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镇司法所调研报告

2024-04-07

别山镇司法所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别山镇司法所调研报告

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现状

1.编制及人员状况。我镇有64个行政村,采用与乡镇综治办联合办公,即一套班子二块牌子。全镇共有司法所工作人员(综治办人员)8名,专职司法助理员2名;其中行政编制6名,事业编制1名,其它编制1名。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名,高中1名。党员8名,有男性工作人员6名,女性工作人员2名。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5年以上有4名。年龄结构:50岁以上1名,35—49岁5名,35岁以下2名。总体来看,司法所队伍处于比较优化、合理的状态。

2.办公设施状况。现在镇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得到较大改观,目前,总面积约450平方米,其中个别办公用房已达到100平方米,按照市里的要求已具备五室(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谈话室、资料室)。各类办公设施装备也有明显改善。

3.工作开展情况。全县已形成四级调解网络,从乡镇、社区、村、调解小组;特别在处理一些影响大,事情复杂,涉及人员多的事件中,由于司法所的积极参与、及时介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和依法调处等,使许多复杂疑难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消除了群众上访或闹事的隐患。同时司法所在服务经济方面坚持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司法所就服务到哪里。司法所还积极做好中小学生和农村群众的法制宣传工作;在矫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积极探索新路子;同时还积极当好乡镇政府的法律参谋,配合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总之,司法所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越来越受到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信赖。

二、影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1.权属管理体制不合理。从理论上讲,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法庭构成我国城乡一级政法体系,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基层政法工作机制。但是在现实中,司法所的地位、设置明显低

1于公安派出所和法庭,后者是公安局和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三权”均由县级条条部门管理,关系理顺,形成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而司法所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事实上司法所却是乡镇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因为“三权”均由乡镇政府管理,这样的权属管理体制须必影响司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实来看,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一半精力和时间用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使得司法所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和研究本职工作,也给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带来困难。

2.人员兼职过多,调动频繁。我镇64个行政村8名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所负责人,既要负责司法所工作,又要协助综治办和信访办工作,这样就很难做到集中精力来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另外,司法所工作人员调动频繁,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3.办公设施仅达不到标准要求。我镇司法所虽现有办公用房约450平方米,但这也不是固定的,有些是暂时调剂的,有些是暂时借用的,为此大部分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面积与标准要求还差一定的距离。其它办公设施虽得到一些改善,但总体来看还很简陋。同时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及其它职能的增加,现有的办公设施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这样的现状顺必影响我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再有,由于司法所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严重影响司法所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置。

4.大部分司法所人员较少,从而导致部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由于司法所是乡镇的一个内设部门,且无具体编制数,所以对司法所的人员配备完全由乡镇政府自行决定,司法行政机关虽有规定要求,但一直难以实现。目前我镇除了2个人员基本符合要求外,其余工作人员如何能较好完成司法、综治、信访等大量的工作任务。另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偏低,业务能力不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验少,影响工作的开展。目前,有法律大专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只有2名,仅占全体工作人员的8%。再有,因部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不会使用和操作现代办公设施,影响司法所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措施

神,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司法所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责,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争创一流的业绩。为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围绕中心,发挥职能,服务大局。我镇司法所要紧紧围绕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法律保障作用;要紧紧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抓好对本地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排查调处工作。主动为镇党委政府排忧解难。通过发挥职能优势,促进中心工作顺利完成,引起镇党委政府对司法所工作的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有作为才有地位。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管理力度。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安全”的思路,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所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基层司法工作的关键。一要不断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层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所建设。要密切与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司法局的关系,建立一支朝气蓬勃的基层司法工作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学先进、树典型,不断增强队伍的凝集力和战斗力。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的要求,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努力提高基层司法助理员的基本素质,逐步建立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制度。干好任何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从司法所的队伍建设的实践来看,搞好队伍建设,关键是把素质能力建设贯穿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据当前的权属管理体制,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要多与乡镇党委政府取得联系,要多走访、多了解、多沟通,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配足配强司法所人员。司法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要积极指导司法所的业务工作,共同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5.加强业务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基层司法所建设,业务工作是根本,只有认真抓好业务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基层司法所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大力拓展工作领域,努力把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把司法行政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赢得老百姓的信赖。突出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依法治理,增强宣教效果,努力提高广大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广大人民群众学法、懂法、护法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法律六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普法依法治理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尽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和示范引导作用。

4、通过围绕中心创绩效不断优化工作坏境。司法所要积极围绕和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抓住维护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找准立足点,选好切入点,把握好结合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广大群众解难。以有为创有位、以有位促有为的同时,切实以工作实效不断优化工作坏境。当前,就要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构建“平安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作用。

四、几点建议

解决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共同重视和支持,才能逐步加以解决,为此特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提出几点建议:

1.坚持条件,严把入口,进一步完善权属管理体制。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健全一套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从严治警,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要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实行收编垂直管理。如暂时还实行不了垂直管理,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的支持,尽快制定出台一套司法所人员进出制度,避免随进随出的现象,实现司法所人员的相对稳定,特别要规范司法所长的选拨任用工作,确保全所工作较好地开展。

2.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要大力支持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对一些人员少、力量弱的司法所,要配足配强人员;对一些基础设施差的司法所,要重点扶持,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

