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2024-04-28

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精选8篇)

篇1: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合唱是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它是集体的声乐表演,不同于个别的声乐教学,为了塑造共同的音乐形象,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不管有多少队员,都应该有统一的表现。因此,合唱教学中除了要求每个队员在保持自身歌唱长处的同时,也应成为集体中和谐的一员,在此,我就如何进行合唱训练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在正确发声方法的训练中,教师应从儿童唱歌的技巧入手(即姿势、呼吸、发声等)指出学生正确地表达歌曲内容,在自然童声的基础上唱出甜美、圆润、动听的歌声。

1、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动听歌声的首要条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学生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要精神饱满,身体端正、自然。站立时要求:胸部稍挺,腹部微收,头部端正,颈部放松,两脚平放地面,两手自然下垂;坐立时要求:胸部稍挺,腰部、背部要直,头部端正,颈部放松,两脚平放地面,两手自然地放在膝上。

2、呼吸。呼吸是发声和歌唱的动力,良好的呼吸是正确表达歌曲音乐形象,获得动听歌声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闻花香”,以感受吸气的方法;模仿吹羽毛,体会均匀的呼气。

3、发声。歌曲教学前的发声练习,是声乐教学的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自然、良好噪音的必要途径。在训练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练声的兴趣,单纯的发音练习,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的、形象的模声练习。

二、进行音准和节奏的训练:

音准和节奏是合唱训练的基础,所以,在每次的排练中都应进行10--15分钟的训练,首先是进行大、小调音阶、正三和弦、属七和弦以及一些基础的和声进行。然后,教师可自编或选用一些相关的视唱教程,对学生进行八度以内的音程,以及加入附点音符、休止符、切分音的二声部、三声部视唱练习,有目的地进行合唱技巧训练,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声部的和谐、均衡等等。

总之,合唱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过程,排练合唱作品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原则,尽可能选择学生较为熟悉和喜爱的优秀作品,通过合唱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成为新一代的音乐欣赏者、表演者。

篇2: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只有合唱声部清晰、均衡,声音和谐,才能表现歌曲的意境。那么,如何搞好合唱教学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共教师们参考。

一、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应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

二、加强科学发声训练,激发合唱兴趣

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的。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要采用学生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象闻花”一样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另外,让学生将白声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特别是唱高音时,要求学生用假声带真声的方法来歌唱,切忌大喊大叫,因为这样不但会损坏声带,而且会破坏合唱的和谐性。在轻声歌唱时,要求注意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

三、加强音准和节奏训练,打好合唱基础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础。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唱准上下行的自然音阶,其次进行听辨和模唱练习,先听辨单音,然后到和声音程,最后到听辨和模唱简单的旋律。这样由听到唱,从简到繁,培养学生的调式调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两声部合唱的训练,让学生在和声效果中,得到音准概念,从而掌握音准。在训练中,也可编一些比较简单的两声部练习曲,来帮助学生揭开合唱的神秘面纱。同时要求学生演唱时做到能监听另一声部的音高及和声效果,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学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加强节奏感的培养。只有这样,在音准和节奏上,才能做到高低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增强合唱效果

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功。熟练的咬字、吐字技巧,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声富有感染力。所以在合唱训练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咬字、吐字方面的训练,从而使合唱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总之,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它必须经过严格而刻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谈童声合唱训练中的调和艺术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它流淌出来的音乐肯定是牵强而又不尽人意的。同样,一个童声合唱队,如果没有指挥精心调试那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童声,又怎么能获得优美而又和谐、统一的声音呢?而且,对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唱练习也同样需要一步步精心的调试过程,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的童声合唱队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来调试合唱训练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从而最终达到明亮而又优美、统一的声音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和合唱队纪律与发声的矛盾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合唱队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童声合唱队的声音,队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而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是合唱队要有良好地纪律。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想也容易不集中。而合唱队的人数一般都要在60人左右,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训练时学生肯定心不齐,六十个人就有六十种声音,甚至于讲话声、打闹声都会出现;或者训练开始了,人却到不齐,这更是训练中的大忌。因此,新队员一加入,我就要规范好队员的行为: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每个队员心中都要把团队精神放在第一位,杜绝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以后合唱队员之间良好的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老师,也应在各方面身先力行:认真备好课,上课语言表达清晰,不迟到、不请假,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起到表率的作用。解决好了合唱队的纪律问题,训练一开始,同学们在发声练习中就能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发声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这样就提高了合唱训练的质量。

