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4-21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通用8篇)

篇1: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水一方社区朱静霞

(论文提要)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过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

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

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清除体制性障碍;

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我国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寻求发展”的思路,宗旨在于谋求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文明社区建设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让渡,这对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及其意义

在我国,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5月首次提出。按照民政部负责人的解释,社区建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在城市广泛开展社区服务,但它又难以包含政府希望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所要承担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并力图以此去开拓民政工作。随着我国城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的社会问题及服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城市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江泽民总书记也于1996年指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在这之后,社区建设作为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被纳入议事日程。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现在政府已将社区建设上升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即适应城市企业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在这里,可以明显发现政府对社区建设目标的诉求:支持和保障企业体制改革,化解社会压力,保障城市社会稳定。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其中的另一重要涵义: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社会管理方式的转换。

具体说来,社区建设有以下重要意义。

1、社区建设适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社区服务功能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区工作的需要。只有全方位地开展社区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2、社区建设适应了社区工作发展的需要。社区工作是一项积极的社会工作,它要求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地向纵深扩展。过去的社区工作仅仅停留在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上,而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工作应延伸到社区居民家庭中,让社区的所有家庭都感受到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服务。

3、社区建设适应了政府服务的需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在城市管理体制中,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政府面向基层、面向居民的服务意识。进行社区重组,实行小机构大服务,使政府找到了社区工作的落脚点,从而使政府工作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

4、社区建设适应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在社区,而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创建文明社区。

二、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

所谓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成员对本地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社区是人类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对此,社区建设要以重铸社区归属感为目标,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研究,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五大方面:一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二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居民是否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及社区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其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三是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的同事、朋友和亲戚越多,其社区归属感也就越强;四是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五是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就一般而言,居民在社区内居住年限越长,其社会关系就越广泛、越深厚,其社区归属感就越强。

社区建设是强化社区要素,增进社区机能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把社区建设看作管制社区的手段,而是从发展社区即以建设繁荣而有序的社区为根本目标,那么社区成员的积极而有效的参与就是头等重要的。从社区建设的本质和社区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内在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的增强、社区资源的挖掘与合理配置、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积极导向、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责任感和承担力的增强等等。这些都是增能的过程。由此可以说,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效果。

过去社区居民与社区很少联系,每一个人都被安排在某一个单位里。单位是我国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没有单位的人相当于无业游民和盲流。单位大多是一个小而全的社会,不仅是社会成员的职业场所,而且是职工的政治归属、福利载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单位无所不包。由于长期实行单位体制,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发展投入不足,造成社区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外寻求资源,满足自我需求,最终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社区缺乏凝聚力。

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相互关怀的意识,强化他们与所在社区的联系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当今情况下,再企求在社区中恢复像80年代以前的那种社会联系可能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城市正在或已经失去了形成那种密切的社会联系的社会体制和社区生活条件(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往的社区联系是完全被留恋和被肯定的)。这样,在哪些层面和何种程度上去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增强他们的社区意识,实际上已成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工作者中一部分人缺乏熟悉城市管理的经验,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手段单一,活动沿袭过去的“学雷锋”式,现代气息不浓,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体制,使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又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临时性工作,成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此一来,导致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仅局限于纯居民委员会时期的进出盖章、邻里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而对与社区密切相关的志愿者队伍、社区文体活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等工作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社区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涉及不多,研究不深,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使他们看不清“大社区”的趋向,直接影响到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清除体制性障碍。

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归的社会职能主要由社区来承担,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城市社会整合体制的基础性工程。要想夯实社区建设这个基础性工程,必须要改革社区管理的体

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把除涉及全社会的宏观社会事务管理之外的权限逐步交还给社区,充分尊重和落实社区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权利。其次,实行责、权、利的统一。政府要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的原则向社区转移职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应从下派工作任务到社区,相应地转变为“服务到社区、责任到社区、接受监督评议到社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进社区的工作,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从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和行政性收费中拨付相应的经费给社区。

