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之我见

2024-04-20

双语教学之我见(共10篇)

篇1:双语教学之我见

双语教学之我见

当今,英语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科中一门必修主科,为了更好的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双语”的真正含义就是指某个个人或语言社区同时懂得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而把它们运用于生活当中去的现象。

那么,双语教学又是什么?应该怎样开展?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在我国,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项目。

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双语教学,是一种双赢的教学,通过让孩子多接触英语,全方位接触英语,促进学科教学、促进英语教学的教学。而达成各双语学科教学任务是基本前提。

篇2:双语教学之我见

甘肃省卓尼县藏族中学 头哇次力 邮编 747600 【关键词】 双语 数学 教学

“双语教学” 是在藏区学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类型,即 “以藏为主”类与“以汉为主”类。“以藏为主”指以藏语授课单科加授汉语文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汉为主”类,是指以汉语授课单科加授藏语文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人在多年的藏汉双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觉在藏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汉语授课,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双语类学校大多地处边远农牧村山区,经济欠发达、科技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和教育严重滞后,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资源匮乏,学生从小学习、生活在这里,受到当地条件的制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知识面狭窄,所学知识均为单纯的书本知识,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数学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有些学生认为所学数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学生家长大多数是文盲,不懂得民族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子女,甚至有些家长还认为“学那么多干什么,只要会写字算账就行了”,由于这种观念导致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藏区办学设施的不断投入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两免一补”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使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对民族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适龄学生重返校园,虽然近几年很多高校连年扩招,读中专、上大学比以前容易得多,但由于民族类考生择校范围有限,从而有部分学生失去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

随着近几年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我省双语类高考试卷已与普通类高考试卷接轨。如:藏为主数学高考试卷是将普通类高考数学试卷直接翻译,试卷采用藏汉两种文字对应制成,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有关名词、术语等的不统一、不规范现象,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题意理解不全面或错误。作为理科基础课程的数学是很多学生最难学的一门学科,加之长期以来,个别学生观念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文轻理”现象,致使数学成绩在中考乃至高考成绩一直处于其它学科成绩的末尾。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抛弃陈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上能必须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体现出学生是“教学之本”的教学观。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会当演员,学生只会当观众,生讲硬灌,强制学习,只能引起学生厌恶数学,甚至弃之不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立足实际,双语并举,充分发挥藏汉双语的优越性,藏汉双语优势互补,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有:

一、双语教材的建设影响数学双语教学

目前,数学双语教材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藏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名词,特别是一些较抽象的名词,无现成的资料可参阅借鉴,全靠自己概括制定。起初,翻译者各行其是,出现了名词不统一的问题,更有甚者将一件事情当作几件事情,一个概念当做几个概念;尤其是对一些基本名词、概念和原理的翻译,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没有揭示出其本质的含义,数学中有的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或一个名词术语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含义。如汉文数学中相反数的 “反”字与逆命题的“逆”字有截然不同的意思,但在数学课本中对这两个字的藏文翻译完全相同,造成了数学术语使用中的含混不清、生编硬造等现象。有的一个术语的使用因不同人,不同地方,不同文献而不一致。如: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五省区协作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A)第117页习题10.1第6(1)题中将篮球翻译为:輅︽興繴︽脃︽興﹀这样翻译使师生很难看懂和理解。另外,编者和译者各自为战,教材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和严密的系统性,如:五省区协作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A)第113页顺数第四行将腷︽纈罸纊︽写成臷繴纍︽纈罸纊﹀从而题意前后无法衔接,使教材缺乏严格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高中以藏为主藏文版数学虽然严格按照普通类汉文版翻译的,但始终跟不上教材改革的步伐,比普通类汉文版数学最少滞后三年。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数学已于2000年3月第2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藏数学教科书由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翻译,2003年3月第1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03年秋季才开始使用。再如:以汉为主(普通)类目前所学的数学教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而以藏为主类目前所学的数学教材仍然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但在高考时试题内容范围与普通类完全同步。因此,在双语类藏为主数学课教学中完全脱离、抛弃汉文原稿是不科学不实际的,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双语教学方式,即用母语既藏语授课的方式不变,用藏文字书写教学内容的宗旨不变,关键是有意识的要将有些最常见的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概念等所对应的汉语名词术语概念等在授课过程中用汉语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的告诉学生,适时、合理、科学的藏汉语交替进行藏数学教学,不仅有利于当前数学教材内容的掌握,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教和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掌握,有助于巩固提高学生的汉文水平,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好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与区别