二、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矛盾 每个人的声音都各具特点,在训练中既要看到儿童发声方法与成人发声方法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到儿童声带的生理特点:气息浅、声音稚嫩、对声音的强弱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导致合唱中出现整体声音的不协调及音色的不统一。如何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气息的调和

在合唱气息训练中,我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好正确的站立姿势。然后给学生作示范:用腹式呼吸闻远处飘来的花香,停顿一秒后,再缓缓地呼出;或用双手斜拿着歌纸,用控制的气息即腹式呼吸法对着纸角均匀的吹气,而且要使纸角的振动保持一致的频率,不能一会儿弯一会直。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然后逐渐使学生达到气流平稳的目的。然后再用“呜、噜”等容易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的母音来练习歌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歌曲的各种力度变化的训练。如在《飞来的花瓣增强力度、扩大音量》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有控制地、熟练地掌握渐强、渐弱记号等,使音乐色彩有丰富的变化,最终达到抒情、优美而又有力度的童声合唱效果。其次:真假声结合的训练

童声合唱训练,在练习气息的基础上更应着重于真假声结合的训练,这样的歌唱不但音色柔美丰满、音质清晰干净,而且发声动态轻快灵巧,强弱变化也运用自如,声音明亮而不喊叫,柔和而不虚弱,而且宜于协调统一。在训练中,我运用以假声带头声的科学方法。先让学生尽量打开并放松牙关,然后找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多次练习。感觉找到后,就让学生在高位置上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化方法朗读歌词,激发了学生模仿的兴趣。然后用气息深位置高的方法来发声练习,再引入歌曲教学,从而使歌唱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调和不同声部之间的谐和性 合唱就是把几个声部用歌声和谐统一地表达出来。与齐唱相比,合唱既增添了和声的色彩,又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单声部曲子占多数。在二声部歌曲教学中,由于练习不够扎实,学生也比较习惯于唱高声部,不喜欢二声部低沉容易走调的旋律。针对这种情况,在声部训练中,我就采用先易后难、先入为主的方法,先强化练习二声部,并且一开始就注重二声部的唱谱练习,让学生牢记低声部的旋律感觉。待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具备了一定声部基础,就可以逐步加大合唱训练的难度。比如选择简易三声部、四声部的歌曲。在多声部合唱训练中,声部虽然多,但各声部的旋律都是相辅相成、起互相衬托的作用的。训练时,在学生熟悉各声部旋律的基础上,重点就强调各声部音色音量的统一、和谐;咬字吐字的准确性;相互协调而做到配合默契、主次分明。这样唱出来的各声部一定是令人陶醉的。

四、调和个人情感与歌曲情感的表达 一个好的音乐作品,除了它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之外,在歌曲演唱过程中还必须融入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即加入个人对作品的情感处理,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在小学阶段,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够完善,情感体验也显得较为简单、朴素、自然。因此,在合唱作品排练中,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将它表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在训练歌曲作品中,首先,我会讲述作品的一些创作背景,并让学生了解所学歌曲是属于哪一类型;其次,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旋律发展,重点处理歌曲的轻重缓急,唱好标注出来的音乐记号,表情记号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安排好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在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指挥的身体语言、手势的大小、强弱等变化,用童声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

五、学生演唱与指挥的融合

众所周知,指挥是合唱队的核心力量,他在舞台上的职责是借以准确的形象,丰富的挥拍,以及全身心投入的音乐感觉与歌唱状态来演绎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演唱作品过程中,指挥的一个小小失误就会导致拍点不准,学生的情绪不稳。所以指挥的每一个动作(包括脸部表情,形体动作,发声技巧提示等)对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预示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预先有个领会、准备的过程。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合唱队的整体水平。例如:《牛背上的孩子》引子部分是无伴奏合唱,完全是靠指挥的预示进入,而且在拍点快慢的控制,渐强、渐弱的手势中,如果指挥有一些慌忙或拍点不准,学生就会感到不自然而无法表现得最好。当然,指挥的手势更要与歌曲的内在情感紧密相结合。在《牛背上的孩子》引子部分一结束,马上就是欢快活泼的前奏,而且学生要加进简单的律动,这就需要指挥在引子结束的一刹那,先一步用振奋、欢快的手势预示好学生的情感表达,让他们作好准备并达到律动时需要的热烈效果。

