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2024-04-1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通用10篇)

篇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第十章 重复给药

一、名词解释

1、稳态血药浓度

2、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3、坪幅

4、达坪分数

5、蓄积系数

6、波动度

二、单选题

1、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

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静脉注射给药 D等剂量,等间隔 E血管内给药

2、以下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D增加给药频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 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

三、多选题

1、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累计总是发生的

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

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 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 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2、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是 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 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

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 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 E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

3、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 A血药波动程度

B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 C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 D AUC E给药剂量

四、问答题

1、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2、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有何意义?

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4、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5、叠加法预测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原理何特点是什么?

6、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7、描述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参数有哪些?在评价缓控释制剂研究中有何意义?

8、什么是负荷剂量?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求算有何不同?

9、已知氨苄青霉素胶囊剂F为0.5,吸收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V为10L,若每隔6h口服给药500mg,试求多剂量给药从开始给药治疗38h的血药浓度?(Cn=10.269μg/mL)

10.已知某药物t1/2为10h,V为0.5L/kg,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浓度为10mg/L~ 20mg/L,某患者体重为60kg,先静脉注射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10 mg/L,再静脉滴注2h,使血药浓度升至20 mg/L,求①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0=?②静脉滴注速度k0=?③每次静脉滴注2h,要想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mg/L ~20mg/L之间,静脉滴注间隔时间τ=?(x0=300mg;k0=181.4 mg/h;τ=12h)

篇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1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状况,将血液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它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单位为L或L/kg.3肝肠循环:是指经胆汁中排入肠道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4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机构可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即为药物代谢,又称生物转化。

5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恒定,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6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应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7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8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向全身各部位分布,并在血液、组织与液体之间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这种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而建立的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二、简答

1、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

(1)血药浓度法(最常用)(2)尿药浓度法(3)药理效应法

2、药物转运机理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2)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3)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3、新药药物动力学实验取样时间点安排时间点确定要求?

取样点的设计应兼顾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药物的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20-1/10.4、药物代谢与疗效关系

(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5、当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β)高时,解释为什么患者患有肝硬化时,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总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血浆蛋白量、游离型药物量有关。肝硬化患者由于体内蛋白质总浓度降低,会导致药物蛋白结合率β降低,使蛋白质结合很快出现饱和现象,随剂量的增加使游离型药物浓度急剧上升,出现中毒现象,而总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6眼部吸收,混悬剂为什么生物利用度高

篇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由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1,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其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涉及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学生对诸如给药、取样、样品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生疏,不能熟练应用,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扭转这一现象,我院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分组模式等方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进行改革,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1 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

我校自2003年起在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药学专升本等专业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理论课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内容大多散在药剂学实验教材中,内容凌乱、不系统,缺乏专门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因此,编写适应我院实际情况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成为当务之急。我院组织学科教师,一方面借鉴开设该门课程较早、课程体系较完善的院校如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实验教材,另一方面结合我院实际教学情况如实验课学时安排、实验条件等,确定了涵盖血药法、尿药法,血管外、血管内等给药形式,选定磺胺甲基异恶唑的小肠吸收、愈创木酚甘油醚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氨茶碱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尿药法测定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等经典试验项目。经过带教老师严格的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考虑到学生对动物实验技能的欠缺,我院将常用给药方法如大鼠、家兔的静脉注射、灌胃等操作要点、取样技巧、血浆、血清分离等内容图文并茂收入其中,教材强调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文字简练、易懂,重点突出。我院所编写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以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联系问题广泛,经多年使用广受学生好评,并得到同行认可。

1.2 改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授课方式

传统实验课授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实验课代课教师讲解实验中的相关问题、注意事项、实验分组等内容,该阶段多采用板书讲解结合课堂提问方式;其次为实验操作环节。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对所做实验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对每步操作均需“按图索骥”,对所需实验设备及操作知之甚少,对出现的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针对这种情况,经学科教师讨论分析,并借鉴其他实验课教学经验,我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我院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实验课教学,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认识。采用启发式教学,将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给药方案设计等内容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院将个体差异大、安全指数低的氨茶碱、苯妥英钠等药物临床使用原则介绍给同学,让学生把抽象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与临床用药相衔接,对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该门课程[3]。其次,我院将图片(期刊杂志、预实验及相关书籍)、文字制成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动物处理、给药、取样、仪器准备等操作,重点突出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成功率[4]。实践证明,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3 科学选定实验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讲授由尿药数据、血药数据获取药物动力学参数,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等,考虑到我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学时较少(一般为10~20个学时),结合我院分析测试仪器状况,最终选定氨茶碱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愈创木酚甘油醚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尿药法测定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等试验项目。