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

首先,要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努力繁荣社区文化,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互助等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培育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由于在单位体制时,社区居民“音响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居民间很少互动互助,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社区活动,为居民创造互相沟通、互相交往、互相了解的机会。通过社区成员间亲善邻里,守望相助,疾病相携等,发挥社区互助的功能。通过“星光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批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服务需求。要制定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单位内部设施对外开放,使社区居民拥有交往沟通和互动互助的空间。

其次,自治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促成群体的团结与合作。社区所有的各种组织与活动,给社区成员提供了参与的众多机会。社区成员通过参与诸多活动,增加了社会互动,有利于促进社区的价值整合,有利于培育社区意识。要指导各地研究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社区自治章程》、《居规民约》,使社区重大事项按民主程序决定,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完善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各项制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3、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社区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在认真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工作,有一定城市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优秀年轻充实到社区工作岗位上来,实现社区工作者专职化、年轻化。社区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为第一目标,防止和克服社区工作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

我国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寻求发展”的思路,宗旨在于谋求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共性。同时,不同社区建设又各具个性,追求适合本地区实情的社区建设。总之,真正文明的现代社区是对传统社区的精神复归。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现代组织制度保障、传统社区的文化精髓三位一体,构成了真正文明的现代社区。文明社区建设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书目]

(1)《中国社区工作手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出版

(2)《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3)《社区》《乡镇论坛》

篇2: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是少数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强,党性不纯

主要表现在:有的对群众感情冷漠。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如今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亲近的是老板,疏远的是群众;维护的是开发商的利益,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有的私心作怪,与民争利。凡事先考虑个人利益,置群众冷暖于不顾。有的无视社会公德,生活腐化,热衷于在美容店、洗头坊、按摩院、舞厅里消磨时间,甚至搞婚外恋,包二奶。有的法纪观念淡薄,是非界线不清。

二是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监督缺乏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行业特点的特殊性,造成存在一些行业“潜规则”,索要、收取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在人们的意识里已见怪不怪,甚至于在有些人的意识里,认为是正常的劳动所得,是合法收入。

三是权力运行的不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

民主集中制在一些地方单位变味。“一把手”的权利普遍比较集中,自由裁量权大。有的“一把手”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认真、不严肃,甚至独断专行,习惯于搞“一言堂”,我说你听、我定你干,使集体领导流于形式。有的班子成员出于种种原因,对“一把手”的一些错误意见也一再迁就,政务公开落实不力。有的把政务公开仅仅理解成“结果公示”,公开不彻底、不全面、不及时、不规范,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甚至不够真实,搞假公开,政务透明度依然不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没有认真实行公开,只公布结果,不公布过程,使决策过程仍然处于暗箱操作之中,群众参与决策的程度有限。廉洁自律制度落实难以到位。近年来,出台制度不少,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政绩观、群众观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在构建自律防线上下功夫

教育要有的放矢,注重效果。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侧重群体性的集中教育向加强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转变;从侧重一般性的泛泛而谈向注重在特殊时期的有针对性提醒转变;从侧重单边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在总结少数领导干部犯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提拔和转任的领导干部,在任前逐个进行廉政教育谈话。谈话时,先由新任领导干部进行述廉,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谈话和制度告知,最后由其作书面廉政承诺,并在周年“谈话纪念日”进行回顾。推行公开审理工作,开辟纪律教育新渠道,增强纪律教育的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以案论纪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重大案例通报制度,及时解剖典型案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把它列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减少以权谋私的机会与空间,着力在构建制度防线上下功夫

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问题,不断推进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进程。要重点督促职能部门细化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理清集体权限与“一把手”权限、“一把手”权限与其他同志权限的界线,落实好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避免在重大事项上“一把手”说了算,从程序和制度层面防止以权谋私的发生。要重点落实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治制度成为摆设。同时,要着眼于制度创新,从有利于廉政建设出发,积极探索用市场化改革办法,解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老大难”问题。

三是要坚定不移的查办大要案,着力在构建纪律防线上下功夫

篇3: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仍问题重重, 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 长期下去肯定会阻碍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与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总结为四点。

