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2024-05-08

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共9篇)

篇1: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摘 要:在体育课中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爱好体育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体育课是小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我认为快乐体育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趣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做错事的现象是难免的。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表扬、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来教育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时,我经常用点头或赞许的目光和喜悦的面部表情来显示,这样学生不会感到面红耳赤,又会觉得自豪、高兴。对学生的错误,我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给予批评或采用暗示的方法。以我满腔的热情、善意的语言,讲清道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我的教诲,通过动之以情,达到晓之以理。只有真正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游戏活动的质量评价;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运用的时机

一是在课的准备部分运用。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极善形象思维,他们见到某种事物,便会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思维――动作融为一体,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锻炼,以无声模仿操为主,如教师根据季节变化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为线索开展活动。如“找春天”就是在教师语言启发下,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很多奇妙的动作。准备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完成的,教师说“春天来了,小树长高了”,学生可做伸展运动,也可做提踵练习;“春天来了,桃花悄悄开了”,学生可做蹲起斜上举动作,也可三、五人拉手成圆形,表示桃花开;“春天来了,青蛙醒了”,学生可边叫边跳。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预设的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二是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三是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部分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运用情境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课结束时,常常采用闭目入静放松法,教师就可提示学生想象自己驾驶着一条大船,课中的大运动量练习,是船在大风大浪中航行,而入静放松时,则是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港湾,静静的,没有一丝风,没有一点浪,尤如军港之夜。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只鹰在万里晴空之中翱翔,从而达到快速放松的目的。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坚毅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如在投掷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比赛射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高、飞的远,学生都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进入了投掷训练。通过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练中乐、乐中思,使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得以体现。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我还经常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练跳绳,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再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由一个滚动练习的游戏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动作的重要性,然后进入学习部分,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而注意力集中了,兴趣也就激发了。

在体育课程中我还经常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100米跑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得第一的小组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这样就把学生就对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很多不擅长跑步的学生也都鼓足了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小组争光。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欢快情绪,产生愉悦心理,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到知识之乐,身心都得到锻炼。专业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一般素质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中最早期的影响,体育教师受专业的熏陶,形成了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气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壮的体魄、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以及精明的组织才能,对专业的高度热情、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等,这一切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模仿的愿望,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运动能力,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是指教师正确、优美、轻松和熟练的示范动作,以及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以跑步为例,教师即使示范一个简单的“起跑”动作,只要动作协调、流畅,给人以一种美感,学生都会十分羡慕,并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学习以及练习过程中就会十分认真,且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教师要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示出最佳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吸引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较好地完成,切实达到了学生在愉快中锻炼、发展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2: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如猜谜、游戏、数学历史背景介绍及合理利用多媒体等。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游戏、制作模型、猜谜、小故事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使所学的内容在学生心中埋下趣味的种子,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然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创设情境这一部分是十分烦琐的,不仅要寻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还要考虑所设情境的科学性、匹配度,因此更多的老师选择了使用练习或复习巩固来代替创设情境,我们不能一概地否定这种做法,在老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在引入课题上是既方便又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这里在提倡课堂趣味性上则有所不足。能否在兼顾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注意积攒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使得需要使用时,不至于盲目搜寻呢?

篇3: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一、巧妙引入,构建数学意义

有效的学习活动总是依托于具体的学习环境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的特点与知识水平,努力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具体包括故事、游戏、操作、实验、问题悬念、生活原型等方面。

如,讲体积概念时,可让学生观察实验,把一块石头沉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说明石头占据的空间;接着让学生用火柴盒装沙子,说明火柴盒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大小来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电脑出示小朋友逛超市的情境,最后在画面上显示出超市中的一部分商品的名称和价格,要求每位学生选择几样商品,数量相等,并让学生算算价格。学生就在算中找到了数学,找到了方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充分展示,学习已成为其内心的一种需求,因为学习的材料来源于身边问题,

力不断提高,许多知识都有可能在自学过程中自觉获得。

四、巧用思维方式,掌握解决方法

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说没问题。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巧妙设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学得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例如:关于x的方程(m2-1)x2+2(m+1)x+1=0,当m为何值时,方程有实根?