1.4 改革实验分组模式

传统实验课多采用分组实验,一般为两人一组,考虑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操作的复杂性,我院改为将学生结成8~10人小组进行实验。每组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列出所需实验器材、梳理整个实验操作、强化关键步骤,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该模式应用在氨茶碱血药浓度测定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愈创木酚甘油醚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等试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强化了其分工协作、团队意识,为学生将来工作或学习打下基础。

1.5 改革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目前,计算机软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改革原有的数据处理模式成为必然。首先,将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应用于药物动力学数据统计运算,代替以往学生采用计算器计算,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学生应用,过渡到学生熟练掌握并进行数据处理。其次,药动学计算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新药开发研制、药动学分析及临床药动学计算,药学类本科毕业生尤其是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学习该类软件的使用[5,6]。我院将药动学计算软件介绍给学生,通过例题演示该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实际应用,输入浓度——时间数据,判断房室模型,求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自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实验操作水平明显提高,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上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每章节布置的课外作业不再抵触,对计算不再恐惧,能够认真完成并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特别是与临床药学相关的“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监测”、“特殊人员给药方案设计”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向明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体会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实践。编写实验教材、收录相关研究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学生好评;改革实验课授课方式,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及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课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结成8~10人小组进行实验,强化了学生分工协作、团队意识;将药动学计算软件应用于药物动力学数据统计运算,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院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以来,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今后仍需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岩,周毅生,崔升淼,等.中药学专业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5-26.

[2]李见春,吴华璞.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37-138.

[3]刘德胜,代现平,陈向明,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7):700-702.

[4]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25-26.

[5]秦凌浩,卫世杰,李晓芳.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109-110.

篇4: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课程体系改革 中医类院校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0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0】242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黄片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黄片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

篇5: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第六节

药物排泄

一、A11、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2、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清除率

C、半衰期

D、一级动力学消除

E、零级动力学消除

3、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4、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皮肤

C、消化道

D、肾

E、肺

5、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B、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C、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D、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

E、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存在肠肝循环现象

6、胆汁排泄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胆汁排泄的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

B、肝脏中存在5个转运系统

C、药物胆汁排泄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进行

D、主动分泌有饱和现象

E、主动分泌存在竞争效应

7、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原型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代谢

E、消除

二、B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B、C、D、E、<2>、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B、C、D、E、<3>、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B、C、D、E、答案部分

一、A1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9】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清除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表观分布容积数)。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8】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的方式称为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不存在竞争性抑制。而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都可存在竞争性抑制。胆汁排泄具有主动分泌的特点,对有共同排泄机制的药物存在竞争效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有其他结合力更强的药物存在时即可竞争血浆蛋白从而抑制其结合。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7】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肾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6】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肠肝循环是指从胆汁排泄出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药物在胆汁中排出量多时能使有药物在体内停留较长的时间,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存在肠肝循环现象的药物有强心苷类如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氯霉素、吗啡、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己烯雌酚、螺内酯、美沙酮和吲哚美辛等。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5】

6、【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药物分泌到胆汁中的另一种机制是被动转运,但在药物胆汁排泄中所占比例很小,如甘露醇、蔗糖、菊粉等的分泌。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4】

7、【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3】

二、B1、<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1】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要到达,体循环,首先经肝门静脉进入肝,在首次通过肝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药物会被肝组织代谢或与肝组织结合,使进人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2】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肝肠循环是指从胆汁排泄出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肝门静脉返回肝的现象。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篇6: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第七节

药动学概述

一、A11、关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B、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C、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D、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E、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有重要作用

