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2024-05-05

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精选6篇)

篇1: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公开透明的监管策略和信息披露机制

实际上,FDA也不是完美无缺。近年来,FDA与制药企业之间的腐败案例被不断发现,甚至FDA2002年至2005年间的前局长莱斯特•克劳福德就因为腐败丑闻主动辞职,并最终被判处入狱服刑和罚款。克劳福德的腐败丑闻实际上并不严重,他在担任主管期间曾经要求软饮料企业重新标注其糖分含量,以满足美国公众知情权。而百事因为此前已经标注了糖分含量,所以在这一决定中获利。而克劳福德被检查机关发现在作出这一决定期间持有1400股百事股票和其他软饮料公司股票。因此被判内线交易获罪。其他相关指控的内容也多同于此。

但即便如此,FDA因为持续的此类丑闻而被奥巴马政府要求进一步拓展其公开性和透明性。以便于任何公民监督FDA的行为。从2010年开始,FDA已经公布了三期的公开透明性计划,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涉及FDA本身的运作,而第三期将把FDA监管食品和药品企业的流程公开。同时FDA根据美国的信息公开法,定期公布所有依据该法律向FDA请求信息公开的申请,并公布回答。以便监管。

巨额惩罚促进高效监管

企业对受害者提供弥补性赔偿,甚至还要被征收惩罚性赔偿

当然,一个有效的食品监管体系还必须有责任承担的机制。作为联邦机构,FDA不承担相关的民事赔偿起诉责任,但在FDA的支持下,美国人民依靠集体诉讼的法律手段,经常发起针对违规企业数以亿计美元的民事赔偿起诉。而这一惩罚性罚款机制则使得任何企业都面临极大的违法成本。

美国是基于判例的自然法系国家。法律允许法官在针对大规模制造产品的企业进行惩罚时,不仅要对诉讼对象提供弥补损失的赔偿,甚至还要被征收惩罚性赔偿。这一原则在1764年的英国法庭中即以确立。继承英国判例的美国法庭也持续运用这一原则。

FDA常上法庭当证人,企业对产品的所引起的损害有责任即可定罪

最近的案例是2005年,被暴在药物临床实验中造假的默克制药停止销售其名为“万络”的止痛药。而FDA也随即发表相关政策声明。在随后的集团诉讼赔偿中,FDA方面的证人和证词多次被控方律师引用。最终,默克制药被迫同意赔偿45亿美元的天价。以弥补其造假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

正是在这一机制下,一般企业的违法成本高涨。以至于被FDA发现含有未标明成分的花生可能导致人过敏的食品企业,都会主动召回产品,以避免集体诉讼。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甚至不需要证明生产企业是刻意造假,只需要证明其在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产品的所引起的损害有责任,则最终就可以处以惩罚性罚款。

美国的食品药品安全也曾有非常灰暗的过去,但正是有FDA这样的机构存在,在中国以保密配方“逍遥法外”的云南白药,在美国却不得不乖乖公布成分。

篇2: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批发贸易演变历程对现代批发贸易发展的启示全文如下: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批发贸易在整个市场交易流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批发贸易的演变历程,分析总结了不同时期批发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批发贸易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合我国批发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篇3:公平贸易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本文中所称的“公平贸易”采用的是2001 年FINE对其的权威定义:公平贸易是一种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贸易伙伴关系,它旨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确保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及生产者的权益(特别是南半球)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在交易关系中,公平交易运动倡导支持以下一般原则与做法:为经济弱势的生产者创造机会;商业关系的透明度及可责性;生产者的能力建构;公平价格(fair 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的付款;性别平等;健康安全的劳动条件;环境保护。这有别于国家政府层面所认识的公平贸易:针对这些不公平贸易而采取的反击措施。在WTO的制度下,公平贸易的反击措施是反倾销和反补贴。此外,还包括为抵消某项产品进口急剧增长并造成本国国内相关产业严重损害而采取的限制性保障措施。

公平贸易标签运动(Fairtrade Labelling),通常简称为“公平贸易”(Fairtrade),或在美国被称为“公平贸易认证”(Fair Trade Certified Mark),是一套认证的体系,用来让消费者辩识符合标准的商品。这个体系由一个订定标准的组织(FLO International)及一个认证组织(FLO-CERT)所监督,负责对生产者及交易者进行独立审计,以确保能符合标准。

