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文化对比

2024-05-06

中美俄文化对比(共8篇)

篇1:中美俄文化对比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文化对比 2014级 工管3班 马继静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三个国家,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三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文化,却有共同的未来展望。

一、文化的对比。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 ,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1] 就传统文化而言,纵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方面,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在恋爱婚姻方面: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性格上来说,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在中国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是我,不断的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

而对于俄罗斯人,大都对其的印象都是文明、素质高、修养高。由于历史的因素、战争的磨难、多民族的荣格,使其对祖国二字的概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更加的崇尚自由、讨厌强权和约束。俄罗斯是欧洲大 国,同时又是亚洲大国。尽管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欧洲,但从其政治文化传统来看,恐怕更接近于东方文化类型。俄国信奉希腊正教&东正教。希腊正教属基督教文化类型。正是这同一类型的宗教文化和地域相连的原因使俄罗斯吸收了大量的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文明成就,扩大和加强了它同欧 洲国家的交往,比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更容易步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这是与中国文化类型的明显不同之处。[2] 就现代文化而言,中国较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 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从文化上看它也正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在文化转型 时期对传统文化往往并存着三种力量: 即文化的保守主义派、文化的自由主义派和文化的激进主义派。在文化转型时期,这三种力量并存于同一框架中,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文化以及社会前进的重要契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不同历史情况下, 它们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3] 经过不同时期的洗礼,时代的考验,我国传承优秀传统,同时又抛弃不好的一面。比如,近代以来,我们慢慢抛弃了男尊女卑,女子裹脚等旧思想,到现在迎来的是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同样在礼仪方面,我国抛弃“三书六礼”、“三拜九叩”和跪拜这些繁杂的礼节,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尊重的握手礼,这也和当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礼仪相似。当今世界文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互相影响,尤其是我们国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发展和壮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美俄的文化差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传统文化方面。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是美国、俄罗斯等国所不能表达的,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二、全球化面面观。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中、美、俄国这些大国就能决定的,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文化全球化的肯定论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统一论 ,一种是多元论。统一论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认为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与互动决定了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更加趋同。而文化全球化的多元论认为 ,全球文化的发展 ,过去未能、今后也不可能是单元化的、一个中心的 ,而必然是多元的、多中心的。文化多元论认为全球文化是混杂文化。[4]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断展开的过程,在当代,文化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5]文化全球化发展有了一定的表现,比如:在美国华盛顿,有专门为华人建设的唐人街;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中,从里面的故事情节,场景设置,再到各个人物形态都是来自中国;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开幕式2007年3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并致辞;同样,在中国,牛仔裤、肯德基等随处可见,人们更是喜欢在电影院观赏好莱坞大作;在中国东北,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各国还互相派遣留学生;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表现多多。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互联网、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乃至超级商场、专卖店等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性表现。[6]这些都是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的现状。三、二十年后的展望。

随着现在世界经济,世界各国的文化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越来越小,文化全球化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人类感情、思想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在创造自身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也创造自身的精神、情感世界。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情感等精神活动方而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能够相互交流、交融的特质,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地方。惟有如此,人类才能够相通而不产生隔阂。文化全球化在这一意义上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7]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乐观论与悲观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有多元文化协同才是未来文化全球化的图景。多元文化协同共荣 ,这是文化全球化的前景 ,是世界和谐的根本保证 ,也是和谐世界的重要表现。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就建立在对全球多元文化协同共荣前景的认识基础上。[8]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提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二十年后,世界各国文化繁荣,中国、美国、俄罗斯将会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之间访问也会增多,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秀文化,同时每个国家还会保持自己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不会因为全球化而千篇一律。相反,世界文化会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繁荣,世界各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繁荣,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04):8-12.[2]历史文化,关系影响.关于中俄历史文化对两国关系影响问题的思考[J].机构设置.[3]汤一介.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J].江淮论坛, 1994(6):10-17.[4]李丹.文化全球化的前景与和谐世界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1):105-111.[5]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03):140-143.[6]李宗桂.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4-6.[7]钱中文.文化全球化的展望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 2002(3):4-6.[8]李丹.文化全球化的前景与和谐世界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1):105-111.

