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2024-04-26

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精选7篇)

篇1: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惊弓之鸟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叫——(生读题)《惊弓之鸟》

这“惊”——(生接)是害怕。对!这“弓”(生自由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这“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生:被弓弦声吁怕了的鸟。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字词的含义,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同学已预习课文的生字,读读——(卡片认渎)

悲惨can愈合yu 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

魏国嘣beng 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

生: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师:示“更赢”。(读lei)

生:我记住”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

生: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

这些都叫“读书记号”,其实,不少同学平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2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自由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以一个学生可能疏忽的词作例子,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读书记号,而且促进形成认真钻研课文的习惯)

师:刚才你们打“~~~”的是哪个词?(生齐答,射箭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读一读,用~~~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师:请读: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举手说)x x把“更赢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师:你们认为呢?

生:(自由答)不该划!应准确I

师:对,我同意。应准确。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该读出更赢的气魄是吗?

生:我来试试:“大王!„„”

师:怎么样?

生: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生:(评价)很不错!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

(x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抓时契机进行引导,促进孩子提高。)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Du‘‘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自由议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改!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x设置一个“研究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的研究 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全体参与、全体投入。)

生:(纷纷将团好的课本递给老师看。)对吗?是吗?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团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师:一齐说,哪个字: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师: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对,我们好好地读一遍,行吗?

生:(较整齐地朗读了第四自然段)

师:不错!(打开投影)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画的是课文第四段中哪一句话?

生:(立即看书,并主动动笔)

师:哪句话?

生:大雁忙往上飞„„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大雁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生纷纷举手,但不是绝大多数)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来。(生又投入课文中)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

生:第八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它一听到弦响,JLl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读得好!请大家看黑板,我们看看谁说得清楚„„

我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嘣”的一声,所以„„

(生接上:心里害怕)(板书嘣害怕)

生: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板书往上飞)

生: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板书裂开)

生: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直掉下来。(板书直掉下来)

师: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试着说说。

生:(经过准备后,一组同学一个接一个练习说话)

师:能变一种形式说吗?先说结果,再说原因——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

生:能:能:(很自觉地投入先果后因的句式练习)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楚!(打开投影,试动了一下)是活动的,谁能把它受惊后的活动演示一下?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师:(x,来演示,大家仔细看!我们说“嘣”后你就表演,明白吗?)

生:(齐)嘣——演示的同学让“惊弓之鸟”忙往上飞,然后又让它“直掉下来”!

师:对不对?是这样吗?

生:(齐)对!

师:这个“忙”和“直”演示得特别好,是吗?

生:(笑)

(x无论是句式的练习,还是词义的演释,尽量都让孩子们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同伴的评价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小A,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小A(楞了一下,摇摇头)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小A的“嘣”?(众楞了,又顿悟!)

生:(齐)不是!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淮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小A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

生:(响亮地)是!

师:(故作不解)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

事,谁都有,小A也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更赢有本事的,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

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x将作业设计成梯度形式,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嫁弓之鸟。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从雁鸣声中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这“一眼识破”用得好,你读一下: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乌。

师:好吗:(众:好!)“这是一只”改成“那是一只”更妥,是吗?

生:对,因为大雁远在天上。

师:好,做完的同学自由交流,我们第一节课学到这里。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学习——

(生接):惊弓之乌。

请大家考虑一下,更赢是根据什么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

生:(纷纷举手)

师:不忙回答,请大家翻开书,请在第一段,准确地划出答案。

生:(认真地划句)

师:答案是——请一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对吗(生:对2)一齐读——

师:慢慢地飞是因为边飞边鸣是因为——原因在课文(生抢接——第八段)

师:(笑。对抢者说)以后请别抢着答,让大伙儿也想一想。

好。现在,在第八段划答案,并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师:x x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生写: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师:(评价)因为它受过箭伤,所以它飞得慢(板书:飞慢)

生:(补充)我认为“孤单失群”也是飞得慢的原因。因为它没有领头雁的带领。

师:你理解得很深。课文中说它——叫得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同学们看,最后一段话,第一句话是写什么?

(指名):飞得慢是更赢看出来的,叫得惨是他听出来的。

师:说明他看得仔细,听得很认真。大雁飞得慢你看不看得出来。

生:看得出来。

师:这不稀奇。叫得惨你听不听得出来。

生:听不出来。

师:请念第二句话。(生念)(众笑!)它叫得那么惨,你们念得那么愉快?再念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看得出吗?听得出吗?有这样的本事吗?

生:没有!常人是没有这种本领的!

师:更赢有这种本事。更赢不但()而且()(示黑板)谁能按这个要求说话。请准备一下,写在课文旁边。

生:(思考、书写、举手)

生A:更赢不但能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而且马上作出用弦声吓它的决定。

生B:更赢不但知道它是惊弓之鸟,而且马上想出吓它的办法。

生C:更赢不但善于分析,而且能果断作出决定。

师:说得好!我们来看:这“飞„„,叫„„”是更赢观察出来的。

飞得慢受过箭伤

叫得惨孤单失群

观察分析判断

师:准备一下,再来一次。

生:(再读,再评)

师:这次大家满意了吧!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篇课文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的。能用“||”符号将课文分成两大段吗?

生:(立即投入分段练习)

师:(“巡视”分段情况)说说第一段()节——()节。第二段()节——()节。分对的请举手。(生举手)好,都正确!

师:现在,我们来练习“对话”了。你们喜欢演更赢,还是喜欢演魏王?

