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2024-05-23

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精选6篇)

篇1: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积极探索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会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中美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美国通过自己的摸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提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本文通过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积极探索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帮助大学生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这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就肩负了推进就业率的历史重任。就业指导的意旨理所当然地体现出“就业安置”思想。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而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一般称之为职业指导,其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Izl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把社会职业教育和指导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认知职业的方法与途径,了解职业对任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了解职业声望评价方法和职业功能教育,建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规划,选学专业和选修课程。

二、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

(一)就业指导历史比较

美国是就业指导的发源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就业指导所,1911年哈佛大学还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美国的职业指导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到了今天,已经处于成熟完善的国际化阶段。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则相对较晚,一些高校对其还不很重视。这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计划招生,统包统配。在这种计划体制下,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管理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校按照国家指令性计一划招生,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构成了一种政府行政主导型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影响下,政府的行政计划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处于从属地位,政府成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中介,学校与社会缺乏直接沟通的渠道,学校只负责培养,无须考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等,无须考虑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变成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也是在此时,高校才随之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活动。

现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背景一下,高校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毕业,进一步提高就业率,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才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摸索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

(二)就业指导机构及人员、设施比较

美国高校内部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由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美国高校对该机构的经费投人较多,宽裕的经费保证了指导中心具有先进的信息手段。在人员配备方面,除了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外,还配有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和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机构编制由学生的数量确定。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员配备就达40人,人员紧张时还聘用临时人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主要有收集和发布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和短期实习计划,编辑出版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报刊、杂志,组织招聘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组织校友会等。还要开设就业指导训练课程,作为计入学分的必修课。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毕业生就业引人竞争机制。全国各高校在原国家教委的要求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就业指导中心无论是在经费投、队伍建设、设备环境等方面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口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只是个附属机构,大部分挂靠在学生处,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地位不高,人员不足,经费很少。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单一,主要工作是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汇总并公布就业信息,组织供需洽谈活动等,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弱化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服务功能,更缺乏积极主动的市场开拓意识。就业指导作人员大都是从相关岗位临时抽调,专业化程度较低,习惯于“管”就业。从全国高校就业工作来看,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就业经费无保障、办公条件差、缺少就业专用场所等问题。

(三)就业指导对象、内容及形式比较

美国的就业指导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其就业指导全程化。从新生人学一直到毕业,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也包括已毕业的校友。从人学起,美国高校大学生就接受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得到帮助。进人高年级或毕业学,学生又可以获得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帮助。毕业后毕业生作为校友,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延续不断的服务。就业指导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开展求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和见习活动、为雇主来校招聘毕业生服务、举办校园招聘会等。

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多数是设置些选修课,或组织相关的报告会。就业内容简单,多是给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做好择业准备等。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还没有形成,且多是千篇一律的灌输方式,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美国就业指导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特别是随着1999年以来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工作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由此产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增长迅速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正是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严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也正因如此,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安置,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因为毕业生是贴着学校标签的的“特殊商品”,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招生及经济来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L作的意义,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从就业经费、机构编制上给予保证。

(二)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在学生刚人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教育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而不是仅仅对毕业班同学进行就业指导。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录用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所谓全员,就是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人士的热情参与。目前可做的工作包括:与校友建立联系网络,以沙龙或小组的形式分行业进行经验与信息分享;与用人单位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提供职业体验;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和部门主管定期进行演讲、咨询、模拟面试等。

(三)充实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实用,形式新颖多样。除了讲座、招聘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普遍,免费向学生提供的培训课程有规模、成系列。不仅坚持使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还大胆引用了工商管理和市场学的相关理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在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总之,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比分析,借鉴美国先进的就业指导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2: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还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利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依据国家政策,专科毕业生从去年开始,本科毕业生从今年开始,均要实现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因此,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由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是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以美国、加拿大为例,谈谈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概况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美国、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可以概括为:政府不包分配,学校指导服务,毕业生自由择业。政府除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吸收一部分人就业于政府机构及其所经营的企业、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部门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承担直接安置的义务。政府只是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来保障公民的就业权利和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例如:规定招聘时不得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每小时资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等等。但是,政府不包不等于没人管。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或团体为了给公民就业提供方便,在各地设立职业介绍所,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职业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是报纸,各地的报纸都有专门的版面用来刊登求职招聘广告,也有各种招聘信息报刊免费发放。各高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并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工作程序。就业供需双方在不受任何地区、部门限制的情况下,彼此自由选择。一旦达成意向,一般以合同的形式来规定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到期,如果双方愿意,就再签定延期合同。在合同到期之前.公司一般不得无故解雇员工,员工也不得随意离职。