篇2:中美俄文化对比

吃穿住用行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时代的的必须需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离开这些。这其屮吃又排在首位,即饮食。吃什么、怎么吃,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屮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就成为两国民族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中俄民族的“饮”差异

(一)酒文化。酒,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促进友谊,调节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始于商周,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中国人饮酒讲究尽兴,中国人爱以酒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并且,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喝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喝酒比较讲究下酒菜,讲究荤素搭配,凉热兼顾。在酒宴上,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话,之后 就开始第一轮敬酒,主人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即所谓“先干为敬”,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敬酒时,一般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的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因此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俄罗斯人通过喝酒来取暖,伏特加(водка)一词源自俄语“水”(вода),有“生命之水”的意思。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不过,同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浅尝辄止、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啜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伏特加成为了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必备品,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二)茶文化。茶,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饮品之一。茶文化有着悠 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茶成为了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爱好。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闻名,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种繁多。中国人喜欢喝清新淡雅的绿茶,用沸水冲泡,香气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别是紫砂壶一类精美的茶具,充分体现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风。

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 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与中国人不同,俄罗斯人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俄罗斯人喝红茶喜欢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等用茶炊引用。展现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在俄罗斯,茶炊是不可缺少的饮茶器具,有“无茶炊不能算饮茶”的说法。

二、中俄民族的“食”差异 从“食”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形成了中俄两种不同的“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肉和 水果等。中国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招待客人往往是一桌丰盛的菜肴方见主人的热情及对客人的重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道菜便诠释了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例如,四喜丸子、东坡肉、龙风呈祥等。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与时代、地域、技法及喜好程度等划分开来。例如在中国比较闻名的各大菜系之分。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食物种类要比中国少,俄罗斯人的主要饮食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虽然俄罗斯的传统美食不如中国一样精致,但是热情好客一点不比中国弱,招待客人都是一桌丰盛的菜肴。俄国菜肴的命名方法通常是直白明了,说明原料即可,很少会运用修辞手段。例如炸鸡、腌黄瓜、熏香肠等等,但是在粗犷、随便的背后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篇3: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1、中俄新年节日比较

在俄罗斯人看来,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节期是1月1日。但以前不是这样,最初俄罗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1日庆祝,会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1699年,彼得大帝下令把新年定到每年的1月1日庆祝,并命令人们用柏树、枞树等树装饰房屋。之后,枞树成为了新年重要的标志。1930年, 新年被定为全国法定节日。为了庆祝新年,俄罗斯人会早早地置办新年食品,如水果、马铃薯、蜜饯等,采购松树、枞树或云杉。在他们看来,装饰新年枞树是件大事,所以,常常会全家人一起动手用枞树装饰房子。新年的庆祝中当然少不了严寒老爷爷和他的孙女雪姑娘。在新年来临之际,他们会背着一大口袋礼物,以便赠送人们新年礼物,向人们祝贺新年。在午夜12点钟,克里姆林宫的大自鸣钟会传出响亮的钟声,电视机和收音机将把这个钟声传遍全国,此刻,举国欢庆,人们都举杯祝福,相互祝贺。

丰盛的晚餐也是庆祝新年的必需品,俄罗斯人认为,新年要吃得好,来年才能吃饱;新年要着新装,一年将不愁穿; 除夕若不痛快,全年都将倒霉。这也反映了俄罗斯人新年讲究吃好,穿好,玩好的传统风俗习惯。

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期限是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结束。

