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

2024-04-21

物流管理(共6篇)

篇1: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

物流管理主要是指对物流事务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并从物资、人员、设备、成本和信息等方面入手,每个人在具体的岗位上可以不同的侧重和重点。物流管理与技术,不仅要关注以上问题,还要关注物流装备技术在物流活动中包括物流管理活动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

从教学来讲,两个专业没有太大差别。因为,物流管理离不开技术,物流技术也离不开管理,无论那个专业都必须上有关管理类的和技术类的课程。

篇2:物流管理

一、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晓锋,周建亨,戴韬

篇3:物流管理

一、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比较

1. 传统物流。

传统的物资流通, 是指用于生产性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的流通, 是生产资料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运动过程中物资交换关系的总称。物资流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础上, 是生产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我国特定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物流, 主要存在于商品流通业、物资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 即国家计划商品 (生活资料) 、物资 (生产资料) 的运输, 这一时期的物资流通系统中的物流活动仅是物资流通活动中的一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说, 传统物流一般是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储存及其附属业务而形成的物流活动。

2. 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整合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搬运、配送、客户服务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也可以说, 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 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产品采购开始, 经过生产物流, 再进入销售物流, 与此同时, 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储存、加工、配送等活动到达消费领域, 最后还有回收物流, 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物流流程进行变革与创新, 实行物流系统化管理。

二、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1. 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征:

(1)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物资流通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的实体, 在企业外部, 实行中央、省、地方的行政与计划的分级管理, 联系到社会经济的流通、分配、消费等过程, 包括物资的计划供应、产品销售、市场预测、服务用户等;在内部必须保证政令统一而不政出多头, 保证服从整体而不各自为政, 同时由于一般企业都不可能由领导对全部物资经营管理活动事无巨细包办代替, 企业总负责人不可能面对每一个职工进行直接的指挥与管理, 而由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分级管理。

(2) 计划管理的严肃性, 市场调节的补充性。传统的物资管理工作贯彻执行“从生产出发, 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负责编制和执行物资的申请、分配、收购、调拨、供应计划以及社会物资的综合平衡。1978年12月, 物资管理按照“计划调节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3) 实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物资流通企业取得的利润, 必须确保上交国家的税收, 税后留利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职工福利, 企业职工收入按照国家的工资制度作为分配形式, 即所谓的“铁饭碗”、“铁工资”。

(4) 由集体党委负责制逐步走向厂长 (经理) 负责制。计划经济时期, 物资管理受国家计划控制, 物资管理的内容包括物资经营与管理。企业负责人由地方行政机关任命, 在经营管理上, 负责物资的购进、运输、储存与销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企业经理在物资管理中既是行政领导, 又是法人代表, 在经济利益方面, 既贯彻国家利益, 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计划指标的贯彻执行, 维护国家利益, 保护国家财产, 又代表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对企业的经营和职工生活福利全面负责。

2. 现代物流管理主要特征:

(1) 以信息为中心。现代物流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 一是现代物流供应链强化了企业间的关系。具体说, 这种供应链通过企业计划的连接、企业信息的连接、库存风险承担的连接等, 使物流供应链包含了流通过程的所有企业。二是促使物流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 就是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用户, 对整个商品运动的综合管理, 通过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合追求流通生产全过程效率的提高, 这种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一个直接效应是产需的结合在时空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紧密。三是信息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没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的支撑, 面对市场的快速反应经营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是保证物流行业高效有序运作, 并与其他行业有机结合, 实现跨区域接轨的前提。

(2) 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当今商品市场的革新与变化迅速, 如商品生产周期的缩短, 顾客要求高效经济的输送, 商品流通地域的扩大等等发展趋势, 因此, 在这种状况下, 如果物流企业仅仅追求“部分最优”或“部门最优”, 将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从原材料的采购计划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的物的运动等各种活动, 不光是包括企业的某部分和部门的活动, 而且包括将各企业各部分和部门有机协调作用, 以发挥综合效益。