生:更赢!魏王!(意见不一)

师:要不,我先演更赢,我们不读提示语,就开始“对话”了:“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A:“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生绘声绘色地表演,众鼓掌)

生B:“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生动,众鼓掌)

师:我往下演了,你们一齐问。

生:“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傲慢地)当然!

生:(众一楞,随即叫起来。)老师,你台词错了。和书上不一样!

师:(不服地)更赢是否肯定能把那只惊弓之鸟吓下来?

生:是的。

师: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更赢的话改成“当然!”我实事求是吗!

生:你太不合情理了!

生:怎么不合情理?

生:你面对的是大王,能这样放肆?

生:再说,究竟能不能射下来,还没有把握呢?

生:更赢是个很谦恭,很尊重事实的人,不会说“当然“。

师:说得对极了!在大王面前,更赢说话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谦虚、有礼。再说,当时大雁还没掉下来呢!

师:我再来念:“我可以试一下。”这次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读“拍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过渡)

生:“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你这“啊!”读得捧极了!读出了魏王的惊讶,非常到位,再来一次!

生:(大受鼓励,又来了一次。)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生:(顿时来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师: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生:(热烈议论)

生A:我说!是更赢害它,是更赢的“嘣”!

生B:我不同意。更赢根本没碰到它,是先前那个猎人,大雁的伤是以前受的。生C:以前那个猎人又没射死它,它不是活得好好地,在飞吗?

生D:是那群大雁,干嘛不回来找找它?要不,它也不会这么孤单失群了!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众笑,你是鸟吗?)

生:心理素质要好。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不要太心虚了,否则会自投罗网。

师:“自投罗网”?(学生笑,插话,你是坏人啊:)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x恰当穿插进行书面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搭配,说、写结合)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A: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丧命。

生B: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命归黄泉。

生C: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冷静、沉着,就平安无事。

师:好!这个“只要„„就”,立即就检验出大家的学习水平。这每句句子都正确,哪一句比较优秀?

生:第三句!用词简炼,意思明确!

师:我同意。

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立即举手)„„

师:建议大家先想想,理一理,做个准备,然后再有条理地说。

(x教师适时作引导,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按要求发言。)

师:准备好了?好,请发言。

生:我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读书时做读书记号。

师:很好!学会做读书记号,(指黑板)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希望大家常用。

生:学会了本课的字词,特别记住了这个“赢”怎么写。

师:真的,能默给大家看吗?

(生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赢”)

生:我学会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应该说“我懂得了„„”或“我明白了„„”是吗?

生:我能把大家说的作个总结:

1.学会了读书要作读书记号。

2.学会本课的字词,像孤单失群、悲惨、愈合等„„

3.明白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生:我补充,学会了用“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知道这篇课文按“结果、原因”分段。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现在——

下课!(众笑)

板书:

飞得慢——受过箭伤——裂开

叫得惨——孤单失群——往下飞

害怕

更赢——射箭能手

害怕——直掉下来

嘣 惊弓之鸟

篇2: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师:叶圣陶: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书写。

一本:以学生为主。二主: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你听了累不累?如果累了,语言不精炼,如果不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材仅是教学的材料,教无定法,因为文无定法。现在目标有了,关键是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明针等,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节课我们说的那个“木”字。(师板书,画“木”),(写“休”,)一个人在树边上休息。再比如说,“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两脚跨出去,不是一步吗?词也很有意思,“左右”,(让生举左右手)“左右”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表示方向,两个字摆一起就变成了物件。(生读)

师:这是什么?生:书。师:这是什么、生:粉笔。师:我是东西吗?生:你不是东西。师:变成骂人的话了。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摆在一起变成考虑了。师:再看这个词、板书上: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你来敲。(敲桌子)师:谁把课题读一读。(生读题。齐读课题)师: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把书念一念。(师范读)

师:黑板上有几个生字,借着拼音谁来读一读?(生读生字)师:不错,四个字都念对了。谁来读下面五个字。(生读)

师:哪个小朋友能把九个字都念对了。(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看这个字“皎”,左边什么?右边什么?合在一起什么意思?不知道?和哪个字连在一起“生:皎洁。

师;什么意思?生:很白的意思?师:一般表示什么?生:表示月亮。师:换个偏旁,变成其他字。(生说:校,郊等)师:生:驶,驰,蚂,驴。师:这些字会读了,自己把课文念念。(生自读课文)师:第一个同学读书流利,还带有一点感情,第二位同学嗓音好听,第三位同学读书姿势最好,待会儿请你们来展示。(生描红)

师:看一看练习的第三题,有八个词语,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读,再指名读)师:避让什么意思?生:避让是让开的意思。、(表演避让)师:躲开,让出路来,给别人走。)师:沉睡是什么意思?生:睡得很沉。师:家境贫寒。生:家里很穷。师:贫是什么意思,寒是什么意思。生说。师:家庭状况很差。

师:给每个小节加个节号。几个小段,每个小朋友来读一小节,随便你读哪个小节。先告诉大家你读第几节。生:第二节。生:第七段。

(师打断,帮助学生强调“也”是一位诗人,“过了一会”。生:我也喜欢读第七自然段。师:(师打断)你能不能读得快一些。(示范,并给予表扬,再示范)

师:孩子们,听着,他很会读书,前后语调有变化,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继续。(生继续读第七自然段)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师:这一段中这句.话读得最好,“大街上人的看到他这个样子,”这个样子,这个样子,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生示范)

生:读第八自然段。师:刚才六个小朋友中读得是第六个。但你读得很认真,再给你一次机会。(生读)