无论是贴有“国际公平贸易认证标章”或“公平贸易认证标章”的产品,都必须通过FLO-CERT的检查,而且要来自受认证的生产者。农作物必需依照FLO International所设定的公平贸易标准来种植及收成,供应链也需受FLO-CERT的监督,以确保公平贸易产品的一致性。

公平贸易的认证不仅保障公平价格,同时也符合伦理消费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必需严守国际劳工组织的规范,禁止童工或奴工、保障安全的工作场所及组成工会的权利,以及严守联合国人权宪章。而一个公平的价格也包含了生产及促进社会发展的成本,同时能保护环境,除此之外,公平贸易认证系统也鼓励卖家及买家之间长期的商业关系,以及更透明的供应链。

公平贸易系统有许多商品种类,而且不断增加,如香蕉、蜂蜜、咖啡、柳丁、可可、棉花、新鲜水果及蔬菜、水果干、果汁、坚果、植物油、奎宁、米、香料、糖、茶及红酒。要销售公平贸易商品的公司,可以申请证照以使用公平贸易标章贴在那些符合公平贸易的商品上。

为了要补足公平贸易商品的认证体系,同时允许大多数的手工艺生产者能在世界商店以外的地方销售产品,国际公平贸易协会(IFAT)发行一个新的标章来认证组织(相对于FLO International的产品认证),这标章称为FTO Mark,它让消费者能指认全球己登记的公平贸易机构,同时也确保能实践一些如工作条件、薪资、童工及环境的标准。这标章称为FTO Mark,它让消费者、新旧的商业伙伴、政府及捐助者,首次提供了一种认定公平贸易组织(包括那些手工艺品生产者)的方式([公平贸易]组织政策标准的认识)。

二、公平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公平贸易里,一项很容易被发现的事实,就是它认为现在的全球贸易是“不公平的”,当人们在为公平贸易宣传的时候,通常是以个体经济的市场失灵、现有的商品危机及它对发展中国家生产者的冲击作为理由,以说明我们为何需要公平贸易。

国内有的学者把公平贸易看作是国家政府层面理解的公平贸易的一种贸易形式(程惠霞,2003),这是对公平贸易的工具化理解,与公平贸易所提倡的公平理念有所出入。虽然现在仍然在进行的公平贸易标签运动表面上也只是一种商品标准的推广,但是这里面所蕴含的国际贸易新理解却十分的深刻。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把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其中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占了极重的部分,FINE联盟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参加到国际贸易内,将慈善、公平理念加入到商业过程,并将消费者需求利用到改善国际贸易结构的范畴,这些都意味着公平贸易运动从最开始的南北对话的政治工具,从国际贸易中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协调器,逐渐自上而下演变为一场持续的、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并向着经济贸易理念改革方向演进。

公平贸易运动的倡议者仍未能合理解释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关系。首先体现为他们对自由贸易的理解并不全面。在其眼中,现存的贸易机制已然是自由贸易主导的,现存的国际贸易结构是因自由贸易造成的。自由贸易被理解为没有非市场力量影响的贸易,从而他们将公平贸易看作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调节机制。而实际上,现存的的贸易机制和国际贸易结构受来自国家层面的影响非常大:各国制定的“两反一保”政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对农产品的进入和输出产生极大影响,联合国主持的坎昆会议、香港会议、新加坡会议都是将农产品贸易政策作为重要议题,但都没有达成有突破性进展的共识。

与此同时,现在的公平贸易产品以农产品为主,但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与市场的供求价格原则决定了,像农产品这样的供求弹性都十分小的商品在市场上价格变化速度快、幅度大;更难以改变的像咖啡收购商等农产品收购寡头因掌控议价权而不断地压低农产品价格。在这样的条件下,虽然专门公平贸易咖啡的Caf Direct已经成为继雀巢、卡夫等的第五大咖啡收购商,但其影响范围依然有待加强,更不要说影响力不如咖啡、可可的农产品。因此,只要贸易条件受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带来的利益未能超越直接购买者(中间商)的压价利益,公平贸易就有影响市场交易效率的嫌疑。

从公平贸易的组织正规化来看,公平贸易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认证标准等未曾发展成熟是意料中事,但是有关的组织对此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像fair trade insti-tute、flo-cert、fairtrade.net等网站的成立不仅可以提高大众对公平贸易的认识程度,更是促进了学者就fair trade move ment这种新生事物的学术交流。这个做法体现了公平贸易的消费者推动理念,再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公平贸易组织可以从中汲取不断完善发展的养分。

