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启示

2023-05-22

第一篇: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启示

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反映,财务报告格式的好坏、质量的高低都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经济后果。美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从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也最严格,其会计实务体系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会计模式,对我国会计的影响之大是勿庸置疑的。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大量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类似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但是,国别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的差异,导致了我国财务报告与美国的一些区别。目前,会计正走向国际趋同化,而在这个趋同化过程中,美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美两个的财务报告进行比较研究,为我们下一步的会计国际趋同做好准备。

一财务报告格式的比较

(一)资产负债表的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表基本相同,一个重大的区别是美国规定资产负债表可以采用帐户式和报告式来编制和报告1;而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有公司、企业都必须采取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另外,我国资产负债表术语的使用过于标准化,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独特事项或适应独特的企业类型,而美国资产负债表的术语却是多样化的。再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还特别设立了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这两个资产负债表要素,这是我国会计准则所没有的。

(二)损益表的比较

从损益表的格式上看,中美基本相同,两者都将损益表项目分为两大部分,即营业利润部分和非营业利润部分,但其含义不同。我国的营业利润的范围比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美国的小,比如投资收益在美国属于营业利润,在我国属于非营业利润。在我国的损益表项目中,除计算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有一一对应的账户。美国损益表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无法直接从某一账户中找到,因其会计核算的账户是各取所需,灵活多样的,在编表时则按统一的项目分析填列。另外,我国损益表项目的规范性与美国相比更严格,美国只是从大类上规范损益表的项目,营业利润部分更是如此。填报收入时,可将销售收入和其他收入合并为一项,也可将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单列;在费用方面,不象我国严格划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而常常将销售费用和一般行政管理费用合并列示,将折旧费、利息费用单列,也有的将利息净收入单列,但对非营业部分却是严格的。

(三)现金流量表的比较

我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本上和美国相一致,区别是:美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而在实际应用中,间接法比较流行。因为直接法虽然更为合理,但需要改变企业的报告形式和披露企业实际现金流量的敏感信息,同时如果企业现金流动种类多、收支渠道错综复杂,采用直接法会很困难。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用直接法,并且只要求提供当年数据。此外,一些美国公司还会出具现金流量预测报告。

(四)财务报告附注的比较

我国财务报告的注释部分远不及美国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我国的注释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报表附注是主要的,其内容包括: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重大事件等,揭示方法主要是底注和旁注。而美国会计附注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其篇幅大多超过会计报表本身,包括会计政策的提示、报表中具体项目的补充说明、报表格式内难以反映的内容和业务情况等,对于违反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的事项,注释也要求予以揭示,而且揭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旁注、底注、括号、补充报表、附表和信息分析报告等。

二中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差异比较

(一)财务呈报法律规范的比较

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方面,美国主要是《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而我国主要除了《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原则性约束与规定外,还受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细则和财政部的会计准则的法律约束。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美国立法强调三方面内容:强制披露、强制审计、法律责任。美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均由三大体系构成: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审计准则体系2。在我国也强调强制披露、强制审计、法律责任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于法律责任中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民事赔偿责任未作规定,还有一些规定过于原则、抽象,不便于司法的具体操作。

在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FASB这样的民间机构,SEC则保留了对FASB所制定会计准则的监督权和否决权。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政府性机构——财政部。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执行的是财政部于20xx年1月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二)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

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从19世纪40年代起,美国证券界和会计界就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间经历了由禁止发布到鼓励但非强制性披露的政策演变过程,现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美国的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现象已非常普遍。我国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中还缺乏预测性信息的披露,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三)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是企业提供的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而又不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会计信息。表外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等。就目前我国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看,大部分是财务信息,这种不全面性的信息已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美国财务报告则充分利用了表外信息披露这种形式,将无法在报表内确认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然资源信息、难以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以及环境信息等等,通过表外披露进行报告,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得比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方便其进行决策。在美国,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的是能够报告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信息的报表,从这样的报表中他们能挑选出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三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中美比较