生:我想读第五自然段。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距今天好几百年前了了。说到贾岛,他生于,死于,活了68岁。如果把唐朝放在前面怎么说?生:唐朝的贾岛是一名诗人。师:如果把诗人放在前面怎么说?生:诗人贾岛是唐朝的。

师:唐朝盛,诗歌旺。出了好多诗人,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生:李白,杜甫,贺之章。师:谁能背李白的诗。生:背《望庐山瀑布》师: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有名,但也写了一些诗。这首诗的全诗是这样的。(师读,并解释。)生:他明明是敲的,为什么诗里是推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这为什么叫《题李凝幽居》。师:题是写,李凝是他的朋友,幽是幽静,居是房子。(生连起来解释)。

生:鸟已经沉睡了,怎么还被惊醒?生:比比划划是什么意思。?师:我也不知道,你一边走,一边比比划划。(生来表演,教鞭当马)

生:“簇拥“是什么意思。师:“簇“是什么意思,许多,许多东西或许多人拥挤在一起,什么意思。

生:“犹豫不决”是什么意思?师:拿不定主意。生:吟哦是什么意思?师:朗读,唱。

第二课时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1)贾岛在()到(),去()。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师:看第二个。(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师:(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好。师:介绍韩愈。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第二位说)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生说)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 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生:妈妈生病了,我即使功课再多,也要师:我很着急,没有人送她上医院怎么办了?即使风再大,我也要把她送到医院里去。

出示诗《泊船瓜洲》“京口~~你听的出里面的毛病吗?我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回答我:我在冰箱里找东西呢!生:我在厨房里找东西呢!

师:是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呀!生:我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师:《大宅门》我从小看着你长大呢!生:我看着你从小长大呢!生:我看着你长大!

师: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生:家怎么住在白玉兰小区呢?应该是我住在白玉兰小区。师:如果一定要把家放进去呢?生:我家住在白玉兰小区。师:这里,环境幽雅,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生:~~,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师:你真了不起,跟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树木是砍倒的,死了树去种它干吗呢?什么样的树?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参天大树。

篇3:贾志敏和他的语文教学

贾老师应2011“绿城之秋”名师观摩活动之邀,不远千里来到南宁讲学。这不是他第一次造访邕城。因此,他对绿城南宁并不陌生,与我们的交谈也显得格外的亲切与专注。

曾有人说过,一位名师,就是一位精神的富翁,有无限的资源,供我们去撷取。贾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像一座宝藏,走进他的课堂,便会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课堂中的语感教学

《微型小说三篇》是贾老师最有名的作文教学课之一,曾多次在全国各地讲过这堂课,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此次在2011“绿城之秋”名师观摩活动上,贾老师也给邕城的老师和孩子们带来了这堂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课。

从课题开始,贾老师就注重纠正孩子们读书的语调,反复读,快速读,要像说话一样地读,要展现出最自然最真实的读法。因此他在课堂上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读。读得好的,他表扬;读得不够好的,他反复地纠正,直到孩子读好为止。

为什么他这么重视孩子读书的腔调呢?20世纪70年代初,贾老师重回讲台教授语文,那个时候华东师大教育系李伯棠教授常去指导他上课,课后李老总会给贾老师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时至今日,贾老师仍然记得,当时的李老话语极少,但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是读得太少。文章是白话文,学生一读就懂,何必分析来分析去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当时的贾老师对这句话还未能深刻领悟,可越是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越是体会到李老说这话的一番苦心。从此之后,这一番话影响了他的教学路,也成为了他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贾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多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传统。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读者在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而且多读,不是简单、重复地读,是有质量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在他的课堂上首先就是训练孩子们对课文的读法。

此次的绿城之行,贾老师还给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作了一堂讲座。在讲座上,贾老师把《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说背,倒是显得有些生硬,从他口中流出的课文,那是已经内化成了他自己的语言,是一种呼之欲出的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拿腔拿调,极富感情,仿佛说话般自然。当贾老师把《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最经典的片段声情并茂地背出来时,台下的听众早已泪眼盈盈。

贾老师的语感就是通过这样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课文慢慢培养起来的。除此之外,语感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大小事情来培养。贾老师有一大爱好就是听广播,他听广播并不仅仅是听听新闻了解时事,他喜欢“挑刺儿”。他常常可以从播报员口播的新闻中听出那么点不对劲的地方。“平时注意积累,就可以发现这样的错误。”贾志敏说,“就连我们的身份证上都有五个错误的地方呢。”

老师在本次“绿城之秋”活动的观摩课上,点评学生改写《烛心》这篇作文时,贾老师老师就站在学生身边,边听学生把作文一句一句念出来,边纠正孩子语句中不正确的地方。能够这样脱口而出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正是有赖于他长期养成的优越语感。

课堂中的批评艺术

作文教学课《微型小说三篇》中的第三篇《烛心》,有一个生字“笃”,贾老师问孩子们:“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怎么念?马马马?”