藏文运用到数学中,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部分,书面语与口语相对脱节。由于藏文与口语相对脱节,生活语言和教学语言有一定的差异,在术语翻译中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通俗性,以达到新术语的合理性。在引进数学术语时,必须考虑三大方言(拉萨、康巴、安多)的共同点问题,以有利于名词术语的统一。在具体教学中,要处理好名词术语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关系。藏区数学教育只有重视语义与句法的分析,才能对数学语言的结构,语义的内容,句法与语义的逻辑联系有所认识,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内容。例如,应用题中常用的“相向而行”一词,译成藏文后仍然与通俗的藏族口语有相对较大的区别。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意义,这就需要双语教师正确解释其语义内容和进行必要的语法分析,使学生明确“相向”的含义。有些藏族学生对汉文理解能力并不强,加之理科学生的语文能力相对较弱,出现部分学生因难以理解“相向而行”的汉文内容,而造成无法解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合理运用双语,对语义进行适当的注解,分析其句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语的优越性,藏汉双语优势互补,就有助于理科名词术语的统一。

三、运用汉文教辅,提高数学成绩

篇3:中医双语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中医教育,双语教学,国际交流

2001年,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又将双语教学列为观测点之一。自此, 各高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相关细则, 实施双语教学。在中医院校, 不仅是公共课和西医基础课, 中医药课程也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如何理解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 中医药院校是否应该推行全部课程的双语教学, 如何提高中医双语教学的质量, 是中医教学改革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推行双语教学, 是希望学生通过“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 可以直接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有效地提高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从而能够熟练地与世界专业领域的同行进行学习和交流, 缩短国内与国际间的差距。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很深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中医药学科的特色所在, 也是其难点所在。文化的融入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 而不能一蹴而就, 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医理论很难用西方语言表达与交流。如何发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哲学功底的中医课程优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如何用外语讲授出中医的原汁原味儿, 实现与国际接轨?中医双语教学面临着双重挑战。

关于“中医教育是否适宜进行双语教学”一直存有争议。如周瑞珍[1]教授认为开展双语教学是实现时代创新与秉承传统的有机结合, 将更有利于传统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院校进行双语教学, 可以培养出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 而且具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 既能顺利阅读、准确翻译, 也能听说自如, 能写出有水平的学术论文,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与世界各国同行交流的中医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可以让世界医学更好地了解中医, 让传统医学更好地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最大化的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交流。黄月中[2]教授认为中医药学专业课程不适宜实施双语教学。外国人要学好中医需先学好中文。学习中医, 需要良好的汉语语言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功底, 而且还应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中医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 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主干核心课程和《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等中医经典著作都应该用中文的原版教材来学, 学“原汁原味”的中医。不应该本末倒置的把这些教材翻译成外文再来学。

当前中医双语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①师资 (包括教材) 匮乏;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一方面, 双语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而任课教师也大都是原专业教师, 没有经过专门语言培训, 教学方法单一, 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 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少毕业生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外语学习, 依然是“聋哑”外语。因为语言障碍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1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中医药双语教学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 所以, 师资的培养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的现状是各个学校几乎都把双语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一边, 倡导学生加强自身的外语学习, 而忽略了对双语教师的培养。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 现今的本科生大学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谈恋爱、学外语、找工作。难道双语教学只需要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吗?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 又要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和外语表达能力。想充分展现中医理论所蕴藏的全部文化, 教出中医中药的特色, 是需要付出远远高于西医双语教学几倍的努力的。可是学校又给了他们多少时间、哪些条件去准备呢?双语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应该也与此有关吧。因此, 尽快建立稳定的青年双语教师培养机制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只有建立可持续的培养方案, 才有助于造就一批外语水平较高、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应在举办各种类型外语培训的同时, 设立专项经费, 开展专题研究, 确立政策保障, 提供可充分发挥双语教师作用的条件与环境, 诸如研修、考察、留学生导师制度等等;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双语教学, 还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 如在工作量、业绩考核、职称评聘、津贴发放等方面给予大幅度的政策倾斜等等, 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2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 编写统一教材

目前国内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双语教材, 但是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缺乏统一教材, 各个学校都各自为阵。由于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中医药文献和著作的过程中, 原文的信息总会或多或少地丢失, 英译中医药教材和文献难以原原本本地反映中医的概念, 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信息量的传递。要将中医的文献完整、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实非易事。再者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尚未规范和统一, 也给学习者带来不少困惑。如果用这样的英译中医教材来学中医, 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中医精髓的理解。编写出充分体现中医理论的双语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大事。高教部门应组织外语和专业的双方力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编写适合中医双语教学的统一教材。编写教材也同样是锻炼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的师资培养手段之一。