(二)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职能。美国、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实行自由择业制度,高校并无为毕业生安置工作的义务。但是,由于竞争的需要,每所学校都想尽力使自己的毕业生找到好的职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多地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各方面的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因此,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常设一个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般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直接向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负责。就业指导中心的规模和人员配备,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来定。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要具备领导学、心理学、咨询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水平,并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来源:一是学校从学生学费中拨款;二是对学生的有偿服务收费;三是雇主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对学生的就业服务一般情况下是免费的,但对些消耗性用品则要收取成本费用。较充足的经费有力地保证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展。

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概括地说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了解需求信息,从而成功地就业。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机会和学习范围;帮助学生扮演好候选人角色;帮助学生获得最满意的工作机会。为完成这些任务,各高校就要加强职业咨询、就业咨询以及就业安置工作。职业咨询侧重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志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和个人品质以及渴望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我。就业咨询和就业安置侧重于帮助学生确定目标,拓宽生活及就业范围,为寻找工作或更远大的职业目标做准备,扮演好受雇候选人角色,以及从受教育环境向工作环境过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一是在校学生。不仅在学生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为其提供指导和服务,还要在其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要求指导人员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让学生懂得不能等到毕业时再去准备找工作。二是已毕业的校友。一方面已毕业的校友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就业机会和财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学校帮助解决学习、工作以及专业上的困难。三是雇主。花在雇主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获得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四是所在学校。指导人员有义务与学校其他部门一起做好教育工作,并同其进行职业需求等方面的交流,开拓本工作领域的市场。五是社会大众。必须尽最大努力在大众媒介、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机关中广为宣传促销,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断变化的雇主信息、工资水平等信息资料。掌握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途径。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前期指导和就业服务两部分。前期指导是为大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安排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确定专业兴趣,对照各种价值观及自己的专长为长远计划服务。二是就业咨询。在课程教育后许多学生愿意同就业指导人员单独会面进行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利用心理量表、职业兴趣库、计算机系统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三是模拟训练。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情景练习教会学生应聘面试的必要技能,学会书写求职简历,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求职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面试中以有效的方式表现自己。

就业服务主要是为毕业班学生和校友提供。主要方式有:一是组织校园招聘会,为学生与雇主供需见面提供机会。二是建立学生与雇主信息库,方便学生和雇主查询与联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包括专业、志愿、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等);雇主的需求信息(包括职位空缺及招聘条件,雇主单位简介及可能提供的报酬等)。三是提供学生信凭资料。为了让招聘者在短时间内能够评估每个应聘者的资料,学校为学生设计标准的信息表格。这种表格是信凭的基础,由学生本人填写,就业指导人员证实通过,然后再送交雇主。学生在表格中需书面说明愿意将自己的有关材料提供给招聘者,这样就回避了法律上的个人隐私问题。四是推荐预选与指导签约。就业指导中心将有关学生材料提供给雇主,允许雇主预选应聘候选人,通过预选的学生可以与雇主见面,这样可以提高面试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雇主按学生技能和“先来先签”两者结合考虑取舍。五是主动开展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发行有关的宣传印刷品,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服务。为了促使学生参加就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经常在校园刊物上发表一些就业指导文章。

二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逐步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已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前进。尽管我国的社会制度与美国、加拿大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律(如竞争、政府不包就业等)将具有共同性。因此,国外就业指导工作的某些方面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一)尽快转变工作方式和就业观念。美国、加拿大的高校学生就业,均属于自己应解决的问题。学生只能凭自身实力去争取和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事什么职业是由自己的能力和市场的供需状况决定的。因此,不等不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就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也不会大惊小怪,悲观消沉。对学校来说,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不是设法使学生躲过竞争,更没有“包”的思想,事实上也无法包。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还是学校都是以市场和竞争为前提来考虑就业间题。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形势下,就学校而言,我们要积极地转变工作方式—由毕业安置转为就业指导,学生要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由等待国家分配转变为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各高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向毕业生介绍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以及择业的程序和技巧,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间题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求学生“才先就业,再择业”,不放过任何就业的机会。要克服找“铁饭碗”的思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过程中,不要总是“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在一段时间内既无法确定就业单位,又十分担心找不到单位就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当然,同时也应要求毕业生增强法律意识,教育他们不能随便违约。就业合同一旦签订,就要履行。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到处签约,给学校和本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各类高校毕业生,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竞争,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二)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就业市场。美国、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交流和供需见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定期的大型校园招聘会,也有不定期的小型招聘活动;既有传统的书面信息交流和直接的面试,也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和网上招聘。特别是网络供求信息交流和招聘的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问题,就社会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要出台一些就业法规,完善就业市场,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以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真正全面实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户口和人事管理制度,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优。特别是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过程中,应着眼长远,要做到有形的就业市场(如校园招聘会)和无形的就业市场(如网上招聘)并举,优势互补,建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就业市场体系。尤其要着力抓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少走弯路,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上。