孩子们的表现很活跃,每个人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贾老师老师信步走到孩子们中间,让把手举得最高的那个男孩子起来回答,男孩子很快站起来大声说:“马马马”,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男孩显得很尴尬。这个时候贾老师对孩子亲切地说:“不对,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念。”

在课堂上“大方”批评学生是贾老师老师的一大特色。

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对孩子错误的回答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而现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变得不敢批评学生了,生怕自己的批评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很多老师的做法是,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评价:“你说得真好!”即使学生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也给学生戴上一顶高帽子:“你真棒!真的很棒!”明明是错的,还要硬说成对的,根本就是在颠倒是非,让孩子分不清对与错。“这不是在教育学生,而是在糊弄学生,践踏教育。”贾老师如是说。

有人总结出贾老师的评价用语有二十个字的特点: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在贾志敏看来,对孩子的评价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学生由于认识不足,总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对此老师们必须予以纠正。老师的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但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也同样必须提醒,甚至是批评。”这是贾志敏半个世纪从教以来的切身体会。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力,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鞭策学生学好知识,而不是为了挖苦、讽刺、嘲笑学生。

时至今日,贾老师仍然忘不了30年前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调侃一个学生的往事。那是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指着文中的句子“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走,上棋盘陀!’”,怯生生地说:“句子里多了一个‘铁’字。”贾老师当时的反应是:“你以为班长姓‘斩’名叫‘钉截’吗?”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孩子们都在笑,问问题的孩子面红耳赤,尴尬得无地自容,从此这个孩子一蹶不振。贾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极大地伤害了这孩子的自尊心,事后诚恳地向那个孩子道歉,并得到了孩子的原谅。

这件事情一直萦绕在贾老师的脑际:“它让我懊恼,促我反思,叫我悔改,催我奋进。”从此,他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懈怠,再也不敢做伤害孩子心灵的事了。

敢于批评,却能不伤害孩子,这是批评的艺术,也是最真实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语文老师的功底就是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性评价,语言的正确运用显得尤其重要。是什么让贾老师的语言如此丰富,他的回答是:多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读大量的好书,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老师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对此,贾老师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书都得读——教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杂家。

与教育事业一生相伴

贾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孩子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文课堂要紧紧围绕这八个字来展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服务。但是近年来,贾老师发现,一些教学活动开始出现一股浮华之风。有些课堂教学,不是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学习材料”,或者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这样做,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外,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他认为讲课就要有讲课的原则,还原本质的语文课就要有“三不讲”:一不讲那些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二不讲那些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东西,三不讲与语文无关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为孩子学好母语服务。在贾老师看来,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而这就是教师的生命价值所在。

教师除了讲课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课。贾老师多年的看课经验使他深刻地悟出了看课的“门道”——“三看三不看”。第一,看教学,不看表演。看课,就要看教与学,要关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第二,看学生,不看老师。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是他们在学“语”习“文”,孩子是红花,教师是绿叶。第三,看门道,不看热闹。观摩语文课,要关注别人是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处理教材,如何启迪学生,如何设计教案的,要看的是别人怎样“教语文”。

这些教学理念看似简单,却是贾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得来的,饱含了贾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教育的追求。从他的身上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敏锐的教学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老教师们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厚实了他们的生活底蕴,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其深度、广度、力度都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些都将自然地融入到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之中。”

贾志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教师,他经历了时代的巨变、社会的转型、历史的沧桑,品尝过人生百味,感受过世态炎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他的生命时刻与教育事业相伴,而教育也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是靠自己的课堂教学,靠着自己的激情,感动了课堂,感动了广大教师。有这么一位认真执著的老师,是中国教育之大幸。

链接贾志敏,男,1936年生,上海特级教师,全国名师,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已届50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小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治学严谨,著作颇丰;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经过各地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篇4:贾志敏教学实录——《给予树》

板画一棵树,写好课题。有课件。

组织教学:

这组小朋友坐的真好。坐正坐直,眼睛看老师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1、读课题。为什么一个是方括好,一个圆括号。

给是多音字

在中国小朋友最喜欢过年了,„„掌灯结彩„„希奇洋洋„„拜年,„„洋人也过年,他们也过年。12月25日是什么节?

圣诞节!以及圣诞树中给予树的来由。(在讲述中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给予上树)

2、解决字词。

T:这个小朋友坐的特别直。(在表扬中提出了听读的要求;坐正,眼看,耳听)

(1)听老师读文。

(2)读生字:予 圣 诞 享 默 糖 逛 援 仁 偿(有拼音)指读,齐读。

(3)检查词语:如愿以偿 读,说意思。

T:什么是“如愿以偿”?

S;就是梦想成真。

S:就是愿望实现了。(教师在其中进行点评,学法的渗透)

宽裕 卡片

老师写“裕”的衣字旁,指导“捺”变成了点。

丰衣足食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书写的指导。用猜字谜的方式让孩子记住)

卡的指导。

学生把“裕”“卡”写两遍。“字如其人” 表扬学生的写字。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老师拉了2个学生上台读。(评)

2、划自然段

3、交流;5个小节。“我读的是第几节。”然后在开始读。

4、指读。

T;不错,不错,所谓不错,就是“马马虎虎”。

T:读是读了,可不是一字一顿的读。

(一次次的纠正,要求学生连贯的读,要求快!)

T:就是这么读,鼓掌!

继续读。老师边听边点评。

T:小男孩,握握手,我就需要你的这种读法。(掌声)

T:谁来读第一段?

S;„„

T:你为什么不高兴?

(老师点出文章这第一段的基调)

老师示范读。无奈。S:

T:对了,你很聪明。

读人物的语言。

S;读第四节。T:还有么?

S:„„

齐读“我紧紧地拥抱„„以及一个陌生女孩的如愿以偿的笑脸。”

能背么?

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齐读。

出示:我 极了,紧紧„„。

S我填“激动”

T:为什么?

S:我填“骄傲”

T:为什么。骄傲是不好的词。

S我填“高兴。”

S我填“自豪。”

T:我激动几了,我骄傲接了,我高兴接了,我自豪接了,为有这样的饿女还感到骄傲!