下面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则必须满足m2-1≠0,

解得m≥-1

∴当m>-1且m≠1时方程有实根。

分析:以上解法对题理解不正确,因为题中只要求方程有实根,原方程可以是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是一元一次方程,应分类讨论。

正确解法:(1)若m2-1=0,即m=±1(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这样就拉进了课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距离。

二、设置生活化数学,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他们,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材设计成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题材,让学生现实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探索,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户王叔叔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这样的题由于设置了情境,而情境又是开放的,解题也是开放的,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又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大厅是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操作求出一块地砖的面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完毕后再介绍自己的做法。这样经过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做法的优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及教训,形成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来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更多地体会享受学习数学

当m=1时,原方程为4x=-1解为x=-41。

当m=-1时,原方程不成立。

(2)若m2-1≠0,即m≠±1(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原方程有实根的条件:

解得m≥-1,m=-1时方程无解

∴m>-1且m≠1时,原方程有实根。

综合(1)、(2)可知,当m>-1时,原方程有实根。

学生们通过对此题的求解,就加强了对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巩固。

通过以上的分析、提问,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判断性,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1.

探析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许恭正

(宁强县代家坝中学,陕西宁强

学困生时刻困绕着农村中学的教学,本人认为,数学学困生,是指在数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对后天形成的学困生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

的快乐。

三、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大纲》中提出在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标》中也明确地将“实践与综合运用”列入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小学数学学习领域,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运用价值,能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达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发给每一个学生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各一个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白纸,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和直尺量出自己手中的白纸有多少平方分米或平方厘米。操作时,要求学生讨论怎样量最方便,然后再让学生动手量。这样经过实际操作,探索得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实践,这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四、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

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常常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那么怎样优先面向学困生呢?教师要有坚定信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具体的教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老师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学法是:“自主探索”、“‘兵’教‘兵’”、“一帮一”。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也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演示和实验主要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和批改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

(二)重视情感,实现情知交融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实践也表明,仅关注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

那套老模式。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并计算共有几个圆点。学生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篇4: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学习兴趣教学设计英语中的情境是指一种生活场面。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本文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若干情境创设无效的案例作些分析,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一、把握“实”——应创设自然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案例:《Where is the…?》(导入环节)

1.教师把铅笔放在一个学生的笔盒里,用动作表示他在“找”笔,边找边说“Wheres the pencil?”

2.学生从教师的动作中猜出句子“Wheres the pencil?”的意思。

反馈:S1:我放在笔盒里的铅笔为什么不见了?

S2:我怎么找不到铅笔了?

S3:我的铅笔就在笔盒里,为什么看不见了?

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案例中的情境创设,教师充分利用了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从教师的表演中理解语言,这种情境创设简单、方便。但这种情境的创设基本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它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真实。因为教师自己刚把钢笔放入学生的笔盒后马上就开始寻找钢笔,而且有个别眼尖的学生已经看到钢笔就摆在笔盒里,而教师仍找得满头大汗,这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致使学生误解,答非所问。如果把这一情境改创为:(课件或表演)冬冬:Mum,I want to play basketball. Mum:OK, but you must come back earlier.(画面)冬冬满头大汗地寻找篮球,边找边说:“Wheres my basketball?”这个情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回答出“我的篮球在哪里”。故创设情境必须贴近现实,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

二、崇尚“效”——应创设简单有效、英语“含金量”大的教学情境

案例1:《Where are you going?》的“Learning”中的一个环节。

1.学生观看CAI课件“兔子舞”,教师随机解释“left, right, go”的含义。

2.教师教授兔子舞的动作。

3.师生同跳兔子舞。

案例2:《Shapes》

1.CAI课件出示square, triangle, circle的图形及单词,每个图形旁边各有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

2.师点击鼠标,出示一个正方形,问:“What shape is this?”

S1:拉拉。

师又点击鼠标,出示一个圆形,问:“What shape is this?”