(三)重视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美国、加拿大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学校规模大小,也无论机构怎样精简,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美国、加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金水平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高校也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充分发挥院、系、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各高校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给予重点扶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新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美国、加拿大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他们把这项工作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来对待。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强调知识化、专业化。同时,非常重视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此相适应,部分高校开设有就业指导专业,并有就业指导硕士、博士点。

篇3: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已经建立了较为有效、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模式与美国自由择业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度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模式。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点的分析, 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不同, 探索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以促进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特征

1. 注重全程指导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四年中每一年都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 从一年级开始, 直至毕业, 贯穿大学整个阶段。例如, 为了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 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 在新生刚入学时, 就业指导部门就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及个性特征分析, 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外, 在不同的年级, 就业指导部门会同院系按计划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 如二年级的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就业信息采集分析、四年级面试训练等。

2. 采用测量工具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采用科学的各类职业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常用的职业测试工具包括自我定向探索 ( SDS) 、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量表 ( SCII) 、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 ( HV- PI) 、塞普尔工作观量表 ( WVI) 等。测试的后续工作包括: 提供各行业资料、求职技巧训练、解决心理障碍或压力和指引学生做出选择等。

3. 内容实用全面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全面, 如开设求职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进行小组训练和讲座以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还有择业环节面谈技巧、礼仪、求职信写作辅导; 职后心理调适辅导等。从大学一年级到毕业各年级有其阶段性的辅导重点, 实用性强, 学生易于接受。

4. 可雇用性训练融入课程

可雇用性 ( employability) 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通过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把对学生的可雇用性训练融入课程, 特别是对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 使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能够有优秀的表现。

5.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具有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大多具有咨询学、辅导学、高等教育学硕士以上学位, 还有就业顾问负责学生能力评估、心理测试、求职咨询等工作, 他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 其他工作人员至少是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都有相关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 设有中心负责人、就业主管、就业顾问、对外联络员、秘书等。

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够的专职和兼职人员, 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 200 左右。如麻省理工学院职业生涯办公室有专职人员29 名; 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有专职人员35 名; 斯坦福大学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心有专职人员18 人; 耶鲁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中心有专职人员21 名; 华盛顿大学就业中心有专职人员16 名。大学里的每个学院也都有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 如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有16 个全职的就业指导教师, 工学院有6 个全职、1 个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

二、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1. 就业指导课需进行改革

要加强就业指导课教材建设,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不应该千篇一律。不同的学校要从各自的现实情况出发, 结合自身实际, 根据学校的类型、特点进行不同特色的就业指导。各高校要打造教学团队, 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以引进行业一线专家授课, 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就业市场的需求。丰富和充实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 将可雇用性培养融入课程和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采取讲授、讲座、实践、考查、交流、模拟等多种形式, 增强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应注意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改思路, 发挥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 确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理念定位在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的一时性行为, 所以存在着“大一、大二不着急, 大三感觉来得及, 到了大四乱着急”的现状。对此, 要开展全程的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各高校应确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 从学生一入学就有计划、有意识、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和指导, 改变过去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只限于大四毕业生的情况, 而应面对所有的学生, 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 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指导, 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和目标, 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3.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一方面要从数量上配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量, 改变过去就业指导队伍主要由政工管理干部兼职和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另一方面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 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 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定期举办就业指导教师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到国外考察、进修和学习。要严格规范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 不能使认证考试流于形式。在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过程中, 除了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学习外, 还要帮助就业指导教师掌握科学的咨询方法和技巧, 不断提高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4. 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 社会实践本身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大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 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 同时, 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 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高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教学改革,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强化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生存发展能力, 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进步, 创造更多价值。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国家, 美国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 已经建立了较为有效、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文章着重分析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主要特征, 并从中透视其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比较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美

参考文献

[1]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9) :63-68.

[2]任志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8) :23-24.

[3]赵兰芳, 项中.论国外就业指导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129-130.

[4]汪霞, 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6) :31-35.

