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23

摘要:将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运用在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中,教师将教学工作中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育发展,探索管理规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论文 篇1:

思政教育融入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思考与创新实践

[摘 要]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综合性高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理科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推进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对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思政育人实践,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主力军作用、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部分课程思政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实践教学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植物生物学实验;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2017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改革项目“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推动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No.2017JG006)

[作者简介]梅新娣(1971—)女,江苏镇江人,博士,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各大部委进行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和推进。2020年以来,教育部等部委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简称为《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为《指导纲要》)。《意见》中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问及“您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结果显示大约80%的在校大学生用80%以上的学习时间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问及“对您价值观影响最大的老师?”,结果显示接近80%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老师对自己价值观影响最大。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说明专业课程老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巨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段,处于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和学习能力最强的人生阶段,同时,大学生们对未来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1]。而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进行着激烈的交流、交融和交锋,致使社会上各种思潮充斥且良莠不齐。调查统计,2019年出现了关注度较高的十大社会思潮,如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科技本位主义、泛娱乐主义等。面对信息如此多元化的今天,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条主渠道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显然是不够的,也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和排斥。《指导纲要》中倡导“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建议非常及时和必要,高校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子们进行正确的思政引领,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三、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而课程组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要在课程思政组织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按照各级党组织的安排,我院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组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的学习和实施,集中组织课程组教师学习相关文件,通过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的优秀视频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具体做法,邀请思政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展经验交流分享,对经典教学案例进行观摩,以提升实验课程组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强化实验课程组教师的育人意识,挖掘实验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元素,提升实验课程教师的育人能力,从而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以保证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四、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

依据综合性高校理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的基本要求,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组全体教师集中对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的重新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经过反复研讨和斟酌,深入挖掘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捕捉“开学第一课”这一思政时机、科学设计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框架,抓好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期真正实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

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又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合,深入挖掘和提炼该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有机融入课程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具体有如下途径: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生物学实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和虚拟课堂等),从课程所涉及的行业角度、国内国际角度、文化和历史等角度,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维度,增加植物生物学实验专业课程思政的历史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以达到提升专业课程思政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二)充分运用第二课堂

理论联系实践,充分运用植物生物学实验课堂外的创新创业讲座、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及实习实训等活动[3],不断外延并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将课堂外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嵌入到专业知识的课堂授课中。例如,在做“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这个综合性实验时,先让班级学生们自由组合形成调查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来制定本小组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包括自行设计调查路线、重点调查内容、可行性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本小组的实施方案策划书后,邀请所有课程组老师和全体同学在班级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课程组老师和全体同学参与点评,对各组的实施方案策划书的可操作性进行完善。在校园植物调查过程中,通过这种“行走式课堂”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校园和校园植物的观察和调查,不仅认识校园内的常见植物种类,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深刻领悟俞秀松、林基路、杜重远等老一辈先烈们在新疆大学校园中留下的红色基因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让同学们在精神世界得到深刻的教育和洗礼,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继续发扬和传承好革命先烈的爱国情和报国志,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激励同学们珍惜韶华、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练就扎实本领,以报效祖国。

六、部分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方案

植物生物学实验课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植物,而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植物学的许多内容都具有育人价值,可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4]、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5]、生态多样性、环境保护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获得并积累着有关植物的知识,这些知识经系统整理及归纳,就形成了植物科学。有关植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新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的出现,人类对植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由微观到宏观,由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由遗传到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若干的分支学科。植物科学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很多进展,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地位重要,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植物学研究,在世界植物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世界植物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授课过程中可列举说明,例如,我国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诗经》,描述了130种植物的形态、生境和分布,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最古老的草药书,记载了252种植物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1094种植物药,并进行了草、谷、菜、果、木的人为分类,在世界上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以上内容的介绍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植物是宝贵的活体天然基因库,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我们吃的食品(水果、蔬菜、粮食和食用油等)、穿的衣服(棉和麻等)、住的房屋(木材、家具和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等)以及药物(中药和部分西药药效成分)和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直接或间接都是植物供给的。植物可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天然药物,如咖啡中的咖啡因、茜草科植物金鸡纳中的奎宁、柳树皮中的阿司匹林组分以及地黄甙和紫杉醇等都是重要的药效成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屠呦呦在青蒿素抗疟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这一伟大成就也是基于中医学古籍而来,我国《本草纲目》和《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都记载了青蒿植物的治疟用途,正是在这些书籍的启发下,结合自身执着的探索和追求下,才有了屠呦呦的伟大成就,以上知识的延展可有效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鼓励同学们树立目标、创造价值、造福人类。另外,现代植物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分子时代,植物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途径,如通过植物分子生物学手段,我们可以更快更专业地培育出抗旱、抗逆、节水、节肥、抗病且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缓解了全球粮食问题。