(3) 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现代物流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基础上从顾客服务目标的设定开始, 进而追求顾客服务的差别化战略, 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中, 顾客服务的设定优先于其他各项活动, 并且为了使顾客服务能有效地开展, 在物流系统的基本建设上, 要求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条件的具备和完善。

(4) 注重整个运行渠道。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销售物流也有新的延伸, 即不仅是单阶段的销售物流, 如厂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物流活动, 而且是一种整体的销售物流活动, 也就是将销售渠道的各个参与者 (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 结合起来, 来保证销售物流行为的合理化。

(5) 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现代物流管理在具体行为方面发生很多变化。首先在物流手段上, 从原来重视物流的机械、设备等硬件要素转向重视信息等软件要素;在物流活动领域方面, 从以前以输送、保管为主的活动转向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亦即向包含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内的生产、销售环节或批发、零售领域的物流活动扩展;从管理机制方面来看, 现代物流从原来的作业层次转向管理层次, 进而向经营战略层次发展。其次, 在市场运行机制、物流需求的对应方面, 原来强调的是确保输送能力、降低成本等企业内部目标的对应, 现代物流则强调物流服务水准的提高等市场需求的对应, 更进一步地发展到重视环境、能源、公共利益等社会需求的对应。原来的物流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 而现代物流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 更强调的是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效果, 也就是说, 从成果的角度来看, 有些活动虽然使成本上升, 但如果它能有利于整个企业战略的实现, 那么这种物流活动仍然是可取的。

通过现代物流管理特征分析, 现代物流管理的原则应该是, 在宏观上, 除了完善支撑要素建设外, 还需要政府以及有关专业组织的规划和指导。在微观上, 除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化管理目标外, 还要实现服务专业化和增值化,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成本和服务, 即在努力消减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物流增值性服务。

三、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区别

1. 经济背景不同。

以扬州市直传统物流为例, 扬州传统的物流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企业多在本地区内寻找原材料、资金、劳动力来进行经营活动, 经济贸易以产成品交换为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 传统的物资流通则不能适应;而现代物流为适应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材料、零部件和资金、劳动力的来源, 选择适合全球市场的配送中心和集散仓库, 必然需要建立起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因此现代物流具有区域化、国际化的特点。

2. 被动管理与主动服务。

(1) 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人力资源不足, 高层专业管理人员在物资企业所占比例太小, 缺乏对现代企业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行人工控制, 不能控制整个物流链, 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 有效控制整个物流链;传统物流在企业规模上, 市场功能单一, 管理粗放, 设施简陋等现象普遍存在, 物流企业的运输方式还比较单一, 只提供简单位移, 是被动服务, 现代物流发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作用, 实施标准化增值服务, 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达到物流合理化———产品从供方到需方全过程中, 达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路程最短、费用最省。

(2) 现代物流管理的主动性表现在物流活动嵌入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物流承担方更多地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参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以便在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增值服务, 与企业主体经营活动共同发挥作用, 构筑起现代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最终消费者对成本、质量、服务等要求以及实现总利润最大化成为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共同的目标, 上下游物流企业之间由过去的孤立甚至敌对关系转变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3. 分散管理与系统管理。

传统的物流对各部分活动的分割管理造成企业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 追求单一环节成本最低。但由于各部分活动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有些活动具有天生的效益背反关系, 因此第一部分活动成本最低并不代表总的成本最低, 而且经常不是最低成本水平。

现代物流管理不再孤立地看待参与物流的各个环节, 而是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物流管理中的各项功能, 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现代物流系统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过程和货物配送到达用户的整个过程, 看作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 供应链上各环节有不同的利益和观念, 各功能之间存在天生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由于现代物流管理和现代技术可以提供总体的信息, 使各个环节共享物流管理信息资源, 以整个供应链为基本单位, 而不再是单个的功能部门, 从而追求总成本最小化、总利润最大化、服务最优化。