篇4: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我国高校还是国外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我国高校中,学生工作采取政治辅导员制度,主要由院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而在美国高校,与我国学生工作相对应的术语是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即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即学校承担的有关学生非学术性的或课堂外的工作。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与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先进经验,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更好发展。

一、管理理念的比较

1.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军政学校以及其他的一些培训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讲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主要模仿前苏联,管理理念上以社会本位为指导,管理方法上以封闭式集中管理为主,侧重对学生的“管”;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由封闭的集中式管理转向开放的综合式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从“管”学生向引导学生转变,从“管人”向“理事”转变。除了对学生行为纪律上的约束、控制和规范之外,还增加了对学生的服务。[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转变很少真正落实,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概念化,要求学生个人服从组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学校往往以“不出事”做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造成学生工作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基本趋同,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

在美国,从“替代父母制”到“学生人事服务”,从“学生服务”到“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都体现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贯穿的学生发展理论,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至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管理中把学生以独立个体和成年公民看待,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成长与发展着想,强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执行服务本身,而是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宗教教育,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其直接的承继关系而言,最早萌生于政治思想工作。由于两国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学生观和学生管理观迥然不同。[2]美国的教育氛围较为民主,师生关系平等;而我国高校则倾向于把学生看作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美国以“个人本位”作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服务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自由、平等、个性,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我国则主要以“集体本位”为价值取向,学生工作侧重于宏观的要求,强调“德育首位”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严密,不够完善,学生管理参与面不宽。

二、基本内容的比较

1.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强调一切为教学服务。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主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奖贷困补、招生就业、宿舍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开始强调学生工作中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功能方面。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工作干部“融党、政于一体,集教育、管理于一身”,从奖贷困补到思想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分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面对五花八门的繁杂事务,他们不仅要有“十八般武艺”,还要能够“各显神通”。重点工作不突出,导致“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没管到位。很多基层教师和辅导员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而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

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际学生事务协会认为,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课堂外的服务和项目,同时要重视学生事务与学术教育的互补。学生事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等教育应当在社区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独立自主的行为方式,强调学生自身的成长,学生事务就是为这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具体的工作实务层面主要是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信奉服务至上,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及学生事务自身管理四个方面。学生活动除协调指导学生社团和学生的自发活动外,还要组织大量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自治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教学辅助活动包括招生、注册、学术指导、专业定向和就业指导等。生活辅助活动则指食宿、新生定向、奖贷金发放、生活和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方面。

3.比较分析

就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及其管理的现有内容体系而言,美国的学生事务项目内容丰富、面面俱到,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够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服务,积极推出满足学生发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项目,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而我国学生工作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纪律和奖惩管理为主。就组成方面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中的注册管理、健康服务、新生入学教育等在我国高校中还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此外,即便是双方共同涵盖的一些项目,如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学生宿舍管理等,也存在着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上的差异。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相同目上的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差距。

三、管理模式的比较

1.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体制。在学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书记或副校长及各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学生工作的决策与部署,提出目标和任务;委员主要来自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等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其中学生工作处是主要的办事机构,承担日常的学生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和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生活管理由总务处或后勤公司负责;招生工作由招办或教务处负责。在院系一级则设立学生工作组,成员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负责基层学生工作。他们在工作上既受学生工作处(部)领导,又受院系党总支、行政机构的领导。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都是校院两级管理,是一种条块结合的网络体系。这是由于学生工作长期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又承担行政事务工作,因而形成了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几乎囊括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实际工作机构具有专门化特点,针对性较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通常分为招生、注册、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机构,其中一些机构还根据承担的任务,进一步设立分支机构。学生办公室是学生事务工作中最庞杂的机构之一,常常分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和外国学生顾问办公室等。规模较大的学校住宿部门还会在一定区域内如宿舍楼和楼层设立管理岗位。随着学生校园生活的渐趋多样,一些大学会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学生事务方面增加服务项目,组建新的机构。如旧金山州立大学针对艾滋病、公共安全、预防性骚扰与性暴力、学生申诉等新事务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这些事务。[3]在美国的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学生事务负责人下辖若干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功能高度分化,并且直接面对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是一种多头并进的条状运行模式。

2.队伍建设

在我国,教育部规定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200。目前许多高校都基本上能达到标准。但是这支队伍的层次十分复杂:从专业上讲,由于我国还没有开设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相近专业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毕业生也较少,大部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及其他各个学科的毕业生;从学历层次上讲,大部分基层辅导员还是本科学历,具有硕士学历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使得现实中我国高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生事务管理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事实上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的强项在于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关注和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格、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上则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心理咨询方面,思政工作者就缺少有效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在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方面,他们也缺乏洞悉职场发展趋势、掌握丰富就业信息的本领。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政策导向等原因,他们中许多人只是将做学生工作作为一种“暂时经历”,而不是一种终身职业的选择。学生管理队伍内部长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很难实现专业化。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来源构成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区别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种职业方向。管理人员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员聘任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职位也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一般而言,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通常需要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这些管理人员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管理职位,还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专业性较强的机构。如学生顾问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其管理人员还要由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来担任。与之相对应,美国的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了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如“南加州大学高等教育博士的课程方案适应的职业领域首先是学生服务,哥伦比亚大学也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其为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就有12门”。[4]同时在全美范围内成立了学生事务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推行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四、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应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优势有批判性地继承,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工作效率不高。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理论,并结合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先进经验,对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1.高校学生管理应体现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权利,彰显人本管理