六、调和伴奏与合唱的统一

童声合唱音乐形象的塑造,伴奏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学生熟悉的好的伴奏,那美妙的旋律一上来就能抓住听众的心,引人入胜而起到画龙点晴之功效。指挥会得心应手,学生也会精神振奋。例如:在上次百灵鸟合唱比赛中,虹桥小学的伴奏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前奏一开始,那流畅自如、催人振奋的音乐旋律就使人为之一震。加上虹桥小学那明快、亮丽而有个性的服饰,学生还没开口唱,一个好的印象已印在了观众的头脑中。再有指挥和学生很好的表现,比赛结果当然不言而喻了。反之,伴奏与合唱不协调,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作为江阴市一等奖的城中中心合唱队在参加无锡市的合唱比赛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请了另外的伴奏老师,虽然弹的伴奏不错,可学生对新老师弹的音乐的感觉不熟悉,水平就一时无法正常发挥出来了。所以说,调和伴奏与学生演唱的统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七、心与心的融合,声与声的共鸣

童声合唱训练是一个连续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赶鸭子上架。它需要指挥、学生等各方面全身心的投入,互相配合来演绎出优秀的作品。在训练中,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用心在歌唱作品,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呼唤,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或热衷于一些形式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歌唱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让他们的品质变得崇高,把我们祖国的未来培育地更娇,更艳。

作为一名合唱队指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总结自己的排练实践,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要求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那么在不懈的努力中,合唱中所要达到的和谐而又柔美统一的声音,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篇3: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小学体育常规是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 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位置, 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由于小学生都处于极易塑造的阶段, 因此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体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今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小学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组多问题, 如对体育常规认识不够、教育方法不当、体育设施不完备等, 都严重制约着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探究如何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二、小学生的特点

第一, 活泼好动, 容易塑造。小学生一般都是爱哭爱闹, 喜形于色, 活泼好动, 因此小学体育课应该成为学生最喜爱和期待的课程, 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 在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增加体育课的乐趣。小学生正值成长期, 好奇心强求知欲强, 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二, 争强好胜, 喜新易变。小学生生命力旺盛, 比较好动, 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很强。在平时的考试比赛中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 成为最好的、最棒的,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生也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 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尊重和关爱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多加鼓励与支持。同时, 小孩子也都喜欢新奇的事物, 可以再体育课中增设体验教育环节, 以增添课程的新鲜感, 吸引学生, 寓教于乐。

三、小学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养成教育观念落后

从社会总体现象来看, 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普遍观念直接给学校的体育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与困惑。

2. 体育常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

一些小学特别是乡镇小学中, 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仍然目标模糊, 管理方式仍为“放羊式”, 整个管理缺乏指导性和方向性。

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学生学了几年的体育, 在他们以后走出校门后, 就不会继续进行正常的体育健身和锻炼。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自己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息息相关, 与我们把小学体育错误的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 甚至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

4. 讲解与示范过多, 体验教育过少

一些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多的给学生讲解和示范, 甚至有些体育教师的示范比学生的练习还多, 其实有些简单的动作只需老师一个示范动作就可以了, 然而教师的边讲解边示范, 既耽误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又花费了不少精力, 反而还没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5.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比如示范不准, 体育术语不准。一个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培养学生养成教育

1.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小学生普遍主动性较差, 自觉做好学习准备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小学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做课前准备。老师可指导学生学会看课程表, 星期几第几节有体育课, 指导学生为下一节的体育课学习做准备。

2. 规范体育队列操练

小学生的集合站队是摆在体育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新生中, 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因为学生的排队意识和位置概念都比较模糊。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游戏型的队列常规训练, 并始终贯穿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中, 通过操练, 是学生能够随集体完成一致的集合站队。老师在教授学生列队之前, 也可先给学生讲人民解放军紧急集合的小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确排队要做到快、静、齐。接着, 可以分小组进行练习并评比。

3. 强化学习听课能力

小学体育室外课的教学场地一般是在操场上, 这种特殊“大教室”“大课堂”, 很多时候都是几个班级同时使用。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新生, 如果不抓好体育课的常规, 则整个操场就像是在上自由活动课。如果老师能使学生学会听课,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其受益终生。由于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 可以充分结合老师的正确示范作用, 通过最生动、直观的方式, 使学生直接感知动作的全貌。体育老师可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 先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 再尝试练习与体验;先听清老师的问题, 再去讨论等。

