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2024-04-28

惊弓之鸟课堂实录(精选5篇)

篇1: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叫——(生读题)《惊弓之鸟》

这“惊”——(生接)是害怕。对!这“弓”(生自由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这“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生:被弓弦声吁怕了的鸟。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字词的含义,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同学已预习课文的生字,读读——(卡片认渎)

悲惨can愈合yu 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

魏国嘣beng 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

生: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师:示“更赢”。(读lei)

生:我记住”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

生: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

这些都叫“读书记号”,其实,不少同学平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2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自由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以一个学生可能疏忽的词作例子,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读书记号,而且促进形成认真钻研课文的习惯)

师:刚才你们打“~~~”的是哪个词?(生齐答,射箭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读一读,用~~~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师:请读: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举手说)x x把“更赢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师:你们认为呢?

生:(自由答)不该划!应准确I

师:对,我同意。应准确。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该读出更赢的气魄是吗?

生:我来试试:“大王!……”

师:怎么样?

生: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生:(评价)很不错!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

(x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抓时契机进行引导,促进孩子提高。)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Du‘‘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自由议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改!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x设置一个“研究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的研究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全体参与、全体投入。)

生:(纷纷将团好的课本递给老师看。)对吗?是吗?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团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师:一齐说,哪个字: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师: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对,我们好好地读一遍,行吗?

生:(较整齐地朗读了第四自然段)

师:不错!(打开投影)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画的是课文第四段中哪一句话?

生:(立即看书,并主动动笔)

师:哪句话?

生:大雁忙往上飞……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大雁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生纷纷举手,但不是绝大多数)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来。(生又投入课文中)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

生:第八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它一听到弦响,JLl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读得好!请大家看黑板,我们看看谁说得清楚……

我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嘣”的一声,所以……

(生接上:心里害怕) (板书嘣害怕)

生: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板书往上飞)

生: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板书裂开)

生: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直掉下来。(板书直掉下来)

师: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试着说说。

生:(经过准备后,一组同学一个接一个练习说话)

师:能变一种形式说吗?先说结果,再说原因——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

生:能:能:(很自觉地投入先果后因的句式练习)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楚!(打开投影,试动了一下)是活动的,谁能把它受惊后的活动演示一下?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师:(x,来演示,大家仔细看!我们说“嘣”后你就表演,明白吗?)

生:(齐)嘣——演示的同学让“惊弓之鸟”忙往上飞,然后又让它“直掉下来”!

师:对不对?是这样吗?

生:(齐)对!

师:这个“忙”和“直”演示得特别好,是吗?

生:(笑)

(x无论是句式的练习,还是词义的演释,尽量都让孩子们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同伴的评价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小A,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小A(楞了一下,摇摇头)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小A的“嘣”?(众楞了,又顿悟!)

生:(齐)不是!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淮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小A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

生:(响亮地)是!

师:(故作不解)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

事,谁都有,小A也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更赢有本事的,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

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x将作业设计成梯度形式,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嫁弓之鸟。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从雁鸣声中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这“一眼识破”用得好,你读一下: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乌。

师:好吗:(众:好!)“这是一只”改成“那是一只”更妥,是吗?

生:对,因为大雁远在天上。

师:好,做完的同学自由交流,我们第一节课学到这里。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学习——

(生接):惊弓之乌。

请大家考虑一下,更赢是根据什么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

生:(纷纷举手)

师:不忙回答,请大家翻开书,请在第一段,准确地划出答案。

生:(认真地划句)

师:答案是——请一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对吗(生:对2)一齐读——

师:慢慢地飞是因为边飞边鸣是因为——原因在课文(生抢接——第八段)

师:(笑。对抢者说)以后请别抢着答,让大伙儿也想一想。

好。现在,在第八段划答案,并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师:x x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生写: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师:(评价)因为它受过箭伤,所以它飞得慢(板书:飞慢)

生:(补充)我认为“孤单失群”也是飞得慢的原因。因为它没有领头雁的带领。

师:你理解得很深。课文中说它——叫得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同学们看,最后一段话,第一句话是写什么?

(指名):飞得慢是更赢看出来的,叫得惨是他听出来的。

师:说明他看得仔细,听得很认真。大雁飞得慢你看不看得出来。

生:看得出来。

师:这不稀奇。叫得惨你听不听得出来。

生:听不出来。

师:请念第二句话。(生念)(众笑!)它叫得那么惨,你们念得那么愉快?再念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看得出吗?听得出吗?有这样的本事吗?

生:没有!常人是没有这种本领的!

师:更赢有这种本事。更赢不但()而且()(示黑板)谁能按这个要求说话。请准备一下,写在课文旁边。

生:(思考、书写、举手)

生A:更赢不但能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而且马上作出用弦声吓它的决定。

生B:更赢不但知道它是惊弓之鸟,而且马上想出吓它的办法。

生C:更赢不但善于分析,而且能果断作出决定。

师:说得好!我们来看:这“飞……,叫……”是更赢观察出来的。

飞得慢受过箭伤

叫得惨孤单失群

观察分析判断

师:准备一下,再来一次。

生:(再读,再评)

师:这次大家满意了吧!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篇课文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的。能用“||”符号将课文分成两大段吗?

生:(立即投入分段练习)

师:(“巡视”分段情况)说说第一段( )节——( )节。第二段( )节——(

)节。分对的请举手。(生举手)好,都正确!

师:现在,我们来练习“对话”了。你们喜欢演更赢,还是喜欢演魏王?