3 因材施教, 提倡保留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方式相结合

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施教者和学习者两方面因素。双语教学的对象有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之不同。本国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能够促进中医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而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则为了促进其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针对本国学生, 中医双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方面。因此教学中应侧重专业词汇的掌握, 重在中医专业词语的正确表达, 以求能够进行一般性国际交流。同时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在丰富专业词汇的同时,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外语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外语授课的比例宜从少到多, 逐渐过渡到90%的外语教学程度。

对于留学生, 教学重点应放在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上。教学中只进行一般性的外语交流, 对难点和术语进行翻译, 而后用中文阐述中医理论, 使教学能向纵深发展, 在丰富专业词汇的同时, 逐步引入中医的文化底蕴。对于刚开始接触中医理论的留学生来讲, 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理论的理解需要一个心理适应和转变的过程, 宜先讲解文化的内涵, 循序渐进, 逐步渗透到中医专业的内容, 教学进度宜慢, 切忌急于求成。英语授课的比例宜从多到少, 逐渐增加中文比例。根据学生的中文程度, 必要时进行预科中文学习。

总之, 无论国内生还是留学生都不宜盲目推崇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外语授课的单一模式, 实践也证明这种模式对现阶段的“教”与“学”双方均不适宜。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如不定时举行一些非母语常用名词术语的表达竞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运用非母语的中医术语表演小品、话剧;设定简单的病例讨论要求用非母语表达等等, 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扩大、积累非母语的中医词汇量。举行用非母语撰写中医论文的比赛,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些活动师生共同参与, 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沟通, 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有一则新闻:印度驻上海总领事白加尉 (V. Prakash) 先生今年九月份在给江苏大学的信函中表示:希望建立定期交流与会晤关系, 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强化印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 促进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真正成为印度与中国间的友好使者。

总之, 中医课程双语教学是中医教育事业的新兴事物,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新潮流,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这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或者模式, 而是应该鼓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胆尝试, 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医药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 真正把双语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中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中医面向世界, 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当在明确这个终极目标的前提下, 努力提升中医药双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瑞珍, 孙砚辉.高等中医院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4 (4) :426-427.

篇4:双语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双语教学 专业知识 外语水平

为了培养双语双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继而适应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双语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单纯的外语教学只关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双语教学更关注的是外语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这样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国际性专业交流人才的需求。这样,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便被凸显出来,在这里笔者将就目前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做一分析,希望会对双语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学习专业知识并达到掌握该课程的目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双重性的,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双语教学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得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这里,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学科。

二、双语教学的相关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专业精深,而且英语要好,能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将提高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外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一些教师虽然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较差,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外语功底,却又缺乏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因此,真正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非常有限。

2.教材。教材与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学习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关联,是教育理念、路径和方法的体现。使用何种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目前所使用的双语教材,有的是国内出版的教材,内容反映了学科前沿的理论与发展,但语言表达不是很地道;还有的是原版教材,语言地道,但内容已经不能提供最新的科学动态,已经过时好久了。

3.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推广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密切相关。当然,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完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若强行应用全英语授课,多数学生必然跟不上,以致于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受挫。学生课堂上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理解困难的状态,最终不但英语没有长进,专业知识也只能是一知半解。

三、双语教学的对策

对于上述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以及学生外语水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加强专业课老师的外语水平;另外也可以采取对英语老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的办法,为他们创造出国接受最直接有效的培训的机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管齐下的办法,使双语教学既有名又有实。没有双语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双语教学的发展,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取决于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课的关系。必须明确,外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外语,而是用外语学,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将双语课变为普通英语课的翻版。

其次,在教材方面,双语教学只有选择原版英文教材,才能保证让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等。但引进的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既能体现本课程所需的基础,又不乏学科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引进的原版教材必须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符合国际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逐渐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英文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去查找英文资料、去丰富其知识结构,使其沉浸在英文的知识获取媒介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其英文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双提高。

四、小结

当然,师资匮乏、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英语教学环境不够完善、教材存在缺陷、教学观念传统等不利因素使得高校开展好双语教学比较困难,但只要以科学的方式坚持双语教学,认真分析对待各种问题和困难,就会大大促进学习者各种潜能的开发,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质量和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宏德 试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3。

2.姜宏德 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

3.钱源伟 双语教学有效性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3。

4.邵喜珍 “双语教学”的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5.王斌华 著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5:双语教学之我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之我见

作者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有利条件及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并从师资、学生等方面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作 者:陈坚  作者单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民商法系,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6)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篇6:双语教学之我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之我见

作者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有利条件及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并从师资、学生等方面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作 者:陈坚 作者单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民商法系,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42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篇7:课改教学“走秀”之我见

潘代兴(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花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广西 贺州 542613)