4. 提升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小学体育老师应在严肃课堂纪律的体育教规的同时, 结合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状况, 教育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敢于拼搏, 不断进步。体育本身是力量、智慧、技术、战术意识的较量, 但是必须战胜自我和自我超越。通过体育课要培养学生为了实现目标, 不畏艰辛、不怕吃苦, 永不退却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一种坚忍不拔, 能吃苦的精神对以后发展至关重要, 体育老师可以在平时的体育常规教育方面狠抓这种耐力性的运动项目。

五、总结

小学生的很多习惯养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情, 而是长期严格要求不断训练的结果。体育常规达不到要求就反复训练, 队形排得不够齐就反复排, 报数报不清楚就反复报, 通过严格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狠抓小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是一个长期、艰巨和细致的工作, 作为体育老师, 我们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 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坚信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 用心关注每一个小学生, 和谐健康的体育课堂秩序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通过狠抓小学体育常规来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2007.

[3]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

篇4: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讨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话就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商量,就会有更多办法,同时也指出了商量和讨论的重要性。其实课堂讨论就是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商量、一起探讨,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力平台,使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彼此都受益,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当然,课堂讨论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知识的情况。下面我就如何进行课堂讨论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课堂讨论的开展一定要设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讨论的优势很多,但在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开展一定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之上,否则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也不会收到较好的讨论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设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不能有大的随意性,讨论的目的不是判断知识的正确与否,应该是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或锻炼学生的思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拓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而实现课堂讨论的真正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切忌虎头蛇尾,如果只是为完全课时教学步骤而设计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没有了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的讨论目标下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有总结语,即总结讨论的实施情况,让学生心中有数。再有就是课堂讨论的问题不宜太难,但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讨论理清自己的思路,强化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要把握好进行课堂讨论的时机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心情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课堂讨论的进行一定要选择好时机,争取实现最佳的讨论效果。一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时就势抛出讨论的问题,实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也会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难点部分讲解反复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展开讨论,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难点的印象,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升华和深化知识点。三是在学生对问题持有相左的意见时,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讨论的效果会非常的好。学生因为观点和意见的不一致,定有不同的理由来支持,这样,讨论双方表现得会最激烈也最真实,而且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很高,讨论效果也会很好。四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作出安排,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開讨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转移到讨论上来,这样既借助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例如,在讲到修辞手法时,学生们觉得早已经学会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也不高。这时,我便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句子使用了“像”这个字,那么这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于是,我把“小明长得像他爸爸”这个句子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这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这个句子……一番讨论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那么,“为什么呢?”我笑着问他们。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比喻句的条件是不同事物之间有相似点,而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就这样,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很快得以调动,对比喻句的理解和判断也更加准确了。

三、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努力做到不拘一格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讨论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努力使课堂讨论不拘一格,这样才会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也才会得到更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出示讨论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交流,形成统一的意见,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和归纳,最后达成共识。一是针对一些自读课文,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自己解决生字词,自己阅读课文,然后以提纲的形式列出问题,自主讨论,得出答案。二是小组之间提问式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向对方小组发问。因为哪个小组也不愿意输掉,学生研读课文时就非常认真,从而有效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各种能力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讨论中很可能会出现断篇、断句等现象,所以无论采用哪种课堂讨论方式,教师都要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委婉地进行指正,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实现课堂讨论的最终目的。

四、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时,教师还要注意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因为轻松的讨论氛围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做积极的参与者,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讨论时间里少走弯路。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往往对一个问题很可能就产生无尽的遐思。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讨论的掌舵者,在营造良好、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展开思维,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总之,教师一定要将课堂讨论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每一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彼此学习,学会互相启发,真正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把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认真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杨金.语文课的课堂讨论[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5(8).

篇5: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董村小学 胡莹莹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摘要】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这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到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提问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当前数学课的提问平均次数多达30余次,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导致了所提问题的小、碎、浅、细,带来课堂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提问不能太多,要适可而至。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同分母分数加法例题是这样提问的:

仓库有化肥一堆,第一天用去它的,第二天用去它的,两天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师:(1)谁来读题?(2)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单位“1”是谁?(4)线段图怎么画?(5)用什么方法计算?(6)怎么列式?(7)等于多少?(8)为什么用加法做?(9)分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10)你会背吗?(11)怎么计算?(12)你能说出这样算的道理吗?(13)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14)你同不同意这种解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么算的?(15)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上述课例,教者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此程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问虽多,但探究性少。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二)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只接受期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 3

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例如:

师:什么叫素数?