生:更赢!魏王!(意见不一)

师:要不,我先演更赢,我们不读提示语,就开始“对话”了:“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A:“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生绘声绘色地表演,众鼓掌)

生B:“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生动,众鼓掌)

师:我往下演了,你们一齐问。

生:“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傲慢地)当然!

生:(众一楞,随即叫起来。)老师,你台词错了。和书上不一样!

师:(不服地)更赢是否肯定能把那只惊弓之鸟吓下来?

生:是的。

师: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更赢的话改成“当然!”我实事求是吗!

生:你太不合情理了!

生:怎么不合情理?

生:你面对的是大王,能这样放肆?

生:再说,究竟能不能射下来,还没有把握呢?

生:更赢是个很谦恭,很尊重事实的人,不会说“当然“。

师:说得对极了!在大王面前,更赢说话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谦虚、有礼。再说,当时大雁还没掉下来呢!

师:我再来念:“我可以试一下。”这次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读“拍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过渡)

生:“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你这“啊!”读得捧极了!读出了魏王的惊讶,非常到位,再来一次!

生:(大受鼓励,又来了一次。)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生:(顿时来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师: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生:(热烈议论)

生A:我说!是更赢害它,是更赢的“嘣”!

生B:我不同意。更赢根本没碰到它,是先前那个猎人,大雁的伤是以前受的。生C:以前那个猎人又没射死它,它不是活得好好地,在飞吗?

生D:是那群大雁,干嘛不回来找找它?要不,它也不会这么孤单失群了!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众笑,你是鸟吗?)

生:心理素质要好。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不要太心虚了,否则会自投罗网。

师:“自投罗网”?(学生笑,插话,你是坏人啊:)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x恰当穿插进行书面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搭配,说、写结合)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A: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丧命。

生B: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命归黄泉。

生C: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冷静、沉着,就平安无事。

师:好!这个“只要……就”,立即就检验出大家的学习水平。这每句句子都正确,哪一句比较优秀?

生:第三句!用词简炼,意思明确!

师:我同意。

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立即举手)……

师:建议大家先想想,理一理,做个准备,然后再有条理地说。

(x教师适时作引导,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按要求发言。)

师:准备好了?好,请发言。

生:我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读书时做读书记号。

师:很好!学会做读书记号,(指黑板)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希望大家常用。

生:学会了本课的字词,特别记住了这个“赢”怎么写。

师:真的,能默给大家看吗?

(生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赢”)

生:我学会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应该说“我懂得了……”或“我明白了……”是吗?

生:我能把大家说的作个总结:

1.学会了读书要作读书记号。

2.学会本课的字词,像孤单失群、悲惨、愈合等……

3.明白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生:我补充,学会了用“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知道这篇课文按“结果、原因”分段。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现在——

下课!(众笑)

篇2: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材分析:《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虽然本校为农村学校,但教学设备已跨入先进行列,因而教具采用实物投影仪。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所获资料是让学生大量阅读、观察、体验、感悟。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对农村孩子来说,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

教学目标:

1. 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更”。

2.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物做成做好。

3. 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猜成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有关成语的谜语,看哪个聪明的娃娃最先猜出来?

出示课件:

(1) 把禾苗拔高一节,帮助它生长。

(2) 羊死了再修羊圈。

(3) 守着树桩等兔子。

(4) 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骗自己。

(5) 15只水桶打水。

(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调动学生积极性)

师:同学们猜得非常正确,你们还知道什么成语?生1: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生2:天长日久、九霄云外。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新成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想)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二. 读课题质疑,确定探究目标

1. 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题主动质疑,师问:“看到课题之后,你想了解什么?”

生甲:惊弓之鸟中的鸟是什么鸟?他为什么受惊?

生乙:是谁拉的弓使这只鸟受惊?

生丙:拉弓的人到底射箭没有?

2.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读通课文。

三. 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1) 带着前面的问题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生字词。

2.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还有的同学对个别生字读得不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做到:a:眼到、口到、心到;b: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对画处的字词多次再现,为识字做好铺垫)

4.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投影出示)字词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认读。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不认识的想办法解决;

(2) 同学们会读了吗?下面我们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开得好?(读后及时评价)

(3)那个同学想自读一遍。

(3) 出示生字卡片:师:生字词大家认得很好,生字大家能不能正确认读呢?[指名认读]

师:出示“更”字,问:谁认识这个字?生1:这个字读geng,生2: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读geng。

师:你们读得很好,谁能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学生练习)

四. 深入探究,训练思维

1. 出示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

(1) 师:请同学们小组读课文,(每人一段)读后小组讨论:按照提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 汇报讨论结果。

师:看哪个小组分的最快,最正确,(指名说一说)

生1:……不正确。

生2:1——4自然段讲的是射落大雁;5——8自然段道出原因。

2. 学习第一部分,同学们分得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更羸和魏王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大雁?更羸怎样把它射下来的?(小组讨论)

(2)师:同学们默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再读课文,读完后,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讨论的最认真、最热烈。

(3)全班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讨论好了,请举手。(指名回答)

生甲:更羸和魏王看到了一只飞得很慢,边飞边鸣的大雁。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们是从第一段中找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段,声音要洪亮。

生:更羸并没有射箭,只是一拉弓,就把他射下来了。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1—4自然段。更羸说了什么?魏王是怎样表现的?读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生:更羸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大王相信吗?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从“疑惑”一词中看出来的。

师:结果怎样?