T:母亲为什么“担心”,后来为什么“生气”,最后又变成“高兴”?

S:„„(交流)

(其实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

指读“纸条上的内容”。S1:“我一直„„娃娃„„”

为什么用“我”?

编辑叔叔的问题:“我”“洋‘

齐读

S2:

“我叫扬科,我喜欢音乐„„”

“我叫凡卡,我的爷爷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他死了,我很伤心。我盼望圣诞老人能带我去天堂陪伴我的爷爷。”

“我是一个买火柴的小女还,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只火炉,一只靠额,还带我去见奶奶。”

(出现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老师补充)

还补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篇5: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课时一:

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谁知道?哪十大人物?你说。生:王百姓。

师:对了,王百姓。还有吗? 生:黄舸。

师:少年英雄黄舸。还有吗? 生:雷英雄。

师:不是雷英雄,是排雷英雄。丁晓兵一个手臂都没有了,被炸飞了。他走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看他用左臂,慢慢地抬起来,抬到了额前向全国观众行了个军礼,我看到这儿潸然泪下。还有吗? 生:还有华益慰。

师:对了,好军医华益慰。慈善家霍英东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以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所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读(教师指板书:感动)生:感动。

是:读得快一点,“感动”读!生:感动。(有所改变)

师:感动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师板书:在一瞬间)谁把这几个字念一下,你念。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不错,读得还可以。你读,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显然你读得比他好,谁再来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哎,太好了。你读呢? 生:感动在一瞬间。(读得有底气有感情)师:一起读。感动在一瞬间,起!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往往因为人家的一个眼神,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肢体也能让人感动。感动自己的什么?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很多。懂得感动的人,才会知道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姓夏,夏天的夏,夏衍哪。他是个老作家,生前写过许许多多一流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孩子,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是想着别人。特别是在他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谁知道弥留人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的意思。师:还生活在人世间,就是即将离开人世的意思。有一天,突然他的病情恶化了,在旁边的护理人员看了,着急得不得了。下劳你别急,我马上去找医生。就在这时,几度清醒几度昏迷的夏老,突然自己清醒过来,他猛然坐起身,瞪大了眼睛,伸出手,张大了嘴大声地说了一句话:“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倒在床上,死了。这是他一生当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你不是去叫医生,是去请医生。一个字之改足见他的人格。他始终想着别人,所以他说这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件事传开了,整个的医院上上下下,从医生到病人,从病人到护理人员,从护理人员到家属都感动不已。这件事被新闻记者知道了,写文章报道出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周围很多,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报纸上看到的,课本里面学到的,以及我们耳朵听到的,周围自己碰到的,到处都是。想想看看感动你的人和事有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了脑瘤。脑瘤占据了他的整个脑子,他失明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就说我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别人……(哽咽)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师:表扬他。(师沉重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眼膜捐给别人,把光明从给别人,光明是可以传递的。还有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也是失明了,他说他想到天安门看升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多人都来帮他,配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安门,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

师:我问一下,你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生:忘记了。

师:忘了我告诉你,叫新月。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女孩就要死了,他唯一的心愿是到天安门广场前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它是不可能去的。结果整个的城市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的城市都编造谎言,说我们带你到天安门去,于是就把他送到车上,用北京话报站名,模仿许多各地的方言,让他觉得现在是到北京了。然后在操场上,学生走起了军乐、国歌,升旗啦。他眼睛虽然看不见,嘴角却露出了微笑。这个节目我看过很多次,感动!还有吗? 生:四年级的时候。(师纠正:读四年级的时候)课文里面写的第九课是罗盛教,他是抗美援朝上的一个志愿军。他看到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面了,就不顾一切跳进去把那个孩子就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师:你知道这个孩子是中国的孩子吗? 生:他是朝鲜的孩子。

师:对,朝鲜的。还有吗?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叫做《暖春》。里面有一位老爷爷,他抚养了一个孤儿,把他养成人,(师:不叫养成人,他本来就是人,培养成人。生:谢谢)培养成人以后,他有抚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的钱不舍得花,都用来抚养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最后就成了那各乡村的老师。

师:乡村女教师,好的。我们讲了电影里的,新闻中的,现在说说生活周围的。生: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的脚不小心跌伤了,我走楼梯的时候一直脚一跳一跳的,我们班的陈益明看见了,背我上了三楼。师:哪一个叫陈益明?请这位英雄站起来。我们为她鼓掌,(师过去同他握手)同英雄握手无上光荣。请坐。还有吗?

生:其实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生哽咽)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后来是妈妈帮助了我,他说你一定要坚强,师:现在妈妈跟你生活在一起吗? 生:对。

师:你回去带去老师对她的问候,说老师支持你,谢谢你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生:谢谢。

师:好还有谁?