从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来看,公平贸易运动与自由贸易并没有矛盾,反而是促进自由贸易深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贸易革命。哈耶克(F. A. Hayek)对贸易的判准是:没有一方遭受胁迫性权力的威吓(现实的或潜在的)。如果单以政府和商业的角色参与农产品及其它初级产品的世界贸易规则制定和监督,这些产品的在世界贸易市场的表现就忽视了其自然力影响因素(这里的自然力指自然界的生产性能力,来源于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自然力劳动价值论),也加大了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组织中的影响力剥削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可能性。暂时来说,公平贸易是由非政府组织推动的,其运作方式也与世界标准组织相差无几,但是其内在的公平理念赋予了它进入更高层级的可能性。不少国家对本国农产品大量补贴,对国外农产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跨国食品巨头对上下游的控制力畸高,这些都呼唤着新的国际贸易秩序,而公平贸易运动就在国际贸易秩序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起着弱势生产者保护伞的作用。它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同时也就不能说是第三种贸易模式(有别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现在的公平贸易还只能算是对全球化中弱势群体的补偿,而这种消费者推动的补偿也是要通过市场实现的。

三、公平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公平贸易被称作“消费者的良心革命”“、是全球化人性化的运动”,我们是否应该看清楚这里面的社会主义理想本质追求?中国的公社化当年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分配方式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动力。那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缺点?如果公平贸易按现在的发展势头继续前进,公平贸易可以带给中国农产品的物质利益是直接明显的,这主要集中于从价格上改善生产者状况,而其在农民协会中的分配是采取按劳分配的,这就改变了中国原来的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使得其更为人性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更有借鉴意义。因为与其他社会标准相比,公平贸易标准不只是一组生产和贸易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还包括进展性标准,体现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都规定了相应的最低标准和进展性标准。其中的进展性标准使得农业合作社形式的实施需要足够的组织与领导,这就提出了对协议合作的更高要求,只有不断促进产品进步和改善农民生活,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要求,否则就难以应对公平贸易组织三年一次的检查。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利用公平贸易组织的专家力量和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农业农民素质的一个机遇。而对溢价的协议使用是农民合作组织的民主权利体现,这又为我国的村民自治体系提供了参考。综上所述,产品标准有助于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并因此提高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份额,但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毕竟公平贸易组织影响力还有待加强,而中国农业也需要多层次的发展,不能单靠满足高端消费者需求而获得生存空间。比较而言,其一般标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可能更为巨大,因为其中的民主成分及组织制度都可以为中国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另外,在中国商务部———中国商品网上也有《“公平贸易”标识是进入欧美市场的跳板》这样一篇文章,证明了中国的正规机构也开始了对此的关注,希望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开始。

摘要:公平贸易运动是一场持续的、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其理念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多的发展,亦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与公益团体的关注。本文尝试探讨公平贸易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性,同时从中国农业的角度解读公平贸易的启示。

关键词:公平贸易,中国农业,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林、杨龙、吴本健、郭悠悠、徐建新、张化珍:借鉴国际公平贸易理念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互助贸易[J].中国农学通报,2011(20).

[2]杨淼淼、祁春节:公平贸易的国际经验对中国果业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

篇4: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新贸易理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国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发达国家之間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等。对此,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填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在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国际技术外溢等假设上,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观点。

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由于技术因素的引入,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这就解释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增,直到今天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的现象。

2.贸易构成和贸易量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许多产业内(如小汽车、机械、电子)等存在着大量贸易量,更有甚者,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快。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就总的贸易量而言,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产业间贸易量)和国家相对规模(决定产业内贸易量)共同决定了贸易量。

3.贸易利益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这种静态的贸易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相比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开展贸易后,全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提高。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本质上说,新贸易理论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优势原理,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新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争论的实质是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

二、新贸易理论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理论是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理论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尽管新贸易理论家一再强调“新贸易理论最初绝非是政策导向型的”,但新贸易理论却在理论上为贸易政策提供了支持。贸易理论家们和许多政府就借助新贸易理论所提供的分析工具或局部结论,努力寻找那些适合于不完全竞争的新的贸易政策。在这种努力中,最引人注目的和最具争议性的贸易政策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了。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J.A.Brander)、斯潘塞(B.J.Spencer)、克鲁格曼(P.R.Krugman)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自产生之初,就由于它为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提供理论依据而倍受关注。支持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利润转移的论点;另一个是外部经济的论点。