生:结果是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看到这个结果,大王是怎样表现的,更羸又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学习第二部分。

3. 学习第二部分:

(1)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第二部分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你们喜欢吗?

(3)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四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指名回答)。

(4)同学们找得非常正确,请大家在自读课文,看看本段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哪些是更应想到的?

师:那个小聪明能说一说?

生1:他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

生2:叫得很悲惨是更羸听到的,

生3:从“飞得慢”到“就掉了下来”是更羸想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更羸只凭看到“一只大雁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一句中,只有一个“鸣”字,怎么知道他的声音很悲惨?(学生默然)

生:受过伤的大雁。

师:你试想得非常正确,更羸就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师:你们认为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1:爱观察的人。

生2:爱思考的人。

(5)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你们都是小状元,都是乐于观察和思考的人。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6)出示填空:

它( )因为( )还( );因为( )。

它一( )就( ),它一( ),就( )。

师:哪个小勇士来填空?“这么多小勇士举手了,请你们8个同学,每人填一个。”师:他们填的很正确,请大家为他们鼓掌祝贺。

(7)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好不好?(师生共读)

(8)男、女生比赛读填空,看谁读得好?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五. 总结全文:

1.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

2. 通过学习本科,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回答)

六. 拓展延伸

1. 你知道“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吗?谁能举例说一说?(指名回答)

2. 你有没有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

七. 作业:

1. 收集这样的故事。

2.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飞得慢 受过伤 伤口还未愈合

叫得惨 孤单失群 得不到帮助

听到弦响 心里害怕 往上飞 伤口裂开 掉下来

篇3:《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44课。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题目本身就是一句成语。大家读读课题:《惊弓之鸟》。这里的“惊”字当什么讲?

生:这里的“惊”字当害怕讲。

师:害怕什么呢?大家说。

生:害怕弓。

师:“弓”是什么东西?

生:“弓”是射箭必须要的东西。 (众笑)

师:谁能够说得更明确一些?

生:“弓”是古代打仗用的一种兵器。

师:讲得好!“惊弓之鸟”这里的“之”当什么讲?

生:这里的“之”字当“的”字讲。

师:那么你们会解释这个题目吗?

生:“惊弓之鸟”就是害怕弓的鸟。

师:很好。但是怎么这只鸟会害怕弓箭呢?现在你们把课文默读一遍, 想一想, 这一课主要讲什么?为什么这只鸟会害怕弓箭? (生默读课文)

师:这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课主要讲的是:古代有个有名的射箭能手, 把一只受过伤的鸟射下来了。

师:他是用箭射下来的吗?等一会我们再来详细地学习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包括字、词、句和课文的意思。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生:更羸看见一只大雁在天上飞, 他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伤的?伤口很小, 又飞得高, 他怎么能看得见?

师:你有个字读错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应该是更“羸” (léi) , 不是更“赢” (yínɡ) 。

师:对!这个字读羸 (léi) , 不是赢。 (出示小黑板, 区别“羸”和“赢”。) 更羸怎么知道这只鸟是受过伤的, 我们等会儿来解答这个问题。还有谁要问?

生:“愈合”是什么意思?

生:大雁伤口还没有好, 往上一飞, 一用劲, 伤口又裂开了。

师:他问的是“愈合”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一个人开过刀, 他的伤口还没有合起来, 叫没有“愈合”。

师:对!你帮他解答了“愈合”的意思。

生:大雁为什么一边飞一边鸣叫?

师: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儿一起来回答。

生:魏王的地位那么高, 怎么跟一个小小的弓箭手去打猎?

师:你们想想, 魏王到郊外去干什么?

生:魏王是去打猎的, 所以他要带个会射箭的人一同去。

师:对, 就是这个意思。也许你们还有问题, 等会儿再提。现在先把这几个生字学一学。 (挂出小黑板上的生字) 谁会读?先读有拼音的字。

师:读得不错, 只有“嘣”的音读得不太准, 请你再读一遍。

生:bēnɡ嘣。

师:过去学过的“崩了你”的“崩”, 当什么讲?和这个“嘣”有什么不同?

生:“崩了你”的“崩”没有口字旁, “崩了你”就是枪毙你的意思。

师:对!这儿“嘣”是用力拉弦发出的声音, 它是什么词?

生:是象声词。

师:对!你们见过大雁吗?它像什么样子?

生:大雁像鸭子一样, 但是比鸭子大。

生:大雁像鹅一样, 毛是灰白色的。

师:大雁飞的时候怎么样?你们看见过大雁在天空中飞吗?

生:大雁飞的时候很整齐, 是一大群一大群的。有时排成“一”字形, 有时排成“人”字形。

师:大雁是一种候鸟, 春来秋去, 随着气候变化飞来飞去, 它是合群的, 很有纪律性, 正如××说的, 飞行时, 有时排成“一”字形, 有时排成“人”字形。写“雁”字要注意什么?

生:“厂”字里面是两个单人。

师:对! (用红笔描两个单人) 下面看“弦”字, 注意读“弦”这个音。

生:xuán, 弦。

师:不读xuán, 注意“i”的音。

生:xián弦。

师:对。弦是什么?

生:弦是弓上的一根绳子。

生:在古时候, 弦是用牛筋或虎筋来做的。

生:我们平常拉的小提琴、胡琴上也有弦。

师:对!“弦”字是弓字旁一个……

生:玄武湖的“玄”。

师:什么叫“悲惨”?