摘 要: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走秀”的现象。牵制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低效课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篇8:双语教学之我见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正式颁布, 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并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双语教学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 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 在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 c o nd o r fo reig n la n g ua g e in sc h o o l fo r th e te a ch in g o f con tent sub jec ts”, 译成中文, 即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 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与学的媒介,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我国的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日常说外语的能力, 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 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多种语言交流手段为目的, 以汉语和英语为学校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活动。

2 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 现阶段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与困难, 主要有:开课设置、课时比例、教学目标、课程定位、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材因素、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校硬件配套等。

2.1 课程设置及定位

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采用“双语”教学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培养出更具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性体育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任何课程、任何专业都能采用“双语”教学的, 究竟是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开课, 通过双语教学课程的培养出的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水平, 实际表达运用能力究竟如何, 怎样评价双语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2 师资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双语教师认证, 各院校也没有专职的双语教学教师。而双语教学教师必须是一位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该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中英文知识积累, 准确良好的发音, 并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习俗等有关知识。在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讲授双语教学课程, 最好还要从事过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等活动, 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能够承担此项工作的教师非常的少。

2.3 学生的英语水平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对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高考、体育加试录取的中学生;二是专业的运动员;三是体育特长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欠缺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现实也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无法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在这种情形下, 纵使教师的水平再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4 教材因素

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双语教学大纲和教材, 开展双语教学的院校对于教材的选择普遍有两种:一是使用外国原版教材;二是采用国内体育院校自编的双语教材。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强, 但花费巨大, 而且其中很多内容、例子, 地域性太强, 严重影响学生的理解。国内学者在翻译过程中又有偏差, 这些都导致外国原版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需求。国内体育院校自编的双语教材, 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选择编著而成的, 较适合我国学生的基本情况, 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但国内自编教材从策划、撰写到修订出版的时间过短, 作者水平、编写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很多问题。

3 应对措施

3.1 明确教学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性

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实施双语教学, 应当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术科专有名词, 具备运用英语思维和学习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日常及体育活动相关的对话, 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性体育人才。

我国经济水平近年来迅速提高, 体育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各个高校承担的大型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规格也在不断攀升, 这些都促使学生自发迫切地学习英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机会, 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双语教学相关活动, 认真学习双语教学相关课程,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国际交流的自信心。

3.2 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

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英语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刻不容缓。第一, 各院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对于双语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在政策上给予适度的帮助与倾斜。第二, 双语教师自己要抓紧一切机会出国进修, 及时补充英语和术科专业知识, 多参加大型体育赛事及活动, 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信息。

3.3 规范统一大纲、教材

国家应加快体育方面教材大纲的编写工作, 尽快编写出双语教学的大纲及各种专业课的双语教材。应抓紧组织相关学者, 编撰统一的双语教学大纲, 编写符合我国实际的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书目。

3.4 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

各个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 构建完整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使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3.5 加强教学配套建设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 包括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的建设和日常维护, 布置英语角, 引进综合能力好的双语教师, 切实保障双语教学顺利进行。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快速推广, 我国迫切需要一批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双语教学作为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日益受到各高校的推崇。

体育双语教学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各个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又一亟待解决的课题。体育教学特有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师生的互动性对学生学好英语是有利的。应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课外语言实践。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国际赛事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运作理念, 对提高我国的体育运动水平与实力, 为把我国切实建设成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实施双语教学虽然受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 但是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内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语言应用能力, 加快教材建设, 各普通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在教材方面应资源共享, 建立双语教材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柳振纲.在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1) :21-22.

[2]盛德仁.双语教学模式探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张永龙, 郑国伟.制约我国体育专业实践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内在因素[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3) .

[4]励哲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J].外语教学, 2007 (5) :49-54.

[5]袁晓琳, 刘畅, 肖少北, 等.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2) :154-159.

篇9:初中双语汉语教学之我见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

我认真反思了双语汉语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汉语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汉语素养”凸现出来。

汉语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汉语能力为核心,是汉语能力和汉语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汉语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汉语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汉语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汉语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将成为广大汉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汉语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汉语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汉语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汉语教学中重视和发挥汉语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汉语,又学做人。还要重视汉语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汉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汉语实践中培养。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汉语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汉语、用汉语中渐渐习得汉语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汉语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汉语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汉语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汉语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汉语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汉语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汉语综合性学习,是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汉语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汉语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汉语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汉语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汉语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汉语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汉语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汉语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汉语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汉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汉语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汉语课程。

篇10:识字教学之我见

变革趋向与组织策略

潼南群力小学

李骏骑

一、课程困境

1、识字的目的不是能读会写几千个汉字,最终是为了能够阅读与写作,继而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