(一)中期财务报告理论比较国际上对中期财务报告(简称“中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方法:独立观、整体观和综合观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整体观,明确规定要把中期只看成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需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作判断的影响,有关费用需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在各中期期间进行分配。我国侧重于采用独立观,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在独立观下,中报的计量和财务报告(简称“年报”)一样,都应当基于合理的估计。中期终了,编制中报,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年报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有关费用进行均衡化。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关于对中报编报时间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上市公司应按季度编制中报,并向该委员会提供报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的报告期间,中报是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实务中,我国中报主要是指半年报和季报。关于中报内容的详略程度,美国只要求企业提供有限的财务资料,中期会计报表项目可详可略,报表附注可以简化,认为资料的及时性可以弥补资料细节的不足。鉴于详细披露信息需承担更多的成本,美国上市公司通常只提供最低限度的中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报中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会计报表一致。关于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美国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包括:本中期末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收益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现金流量表。如果管理当局认为提供上一会计可比期间末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季节性波动,则可以提供这样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可以提供离本中期末最近的几个月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在中报中,企业应当提供以下比较会计报表: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关于对中期会计政策变更披露的要求。对中期会计政策的变更,两国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美国规定,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的第一个中期内,则该变更的累积影响应包括在第一个中报的净收益中;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的第一个中期以外的期间,应将变更会计由变更之前的中报改用新的会计准则加以重报。当不能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也不能计算模拟金额时,可以忽略累积影响数和模拟金额,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采用新会计政策对各中期以及年初至今报表的每股净收益的影响数,并同时说明忽略累积影响数和模拟信息的理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指出,企业在中期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其中,在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的情况下,除非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否则企业应当对以前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涉及本会计内会计政策变更以前中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字的,也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会计政策在整个会计和可比期间一贯采用。四结论针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方法,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进一步改革:

(一)继续完善三大基本财务报表首先,随着股份公司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财务报表的详细程度需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将某些项目具体化,加大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其次,要对资产负债表中市价变化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存货、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项目,辅以相应的补充形式列示其现行市价,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程度较高的财务信息。再次,还要尽快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金流量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财务预测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急需了解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和情况。但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了解程度上的欠缺,无法对企业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他们要求企业编制预测报告(表)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大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制预测财务报告(表),并纳入企业正式的财务报表体系,以完整反映企业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4]。

2、股东权益变动表。近几年来,我国的股份制改革日益发展和完善,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迅速增多,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除了要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同样非常关心企业的收益分配和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股东权益变动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财务报告中的一种报表。

(三)扩大报表注释的信息容纳量我国会计报表附注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还远远不如美国,因此在报表附注的改进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企业在编制注释时至少应披露以下信息:(1)会计政策、方针的变更说明;(2)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3)非常项目的说明;(4)不确定项目的披露;(5)关联企业及其交易的说明;(6)法定义务赞助的说明;(7)合并事项的说明;(8)重大期后事项的说明;(9)其他重大事项的说明。另外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各种软资产的出现,给现行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行财务报告应相应增加附表或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四)改善中期财务报告我国中报的内容十分详细,编制成本比美国要大,而实际的效果恐怕不如美国。中报应突出信息披露的重心,如重点披露中期销售收入、中期收益、中期现金流量等,其他重大事件可以使用临时公告的形式公布。这样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编制中报的成本,减轻其压力。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对中报的审计。通过独立第三者的鉴证,可减少虚假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

【原文出处】山东教育科研【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208【分 类 号】G31【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0302【 标 题】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 作 者】李如密/张金泉【作者简介】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教授;

张金泉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摘 要 题】域外教育【 正 文】

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学校教育加以比较,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的积淀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至深。下面我们将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于竞争的理解三个方面对中美社会文化中对于创造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比较。

(一)关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

1.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论文百事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本土上兴起了实用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学派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创业、开拓局面的要求,提倡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阶级观念,极力宣扬个人发展和获取“效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由于这一思想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以致迅速风靡资本主义各国,对美国社会更是影响至深。列宁曾评论说:“在最初的美国哲学,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注:《列宁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实用主义思想发展到今天,可简单地概括为这样三个原则:“(1)效用至上原则;(2)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事情的实效,在判定事情发展变化的优劣时,更多的是看它的结果,以“有用即真理”为指导思想。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地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更是一直鼓励它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和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即认为阴阳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离的,既无联系,更不会相互转化,这强调的是一种僵化、孤立的思想。这种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衍生物就是“对权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本”,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国人仍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书本,认为书本写的就是不变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对“大家”的言语观点过分地敬畏,“某某人说”成了我们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为忧矣!