生:“惨”是残酷的意思。

师:残酷?

生:“悲惨”就是很悲伤、很难过的意思。

师:“悲惨”就是悲伤、凄惨的意思。你们不是看过《元帅之死》的电影吗?贺龙元帅受“四人帮”迫害, 坐牢时, 连水都不给喝。他口渴得不得了, 接一点雨水喝, 都被看守的人打掉了, 以致被迫害致死。你们说贺龙元帅死得悲惨不悲惨?

生:悲惨。

师:“孤”是什么意思?

生:“孤”是孤单、孤独。

生:孤零零的一个。

师:注意“孤”的右边是“瓜”不是“爪”。大家用手指在桌上写一遍。

师:“失群”怎么讲?什么叫“孤单失群”?

生:“失群”就是离开了同伴, “孤单失群”就是孤零零地一个人, 离开了大家。

师:“裂开”怎么讲?你们懂吗?

生:“裂开”就是破裂了, 开了一条缝。

师:“裂开”的反义词是……

生:“愈合”。

师:大雁的伤口还没有愈合, 往上一飞, 伤口又裂开了。大家学得很用心, 这几个生字一会儿就学会了。请大家再读一遍。 (生齐读黑板上的生字)

师:刚才××把“羸”读成“赢”, 大家看仔细了, 注意这个字下面当中的一部分。把“羸”字再读一遍。更羸跟谁去打猎?

生:魏王。

师:魏是古时候一个国家的名称。魏王是魏国的王。“羸”和“魏”这两个字只要认识就行了。现在生字都学会了, 翻开第44课, 请一个同学从第一小节读到第三小节。 (生读)

师:读得好。课文开头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生:告诉我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具体地说。

生:开头告诉我们更羸是魏国的一个射箭能手。

师:什么叫“能手”?

生:“能手”就是射箭很有名。

生:“能手”就是很能干, 又可以叫“巧手”。

师:“能手”和“巧手”又有点不同。射箭能手在哪一方面能干, 本事很好?

生:射箭方面本事很好, 叫射箭能手。

师:假如这个人枪打得很好, 叫什么?

生:射击能手。

生:神枪手。

师:如果种棉花种得特别好, 或是种水稻的技术特别好, 叫什么?

生:种植能手。

师:种植的东西很多, 我现在指的是种棉花或是种水稻。

生:植棉能手。种水稻能手。

师:对!课文上讲更羸是射箭能手。更羸看见一只大雁是怎样地飞来的?

生:更羸看见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 边飞边鸣。 (教师打出幻灯: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 边飞边鸣。)

师:现在大家把更羸跟魏王说的话读一读。

生:“大王, 我不用箭, 只要拉一下弓, 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 (出示幻灯片) 更羸说不用箭, 只拉弓, 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们听了更羸说的话能相信吗?当时魏王听了他的话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生:我们也不相信, 怎么只拉一下弓, 不用箭, 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

生: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就问他。

生:魏王好奇地问:“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什么叫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生:魏王怨自己的耳朵不灵, 以为没有听清楚。

师:怪自己的耳朵没有听清楚吗?

生: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师:怎么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呢?他又不聋。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是因为魏王不相信不用箭能把大雁射下来, 所以说他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师:对了!从来没有见过不用箭就能把鸟射下来的, 所以魏王怀疑自己的耳朵, 以为是听错了。现在你们用怀疑的语气把魏王的问话读出来, 注意标点是“?”。 (生齐读)

师:读得好, 读出了怀疑的口气。那么更羸怎么说呢?

生: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

师:他为什么说“试一下”?他不是说过不用箭能把大雁射下来吗?

生:说明他不骄傲。

师:从哪里看出他不骄傲?

生:因为他还没有真的射, 所以说试一下。从“试”字说明更羸不骄傲。

师:对!因为他还没有实践, 不一定有把握, 说话要留有余地, 要有分寸。从这里看出更羸不骄傲自大。这三个小节主要是说什么?

生:这三个小节主要是说更羸说他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魏王不信。

师:对了。大家把这三个小节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试的结果怎样呢?更羸是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读下面几个小节。

(生读第四、五、六小节)

师:试的结果怎样?

生:更羸并不取箭, 只拉一下弓, “嘣”的一声,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 拍了两下翅膀, 就从云里掉了下来。

师:看看这张图。 (出示课文插图的放大图) 你们知道哪一个是更羸?

生:左边的是更羸, 右边的是魏王。

师: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更羸左手拿着弓, 魏王在看他射箭。

师:怎么知道右边的是魏王?旁边那几个人是谁呢?

生:从衣服和帽子看出来他是魏王, 旁边两个是保护魏王的卫士。

生:魏王还挂着一柄剑呢!

师:对!魏王出来干什么的?

生:魏王出来打猎。

师: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魏王地位这么高, 要带个小小弓箭手。现在你们懂了吗?

生:因为带个射箭能手可以射天上的鸟, 还可以射野兽。

师:就是这个原因。现在你们再仔细看看这张图。这时, 更羸是射过了还是没有射过?还是正在射?

生:他已射过了。因为大雁已经从高空落下来了。

生:这只大雁的头在下面, 已经掉下来了。

师:更羸的箭呢?

生:没有用箭。

师: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更羸已经拉过弓了?