(一) 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 认识存在偏差

从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及部分领导缺乏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味地搞经济建设, 认为只要经济上增强了, 文化建设自然能提升上去, 而忽视了群众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没有将其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导致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保障。

(二) 群众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 且缺乏专业人才

从目前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情况来看, 人员老化和人才流失的情况严重, 且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专业水平不高。一方面, 群众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 缺少管理和组织经验, 不能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另一方面, 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极度匮乏, 只能开展一些低水平的文化活动, 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 资金投入不足, 阻碍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部分地区由于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对其资金投入非常有限, 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 只是应付了事, 根本没有投入资金, 真正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就我县情况来看, 虽然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在逐年增加, 但在全部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仍很小, 若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久而久之, 只会阻碍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较单一, 缺乏创新与特色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无特色的文化活动, 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然而, 当前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普遍单一, 依然是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 多是一些健美操、广场舞之类, 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和特色, 根本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不利于基层地区改善落后的文化和生活状态, 阻碍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好群众文化应采取的对策

经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笔者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几点, 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一) 提高思想认识, 正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而开展的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 参与面广, 影响范围大, 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及领导一定要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提高思想认识, 将文化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的位置, 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并做好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 做好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吸纳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群文队伍

高素质、高水平的群文队伍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首先, 要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素质。文化馆要定期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邀请群众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馆授课, 或安排他们外出参观、交流、学习,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与工作能力。其次, 要加强人才的吸纳, 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文化馆要提高用人标准, 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法选拨一批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社会经验的专业人才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 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与指导。再次, 加强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充分调动业余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毕竟有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文化馆必须充分调动业余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建立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 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

(三) 拓宽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资金投入新格局

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现阶段, 群众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虽然各级政府都设立了专项资金, 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加, 逐年加大了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但仍然是杯水车薪, 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不让资金缺乏成为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瓶颈”, 我们必须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 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资金投入新格局。一方面, 政府要充分利用当地各方面的优势,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吸引企业、公司、个人投资, 并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另一方面, 文化馆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包括专业人员、培训场地等, 开展有偿服务,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辅导班, 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收入, 用于文化活动的再投入。

(四)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树立品牌文化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馆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挖掘当地特色, 创建精品文化, 树立品牌文化。首先, 在日常生活中, 文化馆要结合近期的时政, 开展相应的文化宣传活动,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其次, 在春节、清明、端午等这些传统节日中, 文化馆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组织与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如春节联欢会、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等,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再次, 文化馆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 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特色文化活动, 并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此外, 文化馆还要做好文化下乡活动, 充分调动业余文化团队的积极性, 开展一些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结语

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需要政府、社会、群众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 不断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以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当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鉴于此, 本文从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梅.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 2015 (4) .

篇4: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城市社区;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不容忽视,在社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服务、治安、文化等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总体来看,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政府“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突出,政府“条条运行”以及“大包大揽”、“管干不分”带来的部门争利、权责混乱、服务落空现象较多,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顺;二是政府包揽过多、权力(权利)过大挤压了市场空间和社会空间,引导和支持中介组织发展的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发育滞后;三是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五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二)社区治安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一是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某些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够科学缜密。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三是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素质殛待提升;四是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社区文化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社区内的文化建设相关设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经济能力强,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有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好,由于经济发展上面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其二就是资金不足。因为在实际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中由于资金的匮乏而不得不中止或者暂停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这就使得社区的文化建设缺少连续性和持续性。再者还有一点就是社区内的居民们对于开展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往往存在主观的片面性,这就使得文化活动开展人民缺少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深入倡导的激情。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和不到位,使得社区发展也缺乏平衡性,这就很难满足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丰富多姿的今天人们的不同需求。所以社区的文化建设活动需要不断的拓展其内容,丰富其形式,文化宣传也要普及到位,增强人们的认识。目前社区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以往的依靠和发动社区里的老年人来展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发动社区里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要带动社区里老少皆积极参加,实现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二、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根本途径离不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社区体制改革,需要配套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需要强力实施社区事务分类服务。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掌舵”与“划桨”不分、“管干不分”、“管办不分”问题。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二是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首先要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都应该严格定位和限定在管理和执法范围内,将专业性、健康的职能外包出去,实现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服务外包,彻底解决管干不分问题。按照中央精神,街道办事处则要向区域性、综合性公共服务部门转变。

