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2024-05-13

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精选8篇)

篇1: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

当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刘亚东:

现任Primeton(普元)软件公司董事长兼CEO。1959年生于安徽,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拥有近代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92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期间,担任美国Adobe公司高级工程师。创建普元之前,刘亚东是亚信科技(中国)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并曾担任首席运营官(COO)。20出资创建上海普元公司,并担任CEO至今。

二战后,美国的管理模式开始了数字的介入,二战的当时,有从事MIT的一群人,在美国后勤军需的供应上面,用数学制造了一个模型,为的是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最有效的对军队实行军需储备,这成为数字计算及时性管理功能的开端。

五六十年代哈佛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众多的管理学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随后的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人运用数字计算的管理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了。但是请注意,美国在70年代开始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所拥有的是非常落后的计算机和相当落后的软件开发程序,这便是软件美国模式“雏形”:在一个非常简陋的计算体系中解决特别复杂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美国人将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软件也在进步,但是软件的相应变化很小。管理体系在美国这么多年的变化由以自己的部门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美国90年代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管理变革。

而软件的中国模式则是另外的一番景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计算的资源已经非常便宜,但是我们的客户对管理的需求却日益急迫。中国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用更丰富的技术资源去解决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客户需求问题。中国模式则是对美国模式的一种颠覆。

悖论恰恰出现在此:中国的软件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慢慢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当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此前中国软件都是对美国模式或者是对一些其他模式的复制模仿。我们试图模仿操作系统、我们试图模仿中间件、我们试图模仿ERP、我们试图模仿CRM、我们试图模仿很多很多东西,却忽略了这是一个根本不能被复制的`市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来自美国的ERP等套装软件就开始在中国应用实践。在此之后的20多年间,系统实施过ERP的中国企业达2600多家。但不幸的是,直到上世纪末,中国仍难以找到ERP完全成功的范例,以至前后8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最近几年,ERP软件的本土化进程加快,“水土不服”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一批国内软件商开始成长,再加上政府的推动,ERP的成功率开始上升,出现了一些鲜活的应用案例。但即使如此,当前ERP的总体成功率依然不足30%。有管理专家认为,这些套装软件所以在中国失败居多,并不在于软件产品本身,而是往往取决于产品之外的非技术因素――比如由于软件产品被无休止地修改、比如项目维护人员的不断流失等等。也有咨询公司认为,那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ERP的实施计划没有生命力、比如企业组织

[1][2]

篇2: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当咱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2战后,美国的管理模式开始了数字的参与,2战确当时,有从事MIT的1群人,在美国后勤军需的供应上面,用数学制造了1个模型,为的是解决1个问题:怎样最有效的对于戎行履行军需贮备,这成为数字计算及时性管理功能的起头。

56代哈佛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众多的管理学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经由几10年的发展,在随后的七0年代以及八0年代,美国人运用数字计算的管理体系已经经至关完美了。然而请注意,美国在七0年代开始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所具有的是无比后进的计算机以及至关后进的软件开发程序,这便是软件美国模式“雏形”:在1个无比简陋的计算体系中解决尤其繁杂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美国人将这些问题解决患上很好。跟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软件也在进步,然而软件的相应变化很小。管理体系在美国这么多年的变化由以自己的部门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美国九0年代产生的最大的1次管理变革。

而软件的中国模式则是此外的1番景象:互联网时期的中国,计算的资源已经经无比廉价,然而咱们的客户对于管理的需求却日趋急迫。中国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用更丰厚的技术资源去解决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客户需求问题。中国模式则是对于美国模式的1种推翻。

悖论偏偏呈现在此:中国的软件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渐渐发展,到现在已经经有二0多年的历史,当咱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二0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此前中国软件都是对于美国模式或者者是对于1些其他模式的.复制模仿。咱们试图模仿操作系统、咱们试图模仿中间件、咱们试图模仿ERP、咱们试图模仿CRM、咱们试图模仿良多良多东西,却疏忽了这是1个根本不能被复制的市场。

从二0世纪七0年代末开始,来自美国的ERP等套装软件就开始在中国利用实践。在此以后的二0多年间,系统施行过ERP的中国企业达二六00多家。但不幸的是,直到上世纪末,中国仍难以找到ERP完整胜利的范例,以致先后八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近年,ERP软件的本土化过程加快,“水土不服”问题患上到必定改善,1批国内软件商开始成长,再加之政府的推进,ERP的胜利率开始上升,呈现了1些鲜活的利用案例。但即便如斯,当前ERP的整体胜利率仍然不足三0%。有管理专家认为,这些套装软件所以在中国失败占多数,其实不在于软件产品自身,而是常常取决于产品以外的非技术因素――比如因为软件产品被无停止地修改、比如项目保护人员的不断流失等等。也有咨询公司认为,那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ERP的施行规划没有生命力、比如企业组织没有施展信息整合的威力等,才是致使它们失败的罪魁。这些基于表象的对于ERP等套装软件失败缘由的分析,就是疏忽了对于那些影响软件施行的中国产业环境的判断。这些因素作为躲藏更深的作使劲,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摆布着这场复制来自“美国模式”的努力。

麦肯锡曾经经调查了全世界一00家胜利的软件公司,成绩了1本名为《软件胜利的奥秘》的书,这本书中对于于软件有个定义,即:软件是经由收拾过的知识。多变的竞争环境、进步中的管理体系、庞大的用户量,和独具中国特点的新兴业务模式以及互联网的全新机会,造成中国区分于美国的软件利用需求特色――基础建设与优化整合并行;范围庞大与精细耕作并行;简单利用与繁杂利用并行。

在中国,那些散布在电信、金融等领域的症结企业,因为全世界化、技术革命与市场改革的催化,正出现出史无前例的对于大范围利用处理的需求。即便是1些传统的企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下,也开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计其数的顾客。这些对于大范围利用处理能力的支撑需求,也需要企业软件利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以大范围客户为中心的协作服务。正由于与美国不同,互联网让中国有机会从1开始就直接部署面向互联网的企业利用。1方面,中国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互联网技术也带给它许多先天的利用优势;另外一方面,未来企业的“独立利用”将不复存在,那些来自横向部门间的互动、企业间的实时交换、业务规则的灵便变化、和渠道的多样交互等等,都请求适应于中国的新软件模式必需是架构于互联网技术的。

篇3:教师誓言的中美对比及启示

一、美国教师誓言:从“效忠宣言”到专业誓言

南北战争期间, 美国三分之二的州要求教师宣誓忠诚于州领导, 不加入其它颠覆性组织, 按照州政府的要求教学, 不得夹杂自己的想法。如马萨诸塞州最早通过立法规定:公立学校招聘的教师在入职前必须宣誓效忠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 向学生灌输国家理想和爱国主义的基本原则。如果哪位教师拒绝宣誓, 那么他不会受雇于任何学校, 不能领到半点薪水[1]。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教学在美国被视为一种专业, 政府“允许教师决定如何更好地满足州政府和国家对学生的要求”, “防教师”时代结束, “效忠宣誓”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美国的师范生要在毕业典礼上宣读新的誓言:

美国教师教育联合会的教师誓言[2]

我在此宣誓, 我将把我的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我将履行作为教育者的全部义务, 不断改善这一公共福利事业, 增进人类的理解和能力, 并向一切为教育和学习作出努力的作为和人表示敬意。我将这些义务当作我自己的事, 并时刻准备着、责无旁贷地鼓励我的同事们做到这一点。