生:更羸的手没有拉着弦。

生:更羸左手拿着弓, 右手应该拉弦, 现在他右手已经放下去了。

师:拉弦的时候, 弓应该是圆的。你们看, 这时弓已经还原了, 不是圆形的。“嘣”的一声, 是拉弦的声音。为什么大雁听到弦响, 直往上飞?

生:因为它心里害怕。

师:害怕什么?

生:大雁害怕再被箭射中。

师:为什么要直往上飞?飞上去就不怕了吗?

生:因为箭只能射到一定的高度, 大雁以为飞得高, 箭就射不到它了。

师:噢!大雁以为飞得高, 箭就射不到它了, 所以要直往上飞。这个“直”字当什么讲?

生:当“向”讲。

师:当“向”讲吗?

生:“直”就是一直的意思。

师:对!直是一直往上飞, 拼命往上飞。它以为飞得高, 箭就射不到它了。后来它拍了两下翅膀, 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了, 这个“直”字又怎么讲?

生:它想逃命, 想飞得快, 所以拍了两下翅膀, 就直掉下来了。这个“直”字是很快地一直掉下来的意思。

生:这时大雁在垂死挣扎。

师:是的。它还想逃命, 所以直往上飞, 可是实在飞不动了, 就直掉下来。魏王看见更羸果然没有用箭, 只拉了一下弓, 大雁就掉下来了, 魏王这时怎么样?

生:很吃惊。

师:为什么吃惊?是害怕了吗?

生:很奇怪, 很惊奇。

师:对!魏王大吃一惊, 这里的“惊”是惊奇、奇怪的意思。刚才是听到更羸说不用箭, 一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现在是亲眼看到的, 他果然不用箭, 只拉了一下弓, 真的把大雁射下来了, 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生: (齐) 奇怪。

师:把魏王吃惊的话读出来, 注意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生:“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这说明魏王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魏王是惊奇的态度。

生:魏王奇怪更羸真有这样好的本领, 很敬佩他。

师:前面是魏王问更羸:“你有这样的本事?”这里是魏王吃惊地说:“真有这样的本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一个是问号, 一个是感叹号。

生:“你有这样的本事?”是怀疑的口气, “真有这样的本事!”是敬佩、表扬、赞叹他的口气。

师:对!那么你们用不同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这两个小节讲什么?

生:这两个小节主要是讲更羸不用箭只拉弓果然把大雁吓下来了。

师:对!下课了, 休息一下, 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师:现在继续上课, 大家把第四、五小节读一遍。

(生读第四、五两小节)

师:魏王很钦佩更羸, 前面是听他说的, 后面是亲眼看到的。魏王很吃惊, 感到更羸的本事真大, 可是更羸怎么说呢?你们默读下面的部分。 (生默读)

师:更羸是怎么说的?他的本事大不大?

生: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 是因为我知道, 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魏王本来就很奇怪, 现在听了他的话更加吃惊了。要是你们听了会怎么想呢?刚才有一位同学不是问更羸怎么会知道大雁受过伤, 大雁的伤口很小, 它在天空中飞, 怎么能看见?请一个同学读读更羸说的原因。 (生读)

师:有什么意见? (生纷纷举手要提意见)

生:××多读了一个“的”字。

……

师:你们都听得很认真, 这位同学读书有随便加字、丢字的毛病。以后一定要一字一句地按照课文读。更羸说:“它飞得慢, 叫的声音很悲惨”, 是什么缘故?

生:因为它受过箭伤, 所以飞得慢。

师:因为它受过箭伤, 伤口没有愈合, 刚才××问什么叫“愈合”, 现在懂了吗?

生:懂了, 就是伤口没有长好。

师:因为伤口还没有愈合, 还在痛, 所以飞得慢。那么为什么叫得悲惨呢?为什么它边飞边鸣, 而且叫得很悲惨?

生:因为它离开同伴很孤单, 得不到帮助。

(教师打出幻灯:

飞得慢, 因为它受过箭伤, 伤口没有愈合……

叫得惨, 因为它离开同伴, 孤单失群……)

师:这原因更羸怎么知道的?

生:是想出来的。

师:也可以说是分析出来的。“飞得慢, 因为它受过箭伤, 伤口没有愈合, 还在作痛;叫得悲惨, 因为它离开同伴, 孤单失群, 得不到帮助。这是因果关系。这两句的意思是并列的, 所以中间是个分号。谁能把原因放在前面, 结果放在后面说一说。如“因为……所以……”

生:因为它受过箭伤, 伤口没有愈合, 还在作痛, 所以飞得慢;因为它离开同伴, 孤单失群, 得不到帮助, 所以叫得悲惨。

师:对了, 说得很好。这就是因果关系。那么这只大雁为什么听到弦响就掉下来了呢?

生:因为这只大雁心里害怕, 听到弦响, 以为又有箭来射它了, 就想逃命, 一使劲, 还没有愈合的伤口又裂开了, 它痛得很, 所以就掉下来了。

师:那么, 这只大雁是不是更羸用箭射下来的呢?

生:不是用箭射下来的, 是大雁害怕了自己掉下来的。

生:是大雁听到弦响吓下来的。 (教师打出幻灯:弦响→害怕→高飞→使劲→伤口裂开→掉下)

师:所以叫“惊弓之鸟”。 (指课题) “惊弓之鸟”这句成语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你们再想想, 更羸看到一只大雁飞来, 就跟魏王说:“我不用箭, 只要拉一下弓, 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更羸是先说的还是先想的?

生:他是先想的。

师:他是怎么想的?