过年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把屋子打扫的非常干净,被叫做“扫尘”。家庭主妇还要置办好年货,包括过年食物,新年衣服。其中鱼是新年必不可少的食品,要知道在汉语里, “鱼”和“余”是谐音,为祈求连年有余,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鱼就成了新年独特的食品。中国新年讲究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亲人早早就计划好何时乘何种交通工具方能准时回家,以便和家人共度春节。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就会贴上春联,挂好年画,贴好福字。除夕,中国人喜欢一家人围在一个桌子上吃年夜饭,饭后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期间,不管大人,小孩都会走亲访友,俗称“串门”。 所以,拜年是中国传统新年的特点之一,为新年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俄罗斯的新年和中国的新年都凸显了家人的大团聚而营造的一种祥和和快乐的气氛。但中国春节更多的表达了人们浓厚的思亲情节,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而俄罗斯新年带有宗教色彩,更多地展现了人们向上帝祈求恩赐以求来年幸福平安的心愿。

2、中俄三八妇女节比较

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的节日,又称为妇女节、三八节、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争取和平、发展的节日,在每年的3月8日那天庆祝。俄罗斯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要知道三八妇女节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日,给人们希望和生机。 在俄罗斯人看来,三八节不仅是单一的女性节日,还是母亲节、情人节、儿童节。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节日里发现自己的地位。在俄罗斯,三八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全国统一放假一天。按照俄罗斯的习俗,男人在三八节前夕应主动向亲朋好友中的女士给以问候,还要送给身边的女性礼物。女职工在公司还会拿到三八奖金,巧克力等礼物,甚至有的上司还自己掏钱买礼物送给所有女性手下。三八那天, 一家人在自己家里或饭店聚餐的也很多,而且在那天,家里的女性不做任何家务活,男性承担起做饭,打扫家务等的活儿。俄罗斯记者曾报道,三八节那天,连5岁小孩都懂得给异性同伴送礼物,从此可见,“三八节”在俄罗斯已深入人心。

中国在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妇女节”。虽然中国妇女没有像西方国家的妇女那样为自己的权利做过长久的斗争,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被赋予了同男人一样的权益,男女各占半边天,同时,三八节也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不仅与男人同工同酬,中国妇女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统计,家中经济大权大多都由女士掌控。而且,在各级领导岗位都有女性,中国妇女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俄罗斯人相比,中国人对三八妇女节不是很重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三八妇女节那天女职工有半天的假期。 不容乐观的是,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工作女性在三八节那天没有假期,照常工作。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妇女节的关注程度不高,中国女性对维护自己的休息权利和正当权益的意识不高。

二、结语

篇4:中俄文化对比

关键词:中俄;文化对比;多元

文化虽然是多元的,属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但总是相对而具体的存在,因此在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中,我们总能找到世代相传、且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一切的文化因素。俄罗斯和中国是领土接壤的邻国,现在的两国是互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越来特多,是世界上两支重要的力量。而且,两国在历史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其中包括20世纪两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俄罗斯和中国在文化结构上仍是存在很大差异,不论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习惯亦或是样貌都有区别。包含着东方和西方元素的俄罗斯在历史上一直在纠结将来的路是往“东”走还是往“西”走,而中国始终处于东方。

一、自然

每一个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在俄罗斯的文学史中,俄罗斯人一直在亲近自然并且将其再现到文学作品中。除了将自身融入大自然、赞美自然的歌手和画家外,几乎大多数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和诗人也成了这样的歌手和画家,例如普希金、叶赛宁等。森林,和处与自然怀抱中的乡村、庄园,“母亲大地”“母亲河”都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呈现。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宗教国家,不论是以前的多神教亦或是现在的东正教中,都有着对自然的崇拜。俄罗斯人对于自然、对于森林有着非常亲切美好的感情。因为跟中国相比,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一的俄罗斯自古是地广人稀,遍布森林,渔猎占俄罗斯人的生活重心,所以有人也称俄罗斯为“森林民族”。