3.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司法所规范化管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切实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组织机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业务工作、所务管理的规范化。牢固树立管理意识、健全管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把管理渗透到司法所建设的各个环节。基层司法所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以及业务公开公示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别山镇司法所

王继东

篇2:别山镇司法所调研报告

简 报

第十三期

大山镇司法所编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

大山镇社区矫正摸底排查工作情况

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好我镇的社区矫正工作,应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脱管漏管和不服从矫正管理的五类人员进行摸底排查,确实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县社区矫正办的安排,于2011年8月13日至8月20日,我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摸底排查。

一、排查范围

2010年10月我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2008年—2011年8月20日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五类人员。

二、基本情况

大山镇共有社区矫正对象16人。其中:2010年共8人,被宣告缓刑的3人,被裁定假释的1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4人,解除矫正的2人,现有在矫人数6人;2011年8人。被宣告缓刑的6人,被裁定假释的2人。

三、摸底排查情况1、2010年社区矫正对象共8人,每个月都按时到大山镇司法所写书面材料汇报,并组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制报的阅读,每个月电话汇报一次,并做好笔录、进行了登记。其中李栋成、谢红祥2人社区矫正期届满,已解除社区矫正。谢红祥于2011年7月27日宣告社区矫正解除;李栋成于2011年8月3日宣告社区矫正解除。现有社区矫正矫正对象共6人,建档分类管理。

2、2011年社区矫正对象共8人,每个月按时到大山镇司法所写书面材料汇报,并组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制报的阅读,每个月按时电话汇报一次,并做好笔录、进行了登记。现有社区矫正矫正对象共8人,其中被宣告缓刑的6人,被裁定假释的2人,建档分类管理。

3、我镇摸底排查工作于2011年8月20日结束,就我镇五类人员没有脱管漏管现象。社区矫正对象共16人,社区矫正期届满解除矫正2人,现有社区矫正对象总共14人。

篇3:别山镇司法所调研报告

1 基本情况

1.1 发展状况

据资料显示, 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历史较久, 早在几十年前, 玻璃山镇就有零星牲畜买卖的自主经营交易行为。1985年, 随着牲畜交易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正式成立。经过多年的培育, 尤其是近几年在双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畜牧、工商、财政、物价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 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对外辐射力越来越强。目前, 市场占地面积已发展到8万m2, 可容纳牛、马等大牲畜15 000头 (匹) , 羊10 000只左右, 已辐射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安徽等省区。集日大牲畜上市量达6 000头 (匹) , 交易量达2 000头 (匹) , 羊上市量达7 000余只, 交易量达4 000余只, 集日交易额550万元左右。大牲畜年均上市量36.6万头 (匹) , 交易量6.5万头 (匹) , 羊年上市量42.2万只, 交易量达到25万只。自2005年以来, 年均交易额达1.2亿元, 其中2007年实现交易额2亿多元, 目前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1.2 带动作用

1.2.1 促进了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 再通过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最终实现畜产品的高效流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的这种带动作用在许多农民身上得到了诠释。双辽市卧虎镇农民王玉峰, 利用当地草地资源、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牛, 由于肉牛交易通过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 不但减少了流通环节, 降低了流通费用, 而且可以随时掌握市场行情, 随行就市, 逢高交易, 养牛收入可因此提高10%左右。双辽市柳条乡农阁村农民李建民由于家中地少人多, 专门在牲畜交易市场上购买架子牛, 通过两个半月的短期育肥后, 再推向牲畜交易市场, 一头牛可纯收入700元左右。据统计, 双辽市养殖户中通过玻璃山镇牲畜市场在降低流通成本的环节中得到实惠的有5万人次, 收入因此提高10%以上的有3万人次, 直接增加产值2 000万元, 同时因为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年收入在10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专业大户约有1万人。

1.2.2 促进了牧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的形成, 优化了畜牧业的结构

以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为依托, 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 让双辽市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用双辽市那木乡养羊专业户韩国仁的话说, “过去咱养羊, 自己在家琢磨着, 养啥是啥, 根本不知道有杂交羊这回事。后来在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上长了见识, 养起了增重快、抗病力强、市场销路好的改良羊, 收入一下子翻了一番。”目前双辽市牛的良种覆盖面已达到90%, 猪的良种覆盖面已达到95%, 羊的良种覆盖面已达到85%。

牲畜交易市场不但让养殖户加大了品种改良的力度, 而且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的相继组建, 让“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在全市范围内初具雏形。双辽市玻璃山镇农民韩壮在实现个人养牛增收致富的同时, 成立了“韩壮养牛协会”, 目前会员从最初的左邻右居覆盖到周边几个乡镇, 人数也从最初的十几户发展到150户, 初步形成了以玻璃山镇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的大型养牛基地。由于以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为依托, 加上合作社的群体效应, 每头牛可比普通上市交易的肉牛多增收近百元, 年肉牛成交额2 000余头。目前, 像韩壮养牛协会这样的牧业经济组织遍及全市19个乡镇 (街) , 成员已发展到6 000余名, 带动全市养殖户1.6万个, 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1.2.3 促进了畜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带动了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经纪人队伍就是一批不容小觎的中坚力量。农家妇女张桂琴有5年的“倒羊”生涯, 5年里她在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上远近闻名。作为女子“倒羊”队伍的发起人, 张桂琴放弃家中的一亩三分地, 硬是带领500多名女经纪人靠“倒羊”实现年人均增收4万余元。据统计, 仅玻璃山镇就有经济人800名, 依托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全市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壮大到1 200名, 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调查, “倒羊”经济人日集收入5 000元左右, 其中王斌、嵇忠德、马文才兄弟等以外销为主的“倒羊”经济人年收入近20万元, “倒牛”经济人日集收入300元左右, 年收入2万余元。随着牲畜交易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运输业也随之发展兴盛。目前市场内有大型运输车150辆, 小型运输车450辆, 运输专业户40户, 人均年收入10万余元。与此同时, 玻璃山镇及周边地区的餐饮、服务、修理、饲料等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 玻璃山镇内餐饮、修理、饲料等个体经营业户已经从2000年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30余户, 全镇因此实现民营经济产值超亿元, 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牲畜交易市场规模偏低