生:更羸看到一只大雁慢慢地飞, 边飞边鸣, 他分析出这只大雁可能是受过伤的, 而且离开了它的同伴, 所以叫得惨。

师:说得很好, “可能”“而且”, 用得非常恰当。

生:更羸想:它受过箭伤, 一定害怕箭, 我只要一拉弓, 它听到弦响就会害怕得掉下来。

师:对了, 这是更羸的分析。他是经过分析后再对魏王说的。现在谁能把更羸当时看到的情形, 他怎样想的, 怎样对魏王说的, 按当时的实际情况说一遍。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就把幻灯中更羸对魏王说的话展示出来。)

生:更羸跟魏王出去打猎, 他看见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 大雁边飞边鸣, 而且叫得很惨。更羸想:这只大雁一定是受过箭伤, 并且离开了它的同伴, 我只要一拉弓就能把它射下来。他把当时想的对魏王说了。后来他一拉弓, 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弦响, 果然就吓得掉下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 (指着幻灯片上的字总结) 谁还想说?更赢先看到的……心里想的……再跟魏王说的, 然后行动。从更羸是一个什么人说起。

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的一个射箭能手, 他和魏王一起到郊外去打猎。更羸看到一只大雁飞来了, 它边飞边鸣。更羸想, 它飞得为什么这么慢呢?可能是因为受过箭伤, 伤口还没有愈合, 还在作痛;它叫得为什么这么悲惨呢?也许是因为它离开了伙伴, 得不到帮助, 孤单失群了。想到这里, 更羸就对魏王说:我不用箭, 只要拉一下弓, 就能把这只大雁从天上射下来。 (稍停)

师:结果呢?

生:结果, 他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只听“嘣”的一声, 弦响了, 大雁听到了弦响, 以为又有人拿箭来射它了, 心里很害怕, 就往高处飞, 以为这样箭就射不中它了。可是一往高处飞, 一使劲, 它的伤口又裂开了, 它痛得很, 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许多人举手还想讲)

师:讲得很完整。小朋友都想讲, 很好, 你们可以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遇到像惊弓之鸟这类事情?比如受过惊吓, 下次看到类似情况, 事情未发生却害怕了?

生:在“四人帮”横行时, 我们家被下放到农村。有一次我出去玩, 有一只马蜂叮了我的鼻子, 以后我一看到马蜂就吓得直跑, 像这只大雁一样, 成为惊弓之鸟。

师: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是有的。就是说受了某种情况的惊吓, 后来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了。所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是贬义词。你们还学过哪些成语?

生:“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生:“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生:“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空中楼阁”“滥竽充数”“愚公移山”。

生:“打草惊蛇”“杀鸡取蛋”“纸上谈兵”“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师:我知道你们已学了不少成语了, 今天又增加一个成语叫……

生:“惊弓之鸟”。

师:现在把这个成语故事全文读一遍, 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生齐读全文)

师:现在把这几个生字写一写, 一个字写两遍。特别注意“雁、弦、惨、孤”这几个字不要写错。“魏”和“羸”两个字不写。注意写字的姿势。

篇4:“黄河”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猜谜语:中华母娘,发源天堂,形状像“几”。

生:(齐答)“黄河!”

(大屏幕:黄河汹涌波涛。)

(师板书——“第三节黄河”。)

(大屏幕显示:《歌颂黄河》。)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你是中华儿女的摇篮,你是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中华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经过长途跋涉,在山东注入渤海。流经沿途,你以伟大母亲的胸怀接纳了湟水、洮河、汾河、渭河等众多支流。

黄河,你为中华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用淳美甘甜的乳汁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具有“塞上米粮川”美称的河套平原,你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军。黄河,你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旧中国,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你实行梯级开发,建设打扮;在上游和中游修建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用于造福人民、美化山川。黄河,你灌溉农田,使干涸的土地展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黄河,你哺育了华夏儿女,你奉献于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是发展前进的动力。

师:听了《歌颂黄河》后,你有哪些感想呢?你对黄河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个活动,考察黄河知识竞答。欢迎主持人走上讲台。(大家鼓掌! )

主持人:现在由我来主持黄河知识竞答,希望同学们配合。大家已经收集了有关黄河知识资料,现分成两组,第一组讨论回答黄河地理特征,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板书:中国第二长河。)

第一组学生

组长: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无私地奉献一切而又给我们带来过沉重灾难。那么,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她呢?首先,我们先来考察黄河的地理概况。我们组主要考察、汇报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注人海洋、形状、流经省区和地区、源头、主要支流等问题。(学生依次指黑板上的黄河略图回答。)

生A: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这“海”是渤海。

生B: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生C:黄河干流形状像个巨大的“几”字。

生D: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

生E:黄河沿岸省会城市有: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以及西安。

生F:黄河源头为约古宗列曲——藏语的马曲(相当于汉语的孔雀河)。

生G: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地点是河口,在内蒙古;中游和下游分界地点是旧孟津,在河南。

主持人:大家把黄河地理特征回答得很全面、准确。下面我们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说是第二大河?