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做得比较成功,成为了校园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关键是他们“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这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只把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看待,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要。例如强调外在条件的困难,在设施建设上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造成学生生活或学习上的不便利。实际有些情况完全不是经费的问题,而是来自管理理念与服务意识的偏差。由此可见,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利益出发,自始至终贯穿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通过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以期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和设立各种学生事务服务项目时,都要使其有助于尽快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坚持“以学生为管理者主体”,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导,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适度分权。

2.以垂直条状式管理为主创新学生管理格局,实现学生工作部门和机构专业化分工

目前的党政合一、条状块管理构架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其原因一方面是这种体制把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容易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推诿、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等弊病;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事务的办理和管理都合在一起,使得管理部门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办理学生事务上,而在真正的管理方面投入的力量相当有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为便于工作的开展,往往把学生事务性的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必要将学生事务性管理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这不仅使两者能够独立地、专业化地研究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面向全校的新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运作的专业化水平。

3.加速学生工作及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主要是思政工作者。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思想的管理、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距离实现有效的学生事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在管理专业化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管理专业化正是有效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力保障。当下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使学生事务管理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对它加以专门研究和开发。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应把辅导员明确定位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引路人。其中应把思想教育者的角色放在首位,并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的岗位应划分为多个方向,并由不同的辅导员从事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如设置心理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做到专职专责。[5]

值得欣慰的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许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都设立了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置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此提升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真正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3]马泽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特点与启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6).

篇5: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原文出处】山东教育科研【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208【分 类 号】G31【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0302【 标 题】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 作 者】李如密/张金泉【作者简介】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教授;

张金泉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摘 要 题】域外教育【 正 文】

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学校教育加以比较,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的积淀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至深。下面我们将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于竞争的理解三个方面对中美社会文化中对于创造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比较。

(一)关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

1.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论文百事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本土上兴起了实用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学派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创业、开拓局面的要求,提倡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阶级观念,极力宣扬个人发展和获取“效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由于这一思想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以致迅速风靡资本主义各国,对美国社会更是影响至深。列宁曾评论说:“在最初的美国哲学,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注:《列宁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实用主义思想发展到今天,可简单地概括为这样三个原则:“(1)效用至上原则;(2)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事情的实效,在判定事情发展变化的优劣时,更多的是看它的结果,以“有用即真理”为指导思想。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地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更是一直鼓励它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和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即认为阴阳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离的,既无联系,更不会相互转化,这强调的是一种僵化、孤立的思想。这种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衍生物就是“对权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本”,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国人仍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书本,认为书本写的就是不变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对“大家”的言语观点过分地敬畏,“某某人说”成了我们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为忧矣!

综观两种哲学思想,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效用和变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则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对立的传统哲学思想必然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

1.美国社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社会公民都应有与人不同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的信条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提倡个性的社会文化必然推动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青少年的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美国的青少年勇于独出心裁的表现自我,也使得他们习惯于用那种“毫不受约束”的思维来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2.中国社会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最初是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提出来的。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孔子又曰:“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后来,“中庸”的思想也扩充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领域。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发展为两个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为人原则。然而它们共同强调的就是内敛以自保,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的态度。

“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个性的张扬,强调个人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则要求人们满足、安于现状,收敛个性以求得社会的认可。正如某学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的动机。”(注:张忠仁、苑景亮:《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会对“竞争”的理解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完善自身、开拓进取、谋求创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美国是一个富于竞争和提倡竞争的社会,失业、破产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这种社会压力迫使美国人不得不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选择。然而我国社会中关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思想在今天依然还有它的市场,这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进取心,抑制了人们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家庭观念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长对儿童发展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倾向。“有人对儿童在学校里造成不及格的原因作过研究,这种研究表明家长的重要性。”(注:《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153)下面我们将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为的认同三个角度对中美家庭的观念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关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

1、美国家庭在儿童独立意识培养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地负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美国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预儿童在生活中所做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选择,并在儿童作出决定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做,让儿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自觉中适用了卢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其次,美国的父母还认识到,儿童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还体现在物质的独立上。因而美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培养其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诸如洗碗、送报等方式自己赚钱,并独立支配这笔“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渐发展起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