2、通常情况下药动学中经常作为观察指标的是

A、给药剂量

B、血药浓度

C、尿药浓度

D、唾液中药物浓度

E、粪便中药物浓度

3、关于药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

C、与病理状况无关

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

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4、对于一级过程消除的药物,消除速度常数与生物半衰期的关系是

A、t

1/2=0.693/k

B、t

1/2=k/0.693

C、t

1/2=1/k

D、t

1/2=0.5/k

E、t

1/2=k/0.55、对于清除率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清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B、清除率的单位是L/h或L/(h?kg)

C、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kV

D、体内总的清除率是各种途径清除率之和

E、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6、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

A、AUC

B、Cl

C、k

D、t

1/2

E、V7、药物的半衰期是指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时间

D、药物的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E、以上都不是

8、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

B、1.5h

C、2.0h

D、0.693h

E、1h9、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效应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

A、t

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

B、t

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

C、t

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

D、t

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

E、t

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

10、以下可决定半衰期长短的是

A、生物利用度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消除速率常数

D、剂量

E、吸收速度

11、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百分之几所需要的时间

A、25

B、50

C、63.2

D、73.2

E、9012、下列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是

A、治疗窗窄

B、治疗窗宽

C、生物利用度高

D、生物利用度低

E、半衰期长

13、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形状是

A、斜直线

B、不规则曲线

C、锯齿状曲线

D、抛物线

E、凹型曲线

14、下列药动学参数具有加和性的是

A、AUC

B、峰浓度

C、表观分布容积

D、半衰期

E、消除速度常数

15、下列关于隔室模型叙述错误的是

A、室模型的划分是没有客观的物质基础的B、一室模型又叫做单室模型

C、是人为假设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

D、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多室模型

E、室模型的隔室数一般不多于三个

16、某药物的t

1/2为1h,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度常数kb约为

A、0.05h

B、0.78h

C、0.14h

D、0.99h

E、0.42h

-117、静脉注射某药1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5L

B、20L

C、75L

D、100L

E、150L

二、B1、A.一级速率过程

B.零级速率过程

C.非线性速率过程

D.一室模型

E.多是模型

<1>、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A、B、C、D、E、<2>、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A、B、C、D、E、<3>、米氏方程用来描述

A、B、C、D、E、2、A.Cl=kV

B.t

1/2=0.693/k

C.MRT

D.V=X0/C0

E.AUC

<1>、生物半衰期

A、B、C、D、E、<2>、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A、B、C、D、E、<3>、表观分布容积

A、B、C、D、E、<4>、清除率

A、B、C、D、E、3、A.肠肝循环

B.生物利用度

C.生物半衰期

D.表观分布容积

E.单室模型药物

<1>、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迅速分布并迅速达到动态分布平衡的药物

A、B、C、D、E、<2>、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

A、B、C、D、E、<3>、服用药物后,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

A、B、C、D、E、<4>、体内药量X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

A、B、C、D、E、4、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药物剂量大小

D.吸收药量多少

E.吸收与消除

达到平衡的时间药-时曲线各部分反映了

<1>、升段坡度

A、B、C、D、E、<2>、降段坡度

A、B、C、D、E、<3>、达峰时间

A、B、C、D、E、<4>、曲线下面积

A、B、C、D、E、答案部分

一、A1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4】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5】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消除半衰期也是药物的固有性质,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对于健康人来说也是个常数,而与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无关。而如果是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半衰期在不同血药浓度下是有变化的。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6】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7】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8】

6、【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09】

7、【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0】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通过公式t

1/2=0.693/k既可计算。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1】

9、【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2】

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指标;血浆蛋白结合率主要影响表观分布容积大小;消除速率常数决定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快慢,因此它决定半衰期的长短;剂量与药物作用强弱有关;吸收速度决定起效的快慢。因此答案选C。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3】

1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药动学的统计矩分析中,一阶矩与零阶矩的比值即为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4】

1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5】

1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抛物线。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6】

14、【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消除速度常数具有加和性,体内总的消除速度常数k是各种途径消除速度常数之和。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7】