(二)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维护辖区政治稳定、治安稳定、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居民群众的综合能力,着力抓好维护稳定、治安防范和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为社区安全稳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一是齐抓共管把社区治安作为社区建设的保证;二是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居民群众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护稳定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四是着力抓好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五是加强对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实践证明,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是解决社区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要改变传统老观念,用新思想和新观念来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社区文化的开展走出自身狭小的空间,走出去和外面的交流和协作。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中要融合人性化,增强人文关怀。要给社区居民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文化方式,让居民在社区生活感受到舒心愉快。文化设施要不断的完善和维护,设施建立要规划合理,照顾大局。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减少活动的单一、枯燥,增强趣味性,更多的吸引居民的参与。减少文化活动的雷同,增加创新元素,是做大做好自我的积极体现,同时也会使得群众觉得这样的活动参加有意义,体现出自己所在小区的特点。活动的开展要共同参与,小区文化建设也并非靠一人之力,要依靠大家进行。政府要在里面起积极的引导作用,社区街道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踊跃参加。还要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努力进行文化管理工作、文化艺术工作的展开等有关工作的规范建设。

三、结语

总之,社区是大家共同的社区,社区建设的好坏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加和不断的献言献策。只有集合群众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建设好社区。社区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努力和坚持,要积极的走出去学习做得好的社区的做法,取长补短,增强自身社区的建设工作。在面临建设中出现的矛盾也需要大家积极应对协调和不断总结规范。(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梅.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篇5: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自2004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安远县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总体要求,严格遵循“山水村庄和谐相融、产业村庄互为一体、避险避灾充分考虑、就医就学相对方便、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的工作理念,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县。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认为新农村建设三五年就可以搞好,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的整齐美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社区建设、新经济组织建设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2、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存在“有钱才办事”的错误认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加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我县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小县,农村较为贫困,广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墙壁粉刷,猪牛栏改建的任务繁重,而目前省、市下拨及群众自筹、挂点单位帮扶的资金相对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上当地农民收入还不是很高,而建设进度又不能耽误,就只能动员群众加大投入加快进度,这就相对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也就无形地加大了。据了解,有的建设点的农户除了享受上级补助以外,还要另外投入4000元左右的资金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这对于我们这个贫困山区小县的农民来讲,不是一个小数目。

4、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我县广大农村,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守旧封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致富产业,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的农民把赌博当娱乐,在农村已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对推进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1、要树立长期奋斗,打持久战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历史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为民造福、长期奋斗,打持久战的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突出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严格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市委“五新一好”的要求,统筹兼顾,立足长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广泛宣传。把中央、省、市、县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进一步的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方针政策、总体目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从而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二是尊重农民的主体性。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3、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我们可以在下面八个方面下功夫:集中用活政府配套资金;动员带活农民自筹资金;捆绑整活支农项目资金;统筹盘活部门帮扶资金;多措调活企业帮扶资金;荣誉激活社会捐赠资金;股份引活产业发展资金;分类搅活集体盈余资金。

篇6: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问题及其对策

——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 蒋义斌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的一个新飞跃,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就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对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近年来,各级党委十分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近年来,农村党员、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屡禁不止。有的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土地征用补偿款、私分集体公款等;有的在救灾救济物资和资金的分配上,不按规定程序,搞“一言堂”优亲厚友;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在村务活动中,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动作中,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如在村集体土地、山林、海滩涂的发包,不向社会公开招标,而是搞“暗箱操作”,搞内部承包,压低价格,从中谋取私利或好处。

2、思想腐化,道德堕落。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的渗透、蔓延,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张,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和政治觉悟不高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了腐蚀,致使精神空虚,道德沉沦,“涉黄”、“涉赌”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参与赌博的现象呈蔓延趋势,而且赌博的形式多种多样。

