,在不同的方法下产生的会计数据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很难出现研究所需的数据均来自使用相同会计方法的企业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企业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3)经济环境的变化

其又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如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中观层面如整个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对行业政策的倾斜等;微观层面如单个企业合并,企业重大投资决策等。这些因素对会计乃至经济数据产生的影响很难完全消除。

(4)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

不同的权威部门对同一项数据的统计口径经常会存在差异,造成同类数据间的不可比。例如,就我国目前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大小,几乎没有两个部门的统计及结果是一致的,而且往往差距很大。

参考文献:

[1]汤云为 赵春光: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

[2]蔡 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之友,2003(12).

[3]廖义刚: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刍议[J].会计之友,2004(4).

[4]旷国栋:关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6(9).

[5]杨乐兴 姜翠娥:浅议实证会计[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8).

[6]张玲玲: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理论的若干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7]何建国 刘 婧:实证会计研究的辩证思考及其范式选择[J]. 财会通讯,2011(3).

作者:庞廷云

实证会计研究问题论文 篇3:

中国实证会计的发展

简介: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过程。在澄清了几个概念性的问题后,讨论了我国影响实证会计发展的重大因素。包括: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业务的发展、传统理论的危机、资本市场的发展、借鉴国际惯例。第三部分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等建议。第四部分针对实证会计本身的运用技术与运用背景问题,分析了如何推动我国实证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引进介绍国外流行的实证会计。1994年起,真正运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研究的论文出现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同时,人们将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主要目的是对这个“舶来品”加以评析.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直到1997年以前,我国实证会计的论文数量相当有限,所研究的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1997年以来,实证会计在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研究领域大为拓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实证论文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因此,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可以199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有:大而言之,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对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中而言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按此标准划分阶段的,而实证会计的发展与证券市场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小而言之,《会计研究》1997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组博士生所写、评价实证会计的论文,对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展实证会计,不但可以提高会计研究的科学性,为规范会计研究提供证据支持,还有利于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从根本上讲,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本文的核心是希望初步回答如何推动我国实证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讨论了影响实证会计发展的若干因素,当前限制实证会计发展的有关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证会计的运用技术与运用背景等。

一、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性问题

作为实证会计的主要代表人,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s and Zimmerman)将实证会计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葛家澍教授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确切地说是用经验——实证法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一套新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葛家澍,中译本序,1999)。为了明确讨论对象,需要澄清:

1、实证会计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方法?

众所周知,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对称。如果它是一种理论,就应有自己的核心观点和比较固定的研究领域(就象会计目标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收入实现理论等等)。显然,如果认定实证会计仅限于研究资本市场研究、会计选择研究等有限的领域,只会限制实证会计的发展。以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名著《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来看,似乎实证会计是一种理论。这主要是由于在七、八十年代,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结论大大不同于以往,而且相对比较集中。其实,不同的方法既可用于建立新理论,也可用于反思旧理论。现在的实证会计论题有很多都可以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规范性论题也有很多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因此,实证会计是一种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理论。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者所提出的命题是否可以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即研究对象是否可以通过足够大的样本进行随机性的观察。过去不能实证的将来或许能,实证会计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既有的领域。

明确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并未降低其地位,相反将会有利于它的发展。在一些以会计理论体系为题的专著中,实证会计理论并未当成研究方法来论述,而被列为与其他会计理论并列的一部分(并且往往是最后一部分)。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存在同样问题。这同然与实证会计的发展程度——尚未涉及会计理论的大多数领域有关,但是,如果认可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就应当在详细展开研究之前予以讨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博士生导师吴水澎教授在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以方法论为最高层次的。明确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实证会计在中国的发展会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关键在于后者决定了会计命题的可实证性。

2、实证会计(Positive Accounting)和经验会计(Empirical Accounting)是什么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狭义的实证会计可作为经验会计的一个分支f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蔡春和邹宏,1999)。第二种观点认为,1968年由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发起的研究称为Em-pirical Accounting,而1978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发起的称为Positive Accounting,二者合称实证会计(刘峰,2000)。据此,实证会计大于经验会计。区分二者的目的是为了给实证(经验)会计划分阶段。我们认为,“经验会计”一词在中国用得很少。为简便起见,即使只用“实证会计”,也完全可以区分其发展阶段。

3.实证会计是否仅限于采用假设检验方法?