生:素数是指它的约数只有1和„„ 师:它的本身,对、对了。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错了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回答:

师:那么什么叫合数呢? 生:能被2整除的„„

师:不,不!合数是指它的约数除了1和它的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毫无疑问,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特备是刚开始教书生涯而教授新内容时,自然会努力想使自己更安全更有信心一些,于是往往会把答案限制于教师所熟悉的范围之内,教师的第一反应会是: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教师会拒之门外。

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出示一辆小汽车并让其沿直线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师:这辆汽车是在做旋转运动还是平移运动? 生1:汽车的轮胎是在旋转。师:汽车在旋转吗? 生2:汽车平着开是平移。

教师应该先肯定生1的回答再引导:“车轮是在做旋转运动,那整辆车实在做什么运动呢?”让学生思考得出汽车是在做平移运动。本来在生1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这位教师不能或者不想再已有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却一定要等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能挖掘学生的开发思维。

(三)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 4

和探索。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景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这3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3个活动。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进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透彻掌握教材

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而且,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才能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二)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如:十拿九稳、平分秋色、微乎其微等。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但是这些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所以说课前必须了解学生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确定提问的成语内容,学生才能顺利解释成语内容,同时紧密联系课上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五)提问要有层次

有效的提问应在富有层次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揭示主题,巧妙地设问似石投于水,引起了学生心海中涟漪阵阵,环环相扣。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根据招聘广告提供的部分信息,学生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甲公司,因为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明显比乙公司高,可当看到具体各部门的月工资表时,同学们又反悔选择了乙公司,这时老师适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并不合适,从而相机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

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层级”,帮助学生沿级而上,处理好“浅表”与“深表”的关系。

(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路,这样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也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存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以及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才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教师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发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提高系统学习的能力。

(七)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

篇6: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要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 , 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 材 ,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由主题图呈现信息, 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 而展开教学。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背景, 其 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 运用得当,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图 有效使用 学生知识 合理因素 教学内容 能 力结构 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 主题图 教学。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 8个年头了, 只要打开人教版数学 课程标准新教材,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美术图画,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 数学故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设计,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学主题图。插图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 活密切联系, 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深受小学生的喜 爱。这些教学主题图不仅仅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赋予了生命, 融入了生活气息, 变 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 激发了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以上 认识,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好“主题图”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浅谈 笔者几点体会:

一、理解“教学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的前提。

“教学主题图” 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 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 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教学主题图”主 要是以 “场景” 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 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和正确把握,就会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 难。因此,要实现“教学主题图”的应有价值必须充分挖掘“教学主题图”中有 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素材。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这节内容中, 教材提供了一幅“春节联欢晚会”的教学主题图,这时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 待着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选择这样的情境作为单元的主题图, 其意义可以从 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由于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亲身经历的事情, 很容 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由于 教学主题图与所学的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 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新课内容“秒的认识” ,这也 正是“教学主题图”作为“秒的认识”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儿童 游乐园” 的教学主题图, 这是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 大多数小学生都 有去公园或游乐园玩的经验, 他们对公园的环境和游乐园的项目都比较熟悉, 这 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新课的教学活动。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项目, 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计算的问 题,这也正是“教学主题图”为本节内容作铺垫的价值所在。

二、发现“教学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一个个 “教学主题图” 中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 在, 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 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 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 会留给学生, “主题图”的教学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疑激趣。例如:在学习五年 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教材提供了一幅街区教学主题图,下部是学校的 大门内外,中部是街道,上部是住宅区。教师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你发 现了哪些图形?”学生甲说:“我

发现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乙说:“我 发现有正方形、三角形” ,学生丙说:“我发现有梯形”„„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情 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已经学过的图形, 同时也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 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教师接着问:“那 么, 你们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这个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 欲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虽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的面积不会计算,但这样的教学主题图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 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不适合学生的主题图——大胆舍去、巧妙替换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 科书”的过程。因此,作为教材组成部分之一的主题图,它的存在也并非教学的 全部, 作为教师, 我们要懂得变通与取舍。对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图, 我们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或是精心分析、巧妙替换;或是大胆舍去、开 门见山。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时,第 68页有一幅关于儿童公园的 主题图, 图中有的学生在玩过山车、有的学生在玩旋转木马„„。教材的意图是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信息、从有关儿童公园的图片中提出几个用乘法计算的数 学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散了,因数有一位数的,有整 十数的, 有几十几的, 还有几百几十的„„而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整