1.利润转移

利润转移论点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该论点主张政府通过关税和配额等进口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出口促进政策,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外国向本国转移利润为直接目的。其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二是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三是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有效手段。

2.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论点则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该论点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该厂商占有,因此,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总而言之,新贸易理论政策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研发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增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转移国外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三、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中国在对外贸易实践中一直主要采取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而新贸易理论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例如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战略性贸易保护”的问题。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不告诉我们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我们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如下:

1.重视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做为重点。

2.重视国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

3.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4.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吉昌:论新贸易理论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浙江学刊,2001.1

[2]宁冬莉: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问题,2004.8

[3]王建福:新贸易理论及其政策的适用.特区经济,2005.8

[4]徐栋霍俊卿: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启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1.6

[5]刘力:内撑外开: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

篇5: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启示 作者:徐 林 李福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很大冲击。究其原因,我国一直是按比较优势原理束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而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并没有比较优势。文章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泉论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能性,并在具体措施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农产品贸易;启示

[中图分类号]F72;F304

篇6: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

贸易自由化运动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自由贸易,但今天的贸易的确比以前自由了很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始,美国逐渐由主张“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转变,相应地,其对外贸易政策也由“多边主义”变为了“多轨制”,即“以多边主义为主,兼顾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且常常是以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全球多变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并借此增进美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中的贸易利益”。我们有必要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多边贸易体系的缔造者,多边贸易活动的受益者,要主动改变其所一贯奉行的多边主义贸易政策?又为什么要由多边贸易政策改变为多轨制贸易政策?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我们更好解美国贸易政策的取向和制定大有帮助,也对我国下一步的对外贸易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理解美国的贸易战略

研究美国的贸易政策,必须要了解美国的贸易战略,而美国的贸易战略又与其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并且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和贸易结构与发展状况。

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战略服从于其国家战略。美国的国家战略包括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和意识形态战略。老布什于1990年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世界新秩序。因此,一些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再次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皆因其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之所需。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却不是事情的本质。

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战略也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贸易有利于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整体战略。克林顿政府曾提出美国贸易战略的四大目标:一是旨在建立一个平整的运动场,消除国家中阻碍全球贸易的政策;二是签订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全球性部门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将来发动更广泛的多边贸易谈判;三是在劳工和国际问题上就国际合作的恰当行使达成国内或国际间共识;四是在与美国毗邻的三大地区――美洲、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通过签订与各地区相适应的地区协定和双边协定,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联系。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了美国贸易政策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即美国贸易政策的理想是实现全球的自由贸易,而实现其的务实手段就是多轨制的贸易政策。

长久以来,作为信奉市场经济的国家,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政策价值取向。但贸易自由化是一种理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很难达到。故而,美国将多边主义作为一个现实可行的政策目标,主导着全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可问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竞争力的衰弱和日本、德国及东亚的崛起,多边贸易谈判不仅进展困难,而且美国也从中获利甚微。这就决定了美国将多轨制作为其一项长期的.贸易政策。这样做既可以保证美国沿着其自由贸易的理念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美国为什么要改变贸易政策

1、内因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

美国之所以改变其单一的多边主义贸易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其贸易结构的变化。上,美国的贸易结构发生过两次结构性的变化,在1930年以前,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进行的基本上属于垂直贸易。相应地,在政策上,美国也采用“保护幼稚论”的贸易保护政策,1875―19间,当英国的平均关税为零的时候,美国的关税水平高达40%。

但是从1930年开始,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50%,这标志着美国进入现代贸易国家的行列,与欧洲国家开始了水平分工。从1930年到197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出口产品也集中在钢铁、汽车、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上。与此相应,这时的美国需要的是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保护幼稚工业的做法使得美国不仅幸运地避免了“荷兰病”的发生,而且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功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从1930年开始,美国放弃了保护主义,转而倡导自由贸易,并成为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领导者。

但从1970年起,在美国的出口结构中,消费品、资本品和高技术产品超过了50%,与此相伴的是制造业的“衰落”。衡量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相对价格,即我们认为竞争力是价格的函数,并且两者间呈现反向关系,如果出口产品的价格越高,则这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根据彼得・H・林德特(Peter H.LINDERT)的计算,以美国和日本为例,1956年日本与美国的钢铁价格比是1.2,而到了197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0.73。间,美国在钢铁行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汽车、纺织等行业。