而中国的文化是起源于大江大河的,是世界有名的的农业大国,农业以及养畜业代表的是中国典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结合。这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性格:封建中央集权,顺应自然,中庸,安土,守己,重地缘和血缘,重伦理道德,但是缺乏宗教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因此,中国的文学史也是大多于此相关。

二、宗教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被广泛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相信神的存在,不再有信仰,或者是干脆将自己作为信仰。但是,过去的人们可不懂这些,在未知的事物面前或是无助时总是要为自己找个信仰的。中国曾盛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等。信徒们祭拜的是佛、孔子、老子,自己的祖先,还有各路神灵,这是一种敬仰,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当然,还有部分对神鬼的畏惧。像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们,他们也是信徒,信佛或是以圣贤们为师。但是宗教很少参与到实际政治中,皇帝还是最大的那个人,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俄罗斯的东正教及基督教的教徒们心中的上帝、耶稣,是顶着神圣光圈的圣人,宗教信仰和相关的祭祀的宗教意义也远比中国正式和重要。甚至在宗教最盛行时,国王的任免是要教皇同意的。在经历了苏联废除宗教的时期后,也就是现在,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影响在逐年回升。连总统就职典礼时,也会邀请东正教大牧首等作为贵宾。在中国,一个中国人嘴上一说“去拜拜”,其他中国人立马就能明白,这个人估计是遇上事儿了,得去拜拜佛、求求神灵,以求消灾或是祈福。自然,大多数人求消的灾或是祈的福都是现世的,更加现实和世俗,需要了、用得着了就去拜拜。而东正教所代表的基督教的教徒们去教堂干嘛呢?是寻求救赎的,因为自己身上的原罪,认为受苦是天定的,不应反抗,且更多的是超越世俗道德的、精神上的、祈求来世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两个国家最为基础的文化大环境。

三、文学与艺术

中俄的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对比,在整体上是类似于中西方之间的区别的。像是我们知道,中国除了政治上正式的史书以及元、明开始兴盛的叙事文学体裁(戏剧、小说)外,作为主流的诗词歌赋抒情多于叙事,虽然相关具体的事件或是内容不易弄清,但是重在表现情感的作品却仍在深深的感染着读者。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西方的虽然也是诗,却更多的是叙事长诗,情节丰富多彩,富有戏剧性。像是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说到抒情,不得不说爱情这个主题。但是除了《诗经》中一部分相当直白和真挚的爱情诗外,中国的诗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少见竭力表达爱情、男女情感的诗,即使有,也是含蓄而隐晦的,受着礼教伦理道德的限制。更多的是君臣、忧民、友情、自身命运。但是西方就不同了,多以爱情表现人的心理、人伦、宗教等等,因此描写的爱情更加自然、纯粹和热情奔放。像是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所留下的800多首诗中,爱情诗占了主要部分。此外,俄罗斯人及其中的作家们有悲剧情结,这些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还有部分电影作品中有所反应,目的是以悲剧来启迪人心;而中国人更乐观,凡事喜欢往好处想,更多的是喜欢并追求欢喜、圆满的结局。

与文学作品相似的是艺术的比较。中学的美术教材上有两幅俄罗斯画家的画很是令人深刻。一副是列维坦的《秋天》,另一幅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刚开始看时,只觉得风景美,女郎漂亮,画的真实,别的感觉就没了,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画这种画。后来,慢慢学习才明白,画家追求的是颜色、光影,追求再现程度的模仿,追求客观存在,而不是中国画的写意抒情和传神,要的是一种体会的味道。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人们的审美是有所不同的。

四、习俗与饮食

与上面提到的相比,习俗和饮食是最能直接看出一个国家、民族和人的特点的方面。交际时,中国人是传统和谦恭的,俄罗斯人更加热情。汉语言中多礼貌客气用语,受称赞时,先自贬一下,用词文雅,俄罗斯人更注重个人,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自信。中国人喜代表吉祥顺利和成功幸福的数字六和九,俄罗斯人则偏爱圣数三和七。