综观两种哲学思想,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效用和变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则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对立的传统哲学思想必然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

1.美国社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社会公民都应有与人不同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的信条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提倡个性的社会文化必然推动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青少年的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美国的青少年勇于独出心裁的表现自我,也使得他们习惯于用那种“毫不受约束”的思维来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2.中国社会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最初是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提出来的。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孔子又曰:“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后来,“中庸”的思想也扩充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领域。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发展为两个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为人原则。然而它们共同强调的就是内敛以自保,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的态度。

“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个性的张扬,强调个人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则要求人们满足、安于现状,收敛个性以求得社会的认可。正如某学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的动机。”(注:张忠仁、苑景亮:《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会对“竞争”的理解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完善自身、开拓进取、谋求创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美国是一个富于竞争和提倡竞争的社会,失业、破产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这种社会压力迫使美国人不得不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选择。然而我国社会中关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思想在今天依然还有它的市场,这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进取心,抑制了人们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家庭观念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长对儿童发展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倾向。“有人对儿童在学校里造成不及格的原因作过研究,这种研究表明家长的重要性。”(注:《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153)下面我们将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为的认同三个角度对中美家庭的观念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关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

1、美国家庭在儿童独立意识培养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地负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美国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预儿童在生活中所做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选择,并在儿童作出决定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做,让儿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自觉中适用了卢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其次,美国的父母还认识到,儿童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还体现在物质的独立上。因而美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培养其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诸如洗碗、送报等方式自己赚钱,并独立支配这笔“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渐发展起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

2.在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问题上,许多中国父母往往背道而驰。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制”的作风,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长幼有序”就是针对儿童而来的,它的存在就决定了我国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父辈和子辈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附关系。这种“长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获得了新的“释义”,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行为——父母的选择便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银行”。这样以来,儿童从小到大始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附性。

从决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负责,是一种独立地、主动地思考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它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探究;而对父母的服从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它极易养成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

(二)关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国家庭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每一个很小的进步都会受到他们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做出选择并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不会轻易地灰心沮丧。

2.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却常常使儿童面对自卑。

首先,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其次,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创造。

(三)关于探索行为的认同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中美两国父母对儿童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美国父母对儿童所作的种种探索行为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儿童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儿童自己所进行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

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时的活动数量和种类上就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种富有冒险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与之“失之交臂”。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儿童培养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必然培养出不同品质的“人才”,正所谓?木直中绳,róu@①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劝学》)。下面我们将从教育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中美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比较。

(一)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

1.重视个性化和学生兴趣的美国学校教育理念。

首先,美国学校的教学环境极为宽松,孩子们整天生活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排位通常采用"U"型排位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互相讨论,也可以随便走动,这里没有死板的教条。课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的互相提问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则在这种提问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此外,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隐私,不公布成绩,也不排名。这样,美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少有压力,便于他们个人天性的充分展开。其次,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美国学生一入校,便得到学校据学生不同情况安排的课程表。“初中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约占50%”(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学生上课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自觉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学习的主动。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

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已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一切都在客观上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积极性,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

(二)关于课堂教学

1.重实践、重创造的美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面,美国学校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不要求死记硬背;课后作业一般很少且题目灵活,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无论是课上,还是作业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思维或特殊的能力就会得到奖励。

2.重知识、重灌输的中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中国的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创新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的教学完全瞄向了应试。教师教的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里面充满了需要死记硬背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脱离社会实际、古板的知识,却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医学家访美时,和美国的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为最好的学生,相异、相反,更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而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学生,所以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的几点启示

在上述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容,它们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便是笔者在综合比较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特别是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得到的关于我国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点启示。

(一)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启示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协调努力。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民主宽松、倡导个性发展的大环境;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区也要积极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来自家庭观念方面的启示

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

1.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特征:(1)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2)思维活动表现出发散性,也就是能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思维的灵活性,能从相同、相近、相异、相反诸般方式处理问题,宜正则正,宜反则反;(4)有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对事物易形成新颖的观念;(5)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常伴随较为鲜明的个性;(6)智商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要求中等以上;(7)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有明显的创造意识、创造意愿、渴望创造,以创造为乐。