做为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与国内许多大型知名牲畜交易市场相比仍存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偏小, 大规模交易比重偏低、流通效率不高等问题。

2.2 市场配套设施档次不高

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尽管确立了畜产品流通的主导地位, 但其专业档次仍然不高, 配套设施相对较差, 市场功能仍亟待完善。

2.3 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

一方面市场在畜产品供求、预测分析、产销动态等信息服务方面滞后, 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产销、搞活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内尚未建立网络化信息平台, 无法与国内其他大型牲畜交易市场联网, 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4 市场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牲畜交易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未全面有效展开。

3 对策与建议

3.1 坚持与开发畜产品基地相结合, 引导农民“产”

实践证明, 牲畜交易市场只有与推进牧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才有生命力, 才有大发展。市场发展了, 必然能够带动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牧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了, 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的发展。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充分发挥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信息灵、反馈快、联系广的优势, 积极引导农民调优畜牧业产业结构, 建立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力争做到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村村有规模的生产态势, 达到“建设一个市场, 开发一批基地, 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3.2 坚持与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 带动农民“富”

各种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牲畜交易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核心环节, 不但把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变成了区域化规模经营, 把无目的的盲目性生产变成了有组织的集约化经营, 而且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有、民营、民享”的经营机制, 真正把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销售紧密地连接起来, 是一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形式。因此, 要紧紧抓住与红嘴集团养殖协会联合的有利契机, 以畜产品基地为依托, 以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为支撑, 在全市范围内组建更多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牧业经济合作组织, 着力打造一条由“农户+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生产基地+牲畜交易市场”组成的完整通畅的产销链条, 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实现增收致富。

3.3 坚持与完善基础设施和多元化吸引社会资金相结合, 扶持农民“建”

加快推动市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是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实现稳定发展的前提基础。因此, 首先要积极实施市场升级工程, 大力推进8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即市场地面全部硬化、交易面积进一步扩大、四周修建隔离围墙、建设固定的交易大厅、完善改造水电系统、配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硬件设备、划分独立的客户餐饮服务区、完善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设施。其次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 在把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的同时, 通过政策引导, 积极鼓励社会投资, 广泛吸收企业、个人等各种力量投入市场建设, 并积极利用外资和银行贷款,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促进市场的发展壮大。

3.4 坚持与整合信息资源相结合, 帮助农民“销”

要让广大农民在牲畜交易市场中真正了解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价格信息、销售信息, 真正帮助农民销出产品并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加快市场信息的网络化建设。积极创建网上交易平台、网上展厅, 利用互联网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最新最快的域内外信息, 有意识地引导农户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沟通产销、提高效率、促进流通、增加收入的目的。

3.5 坚持与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相结合, 联合农民“调”

3.5.1 规范交易行为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发挥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经营者自律组织。并由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致力于维护市场秩序,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全面规范市场内牲畜交易行为, 为客户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3.5.2 推行安全准入

配备必要的畜产品安全检验检疫设备, 对所有准备上市的牲畜逐头进行检疫, 检疫合格后方能进入市场, 确保入市的牲畜质量安全可靠。

3.5.3 加强监督管理

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和频率, 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活动, 为畜产品高效、有序、安全流通提供保障。

4 思考与启示

4.1 要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理念

通过调研, 我们认为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成为东北三省首屈一指的牲畜交易中心, 与当地政府牢固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早在2000年玻璃山镇就提出了“兴建一个市场, 带动一批产业, 搞活一方经济, 致富一方百姓”的口号。按照这个口号, 镇政府倾全力扶持壮大市场规模, 不但带动了牧业产业规模化, 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崛起, 而且带动了全镇的经济繁荣, 实现了整个双辽市牧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因此, 只有树立现代化的牧业发展需要以大市场为依托实现大流通的理念, 才能引导农民面向市场, 调整优化牧业结构, 最终实现牧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

4.2 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

牲畜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受经济、社会、体制、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影响, 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环境凭主观意愿进行市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现实, 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与市场发展环境, 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在这方面, 过去有些地方有过失败的教训, 市场开起来了, 有场无市, 不得不关闭处理。因此, 在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中, 要在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同时, 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条件, 因地制宜, 有重点地突出质量, 做大做强。

4.3 要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的许多成功经验证明,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通过经纪人队伍的引领, 联合起来进入市场,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因此, 在牲畜交易市场的建设中, 要注重积极引导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鼓励运销大户、畜产品加工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参与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4.4 要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篇4: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基本情况