2、外因是世界局势变动与贸易条件恶化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从此美国面对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比以往更加依赖于国际贸易,但是GATT的削弱、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和石油危机带来的滞涨与汇率波动都使美国的经济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处于冷战中的美国,在与苏联的力量对比中相对下降,伴随着欧洲的复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越来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自1971年以来美国的贸易条件开始恶化,其贸易账户也从1975年起开始出现逆差并持续扩大。

贸易条件恶化使整个国家的利润受到影响,出口衰退又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而此行业的工会力量往往又比较强大,在众议院中有许多代言人,故而更容易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倾向于保护主义。这也直接导致了从1974年开始,美国渐渐放弃了其纯粹多边主义的主张,转而向多轨制贸易政策转变。

三、美国为什么要实施多轨制的贸易政策

既然自由贸易已对美国不利,那美国为什么不放弃其多边主义的贸易主张而完全转向保护主义,为什么又要实现多轨制呢?这必须从多轨制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1、美国为什么不彻底放弃多边主义的自由贸易

首先必须要问,自由贸易损害了美国吗?,大师萨缪尔森在《美国经济展望》上发表了他人生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章――《在李嘉图、穆勒理论视野下,辨析当今主流经济学家所支持的全球化主张》,在该文中,萨翁详细论述了由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变动而导致美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的确使美国的福利有所下降,但即使那样,也比没有贸易时要好。换言之,自由贸易并没有损害美国的利益,尽管看起来现在美国的福利较之过去有所下降,可是如果搞纯粹的保护主义,结果只能更糟。而问题在于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会对一国内部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分配造成影响,即一部分人会从中获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遭受损失,实际收入降低的必然会反对自由贸易,从而形成保护主义集团。

2、美国为什么要搞单边主义

来源于实际的观察发现,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指向基本上是出于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需要,如、和纺织等。例如,对加拿大进口木材实施27%的惩罚关税;通过农产品补贴法案;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等。此外,单边主义有时也被用作为反恐斗争的需要,与国家安全战略和意识形态战略联系起来。

3、美国为什么搞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

双边主义政策和区域一体化战略作为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多边主义框架的重要补充。这是因为,第一,多边谈判进展极为艰难和缓慢,WTO现在有149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属性与利益诉求差异极大,国际多边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二,一旦自由贸易的主张有所松动,就很容易引起新一轮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经典的国际理论告诉我们,关税壁垒对大国的福利影响并不确定,所以美国很难确保各大国不会重操关税的大棒,同时,各种非关税壁垒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用双边主义战略去协调。第三,区域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因为,首先,上离得近的国家更容易发生贸易;其次,自由贸易区更容易产生规模效益,会带来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再次,这也是以为代表的水平分工兴起的必然和垂直分工的必要。

更进一步说,全球化浪潮促使我们思考贸易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传统理论都是建立在两国要素禀赋不同且不可流动基础上的。禀赋有差异,所以有交易,交易强化了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分工。可在全球化的今天,区域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素流动与贸易流动便可相互替代了。例如,加拿大90%的人居住在距离美国160KM范围内,NAFTA的建立可以使要素流动的大大降低,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福利。

四、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应该深入思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划分,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甚至建国60年的贸易发展历史做系统的梳理,且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政策和因素外,应更多地与我国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合起来,以求得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要素流动成本足够低,则传统的货物贸易必然面对巨大挑战。我国应该使用广义的对外贸易的概念,即包括国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文化贸易等在内的大贸易观念。

第三,分析美国情况发现,1930年代以前,虽然其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但却并未患上“荷兰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其原因大概是美国一方面由政府出力保护和培育幼稚工业,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事业。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警惕不会在全球分工的今天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

第四,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决策要更多地关注贸易条件的变化,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尽量降低只看表面现象对正确决策的干扰。

第五,我国需要制定清醒而明确的贸易战略,且将贸易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战略引领贸易战略,同时利用贸易战略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

第六,重视受到外贸冲击部门职工的利益。美国由于注意保护钢铁业、纺织业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从而使整个国家的福利曲线上移,因此保护了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丁・菲尔德斯坦: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

[2] Geza Feketekuty and Bruce Stokes,Trade Strategies for a New Era:Ensuring US Leadership in a Global Economy[R].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Inc,.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下一篇:期中考试前班会动员演讲稿与期中考试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