2.在认识了创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培养创造能力需要这样的知识:(1)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知识方面要求逻辑上有必然的联系,前后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这样的知识必然有利于逻辑思维和流畅观念的形成;(2)这些知识应是以某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而这个框架要靠精确的知识来填充,这无疑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展开,保证思维结果的精确性;(3)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中应隐含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将其被动思考转化为习惯的主动思考,所以学习材料要善于“设疑”;(4)知识应广博、多样以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众所周知,思考的视角越宽,解答的途径就越广。当然,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广、博呢?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编制教材是个很好的尝试,小专题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绍,学生一旦对某一专题感兴趣,完全可以求助图书馆或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学习,以满足其好奇心,充实其求知心,开启其创造心!(5)此外,课程知识材料中应穿插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的榜样性材料,所谓“点将不如激将”。

3.配合课程知识的变化,教学亦应做出相应的改革:(1)笔者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之一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关键之二就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所以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真正的予孩子以“民主”,特别是“反驳”的权利;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或师生的相互讨论。(2)在提供平等、民主和时间的同时,要善于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创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探索过程,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加深的“疑难”解决中方能得到锻炼,它需要一种挑战性。(3)在具体问题处理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以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模式”得到充分的训练,进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宜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师生共同“探讨”的时间,但笔者认为“学生小组自由探讨”的方法成效不大,实践证明它要远远逊色于“师生共同讨论”。在这一模式下,“个别学习”也就提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以弥补知识量不足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概括的认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努力,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还是学校教育。而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宽松气氛”的营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车加柔

第三篇: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_艺术论文

【 作 者】李如密/张金泉

【作者简介】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教授;

张金泉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 【摘 要 题】域外教育 【 正 文】

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学校教育加以比较,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的积淀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至深。下面我们将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于竞争的理解三个方面对中美社会文化中对于创造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比较。

(一)关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

1.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本土上兴起了实用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学派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创业、开拓局面的要求,提倡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阶级观念,极力宣扬个人发展和获取“效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由于这一思想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以致迅速风靡资本主义各国,对美国社会更是影响至深。列宁曾评论说:“在最初的美国哲学,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注:《列宁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实用主义思想发展到今天,可简单地概括为这样三个原则:“(1)效用至上原则;(2)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事情的实效,在判定事情发展变化的优劣时,更多的是看它的结果,以“有用即真理”为指导思想。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地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更是一直鼓励它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和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即认为阴阳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离的,既无联系,更不会相互转化,这强调的是一种僵化、孤立的思想。这种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衍生物就是“对权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本”,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国人仍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书本,认为书本写的就是不变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对“大家”的言语观点过分地敬畏,“某某人说”成了我们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为忧矣!

综观两种哲学思想,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效用和变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则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对立的传统哲学思想必然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

1.美国社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社会公民都应有与人不同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的信条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提倡个性的社会文化必然推动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青少年的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美国的青少年勇于独出心裁的表现自我,也使得他们习惯于用那种“毫不受约束”的思维来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2.中国社会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最初是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提出来的。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孔子又曰:“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后来,“中庸”的思想也扩充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领域。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发展为两个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为人原则。然而它们共同强调的就是内敛以自保,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的态度。

“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个性的张扬,强调个人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则要求人们满足、安于现状,收敛个性以求得社会的认可。正如某学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的动机。(注:张忠仁、”苑景亮:《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会对“竞争”的理解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完善自身、开拓进取、谋求创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美国是一个富于竞争和提倡竞争的社会,失业、破产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这种社会压力迫使美国人不得不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选择。然而我国社会中关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思想在今天依然还有它的市场,这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进取心,抑制了人们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家庭观念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长对儿童发展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倾向。“有人对儿童在学校里造成不及格的原因作过研究,这种研究表明家长的重要性。”(注:《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153)下面我们将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为的认同三个角度对中美家庭的观念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关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

1、美国家庭在儿童独立意识培养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地负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美国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预儿童在生活中所做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选择,并在儿童作出决定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做,让儿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自觉中适用了卢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其次,美国的父母还认识到,儿童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还体现在物质的独立上。因而美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培养其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诸如洗碗、送报等方式自己赚钱,并独立支配这笔“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渐发展起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

2.在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问题上,许多中国父母往往背道而驰。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制”的作风,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长幼有序”就是针对儿童而来的,它的存在就决定了我国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父辈和子辈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附关系。这种“长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获得了新的“释义”,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行为——父母的选择便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银行”。这样以来,儿童从小到大始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附性。