从目前国内的实证会计成果来看,所采用的方法绝大多数是假设检验。但是,这并不是实证会计的唯一方法。其一,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而描述性统计也可用于实证会计。其二,实证会计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也可以是其他。如,调查问卷、模拟实验、直接观察等。从根本上讲,实证会计的特点是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为立论依据,但并不表示唯数学工具独尊。

二、我国实证会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曾经对实证会计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过概括。这些讨论多注重国外实证会计的发展。以下所述则侧重于我国的现实。

1、相关学科的发展

在理论基础上,早期实证会计的发展受到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的实证会计则与企业理论、契约理论、管制理论等关系密切。此外,作为计算方法,数理统计的发展大大早于实证会计,也早于实证经济理论。这提示我们,从事实证会计研究必须首先了解相关学科。如果不满足于“旧方法+新数据”式的研究,要有所创新,则需要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甚至突破。

将会计理论与经济理论相比,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在中国和美国,会计理论中实证之风的兴起都晚于经济理论。通过简单的统计可知,我国《经济研究》近年刊载的实证论文(不限于会计领域)的比重多于《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财务与会计方面的论文数,近三、四年明显多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论文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实证会计有无可能摆脱从属于、跟随于其他学科的阴影?(如,对于有效市场假说的

检验,在经济学界、金融学界以至管理学界都有人研究。尽管没有引起该论题的学科属性之争,但这种研究容易重复,不利于会计的发展。)换言之,是否存在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的实证会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在盈余管理上的浓厚兴趣也许与此有关。亟待会计学界研究的论题应该更多的是本学科的问题。如,关于盈利预测、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问题的研究。

2、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业务的发展

这两者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可归为一类。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TSP,Excel、SPSS等。各种软件各有优劣。TSP是基于DOS的小软件,略嫌陈旧;Excel是最流行的办公软件之一,容易找到;SPSS功能强大,专业性强。

数据库业务是提供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从笔者所看到的实证成果来看,多数研究者是从证券报刊上收集原始数据,可以想象其工作量之大、成本之高。少数有条件的研究者已开始运用电子版的数据,真可谓“羡煞旁人”。如果有类似国外标准普尔(Standard-Poor)、穆迪公司(Moody)等的咨询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服务,有Compustat Tape和Datastream International那样详细的数据可供研究之用,相信一定能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

最近,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年度报告全文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www.sse.com.cn和www.cninfo.com.cn),年报摘要刊登在指定报纸上。上市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上披露年度报告,但披露时间不得早于指定网站。这一要求对于研究人员的数据收集将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有关网站经常发布一些经初步整理的关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数据,值得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关注。

3、传统理论的危机

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革命理论,新的理论范式是在旧范式发生危机之后诞生的。所谓理论危机,是指理论的供求关系失衡,尤其是供给短缺,包括总量短缺和结构短缺。六十年代前后,美国的规范会计理论在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出现了危机,于是有了Ball和Brown(1968)、Beaver(1970)开创性的实证研究。我国是否存在会计理论危机?对于面临发展和体制转型双重任务的中国经济,对理论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在理论的供给方面,如果仅从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讲,我国会计理论何其繁荣。但是,其中的泡沫现象实在太多。从形式上看,包括重复研究、抄袭、一稿多投等。从内容上看,有纠缠于概念、原则而无实质意义的“论文”,也有“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还有草率提出新概念、新理论的“弥补空白”如何改变作为社会现象存在的学术泡沫,已不是本文主题所在。但透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理论危机至少潜在地存在。近年,我们不时可以听到会计理论滞后于改革实践的批评声,也是理论危机的一个佐证。我们相信,早日粉碎学术泡沫,将理论危机明朗化,将有利于学术的真正进步。

按照经济学理论,一部分人由于预期到制度变迁的收益可能大于其负担的成本,就可能发起变迁,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Primary Action Group)。我国会计理论范式变革的发起者是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的会计研究者。他们的收益——更高的学术地位是非常明显的。一批有远见的研究者正在努力成为第二行动集团(Secondary Action Group)。

4、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远早于实证会计。而我国两者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其原因是,资本市场是实证会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说国外最迟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计算机技术,而我国则是资本市场。

实证会计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可概括为:资本市场的会计规范需要会计理论的指导,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实证会计研究创造了条件(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在前一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会计研究中“10%现象”的发现对于证监会改变上市公司配股条件具有明显影响。后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实证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上。我国理论研究人员直接与实务界接触的机会不多,而各种统计年鉴上可找到的数据大都属于宏观性的。因此,资本市场上公开披露的信息对于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突出的影响,较之国外不可同日而语。