我将时刻注意到我的责任———通过严格的对知识的追求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即使非常辛苦, 即使受到放弃这一责任的外界的诱惑, 即使遇到失败等等障碍而使之更加困难, 我也将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承诺。我还将坚持不懈地维护这一信念———鼓励并尊重终身学习和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为了忠实地完成这一职业义务, 我保证做到努力钻研所教内容, 不断改善我的教育实践并使在我教导下的学生能够不断进步。我保证寻求和支持能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政策, 提供所有热爱教育的人一切机会去帮助他们达到至善。

我决心不断努力以赶上或超过我希望培养的素质, 并坚持和永远尊重一个有纪律的、文明的以及自由的民主生活方式。我认识到有时我的努力可能会冒犯特权和有地位的人, 我也认识到我将会受到偏见和等级捍卫者们的反对, 我还认识到我将不得不遇到那些有意使我感到灰心、使我丧失希望的争论。但是, 我将仍然忠于这一信念———这些努力和对目标的追求使我坚信它与我的职业是相称的, 这一职业也是与人民自由相称的。

在这次大会的所有人的面前, 我庄严宣誓, 我将恪守这一誓言。

《美国教师教育联合会的教师誓言》凸显了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表达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具备的专业品质, 为新教师入职做了充分的引导。它不再强调教师如何效忠于政府, 而是唤醒每个新教师的道德自律和专业自觉。这标志着教师誓言从“效忠”转向“专业”。

二、中国教师誓言:遍地开花、各式各样

进入新世纪, 我国也提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被定义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 师德教育不断加强。2001年由教育部主办的教师节主题晚会上, 北京大学校长、上海闸北中学校长、新疆乌鲁木齐市小学教师在电视机前庄严宣誓。

教师誓词———世纪承诺

我宣誓,

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

育人为本, 敬业爱生;

传承文明, 启智求真;

为人师表, 弘扬正气;

终身学习, 勇于创新;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此后青岛、北京、呼和浩特、上海、南京、成都、宁波等地也竞相效仿, 制定地方教师誓词, 并在教师节上宣读。青岛是较早建立教师誓词制度的地区。2001年初, 青岛市教育工会发动全市中小学教职工撰写教师誓词, 经过全市中小学教师投票评选和组织专家评审, 出台了青岛市教师誓词。

青岛市教师誓词[3]

我宣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依法执教, 教书育人;勤勉敬业, 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甘于奉献;终身学习, 勇于创新。做学生良师益友, 铸教师高尚人格。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愿献出全部力量!

成都磨子桥小学的教师誓言比较详细, 尽量体现专业化:

成都磨子桥小学教师誓言[4]

教育, 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教师, 我所选择的崇高职业;育人, 我所承载的终身使命。我宣誓:我将全身心投入我的工作。我要用爱心去塑造, 用真情去感化, 用榜样去激励, 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 我都能改进他的现状, 都能让他受益, 都能让他爱上我。

我将努力钻研教学内容, 用崇高的价值准则去引导学生刚刚萌生的意识, 为此, 我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即使非常辛苦, 我也将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些承诺。并时刻准备着, 责无旁贷地鼓励我的同事们做到这一点。我将存幸福从教之心, 立振兴教育之志, 扬教育改革之帆, 育天下之英才。当桃李芬芳之时, 我的青春就展现在孩子们灿烂的脸上, 我的希望已铸成孩子们人生的辉煌。

我国没有统一的教师誓词, 但各地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的尝试。教师誓词遍地开花;内容各式各样。

三、对比美国教师誓言, 反思自我问题

中美两国的教师誓言都形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 但两者也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对比美国的教师誓言, 我国现有的教师誓言还有一些问题:

第一, 教师誓言不够统一。教师作为一个专业, 具有统一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美国教师教育联合会编写的《教师誓言》, 全国执行统一的教师誓言。而我国没有统一的教师宣誓制度, 地方的教师誓言各不相同。“誓词”“誓言”叫法不一, 专业认识也不尽相同。

第二, 教师誓言不够规范。教师誓言是教师工作的宣言和承诺, 应该依法制定, 言辞规范, 能够为教育教学行为指明方向。在我国, 教师誓词的制定需要有纲可循。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誓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但是表达抽象, 不规范, 既没有严格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又不能为教师提供行动指南。例如, 家长可以适当打骂教育孩子, 但《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 爱生如子”岂不是与法规相矛盾?怎么做才是“存幸福从教之心, 立振兴教育之志, 扬教育改革之帆, 育天下之英才”?人无完人, 教师又怎么能保证“用我们的人格去塑造学生”是对的呢?

第三, 教师誓言不够完整。美国准教师在毕业典礼上宣读的统一誓言。宣誓是今后从教的庄重承诺和规范引导;我国各地在教师节上举行教师宣誓仪式, 是教育行政部门寻求师德教育时所采用的形式, 它可以直抵心灵, 净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然而, 职业道德是教师准入的首要条件, 却不是全部内容。我国各地的教师誓言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较多, 对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专业品质的思考较少。我国教师誓言需要深入到精神层面, 即“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和内心深处的基本态度层面”[5], 直指教师的内心世界、“心灵”领域。

第四, 教师誓言未能体现专业自觉。誓言源于道德自觉, 超越了法律法规制度。职业誓言的典范———希波拉克底誓言亦是他本人以诸神为证, 自愿发誓。此后这位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誓言逐渐成为西方医生、医学院必须恪守的格言。美国的教师誓言也由全国教师组织———全美教师教育联合会制定, 展示了从教人员的自我觉醒和规范。而我国的教师誓言一般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大学研究人员发起、制定和评审, 体现了社会、上层所对教师职业的要求, 是自上而下的约束, 不能体现专业自觉。

四、我国教师誓言的编写建议

“中国的教师誓词, 无疑应当表现出教师职业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这些取向和准则既要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上, 又要吸收当代文化的先进成分和国外文化的合理部分, 从而使中国教师誓词在具有更大包容性的同时, 能为广大的中国教师所接受。”[6]我国教师誓言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 献身教育的专业理想。专业理想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境界, 作为一个终极目标, 激励着新教师不断努力。只有具备专业理想的教师, 才会认同自己的选择, 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愿意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只有具备专业理想的教师, 才会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 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包括专业意志和合作精神。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既要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又要保证教学成绩, 还要忍受他人对教育指手画脚。唯有具备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意志, 才能磨练成为优秀教师。

专业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作为当事人, 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 需要与同事交流。为了专业理想而奋斗, 需要团队发扬合作精神。因此, 教师誓言应该蕴含同事互帮互助、开展教学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 教师的专业伦理。专业伦理超越了专业制度, 它是道德自律和专业自觉的体现。“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以敬业精业、道德自律为中心思想的医学伦理。日本战略之父、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认为“专业是希波克拉底誓言, 专业是顾客至上。”[7]教师的专业伦理就体现在怎么对待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关爱学生,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还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这两点是教师专业伦理的集中体现。

第四, 教师的专业践行。它要阐明教师如何实现专业理想, 承担专业责任。教师应该研究、积累教的知识、学习者的心理, 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每位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专业理想、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和专业践行所组成的教师誓言发挥着约束、导向和激励功能。教师的专业理想约束随意的教学行为;而专业伦理规范引导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行为;专业精神激励教师坚定意志, 共同努力。把握时代命脉, 扣准专业, 教师宣读誓言后才能“誓言在耳, 铭记于心”, 不是“说说激动, 听听感动, 宣誓后一动不动”。

参考文献

[1]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achusetts_Teachers'_Oath.