4. 物流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

在理论上, 现代物流管理应用统计、预测、运筹学等方法对物流的各项活动系统加以考察;在技术上, 现代物流管理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即时更新, 条形码技术, EDI技术, 自动化技术, 网络技术, 智能化和柔性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为数众多的无车船和固定物流设备的第三方物流正是依赖其信息优势展开全球经营;运输、仓储、装卸等也普遍采用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些现代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 扩大了物流活动的领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流企业已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从物流过程角度对自身的物流管理机制进行审视, 许多市场意识敏锐、营销观点更新的物流企业虽然注意把现代物流理念、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引入到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中, 作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区别, 把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在理论上界定清楚十分必要, 这对于认识我国所处物流发展阶段,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企业治理结构, 进一步制定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文章概述了物流的相关理论, 分析了传统物流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将其与现代物流管理做出具体比较, 为整合、提升和变革传统物流、发展现代物流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指导。

关键词:物流,传统物流,现代物流

参考文献

[1].张理, 孙春华.现代物流学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3-5.

[2].许涤新.现代厂长经理经营大全.上海:文汇出版社:1988, 6:151-157.

[3].霍红.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8, 3:44-47.

[4].黄福华.现代物流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5:1-9.

篇4:大物流时代的物流管理出版空间

[关键词]物流管理;仓储供应链;经济产业;管理实务

[作者简介]刘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从物流业细分类来看增长,加工、配送、包装物流发展最快,企业对物流的要求已经从解决运输问题提高到相应的增值服务。但是在我国,由于物流业起步晚、基础差,企业信息化、机械化程水平还有待发展,加上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对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物流总体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近几年,在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竞争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企业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和技术,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和物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二、物流管理类图书出版现状

当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类图书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满足读者工作需求、实际操作性和借鉴性比较强的物流管理实务类图书;一类是为满足大中专院校教学需求的物流管理教材类图书。前者一般是经管类产品,读者多是行业从业人员;后者多是专业教师编写的教材,读者多是物流专业的学生。从图书市场整体来看,物流管理或仓储管理,由于需求量大,一直是管理实务类图书中的热门产品。从当当网2014年2月数据来看,物流管理类图书超过4000个品种。销售数量虽然不及一般管理类和营销类图书,但因需求有一定刚性,且印张多码洋大,同样成为众多出版机构争相介入的领域。

三、结合物流业现状看物流管理出版趋势

1. 针对当前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出版社需要策划更多与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等问题相关的经管实务类工具书,提高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这类图书要求实用、易用,让物流从业人员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加快工作效率。如《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一书,在当当网就累计超过4000条评论,销售逾万册。分析其热销的原因,是作者从实践者的角度分析一个个案例,讲细节、讲执行,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另一方面,出版机构也需要出版更多的高端经管和国外经典经管类图书,以拓展物流行业管理者的眼界与思路。如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0年引进《供应链物流管理(第3版)》,这本是由中美知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反映了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理念。这本书虽然内容高端,但仍有不错的销量,很多专业院校、MBA、EMBA和物流管理等相关人员也学习参考此书。这类图书既可以是扩展管理者经营水平的外企高管作品,也可以是行业专家的权威著作。这类图书需要的就是深度与独到见解,装帧上可以适当 “高大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更高需求。

2. 对于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出版社需要策划适宜的专业书籍,尤其是物流行业专业软件的操作和开发书籍,物流专业机械工具的操作与维修书籍。这些图书都是技术类产品,在选题策划上要有所区别。专业软件和专业机械操作类图书的读者对象是一线从业者,这类图书内容要简洁明了,力求实用,装帧和定价符合读者的具体需求。如市面上一些金蝶或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的图书,虽然图书品种不多,但是销售比较稳定。而且同类图书品种不多,读者有刚性需求,此类图书的定价反而较高,比常见的办公软件类图书定价高。

专业软件的开发和专业机械的维修类图书,因为读者需求高,所以除了在内容上要求专业性,在定价上也可以适当提高,扩大盈利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的物流软件开发类图书寥寥无几,而物流专业机械维修类图书内容陈旧,新品相对缺乏,物流软件开发的图书属于市场空白,出版社可在此领域有所作为。此类图书在铺货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行业的专业软件开发基本是由软件公司来完成的,图书应主要发往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大城市,要重点铺货在物流业发展集中的地区。