尽早能读会写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当代小学语文课程的识字速度根本不能满足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需要。识字速度、学习压力与儿童发展需要的矛盾长期存在,识字教学内容组织面临困境。

2、满足尽早读写需要的识字速度与学习压力存在着矛盾 识字速度快,阅读可尽早开始,但处理不当学习压力可能很大。

识字速度减缓,阅读、写作滞后,语文能力和认知、情感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负担减轻了,但很可能因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学得乏味。

写字若与快速认读同步,以儿童的书写能力,学习很可能成为苦事。

二、识字教学组织的基本取向

教学组织的取向,是指教学组织的依据。有组织的学科内容、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以及社会需要是三种基本的依据。

识字教学组织主要涉及字种、识读顺序和识读材料的选择与组织。识字教学组织的基本取向

(一)社会需要取向

社会需要取向,是以社会生活中汉字使用频率作为组织识字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取向能够满足儿童尽快参与到社会生活的阅读需要。

以社会用字为语料得到的常用字,大于儿童口语词汇中已经掌握意义的部分。识字之初若陌生的形义联系较多,识记效果差,还很可能影响儿童的识字态度。

(二)汉字特征取向

汉字特征取向的组织依据是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汉字特征取向在识字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完全以汉字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儿童学习心理有一定的错位。汉字特征逻辑与儿童经验与需要逻辑并不一致。

(三)儿童经验与需要取向

儿童经验与需要取向的组织依据是儿童的语言与生活经验、发展需要以及学习的心理。

儿童经验与需要取向识字积极、高效。成功、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准备”,以词义为中介,容易建立起汉字三者间的联系,并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儿童经验与需要取向的主要局限在于字种等内容难以把握。

变革趋向

以儿童经验与需要为核心整合取向的可行性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实验课程的经验

识字教学组织有两条线索,主线索是实验学校呈现的基本框架;另外一条线索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识字资源组织,前者可以兼容后者。以儿童经验与需要为核心整合取向具有兼容性。以儿童经验与需要为核心组织识字教学内容可以整合汉字特征。

1、提供有关汉字特征的知识

2、设计与汉字特征相关的学习活动

结合汉字特征逻辑与儿童学习心理逻辑

以儿童经验与需要为核心组织识字教学内容也可以兼顾汉字使用特点,完成常用字学习任务。

提供有关汉字特征的知识

实验学本一年级上、下册各设置“有趣的汉字”单 元,以集中学习的方式了解、理解汉字特点。设计与汉字特征相关的学习活动;

我发现“河、港、湾、温”的共同特点是„„ 我能认准下面的字:里—狸—理

它—鸵—驼 结合汉字特征逻辑与儿童学习心理逻辑

心关在门里就会很闷(闷);什么女人最善良(娘)

组织策略

(一)识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1、识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识字教学目标可以分步实现

认读与意义理解、认读与书写宜分开

2、认读与意义理解宜分开

儿童识字需要一个过程。识字是指在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字的意义是离不开语境的,语境的拓展、字义的丰富是日积月累的。

不必每认读一个字都要求释义、组词、造句。

3、认读与书写宜分开

2001年颁布、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识”与“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

种目标: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学会——会读、会写,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四)“识写分开”,既可避免字字要求四会而致学习负担过重,又可防止“识”“写”相互掣肘而致认 不快又写不好。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识字教学内容的选择

关键词:语境

经验

1.识字教学应创设语境让学生尽早用字。

2.识字教学应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经验展开。识字是在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跟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阅读情境相关的字词,大都是儿童已经掌握的口语词汇,其中大多数音和义的联系已经基本建立,一与字形接触,就能较快地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识字教学活动的组织 关键词:游戏

多元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儿童自主识字的热情。利用儿童的探索心向激发其自主识字的热情。

2.识字教学活动应指向多元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学习汉字也是如此,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很大可能只适合一部分学生,因而识字教学活动应包含多种识字方法,以使不同学习方式的儿童都能学得高效而快乐。识字教学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组织取向:社会需要取向、汉字特征取向、儿童经验与需要取向。

为使儿童积极、高效地识字,从而满足其尽早读写的需要,以儿童经验和需要为核心的整合取向是一种合理且可行的发展趋向。

识字是一个过程,识字目标宜分步实现,认读与书写、意义理解宜分开;识字应允许回生,在用字中巩固。

识字教学应创设语境让学生尽早用字,认读汉字不能完全脱离语篇;识字与阅读应互动。识字教学还应利用儿童已有的语言经验和生活经验展开。

上一篇:数学家的爱情阅读答案下一篇:中国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服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