[2]http://georgiainfo.galileo.usg.edu/1935resn-3.htm.

[3]http://www.qdedu.gov.cn/renshi/renshi/article/printpage.asp?ArticleID=652.

[4]http://ipac.cersp.com/XXWH/200603/501.html.

[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12/content_5079392.htm.

[6]同上.

篇4:中美中学作文教学对比及启示

1. 选题:“我的”与“大家的”

我国中学作文教学,老师多强调要取材于自己生活,是自己对生活的密切观察和体验,比如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同学朋友、接触到的社会等,作文标题经常出现“我的”式标题。如“我的一天”“我的老师”“我的一家”等。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作文选题范围更广、更杂、更丰富。所选取的题材不但有“我的”,更有“大家的”“社会的”。举例来说,美国老师给学生出的作文题目有“人类的奥运精神”“介绍家乡的房子价格”“班级的一次野外活动”等。

2. 中心:务实与务虚

目前,学生的读写技能素养的欠缺导致了学生就业面窄、获取高薪的机会匮乏。事实上,这和我国作文教学比较务“虚”有关。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越“高”越好,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分追求中心思想“高度”的现象,导致了学生无谓的拔高,空话连篇,成为新的“八股文”。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作文,鼓励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比较“实”。如“怎样写个人简介”“第一次和名人见面”“怎样解决校园枪支问题”等,这些话题都是宽泛,现实,文化含量高,且没有定论,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学生自己的观点。

3. 方式:重情与重事

有人总结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不同是,美国以“科学”为本,中国以“精神”为本。不同的文化渊源,也影响了中美两国不同的作文教学方式:中国的作文重情感,美国的作文重叙事。

我们的教师在作文命题中,一直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放在重要位置,记人叙事,一定要感悟到其中所蕴涵的真情做为好作文的标志,像《春节的一天》,也希望学生能通过暑假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人情的冷暖等。而美国作文往往是在搜集整理,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如《奥林匹克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学生通过对奥林匹克历史、现状的搜集与整理,谈出自己的看法。

4. 时间:限与不限

我国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都要求课堂交稿,或限某天必须交稿,时间十分紧迫,逼得有些学生只好胡编乱造,老生常谈,毫无精彩可言。

而美国作文教学中,交作文的时间较宽松灵活,可以在一周内甚至是更充裕的时间交稿,既便是《我的家庭》这样俗套的作文题目,孩子们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去访问家人、邻居,使孩子们更深刻得了解自己的家庭,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中学作文教学的许多地方,很值得我们借鉴,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学生不喜欢作文,跟目前阅卷机制有关,但更和“作文与生活脱节”有关。这就要求老师充分讲解作文的重要性。比如,请看美国一个个体老板一天的“写作”活动:拟一份跟厂方的货物供销合同,制定一份跟合伙人的合作协议,给顾客写一份新产品推荐说明书,作为某一社会福利组织的一员到电台发一个向灾区人民捐赠的倡议,必须立即给国外的一位朋友写一封亲笔信交客人带走,向厂家提供一份报告书,说明新买的家用电器不是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损坏……这是材料上的一个典型例子,它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日常的写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实用性文体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正确、清楚、简洁的表达成为必须。

其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埃文斯认定,只要孩子们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那么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也不是什么难事。

再次,题材空间要广阔。写作题材空间广阔多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解放。“一个残疾运动员”“我和妈妈去教堂”“几个城市的空气自白”……这是最近一所美国学校学生记叙文训练所用过的一些题目。与中国学生所“允许”涉及的题材相比,他们学生写作练习的题材可谓没有限制,只要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就行。还有像“菲利浦王子家失火以后……”“飞碟飞过空中,请给严肃杂志写报告”之类,真正从题材方面解放了学生。

最后,多一些“等待”,给学生合理的时间作充足的准备。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特别不赞成我们通常所采用的限时交卷的命题作文,十分强调要等待。他说:“我们必须让他们(学生)支配他们的时间,我们如果催促他们,他们就会厌烦,就会对写作感到紧张不安了。”

篇5: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中国微型博客目前仍处于市场萌芽阶段,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多,市场仍处慢热状态。在新兴科技企业,最著名的企业发展规律便是Hype Cycle(炒作周期)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许多新兴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一个新兴科技技术,一般会经历起步阶段,接着市场预期快速膨胀,被媒体和从业人士大为炒作,直到被夸大的预期峰值后,市场预期才会不断降温,进入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此时市场预期逐渐回归理性,直到预期的低谷后,进入市场稳步发展阶段。博客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开始被媒体和从业者大为炒作,后来市场预期不断下降,直到现在的理性稳步发展,成为互联网的基本应用。类似于Twitter的微型博客也符合此发展规律。

研究显示,中国微型博客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其特征是用户增长率较高,竞争者市场占有率分布分散而且变动较快,用户忠诚度较低,市场进人障碍低。但是,从Hype Cycle(炒作周期)模型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微型博客在未来的几年未来发展中,将会成为基础的应用,走进广大网民的生活。

美国微型博客市场目前处于市场快速发展阶段。美国微型博客市场的特征是用户市场高速增长,用户、市场占有率日趋明朗,市场进入障碍提升,即便如此,美国的微型博客仍面临根本的问题,即商业模式的问题,尤其是面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微型博客,寻找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成为其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当然,中国微型博客的发展也将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第二部分 微型博客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暂无专注企业市场的微型博客,而美国该市场发展已经步入起步期。微型博客市场可分为两大市场,一类是定位与个人用户的微型博客,另外一类是定位于企业客户的微型博客。从中国和美国微型博客市场的竞争情况,其最大的差异是:美国针对企业用户市场的企业用户微型博客发展相对成熟,而中国暂无专注该市场的企业。在美国针对企业用户的微型博客市场,Yammer表现相对领先。Yammer的商业模式是,企业会员只需要为每名员工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后,就可以成为正式会员,通过Yammer的服务,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团队也能更好的协同合作。该市场表现较好的还有Present.ly和WizeHive。

中国针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微型博客目前服务模式同质化较为严重,但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中国微型博客市场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且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

重,多数中国微型博客网站模仿Twitter。中国微型博客市场参与者包括饭否、叽歪、嘀咕和腾讯的滔滔、Komoo、随时记、做啥等网站,但是各家网站的用户规模都较小。中国个人用户微型博客市场与美国该市场有较大不同:美国该市场领先的企业twitter在美国用户中进入了排名前20名,中国领先该市场的企业腾讯旗下的滔滔仍没有进入该市场前20名,而且滔滔的发展也是凭借着腾讯强大的用户资源优势,而排名第二的饭否流量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虽然中国微型博客市场仍不成熟,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但是,随着网民对微型博客的价值的进一步认知,3G网络的进一步商业化,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微型博客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美国在个人用户微型博客市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Twitter,也是表现最优的企业。但是,Twitter在国外虽然受热捧,但仍处于发展期,市场预期高于实际价值,主要原因在于:

(1)Tittwer用户并不活跃。哈佛大学商学院2009年5月份的对30万位Twitter用户的随机调查显示,25%的Twitter用户几乎不发tweet,而50%的用户在74小时内发tweet不到一次;

(2)Twitter更像是一个即时广播平台。哈佛大学的该调研数据还显示,10%的twitter用户贡献了超过90%的twitter量。而在一个典型的社交网站中,10%的用户创建的内容占所有用户内容的30%左右。因此,Twitter更像是一个一对多的发布平台;

另外,Twitter网站用户特征与行为与传统社交网站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两类网站的用户重合度不高:

(1)Twitter的女士比男士更多,但男士更用户受欢迎。该现象主要表现为:约有55%的用户是女士,男士为45%;男士更关注男士。即平均每位男士,其关注(follow)的用户中以男士为主,占65%;女士也比较关注男士。即平均每位男士,其关注(follow)的用户中以男士比例更多,占56%。相对于传统交友网站,Twiiter的女士不那么受欢迎原因可能是Twiiter没有图片分享的功能,也没有详细的个人信息记录功能,而这些功能男性用户都比较关注。

(2)Twitter用户年龄较高,平均年龄达31岁。根据非盈利研究机构Pew Research 2008年5月份的研究显示,Twiiter用户年龄较高,平均年龄达31岁,而传统的社交网站如Myspace其平均年龄为27岁,Facebook为26岁,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为40.7岁。

(3)Twitter用户更喜欢使用移动设备以及手机上网。根据非盈利研究机构Pew Research 2008年5月份的研究显示,76%的Twitter用户通过电脑或者PDA使用无线网络,而不使用Twitter的美国网民使用无线网络的仅为57%;40%的Twitter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而不使用Twitter的美国网民仅有24%使用手机上网。

第三部分 微型博客价值与商业模式分析

微型博客目前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其商业模式,即通过什么方式来盈利。在美国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尝试,而在中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分析微型博客的商业模式应该先从微型博客的商业价值分析,而定位于个人用户市场的微型博客网站与定位于企业用户市场的微型博客网站有显著不同,前者,本人简称为个人微型博客,后者为企业微型博客,本文将分别对两类市场进行分析:

一、个人微型博客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分析

个人微型博客相关的应用案例表明,微型博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个人微型博客是企业信息发布平台。戴尔从2007年3月开始使用Twitter平台,即Twitter订阅戴尔的信息服务,据统计,戴尔在twitter通过打折信息提醒等服务,获取了100万美元营收。据悉,捷蓝(JetBlue)航空、Com_cast、戴尔、通用汽车、柯达等多家美国企业在采用Twitter平台同普通消费者交流,然后再出售相应产品。相关的案例表明,Twitter类的微型博客是一种更快、更有效、更经济接触客户的企业信息的发布平台;

(2)个人微型博客是企业的快速客服通道。用户在对您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发出了质疑、请求帮助等信息时,对微型博客用户实时跟踪的企业,便可以快速的了解到,并通过微型博客回复或邮件或电话等方法,避免用户因为不满而大规模的在网上传播,快速解决用户的问题,能够较为有效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个人微型博客是企业深度了解消费者的平台。微型博客是企业较好的聆听、学习以及了解客户有效平台。微型博客用户在微型博客上记录了自己日常的真实的想法、爱好、需求、计划、感想等,真实的表露了自己消费需求、偏好、生活形态、品牌态度等,尤其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需求和期望、购买渠道、购买考虑因素,有助于企业深度了解消费者,从而制定或者优化产品策略、营销策略。

(4)个人微型博客是企业口碑监测的平台。对于企业的市场公关人员来说,互联网上的“公关危机”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令人胆战心惊。互联网特有的病毒式传播,使得企业在互联网的公共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对某些产品或企业服务的负面言论,品牌的负面评价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公关危机。因而,广告主对微型博客用户的品牌口碑实时监测尤为重要。而微型博客平台具有的搜索功能、以及相关的实时监测功能,使得广告主实时监测品牌的口碑成为可能。

由于个人微型博客网站具有以上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其商业模式可以往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服务可分为精准广告和微型博客主广告。

(1)精准广告,即由于微型博客用户在微型博客表露了自己消费需求、偏好、生活形态、品牌态度等,广告主可以通过微型博客网站的相关数据进行广告的精准匹配,搜索广告是其中一种应用,因此,twitter推出搜索服务时,大受业界关注;

(2)微型博客主广告,即广告主发起用户在微型博客中撰写与广告主推广的产品或品牌相关的正面内容,并根据内容的查看量或是发送量来支付微型博客主一定费用,这种模式已经在twitter开始尝试。

第二,消费者监测服务。微型博客网站通过技术的手段对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需求进行记录与统计,对品牌或产品的评价进行分类记录与统计,形成相关的监测服务,为企业实时了解用户需求与品牌口碑提供动态工具。

二、企业市场微型博客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分析

相对于个人微型博客,企业微型博客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在美国,以Yammer为代表的企业得到了许多企业的青睐,并使用他们的服务。企业微型博客其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1)企业信息管理。对在职或离职员工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管理,对员工在企业微型博客上敏感信息进行控制,可定期将企业微型博客上的信息进行备份等。

(2)协同办公。这主要应用于工作管理、项目团队协同工作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了解大家的工作状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团队的成员可以在群组中实时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企业微型博客具有以上价值,其商业模式较为简单,即向企业会员进行会员收费。Yammer在美国的盈利模式也基本如此,Yammer提供基本服务(免费服务)、Silver服务(每人每月1美元)、Gold服务(每人每月5美元)。在中国,企业市场的微型博客仍未起步,市场前景仍待考察,因此,目前仍未出现专注于该市场的网站。

篇6:中美农场发展对比研究及启示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一) 地理状况及自然环境的对比

首先, 从地理因素角度, 据世界银行官网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中美两国陆地面积分别为932.75万平方公里和914.74万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分别为108.64万平方公里和170.50万平方公里, 对比而言, 中美两国虽然在陆地面积上只有近似18万平方公里的差距, 但耕地面积上却相差近6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 虽然中国的陆地面积比美国多, 且两国陆地面积都很辽阔, 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 由于受地形地势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耕地面积远远少于美国的耕地面积, 美国耕地面积是中国耕地面积的1.57倍 (详见表1) 。

其次, 从自然环境分析, 中美两国国土的主要部分都是处于北纬20度至北纬47度之间, 也就是说, 基本上都是北温带气候, 在日照、气温和降雨量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二)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对比

首先, 从农业人口数量的角度分析。据我国统计局官网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至2010年, 中国农业人口数分别为84260万人、83868万人和83449万人, 分别占到中国总人口的64.82%、64.51% 和64.19%。而2008年至2010年期间, 美国农业人口数分别为537万人、526万人和515万人, 分别占到美国总人口数的1.79%、1.75% 和1.72% (见表2) 。

通过分析数据得知, 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仅绝对数量比美国多, 相对数量也较美国超出很多, 2008年至2010年,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分别为美国农村人口数量的156.91倍、159.44倍和162.04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镇化程度不高和人口基数大等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国情基本相符。也就是说, 在我国, 总人口中半数以上是农民, 而农民主要是依靠土地生存。因此, 在推广大规模的农场式生产方式时, 中国将遇到比美国更大的人口数量上的阻力:不仅要解决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的思维观念、体制管理, 更要提高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从而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及农民增收问题。