1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隔室模型仅仅是为了数学处理方便,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人为假设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不过,室模型的划分仍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通常可以根据组织器官的血流情况,将其归属于其中的某一个隔室。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8】

16、【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先求出总的消除速度常数:k=0.693/t

1/2=0.693,然后生物转化的速度常数kb=60%*k=0.6*0.693=0.42

h

-1。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19】

17、【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0】

二、B1、<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一级速率表示药物在体内某一部位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2】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零级速率表示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理想的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都符合零级速率过程。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3】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符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速率过程通常以米氏方程描述。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4】

2、<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6】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7】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8】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29】

3、<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1】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2】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3】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4】

4、<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6】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7】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138】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药-时曲线中升段为吸收相,其坡度(斜率)大小反映吸收速度的快慢;降段为消除相,其坡度大小反映消除速度的快慢;当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时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峰值;曲线下面积反映的是药物的吸收程度,即吸收了多少药量;而药物剂量大小与达峰浓度有关。

【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

篇7: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多年来, 高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考核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把“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分开进行考核, 即在期中考试时考核“生物药剂学”的内容, 期考时考核“药物动力学”的内容, 学生的期评成绩由两门总分进行平均;另一种是在期考时只进行一次考试, 考核内容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内容, 其考试分数即为学生最终的期评成绩。随着高校对实验技能水平的重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考核慢慢地融入了实验课, 实验课 (占20%) 和理论考试 (80%) 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评成绩。但这几种课程考核体系均存在不足之处, 有的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验教学, 有的虽然融入了实验教学考核内容, 但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科的特点, 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体现, 为此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建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不断摸索、改进、再尝试, 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 主要的改革方向是由单一的考核向多维度考核转变。即学生的期评成绩由理论课成绩 (占60%) 、平时小测验 (占10%) 、实验课成绩 (占20%) 、软件操作成绩四部分组成 (占10%) 。

1. 理论课的考核。

我们对于理论课的考核总的原则是考试题目多涉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试题, 让学生思考, 少出死记硬背的试题。具体而言在理论考试中让学生学会解决存在问题, 以学生为本, 坚持实施考试与执业药师、研究生考试接轨。考试的方式可以采用期中和期考两者相结合, 考试方式我们采用的是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模式, 即80%分数的试题采用闭卷考试, 内容是教学大纲中需要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20%分数的试题采用开卷考试, 题目的灵活度大, 大多是结合临床实际, 发散学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如我们在考查“药物代谢酶诱导剂”知识点时, 出了一道课本上没有提及而临床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即“一患者服用苯妥英钠的同时, 又服用西咪替丁, 结果出现眼球震颤、精神紊乱等苯妥英钠的中毒症状, 试解释其原因”, 只要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 举一反三, 很容易就可以回答该问题。

2. 平时小测验。

平时小测验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通过运用在课堂上的5~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一些小测验, 促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加强复习, 避免出现在期考前突击看书的情况发生。小测验的次数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一般开展3~4次, 测验的内容以基础为主, 题量少而精, 尽量不要出客观题。除了平时的小测验, 作为平时成绩的补充, 我们也开展过其他方式的考核。例如我们在前一周对学生布置了一个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 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 在一周内查阅文献资料, 然后以ppt汇报的形式在下次理论课上派代表上台演讲, 老师们在台下进行打分, 该分数即为这组同学的同一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耗时长, 但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团队意识, 以及锻炼ppt制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因此广受学生的欢迎。