(三)生态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植物参与生物圈的形成,推动生物界的发展,促进地球的物质循环,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持水土、美化和净化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培育同學们的环保意识。如介绍沙尘暴的危害,以及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了良好的植被生态,有效地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同时,随着科学的进步,以植物为原料制造的多种产品可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植物材料发酵产生的酒精可以代替石油,利用植物原料制造的可降解食品袋、一次性碗盘等产品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了环境污染。

以上是我们在植物生物学实验授课过程中组织实施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和部分案例,在实践中探讨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在课程中融入了爱国情怀、革命传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叶任泽.高校辅导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008).

[2]王鹏.《植物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 2019(24):20.

[3]郑锦花,魏亚敏,阳玉中,高永政,曾思恩.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0):138-140.

[4]冯秀芝,任艳玲,刘立萍,等.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实施途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038(011):27-28.

[5]郑成坤,殷月兰,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271-273.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innovative practice

作者:梅新娣 热衣木·马木提 张爱勤 田新民 努尔阿米娜·阿尤甫 何爽 王虹 马正海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论文 篇2:

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将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运用在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中,教师将教学工作中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育发展,探索管理规律。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系统分析法,从现实研究、目标研究、实验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对基因工程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反思,探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  管理模式  课程  运用

在中國的教育管理学界,通常把现实中的教育管理模式分为3类:一是经验型模式:完全以人们以往的教育经验为依据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经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束缚了教育管理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行政型模式:完全依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缺乏教育的特色和个性。三是科学型模式:完全以科学的教育管理规律机械地开展管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感性因素和行为复杂性,对规律盲目信从。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安于现状是一种危险的状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课本的知识性也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模式突出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

1  微观的工作状态和宏观的社会发展趋势需要运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是教师或教育管理者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解决自身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1.1 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出有两大背景

从宏观上看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各领域都处在变革的大潮中,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既给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微观上,学校实际管理者的工作状态是事务性的,整天开会、检查、听课、汇报等,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一些课程的改革和学科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2]。微观的工作状态和宏观的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反差,需要教育实践者实行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

1.2 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具有的特点

一是教师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到问题中去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3]。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参与”、“改进”、“系统”和“共享”四个关键特性,即教师直接参与行动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改进以往的教学实践模式,使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以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研究并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运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解决实践环节的实际问题

基因工程实验是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遗传物质如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筛选、纯化和鉴定,再转化导入宿主细胞中并大量表达,获得的重组基因表达产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基因工程相关的一系列实验技能和实验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4]。我们在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基因工程专业课程时运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对课程的目标、设置、实验讲义编写、课程讲授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和改革。“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强调一切从教育管理实际出发。在实施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时运用了系统分析法,其由现实研究、目标研究、实验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四个部分构成。

2.1 现实研究

现实研究就是发现目前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基因工程是一门复杂的专业课程,我们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的理论知识是扎实的,一些单独的实验也做过,但对于《基因工程》实验整体流程把握不是很清晰,对于关键节点把握不够,如PCR引物的设计,相关的生物技术软件使用等,这些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工作所必需掌握的。

2.2 目标研究

目标研究一是帮助教育研究者了解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和管理?二是帮助教育研究者提出问题,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水平?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

2.2.1 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我们以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药学部分为主线,安排连贯的系列实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独立完成从目的基因获取、酶切、连接、转化、重组的筛选与鉴定、目的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纯化与鉴定,同时掌握分子生物学软件的使用、了解DNA序列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申报和临床试验等相关知识。

2.2.2 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系列实验操作,既使同学们加深对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理论的理解,又能对具体实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全部实验内容的操作过程,完成实验记录、整理、总结、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写作。通过具体实验设计的培训,使同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到达初步独立工作的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关于“应该怎么办”问题的研究,基因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科学思维能力,采取了以下独创方法。