从决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负责,是一种独立地、主动地思考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它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探究;而对父母的服从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它极易养成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

(二)关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国家庭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每一个很小的进步都会受到他们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做出选择并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不会轻易地灰心沮丧。

2.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却常常使儿童面对自卑。

首先,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其次,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创造。

(三)关于探索行为的认同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中美两国父母对儿童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美国父母对儿童所作的种种探索行为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儿童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儿童自己所进行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

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时的活动数量和种类上就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种富有冒险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与之“失之交臂”。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儿童培养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必然培养出不同品质的“人才”,正所谓?木直中绳,róu@①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劝学》)。下面我们将从教育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中美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比较。

(一)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

1.重视个性化和学生兴趣的美国学校教育理念。

首先,美国学校的教学环境极为宽松,孩子们整天生活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排位通常采用"U"型排位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互相讨论,也可以随便走动,这里没有死板的教条。课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的互相提问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则在这种提问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此外,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隐私,不公布成绩,也不排名。这样,美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少有压力,便于他们个人天性的充分展开。其次,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美国学生一入校,便得到学校据学生不同情况安排的课程表。“初中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约占50%(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学生上课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自觉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学习的主动。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

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已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一切都在客观上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积极性,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

(二)关于课堂教学

1.重实践、重创造的美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面,美国学校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不要求死记硬背;课后作业一般很少且题目灵活,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无论是课上,还是作业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思维或特殊的能力就会得到奖励。

2.重知识、重灌输的中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中国的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创新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的教学完全瞄向了应试。教师教的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里面充满了需要死记硬背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脱离社会实际、古板的知识,却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医学家访美时,和美国的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为最好的学生,相异、相反,更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而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学生,所以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的几点启示

在上述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容,它们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便是笔者在综合比较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特别是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得到的关于我国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点启示。

(一)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启示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协调努力。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民主宽松、倡导个性发展的大环境;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区也要积极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来自家庭观念方面的启示

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

1.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特征:(1)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2)思维活动表现出发散性,也就是能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思维的灵活性,能从相同、相近、相异、相反诸般方式处理问题,宜正则正,宜反则反;(4)有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对事物易形成新颖的观念;(5)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常伴随较为鲜明的个性;(6)智商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要求中等以上;(7)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有明显的创造意识、创造意愿、渴望创造,以创造为乐。

2.在认识了创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培养创造能力需要这样的知识:(1)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知识方面要求逻辑上有必然的联系,前后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这样的知识必然有利于逻辑思维和流畅观念的形成;(2)这些知识应是以某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而这个框架要靠精确的知识来填充,这无疑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展开,保证思维结果的精确性;(3)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中应隐含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将其被动思考转化为习惯的主动思考,所以学习材料要善于“设疑”;(4)知识应广博、多样以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众所周知,思考的视角越宽,解答的途径就越广。当然,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广、博呢?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编制教材是个很好的尝试,小专题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绍,学生一旦对某一专题感兴趣,完全可以求助图书馆或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学习,以满足其好奇心,充实其求知心,开启其创造心!(5)此外,课程知识材料中应穿插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的榜样性材料,所谓“点将不如激将”。

3.配合课程知识的变化,教学亦应做出相应的改革:(1)笔者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之一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关键之二就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所以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真正的予孩子以“民主”,特别是“反驳”的权利;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或师生的相互讨论。(2)在提供平等、民主和时间的同时,要善于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创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探索过程,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加深的“疑难”解决中方能得到锻炼,它需要一种挑战性。(3)在具体问题处理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以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模式”得到充分的训练,进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宜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师生共同“探讨”的时间,但笔者认为“学生小组自由探讨”的方法成效不大,实践证明它要远远逊色于“师生共同讨论”。在这一模式下,“个别学习”也就提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以弥补知识量不足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概括的认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努力,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还是学校教育。而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宽松气氛”的营造。

第四篇: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的三种前景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事,是一个机遇。特兰普引发贸易战的理由是中美贸易逆差额达500亿美元,那我们就来看看真正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是那些。

第一就是冷战 军备竞赛 然后美国的科技力量就把民用市场让给德国 日本 亚洲四小龙 中国了所以他要不停止军备竞赛他是没有戏的那么这是第一 第二是美国的福利社会加上美元的霸权,你美国只要印钞票你就可以买全世界的东西,那他当然是过度消费