3. 实验课成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实验课成绩分为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平时开展的实验,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开设了5个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仔细、认真, 而且要做好实验记录, 并在课后把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 特别重视在报告中对实验内容的讨论部分, 综合起来给学生打分。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在完成5次实验后安排一次实验技能考核, 让学生随机抽题, 从5个实验中抽取一个作为考核题目, 然后单独完成实验任务, 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实验课的总成绩就是这两部分考核成绩的平均, 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能够体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 启发学生对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设计中来,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 软件操作成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 定量地描述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 即研究机体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药物动力学中房室模型的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都需要运用到药物动力学软件。因此我们开设了药物动力学软件课,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国外软件NONLIN和国内软件3P87/3P97的使用方法, 并进行实例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 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后, 老师将出题给学生, 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操作, 其结果作为学生的药动学软件操作成绩。通过采用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度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 成功地避免了传统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弊端, 又充分考查了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该门课的掌握程度, 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学生构建了良好的体系。虽然我们已经实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有两年时间, 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但并不能说明该体系没有完善的空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现有的成绩组成较为合理, 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仍有调整的空间。理论成绩是否可以降低至50%, 而将其他成绩的比重相应地提高?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尝试和调整, 以学生的满意度、接受度和期评成绩为重要参考指标, 优化该组成的比例。此外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 如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如何细化评分点, 平衡各实验考核内容的一致性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我们相信通过多年的探索, 将会建立起一套科学、标准、完善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德胜, 代现平, 陈向明, 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2, (7) :700-702.

[2]贾永艳, 李民, 祝侠丽, 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1) :162-163.

[3]郭剑伟, 王成军, 鱼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 5 (6) :81-83.

篇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摘要】针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分析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的现状,对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整合、优化、提高,构建适合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校本教材,提高中医药院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课程建设 研究生 中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8-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在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本科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均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同时,中药学专业特别是中药制剂方向的研究生也多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是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建设重要的内容。本文针对中医药院校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情况,浅析对该课程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充分了解并分析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才能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活动。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广,主要包括中药、药学、药物制剂、医药营销等,因此,大学期间,有的专业开设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这一课程,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有深入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要求,而有的学生的在大学期间并未接触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因此,在研究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加强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与分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教材分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材料,是教学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及重要的资料。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选用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有的中医药院校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教材为研究生教材。由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本科生教材为研究生教材,一方面缺乏区分度,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低;一些中医药院校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无固定教材。教师上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研究的范围,采用知识点、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这种没有固定教材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站在知识的前沿,紧跟科学发展的节奏,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所适从等缺点,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的院校会采用研究生教材,但中医药院校选用的多为中西医专业通用教材,中医药特色不明显,中医药理论在教材中并未涉及,这样不利于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选用情况多元,开发适宜本学校,适宜专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1. 构建“一轴两面”的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剂学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数理、电子、生命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研究手段日新月异,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同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药剂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数学联系紧密,在有一定课时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一轴两面”的教学内容。“一轴”即为药物的“体内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量变过程。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可以看出,该学科的中心研究对象即为药物的“体内过程”,具体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因此,抓住“体内过程”这“一轴”,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重点,学生学习更有侧重;所谓“两面”,即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生物药剂学从“定性”的角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而药物动力学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体内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一轴两面”的学习内容,同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灵活采用探究教学法、迁移教学法以及实验教学法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

(1)讲授与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以学生现有知识解决、掌握未知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学习“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小节时,首先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重点介绍“体内过程”与生物膜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药物的体内过程实质上是药物的多次跨膜过程”,进而得出掌握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授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比较各种生物膜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再引导学生构建“真理”的形成过程,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但可以无限接近真理。通过这样讲授与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把握知识,变被动灌输为自我探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其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与探究教学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

(2) 迁移与比较教学法

关于学习,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出了“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与现代 “迁移”理论十分接近。在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综合应用“迁移与比较”教学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介绍固体剂型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时,迁移到“散者散也,祛急病用之”中医药理论,并对比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散剂起效快的原因解释,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差别;讲授药物动力学一室模型时,也可以“迁移”到中学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等,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问题,达到“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3) 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即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最初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广泛。在讲授药物分布时,我们首先动态演示口服左旋多巴片剂在体内过程,特别提示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给药部位达到靶组织的过程,然后提出 “什么是分布;如何表征药物分布的广泛性;影响药物的分布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有哪些;药物在大脑组织中的分布为什么比较困难;怎样改变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特点;基于分布,如何设计靶向制剂” 等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学习,寻找答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老师一味灌输,其中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课程建设的成效

通过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优化整合了教学、学习内容,系统梳理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轴两面”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面前,不再感到无所适从,提高学习的兴趣;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迁移”教学法,建立现代药学知识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桥梁,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罗奇. 基于迁移理论对高等数学概念教学分析.广西大学学报. 2010,(1):101-104.