2.3.1 将单个实验串连成一个整体的大实验

通过精心的设计我们利用成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从RNA提取、反转录(RT-PCR)、DNA酶切、重组质粒构建、筛选、蛋白表达、蛋白分离纯化鉴定等常用的15个分子生物学实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因工程实验,按照基因工程实验的实际流程顺序完成实验。实验一得到的产物就是实验二的材料,以此类推,15个实验在10d内连续完成,环环相扣,充满悬念。

2.3.2 编写符合操作流程的实验讲义

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多年积累的实验方法编写了独特的实验讲义,成为同学们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指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技术,使教材达到新颖性。

2.3.3 在实验间隙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验设计

在整体实验中有一些实验间隙,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讲授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文献资料,参考有关专业书籍,讲授一些实用的分子生物学软件Primer Premier 5.0和Quantity One等。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讨论,分析实验的原理、阐述单个实验在总体实验中的目的,让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促进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每一项实验中要求同学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强调原始数据的重要性,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要分析问题再次验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充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2.3.4 让同学独立完成一篇科研设计

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想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路线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市场前景。学生自行查阅书籍和文献通过软件设计实验方案,如人干扰素生物制剂的设计及其表达,包括课题的简介、干扰素的作用和功效、国内外研究进展、生产流程、项目中需要的试剂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预算和市场销路等,让同学们分组制作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讲,老师根据项目的新颖性、课题的可行性、演讲的艺术性、回答的准确性等制定了评分标准,为学生进行打分,让同学們合作学习,一起讨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5]。

2.4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对实践方案在实际运用中能否执行的研究,一般从政治、经济和技术等三个层面对方案进行验证。政治可行性是研究方案是否违反国家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经济可行性是研究方案的运行的成本;技术可行性是研究方案在方法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全部实验都是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经典实验,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无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问题的反思

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运用可能会出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实践问题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研究型管理才有可能发生。

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基因工程中各个实验技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关系到培养学生质量的关键。经过毕业多年同学们的反馈,我们所开设的基因工程实验课对他们就业读研具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学校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编撰了图文并茂的教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探索改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单凭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3.1 制定教育管理的研究规划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1~3年规划;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校内仪器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课程实施评价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使研究性教学走向日常化规范化的道路。

3.2 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的作用

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开放图书馆和各级实验室为学生查找资料、利用生物学软件、亲自动手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创造条件。注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同时特别发挥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加强同生产单位的合作。我们可以采取邀请生物工程公司的专家到学校讲授生产一线的工作状况,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聘请医疗一线的专家讲授生物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等,开阔学生的眼界[6]。

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生物医学领域社会急需大量的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需要运用合适的教育管理模式,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这些都促使我们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运用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建玲.美国高校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54-56.

[2] 陈丽琴,谭仪忠.教育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2):92-95.

[3] 李修平,邵红,吴恒梅,等.研究性学习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5, 35(7):98-99.

[4] 赵东旭,杨新芳,谢海燕,等.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2):138-141.

[5] 颜菲,孙金平,郑旭媛.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与效果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8(24):224-227.

[6] 薛绍礼,屠培培,吴琳梅,等.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9(7):232-234.

作者:周青 张素梅 朱华庆 汪渊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论文 篇3:

浅谈生物技术专业《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生物药物分析》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笔者总结了教学经验,重点讨论了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改革成果与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生物药物的分析是一门涉及面广,对社会影响重大的综合性科学,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生化工程学学科知识和技术成果,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对生物药物的质量进行检测是生物药物分析的直接目标[1]。近年来,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改革思路由国家倡导一步步推行到学校,落实到院系,最后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之中[2]。为使学生适应21世纪的人才竞争,在进入社会前能够有效的获取到更加易懂且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笔者在生物药物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本文以生物技术专业的课堂实践为基础,重点讨论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改革成果与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课程的定位

生物药物分析这门课程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学生在良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及技能之后,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工作之中。在学科设置方面,对于大多药学及医学专业的院系来讲,生物药物分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分析检验方法的原理及操作,并应用到各个类别的生物药物检验之中。然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这门课程是一个具有进阶性及拓展性的延伸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之前学习的生物技术基础课程可以有什么样的应用,具体怎么操作,能够为他们在生活及工作中带来什么样的便利。因此,对于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院系来说,生物药物分析是一门重要的限选专业课。

二、教学目的转变(强化方法及应用,学会自主科研查询能力)

正是因为生物药物分析在生物技术专业的限选课定位,使得其教学目的的设置可以跳脱传统的诉求,从而设定为“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方法及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科研查询能力,训练学生产生科研思路”。课程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是并不能因教而教。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实用性的诉求高于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基础知识升华到方法学及应用的范畴上。此外,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从掌握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双语教学的优势与遇到的困难)