3、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有些农村基层干部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公款吃喝现象依然存在,把大量的村级集体资金浪费在餐桌上,有的借“开展工作需要”向有关人员送“红包”、送礼为名,壮大自己的腰包,虚列、虚增开支、虚报冒领、报销费用等。

4、作风霸道、欺压群众。一些基层农村干部不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自恃为村里“土皇帝”,地位高,开口骂人、动手打人时有发生,严重伤害 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与村民有关的各种事务时,不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而是带着感情色彩处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欺压群众的现象,如宅基地审批、涉农资金的补贴、农村低保等问题。在村务管理中,有些村干部想的不是把村级集体的财产管理好,促进集体财产的发展,而是考虑自己用钱怎样不受约束、牵制、监督。在用人上利用职务之便安插亲信朋友,大搞宗族化、亲属化,导致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二)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不高、意识淡薄。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普遍较大,主要是年青人大部分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低,综合素质不高,宗族观念严重,封建主义思想蔓延,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不少“法盲”、“纪盲”干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不能与时俱进,对村民自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民主管理意识差,有的村干部甚至成为一村一族的“土皇帝”,造成村务不公开,运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出现无政府主义。

2、教育不实、流于形式。一是党风廉政教育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党风廉政教育搞形式,走过场,没达到应的目的和效果,加之农村基层干部生 活待遇低,教育、管理难度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重用轻教、重用轻管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一些基层单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没有针对性,抓党纪条规的学习力度不够;三是一些单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形式单一,有的局限于开开会,读读文件,效果不明显;四是抓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不够。

3、制度不全、落实不力。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制度规定、村民自治制度等不健全,不落实。有的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形同虚设。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不按规定操作程序办事,让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帐目不全、帐务不清、“白条”入帐的问题十分突出。

4、监督不力、惩治不严。一些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留于形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一签订就算完事,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不够有力,纪检、审计、公安、检察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有的地方对群众反映的村干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查处不力。认为只要村干部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就是好干部,而且在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时还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护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惩治不严,致使问题越积超多,引起群众越级上访,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教育、预防、惩治三者 的紧密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能达到肃贪倡廉,消 除腐败的目的。

(一)强化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 的教育,筑牢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

1、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要广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花大力气抓好农村党风廉政文化建设工程,努力营造“廉洁可敬,腐败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加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大力宣传农村党员、干部的正面典型,把农村干部的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光辉事迹大力加以弘扬。以感染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提高自身廉洁自律意识,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努力树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形象。二是要加强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通过开展违纪违法村干部现身说法等活动,使农村党员干部从腐败分子身上汲取教训,自觉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强民主法制教育。通过普法教育,利用民主法制知识培训、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按方针政策办事、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制度,注重制度落实。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注重制度的落实,达到真正的目的。

1、健全村务管理和公开制度。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实现重大村务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决策,促进村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坚持“四议两公开”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坚持每月向村民张榜公示村级政务、财务和重大事务,真实、全面地向村民公布全村的重大信息,给村民一个明白。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会计、出纳和实物保管人员分设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和“六有”原则,即:有正规发票,有经办人签字,有用途说明,有财务人员审查,有主管领导审批,大额支出应有村民理财小组的审核意见并报上一级审批,杜绝违规操作。

3、健全村财乡管制度。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确保其有健全的组织、稳定的人员、完善的管理和充足的经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与村民理财小组的联络,定期对村重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核对,以便双方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实施有效的监管。

(四)强化监督,加强干部管理

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加强监督制约,确保农村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1、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村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问题,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要把执行廉政纪律的情况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述职,接受监督。

2、真正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要创造条件,完善工作机制和体制,规范运作程序,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纪检小组的职能,对村级政务、财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以保障村民行使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加强群众监督。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乡镇要在各村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方便群众进行检举或提意见。要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群众实施信访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强审计监督。把村级财务列入审计监督范围,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重点开发项目、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惠农资金等要列为重点检查内容。