2.在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问题上,许多中国父母往往背道而驰。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制”的作风,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长幼有序”就是针对儿童而来的,它的存在就决定了我国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父辈和子辈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附关系。这种“长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获得了新的“释义”,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行为——父母的选择便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银行”。这样以来,儿童从小到大始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附性。

从决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负责,是一种独立地、主动地思考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它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探究;而对父母的服从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它极易养成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

(二)关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国家庭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每一个很小的进步都会受到他们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做出选择并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不会轻易地灰心沮丧。

2.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却常常使儿童面对自卑。

首先,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其次,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创造。

(三)关于探索行为的认同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中美两国父母对儿童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美国父母对儿童所作的种种探索行为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儿童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儿童自己所进行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

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时的活动数量和种类上就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种富有冒险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与之“失之交臂”。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儿童培养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必然培养出不同品质的“人才”,正所谓?木直中绳,róu@①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劝学》)。下面我们将从教育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中美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比较。

(一)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

1.重视个性化和学生兴趣的美国学校教育理念。

首先,美国学校的教学环境极为宽松,孩子们整天生活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排位通常采用“U”型排位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互相讨论,也可以随便走动,这里没有死板的教条。课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的互相提问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则在这种提问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此外,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隐私,不公布成绩,也不排名。这样,美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少有压力,便于他们个人天性的充分展开。其次,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美国学生一入校,便得到学校据学生不同情况安排的课程表。“初中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约占50%”(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学生上课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自觉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学习的主动。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

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已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一切都在客观上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积极性,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

(二)关于课堂教学

1.重实践、重创造的美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面,美国学校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不要求死记硬背;课后作业一般很少且题目灵活,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无论是课上,还是作业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思维或特殊的能力就会得到奖励。

2.重知识、重灌输的中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中国的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创新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的教学完全瞄向了应试。教师教的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里面充满了需要死记硬背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脱离社会实际、古板的知识,却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医学家访美时,和美国的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为最好的学生,相异、相反,更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而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学生,所以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的几点启示

在上述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容,它们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便是笔者在综合比较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特别是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得到的关于我国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点启示。

(一)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启示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协调努力。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民主宽松、倡导个性发展的大环境;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区也要积极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来自家庭观念方面的启示

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

1.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特征:(1)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2)思维活动表现出发散性,也就是能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思维的灵活性,能从相同、相近、相异、相反诸般方式处理问题,宜正则正,宜反则反;(4)有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对事物易形成新颖的观念;(5)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常伴随较为鲜明的个性;(6)智商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要求中等以上;(7)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有明显的创造意识、创造意愿、渴望创造,以创造为乐。

2.在认识了创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培养创造能力需要这样的知识:(1)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知识方面要求逻辑上有必然的联系,前后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这样的知识必然有利于逻辑思维和流畅观念的形成;(2)这些知识应是以某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而这个框架要靠精确的知识来填充,这无疑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展开,保证思维结果的精确性;(3)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中应隐含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将其被动思考转化为习惯的主动思考,所以学习材料要善于“设疑”;(4)知识应广博、多样以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众所周知,思考的视角越宽,解答的途径就越广。当然,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广、博呢?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编制教材是个很好的尝试,小专题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绍,学生一旦对某一专题感兴趣,完全可以求助图书馆或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学习,以满足其好奇心,充实其求知心,开启其创造心!(5)此外,课程知识材料中应穿插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的榜样性材料,所谓“点将不如激将”。

3.配合课程知识的变化,教学亦应做出相应的改革:(1)笔者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之一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关键之二就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所以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真正的予孩子以“民主”,特别是“反驳”的权利;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或师生的相互讨论。(2)在提供平等、民主和时间的同时,要善于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创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探索过程,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加深的“疑难”解决中方能得到锻炼,它需要一种挑战性。(3)在具体问题处理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以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模式”得到充分的训练,进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宜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师生共同“探讨”的时间,但笔者认为“学生小组自由探讨”的方法成效不大,实践证明它要远远逊色于“师生共同讨论”。在这一模式下,“个别学习”也就提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以弥补知识量不足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概括的认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努力,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还是学校教育。而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宽松气氛”的营造。

字库未存字注释:

篇6: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一、美国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特点

1.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

美国高水平大学颇具世界一流高校的代表性, 其财务报表也相对较为全面。本文选择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4所美国研究型大学, 1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分析和研究其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特征。其中耶鲁、杜克2所私立大学及亚利桑那公立大学的财务报表是按照教育成本的对象支出和功能支出两个维度进行统计的, 密歇根公立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的财务报表是按一种维度功能支出统计的。