5、借鉴国际惯例

八十年代末期,中国会计界兴起了一片“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强烈呼声,但当时实证会计发育的土壤尚未具备。近年来,随着中外会计学术交流的增加,研究范式的转变逐步得到中国会计理论界的认同。其主要表现有:(1)一些理论精英为了在同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不得不应用国外流行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2)作为我国会计期刊中的权威,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研究》转变了办刊宗旨,日益推崇实证会计,无疑对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3)在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带来的成果多属实证性的,为我们进一步打开了眼界。(4)香港的部分会计学者先后受到大陆传统的规范式理论训练和西方的实证理论熏陶,他们曾对大陆的会计理论提出过善意的批评。这种批评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应看到,中外交流毕竟限于少数人,来自国际惯例的推动不足以使实证会计在理论界普及起来。

综上所述,我国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必要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果有足够的动力和正确的方法,研究者就可以深入了解相关学科和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辞劳苦地收集数据,针对规范资本市场的需要,从事实证会计研究。但是,问题在于,事物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具备必要条件。

三、推动实证会计发展:有关制度的完善

如何推动实证会计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陆正飞博士认为。导致我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基本限于规范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动力的缺乏,二是研究条件的缺乏。研究动力是指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者的利益驱动。研究条件包括掌握实证方法的研究者和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陆正飞,2000)。笔者认为,推动实证会计发展的具体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外部环境存在的有关制度,它解决的是研究主体的培育问题,或者说有没有人愿意从事实证研究;二是实证会计本身的运用技术问题,可以从现有的局限着手分析,它解决的是愿意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人能够正确地从事研究。

由于实证会计的相对研究成本远高于规范研究,而收益却没有明显差距,理性的研究者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当然会选择不搞实证研究这样,要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就必须从制度安排人手,尤其是完善有关的激励机制,降低研究者从事实证研究所负担的成本,提高实证研究的收益。

1、研究生培养制度

如果说实证会计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主要得力于以博士生为代表的理论精英,那么,其进一步发展应当致力于更高的普及率,从而有赖于包括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完善。

一是研究生导师的选任制。博士生在报考之前,往往先与导师有所联系,而很多高校中,硕士生的导师还采用的是指定方式。即使有的研究生希望深入了解实证会计,也可能投师无门而望“实”兴叹。推行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有利于激励二者同时提高自身水平。目前,一些硕士生导师只要有了资格,就不再深入进行学术研究,把学术研究当成导师资格的“敲门砖”。这种“终身资格制”导致一种惰性。如果推行“双选制”,可以对此有所限制,而且有利于降低实证研究人员的入门成本。

二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制度。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其隐含的假设是,字数反映了研究水平。这显然不够合理。东拼西凑的十万字还不如踏踏实实的一万字。从研究成本来看,后者也可能高于前者。实证会计的论题通常较小,未必能“凑足”字数。这也使研究生们无法以实证会计的论题写作毕业论文。在国外,就算是“根据农贸市场的价格来对种族歧视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也可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我们的研究生却热衷于创立“新体系”。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打破规范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提高实证研究的地位和收益。

2、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

这两者都与论文质量评估制度有关。高校教师是最主要的理论研究人员。教师搞科研的动力(教师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主要是评职称和科研奖励。而目前职称评审和科研评奖的主要依据是论文数量,对论文质量的考虑仅限于字数、刊物等级。既然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本高于规范研究,除非受“道德觉悟”水平或其他因素影响,谁都会选择不搞实证。要改变这种状况,前提是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估。国外的经验是通过文献统计,以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作为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作法。从会计理论界来看,中国会计学会理应担起重任。在课题申报、科研评奖等方面,应当逐步向实证研究倾斜。

3、高校师资交流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师资来自本校培养的博士,难以避免“近亲繁殖”的弊端。而且,容易形成“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的格局,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应当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如,本校毕业的博士生在若干年内不允许在本校从事教学科研:将一定比例的教师职位留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等(f张为围和徐宗宇,1997)。

4、科研合作制度

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本较高,合作进行可以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每个研究者负担的平均成本;可以利用合理分工、差异互补,缩短研究进程,提高科研质量;可以通过学术上的“传、帮、带”,促进学术群体的形成和壮大;还可以增强研究主题的系统性,避免受个人精力所限而“肢解”论题。因此,应大力提倡科研合作。