其次, 从农业人口质量的角度分析。从受教育水平可以反映农业人口的质量。据我国统计局官网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0年, 中美两国人口数量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7.3% 和51.5%, 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2.7% 和34.8%。到2007年, 美国受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61.1%。上述数据说明, 美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少, 份额低, 文化素质高,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由于受全国总体教育水平偏低的影响, 不仅农村劳动力基数大, 而且文化素质相对处于低水平状态。 (详见表3)

单位 :万公顷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网专题报告《农业与农村发展》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国际统计年鉴 2011》—农业人口数

单位 :%

单位 :kg/ 公顷

总之, 中美两国在农业劳动力人口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农业劳动力无论是从绝对数量的角度, 还是相对数量的角度, 都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不仅劳动人口数量多, 而且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比美国低得多。

(三) 农业科技的对比

从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来看, 美国农业科技是通过先走机械学工程技术道路, 后走生物学工程技术道路, 最终得以实现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和科技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道路因受长期的历史传统——精耕细作思想的影响, 加之工业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多, 且耕地少的基本国情限制, 因此, 我国农业科技的道路一直是以生物学科技为重心和突破点, 朝着先走生物学工程技术, 后走机械工程技术的道路前进。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 现在我国单位面积的化学肥料施用量远高于美国, 而美国机械化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根据世界银行官网上数据显示的化肥消费量, 即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的千克数, 2008年中美两国的化肥消费量分别为每公顷463千克和每公顷106千克, 2009年中美两国的化肥消费量都有所增加, 但与2008年相比, 2009年中国的化肥消费量增幅高出美国5个百分点, 明显高于美国的增长幅度 (见表4) 。

(四) 农村经济体制的对比

首先, 从土地所有权的角度来分析。在土地所有权上, 中美两国完全是两种体系, 美国是土地私有制, 而中国是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

两者土地所有制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生产经营单位领域上。美国农场虽然有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三种存在形式, 但是, 美国农场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 2007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 家庭农场比重为97.6% (张妮妮, 2010) 。早在1820年, 美国就通过将公有土地以低价出售的形式让给农民, 从而建立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经济体制, 也正是因为这一经济体制的推行, 直接推动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移民热潮。在1862年, 美国更是以国法的形式——“宅地法”, 把公有土地赠给在土地上耕作5年以上、年满21岁的个人或一家之主的形式, 从而将土地发放给真正需要土地的人, 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得以在农村广泛的建立和进一步巩固。而我国自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 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 虽然, 近几年出现了少量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但我国农场仍然是以国家农场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农垦区的生产经营经营单位和经营模式。根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0年我国国有农场有1807个, 从业人数为330.7万人, 耕地面积为5989.3千公顷, 占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总人口数4122.49万人的8.02%。, 为我国耕地面积总额的5.51%。与我国农户实行人均承包经营以来人均耕地仅2.1市亩, 国有农场占有的耕地面积是相当巨大的。而与1990年美国就已实现平均每一牧场农业用地高达2798.4市亩相比, 我国农场化的经营规模相当小, 规模化程度水平很低。

其次, 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角度来分析。虽然, 中美两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在农业的市场运作化和商品化上具有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发展商品化农业,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 农产品的商品率仍然比较低, 而美国的农业市场早已实现高度商业化水平。

最后, 从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在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关系上, 早期的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公用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如道路交通系统和教育文化用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沟通系统,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在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 美国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对农业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 而“有形的手”主要是依靠钱, 而不是强制性政策的手段。因此, 为农业经济的稳定提供了一定保障。而从我国建国以来, 中国的道路一直是“农业扶持工业”, 中国的人均耕地不仅远远少于美国, 而且农业必须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改革开放的到来并没有缩小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 反而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直到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才鲜明地提出和确立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此外, 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早已建立并得以完善, 而我国在农村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仅起步晚, 发展程度也低, 发展也不够完善。

综上所述, 中美两国作为国际上的农业超级大国, 在国际上的农业市场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 两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差异很大, 在探讨美国农场成功经验对我国农场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时候, 不能忽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两国之间的差异。

二、农场式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 展的利与弊

农场式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既有利又有弊。

(一) 有利方面

第一, 农场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实现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聚集效应, 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 取得规模化效益,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第二, 农场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实现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随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体系的实施,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真正意义上的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 农场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实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反过来, 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又能加大农场的资金吸引能力, 加大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吸引,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农场机械化的实现。

第四, 农场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

第五, 农场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目前的城乡“二元化”结构,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实现。

(二) 不利方面

第一, 农业比较收益低, 农户单独种植那几亩土地难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本不能实现致富, 农户要么主动外出打工, 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他人耕种;要么自己继续耕种, 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来承包更多的土地, 扩大规模, 但是现在土地承包要支付的租金越来越高, 农户自身积累有限, 一时支付如此高昂的租金实在困难, 而工商资本则相对自如, 这就导致一些农户即使想继续从事农业, 也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状, 挤出效应明显。

第二, 土地流转规模不定, 存在隐忧。当前情况下, 不管是发展家庭农场还是工商资本下乡租用农户土地, 对土地承包面积大小均没有一个确定的上限和相应的审核标准。虽说土地的集中种植、经营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但是规模过大也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农户或企业的管理能力不强, 不能有效发挥土地的效益, 又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不仅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高, 而且有可能损害农户的切身利益。

总的来说, 农场式发展无论是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还是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的。

三、对我国农场发展的借鉴

任何一国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 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既要考虑到农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又要结合该国的实际国情。因此, 在借鉴美国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时, 必须掌握一个原则——实事求是, 既立足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情, 也要取其发展成功的经验, 防止盲目的崇拜和生搬硬套经验理论。否则, 即便是在美国看起来适用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 若不能结合我国实际, 那么, 这些美国的经验也难以在我国取得良好成效。

(一) 政策和体制

完善农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产业政策的规范化和农场发展制度的优化。首先, 完善土地流转制, 逐步放宽对家庭农场和合伙农场用地的审批程序, 鼓励家庭农场和合伙农场生产模式的发展;其次, 加强我国农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兴修道路和水利工程、兴建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防洪抗灾能力, 另一方面, 也可以促进农场由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变。也只有将农场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 才能更好地使农场吸收资金、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更好的实现农场的规模化生产。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物质前提条件。最后, 完善农产品销售的法律法规制度, 坚持以市场这支“无形的手”为主导, 辅之以国家行政干预这支“有形的手”, 完善国家对农产品调控的法律法规制度。既有利于维护农场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也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上展开竞争, 从而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壮大家庭农场在我国农场经济领域的发展规模, 促进我国农场体系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二) 技术和人才

