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2024-04-20

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共4篇)

篇1: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刘苗

一. 总体监管情况良好

许岭司法所辖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24名,其中女性一名,年龄结构分布如下:20岁以下2人,20至30岁12人,30至40岁5人,40岁至50岁3人,50岁以上1人。经过前期的上门走访、集中劳动、谈心谈话及每月的思想汇报等,我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社区服刑人员,结合他们的犯罪行为及心理特点,制定出了一套分类帮教管理的工作方法加强对流动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

第一类是集中学习,加强走访,严密关注社会关系网。

第二类是及时走访,沟通交流,亲情化管理并帮助解决问题。第三类是侧面管理,加强谈心,帮助消除心结。

通过分类管理帮教社区服刑人员,我所在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实现了辖区所有社区服刑人员无一脱管、漏管,今年无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较好的完成了“监管安全年”工作。

二. 监管仍存在缺陷

1.流动性大,监管不力

由于社区服刑人员流动性较大的情况,极大地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系数,每次走访都难以做到人人俱到,很多矫正对象的信息情况需要从服刑人员的亲人邻里那里得知,或者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才能联系到服刑人员,这样就降低了司法所对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和成效,很多信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对服刑的最新情况掌握的也就不够及时。

2.流动服刑人员较为分散,与司法所联系过疏

3.缺乏相应的惩奖机制

流动服刑人员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要有高度的自觉性,然后,现实情况并非乐观,仍然存在个别矫正对象的思想消极怠慢、行为冲动偏激,自制力不够的情况,为很好的防止脱管漏管的情况我们就应当在定期走访的同时,要求流动服刑人员定期到司法所报道汇报最新情况,为保障这一机制,就必须有一定的奖惩制度来支撑。

三. 对加强对流动服刑人员监管的建议

1.要求服刑人员必须定期到司法所报道,实行月考制,流动服刑人员及时汇报自己的思想生活工作近况。

2.出台一定奖惩措施,加大对流动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对刻意脱离司法所监管的对象必须严惩,同时对自觉性高,悔改意思强的矫正对象给予一定奖励。

3.对社区服刑人员全面推行手机移动定位管控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确保矫正安全,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矫正信息、管理、实时监控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手机移动定位监管。通过社区矫正网络监管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时定位查询,超过活动区域的有越界告警,社区服刑人员和矫正执法人员都会收到越界提示,网络监管系统也会自动记录越界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月考核挂钩。实施社区服刑人员移动定位监管,极大地加强了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控,有效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

重新犯罪。

篇2: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至2011年11月,全镇社区服刑人员56名,其中4名户籍是外地流动社区服刑人员,占全镇社区服刑人员总数的7%;本地在外流动社区服刑人员8名,占全镇社区服刑人员总数的14%。我们的具体作法:

一、设定三个条件,确保流动人口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根据我镇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现行司法所的体制,对接收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人员设定了三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同时符合有固定住所地(1年以上)、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打工和明确的监护(担保)人三种条件的非大雁镇常住户籍的五种罪犯(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才能列入社区矫正范围,缺一不可。三个条件的设定旨在便于落实社区矫正教育监管措施,保证接收的流动人口罪犯能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规定,有效防止因流动性大而造成脱管现象。

二、把好三个环节,有效落实社区矫正各项制度和措施。我镇在市、旗社区矫正部门的指导下,经过3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已基本建立了从衔接、报到、改造、教育、帮扶、解矫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方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接收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中要求各地严格按照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落实相应措施。

一是把好衔接、报到的“进人”环节。旗人民法院在对判后宜列入我区社区矫正组织监管的非常住户籍罪犯,应在判决前后将有关情况通报住所地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事先未将相关情况通报和经核实不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的流动人口罪犯,并将有关材料退回旗社区矫正办公室。在报到登记时,流动人口罪犯须由协助监管(或担保)人陪同,并办理相关手续。

二是把好教育、改造的“育人”环节。流动人口由于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底,就业层次不高,且来源广泛,成份复杂,人员构成层次化明显,居住以出租房、企业宿舍和建筑工地为主,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他们一旦因犯罪而列入社区矫正对象,往往缺乏对法律约束力的认识,有的甚至会加重对社会的仇视程度,造成心理失衡。这就要求我镇社区矫正管理部门除按规定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组织参加公益劳动外,还要化更多的精力去了解他们,化更多的财力去救助他们,用更多的方法去教育感化他们。

三是把好解矫后列入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的 “送人”环节。对矫正期满解矫后应列入帮教人员,其帮教期限为社区矫正期满后3年。这样,既可作为流动人口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管理偿试,又可巩固和检验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

在镇、社区对每一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由司法所

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和所在社区(居)委员会或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监管小组,始终将他们控制在视线内,以防脱管。在各社区居委会和有关企业对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人员成立由帮教志愿者、亲属、担保人和房东(或宿舍负责人)组成的帮教小组,开展日常的教育帮助工作,并用更人性化的改造教育理念搭起“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无户籍地域之分的和谐环境中,以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效能。

四、加强本地户籍外出就学务工矫正对象的准假审批。本镇有一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因种种原因外出就学、务工、就医、探亲,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旗采取了请假审批制度。对于确实需要长期外出的的服刑人员,应提出请假申请,由辖区派出所同意后提交旗社区矫正办公室,经旗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外出。初次请假期限不超过半个月,续假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回来后及时到司法所报到销假。请假期间周电话报到不变,月汇报经由网络(QQ、电子邮件)发回。

虽然我们通过以上几种措施对流动人员采取了管理,但是在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异地无法托管社区服刑人员。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尚没有社区服刑人员异地托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外地流动人员只能以电话、网络(QQ、电子邮件)形式由接收服刑人员的司法所监管,无法委托异地司法所监督管理。