以实用型教学目的为中心思想,笔者应用了一些教学手段来实现。

1.板书、PPT及实验视频结合的讲课模式。针对生物药物分析这门课程的特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了采用板书、ppt及实验视频结合的讲课模式。板书与PPT在新老教学模式讨论之中总是作为矛盾体而存在。对于很多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板书的确是最佳的讲课模式,一步步地推理验算能够使得知识点及课程逻辑更加明确清晰,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然而,对于生物类的课程,如果没有ppt的辅助,课堂的进度将十分缓慢,信息量的呈现也不够,由此可见ppt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生物药物分析作为限选课的设定,限制了附属于这门课程的实验课程的开展。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及技术,大量实验视频的播放是必要的。通过对实验视频的观摩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让学生了解了这门课程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术。

2.课本内容与生活际遇相结合。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当笔者仅就课本的概念或者例题来讲授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并不会太大。然而,当笔者从课本知识发散开来讲述到热点新闻案例或者笔者亲身经历的时候,学生们的兴趣就会很大,印象也比较深刻。比如,在讲解杂质检验这一章的时候,讲到“杂质的来源有两种,包括生产过程中引入,及贮藏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药物理化特性发生变化而产生”时[1],笔者分别举了两个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某酒厂出品的酒里有塑化剂的新闻,让学生自己发散思考塑化剂究竟是怎么引入的。这个例子本身就是一个新闻热点,就塑化剂的引入来源业界评论也不一,而猜测之一就是酒在生产灌装的过程中,酒精将运输塑料管道中的塑化剂浸泡出来。这个例子很好的加深了他们对于“杂质由生产过程中引入”这个概念的印象。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普洱茶中“金花”的故事,在品质很好并且贮藏条件很好的普洱茶饼中会生出金色的菌簇,这种菌簇可以使普洱茶口感更纯熟,功效更好;然而,当贮藏条件不好时也会生出致癌的黄曲霉素。这个例子提醒学生无论是对于食品还是药品来说,良好的贮藏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要很好地做到这点,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涉猎范畴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3.新型实验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局限于学时与学分,课程的配套实验教学无法全面开展。然而,作为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笔者认为一两堂实验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本着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实验实用性强,实验操作应用性广等原则,笔者选取并设计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酸泼尼松龙的含量”的实验作为实验课程。这项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为基础技术,以2010版药典[3]记录的检测方法为实验流程指导,涵盖了高效液相色谱章节中“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外标法”和“内标法”的知识点。该实验的实施既可以使学生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又可以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还让学生提前接触到未来可能进入的工作岗位需要应用的技术操作。

4.双语教学的引入。本课程被列为学院的双语教学试点课程[4]。关于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仍在初期尝试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大部分的讲解语言仍为汉语,但是教学ppt、辅助讲解内容、实验视频等均尽可能地采用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概念的英语词汇重点讲习,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忆。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把握以及英文的学习,布置了关于实验案例的翻译作业作为课程考察的一部分。期末考卷以全英文出题,对于用英文答题的学生予以一定程度的加分,鼓励双语学习。

5.其他方面。对于一门课程来讲,书本的知识固然很重要,如果能向授课对象传达某种生活中正确的理念就更为理想了。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引入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生活小常识。

四、仍需注意的问题

每个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应当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总会碰到各种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关于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目前,国内关于该门课程的教材都是中文编写,而国外又没有针对这门课程的教材,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加大了难度。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必须有一本内容合适,编写语言为纯英语或者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教材。因而,教材方面空白亟需被填补。其次是学生对实验课程掌握度的问题。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虽然可以使所有学生观摩到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但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正因此,在学生实验报告中反应出他们的接受度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已经从实验中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并产生了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而有的学生却连含量计算都没有完成。在实验的实施方面仍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药物分析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对这门课的教学实践工作也刚刚开始,仍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完善它。希望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课程,让学生学即能用,用则能通。

参考文献:

[1]吴晓英,范一文,周世水.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第二部(2010版)[M].北京:中国医药工业出版社,2010.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在本科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的若干意见[Z].2002.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实验开发与新实验设备及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SY1247)。

作者简介:曾琦(1985-),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

作者:曾琦,陈丹

上一篇: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语文论文下一篇: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