S2:皮皮。

反思: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了些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案例1中采用“兔子舞”来学习“left, right, go straight on”确实新颖活泼,但有必要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三个简单易学的单词而花上十来分钟时间跳“兔子舞”吗?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问路,会用“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来指路,我们完全可以用“listen and do”的简单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三组短语,而后集中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兔子舞则可以放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伴随音乐节奏,在“跳”中再次复习知识,结束新课。案例2中选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须知情境不是装饰,也不只是单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装饰过于华丽,学生的兴趣往往也被转移,从而疏忽了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英语内涵,出现上面的尴尬。

三、注意“趣”——应创设新颖有趣、顺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

案例:《I love animals!》

T: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小精灵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忙,他这里有不少动物的叫声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你能猜出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开始演示课件,并指名回答。)

这时有同学小声议论“又是猜动物,一点也不有趣”,教师似乎听见了,但还是坚持一一指名回答。

反思: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就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任何情境在初始出现时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如以上这个guessing game,再如其他的小小采购员、小小设计师等,但如果重复次数太多,同样会使学生生厌。因此任何情境一旦使用次数过多,就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致在课堂上出现“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尴尬。

四、追求“活”——应创设信息丰富、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篇5: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篇6: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思考问题

如何结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情境,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

背景介绍

本节课的《找规律》是人教实验版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找简单的图形规律的内容。本课时找的都是一些直观事物和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法持久于同一件事情的。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开联欢会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我们便用“母亲节”快到了,小朋友给亲爱的妈妈开了一个联欢会为主线,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动有趣的乐于参与的情境。教师在自己的服装和发型上也花了一些心思:辫子上有规律的缠上彩色的皮筋,在衣服的领口用一些贴纸贴上有规律的图案。并制作了精美地多媒体课件。

案例描述

创设情境,导入规律。

1、新课开始,师:你们爱妈妈吗?

生齐答:爱。

师紧接着就问:“母亲节要到了,你们希望妈妈怎样呢?你们准备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生1:妈妈幸福。

生2:让妈妈快乐。

生4:做卡片送给妈妈。

……

师抓住机会及时导入主题,“有几个小朋友想给妈妈开一场联欢会,他们布置好了会场,你们想去看看吗?”

(课的伊始,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孩子的探索意识。并在活动培养孩子热爱妈妈的感情。)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会场的主题图。漂亮的画面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师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屏幕,有的说看见了花,有的说看见了小旗,有的说看见了灯笼……

师便问:“它们是乱七八糟摆放的吗?”

生:不是。

师:那它们是怎样摆放的呢?

有的孩子便开始说了起来。

师小结导入“象小旗这样,一个黄色一个红色再一个黄色一个红色有顺序的摆放,就是有规律的”出示“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把这些规律找出来”出示“找”使课题完整。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他们的会场布置完了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来帮他们布置完,好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

师:那我们该怎样布置下去呢?课件出示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摆放的规律,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看看怎样布置,下一面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小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找出了小旗、花的规律。多媒体根据孩子的回答一个一个的闪烁。

2、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帮他们布置了,那我们就把会场布置完吧!孩子们根据找出的规律兴高采烈把未布置完的会场一起布置完整。多媒体根据孩子的回答,一一把没布置完的按规律出示。

(自己找出规律,替小朋友布置会场,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在面前,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师:会场已经布置完了,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来准备表演了。看他们来了。

多媒体出示一排男孩和女孩交错排列的队伍。

师:他们的队伍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下一个是男孩还是女孩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你的同桌。

孩子们思考以后,小声地进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发现的呢?

生:他们是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生:如果从右向左看就是按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孩子们鼓掌表扬。

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师:你们想参加PARTY吗?