第三条就是里根的减税,特朗普减税的路是一样,你减税过后呢政府入不敷出就发债,发债利率升高,推高美元那你就逼得进口商就赚了你美元高了涨价了,你可以廉价进口商品,那你出口都卖不出去的话,那你产业就外移。所以特朗普的减税与恢复“美国制造”是矛盾的,如果特朗普学习里根搞减税,他恢复美国制造业希望就是没有的,所以真正的贸易逆差的原因都是美国自己内部。

第四条那么贸易战的前景非常简单,因为中国是个防御型的国家所以发动贸易战一定是美国发动的那么就有三种可能,就是小大,中打,大打 小打

原来就是小打就是打摩擦,打打谈谈,实际上他打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那我认为小打贸易战对中国的威胁最大,为什么呢?美国实际上押宝押在什么地方呢?他认为打贸易战的胜算是不大的,他实际上是逼中国金融开放,他认为金融开放美国可以有胜算的,你要知道中国手上有3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国际市场交易量,一天就有上亿美元,所以如果你是找一个阿斗在那里执政的话你几天就把中国的外汇储备打爆了,所以我认为小打然后接受美国的条件过早过快开放金融市场,是对中国最大的危险。 中打

中打什么结果呢?好几年以前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就在欧洲和美国旅游过,中打的结果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结束,会走向三国演义,三家分晋那就是北美一家 欧洲一家 中国是东亚一家这三家里面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是中国这一家,为什么呢?我管它叫大中华经济区,因为它可以整合东北亚和东南亚,然后东北亚日本的体量和中国没法相比,所以出不了一个法德联盟,所以中国在东亚一做大以后,我认为会发展到太平洋西岸,也就是美国的加州西部甚至南部的德州,因为德州出口石油,中国也需要石油,这样都会加入大中华经济区,德国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家隆格讲,如果欧盟瓦解的话德国应该和中国形成货币联盟,那这不就是中打的结果,那也是中国成长最快的。 大打

那么大打是什么结果呢,大打就是像特朗普现在这样子,如果他把他说的威胁都付诸于实施那就是大打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诺奖经济学家讲了,特朗普的政策相当于墨索里尼那是政治上批评,那我的批评是从经济上分析。我是说如果是要大打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就变成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就美利坚合众国就变成美利坚裂众国了,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是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将特朗普上台以后就造成美国的族群分裂,黑人 墨西哥人 白人都分裂了,我讲的是经济分裂,经济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美国现在除了军事霸权以外有一个美元霸权,美国的美元霸权的基础是石油美元,美国原来是石油进口国,所以大量进口中东的石油扶植亲美政权,亲美政权购买美国的国债和美国武器就回流。所以在1970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以后美国维持美元霸权实际上是靠着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国家的经济命脉然后石油国家依赖美国经济,这个格局被美国的技术跟新打破了。 现在美国经济的真正生长点在德洲,就是他发现了油页岩气的提炼技术还有天然气,所以现在美国已经从能源的进口国变成能源的出口国,德州政府是最恐惧油价波动的,原来美国操控金融寡头操纵油价波动他是赚钱的,现在他就动他的根本所以德州政府现在是非常有积极性要跟中国能源进口企业形成稳定的关系而不是打贸易战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要独立的是哪里呢?我讲的是实的不是虚的是加州因为加州是高科技的产业,譬如说你生产芯片生产软件那些东西它的技术更新的投资是很大的,它成本收不收得回来,完全取决于市场规模。现在中国高科技产品,包括互联网 通讯什么东西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市场如果打贸易战,中国对等报复美国失去中国市场美国高科技的企业本来是龙头企业就会变成老二企业了,然后中国的芯片生产现在中国都有技术了只是市场规模上不去一打贸易战中国这些,包括芯片什么都会取代美国所以打贸易战以后会加快中国高科技产业升级而且变成世界龙头地位。