生: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看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边讨饭,我们就去问她,她说他来找儿子,我们就打电话110,110来的时候说他已经送过很多次了。

师: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你看电视会为之感动,看报纸会为之感动,你这正开眼一看,大家都在帮助人关心人,令你感动,如果你把感动的人和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有了这个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好?不一定。那还得讲究谋篇布局,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把片子打开。则篇文章的题目我请小朋友来读读好吗? 生:诚实比金子更重要。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当过播音员吗?生:当过。生读。

师:你读得更深情。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大约700个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他看完。开始,注意读写的姿势。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此处有空缺,谅解。)学生课下自由作文。

课时二:

师:文章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写好了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以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不,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黑板上有一句话谁来念一下?第一句。生:文章不厌百回改。师:什么意思? 生:……

师:理解完全正确。这个百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另一句话,谁会读?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这小朋友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告诉大家,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错了。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师:为什么是端? 生:应为……

师:搬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指一学生)我们一起把桌子搬一搬。(师生搬桌子)把桌子搬到原来的地方。这是重物叫搬,老鸭汤碗需要搬吗?他没用扛那算好着呢!(众笑)教师用修改符号改搬。生:妈妈扯下两条腿,是老鸭腿……

师:多恐怖啊,妈妈扯下的两条什么腿啊?(鸭腿)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师:标点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这里都好改为句号。

师:对,意思变了,逗号改句号。看第一句话,漏了一个字。你说。生:我觉得是一碗老鸭汤。

师:那倒没有关系。漏了一个字。

生:我最喜欢后面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

师:哎,对了。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气味?是滋味。(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有两个不明显的老师来改。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你说妈妈应该先放在谁的碗里? 生:奶奶。师:为什么?

生:因为尊重老人。

师:对了,先老的再小的。奶奶跟我位置得换一换。这一个词换一个可以突出晚辈尊敬长辈。

(教师模拟礼让场景。)这叫怎么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盛在。师:盛在,不对。

生:我觉得应该是夹在。生:推。生:按在。

师:对,按在,你不吃也不行,这是晚辈对您的孝敬。这样一改意思完全变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修改之前的句子。学生读句子。(教师随即评价)师:修改之后呢? 生读。

师小结:这样一句话,通过咱们思考,品味,动一动,改一改,位置换一换。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的文章改一改,谁来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生:感动……

师:这个写作改成作文。为什么,写作是属于创作的,是作家写文章叫写作。咱们小朋友叫作文。

生:……我获得了全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师:这个好成绩不要了,再读。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

师: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你表示惊喜,你加上呢,你试试看。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呢!师:这个获得应该是得到。生:我怕妈妈发现被没收…… 师:没收加引号了吗? 生:没有。

师:没收是指你不应该得到…… 生:便随手加在一本……

师:这里一个词用得好,随手用得好。随手时不经意的。生:回家后放在抽屉里。

师:回家后把草稿本放在抽屉里。要表达清楚。生:……当时我眉开眼笑,打算……

师:等一等,眉开眼笑这个词儿不错,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恰当吗?我心里暗暗高兴。这就够了。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评价)生:……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师: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加上个直。生:……我怎么不好好看看 师:这个好好改成仔细。教师适时插入辙的解释。鼓掌,鼓励。

生:……一位一大一小的母女……

师:等一等,母女有一大一小?这里母女就可以了。生:……母女展现在我眼前 师:不是展现,站在。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教师教学生打分,送给学生礼物作为奖励。另一个学生读文。(单亲家庭的那个孩子)生:那一刻,我……

师:那一刻,我……这个题目好!

生:……妈妈把全部希望全寄托给了我

师:不是寄托给了我,使全寄托在我身上。生:……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

师: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用“只有……才能……”句式说。生:……那是相当地悲哀。(众笑)

师:……看来你要获取知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生:……头发有些乱,像个鸟窝 师:头发有些散乱,鸟窝不要了。生:……我们是收废品的

师:“我们”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对,只有母亲收废品,女儿不收,所以用词要非常的精到。生:……现在交给你

师:一百元是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给你,你得交待…… 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老师送给学生一支笔。教师出示例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统一修改。……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通顺了,说到底还是这句话,一起读。生:文章不厌该会改。

篇6:贾志敏作文课堂实录

恶魔约翰

杰克到刚刚开垦的美国西部地区谋生。他在一个小酒吧当上了酒保,这个酒吧的主要顾客是附近地区的牛仔和农民。上班第一天,酒吧老板特别提醒杰克:”如果听到别人说„恶魔约翰来了‟,你就赶紧跑,因为这个约翰是方圆几百英里内最危险的通缉犯,连警察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天中午,酒吧外面一阵大乱:“约翰来了,恶魔约翰来了!” 杰克正在洗手间等他提着裤子走出来,酒吧里客人早就跑得干干净净。只听见有人“砰”地踢开前门,一条凶神恶煞般的大汉势汹汹地大步走进酒吧,把手枪往吧台上一拍:“ 给我一杯墨西哥烈酒!” 这时候杰克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只好战战兢兢地递给那大汉一杯墨西哥烈酒。那大汉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重重地砸在吧台上。“您......您再要一杯吗?”杰克哆嗦着问。

“见鬼,我没有时间!”大汉冲他吼道,“你不知道恶魔约翰就要来了吗?!”

两本小学课本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伢,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资料蒙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哪来的钱?”“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巨大的绝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竟然就骗走了妈妈的镯子!“伢,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妈妈高兴极了,说是两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人物专访,你猜访问的是谁?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杨红樱阿姨。她笔下最典型的人物是谁?(生答马小跳)杨红樱阿姨原来是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经常给学生读故事书,后来故事书读完了,她就自己给学生编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后来她就自己写起了小说。小说就是生动的故事。

老师板书“小说”,指生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读到像说话一样自然平缓。

师: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知道。

师:小说分长、中、短小说。一般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小说应运而生。师板书:微型小说。指生读,指导突出“微型”。再板书三篇,指导读,突出“三篇”。(其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多用范读和学生比较朗读,通过表扬读得好的同学进行正面影响。)

材料学习:

1.首先生自由读这三篇微型小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同时表扬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榜样引导。2.指导学生读《恶魔约翰》,通过指读和同学互相帮助读的方式进行。3.每篇文章研读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称约翰为恶魔?一共有五个理由。分别指学生回答,在学生分别回答后,指生进行总述。第二个问题:你会读吗?指生读,重点指导朗读“哆嗦着说”“吼道”,在学生朗读后,师示范,强调朗读时说自己的话,不是说文章中的话,把文章中的句子当成自己的话来读。第三个问题:把文章中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画下来。指生回答,一生读文章中的句子,一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文章中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画什么?”师:“你真聪明,读书要学会思考,文章中的确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

师:恶魔约翰根本就没有出现,没有出现,为什么人们怕他?这种写法叫间接描写,衬托文中人物形象。师板书:间接描写

学习第二个故事: 板书:两本小学课本。

师范读两遍,让学生认真听,然后指生读,看谁读得像。然后自由读文章。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对银镯子哪儿来的?用自己的话说,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这对银镯子对苗家妇女来讲有多重要?用文章中的话来回答。学生回答正确后。师提问:“入土为安”中的“安”是安静、平安、安全中的哪一个意思,学生选择。一女生答:老师都不是,是安息的意思。老师夸奖她会读书,会理解。第二个问题:两本小学课本怎么来的?师提示“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指生读,然后指导学生用刚才的话开头,用50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想起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七个字,让学生谈一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学习第三个故事:

首先指学生朗读全文,有三个学生进行了全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老师的评语有“很准确,有变化,太好了,太好了。”这里重点指导的是阿姨和小男孩的不同语气。“听你的朗读,我知道了故事。”“听你的朗读,我受到了感染。”

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个“笃”怎么读?象声词,读得要节奏,像敲门声。第二个问题:两个“使”意思一样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指使、支使,换一个字就知道意思了。第三个问题:文章中的“我”指的是谁?阿姨。(第一课时结束)

读了《烛心》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阿姨,如果把“我”换成是小男孩,怎么写?

师:晚上,我正在书房里看我的《淘气包马小跳》,突然停电了,我的马小跳不见了……用这句话做开头,接下来会怎样呢?

指生进行续写,同时进行说话指导。重点指导“阿姨迟疑了一会”部分,在这里要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

然后给学生18分钟的时间,写500字的短文。把题目先改一下。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作文反馈:

首先教师挨个询问学生改写的题目,遇到比较好的,就让学生把题目写到黑板上,随机对学生的作文题目做简洁的点评。

然后就黑板上的题目再做梳理,重新点评。选取题目较好的文章,进行指读。比如:帮助就这么简单、相邻好赛金宝

篇7: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在今年“2009‘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年届七旬的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一堂“续写童话”作文课。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一般,心情非常舒畅。下面我就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 感知童话特点

贾教师首先讲述1984年一位美国小学生所写的在沙滩上挖出的蛋最后孵出了美国总统里根的离奇故事,引出了童话的三个特点:1.生动的故事;2.鲜活的形象;3.做人的道理。以此引出本课的童话写作。

二、 引出写作材料

教师出示本次童话习作内容的主人公——松鼠,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说说松鼠的生活习性,听写下面散乱的句子(四位学生上台板写),共同讨论其逻辑顺序并加上序号,最后师生交流评价。

1. 小松鼠一家忙着采集松果。

2. 冬天快要到了,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

3. 仓库里堆满了小松鼠最喜欢吃的核桃。

4. 小松鼠高兴地说:“哈哈,今年过冬,咱们不用愁啦!”

师:下面听写一段话,要求写得又快又好。我先念两遍,待我念完再写——(声情并茂地)一天早晨,小松鼠到仓库里去,想尝尝新鲜核桃的滋味。没想到,它发现仓库里的核桃一个也不见了!它连滚带爬地喊着:“不好了!不好了!仓库里的核桃全被偷走了!”

师:如果让你接着写,你觉得核桃会是谁偷走的?

(学生交流,有的说是狐狸偷走的;有的说是别的松鼠偷走的,因为有的松鼠很懒惰,自己没有储备过冬的食物,没吃的了就去偷拿别人的,等等。)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时间是2007年的一天,地点就在北京景山公园里。公园里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他们为过冬准备了很多的核桃,可是有一天发现一个也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呢?一个星期以后,全国各大媒体和互联网上发了这么一条消息,说小松鼠过冬的核桃竟然是被游客偷走的。

三、 引导想象结局

师:松鼠准备过冬的核桃被人偷走的情况你们知道了,最后松鼠会怎样呢?

生1:我觉得松鼠会大反攻。

生2:我觉得松鼠会请我们班的大侦探王园去破案。

生3:我觉得他们会跑到遥远的地方再也不会来了。

生4:小松鼠会找到报社,让编辑把这事报道出去,让人们知道它们的难处。

四、 提出写作要求

教师提出写作要求:大胆想象,用400字左右把故事的发生、发展和最后的结果写出来,尽可能写得生动、有趣;题目自拟。

(学生约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写作)

五、 尝试修改习作

学生写好后,老师强调“文章不厌百回改”。为锻炼同学们的修改能力,老师在黑板出示了这样的句子:“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提示说,这是一个四年级学生写的句子,体现他们家庭互相关怀、敬老爱幼,但这句话里有多处错误。于是让一位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即席插话的方式提醒学生发现错误所在。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师:大动干戈),妈妈扯下两条腿(师:多恐怖啊,血淋淋的),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师:没大没小,没规矩)

经过教师的插话提示,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鸭腿,一条按在奶奶的碗里,另一条放在我的碗里。

师:改动一个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夏衍先生临终前说“请”医生而不是“叫”医生,一个字的改动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写好以后要反复诵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这样才能把文章改到最好。