耶鲁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 是一所私立的研究型大学。其2003-2004年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如表1所示。从功能支出的角度来看:耶鲁大学教学成本支出占29%, 在成本结构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科研成本支出占20%, 居第二位。从对象支出角度来看, 工资是最大的支出占46%, 员工福利为13%, 工资和福利支出占耶鲁大学总成本的59%, 超过了同期美国高校人力支出的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2003-2004耶鲁大学财务年度报告

杜克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杜克大学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一所私立高等学府。杜克大学常以其研究成果和学术革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2004、2005两年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如表2所示。在教育成本结构功能支出中, 教学支出仍是杜克大学的最高比例, 分别为18.5%和18%;科研成本支出与教学成本支出比例较为接近, 是杜克大学的第二大成本支出项目, 2004科研成本约占16%、2005科研成本约占17%。需要指出的是, 杜克大学的医学中心享誉世界, 所以从功能支出角度,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成本支出占学校成本结构近50%, 其教育成本结构反映了杜克大学的办学特色。从成本结构对象支出的角度来看, 2004、2005年杜克大学教育成本结构中工资支出比例分别为46%和44%, 如包括福利则分别为55%和54%。同耶鲁大学一样, 人力成本支出也是杜克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最高比例, 可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

数据来源:2004-2005美国杜克大学财务报告

亚利桑那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亚利桑那大学作为美国领先的公立大学成立于1885年。2006年该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功能支出和对象支出如表3所示。在对象支出中工资福利成本占该校总成本支出比例为66%, 教学及学术的支持为32%, 科研及公共服务为33%, 管理及后勤为11%, 学生服务及奖学金为5%, 校办企业为10%, 折旧为7%, 可见工资福利和教学支出仍占最高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其科研成本的支出超过教学成本的支出, 主要是亚利桑那大学是获美国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的全美10所高校之一, 用于本科生的教育科研。这充分说明美国大学的主导功能 (教学、科研或服务社会) 在学校教育成本结构支出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即该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其成本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数据来源:2006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财务年度报告

密歇根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密歇根大学创建于1817年, 是美国10所公立大学之一, 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研究性大学之一。密歇根大学财务报表的统计分成含健康系统与不含健康系统支出两种, 健康系统主要是指大学的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相关支出。其2002-2005年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如表4所示。2002-200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总体情况是非常稳定的, 4年中只有个别的项目支出比例变动幅度在1%左右。除医疗服务支出外, 教学成本的支出仍占最大比例, 科研是仅次于教学的第二大成本。2002-2005年教学支出成本维持在17%左右, 科研占13%-14%, 公共服务约占2%, 教学和学术支持约占9%, 医疗服务约占45%, 损耗约占6%, 奖学金约占2%。这与前面3所美国大学的成本结构比例情况相似。可见, 世界一流大学无论是公立和私立的研究性大学, 教学和科研都是教育成本结构支出的最高比例。

数据来源:2002-2005美国密歇根大学财务报告

2. 美国教学型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

例如,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857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建立。这所至今已有152年历史的著名大学共有23个分校, 是目前美国最大和著名的高等教育系统。该州的法律规定,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是教学型大学, 其财务统计报表是按功能支出统计的。23个分校教育成本结构总体概况如表5所示。在2000-2006年的7年间,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变化基本是稳定的, 期间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教学成本投入呈下降的趋势, 2006年比2000年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 (表明美国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下降) 。总体上讲, 表5有4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教学成本支出是加州州立大学最大的比例, 为38%-45%之间;二是加州州立大学的科研支出比例最少, 7年来没有超过1%, 这也体现了加州州立大学为教学型大学的特点, 与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相比, 其科研成本的支出比例反差非常大;三是管理成本支出比例是11%-16%左右, 但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该大学关注提高管理的效益, 降低管理成本;四是加州州立大学的成本结构中奖学金支出7年间的变化较大, 最高的是2005年比2000年高出5.14个百分点, 翻了一倍多, 说明加州州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资助投入。再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 创立于1965年, 其教育成本比例结构的对象支出如表6所示。在2000-2002年圣贝纳迪分校成本结构对象支出中, 员工的工资从2000-2001, 2001-2002两个财年来看已接近70%, 第二个财年计划比第一个财年员工工资成本支出比例还要高, 2000-2001财年工资的比例为65%, 员工福利为10%, 2001-2002财年员工工资比例为67%, 员工福利为13%。从圣贝纳迪分校的成本结构支出对象的角度来看,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成本的主要比例仍是人力成本的投入。

数据来源:2000-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财务报告

数据来源:2002年-2003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博那迪分校财年报告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分析

笔者参考有关高校成本研究经验, 对国内高校采用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来替代成本支出比例结构, 并将获取的高校样本资料分成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 (非985高校) 及财经类教学型大学3种情况进行层次比较分析。其中“985工程”高校样本14所, “211工程”高校样本16所和一般财经类教学型院校样本14所。