第三条所以我讲贸易战的话,第一中国是不怕第二我认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然后打到后面的结果,中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利号呢不是什么贸易战而是美国一看摆不平了以后,干脆跟中国做一个交易,这个交易陈平老师好多年以前就建议过了,然后美国的《纽约时报》也响应,就是什么了?中国手上拿了美国上万亿美元的国债美国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国家安全的威胁要解脱美国的金融危机我出的方案很简单,美国要卖武器给台湾对不对,你每年也就是卖20亿美元十年就200亿,我中国给你2000亿美元你把美台条约废除掉台湾统一自动就解决了,中国只要统一台湾整个东南亚和平问题什么第一岛链问题都没有了,然后日本也没办法反华了,日本 东亚 东北亚和东南亚都可以整合到中国的大中华的经济圈东亚就和平解决了别的都不重要什么贸易战 技术那都是虚张声势然后现在在美国要价涨到上万亿美元了但是甭管是多少钱 看形势如果中东发生战争,乌克兰发生**然后美国内部又起火他要求救于中国稳定他就降价,如果中国自己什么事情着急了那就加价这一仗打下去的结果,我认为会打出一个新时代。

第五篇:解读中美贸易战白皮书:中美贸易战进入全新阶段,中美都有三个没想到!

2018年中美贸易战进入全新阶段,中美都有三个没想到

(一)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的这句古话,今天说来显得特别妥帖。

今天,9月24日,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美国送来了一份“厚礼”:对我2000亿美元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随即中国“回礼”,对美国600亿美元商品征收10%或5%的关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美贸易战进入全新阶段,被卷入的两国商品总值,也从此前的500亿+500亿,又增加了2000亿+600亿。

按照美国的说法,事情还没有完,如果中国反击,美国还将如何如何。但中国又岂是吓大的,或许只是巧合,就在美国加征关税生效的9月24日,中国在反击的同时,还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

外交无小事,早一天不发,晚一天不发,就一定在中秋节新一轮关税开征当天发。

这显然不会是随意而为,中方想要传递的信息,相信你懂的。这是对美国经济霸凌主义和舆论攻势的一次全面反击。

(二)

算起来,这场史无前例的贸易博弈,迄今已有整整半年时间。

3月22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称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中美由此拉开了博弈的序幕,期间有过多次谈判磋商,但最终仍是贸易战相向。在长达3.6万字的白皮书中,中方就明确这样说:

中国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和世界贸易秩序大局出发,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的基本原则,以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回应美国关切,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妥善处理分歧,克服各种困难,同美国开展多轮对话磋商,提出务实解决方案,为稳定双边经贸关系作出了艰苦努力。

然而,美国出尔反尔、不断发难,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使两国政府和人民多年努力培养起来的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也使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遭遇严重威胁。

我们表现出了最大的耐心和诚意,但美方却出尔反尔、不断发难,因此,“为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推动问题合理解决,中国政府特发布此白皮书。”

事实需要澄清,立场需要阐明,我们还是希望问题合理解决。但对方总是有某种幻想,总认为中方会最后屈服。结合这本白皮书,以及过去半年的一系列斗争看,对美国来说,应该也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没想到中国决心这么大。

特朗普此前多次宣称:贸易战很简单,美国肯定赢。通过极限手段施压,一直是特朗普的拿手好戏,也是他自诩的“交易的艺术”。

他以为只要500亿美元关税牌一出手,中国肯定会服软;500亿不行,那就再加码2000亿美元;不行,那就还继续加码。

但哪知道,美国这次真踢到了铁板。在每一次美国开列中国商品征税清单后,中国立刻列出反击清单,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在每次他威胁中国不能反击否则如何后,中国都毫不犹豫予以反击。

白皮书就明确表示,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中国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但谈判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为前提,不能在关税大棒的威胁下进行,不能以牺牲中国发展权为代价。

一句话: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但美国现在的做法,用一些朋友的话说,这是要摧毁中国经济,牺牲中国的发展权,中国已没有可退让的余地。永远不要指望中国咽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第二个没想到,没想到中国经济韧性这么强。

美国官员多次暗示,你们中国经济在下滑,你们股市在下跌,因此在贸易战对抗美国,你们中国必输无疑。

但半年过去了,中国也没有垮,美国只能不断升级贸易战,试图迫使中国屈服。那是因为美国实在是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必须看到,中国以前确实是出口导向,但出口现在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小,去年已缩至9.1%,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去年达到了58.8%。而且,中方也在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市场的信心和预期,最近一系列深如推进改革开放的举措,就是一个信号。

更何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任何国家都不想失去、也无可替代的庞大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便利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这是我们应对贸易战的最大底气。