在农场推广机械化作业, 加强农产品和农用机械的科研技术研发工作, 加强农业种植等科研技术推广,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从业技术和技能。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之最, 得益于它有一套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邓小平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科技进程, 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一般先走重点发展机械学工程技术道路, 后走生物学工程技术道路, 如美国;另一种是人多地少的国家, 先走重点生物学工程技术道路, 后重点发展机械学工程技术道路, 如日本。综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情, 必然不能照搬美国农场的机械学为先的农场发展道路。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 首先, 建立一些如水利、平整土地等的硬件设施建设。其次, 我国地域不仅辽阔, 而且各地的地形地势、气候、降雨等情况不一, 因此, 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区域, 可以大面积的借鉴美国经验, 如东北平原等区域, 而在人多地少的区域可以先重点发展生物学工程技术的道路。最后, 随着我国在农业科研领域投资的加大, 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也就是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从而真正实现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和农场规模化生产。总之, 要实现我国农场式的生产模式, 就必须不断完善基于我国国情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

(三) 农业财政金融体系

首先, 加大对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上的财政投入, 不断提高农业上的补贴标准, 加大补贴金额的覆盖领域, 从而, 不断完善我国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其次,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的农业贷款机制, 从而真正发挥资本在农业发展上的市场化运作力量。最后, 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 真正意义上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利益。

(四)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生态破坏易, 恢复难的实情, 在对耕地进行开发的同时, 应该注重耕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因此, 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 在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基层农技推广上加大支持力度, 从而保证耕地资源在合理、有序、科学的基础上建成高标准的农田。

(五) 生产经营规模

采取国家农场为主, 鼓励家庭农场和合伙农场的发展。农场式生产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规模经济, 更好的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现。对于我国农场的发展, 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 结合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家庭承包体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在某些省份和地区, 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 也可以开办一些农业公司和企业, 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发挥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博文.国外家庭农场发展前经验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2) .

[2]李志远, 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给予的启示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9) .

[3]施良平.国有农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5]世界银行, 农业与农村发展[EB/OL].http://data.worldbank.org.cn/topic/agriculture-and-rural-development, 2013-5-18.

[6]丁声俊.农村合作制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23) .

篇7:中美文化产业发展对比分析及启示

一、中国文化产业现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与文化产品出口大国相比, 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低于平均水平, 处于弱势发展地位。纵观中国文化贸易总体,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呈现出这样几大特点。

首先, 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数量占每年总出口产品数量比重小, 这也就是贸易逆差的存在。与我国商品贸易长时间以来的顺差相对照的是, 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连续出现严重逆差。其次, 文化产品的出口结构较为单一, 产品与服务产业价值低廉。文化贸易产品结构方面, 娱乐游戏、体育器材等占文化产品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高低与创新性则被忽略。更不利于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是, 狭窄的文化贸易渠道和单一的营销手段。目前, 中国文化贸易大都选择低操作性强成效性的普通商业模式作为打入国际市场的渠道, 并且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产品方面, 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吸引力较弱。不得不强调的是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中国自主品牌的形象也是限制对外文化贸易的关键点。同时, 贸易市场的单一性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仍偏好于投放欧美市场, 其他地区市场开发程度欠佳。

总的来说,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发展势头良好, 但由于文化产品内容以及文化贸易结构、贸易方向均缺乏创新性, 并缺乏带有中国烙印的并被国际市场认可的自主创新品牌, 因此很难出现全面蓬勃的新态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在资金与知识产权等限制因素的影响下, 大多依赖低成本的引进。文化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环节缺乏具备先进知识与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 导致文化产业缺乏新鲜活力与生命力, 发展更新速度缓慢。综上因素,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开展并没有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加入WTO之后, 国外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大量的涌入国内市场,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直面国际市场抢夺大战。

二、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当今国际文化市场的不平衡性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文化产品出口强国, 垄断问题尤为显著。有着强大经济实力与政治后盾的它们将印有自己本国标记的文化产品, 略带扩张性的销售到世界上每一处。就美国来说, 文化产业已然成为美国经济产业的支柱, 其地位仅次于IT产业位居第二。它不仅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增长。

(一) 金融投资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美国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离不开促使其壮大的肥沃土壤, 即政府、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以及国内外直接与间接投资相结合, 使得文化产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完善的文化产业资本投资体制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撑。自1995以来, 多元化和分散化投资理论开始兴起于电影投资领域。在这一领域的结合应用, 吸引华尔街私人股本基金也于2004年加入其中, 加速了影视作品投资基金这一方式的发展与成熟。自2005以来, 索尼公司已经从Gun Hill Road收到37.5亿美元的投资, Legendary Pictures也成为华纳兄弟5亿美元的投资人。不仅如此, 股权、夹层融资, AAA级债券等也是美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多元化的重要成员。它们的共同作用激活推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壮大与文化贸易的蓬勃发展。

(二) 优秀的人才储备为文化产业运输活力

文化贸易领域内,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最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2011年, 开设有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专业的院校多达40余所。在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下, 一批具有文化产业贸易专业素养的人才作为美国文化产业新鲜的血液被投放到产业发展和文化贸易市场的前线, 让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时俱进, 走在时代前沿。文化产业是凝聚创新的朝阳产业, 一流的人才是其动力, 而美国率先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了人才培养。

(三) 美国文化产业的集群优势

美国学者波特 (Porter, 1998) 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发现, 一国的优势潜力产业具有一定的地理集聚现象。主要涵义集中于某个区域内的某一个特定产业中, 有着相同的分工与合作关联却也有着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 它们与其他与之相关联的组织机构, 凭借着纵横交错的密集网络关系, 个体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 我们称之为集聚效应。以美国好莱坞来说明, 它是全球影视、音乐的中, 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坐落在好莱坞, 这些日渐集聚的文化企业通过日常的合作与发展, 在相互邻近的区域内开展纵向分供方横向结合的工作, 提高分工与专业化水平, 形成好莱坞文化企业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以及外部效应。文化产业集群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样便有效规避了企业独自进行文化产业创新的问题, 号召集聚体内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 降低了其难度, 形成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由此可见, 文化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的少不了集群效应的推动力。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文化产业贸易应当透彻分析我方在国外文化市场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依托目前局势, 制订方案战略, 不断改革推陈出新, 让“中国创造”走向国际市场。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陆续提出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战略, 至今已进入第十四个年头。中国是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国, 我们肩负着将中国文化产品更深更广地推向世界的使命。合力将中国文化产业打造成优势支柱型产业, 加快国家资本积累, 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是否能发展为“文化出口大国”, 对于中国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 拓宽文化贸易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文化产业资本要素供给机制。积极学习借鉴美国文化产业多元化产业融资方式, 规避风险, 合理有效地进行文化资源的配置。另外, “版权抵押”以及其他担保方式大都占领融资市场。在这样的方式下, 贷款门槛较高, 使得中小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从而丧失一定的自主活性。资金是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健全融资市场体制、调动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 政府政策的加持和文化贸易的战略决策也至关重要。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制定过程中, 应该影视、音乐、出版物以及中国动漫作为文化产业重点, 进一步打入亚洲市场, 扩张其深度广度开放度, 制定好战略目标, 确定目标市场后做好市场细分, 了解并分析政策支持, 从而提高文化贸易战略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论的指导下寻求方法论。有重点地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 整体推进文化贸易以及其他贸易类型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 拓展文化贸易的营销渠道。营销渠道的选择、目标市场的定位以及营销战略的制订都是影响文化贸易营销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在制订营销计划、选择市场并分析产业结构了解产业政策的同时, 拓宽贸易渠道、拓宽贸易平台, 并且充分利用多元化营销渠道对于产品推广的优势。随着中国电子商务新渠道的发展, 营销力在这一渠道内具有较高活性, 对外文化贸易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新兴渠道并结合其他营销渠道, 做好产品推广, 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知名度。