1.“985工程”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 2005年高校成本结构的总体变化和成本结构二级指标变化情况。总的趋势是14所“985工程”高校的公用成本高于人力成本, 只有东南大学人力成本与公用成本相同。“985工程”高校人力成本和公用成本比例基本差不多, 虽有差异但不是非常明显, 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影响的;在成本结构的二级指标方面, 除奖贷助学金外, 其他指标有较大的差异, 尤其是工资和公务业务费差异比较大;此外个别高校的修缮成本比例较高。说明“985工程”高校间的成本结构差异主要来自成本结构二级指标的影响。

2.“211工程”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分析。

表8所显示的是“211工程”而非“985工程”高校的样本资料。从总体上来看, 2005年“211工程”高校人力成本与公用成本的差异非常大, 且人力成本与公用成本的变化呈不稳定的变化趋势, 不同“211工程”高校其人力成本与公用成本的差异也较大;成本结构的二级指标中工资和公务业务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比较稳定的是奖贷助学金、社保及修缮成本, 这点与“985工程”高校比较相似。

数据来源:2005年上海市教科院高校财务统计报表

3. 教学型高校教育成本投入比例结构分析。

笔者选取了全国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14所, 也可以称为教学型大学。此类高校基本上是办本科教育的历史不是很长, 并且基本上也是新升本的院校。

从表9可以看出, 总体上教学型高校成本结构之间变化差异不同, 个别差异较大的是天津的两所高校。人力成本与公用成本比例在各财经类高校间的差异很大, 2005年各教学型高校总体上成本结构处于稳定状态, 差异也体现在一级和二级的成本指标上。说明教学型的高校由于建校的历史较短, 成本投入的情况根据各高校发展的自身实际情况在变化。

综上所述, 不同层次高校其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有差异。“985工程”高校的教育成本结构在一级指标上比较稳定, 但公用成本高于人力成本;“211工程”高校的成本结构略有差异, 但总体的发展趋势相同, 公用成本逐渐高于人力成本;教学型高校之间的成本结构差异较大, 其成本结构没有整体的趋势走向, 与新建本科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启示

1. 高校的成本结构要体现其办学的特色。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其成本结构比例的特点都充分体现了办学的定位和功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其教学成本与科研成本比例接近, 而教学型高校, 教学成本是其总成本的最大支出, 远远超出其科研成本的支出比例。这一特征在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结构中体现得并不明显, 虽然我们不能将中美高校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 但还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2. 提高人力成本支出比例, 加快高校内涵发展。美国4所研究型大学的工资与福利成本在其成本结构中均占据着最大比例, 平均支出比例为58%。根据笔者收集的样本高校数据统计均值显示, 加拿大样本高校工资福利比例平均为65%;澳大利亚高校工资福利比例平均为65%左右。国际高校经验表明,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2005年上海市教科院高校财务统计报表

3. 加大对教学的投入, 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从美国样本高校分析可知, 教学成本支出在美国教学型高校成本结构中占据着最高比例。根据笔者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OECD主要成员国其生均教学成本支出平均比例在70%左右。可见教学成本的支出无论对什么类型的高校来讲, 都是基础性的。我国高校的统计报表与国际高校不统一, 虽然不能直接比较, 但我国的公用成本是反映教学活动及其教学运行成本的, 近年来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 逐渐完善我国高校的预算体制。美国高校的预算体制较为成熟, 从收集的资料和样本分析的情况可知, 美国高校的财务报告比较成熟和完整, 这些都是构成美国高校成本结构比稳定的基础。我国教育成本的预算起步较晚, 应加快我国高校预算体系建立。在美国的大学经费成本结构统计中, 都把固定资产的折旧纳入经常费成本的统计中, 这样的成本统计更具有成本的含义, 更能够反映学校总成本的内涵。

数据来源:2005年上海市教科院高校财务统计报表

5. 重视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对于高校招收和培养高水平学生十分重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奖学金在教育成本支出比例中占3%, 这是吸引高水平学生的一项重要举措。2005年美国4所世界一流大学对学生资助的直接成本则占经常费总成本的4%, 虽然一流大学在生源的招收上都很有吸引力, 但还是非常注重学生资助成本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近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学生的资助成本比例, 从5%增长到10%左右。同我国相比, 10年来成本投入最稳定的就是奖学金, 这点值得我们思考。

摘要: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同时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存在着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比较美中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特征的同时, 可以寻求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问题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比例结构

参考文献

[1]沈友娣.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模式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2 (12) .

[2]李勇, 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03) .

上一篇:学习十八大精神记录下一篇:全民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