十、整百乘一 位数。这样引入的环节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我想如果先给出整

十、整百数,然后 让学生用这些数和主题图的相关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不会绕弯路, 节省时间,不仅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学的十分的轻松和愉快。

四、注重结合“教学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主题图” 不但要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还要结合图画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加法”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 国野生动物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种数, 并使学生 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要敢于与捕杀野生动物 的不法分子做斗

争,建立美好和谐的大自然;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为今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好准备。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国人口普 查数据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情况,知道我国是一个人 口大国,资源辽阔,物产丰富;另一方面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好好学习, 长大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 献。

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教 学主题图。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 数,初步感知 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 友;另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 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 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也是“教学主题图”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不只是从“教 学主题图” 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从 “教学主题图” 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主题图时, 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 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不断地闪现出奇思妙想;充分利用主题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的特点, 让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 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打开思维的闸门, 不断的求异创新。

综上所述,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合理利用这 一资源, 不但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激活思维,促进课堂生活的动态生成, 为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打下基础, 同时又能建构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溢 满情感的课堂生活。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者 的设计意图,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含义, 辅助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 生动,更丰富多彩。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 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教科书 数学》。

篇7: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摘要:新课程强调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主型英语学习者。笔者从自主学习的概念,如何创设其环境,创设新型师生关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懂得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等几方面来讨论在小学英语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研究由福建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三位学者在个别的数学教学教研基础上提炼而成。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它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自主能力越早形成,学生的学习收益越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的有步骤的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符合儿童的心理儿童对世界的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完全是新鲜的,包括知识,包括世间的色彩,包括自然的物种,而这个好奇心的过程也正在转变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自己的学习中不断进步,虽然对每样事物的认识不一定正确,但那种求知欲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永这一点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语言学习,靠的就是交际。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另一方面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时刻注意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感受、接受新的知识。小学生好动,学习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教师必须压缩“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3A第二单元B认识水果中,我把讲台变成一个水果摊,让学生上来买水果,把水果都放在袋子里,让学生来摸,T:Can I help you?S:Apples?如果包里真是苹果,那就把苹果“卖”给他,其后又在小组中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交流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购物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饶有兴趣,并在购物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就这样我在下课后测了一下学生的达成度竟然达到了95%。在6A At Christmas一文中,为了营造圣诞气氛,我让学生出谋划策来布置教室,还借来了圣诞树,上面挂满了B部分的礼物,学生得知后都很兴奋,回去后都认真预习课文,有的学生甚至还每等我教就把课文背好了。自主学习在这一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曾听过一节英语示范课《A B C D》,授课教师将A、B、C、D创造性地设计成形体语言。例如:教学A时,她将双手掌心相对,举过头顶,边振动双臂边用不同的声调,带领学生说:A、A、A、A、A。教学B时,先用右手从头顶至腰间划半圆,再从腰间至脚跟划半圆,同时用升调、降调说:B、B、B、B。接下来她让学生设计形体语言表示C、D。从学生想象迥异的动作之中,在场教师感受到了浓浓地自主学习氛围。

三、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的含义已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迫切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真诚地投入到师生互动活动中,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课内学习离不开课外沟通,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课外的关心、谈心、交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尤其对后进生和胆怯的学生,教师更要在课堂上热心提问,细心观察,例如:在我的六年级班里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举手,我和他们谈心,得知他们由于胆怯害羞多种原因不想举手,想举手又怕说错,不举手又怕别人笑话,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不会就举左手,会就举右手,那当他们举右手的时候,他们就有发言的机会,而且不会被别的学生笑话了,这样一来学生和我的心拉近了许多。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合作式的、平等的、民主的、不带支配性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事半功倍。

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如何的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步骤的分阶段的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英语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就下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在上一节课结束时留出五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然后布置在家和父母反复听录音磁带的任务,以此来培养其预习的意识。对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进行预习。布置的预习内容要细,就语音,词汇及有关课文内容都有相关的具体要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如自己查字典解决词汇方面的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能力敢于肯定,让学生获的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在下节课检查预习作业,这样即敦促了学生,又可使教师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已显露出来。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分层次进行预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让其明白课文的大致含义,告诉他们通过询问其他同学或其他渠道,学会几个新词汇,为进一步学习扫清障碍;对于中等同学,能通读课文;对于优等同学,引导学生思考篇章的深层含义,或能模仿课文进行自编对话的练习,以便充实课文