主诗人:请看投影,读表后依次回答。

生H:通过读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和流域面积排第二,而年径流量远远小于长江和珠江,所以说黄河是第二长河。

生L:黄河长度5464千米,在世界排第五位。第一是尼罗河6671千米;第二是亚马孙河6480千米;第三是长江6300千米;第四是密西西比河6020千米。

生J:亚马孙河长度在世界排名第二,流量却是尼罗河的50倍。

主持人:下面,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的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

(板书:母亲河的奉献。)

第二组学生

组长: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那么,黄河有哪些奉献呢?我们这组主要讨论、研究、发现黄河的贡献。如塑造的平原、蕴藏的水能资源等。(学生依次指黑板黄河略图回答。)

甲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具有“塞上米粮川”的河套平原。这里河渠两岸植树种草,栽种防风护田林带,保护了生态环境。

乙生:黄河上中游多穿行于高山高原峡谷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并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工农业发电灌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丙生:黄河流经地区大多是干旱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平原人民就开始引黄灌溉。建国后,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灌溉面积。这样,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新的生机。

丁生: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耕地3亿亩,人口1.2亿,黄河用她浑厚而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中华儿女。

戊生:从2000年统计数字来看,黄河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灌溉以及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己生:黄河已有70多万年了。据考古发现,“蓝田人”、“丁村人”、“河套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都生活在黄河沿岸的黄土高原上。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庚生:黄河的贡献有:塑造肥沃平原,蕴藏丰富水能,提供灌溉水源……她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辛生: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却经常断流,为什么呢?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

主持人: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讨论研究的“中国忧患”和“根治黄河”的环保问题。今天黄河知识竞答就到这里,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感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同学们的愉快合作。(大家鼓掌。 )

二、综合活动

(大屏幕——黄河沿岸风光美景、历史文物以及建筑等。)

师:主持人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表现得也很好。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热情地歌颂、赞美黄河吧!

1.诗句诵黄河。

生A: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学人胸怀间。”“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生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C: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近,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D:李世民:“千里黄河此一湾,寒风激浪射潼关。”

生E:毛泽东:“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F:“君住黄河头,我住黄河尾,相思不相见,共饮黄河水。”

2.歌唱黄河。

生G:“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

生H:“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生I:“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生J:“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生K:“黄河在咆哮……”

生L:“一条大河波浪宽……”

3总结赞黄河。

某生:黄河——发源巴颜喀拉山,注入山东渤海湾。流经四形九省区,河口孟津做分端。湟洮汾渭四支流、水利工程龙小三。塑造平原灌农田,五千五百山海牵。

某生:老师,我想把黄河从兰州引入渭河,截弯取直,不流经黄土高原,减少泥沙?这样设计可以吗?

师:你的设想很好,有创造性、值得鼓励。这个问题,下节课大家再考察、讨论、研究。

师: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悠悠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用歌声祝愿她,愿她同中华民族一道在新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齐唱《大中国》。)

(作者单位:延寿县新村中学)

篇5:《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蹋、撼”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生自我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介绍长兴县。

师:看到我的单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生:教研员。

师:教研员一般在这样的场合都是坐在后面听老师上课,听同学们学习的,是一个观摩者。今天沈老师一下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心里非常激动,还有点紧张,所以啊,我刚才都在摸自己的心跳,感觉跳得很快。同学们有没有摸过自己的心跳?摸一摸,有没有感觉到?

生:没有。

生:有,嘣嘣嘣地。

生:一点都不紧张。

生:没什么感觉。

师:他说的也是实话。其实心跳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的确没什么感觉,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杏林子有一次拿着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她很有感觉,写下了一段话,我把它摘在了电脑里,大家看一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念一下好吗?

这段话就选自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对生命的思索

师: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板书课题:谁来说说看?)

生:两个词一样的。

师:两个词是重复的,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表示强调。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1:生命,生命。

师:还有谁想读?

生2:生命,生命。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命,生命。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近杏林子,走进她的《生命生命》。

二、整体感知———触摸生命的脉搏

师:打开课文。课文读过没有?那好,就请你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读正确,读通顺,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咱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画一画,然后想办法记记它的字形,想想词意,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三分钟后开始画词自学。其间教师提醒:特别是后面方框里的要求会写的字要特别留意。)

师:好,时间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

(生表示没有做准备)

师:没带啊?没关系。想个办法吧,把语文书翻到封二。生字词自学得怎么样,我们要了解一下。先来听写。

师:第一个,糟蹋。写好的人坐正。

师:第二个,震撼。

师:第三个,课文中震撼的近义词。

师:最后一个,听老师描述意思写下来,四个字的词,意思是不向困难屈服,努力向上。

师:写好后停笔,人坐端正,看屏幕。(屏幕出示:糟蹋震撼震惊不屈向上)自己校对一下。写对一个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学生均举手)

师:不错,很好!写对两个的举手,三个的请举手,四个全对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依次放下手)

师:很不错,我了解一下,哪些词写错了?

生1:我“糟蹋”的“糟”的右半部分写错了。

师:右半部分是什么字?

生2:曹。

师:对,是曹操的曹。

生2:这个“蹋”我也没写出来。

师:谁来说说这个“蹋”可以怎么记啊?

生2: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蹋”,左边是个“足”字旁,右边上面是个扁扁的“日”,下面是个“羽”。

生2:我改一下,每天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非常棒!还有哪些字错了?

生3:我把“震撼”的“撼”的“雨”字头写错了。

师:哦,是这样。再看“撼”的右边,是个感动的“感”。还有吗?

生3:我有个记字的方法,不屈向上的“屈”,上面的“尸”字头很像一颗小苗,它出来了,就是“屈”。

师:很好!其他都没错!那这些词你会念吗?(在第一行词语下面再出示“动弹欲望有限茁壮生长”“骚扰短暂珍惜听诊器”两行词语)请一个同学念一下。

(两生分别读一行)

师:很不错,咱们再请一组开火车来念一下。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dàn

师:组个词?