生:想。

师:好,不过得拿入场券才可以参加,你只要按站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你就能顺利地参加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入场券按规律涂色(88页的做一做)。孩子们认真地用彩色笔按规律涂色,组长检验入场券。

四、动手制作,运用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涂对了入场券,现在就欢迎你们参加PARTY!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做漂亮头饰的三角形、圆形等物品,小朋友们可以用我们刚才学会的知识,把这些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在彩色卡纸做的纸条上,做成漂亮的头饰戴在头上,来参加我们的PARTY,好吗?比一比,谁的头饰最精美?”(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动手贴起来,不一会就有的小朋友把做好的头饰戴在了头上。请戴好头饰的小朋友到前面来。)

(用做自己喜爱的头饰方式,发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指着一个孩子的头饰)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好吗?按照他的头饰上的图案,下一个应该是什么图形呢?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生: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摆的规律吗?如果从右往左看,下一个图形学具是什么?如果从左往右看,下一个图形又是什么呢?(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回答。)

师:还有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呢?都想说啊!那就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猜一猜,说一说。

五、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能用学习的知识来打扮自己。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规律,你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吗?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瓷砖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生4:老师……老师辫子上的皮筋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师:哎呀,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小朋友们表扬他!如果老师想请你给我扎辫子,下一根皮筋用什么颜色呢?

生5:还有老师领口上贴的图案上一个苹果两个红旗一个苹果两个红旗,也是有规律排列的.!(掌声鼓励)

六、课间休息,欣赏规律。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些建筑上,在一些物品上都会有有规律排列的图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欣赏。伴着优美的钢琴曲,多媒体播放一些有规律排列的建筑和图案。孩子们静静地欣赏着,不停地发出惊叹声。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知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

七、师生表演,拓展规律。

师:有规律排列的东西多美啊!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能找到规律还能创造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表扬自己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那也就是说规律我们也可以用声音或者动作表演出来喽?你们想不想来演一演?

生:想。

师:好,就请你们先想一想演什么规律,怎样演?也可以和你的同桌,你的好朋友同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表演,也可以请来听课的

爸爸妈妈或者听课的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表演。

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找自己的好朋友,有的请听课的老师,有的请家长。找到合作的伙伴以后,便兴高采烈地商量起来。

生1和叶老师:我们表演的是 ……的规律。

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拍手、跺脚……(生鼓掌)

生2:我想让小朋友们来猜一猜我表演的是什么规律?

拍一下桌子、拍两下手,拍一下桌子、拍两下手……(鼓掌)

生3和家长:我们想请小朋友们先看我们表演,然后和我们一起表演规律。喵喵汪汪、喵喵汪汪、喵喵汪汪……小朋友们发现规律后一起表演。

……

(掌声不断响起。)

(孩子们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表演中不仅拓展了新知,巩固了新知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自评互评,总结规律。

师:我们的联欢会就要结束了,你觉得你表现的怎么样呢?你觉得谁表现得最好呢?为什么呢?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觉得我表现得很好,我动脑筋了。

生2:我觉得刘文哲表现得很好,他回答问题很积极,表演得也好。

生3;我觉得我有很多的收获,知道了什么是规律,还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东西,我还学会表演规律呢。

生4:我很喜欢这节课,我觉得数学课很好玩。

……

(在孩子们自评、互评中,不仅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渗透了“关爱他人、帮助同学”的思想教育,使评价成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

八、延伸活动,创造规律。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没有装饰完的画,小朋友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把画装饰完,在母亲节送给妈妈吗?生:能!

案例反思

篇7:浅谈在课堂如何创设合适教学情景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信息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质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科学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理念。笔者认为,在落实科学探究教学中,探究教学是重要的前提。开展探究教学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增加学生兴趣,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有利于探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使探究教学科学化。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原则

笔者认为,高中化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应遵守以下原则。

1.1 目标明确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而言,探究的空间都很大,角度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条件,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比如,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等限制,在教学中先把盐类水解细分为四个小目标:(1)盐类水解的含义;(2)盐类水解的本质;(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4)盐类水解的应用;四个小目标层层推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 情境:NaCl、NH4Cl、CH3COONa溶液是否都呈中性?