2、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会学习。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贯穿“学会学习”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例如:在教序数词时,我让学生先观察1-25的序数词,然后让他们自己你编顺口溜来记住他们。最后编出的效果还真不错。再者有些学生一直分不清is,am ,are的用法,我就把全班分成4组来研究,让他们自己造句,再得出结论,结果出乎我意料,短短5分钟,4组学生都自编好了顺口溜,而且很实用。又如:在教一些单词时我用形象的方法: spoon中的p就像个勺子,联想法:教fork时让学生想到pork。等等方法,学生很快就接受了,并把这些方法用到记忆其他单词中去。我还启发学生自己研究学习方法,比如:学生将所学的单词、句型自编成顺口溜、儿歌、Chant等形式,学习起来就容易的多了。有利地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总之,对小学生而言,离开了教师学法的指导谈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

五、懂得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自主学习过程中有可能枯燥乏味,有可能困难重重,教师应及时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添色加彩。苏霍姆斯基认为,学生成功体验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的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教学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一本奖励的英语本,都会无形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呐喊助威;课堂中读准一个英语单词,掌握一个英语短语,运用一个英语句子,理解一篇英语短文,书写一篇连贯的作文,进行一个简短表演,学生会在教师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时时感悟到成功带来的乐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愉悦。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个成功点便会变成他们成长历程的一个个加油站。

篇8: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合唱训练

一、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概括能力。

例题1:如一元一次方程ax=b解的情况的讨论

解方程2x=4,x=2

变式(1)2x=0,x=0(2)0x=4,方程无解(3)0x=0,x为任意实数.

通过改变一元一次方程中a、b的值,发现方程的解的情况也随之改变了,从而启发学生对方程ax=b进行分析,对a、b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从而探索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情况,并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当a≠0时,x=;当a=0,b≠0时,方程无解;当a=0,b=0时,x为任意实数。

二、在理解定理和运用定理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四边形这一章节中,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运用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

例题2: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BC且∠DAC=∠BCA,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分析:通过一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去证明)。

变式1:如上图四边形ABCD中,AD=BC且∠BAC=∠DCA,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分析:通过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去证明)

变式2:如上图四边形ABCD中,AD=AB=BC且∠BAC=∠DCA,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分析:先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是菱形)

变式3:如图2四边形ABCD中,AD⊥AB,且∠BAC=∠DCA,∠DAC=∠BCA,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分析:先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证明是矩形)

变式4:如图3四边形ABCD中,AC=BD,且AC⊥BD,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问四边形EFGH是何种特殊的四边形?(分析:先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既是菱形,又是矩形,从而证得它是正方形)

在上面的讨论中,利用条件的变换、结论的变换、图形的变换充分展示了定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以旧引新的教学原则,又复习、巩固了已有知识。由此可知,教学时提供图形和定理的变式供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可防止特殊图形对思维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图形背景中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灵活应用公式和定理的能力。

三、在解题教学中适当应用变式,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题海战术往往是“以多胜少”“就题论题”,学生在长期的题海训练中会身心疲惫,逐渐步入“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中,从而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二变式教学恰好克服了这些缺点,其借助于变式设问、变位思考、命题变换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类比,做到方法归纳,题目归类,有效地克服学生思维的肤浅性、盲目性和狭隘性等,而且能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探索意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题3: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变式一: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变式二: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当x=4时,y=3,求当x=5时,y的值。

该题的变式一是变换题目给出已知条件的形式,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一对变量的值来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比例系数k的值,进一步由解析式得一个变量的值求另一个变量的值。变式二是把x-2看成一个整体,渗透整体思想。

例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例题变式教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有的安排的例题太少或过于简单或太难,很多教师往往不讲或是一点而过,或照本宣科,没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隐藏着的知识、方法,致使学生的学习总停留在例题加以适当的变式,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论等方面去认识知识,思维活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对例题教学的理解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变式教学的实践说明它的确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能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知识,通过课本例题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效果。因此,恰当合理的变式可使学生把知识学活、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灵感,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摘要: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内,理解课本的内容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知识,通过课本例题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效果。因此,恰当合理的变式可使学生把知识学活、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灵感,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参考文献

王邴图.研究课本习题培养创新能力[J].教学通讯,2000(23).

上一篇:解梦自查下一篇:炊烟飘在故乡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