(四)严查案件,严肃党纪国法

篇7: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08-03-18 作者:梁旭 朱光金 张雪 访问次数:177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所辖区域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试点工作,要求各市、县选择城市县城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3000元达3224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要使农村消费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来完成总投资65426万元,其中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屯内绿化、村屯规范等投资8986万元;四是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30多万人次,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超过700万,劳务创收约220亿元;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全区所有县(市、区)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63 l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24.5万家庭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上学不交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达到40个,1809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区有59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了10万人;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全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区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四个培养”等活动和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广西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农业厅,办事人员主要从其农业厅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规划滞后,一些地方规划进度慢或者根本无规划,新农村建设无章可循;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有些村屯道路建设没有施工质量监督员,全凭施工单位良心施工;有的在建道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照样施工,使道路质量存在很大隐患。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区,不分富裕村屯,还是贫困村屯,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和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根据新农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施工测算,通屯道路按路宽3.5米、18公分厚水泥算,水泥路造价在17万元/公里左右,若按政府补助通屯道路12万元/公里、群众必须自筹3万元/公里计,每公里资金缺口约2万元左右。以村屯规划为例,自治区、南宁市下达给邕宁区村屯规划设计任务415个,目前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据规划部门预算,每个规划点所需规划测量设计费不低于6500元,但自治区、南宁市仅补助每个村屯规划测量设计费2250元,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2006年,邕宁区完成村道建设17条137.5 1公里,屯道建设53条115.75公里,其中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村屯道路建设已达1225万元。2007年全城区要建设488公里屯道,农民还要集资1500万元左右。同时,新农村建

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五)“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试点区县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问问一同调研的县乡同志,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三、加快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屯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广西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同时,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选择3—5个大中城市富裕的城郊地区,开展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允许房地产企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小区和农民回迁房新区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2500元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

元的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变分散式投入为捆绑式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村屯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明确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职责,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引导农民。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完全包办。拓宽农民的思路,帮助农民熟悉市场、找准市场。抓好示范工作,培养起值得农民学习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或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等典范,逐步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树立起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项目扶持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合理,突出特色,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六)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政府和有关部

门要举办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培训班,培训质量监督员。通过技术业务培训,使监督员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的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方式方法等,能够担负起监督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

(七)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篇8: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国内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从全球经验来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往往采用专门数据网站的形式,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数据访问和下载的需求。目前,中国政府数据开放方面宣传较多、影响面较大的城市有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两个城市均是直辖市,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国各省区的前列,有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这两个网站的建设与服务情况分析,可以了解中国政府数据开放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收集了有关数据(数据截至2015年4月10日),对数据项个数、应用程序个数、下载量、更新时间和频度进行了统计。

1.1 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建设基本情况

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www.bjdata.gov.cn)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建设,北京市各政务部门共同参与,于2012年10月开始试运行。据笔者统计,该网站汇集了36个政府部门的313个数据项,数据文件下载格式有CSV、DBF、SHP、SHX、TXT等几种,累计数据下载26 754次。该平台目前仅有7个App可供下载,无下载量显示,总关注量为7 230次。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只要在该网注册,同意网站免责声明的用户都可以在数据资源网下载和上传内容。该网站最大的亮点是免费提供大量的地图API、搜索API及其开发样例。据其介绍,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自己的地图应用程序,可在自己的网站中构建操作简单、功能丰富的地图应用。数据项的更新情况见表1。

1.2 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建设基本情况

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www.datashanghai.gov.cn)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于2014年5月正式开通。2014年11月,在中国智慧政府发展年会上,该网站荣获本届政府网站特色评选“数据开放实践领先奖”。据笔者统计,该网站汇集了35个政府部门的466个数据项数据,数据文件下载格式为XLS,目前累计数据下载35 353次。在这个数据平台上,可供下载的应用程序目前有15个App,185次用户下载。目前,该网注册功能尚未完善,外地IP地址用户还不能够顺利下载数据。数据项的更新情况见表2。