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Cl、NH4Cl、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产生疑惑释疑:a.溶液酸碱性的原因;b.此水溶液中存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c.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

导出概念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并与中和反应作比较。

发现规律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

总结:能发生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影响因素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2CO3、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碱性强弱。

分析:比较阴离子对应的酸酸性强弱。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因分析:联系影响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的因素。

应用问题问题:溶液配制、浓缩与蒸干、泡沫灭火器、明矾净水、改良土壤等。

1.2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原则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探究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探究是一个多侧面活动,需要观察、提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需要设计研究方案,需要根据证据来检验解释问题,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将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上述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在合成材料这节内容学习上,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所以针对这个特点,笔者在新课前,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各负责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这三块内容,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去自主探究;小组内讨论决定内容如塑料的定义、分类、主要成分、性质、用途和危害等,再自行分配任务,去查阅资料,然后整理、汇总。正式上课时,请各组选代表上台阐述对塑料等材料的理解,并要求能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本组成员可补充)。结束前,笔者对每个组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从课前学生的积极准备,上课时的发言表述,课后的讨论都可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1.3 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探究的难度、方式和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出发:心智发展水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已经达到的水平,即探究活动中的障碍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中化学探究教学情景设计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更有效。情景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舌功能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陶冶学生的情感。探究情景的创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事实情景

事实情景包括化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化学家勤奋探索、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光辉品质。若在教材中进行一些化学家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家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献身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同样,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联系社会的内容等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完善道德品行,提高自己的修养,明确社会责任感。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内容,“走进化学世界”章头图,是一张小猫栖息在2200℃火焰上的照片,学生们看到这张照片,就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从而,可以借此引出材料化学,让学生了解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又如有机化学中学习蛋白质时学生对此有熟悉感,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时时联系身边的“蛋白质”,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引课时,采用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讲解蛋白质的变性时,联系“非典”和“禽流感”时杀菌消毒的方法,从生活入手,晒太阳,高温蒸煮、擦酒精等,最后联系生物知识,回忆学习氨基酸的知识。整堂课紧紧围绕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2 实验情景

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情景,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可利用化学现象,特别是与学生日常经验和原有认识相矛盾的、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不仅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笔者用一块棉手帕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里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将手帕展开,用镊子夹注两角,用火柴点燃,手帕立即燃烧起来。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手帕明明燃烧了,为什么完好无损呢?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吗?这时,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高度集中,立刻研讨其中的奥妙。教师可“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3 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难点及学生难于分析理解的知识,教师可直接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不完全匹配的疑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学生已有知识设置的问题情景所架设的桥梁,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情景中。

案例1原电池原理

情景设计 在盛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先后分别插入铜丝和放入锌粒,观察现象;然后将铜丝抵在稀硫酸的锌粒上,观察铜丝表面的现象。

提出问题铜丝表面为什么有气体产生?这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假说验证引导学生分析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提出铜丝和锌粒之间有电流产生的假说,并按教材中的原电池装置检验电流。

案例2过氧化钠的性质

问题情境回忆Na2O能与H2O、酸性氧化物(CO2)等反应的性质。

提出问题Na2O2也能与H2O、酸性氧化物(CO2)等反应吗?

猜想假设比较Na2O2和Na2O的组成和结构,提出Na2O2也能与H2O、酸性氧化物(CO2)等反应,但反应产物可能有所差异的假设。

实验验证将少量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气体产生,把试管中的反应混合物用水稀释,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结论Na2O2能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联想应用 Na2O2也能与CO2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

在Na2O2与H2O、CO2等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参考文献

篇8: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 小学生 体育锻炼 教学情境

体育教师健壮的体魄、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以及精明的组织才能,对专业的高度热情、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等,这一切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模仿的愿望,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

一、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坚毅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我还经常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练跳绳,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再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由一个滚动练习的游戏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动作的重要性,然后进入学习部分,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而注意力集中了,兴趣也就激发了。

在体育课程中我还经常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100米跑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得第一的小组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这样就把学生就对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很多不擅长跑步的学生也都鼓足了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小组争光。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欢快情绪,产生愉悦心理,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到知识之乐,身心都得到锻炼。