(一)编制使用情况

贺州市下辖5个县(区、管理区),核定司法行政系统政法专项编制233名,事业编制26名。现在职干部职工225人,其中,公务雇员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自行聘请人员1人,辅警员83人。核定领导职数市本级正处级领导职数1名,现实有2名;副处级领导职数3名,现实有4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现实有12名。各县(区、管理区)司法局机关共有科级领导职数19名,现实配24名。

(二)基层司法所队伍情况

贺州市有6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250人,其中,政法编制人员114人,地方行政编制4人,工人编制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辅警员83人。在职在编人员占总人数48%,公益性岗位占总人数22.4%,辅警员占总人数29.6%。共有科级领导职数36名,现实配53名。在职在编人员中,30岁以下17人,占14.2%;30-40岁26人,占21.2%;40-50岁51人,占42.5%;50岁以上26人,占21.2%。

(三)文化、年龄、结构情况

225名在编人员中,研究生学历6人,占3%;大学本科学历96人,占43%;大学专科学历93人,占41%;中专及以下学历30人,占13%。具有法律专业的105人,占47%;其他专业120人,占53%。30岁以下的32人,占14%;31-40岁47人,占21%;41-50岁99人,占44%;51岁以上47人,占23%。

二、贺州市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做法

(一)以学习培训为抓手,提升司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

近年来,市司法局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活动,提高了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不同岗位的业务需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培训活动。2011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617期,培训人数146059人次;选送124人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培训;2013年,市本级开展了“科长讲堂”活动,全市司法行政队伍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

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来抓,严格落实党支部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一把手定期与干部谈心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组学习等制度。通过建立《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执法执业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公示办法》、《行政执法责任考核评议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司法行政队伍的行政行为,使人员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了有章可循。

(三)以教育整顿为契机,铸造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结合党风廉政教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认真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先后组织干警到市检察院、钟山监狱等进行警示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讨论、查摆存在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边整边改,以整促改,铸造了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四)以目标管理为载体,营造司法行政队伍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科学设置工作目标,统一格式标准,架构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创先进、促先进的浓厚氛围。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在政治素质、纪律作风、业务水平、社会形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获全国表彰奖励的集体4个、个人10名,其中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1名,获全区表彰奖励的集体18个、个人49名。

三、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机关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司法行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层次人才比例较低,学习意识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比较明显。二是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法律专业人员占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人员总数比例增长缓慢, 53%的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的法律工作脱钩,学非所用。三是司法行政系统待遇偏低。部分干警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系统中地位低、职能软、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公务雇员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大安心工作。四是司法行政队伍流动不畅。近10年来,市本级公开招录公务员9人,从系统内科级提拔为处级干部的3人,极少从司法干部中选调人员到其他行政机关工作,“进出口”渠道不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基层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基层司法所编制人员少。目前,平均每个司法所编制内工作人员不到2名。如昭平县黄姚镇有6万多人口,但黄姚司法所只有2名司法行政干警和2名辅警,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与全镇总人口比例约为1 ∶ 12500。二是基层司法所工作条件差。部分基层司法所没有配备交通工具,有的甚至连摩托车都没有配备,平时办案干警只能“私车公用”。三是基层行政干警上升平台有限,有部分司法所长年龄已超过50岁,提拔机会已很少,工作没有激情。四是工作压力大。基层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不断增加,部分乡镇司法行政干警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时多项工作同时要处理,工作时有冲突,“干东抓不了西,跑南找不着北”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法律服务队伍方面

法律服务队伍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具有执业公证员资格的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执业公证员仅10名,有的县区有公证员资格的人员仅为1-2名,难以满足社会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二是律师队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有的律师价值取向偏离,向钱看、为钱办案;有的律师脱离组织,社会责任、奉献意识不强;有的律师为帮当事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此外,律师队伍中人才流失严重,“北上南下”的现象仍难以有效制止,具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引进来。

nlc202309021541

(四)社区矫正队伍方面

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职在编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共有73人(含兼职),在全市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90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约为1 ∶ 10。在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的社会转型期,社区矫正专业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同时,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人数也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且履职时限无明确规定,造成志愿者队伍体制机制混乱,管理困难,作用不大。

四、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深入开展为民清廉务实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抓好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全体司法干警的头脑,力争在政治理论素质与修养方面有较大提升。二是突出作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检查司法行政干部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和廉洁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机关干部中存在的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等现象。教育机关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四风”“六病”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突出诚信执业、服务为民教育。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树立诚信守法、维护正义、服务社会的执业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法律服务信用管理平台。积极鼓励优秀律师、公证员通过公开选拔、公务员录用考试等途径进入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四是突出服务基层、促进和谐。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推进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全区统一招考、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基层司法所储备人才。同时不断总结探索基层司法队伍建设的管理方法、模式,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司法干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立功创模、创先争优等活动,总结推广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警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司法行政改革,结合司法行政队伍实际,以强化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监督检查为动力,以严肃惩治为手段,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基本建立起司法行政系统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司法行政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着力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的领导科学水平。进一步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准确把握大局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的能力。二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四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将司法行政工作重心转到基层,转到群众需要的第一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把法律知识、法律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知识复合型的干警队伍。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基层司法所长和法律服务工作者5年内轮训一遍。争取到2015年,全系统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科级干部达到95%以上,基层司法机关干部大学本科以上比例明显提高,新招录人员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生、法律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增加。