2 当前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和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的数据下载次数、应用情况及用户体验来看,笔者认为这两个网站还远远未达到其推动信息惠民和社会化开发利用,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消费需求的目标。这两个数据开放平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开放数据的范围太窄,数据规模小

政府数据涉及到民众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规模巨大。有研究认为,中国政府掌握着社会80% 以上的数据资源。因此,获取政府数据是大数据技术能广泛应用绕不过去的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然而,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2012年10月开始运行迄今,可公开的数据项只有313个,应用工具7个;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从2014年5月运行至今,可公开的数据项也才466个,应用工具15个。在这两个平台网站的公开数据项中,较多的是统计数据、简单的单位地址数据以及经过简化后的审批数据,均不具有与民生相关的实时交通、物价、天气和经济运行等数据。相比之下,美国Data.Gov于2009年5月上线发布,到2011年12月,就开放了原始数据3 721项(注意是原始数据), 汇集了1 140个应用程序和软件工具、85个手机插件。由此可见,这种差距是相当巨大的。

2.2 更新周期过长,影响数据的使用价值

数据时效性是数据的生命所在,数据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贬值。时效性是大数据可用性的重要指标,信息集合中每个信息应在合理的周期内更新,以确保使用效能。例如,某数据库中的用户联系方式在2011年是正确的,但在2013年未必正确,即数据过时了。据统计,商业和医疗信息库中平均50%的用户信息在2年内可能过时,而过时信息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根据笔者统计,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上,2013年12月以前的数据项有256个,占总数据项的82%;而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更新频度3个月以上的数据项有367个,占总项数的79%。很显然,缺乏及时有效的更新机制,严重滞后的数据、时效性不强的数据,是难以获得公众的关注和青睐的。

2.3 数据含金量不够,缺乏研究和挖掘的价值

在这两个平台网站开放的数据项中,相当多的是单位地址数据和政府审批统计数据,据笔者粗略统计约占总数据项的85% 以上。其他的数据也主要是经过简化后的审批数据,不具有较高信息量的行政管理数据和与民生相关的实时交通、物价、天气以及经济运行等原始数据。例如,北京市政务资源网上公开的星级酒店数据项,该数据是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登记注册的北京市星级饭店信息,内容只包括名称、星级、区县、地址、电话和邮编等属性字段,没有各类客房数量、客房空置率以及房价等方面的关键内容。另外,各部门间提供的数据彼此间缺乏关联,没有参照项,单个数据项的记录数基本上在1 000条以内,无法挖掘其内在价值。政府数据开放的目的是促进数据的综合应用,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但信息蕴含量如此“贫瘠”的数据难以实现信息的增值服务。

2.4 数据实际利用率低,主动服务意识淡漠

据笔者统计,北京网站数据下载总量是2.67万次,上海网站是3.53万次,另外,这两个网站可供下载的应用程序的数量合在一起也不超过30个,应用程序的下载量更是少得可怜。这一方面是数据内容、含金量的问题,很多数据下载后并无多少挖掘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网站服务意识淡漠、宣传推荐不够导致的。以笔者体验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的用户注册功能为例,经反复尝试始终无法实现用户注册(可能是限制了外地IP地址注册,但没有任何说明),另外,该网站也没有提供任何反馈技术故障、提供服务咨询的联系方式。以这种敷衍和不负责的态度开展数据开放工作,难以获得社会认可,也达不到数据开放的实际效果。

3 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措施

从当前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和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的应用情况看,所谓数据资源网,资源不足;所谓数据服务网,服务不到位,这与当前社会各界对大数据应用的热切展望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令人深思。笔者认为,要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建设,需认真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提升信息公开的法律地位,为公开数据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效力低于《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等以信息保密为立法取向的法律,限制了政府数据公开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我国政府数据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公开的数据可能会涉及到公民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过于谨慎地防范数据侵权安全风险,制约着政府数据公开的实施。数据公开造成的法律风险远大于数据不公开的法律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市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在数据公开方面的谨慎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促进政府数据公开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考虑在法律顶层设计方面充分改进制度框架,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升为《政府信息公开法》以加强信息公开的法律地位,建设相关的配套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进一步明确哪些数据必须面向公众开放,哪些数据可以对特定公众开放,以及数据更新的频度,同时对数据开放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制定免责条款,给予一定的制度容错和救济。针对数据开放方面,可适当放松政府行为的管束,以促进政府数据公开;而对数据的利用,可以考虑给予数据使用者较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以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