二、教学方法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死板、单调、成人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出表现为喜欢上体育课的小学生正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因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小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有趣味的活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这已成为广大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基本手段

一是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描述活动情节、过程,以及角色对话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二是运用图画显示创设情境。三是运用歌谣口诀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把技术动作要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谣口诀,使朗诵与意念相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尽快领会动作要领。四是运用动作模仿创设情景。即把各种派生的角色,通过形象的动作表现出来。五是运用声像工具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和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当我们学习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有条件时常常观看技术电影及录相,分析动作要领,观后使学生直接感受技术要点。六是运用大自然中的景象创设情境。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运用的时机

一是在课的准备部分运用。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二是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三是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部分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较好地完成,切实达到了学生在愉快中锻炼、发展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让体育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活泼可爱、有进取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或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能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反应。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关注,我们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给予及时的赞赏,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使他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提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做错事的现象是难免的。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表扬、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来教育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时,我经常用点头或赞许的目光和喜悦的面部表情来显示,这样学生不会感到面红耳赤,又会觉得自豪、高兴。对学生的错误,我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给予批评或采用暗示的方法。以我满腔的热情、善意的语言,讲清道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我的教诲,通过动之以情,达到晓之以理。

篇9: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史创没问题情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育人价值。

案例一:在教授勾股定理时,笔者采取了讲述勾股趣事的方法来教学: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天没有梯子不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理就是:当直角三角形‘矩(即直角)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利用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在神秘的抽象中,增添实实在在的感性,从而唤醒“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意识,让数学课不再是抽象思维的演绎,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求解。

案例二:在八年级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分形》的教学中,笔者展示了一系列与分形相关的图片,并加入引言——“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惊心动魄的闪电、复杂的生命现象……著名学者伽利略说:大自然在用数学语言说话。今天我们就学习用数学模拟自然的方法——分形吧。”在图片展示中,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白宫上空闪电的出现,有的学生发出了惊呼,他们很怀疑,更是惊奇:这些现象都能够用分形来模拟?真是太神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探究分形树、科克曲线、雪花曲线、sierpinski三角形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案例三:在讲授《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时,笔者设计了“抢30”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从1开始,两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只能报两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同学们纷纷抢着做这个游戏,开始的几对同学毫无目的地报数,结果胜负是没有规律的……经过探究,他们终于弄清楚这个游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了,而且,他们还得出了什么时候先报数的赢,什么时候后报数的赢。可以说,他们将结论升华了。

这节课,笔者也很兴奋。这种“引入”远比教师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要好得多。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学而不累,学而不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尝试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通过探讨、归纳、总结,从而发现规律的过程。

案例四: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剪几刀?学生经过操作尝试后展开讨论,认为取一腰的中点,可得到相等的线段,再进行中心对称拼接。同时他们发现,要拼接成矩形,至少要剪两刀。然后笔者又出示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剪两刀,使它拼接为一个既非等腰三角形,也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这样做,学生就学会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其求知欲,自觉加入到了问题发现、探索中,符合学生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五、利用延伸已知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延伸是指在教学引入中,既着眼于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的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未知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持续发展状态。

案例五:在初三总复习中,复习到圆周长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地球赤道处的半径为6400千米,假如有一根带子在赤道处绕地球一圈,请问这根带子有多长?”这是一道考查圆的周长的基本题目,在学生做完题目后,笔者又追问一步:“如果将这根带子放长10米,带子与赤道之间会有一个均匀的缝隙……如此,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通过课堂内外的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究本能。

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审美时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动态演绎抽象情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案例六:在讲授二次函数中,探索各项系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我利用了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当各项系数发生改变时,函数图像将如何改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很方便地让学生在发现、猜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形象而深刻地理解了这部分知识,收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诸如数量关系、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等问题,均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如利用类比创设情境、利用联想创设情境、利用数学建模创设情境等方面。但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训练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了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激励员工发言稿下一篇:学校中层干部负责科室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