[3]刘红宁,左铮云. 大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14-090);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zyjg-2012-002)

篇9: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关键词:药物合理应用,药剂科,管理

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合理服用药物越来越重视,但是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往往存在药物监管不力、药物滥用等问题,其中抗菌类药物的使用问题较为突出[1],因此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为了分析和探讨药剂科管理与促进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药剂科75种药品,对其进行了药物管理和促进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药剂科75种药品,对其在2012年9月-2014年3月进行药物管理和促进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并与2011年3月-2012年9月未加强管理对比,然后分析药物管理和药物合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方法

对我院药剂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管理:首先是对药剂人员加强管理。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药剂调配工作也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做支撑,用来指导工作中的操作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对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学习,学习结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部门的评比挂钩,增强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对于药剂科的部分管理人员,在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部门的日常管理中,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管理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药剂人才,可以大力引进,提高药剂部门的综合实力水平。其次对于药物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对于以往的旧的药物供给模式(采购-入库-分配-患者)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管理。对于药物的采购,部分负责人员需要对采购的渠道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药物的质量;对于药物供货方需要保证其法律手续合法健全,做到正规引进药物;对于所引进的药物结构也要进行调查,保证药物结构的合理均衡;对于处方的制配,需要进行检验,保证安全合理,避免引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尤其是在对患者用药时,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说明详细用药情况,包括用药剂量、时间及不良禁忌,保证患者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再次是对制剂室工作的管理。因为目前对于部分药品由于需求量降低或者生产成本偏高而停产导致的供给缺乏,医院制剂室应该利用其潜能,采用相应的制剂技术,增强对这些药物的制剂,拓展医院的制剂规模,对于大包装的药物,医院制剂部门可以将其改成单剂量药物进行制剂发放,避免药物的使用浪费,节约药品资源。另外在对药剂科的日常管理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需要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本院较为缺乏的药学临床研究项目进行资金和科研人力投资,争取将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本院的实际临床救治中,节约经济成本,提高患者和医院的经济效益;第二,对于患者而言,需要建立使用药物的一个咨询中心[2],对于患者在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解释和指导,降低患者错误用药的几率,并且相关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为适合和经济的用药方案,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药物浪费和滥用现象。

本文中对促进药物合理应用采取的加强管理方法如下:首先相应的卫生监管部门应该履行好监督职责,对于医院临床医师的用药情况做好测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医院相关部门沟通反馈,将问题及时向医生说明,督促其进行改进;对于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一小部分非限制性的常规抗菌药物,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医院本身而言,需要对药剂师加强培训,创造合适的条件让药剂师参与到临床药物使用中来,协调好医院各类人员的相互学习,如医生、护士、药师之间的互相学习,提高各类人员对药物的认识水平,防止患者治疗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促进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2 结果

本文中,随机选取我院药剂科75种药品,其在2011年3月-2012年9月未加强管理期间,其药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率为35.21%,药物合理应用率为58.21%,在2012年9月-2014年3月加强管理期间,其药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率为15.32%,药物合理应用率为62.64%,这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降低药剂科的问题发生率,提高了药物合理应用率。

3 讨论

药剂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者的临床药物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院围绕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药剂科管理与促进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不仅降低了药剂科的问题发生率,提高了药物合理应用率,而且也使自身服务能力有所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的经济发展。

综上分析,在药剂科的日常管理中,需要明确每位药剂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提高责任意识,做到严谨仔细工作,部门负责人则需要提高管理技巧,寻找高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医护人员也需要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在对患者的用药中,做到对患者的合理用药,对患者的用药设立咨询服用中心,用心帮助每位患者,保证其合理科学用药,避免滥用造成资源浪费,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另外需要加大对药剂科的科研投入,鼓励药剂师加入到临床用药研究中,提高医院的创新水平,保证医院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玉萍.药剂科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研究分析[J].中外医疗,2014,(2):136-137.