3.2 以攻坚克难的工作态度和担当精神,积极推进数据开放

政府数据从理论上来讲都是财政投入产生的,除涉密数据以外都应公开。另外,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供电、环保以及公共交通等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均应主动公开。可事实上政府部门普遍不愿意开放数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把数据资源看成是本部门的权利资源,垄断数据有可能给部门或下属企事业单位带来巨额利益;二是开放数据将把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管理过程进一步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将大大限制政府部门的运作权力和办事效率;三是开放数据有可能引起公众针对数据的大量咨询和质疑,也涉及到后续的数据更新和维护,大大增加工作量,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本位主义,不愿意开放数据。而政府管理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为维护其垄断地位和所谓的商业秘密,其拥有和掌握的数据资源更难开放。由于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牵涉的部门众多,事项繁杂,各种利益纠结其中,光靠某一部门牵头负责,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同级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协调难度大。由此可见,数据开放实际上是一个管理课题或政治课题。因此,政府数据开放要真正重视和推动起来,就要以政府为主要领导牵头,将其列入年度“民办实事”的事项之中,对各部门的数据收集和整合做好全盘统筹协调、制定详细的实施进度,明确责任追究办法,才能取得实效。

3.3 充分依托现有信息系统,以备份或链接方式实现数据开放

我国经过20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的采集处理几乎覆盖各业务部门和主要公共服务,各个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都卓有成效。北京市、上海市各个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都建设得非常好,网站公示给社会公众的信息种类和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提交给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由此可见,很多政府不是没有数据,也不是不能公开数据,而是愿不愿意将这些数据单独提交出来供社会研究与应用。因此,当前亟需进一步破除部门分割的数据壁垒,以便政府数据能及时、有效地面向社会公开。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政府数据公开平台的数据收集和整合工作:一是对政府各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特别是针对其后台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备份的方式将数据同步到政府数据公开平台上,再由数据平台提供给社会访问;二是规范数据接口的访问方式,将数据平台上的数据项访问条目直接连接到相应的政府各部门政务网站上,由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提供需要的数据。这样可用极少的代价和很短的周期实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功能,取得政府数据开放的实效。

3.4 推动社会评议制度建设,加强对数据开放的绩效考核

数据开放本质上还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形式,因此,完全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指出的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考核评议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考核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相关责任人在考核评议过程中,认识不到位,搞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信息公开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行为,由于大量的非专业人士参与考核导致监督缺乏专业性,从而使得体制内的监督难以达到应有水平。笔者认为,政府数据开放工作既然是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就应该摒弃之前政府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弊端,倡导、推行社会评议的方式。数据开放工作做得好不好,满不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不能由有关部门自说自话,应由社会公众来评价。这就要求政府转变思维模式,从传统的统治型和管理型转为服务型,在征集社会评议上以服务水平、服务效率以及服务实效作为设立评价指标的出发点,具体实施中要明确评议的范围、实施流程和具体落实方式等。另外,还要将社会评议的结果与对部门的考核及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奖罚结合起来。这样可促使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更加重视数据开放工作,不断提高数据服务意识,得到上级和社会的肯定。

4 结语

对于大数据应用而言,政府数据获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数据开放也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趋势。目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步伐较落后,国家层面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尚未开始建设,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数据开放平台建设遇到的困难也警示我们,政府数据开放工作任重而道远。数据开放工作是个政治课题,需要破除部门壁垒,斩断利益纠葛,中国政府进行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必须要有担当精神、服务意识和惠民意识。

摘要: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公开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笔者分析了北京、上海两市政府数据开放网站建设和运营情况,针对网站存在的开放数据范围窄、更新周期长、含金量及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有关对策。

上一篇:同煤集团简介下一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