一个中国人去俄罗斯的话,饮食文化的差异估计會让这个中国人好长时间无法适应。反之,我觉得俄罗斯人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中国的菜系众多,食材种类繁多,酸甜苦辣咸,尤其在请客或是节日家宴时,不仅要种类多、好吃,还要上档次。一般是先吃主食,最后是汤。而在俄罗斯,面包和土豆最常见也最重要,食物的特点是酸,烹饪的手法比较简单,待客时更重要的是礼节。一餐分三道菜:先汤,再是肉菜,最后是甜品。当然,在俄罗斯款待客人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漏掉面包这一主食。饭桌上的礼仪很重要。中国人讲究的是“尚左尊东”,对门坐的是主人,客人越尊贵坐的离主人越近,主人左手边的人一般地位比右边的高。而我们知道,在俄罗斯人更喜欢右边,而且男女多是交叉坐的,方便男士照顾女士。在饮品方面,俄罗斯最著名的是伏特加和克瓦斯,而中国闻名世界的茶。

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中俄文化的差异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随着年轻一代的逐渐成长起来,跨文化交际的越来越多,全球一体化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于不同的文化会了解的更加深入。文化差异虽然仍会存在,但是对于交流和理解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对于不同的文化会越来越包容和尊重。

参考文献:

[1]朱达秋.中俄文化比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

篇5: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篇6: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对比

摘要: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他们在发展的过程孕育出无数多的文化,同时也借助发展国的文化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其中在中国,以古典文化为文化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广告对企业的发展与销售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语言方面,突出“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喜庆”、“乐融融”等中国传统文字对消费者的感染力;从色彩上,采取大红、金色、古铜色等怀古色调,烘托出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气氛;从象征物上,选择红梅、水仙、威风锣鼓、剪纸、儿童、唐服等。在美国,可口可乐可以说是美国国家的历史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是其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象征,忠诚、险恶、友谊、欺骗、真理等等迷云蕴涵其中。可口可乐是“资本主义的精髓”,可口可乐在美国“胡萝卜+大棒”政策的掩护下,悄然进行着文化的扩张侵略。可口可乐每打进一个国家,第一步就是要找一个有经济实力、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名人做装瓶商。其推广的形式具有较强的侵略性。

关键词:可口可乐

古典文化

历史

广告 正文:

可口可乐作为一个世界上成功的公司,广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广告包含了较多的文化元素,他们通过广告来激发这些元素对人们的冲击,从而得到顾客的认可,进而提升自己公司的销售业绩,为公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国:

中国古典文化在新世纪里新经济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崛起。它对中国企业品牌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我们通过这种文化在社会表现出的形式和特色,探索性提出古典文化对品牌经营的指导作用。

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表现在一部电影之中,更多的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尤其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中国大地红灯高挂,充满了温暖之色,可口可乐今年又推出一题为“龙腾吉祥到,马跃欢乐多”的剪纸新年贺岁广告,主角“小阿福”依然延续去年可口可乐广告中中国民间的泥娃娃形象。去年,小阿福和全家一起喜贴对联,欢度春节,广告播出后,深受大众喜爱。

小阿福形象契合了近几年可口可乐推行的当地化策略,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化资源,焕发了品牌的活力,是可口可乐糅合国际品牌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良好例证。

众多的世界巨头企业不约而同地采取当地文化进行市场营销,除了这些企业发展战略所要求的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在新世纪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造成的,使得这些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世界巨头们纷纷抢鲜,充分利用古典文化对老百姓的巨大影响力大显品牌营销的身手。在语言方面,突出“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喜庆”、“乐融融”等中国传统文字对消费者的感染力;从色彩上,采取大红、金色、古铜色等怀古色调,烘托出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气氛;从象征物上,选择红梅、水仙、威风锣鼓、剪纸、儿童、唐服等传统形式,唤起中国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并且迎合南北各地消费者的情感需要,用浓浓的中国画式的笔墨描画出品牌的鲜明形象,映衬出品牌独有的强烈的亲和力。中国人历来就是讲感情的,这些强势品牌紧紧抓住这点,“讲情感、讲文化、讲服务”,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国:

在美国,有人曾用“上帝”,“国家”这样的圣词与可口可乐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现在,可口可乐显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是其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象征。

忠诚、险恶、友谊、欺骗、真理等等迷云蕴涵其中,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位个性极度鲜明并代表一个个时代的人物:发明家潘泊顿,独裁者坎德勒,智者伍德罗夫,等等。这些关键人物伴随着可口可乐发展和成长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的成长史:镀金时代,革新时代,爵士时代,二战时代,电视时代,激进时代,冷战时代……

作为一个几乎与美国历史一起发展的品牌,可口可乐同样也折射和反映着民主、独立、勾结、侵略、罪恶的因子,只是它更隐蔽,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侵蚀。

可口可乐公司的执行官曾直言不讳地说可口可乐是“资本主义的精髓”。从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史既是美国民众追求独立与民主的历程,同时更是一部权钱交易,充满欺诈、战争和侵略的历史。无疑,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者,可口可乐在美国的扩张过程中充当着文化先行者和侵蚀者的角色。

“二战”后,美国极力吹捧资本主义,可口可乐则在美国“胡萝卜+大棒”政策的掩护下,悄然进行着文化的扩张侵略。可口可乐每打进一个国家,第一步就是要找一个有经济实力、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名人做装瓶商。伴随着美国历任总统的各种努力并配合美国的强势外交,可口可乐公司所向披靡,从最开始的法国、日本等国家迅速进入了葡萄牙、埃及、也门、苏丹、前苏联和中国市场。当然,可乐文化的侵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刚开始进入这些国家时,都相应遭到了抵制。

1949到1950两年间,法国人担心本民族的文化很快会被美国同化,曾经将可口可乐作为一种改变下一代人的消费模式和意识形态的产品来进行抵制。在很多民族主义者看来,可口可乐的商标和文化是美国人骗钱行为的最恰当、最显著的标志。

结论:

1.中国古典文化在新世纪里新经济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崛起,对中国以及世界上较多的公司发展销售起到巨大作用。

2.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他们融入了美国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具有侵略性,充满欺诈性,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篇7:中美俄文化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3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4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8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9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11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2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14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1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6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7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18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9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22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2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24 英汉称呼语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25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26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28 离开“美国出品”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30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35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37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38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3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0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41 《麦琪的礼物》主题与写作手法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Cause of Tragedy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 43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4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45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46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47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 48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49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50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51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54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55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56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 59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61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63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64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65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67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69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71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72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74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75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78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81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82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83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84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86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8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88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90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 93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95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 9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An Analysis of F.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99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101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3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104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 106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08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110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合作原则”特点及社交功能 112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 114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16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17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19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21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22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123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25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26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128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30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 131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3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134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36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137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138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140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42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43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144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 145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46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48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49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150 浅析中英恭维语

151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5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 153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154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55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156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157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58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9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 160

161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62 怪,或不怪--《小镇畸人》中的主要人物解读

163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64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165 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

166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 167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68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9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70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71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7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73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74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75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176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77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178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179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80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 181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18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83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184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185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

18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87 教学设计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篇8:蛇在中俄文化中的语义对比分析

一、蛇在中俄成语俗语中的语义对比分析

(一) 俄语成语中“蛇”的语义分析

不同形状的“蛇”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古俄罗斯文化中, 把盘成一团的蛇作为谨慎、小心、健康的象征, 爬行中的蛇则预示着受到良心的谴责, 承受痛苦, 发生叛乱或者忘恩负义等。通过总结蛇在俄语成语中的表达含义我们不难发现, 蛇代表的正面评价意义正在逐渐转向负面意义。在人们的生活经历中, 由于蛇的生活习性和其外在形象, 保留在神话故事、谚语俗语和寓言故事中蛇的形象大多是阴险狡诈、忘恩负义、狡猾奸诈的负面形象, 例如:

1. Сколькозмеюнидержать, абедыотнеёждать.好心没好报

2. Коварный (хитрый) , какзмея.像蛇一样阴险 (狡猾)

3. Изиваться, какзмея.像蛇似的兜圈子, 耍滑头

4. Пригретьзмеюнагруди.胸暖僵蛇, 关爱忘恩负义的人

5. Змеюобойдёшься, аотклеветынеуйдёшь.躲得过蛇, 却躲不过诽谤

6. Прост, каксвинья, алукав, какзмей.呆傻如猪, 奸诈如蛇

7. Льстецподсловами, змейподцветами.舌下的献媚, 花下的毒蛇

8. Змея, подколодная.阴险毒辣之人

(二) 汉语成语中“蛇”的语义分析

在中国神话故事和作品中美丽、善良的白娘子, 人首蛇身始祖女娲都是蛇的化身, 还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都是以“蛇”的原型塑造的。蛇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象征着聪明、智慧、女性及繁殖力。虽然有美好的传说和神话, 但是由于蛇的形态和秉性, 人们对蛇仍然心怀芥蒂。蛇是十二生肖中唯一冷血的动物, 汉语中与蛇相关的成语俗语大多都带有贬义色彩, 但是在汉语成语俗语中蛇的语义要比在俄语成语俗语中丰富得多, 同时在新年祝福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蛇的正面评价语义的词语。

在汉语中同俄语一样有许多表示蛇的反面评价意义的成语俗语, 例如:

1. 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 比喻贪暴者;

2. 贪婪如大猪, 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3. 蛇蝎心肠:心肠像蛇蝎一样狠毒的, 形容人心很毒辣;

4. 佛口蛇心:拥有佛的嘴巴, 却有蛇的心肠, 比喻虽然说好好听, 但是却像蛇一样狠毒;

5. 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在汉语中还有很多表示蛇正面语义的成语, 例如:

6. 灵蛇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 后也比喻具有非凡的才能;

7.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 笔力劲健, 好似龙在飞腾, 蛇在游动;

在新年祝福中还有“银蛇喜迎春, 晴点龙飞去”、“珠还蛇舞来, 蛇舞升平世”这样表达对蛇年美好祝福的对联。从蛇在中俄成语中蕴涵的文化伴随寓意上看, 蛇在中国成语俗语中的语义要比在俄语丰富一些。

二、蛇在中俄民间作品中的语义对比分析

(一) 俄罗斯民间作品中“蛇”的语义分析

蛇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语义, 通过阅读我们即可找到其令人厌恶、凶狠狡诈的负面形象, 也可以找到对其聪慧睿智的正面褒奖, 同时也可以找到蛇用来形容事务细长、蜿蜒曲折、柔软灵活, 不含褒贬的中性语义表达色彩。

在俄罗斯民间创作中蛇妖 (змейГорыныч) 是一个重要的妖魔形象, 大多在搏斗的情节中出现, 正义的主人公会战胜蛇妖用来表达邪不胜正的思想。在俄罗斯童话中蛇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脑袋的多头怪兽, 有时会飞行。例如, “Прилетелзмей, началвитьсянадцарством.”“飞来一条蛇, 开始在沙皇头上盘旋。”“вдругвидят, вверстеотнихлетитзмей.”“突然看到在距离他们一俄里的地方有条蛇在飞。”除此之外, 在俄罗斯童话中蛇还是一种带火的动物:Летитнанеголютыйзмей, огнемпалит, смертьюгрозит.”“在他头上腾飞着一条蛇, 喷着火, 用死亡威胁他”, “Тутзмеяиспустилизсебяпламяогненное, хочетсжечьЦаревича”, “那里有条蛇喷着火苗想要烧死沙皇”。在俄罗斯童话喷火是蛇惯用的威胁手段, 有时会把充满激烈斗争的沙皇比喻成一条火蛇。