(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管理严格、充满活力的司法行政干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按照《公务员法》要求,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的原则,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作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想方设法破解人员编制少、机制体制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对空缺的专项编制,及时通过公开招录公务员、机关在职干部调整交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选调生补充等多种途径补充解决;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等途径缓解社区矫正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大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在职能、机构、编制等方面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向工作一线倾斜。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司法局)

篇5:高山镇打造“幸福高山”调研报告

——高山镇打造“幸福高山”调研报告

一排排路灯装点着宽敞的道路,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别墅鳞次栉比。白天,碧水蓝天,人们在各自的岗位生产忙碌。夜晚,条条道路路灯明亮,文化广场和大小游园灯火阑珊,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沁人心脾:这边是轻快柔美的“交谊舞”,那边是动作整齐的“集体舞”,而远处传来的是轮滑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文化书屋里活跃着农民读书学习的身影……我市西南山乡高山镇农民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快乐和和谐。

这个地处偏僻的丘陵乡镇为何如此幸福?群众的快乐生活是如何打造的?日前,市委宣传部对高山镇打造幸福乡镇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高山镇位于我市中心城区西16.5公里处,总面积 61.5平方公里,辖 19 个行政村,113 个自然村,195 个村民组,总人口2.9万人。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群众大多依山就势居住在“沟、坎、岭”上,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的山区乡镇,如今却处处盛开着幸福之花:这里工业经济发达,农民在家门口便可就业,创造着富裕的物质生活;这里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这里群众文化繁荣,农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里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祥和。

一是创业就业,让劳者乐其业。经济收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幸福感的一个基本指标。高山镇一直把促进农民就业作为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优化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一是巩固存量促就业。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由最初的一个厂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大型企业,300多家个体企业,200多家销售门店,年产各种阀门19万吨。产品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欧美、东南亚地区,并逐步形成了“村村组组有企业,家家户户马达转”的局面,该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阀门之乡”、“河南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阀门产业的兴盛为高山镇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该镇从事阀门等产业的工人达到10700人,外销人员达到8000人。全乡近2万人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1000元。二是挖掘增量保增收。坚持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项目建

设,促使一大批碳素、冶金、机械制造等为主的大型项目在该镇落地生金。新增企业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10年,高山镇财政收入达到4400万元,比2004年增加了近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970 元。高山镇经济发展伴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逐渐步入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改善环境,让居者安其居。2003年,该镇聘请河南省豫建设计院对镇区进行了总体规划,从2004年开始,按照规划逐步对镇区和工业园区进行建设。2008年,该镇提前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的建设和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建设。一是整修道路,让百姓走上宽阔路。从2004年开始,对全镇所有道路进行整修、改造或新建,共投资1410.52万元修建村村通道路50.46公里。投资777.4万元完善镇区路网,逐步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投入资金670万元对3条县道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正在对所有道路进行第二次升级改造。2010年以来,又投资1338万元对镇村组19.84公里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或新建。目前,该镇道路建设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而且完全实现了村组通,70%以上道路实现了组户通。二是改水改电,让群众吃上安全水、用上顺心电。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高山镇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后来水位下降、水质下降,又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安全水工程,对原有的机井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对地下管网进行完善。2011年计划建造一座集中供水厂,让群众用水更加方便、安全。三是合村并城,改

善农村居住环境。近年来,该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把那些生活条件差、居住分散的群众搬迁到基础设施较好、生产生活条件比较便利的镇区或者中心村居住,提高人们的生活城镇化水平。该镇结合“合村并城”规划,按照“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通则鱼聚,木茂则鸟集”的原则,优先做好镇区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强村高山村建成了文化广场、大型群众超市,每年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被评为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冢岗村与外来房地产商合作新建了冢岗新村“香山苑”,利用村集体企业的收入硬化了村组道路,安装了路灯,被评为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被列入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引导群众逐步向镇区集中,该镇出台了专门的优惠政策,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按照补贴价格,镇区楼房最便宜的每平方仅200多元,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镇区居住。四是“五镇联创”,打造精品小城镇。“五镇联创”就是“创建国家卫生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省级文明镇、中州名镇和郑州市级生态镇”。先后投入上千万元的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净化美化绿化了镇村环境,同时不断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等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和精神文化生活。2008年创建成了郑州市级生态镇、2009年创建成了中州名镇,2010年创建成了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省级文明镇和国家卫生镇。

三是尊师重教,让幼者有所教。教育关系乡镇持续发展,凝聚了群众的热切希望,该镇一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优化教育资源。2005年提出“撤校并点”,对全镇20多所中小学进行资源整合,建成了一所寄宿式初中、一所寄宿式小学,最早在荥阳实现了集中办学。并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二是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平安建设,改善教书育人环境。2010年,镇政府为学校购买了两辆教师班车,为中学修建了餐厅,为中小学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新课改实施以来,高山中心小学和高山一中被确定为荥阳市首批新课改教学试点。镇政府为学校每位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山小学的教学成绩在全市乡镇中名列前茅。三是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了教育教学工作奖励机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重奖,学生考上荥阳一高奖励学生3000元、奖励教师5000元,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每年教师节还为每位老师发放100元的资金补助,每年对教师的教学奖励达6万元。同时,对特困家庭子女在校生活费也进行补助,每天生活费标准为初中3元、小学2.5元。