生:子弹。

师:tán,再来组个词?

生:弹琴。

三、重点研读———感受生命的意义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都自学得不错。第二遍读课文,快速默读,思考哪些事物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生:飞蛾、香瓜子、心跳。(师依次板书)

师:飞蛾、香瓜子、心跳是多么常见的事物,却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请同学们第三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哪些地方使你特别震惊,或者是你没有想到的。仔细读,画一画,用心体会。

师:画好了可以轻声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

师:读好了咱们就开始交流。关于飞蛾,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共几句话?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你没有想到?

生: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师:生命是很脆弱的。第二句、第三句一起来看看。(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起读。

(生读得较好)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你们理解得已经非常深了,读得真棒!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明明可以捏死,但作者还是放了它。

师:还有谁补充?

生:“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因为……(语塞)

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是什么?

生:是生命的力量。

师:谁来补充?

生:是“极力鼓动”,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了飞蛾非常想从作者手中挣脱出来。

师:“极力”是怎样的?

生:用力到了极点。

师: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想要挣脱出来。此时的飞蛾会对我说些什么?想象一下。

生:请你放了我吧,我不想被你捏死。

师:好啊,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生命是很脆弱的,

师:但是———

生:但是我珍惜我的生命!

生:我要挣脱你的手掌,一定要挽回我的生命。

师:对,一定要活着!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吗?猜一猜

生:半年吧。

师:告诉你们,一只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九天,最短的三四天,最长的也不过两周。如此短暂,但是即使如此,它依然不放弃!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飞蛾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什么?

生: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生命。

师:是生命的力量,对吗?还有要说的吗?

生:求生。

师:求生的欲望,是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板书:求生的欲望)

师:刚才我们从一个个鲜活的词语读懂了内容,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关注标点我们也能加深体会。(将句子中的三个感叹号显红)这三个感叹号连用,谁来说说体会?

生:我感觉到飞蛾很想自己活着。生命很强大。

师:三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惊叹。

师:对,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那作者惊叹的是什么?

生:欲望。

师:对,是求生的欲望!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念一念?

生(很有感情):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飞蛾一段,关于香瓜子,你又有哪些感受,画了哪些内容?

生:墙角的砖缝里点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哪个词让你感到震惊?

生:竟然。

生:我画了第二、三句。“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什么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生:生命的力量。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句话,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写呢?如果后面“竟使他……”单独成句可以吗?

生:不可以。前后是因果关系。

师:你是从内容去理解,如果从表达的角度去看,可以单独成句吗?

生:不可以,不完整了。

师:是啊,我们写句子,都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才算完整。这句话单独成句就少了“谁”,不完整。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为什么要把“多么强的一种生命力”单独成为一句话呢?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

生:生命的力量。

师:这种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力量,你有没有想到别的事物呢?

生:我家院子的角落里,长出一朵小花来。

生:我曾经种过绿豆和黄豆,黄豆死了,绿豆长得很好。绿豆的生命力很强。

师:老师提醒大家,春天到来,举目望去,小草、柳枝、野火———

生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我家种了葱和中草药,葱长得很少,中草药很茂盛。

(出示一组图片:砖缝中、石崖上、旱田里小苗等)

师:相信大家看了这组图片,再来读这段话会更有感受。

(生齐读)(出示2100年前的种子图片)

师:还有这几粒种子,他们的发芽让我们更感震惊。请一位同学读读图片下的这段资料。

生:考古人员在河南南阳发掘出了一些汉代的“古种”,距今2100多年。不久前,这些“古种”发了芽,有的甚至已长至70厘米。

师:千年的谷种!2100多年啊,但它依然一有机会就要发芽,哪怕等待千年!哪怕只能活几天!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请大家再次充满激情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对于飞蛾,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对于香瓜子,生命是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对于人呢?作者是如何感受自己的生命的?

生:有一次……单单属于我的。

师(出示:……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令“我”震撼的是什么?

生:是心脏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师:也许我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平常的心跳会带给作者那么大的震撼,但是我相信大家了解了杏林子之后,会有更多的感触。(出示杏林子简介,指名生读。)

生:杏林子,原名刘侠,台湾著名文学家。12岁时因得类风湿关节炎而瘫痪,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轮椅上的杏林子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还组织了“残疾人基金会”,并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师:看了这份资料,相信我们会对生命有更多体会。

四、回读第一段———引发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师:我建议大家回到课文开头,再读读第一段。

生:生命,是什么呢?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请你拿出笔,在书本上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后面几个填空可以联想刚才看到的图片和生活中的事物。

屏幕出示:写一写:

生命是飞蛾_______,

生命是种子_______,

生命是心脏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

(生埋头写,约2分钟后交流)

生: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种子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是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生命是两千多年前发芽的种子。

生:生命是种子的信念;生命是飞蛾的珍爱之物;生命是心脏的母亲。

师:生命是心脏的母亲,这个说法好像不太妥当,怎么说?

生:生命是雏鹰不断在峭壁上的飞行。

生:生命是小草茁壮向上的生命力。

生:生命是花的顽强抵抗。

师:是花对什么的顽强抵抗?

生:生命是花对暴风雨的顽强抵抗。

师: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留待下节课学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欲

香瓜子生命力

上一篇:小的是美好的作文下一篇:五招打造适应变革的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