在俄罗斯童话中蛇还具有窃贼的形象。在许多童话故事中蛇会抢走主人公的母亲或者未婚妻, 专门盗窃妇女。在《叶戈里和奥利萨菲娅》 (ЕгорийиОлисафия) 中, 蛇将女人偷走之后, 主人公在营救女人时会遇到三条蛇, 经历三次磨难, 最后才能解救出被盗走的女人。由此可以看出在中俄文化中数字3具有重要的意义。俄罗斯许多民间创作包括宗教传说和宗教诗歌, 都是以主人公战胜蛇妖为题材, 表现主人公的勇敢、机智、正义, 可见在俄罗斯文化中战胜蛇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同时也赋予蛇邪恶、虚伪、凶狠的语义特征。

蛇除了具有反面语义评价, 在俄罗斯文化传统中也具有正面评价色彩, 在俄国人心目中蛇还是智慧的化身。 (Мудрыйкакзмей.像蛇一样智慧) 例如:

(1) Вкниге“Каконврачебнойнауки”авторписал, чтоуврачадолжныбытьглаза, какксокола, нежныедевичьируки, ондолженбытьмудром, какзмеяииметьбессрашноесердцельва.

在《医典》一书中作者写道, 医生应该具有像隼一样的眼睛, 有少女般柔嫩的纤手, 像蛇一样的睿智, 和一颗雄狮般无畏的心。

(二) 中国民间作品中“蛇”的语义分析

蛇在中国民间作品中的形象要比在俄罗斯民间作品中更加丰富, 既包含了正面评价意义的英雄人物形象, 也包含了反面的形象, 因此蛇的语义也就更加丰富。

在中国文化中,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三皇五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类对大自然了解甚少, 对蛇既崇拜又畏惧, 许多部落和氏族都用蛇作为图腾, 因此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蛇的民间创作。

许多有关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而这些神话中主人公都是人首蛇身。女娲被赋予蛇身的形象与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生殖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生命繁衍生息和永恒传递的象征。

除了女娲, 远古神话中黄帝、西王母等人物也都具有蛇的形象。根据统计, 在《山海经》中记录了138个与蛇形有关的人物, 由此可见祖先们对蛇的崇拜和敬畏。在这些神话中蛇大多具有繁衍生命、圣德、长寿的语义形象, 例如:

1.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 一日七十化, 其体如此, 谁所制匠而图之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无疑是创世女神。

2. 在《史记·补三皇本纪》谓伏羲:蛇身人首, 有圣德。伏羲在远古神话中是地位最高的男神。

三、结论

本文对蛇中俄文化中的表层词义和深层词义进行对比研究, 具体体现为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派生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对比。我们知道, 对于动物词蛇而言, 其原始指称意义对于各民族来说都是客观的、固定不变的, 而建立在语言共同体联想基础上的表层派生意义及深层文化内涵由于不同民族的自然、地理、民俗、宗教、审美价值等因素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由此可见, 要掌握言语交际中蛇的真正意义, 必须了解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 正确理解和掌握其表层派生意义。

参考文献

[1]КозловаТ.В.Идеографичеч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с назначениями животных[Z],Москва, 2001.

[2]КозловаТ.В.Семантика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с назначениями животных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М.Москва, 2003.

[3]袁俭伟.从惯用语看“蛇”俄语中的象征意义[J].俄语学习, 2010 (05) .

[4]张锐.俄汉语动物词文化予以对比[D].黑龙江大学, 2008.

[5]张晶.蛇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寓意[J].俄语学习, 2014 (02) .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的期末复习计划下一篇:网络版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网上申报工作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