四是发放津贴,让老者有所养。该镇2008年做过统计,60岁以上老人达5728人,占总人口的19.7%,70岁以上老年人2411人,占总人口8.3%,远远高于国际标准,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为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008年

3月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按照年龄段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龄津贴,70岁至8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20元,90岁至9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30元,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08年共发放老龄津贴59.5万元,2009年发放59.7万元,2010年发放62.1万元。该镇还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扩大老龄津贴的覆盖范围,并提高补助标准,让6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到这项待遇。同时,还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截止2010年10月28日,完成新农保参保登记20020人,在全郑州市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让全镇人都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全镇群众年内直接受益438万元。

五是卫生医疗,让病者有所医。为切实缓解全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对高山籍一般公民,参合费个人负担部分,政府补贴50%;对70岁以上老党员、低保户、五保户、计生户、伤残军人、军烈属家庭,参合费个人负担部分,政府补贴100%。这样,每年对新农合的补助资金就达43万元左右。2010年,全镇参保人数29949人,占全镇农业总人口29978的99.9%。同时,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完善以村级卫生所为基础的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共投资200多万元在高山、许村等11个村新建了村级标准化卫生所,2009年又对剩余8个村的村级卫生所进行升级达标,2011年,该镇将投资110

万元新建高山卫生院计免综合楼,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六是文化建设,让群众得其乐。为了满足群众不断增加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渴盼,该镇投资716万元于2008年建成了占地24余亩集聚会、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群众文化广场及综合文化站,在全镇建设游园6个。同时,积极推进“郑州市示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采取政府奖励和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法,连续三年投资200余万元,在全镇19个村分批建成了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书报阅览、体育活动为一体的村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伍,逢年过节或利用农闲时机积极开展活动,极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17个村级标准化篮球场和乒乓球台。2010年又投资20余万元,新建高山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处,包括标准化篮球场铺设塑胶、设臵600座看台、标准化门球场1个、乒乓球场、健身路径工程等。文化阵地建设,给农民健身休闲提供了平台。

七是财务公开,让干部正其行。干部处事不公,就不会让群众心平气顺,群众心有怨言,就不会感到幸福。该镇党委发现许多不稳定因素来自于村组账目的不公开,以至于造成群众误解。由于账目不规范,一些村组干部对于正当的收支也讲不清、道不明,造成群众的误解。为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减少不稳定因素,该镇于2007年7月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制定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建立了各项规章制

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省纪委、郑州市纪委专门到高山镇对村财镇管进行调研,并专题研究,提出了清理规范乡村财务、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八是信访稳定,让百姓安其身。高山镇把维护一方平安当做重要职责来抓,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稳定。在信访工作中,党政正职带头接访,变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及时发现问题,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群众诉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就全力以赴解决。对于不合理诉求,通过耐心解释和说服教育来解决。对无理取闹、死缠乱访者进行坚决打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真情服务创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主要经验

高山镇通过各项措施不断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切实提高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取得了经济与民生的共生共赢,创造了独特的工作经验。

(一)把创新党建作为“幸福高山”的第一保障来抓,创造

工作新方法。高山镇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凝聚干事创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的保障性措施来抓,当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把握。该镇近几年的发展,不管是经济工作还是民生、稳定工作,均得益于党建工作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无比威力。镇党委书记周进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样分析:如果一个村班子不稳定,干部之间不和谐,干群之间矛盾不断,这个村就不会稳定,就不会发展,这个村的群众就不会有幸福感!2004年,高山镇在全省最早提出了“支部联建、党员联户”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先进村党支部对后进村党支部结对传、帮、带,致富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与致富能力差、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联户,结成帮扶对子,共同致富发展。不仅增强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还带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用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把钥匙,开启各项工作的新天地,该镇不断加强村两委阵地建设,还把提高村干部待遇、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放在了重要位臵,为他们增加了工资待遇,而且在党的生日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对老干部、老党员进行慰问,让村干部安安心心工作,踏踏实实发展,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把发展经济作为“幸福高山”的基础工程来抓,闯出发展新天地。从修建村村通道路到建设国家卫生镇,从安装路灯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从发放老龄津贴到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从给教师配臵电脑、修建文化广场到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高山镇民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绩均得益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高山地处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为此,该镇确立了“工业园区化和生活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克服没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硬性瓶颈,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减少基础设施的浪费。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进一步详规,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面对招商引资难的问题,高山镇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子,不断壮大。一是保护集体企业。当年倡导企业改制的时候,很多乡镇不分地域和各地实际对企业一刀切地进行了改制,结果是许多本来很红火的纳税企业,经过改制后纷纷倒闭,肥了个人,损了集体,工人下岗,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冒着风险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体有了钱,为民办事有了实力。二是做大现有企业。坚持通过现有企业定向招商,挖掘现有企业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镇碳素企业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2010年该镇碳素年产量已达到了40万吨,就是通过定向合作做大做强原有企业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引资合作发展。外来企业引不进来,就引进外来资金。该镇利用过去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空闲场地、营业执照、环保手续引进资金合作扩大,把