3. 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出版社要联合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多出版该行业的精品教材。首先,在教材出版的问题上,出版社要与学校教师沟通,编写的教材要符合当前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其次,出版社要和行业内的大企业沟通,跟上当前行业发展的步伐,避免闭门造车。再次,在图书的装帧上要适当控制,可通过降低纸张和印刷成本来控制定价,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实务》《电子商务与物流》等图书,定价合理,内容贴合教学需求,被众多相关专业院校作为指定教材。最后,出版社要尝试立体化、数字化出版。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可以结合视频光盘的讲解、网站资源的扩充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出版商和经销商在铺货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发和备货。对物流业欠发达地区,要控制备货量,并选择基础类图书进行备货,以降低滞销和退货风险。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建有物流产业园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圈,应加大铺货量,并全品种备货。如北京空港物流基地、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等示范性园区,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很快,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这些地区的经销商就要重点铺货。也可以借助经销商和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作者讲座、企业团购等合作,提升当地物流图书的销售水平。

[1]卜苏华.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08(33).

[2]张迎.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6).

篇5:物流管理

前言:随着电子贸易交流的频繁,国内出现了许多物流公司,它们为了获取利益,抢占市场,会对自身的运营模式、物梳管理机制进行升级和创新。物梳内需��加,这一社会的经济环境,让物流管理哩念创新变得急迫、重要。为此,在固有平台中,怎样利用管理手段,协调控制雏业所拥有的各种物流资源,是物梳企业当下最重视的银问题。

一、电子商务环境的物流管理

(一)理论概述。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从现象上看,电子商务始终由互联网推动、在机制联合运作下实现其贸易价值的,然而,为�鹤愦�统商业环?已经习惯于交易消费的群众的购买需求,众多维系电子商务的企业和机构,必须��设相关活动,以稳定交易、贸易链稳定,其中,物流管理是最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

(二)物流管理的发展背景和趋向。21世纪,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经济体开始抢占各经济、生产领域市场,成为现代产业的“先驱者”。当无数群众买家沉浸在“好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消费快感时,电子商务开始进驻他们的生活,并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改变了他们的消费生活。“网购”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消费名词,但在中国,它却拥有数量众多的消费群体,从“网购”行为延伸出来的物流任务、需求容量巨大,现代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物流管理模式,其在信息资源管理、控制,资料搜集、功能约束,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现状”变化。为与生产企业保持沟通、迎合消费群众的购买需求和期望,物流企业必须对其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重建和修缮。比如说: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群众消费、采购行为的预滩口猜想;设立相互关联且拥有联动效果的仓储机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实施稳妥、保险、安全的订货发货计划等。总之,只有物流管理机制创新、完善,商务电子环境才能够将社会经济导向、舆论导向、文化导向引向正确发展道路,否则,经济社会链条上的企业、机构,甚至于个人,都会受到“牵连影响”。

二、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创新条件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过程中,物流企业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变化、价值影响而对其实施管理行为,以保证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利益均衡交易”。在电子商务中,供应商与消费者不可能面对面交易,他们只能在网络上交流,所以面对面商务交易环境,就必须引入一种新型物梳模式,方可应对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及时性问题。

(一)基本内容。物流管理由七部分构成,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在电子商务环?,这七个工作内容已然离不开“电子信息”的帮助。首先,物流企业需根据电子商务平台中各商家下达的订单,确定运输计划,将仓储保管好的物品加工、包装,发送给远在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在此过程中,物梳企业要反复与商品供应商、消费者沟通,以确保流通物品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且它可以按照供应商给消费者的确定送货时间交货。互联网、无线通讯给上述管理、交流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所有信息都登录在企业物流管理网络中,管理人只需根据工作要求,查询信息、校对信息、验证信息即可,而无需过分为了信息的缺失、不完整而心烦、心忧。从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上看,早期、传统的物流管理看重的是物品的性质、价值,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更看重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供应关系、信息交流的流畅性和透明度。这种思想和概念的转变,预示着物流管理在操作、机制上的发展趋势,也标明管理机制创新对于物梳企业是势在必行的。