篇10: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关键词 物理药剂学;选修课;药物制剂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10-02

1 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

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y)是在应用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药物制剂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为药物剂型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在20世纪50年代,物理药剂学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课程内容涉及诸多研究领域,如胶体化学、流变学、粉体学、动力学、表面化学、材料学等。应用胶体化学及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指导混悬剂、乳剂、软膏剂等药物制剂的处方、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应用粉体学原理指导药物固体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和优化;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能够评价和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应用表面化学和络合原理阐述药物的增溶、助溶机理;应用材料学的相关知识可以阐明药物制剂辅料以及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作用原理。物理药剂学课程重点在于揭示药物与制剂的共性、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规律以及反应机理,是药物新型制剂发展的基础。因此,开设物理药剂学选修课程,对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现代化的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药物制剂专业开设物理药剂学课程现状

国外的药学专业均已经设置物理药剂学课程,我国多所高校开设了物理药剂学课程,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广东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延边大学等。多数院校把物理药剂学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而针对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相对比较少。大部分学校侧重于物理药剂学的理论教学工作,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物理药剂学的实验课程。

在教材著作方面,有A.N.Martin等编写的Physical Pharmacy,刘艳编译的《物理药剂学与药学》,苏德森和王思玲主编的《物理药剂学》,罗杰英等编写的《现代物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殷恭宽等编写的《物理药学》,王玉蓉和田景振等编写的《物理药剂学》等。各个教材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物理药剂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的教材强调对物理化学知识的讲授,有的强调经典的物理药剂学知识,也有的强调对药物新制剂和新技术的论述。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本学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参考教材,结合专业特点和药剂学的实例编制教学大纲。

3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药剂人才培养水平

吉林医药学院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均为青年教师,虽然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把握较好,但由于没有相关药学知识背景,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缺乏选择性和针对性,与实际生产生活存在知识脱节现象;而讲授药剂课程的教师对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全面。因此,在物理药剂学选修课教学活动中,提倡物理化学教师和药剂学教师集体备课和多学科教师交叉授课的模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发挥教师所长,使他们对今后长期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又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物理药剂学的相关知识,为今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

4 突出药物制剂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物制剂专业通常涉及新药的研究、药剂生产调配、制剂应用、质量控制、临床应用效果等五部分内容,这些都与物理药剂学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如热力学和动力学、电磁学、表面现象等相关内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为了避免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在实际授课中只需要强调这些知识点在物理药剂学中的具体应用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详解。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分配给与药剂专业有直接联系的知识点,其中有关现代药物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是学习物理药剂学的重点,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剂型设计思路与方法、新型释药技术原理、处方和工艺优化设计、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制剂的体外溶出度评价等相关知识。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采用以启发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力求深入浅出;同时以幻灯片、录像、Flash等多媒体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借助物理药剂学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药物制剂专业的认识。

5 注重能力培养,科学设定考核模式

物理药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广而深、繁而杂,初学者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药物制剂专业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药学人才。物理药剂学课程作为大学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应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传统的知识记忆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只有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革新,才能让教育评价真正发挥导向功能。

物理药剂学的考核成绩应分为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课堂笔记等,计入总分,其比例可占总成绩20%~30%。理论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组成:教师给出与物理药剂学相关的课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书写和提交相关性的综述性论文,其比例总成绩30%~40%;第二部分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内容主要侧重于物理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的指导作用,其比例可占总成绩的30%~50%。这种弹性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6 结语

综上,加强物理药剂学与药物制剂专业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提倡“少而精”的教授方法;在实践中强调科学技能与先进技术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上采用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物理药剂学课程与药物制剂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改进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旻,应晓英,胡瑜兰,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于药剂学的复合式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3):3655-3656.

[2]苏德森.物理药剂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1994,29(9):518-520.

[3]陈新梅.浅谈本科生《物理药剂学》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5):39.

[4]陈新梅.物理药剂学教材内容与特点[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31-132.

[5]马知恩.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1(3):13-17.

[6]刘崇悌.应加强物理药剂学的教学工作[J].药学通报,

1986,21(8):497-498.

[7]贺福元,杨岩涛,何群,等.物理药剂学课程教学对药学类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J].西北医药教育,2015,

23(2):305-308.

上一篇:琢玉还需心巧 (七年级班主任工作心得)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