六、 师生共同评改

教师让全班学生都念读了自己拟的题目:《啊,居然是这样!》《为什么拿走我的粮食?》《贪婪》《核桃与官司》《松鼠总动员》《动物大反攻》《地下的核桃交易》《心灵的忏悔》《谁动了我的核桃》等,教师逐一点评,而后先后让三位学生念读了自己的习作。以下是一位女同学读自己写的《松鼠找核桃》的童话故事,教师即席穿插式地进行点评。

生:一天早上,小松鼠想到仓库里吃几颗核桃。然而,它来到仓库里一看,发现仓库里的核桃竟然一颗也不见了。

师:“竟然”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生:因为松鼠觉得很突然,感到很吃惊。

师:说得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生读)

生:它连滚带爬地喊着:“不好了!不好了!仓库里的核桃全都不见了!”

师:大家听到了吗?“全都不见了”,她读时强调了一个“全”字,读得多好啊!很有灵气,听她读书就好像听广播里面的小演员在讲故事一样,好听!

生:松鼠爸爸和松鼠妈妈闻讯赶来。

师:“闻讯赶来”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听到消息马上赶过来”。

师:对了,这9个字就可以用“闻讯赶来”4个字代替,多简洁!你词汇量很丰富!

生:松鼠爸爸一看到空空如也的仓库——

师:“空空如也”这个词用得好啊!

生:气得捶胸顿足。

师:你做个“捶胸顿足”的样子给大家看看。(生演示)哟,表示非常气愤!这个孩子的词汇量真是太丰富了!

生:松鼠妈妈竟然晕倒在地。

师:“晕倒在地”这个词语用得好,因为过冬的粮食没了,可怎么过冬呀?想到这儿,怎么会不“晕倒在地”呢?

生:他们立刻报了警,还通知了左邻右舍。

师:“左邻右舍”——这个小朋友写文章洋洋洒洒,真好。

生:黑猫警长和邻居立马赶来了。

师:“立马”这个词她用得真新鲜。

生:松鼠爸爸对黑猫警长说:“今天早上我家宝贝发现仓库里的核桃被偷窃一空。”

师:为什么用“我家的宝贝”而不说“我家的小松鼠”?

生:这样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

师:说得好。“偷窃一空”没这个词,换一个词。

生:洗劫一空。

师:改得好。

生:请警长明察!

师:对!“明察”是仔细、认真地查清楚。这个词你用得很好。

生:周围的几只松鼠也叫道:“对呀对呀,我们家的核桃也被偷了。”警长立刻感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展开调查。

师:这里的“调查”应改成“勘察”。

生:从山羊的口中得知,核桃是被游客们偷走的。警长对天长叹——

师:“对天长叹”这个词用得太好了。

生:“唉哟,现在的世道真乱啊!那些人不仅偷人类的东西,还偷到动物世界里来了,成何体统!”

师:鼓掌,鼓掌!“成何体统”——你看他的书面语言多丰富啊!

生:一只公鸡在一旁叫:“喔喔喔,讨厌,人!喔喔喔,讨厌,人!”“山雀,你飞到城市中心去,看看是哪个兔崽子干的缺德事。”黑猫警长严肃地说。

师:“兔崽子”是骂人的话,做了这样的坏事就该骂,骂得好!

生:两天后山雀回来报告说,有好几户人家的核桃都被偷了。于是大家商量要把核桃要回来。许多松鼠来到偷核桃的人家里,把核桃一个不少地搬回了仓库。

师:你为什么用“搬”而不用“偷”?

生:因为这些核桃本来就是松鼠自己的。

师:说得好!这个“搬”字在这里用得准确极了。

生:第二天,人们发现偷来的核桃竟然不翼而飞,个个呆若木鸡,瞠目结舌。

师:“呆若木鸡”和“瞠目结舌”这两个词语哪个表示更严重些呢?

生:“呆若木鸡”比“瞠目结舌”更严重些。

师:所以这两个词语的位置要相互调换,把程度严重一些的放在后面。

生:当他们知道这一切是松鼠干的,一个个都羞红了脸。

师:用“羞红了脸”当然好,你的词汇量是很丰富的,再换个词语。

生:“惭愧不已”。

生:也许是良心发现,他们买了一大袋核桃,放在松鼠窝前,还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们再也不干这种缺德的事了,请原谅我们的无知吧。”

师:这个孩子很成熟啊!这里她为什么重复用“缺德的事”?因为前面用过,所以后面用“再也不干这种缺德的事”与前面照应,使得文章更加严谨。很好。

生:从此,人们和松鼠和睦相处。

师:文章戛然而止。鼓掌!这篇文章,上上等,满分!童话不是作家的专利,我们小朋友都可以写。我建议这位小朋友把你写的作文输到电脑发给我,贾老师设法帮你发表,我还会向大家介绍你这位南宁小朋友。我给你的评价就是:未来作家。

(全场响起掌声,送给学生,送给老师。贾老师最后送给念读作文的同学一颗核桃。该生表示自己不会吃掉这颗核桃,而要留作永久的纪念,以后一看到它就会想起今天的满分作文。)

【总评】

作文指导对许多教师而言都是一件比较犯难的事,写纪实性的记叙文如此,写想象性的童话作文更是如此。然而,这节课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指导学生作文切实有效,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表达流畅,教学过程精彩纷呈。贾老师以下三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仿效:

一、 科学的指导方法

上一篇:默认复制构造函数下一篇:公司考勤请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