(二)物流配送的创新条件

上文提到,物流管理的内容偏向于人工化、操作化的工作,虽然其相关管理制度、内容已存有改革趋势,但却依然处在发展的“混沌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概念。为此,笔昔结合多年经验,畅谈一下自已的感受,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梳配送的创新条件,进行一一獬卖。

1、配送机制快捷、高效。依靠互面、软件设备,移动客户端,可以科学的整合相互不联系又处于同一信息源的信息资源,如:消费者在网络上敲定了消费订单,商家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定金”消息,并随即与物流企业联系,按照订货要求,确定发货时间、发货物品、送货地点M本交易信息。在整个配送机制中,三方的信息是互通的、共享的,如此,不仅可以提高物品在物流管理中的配送效率,还能有J效是高物流对于商家、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2、物流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以往,物流管哩是负责实体、小体积的物品,如:家电、生活用品、衣服鞋帽等,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贸易链条越来越长,人们可以在网上买到任何“千奇百怪”的东西。从表面上看,它使得物流服务面临严峻的“配送”挑战,其实不然,正是由于物品性质、种类的千变万化,给了物流企业自我更新、努力升级服务机制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迫使其不断改革、创新发展。

3、信息容量资源价值的提升。信息之于电子商务是交易的精髓、行为的主体,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市场,多元化的信息,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形成了良好的`配合。一方面,它拍拖了全有信息资源功能的局限性缺憾,进驻到物流管哩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并行使着“发布指令”的权利,发挥着“指导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容量资源的逐步扩大,有机结合了物流配配送物品与电子信肩之间的价值本质,有利于提升物流服务的效益影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梳管理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对策

综上分析,物流管哩的创新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物流企业要想成功蜕变其管理机制,实属不易,但现实经济背景、环境条件,也确实给物流管理转型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为此,笔者针对现实存在的重点问题,探究物流管理“创新之路”具体实施的步骤。

(一)打破固有物流管理机制的局限,创建多功能、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物梳管理不应走老路,应学会开辟新路。如:可围绕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馍式,在互联网中设置“物流管理”系统,根据自身企业所经营、服务的物流业务,创造专业化、多功能化、网络化的管里平台,_流运营、管理在一个透明环境下完成。一来,方便于电子商务中商家、消费者随时查看、验证自已的交易信息;二来,有助于物梳管理机制与电子商务环境相融合、相互配合,物梳管理行为从人工操作、一对一校验,转变成一体化管理,信息交流式沟通,无论是在服务理念上,还是在管理效果上,都实现了发展式的“飞跃”,其管理机制的潜在能力不可限量。

(二)注重先进思想、技术的引入和投资。电子商务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贸易思想,要想让物流管理跟随这一思想,创造出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必须依靠先进思想、先进_。如: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开发智能化管理平台、自动化操作系统、一体化运营模式,让技术思想、效果扎根于物流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电子商务发展的智能化从仓储、配送、物流等多方面_进行分析,让管理操作更加便捷、更具针对性。

(三)完善管理机制之外的“边缘要素”。1、人才培养。培养仓撕型人才,人力资源作为物流管理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企业万不可忽视。为此,企业需改变人才的聘用机制、岗位机制,如:��设信息员、市场调研员、售后服务等岗位,使这些岗位工作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工作上的“无缝对接”,并根据他们在工作中获取、得到的信息和经验,纠正物流管理中存在争议、矛盾的问题。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能力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并组织他们培训,参加活动,使他们始终拥有“现代”视角,看待自已的工作。如此一来,有助于企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既能够掌握现代经济贸易信息和物梳操作,又能够接触到国际贸易方面的资源。2、管理环境优化。除物流企业要专注于改革、内容资源更新之外,政府也应要在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之路上贡献一分力量。除明确、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之外,还要从社会入手、从电子商贸角度出发,找出其与传统物流交易模式中存在的不同点、相同点、优势点、劣势点,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以充分把握行业的发展脉搏,做出最明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决策。此外,物流企业也应与当地政府、行政机关密切联系,将运营、工作中得到的科学信息及时反馈给它们,共同优化物梳管理的电子商务环境,使其尽快仓建完成标准的雏体系。