5、刊物审稿制度

有的刊物编审人员不了解实证会计,也就将实证成果拒于门外。有的刊物在投稿须知中强调,能不用图表表示的尽量用文字表示。这显然不利于图文并茂的实证成果的发表。除了改变办刊观念外,应推行匿名审稿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的主要发表园地一是各大学学报,二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附属于财政部门的会计学会分会所办刊物,三是有关研究机构主办的刊物。总体上看,存在市场(读者)定位不明确的倾向。与其过于讲究兼顾而结果什么也没顾着,不如专门为某种特殊读者群服务。比如,普及性的服务于实务界,研究性的服务于学术界。

6、产研联系制度

职称评审、课题申报、成果评奖、获取稿酬都是科研活动的收益。这些收益多属间接性的、不确定的。而从事研究时所发生的成本则是直接的、现实的,而且往往要由研究者本人负担。国外实证会计之所以十分流行,数据收集成本低固然是原因之一,稿酬丰厚也是一部分原因,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本大多转嫁给了实务界——由公司提供经费、研究公司关注的问题。如,对某项会计准则持赞成或否定态度的公司希望获得理论上的“依据”,把利益之争掩藏起来,当然愿意慷慨解囊。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很可能有先入为主之弊,但如果参与其中的企业和研究人员足够多,也可以达成某种均衡。因此,应当鼓励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

四、推动实证会计发展:现有局限的改进

1997年后我国实证会计发展迅速。但是,仔细研读,仍可发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尤其在研究背景上对中国特色关注不够。

1、从论文的结构形式上看,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如,国外的实证文献往往在“

2、在运用实证方法的各个环节上,我国学者都还存在掌握不够娴熟的问题。有些实证研究证实的是“冬天冷了要添衣服”、“肚子饿了要吃饭”之类毫无价值的命题;有些实证研究在对事实的观察分析、样本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主观随意性;有些实证研究在假设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建立模型、推导结论;更有甚者,有些把低水平的问卷调查也堂而皇之地冠以“实证”研究,其结论让人怀疑研究者是否真正发过问卷、做过调查(赵德武,2000)。这些问题中,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应当靠前述有关制度的完善来解决,而技术上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实证会计方法的认识。

3、在研究背景上,我国实证会计普遍存在对中国特色关注不足的问题。表现在样本采集、研究选题、提出假设、结论分析等方面。如果说前两者所解决的是“形似”,中同特色问题则属于更深层次的“神似”。形似只能为匠,神似方可成家。

中国会计研究面对的环境大不同于西方,其中最关键的是资本市场。前已论及,我国实证会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最后形成的是资本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可能也是资本市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存在很多不够成熟、规范的因素,必然会对会计研究产生不良影响。举其要者,有:(1)国有股限制流通。我国A股市场上,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市值比重高达70%以上。国有股虽可协议转让,但转让价格远低于市价。(2)上市资格采取核准制,而不是注册制,配股权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有了“壳资源”、“财务包装”之类的特殊术语。发行额度成了各行业与地区利益争夺与分配的结果,而难以体现产业政策,发挥资源配置功能。(3)境内股票市场被分割为A股、B股,境外上市的还有H股、S股、N股等。同时发行多种股票的企业未能做到同股同权。(4)将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于融资,而上市公司并未转变治理结构(林义相,19991)。(5)资本市场缺乏退出机制。琼民源也好,郑百文也好,都是中国股市能进不能出的典型。

以上特色对实证会计的影响在于:(1)考虑到国有股流通、市场分割等问题,市场实际规模较小。这使实证研究的样本空间受限,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减弱,弃真错误与取伪错误的可能性加大。更具体地说,假设检验中的α值加大。(2)考虑到上市核准制、退出机制、公司转制等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可信性值得怀疑。以之为依据所得的实证结论,也可能令人难以相信。从另一方面看,盈余管理、IPO(股票首次发行)行为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十分自然的了。(3)中国股市存在若干国外研究较少的特殊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同有股与社会公众股的股东行为差异、经营者非货币报酬的有关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质量、职工持股与公司绩效、外部董事监事的有效性等等。

另外,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历史短、发展快等特色,这使实证研究中时间序列分析受限,而横截面分析更为合适:还使一些论题可以用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同样方法的分析。

结语

本文将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澄清了几个概念性的问题后,讨论了我国影响实证会计发展的重大因素。第三、四部分分别从有关制度的完善和实证会计本身的运用技术与运用背景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推动我国实证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在有些地方,笔者用词可能比较偏激,如果是这样,也是纯粹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山地社区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教学资源网站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