最后, 大力培养文化贸易一流人才。既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现代产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缺乏。企业要想发展, 就少不了一流的人才, 就要大力培养一流的人才, 提升人才的国际认可度, 使其兼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利用优惠政策吸纳具有丰富知识理论、工作实践经历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国内外人才, 发挥领头羊的带头作用, 挖掘文化创意的创造力, 从而推动有实力的自主文化企业走向世界。

结语

2015年, 机遇与挑战并存。结合中国文化贸易的特点与前景, 借鉴其他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优秀经验, 利用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势文化资源, 挖掘文化产业创意, 加快文化产业改革步伐, 把握好时代机遇时机,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与时俱进才是中国文化产业壮大制胜的关键。对于有这样一个有着优良文化资源以及良好文化贸易发展态势的东方文化大国来说, 成为文化出口强国的梦想必定在不远的未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邓靖.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创新, 2012 (03)

[2]周国梁.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04)

篇8: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一)研究背景

从美国安然财务舞弊,中航油投机导致巨额亏损、到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不久前的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等典型案件的曝出,内部审计一次次向世人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5 年4 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全球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我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致辞中强调:内部审计应在组织机构治理中,肩负越来越重的使命,做国家法律的维护者、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推动者、绩效提升的促进者。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对这个日益壮大的“孩子”实施有效的控制,并让他继续茁壮成长,便成了摆在企业所有者和治理者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纵观古今中外,通用电气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GE的业务遍及世界100 多个国家,员工超30万。面对这个拥有百年历史并且不断发展的企业,管理者是如何做到对他的控制的呢?其关键在于内部审计。而且,审计给GE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通用的高管甚至宣称,内部审计带给公司的利益远比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多得多。

(二)研究意义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的内部审计是对会计记录和账项的审核,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规模和经营模式不断变化,同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和经济也在快速更新,市场状况越来越难以预料,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公司治理的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

现如今,企业面临何种的风险呢?COSO内部控制报告将其分为内、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毕竟与大环境相关,企业可能无法过多的加以预测和干预,相比之下,内部风险则更容易识别和管理,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降低风险和控制风险。

所以说,内部审计是有其必然性的。对风险的了解,防范和控制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内部审计就像是企业的私人医生,提供内部的,细致的服务,帮助企业监督、完善其控制环境,减少不作为或者是发生舞弊的可能性。

3.企业增值的助推

内审部门产生的价值也是突出的。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量化研究综述》一文中,笔者通过研究内审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并运用实际案例(如:内蒙国电,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以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此进行验证,论述内部审计能够为增加其价值。所以,内部审计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随时处于合适的状态,为企业增加有形或是无形的价值。

二、通用电气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一)通用电气概况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于1892 年创立,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多元化跨国公司。公司涉足六大业务领域:基础设施、消费者金融、商务金融、媒体娱乐、医疗与工业。目前,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员工超30万人次。

科技股中,通用电气历史市值是除微软之外的第二大市值股票,一度超5 800亿美元以上,交易最高突破6 000亿美元,可与微软及苹果媲美。

(二)通用电气的内部审计架构

1.一个目标

超越账本、深入业务。这是通用电气为审计署量身定制的工作目标。这一目标的设立使得GE在其经营状况、资金的使用等方面实现了很好的控制,监督着企业的日常运作,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也成为了企业内部审计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成功案例。

审计署的人员秉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原则,通过对战略、财务决策的事后评价,使每一项审查都可以对经营者的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审计署在公司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执行审计工作时,组织内部不得干预。审计署还可以向总部的第三把手直接报告,其意见和建议的权威得以彰显,被审计部门也更加配合审计署的审计工作。

2.两大板块

对下属企业财务部门的审计,以及对总公司一级的审计,这两大版块在“超越账簿、深入业务”的目标下共同构成了通用电气的内部审计。

3.三大特色

一是接受共同的会计标准和原则: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标准和原则,是企业上上下下,每一个财务部门必须坚持和遵守的。

二是双重报告原则:各子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不只是向本企业的负责人报告就可以草草了事,还需直接向总公司的财务副总裁报告。

三是多样化的管理审计:通用集团内部有着多种审计模式,如: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物资采购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审计、关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等等。

4.独特的审计过程

掌握和分析情况,参与审计工作全体人员的头脑风暴,思想的碰撞,经验与教训的分享,是审计署开展工作的第一步,而后,审计的目标才得以确立。接着,审计人员和负责人沟通,告知审计目标并了解相关情况情况,确定风险和重点审计的部分,实施审计程序,形成审计意见。而且,通用的审计全程依靠电脑,实行信息网络审计。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要对各类账务进行审计。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对每一笔数目的核对与核算这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为帮助公司完善商品服务与质量、合理开发公司的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他们更关注那些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很高的或是影响公司决策的所有重大方面。为了发现问题,审计人员审阅资料、实地观察、召开座谈会、询问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经行剖析,与相关人员交流沟通,最终,审计署全体成员形成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终点,被审计部门将方案得以落实,成为日常才是结束。

此外,因为通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公司,且多元化程度高,所以,除了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经行审计,审计署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运营管理是否和总公司的战略、使命相一致进行考核,帮助下属部门或公司改善管理,整合资源,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推动整个通用的发展。

5.多元化的人员结构与管理

在GE,想进审计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审计人员原来所修读的专业它们并不看重,它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素质与能力。它们希望这些进入审计署的年轻人能够给部门带来新鲜与活力。于是,拥有各种各样学历背景,不同经历的年轻人,在审计署各施所长,进行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他们是公司的精英,是汗血宝马,专注、自制、创新、积极、乐于奉献就是他们的标签。

在他们当中,有财会方面的学历的大约占80%,有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占15%,剩下的小部分,是搞信息处理的。每年,只有几十名能够从几百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如愿加入审计署,并且,有相同数量的人员从审计署中走出来,加入到通用的各个集团,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大军中。通过这项举措,GE的员工不断给自己充电,在其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同时帮助发现并解决经营中的问题,整个GE也就犹如一潭活水,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有数据显示,在通用,很多管理人员有审计工作的经历,公司13位高管,22位董事(高管、董事有部分重合)中,有7 位从事过财务管理工作,有3位曾在审计署工作过(凯斯·谢林、约翰·赖斯、普尼特·马哈詹)。

(三)通用电气内部审计述评

有人说,通用是不按常理出牌,审计署甚至有点越俎代庖。审计本是归属于财务性质的活动,抢走了管理者该做的工作。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激,身为企业的一员,我们都应该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多为企业着想。职工是雇员,也是企业的主人,在这个提倡全员参与的时代,企业各部门、各个体一起努力,才能走的更远,更好!更何况,作为守护企业健康的私人医生——审计署,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发展也是其职责所在。

深入到公司每一个角落的GE公司内部审计,让通用的效益得到提高,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负责公司内部审计的上千名拥有丰富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分散在美国总部和全球各区域总部,全年不停地在各分支机构审计,监督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运转。他们就像是守卫着通用这座巨大帝国的骑士,帮助管理者实现对公司的掌控,审查每一个经营决策,监督着每一笔资金的运作,让这座城堡即使在面对全球的经济动荡,经百年风雨,却至今仍巍然屹立。拥有专业的态度与基础,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的责任感。通用电气审计署的员工们,实现了自己的认识价值,也造就了GE这个强大的帝国。