现有资源盘活,进行规模投资。原来的东方冶炼有限公司,产量只有3500多吨,后来停产。最近,该公司到巩义引进大量资金,利用企业的生产场地、营业执照和环保手续,对该企业进行改建、扩建,重新启动了生产,预计年产量达到10万吨。通过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把改善民生作为“幸福高山”的最大责任,锻造为民新境界。高山镇的财政收入不是全市乡镇最高的,但是用于民生的投入却是全市最高的,群众的幸福感也是最强的。这和高山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分不开的。高山镇紧扣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意识,努力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既加快发展经济,不断为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又像抓经济建设项目一样抓民生问题,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的成果。高山镇强烈的民本意识体现在强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上,还体现在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全心全意维护群众利益上。长城铝业公司在高山镇建设第五池泥库征地拆迁,涉及征地4000亩,群众1500多户,牵扯到千家万户群众利益。为此,该镇把征地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梳理,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

益,确保了这项工程的顺利开展,没有发生一起到市以上单位上访的事件。对于群企纠纷,则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全力以赴解决。2010年,竹川村群众范增禄家里房屋因旁边公路路边沟排水不畅,地基长期渗水,房屋几成危房,因此要求宏成碳素有限公司和方圆碳素有限公司等向路边沟排水的主要企业解决问题。经过实地考察,该镇按照荥阳市危房补助政策向该户补助了2万多元,又协调两家企业帮助解决2.5万元,镇政府又拿出1万多元为该户重新修建了房屋,很快化解了群众怨气。

(四)把群众文化作为“幸福高山”的主要抓手,开辟幸福新天地。为活跃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高山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文化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镇长具体负责,镇文化服务中心承担创建文化乡镇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村也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相应组织。镇党委政府把文化事业列入各村的考核目标,年初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题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是因为长效机制的建立,高山镇镇政府以及各个行政村都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发挥主导作用,使文化阵地建设年年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设施的建成。该镇建设的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514平方米,包括多功能教室、文化娱乐室、图书室、阅览室、演艺厅、器材室等多种功能。还为镇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汽车、电脑、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改善文化

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该镇利用镇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对各村文化和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为不断加强农村特色文艺演出队伍建设,制定了农村文艺演出队标准和奖励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各村按标准建立60人以上的文艺演出队伍,并坚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镇政府每村奖励5000元,以此鼓励引导各村建立文艺演出队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样,全镇19个村全部建立了自己的演出队伍,每个演出队都拥有舞狮、盘鼓、舞蹈、戏曲等许多农民喜闻乐见的特色项目,每逢节假日就自发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几点启示

(一)幸福指数彰显和谐的执政理念。幸福与和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关注并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建设和谐社会,将成为政府善治的重要价值导向。幸福指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体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并驾齐驱,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群众在满足温饱之后的更高质量、更加全面地发展需求。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高山镇的经济实力不是全市最强的,但给辖区群众创造的幸福却是最多的。究其根源,就是牢固树立了宗旨意识和民本观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重要位臵,把为老百姓谋福利当成首要任务,把

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看成了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走出“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误区,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我市有10个乡镇在全省百强行列,有的财政收入还比高山镇高,完全有实力和能力象高山镇那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关键是能不能真正树立民本意识,舍不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民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民本意识,就会在不断为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像抓经济建设项目一样抓民生问题,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民生领域,进一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幸福指数体现科学的发展方式。发展经济是增强幸福的手段,人民幸福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幸福感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指标体系。幸福感大体由五个方面构成:物质丰裕感、精神充实感、政治清明感、社会和谐感、生态舒适感,既包括就业、收入、保障、居住、安全、医疗、教育等可以量化的程度,也包含情感范畴、心态状况、情绪愉悦、人际关系和谐等精神状态。幸福指数是衡量人民群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目前,有关幸福指数的量化指标主要有:城镇登记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治安满意度等。幸福指数与以往的片面强调GDP增长相比,更具人性化,更能全面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状况,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发展实效,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高山镇人民群众的幸

福指数高,就在于高山镇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促进就业、改善环境、学校教育、老有所养、卫生医疗、文化建设、财务公开、信访稳定等各个方面,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构建起了一个各方面全面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高山镇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这就是高山镇人民幸福快乐的最好证明。

(三)幸福指数催化繁荣的群众文化。衡量幸福指数,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讲究生活质量,文化是一个显著标志。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幸福指数高的最直观表现。当前,随着各地经济实力的增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而这种需求已不再是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牌这种传统的单调生活,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高山镇在为群众创造和谐社会环境和优美生态环境中,科技、文化、卫生、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群众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尤其重要。我们应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歌舞、戏曲、盘鼓等形式,让群众演身边人,唱身边事,将丰富的文化因子传递至村镇的每一个角落,做到以文富民、以文化人,打造独具荥阳特

色的“文化民生”,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篇6:别山镇司法所调研报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推进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续和完善,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自1982年林业“三定”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于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台山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改革工作。经过全镇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全镇人民的积极参与、配合、支持下,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任务,明确了“四权”,从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实现“农民得实惠,生态得改善,林业得发展”的改革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全镇的林业用地面积53508亩,占全镇总面积的29.42%,其中生态公益林25096亩,占林业用地面积46.90%,商品林28412亩,其中:集体统一经营的商品林14087亩,管理方式包括乡镇林场、村林场和村小组统一管理,个人经营的商品林14325亩。