结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使流通领域更上一层台阶,也是如今市场营销所需要实现的方向。与“物流”管理的本质相比,“信息流”才是管理要突破的关键所在。在现实交易行为与虚拟信息交易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只是一个表象模式所在,而并4堤物流企业要专注、探究的重点。所以,归根结底,物流管酿正要创新、突破的地方在于如何利用虚拟信息,完成现实交易的过程行为,使物流企业、商家、消费者拥有平等、互助、互信的交易权利。

篇6:物流成本――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有关物流成本的阐述和探讨见诸于各种文章和书籍之中;企业在物流管理的实践中,也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首要任务。但是,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便会发现,我们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和不全面的,用以指导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十分缺乏,对于物流成本的某些认识存在偏差。鉴于此,本文拟围绕物流成本概念和物流成本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物流成本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物流成本的涵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由三部分构成:① 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 ② 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 ③ 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的计算出来,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

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把握物流成本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种观点是: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消耗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种途径。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问题才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开始的。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降低物流成本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

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由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成本,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在销售收入和其他成本及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因此会得到增加。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的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正是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降低物流成本后,企业具备了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相对低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水平。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资源得到节省。

四、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 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不同的行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企业微观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

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发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中,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我们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地比较和轻易地下各种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水平下降之外,物流服务本身的质量也会影响到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

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是在保证所规定的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标准的前提下,使物流成本最小化。

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此外,消费者对于物流服务本身的需求量也在增多,这也会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

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

我国由于在物流成本计算和统计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完整的体系,因此,目前很难准确说出社会物流成本的规模。自己还搞不清的事情,由别人推断出来,显然缺乏可信度。当务之急,是规范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健全物流成本统计指标体系。

五、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

,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例如,日本原运输省在1977年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Activity-Based Costing)。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虽然通过展示成本的大小来说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强化物流管理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成本数据在物流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尽管不少企业已经把握了物流成本,但如何在物流管理中灵活应用这些数据却遇到了难题。这说明,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成本数据在解决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上,在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提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推进物流管理方面十分有效的数据,按不同的服务水平区分的物流成本,按照原先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无法得到的,而利用ABC则可以掌握这个数据。通过不同作业环节的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得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物流成本增加的具体原因,从而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思路,明确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部门。

例如,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服务水准的上升,而物流服务水准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来自于销售部门的要求。销售部门出于获得用户的需要,会在物流服务上作出高承诺或者满足用户提出的苛刻要求(如提高配送频率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物流部门担负着降低物流成本的使命,但是,对于自身以外原因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无法控制是物流管理上的一个大问题。在物流部门更多的时候只是物流服务的执行者的情况下,物流部门在物流管理上要做的工作是,提供不同服务水准下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而最终的决策由销售部门作出。

按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大可能的。物流部门的任务是满足销售部门提出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水准的决策权掌握在对方手里。这里的问题不是费用的大小,而是上升的这部分物流费用是由于什么原因、哪个部门的责任导致的。物流部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但是,引起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简单的讲来自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物流部门只能对单价,即单位作业成本负责,而数量责任则应归咎于物流的需求部门。物流部门虽然无权干涉销售部门的决定,但是可以通过向销售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销售部门考虑物流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而能够影响销售部门的就是成本数据。销售部门根据物流部门提供的成本资料,会重新考虑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或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维持现在服务水准,或是出于盈利的考虑降低物流服务水准。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所应当成为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优化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的地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系统化工作的质量。

上一篇: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下一篇:关于伟人诚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