二、技术手段不够完善。对于在外流动社区服刑人员,只能通过电话、网络形式管理,没有高科技手段定位其所在位置,增加了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的风险。

三、各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展不统一。我所监管一服刑人员王某某,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至黑河,现其想至黑河投奔其母亲,但因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尚未普遍开展,无法委托黑河地区司法所管理。

四、与公检法联系不够紧密。司法所和公检法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对于服刑人员在外流动情况做不到及时沟通。

针对以上困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异地托管相关法律法规。有了规范化的法律法规,服刑人员流动在外可由接收他的司法所委托异地司法所对其监督管理。

二、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的科技手段投入。建议采取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对在外服刑人员进行监管,可随时报告其外出流动情况。

三、对于流动至未开展社区矫正地区的服刑人员,和当地公安部门及时沟通联系,与其共同监管。

四、加强与公检法之间的联系。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流动,建议建立一个平台,公检法司都能够在平台上及时沟通,对于异地流动服刑人员的监管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社区矫正执行主体。刑法中明

确了社区矫正对象,但是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司法所的社区矫正执行主体地位。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篇3: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员的排查报告

按照县局工作的要求,结合乡党委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做好我们乡的国庆节的维稳工作,消除隐患因素,由司法所为牵头,联合综治办、民政进行了全乡性的大排查。

自接到县局通知后,我们永庆司法所社区矫正小组和安置帮教小组立即召开了此次排查的工作内容和相关要求会议,研究和制定了排查、帮教方案。

就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排查一项,我们联合派出所、民政办,对矫正服刑人员和释解人员逐一逐户走访。目前,我乡矫正服刑人员当中已解除14人,有4人在10月8日解除,还有4人仍旧接受教育,他们都是农村户口,大多数都在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在排查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已解除的服刑人员的生活情况、家庭状况、家庭收入情况以及思想状况,与他们的交谈的过程中得知,他们的生活没有特别困难的,基本上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像石基峰、程金英和刘运海他们生活上虽然困难些,我们当地的民政办也为他们办理了低保,此次排查我们民政办还为他们每家送去一袋大米,给他们讲惠民政策,鼓励他们勤劳致富,有什么困难通过司法所找民政,千万别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对于将要解除的4名矫正服刑人员,我们结合解除前教育,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和排查,这四名矫正人员有稳定的家庭且家庭和睦,耕地较多,经济稳定,劳动力强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甘心侍弄那几亩耕地,总想找个捷径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稍有不慎就会重新犯罪。雒仁裕参加了今年县局组织的培训,一直想开一个电焊店,苦于没有好的地方,排查中得知这种情况后,司法所协调土地所在去两江的岔道口盘下来一个房子,准备在秋忙之后开业。

还有四名矫正服刑人员,等我们去那三家时,他们已经进行秋收了,看样子他们很高兴,再赶到环山村谢春城的家时,目睹他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景,我们许诺回去之后一定 协调民政为他们家办理低保,并协调村委出劳动力帮助抢收庄稼,还给他们家送去了大米。

此次活动维护了永庆的和谐稳定,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为我乡老百姓能过一个平安、祥和的国庆节做出了贡献,也今年的秋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10月8日

篇4: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体系,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县于年初起全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经过一年的时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截止2011年10底,全县共有社区服刑人员69人,无脱管漏管不服从管理和重新犯罪情况。

二、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流动情况

额敏县社区服刑流动人员主要存在于牧民当中,由于牧民放牧有冬牧场和夏牧场,距离乡(镇)场较远,并在偏远的山区,有时交通不方便,为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确保矫正安全,加快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管理,从8月份开始,除了严格的请销假制度以外,实行了手机已动工定位汇报和利用座机汇报的制度没通过以上两种措施,极大的预防了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及时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在镇、乡、村形

成网络并落实工作人员;二是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司法所。三是村(社区)针对每名矫正对象分别建立矫正小组,安排2名矫正人员和1名监护人员进行矫正管理。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额敏县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就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如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全面推广乌苏和博州现场会的工作经验,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内。三是创新矫正人性化管理,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做到人性化服务管理。

(三)矫正管理工作规范化

一是严把接收关、请假关、矫正关、教育关、解除关,使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评估、分类和委托制度,制定个案。三是坚持“日记录、周报到、月学习、月劳动、季总结鉴定”的制度。五是实地走访。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核查,资料档案齐全,无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四、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程序上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县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工作,由各街镇派出所直接通知辖区司法所接收,各司法所按照“两个要素”(法律文书齐全、人员到位)的要求予以接收。由于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矫正对象已报

到登记,而相关法律文书、材料未送达或遗失的现象,司法所因不符合接收条件不予接,而派出所又认为应当属于司法所管,最后出现两不管的现象。

(二)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社区矫正组织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好的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

(三)教育管理方式相对陈旧。公益劳动形式单一,教育方式靠谈话、人格感化和念读法律法条等,教育的效果难以抵消社会歧视的负面效应。

(四)人少事多任务重。司法所承担普法教育、法制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等多项职能,其中仅社区矫正每月就要完成召集学习、思想汇报、组织公益劳动等多项工作,司法所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五、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把宣传工作中的重点放在利于罪犯改造、降低国家刑罚成本等积极方面,对社区矫正的专业知识、工作业绩、成功典范等及时进行报道,真正让每位居民(村民)了解社区矫正工作。

(二)总结经验,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出台针对当前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实情况,建议首

先保证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同时,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上一篇:美丽的公园三年级作文下一篇:板块式课堂阅读教学设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