通用电气历经百年,能走到今天,获得如此大的发展,在业界取得很高的地位,和他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三、中美企业内部审计对比探析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特点

在我国,国家审计起源很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记载,在宋代“审计”一词就已经被正式使用。但内审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在我国成立审计署,颁布了针对国有企业以及行政机关拟定条条法规,基本确立了国内的内审制度之后,才有了法律依据。199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才基本上奠定其在法律上的地位。所以说,中国的内部审计,其实是在国际法律法规的推动下产生,完善的。

关于内部审计,我国的学者对于其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派。一方坚持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的本质。内审的出现是为受托责任的履行保驾护航。另一方则将经济掌控作为其本质。内部审计,是管理权的延续。

中国的内部审计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设立阶段(1982~1983):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舟大地,也给了内部审计带来了破土而生的力量。为了更好迎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挑战,1982年,宪法经过修订,提出在我国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署依法构设立。1983 年,《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指出下属单位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设置审计职员,实行监督。不久,内审机构应运而生。

依附阶段(1985~2002):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如同一个孩提,还只能依附于国家审计而存在。1985 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出台,规定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此时的内部审计,其服务群体大多是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发挥审查财政收支、维护法纪的作用。

独立阶段(2003至今):

跟随者中国加入WTO的脚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内部审计迎来了新的春天。2003 年,出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表明,内部审计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主要服务对象不再是企业以外的国家审计机关,而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是真正的内向型服务,推动风险管理。这一阶段,正是企业内审从诞生、发展的时段,内部审计开始评价内控,发现问题,完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成长。

(二)美国企业内部审计特点

美国在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与实践上,其实,应该是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4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正式成立,制定《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规范审计的职权和范畴。1978年,《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界定。美国著名内部审计学家劳伦斯·B·索耶也重点强调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内部审计体系日趋完善。审计的范围、形式也有巨变。从财产安全,到合规合法,再到内部控制评价,资源利用,不断贴合企业发展,与时代同进步。

美国的审计已发展过百年,其审计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制度的建立、事业的兴起、企业内审的发展。

审计制度的建立:1887 年,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基的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成立。1896年,美国首个执业会计师事务所开业,成为美国审计制度创立的标志。但由于该阶段企业发展尚不成熟,普遍规模较小,无需外部会计师的参与,资本家自行安排成审计工作。少部分大企业也只是定期到下属公司查账,称作巡回审计。巡回审计也被称为内部审计的萌芽。这一阶段,也叫目标内向审计。

审计事业的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大量出现,需要外部会计师帮助完成审查工作。证交所规定上市公司必须经过执业会计师审查,提供带审计报告的报表。从此,美国审计制度有法可依,也推翻了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向审计。

企业内审的发展:美国企业不断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很多企业对管理经营活动、内控评价与实施产生疑问,要求企业建立综合的监督机构,评价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而这种新形势,也是对传统报表审计的否定。

(三)中美两国企业内部审计对比述评

通过对两国企业内部审计并结合前一节的文献综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中美两国的内部审计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由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而催生出审计,管理者为了加深对企业认识,提高经营效率而对内审越加关注。而且,都经历了从依附国家审计的存在到渐渐独立于国家审计,与国家审计、外部审计形成三足鼎立、共同发展。而且、从美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中国虽起步较晚,但若能不断创新,学他人之长,再结合实践,定能日趋完善,甚至更好。

2.从对审计的认识来看,我国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并不重视。国内的企业对内部审计主要以财务为主,看重监督职能。但美国企业强调通过内审促进经营效率,提高资源利用。

3.从审计起到的作用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发现经营漏洞、降低企业风险。现代内部审计已经由原来的简单审查账务向审计企业的内控和经营管理发展。范围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生产到经营再到管理,都是内审部门需要考虑的。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合法合规,各项目是否按计划有效实施,及时查漏补缺,规范管理,完善内控,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二是保障财产安全,实施有效控制。通过对企业财产的日常或计划性审查,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疏漏,并由此引起部门和领导重视,促成各类解决办法的形成,保障财产安全。所有者也能全面了解经营管理,将企业紧握掌中。三是促进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审查,核算出相关的经济指标并与企业自身或同行业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经营效果。找出不足,分析原因,归纳总结,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美国的内审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作用,但中国大多仅限于审查,保障财产安全

4.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来看,中国的独立性较低,虽大部分企业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仍有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和其它部门合署。而且,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不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存在一定障碍,涉及的被审计部门会出现不予配合的情况。甚至有企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5.从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形式来看,中国的企业内部审计范围没有美国涉及的广,形式也较为单一。审计工作主要围绕查漏补缺的指导思想经行财务审计。但美国的审计,审计生产、销售、定价等方方面面。不仅关注财务审计,还注重在审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审计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6.从内部审计的发展程度来看,中国的发展较为落后。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而美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大多开始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审计,更为高效,及时。

四、完善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若干建议

对比中美两国企业内部审计,我国的发展尚不完善,还有很多不足。那么,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就需要我们去解决。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应该向发展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美国学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最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更好的完善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笔者将从国家、企业、审计人员三个角度,具体谈一谈,应该这么做?

(一)国家:高度重视、取长补短、完善制度

1.加大宣传普及、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从总体情况看来,企业的认知和关注都远远不够。因此,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凸显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让企业意识到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对企业内部审计做的好的企业提出表扬和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鼓励企业自觉的加入到内部审计的建设中来。

2.交流与创新,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我们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我们应该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实践中来,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3.加快内审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内部审计也需要有法律的保障。通过审计制度的法制建设,让法律为内审事业保驾护航。

(二)企业:提高地位、自我完善、与时俱进

1.加强重视,提高独立性。

企业应该认识其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能够帮助查漏补缺,完善日常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为企业增值。并单独设立部门,赋予一定的权利,提升其地位。对于不予配合的部门或个人提出批评或处分。

2.加强管理与培训。

选聘优秀人才(如:专业相关、审计工作经验丰富、有审计相关的海外交流经历、有管理、创新意识的人士等)参与审计工作。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培训交流,鼓励创新,增强审计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整个团队的素质。

3.促进内部审计多元化、数字化发展。

企业不仅仅停留在账目审计阶段,还应发展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关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等等。摒弃传统的事后审计,关注全程。此外,要紧跟时代发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审计,使审计更为及时、高效、有效的利用资源。

(三)审计人员:改变观念、提升素质

1.培养主人公意识,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加入这个企业,就应该树立主人公的意识,自觉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人生价值,与企业共成长。

2.提升个人素质,不断学习和创新。

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份子,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态度,丰富的经验,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勇气,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中美企业内部审计的对比研究,更加深入的学习到了相关知识。一方面感受到了美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博大精深,内部审计体系建立的日趋完善。另一方面了解到中国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做出的努力,也发现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提出建议。但愿虽起步较晚的中国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学习和创新,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的全面参与,能够厚积薄发,成为后起之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摘要: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审计工作遇到了许多新变化,新要求。审计事业的发展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大力推动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美国作为走在企业内部审计探索与实践道路上的领先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GE案例为引,结合中美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对相关文献的总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上一篇:电信装维班组管理制度下一篇:入境医疗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