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将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与世界上一切追求进步的国家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会面临损失,但美国也不可能全身而退。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中国是美国飞机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20%的汽车、14%的集成电路、17%的棉花都销往中国。

从中国见招拆招看,中国很淡定很自信,背后更是胸有成竹。敢战方能止战,事实上,没有足够的底气,没有充分的研判,没有拍板的魄力,中国肯定早就着了特朗普的道了。

第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中国反击如此理性。

坦率地说,如果看有些外国专家学者的评论,有一种声音也很强烈:那就是中国是不是太理性了,反击是不是太软弱了。

比如,美国对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税率是10%;中国反击只是600亿美元,税率是10%或5%。太不解气了,哪怕没有那么多美国商品,别忘了,还有那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赚钱呢。

但中国政府的做法还是淡定的,我们看到,贸易战至今,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冒犯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史无前例的贸易战规模而惊慌失措。

在中秋节这一天,中国更是发表了白皮书,驳斥美方不实指控,阐述中国观点,对各种不实指控,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详实的数据,一条一条掰清,就是淡定自信的充分展现。

不管美国如何耍横,中国依然坚持不开第一枪。比如,美国加征关税是北京时间中午12点,那中国反击就12:01。美国将原本25%的关税先调整为10%,那好中国以变应变,将原来的四档关税调整为两档。

很有意思的,还有中方的两个不同态度。对美国,既然你要加征关税,那对不起,美国商品也必须受点委屈。但对其他国家,中国一再表示,欢迎搭乘中国经济的便车、快车,中国还在不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而且,年底的进口国际博览会还将如期举行。

对中国来说,与美国关系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今天发布的白皮书,就阐述中方对于中美经贸摩擦的八大坚定立场:

1,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2,中国坚定推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3,中国坚定维护并推动改革完善多边贸易体制;

4,中国坚定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5,中国坚定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

6,中国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7,中国坚定促进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合作;

8,中国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什么是理性,这就是理性;什么是淡定,这就是淡定;什么是自信,这就是充分的自信。

(三)

对美国,中方决策层有清醒的认识。但对很多中国民众来说,过去半年局势跌宕起伏,必须承认,对于现在的美国政府,我们很多人还是有一些没想到。

1,没想到美国可以这样不顾信用。

明明已经达成了共识,明明美国财长也公开表示,双方不打贸易战了。但言犹在耳,白宫的关税大棒就挥舞过来了。白皮书就指出,中国在以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回应美国的关切,是美国出尔反尔、不断发难。这样不讲信用,这样说变就变,下一次还怎么谈,还怎么相信:一旦达成了共识或协议,会不会被再次撕毁。

2,没想到美国可以这样不讲道理。

几次听证会,都成了美国企业的诉苦会,压倒的声音认为,这样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其实是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受损。美国主流经济学家也纷纷警告,将贸易赤字看作是亏损,是对贸易概念的一窍不通。但美国还是不管不顾,持续推进贸易战。这样不讲道理,真是无话可说。

3,没想到美国可以这样胡搅蛮缠。

一次又一次耍横,有些与经贸有关,有些又甚至超越了经贸领域,比如最近以中俄军事合作未由,竟然对中国军方进行制裁。这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当然,美国也不只是针对中国,不断上演的“退群”闹剧,就让世界看到了美国持续拉低的超级大国下限。

当然,种种挑战,也让中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比如,在核心技术方面,正如中国最高领导人所警告的: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现在的美国,确实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挑战;但新时代的中国,也决不是可轻易压垮的对象。这是一场智斗,双方见招拆招,也必然对世界格局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还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10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轼在那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中慨叹人世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世界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生活也不可能事事顺意。人生如此,国家亦然。

在中秋这一天,重读苏轼的千古名篇,不禁还想起他在《晁错论》中的那句警告: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1000多年后,习主席也多次提起这句话。简单翻译就是:天下的祸患,最难以解决的,莫过于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隐患。

中国确实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但我们更必须清醒,中国越是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挑战就更加严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有一些隐患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总有一些坎我们必须勇敢迈过去。

如果在压力面前惊慌失措,那就正中了对方的下怀,那就真可能是后患无穷了。

今天中秋,特殊意义的中秋,历史必将铭记这一天!

上一篇:中美贸易战起因和发展下一篇:中美贸易战中国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