我镇自2010年4月开展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完成了16个村民委员会105个村民小组9770户37473人,52073亩集体林地所有权勘查工作,确权勘查率达97.3%,其中:自留山0亩,责任山0亩,集体统一经营的商品山林14087亩,集体对外发包的商品山林14325亩,集体生态公益林25096亩;明晰林地使用权面积49719亩,确权率达92.92%;对排查出

镇内的46宗林权纠纷(涉及面积14176亩),已成功调处42宗,调处面积13822亩,尚有4宗正在调处中,纠纷面积354亩,调处率达97.5%;发放股权证15212本,发证率达100%。

二、林改工作取得的经验。加强领导、强势推进是做好林改工作的前提;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是做好林改工作的基础;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是做好林改工作的核心;方法创新、分类指导是做好林改工作的关键;健全组织、加强队伍是林改顺利推进的保障。

三、林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林改,实现了“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我们的林农群众已经深刻认识到谁造谁有谁受益,已经认识到这是他们的绿色银行,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从过去的“要我种树”向“我要种树”转变。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

2、强化了林农爱林护林意识。通过实施林改,明晰山林产权归属,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了林区群众护林意识。调动了林农学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在林区,乱砍乱伐现象明显减少,林农护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3、促进了林农收入的增加。通过林改,激发了林农集约经营林地的热情,促进了林地经营水平和林地效益的提升,为林农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林改后出现的林地、林木资源升值,也给林农带来不少实惠。

4、维护了林区的社会稳定。以林改为契机,通过大力宣传政策,耐心细致的向群众做解疑释难,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思想工作,使林地、林木权属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同时,在实施林改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管严生态公益林,稳定落实自留山和责任山,放活用材林,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操作,坚决杜绝暗箱操作,让群众“看在眼

里,记在心里,明白放心”,有效避免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到目前为止,没有由于操作不规范而引发新的矛盾纠纷,林区社会秩序稳定。

5、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方面,农民从关心自己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利地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林改工作队员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解决了农民多年来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架起了干群“连心桥”,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

6、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分期分批,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工作,使我镇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种植,没有纠纷争议的商品林,理顺了关系,明晰了产权归属,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7、为林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摸清了全镇的山林资源现状,明确了相应的“责、权、利”,为我镇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四、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镇的林改工作领导重视,思路明确,方案具体,操作规范,经费保障,整个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毕竟林改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我镇虽对调处山林纠纷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4宗山林纠纷还未得到彻底解决,严重影响着两地林农的切身利益,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方面存在不稳定隐患。

2、我镇基础设施差,财政底子薄弱,林地破碎、类型发杂,林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加之整改完善工作还将持续,林改经费尤显紧张。

3、由于在早期的森林资源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存在非法转让、低价出让等现象,造成了集体森林资产的流失,人民群众意见较大,为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埋下了很多隐患。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木林地价格持续上涨,一些隐藏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给林业发展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认为:应转变发展观念,以“农民得实惠,生态得改善,林业得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宗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着力构筑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妥善处理非规范流转遗留问题。历史上存在的森林资源流转所遗留下来的隐患与问题,我们必须严谨对待,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调查摸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的林木林地流转情况,并对接当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每宗森林资源的流转进行认真分类与排查,凡是合法规范、群众满意的,应予以确认,切实维护资源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凡群众不满意的、群众意见较大的非规范流转,要认真分析原因,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理。

2、建议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在确保主体改革到位的同时,深化林改政策等系列配套改革,巩固林改成果,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规范资源流转,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工作,加强对产权流转的监管,防止和控制林权频繁流转、过渡流转、个体投机炒作行为而造成林农利益流失。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流转中的坑农行为发生。

3、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林改工作的宣传力度。尽管我镇在开展林权制度改革两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受意识、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影响,部分群众对林改的政策掌握不清不明、或是在林改时、宣传时清楚些,过后基本忘记或模模糊糊。所以建议再进一步加大对林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林改工作更加深入人心,让林农对林改政策的了解入耳、入心、入脑,形成共识,避免各种违规、非法行为的发生。

4、建议进一步加大纠纷调处和回访力度。我镇山林纠纷情况复杂。目前,全镇累计发生各类林权纠纷46宗,调处42宗,调处率达97.5%,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并不是很彻底,尤其镇与镇之间的纠纷调处难度大,随着经济林改革的深入,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木林地价格持续上涨,涉及林地面积增多,林权纠纷调处工作难度将更大,因此,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纠纷调处力度及回访力度,巩固调处成果,针对不同情况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农村林地纠纷的情况及症结,针对不同的矛盾纠纷,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攻坚克难,加强调处,化解矛盾,促进经济林改工作按照制定的目标顺利进行。

5、进一步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完善管护机制。一要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基础上,从地方财政统筹、水电、自来水、治污资金和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等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争取和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尽快提高生态林补偿标准,缩小与经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的差距,切实维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权益。二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遵循“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利用为辅”的原则,依托生态林植物资源积极开展枝、叶、花、果利用;依托林地资源开展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经营活动;依托林中空间资源养殖家禽、动物。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的合理利用,挖掘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激发林农自觉保护生态林、经营生态林的积极性。三要适当充实基层林业站生态林监管人员,加大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切实加强林业站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能力。

5、建议进一步加大林业专业合作社长期稳定发展。针对我镇刚成立的“浮石村委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客观地说,是林权制度改革的崔生物,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自然存在不完善,甚至不规范的问题。既然是经济合作社,必然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就需要在各项配套改革中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加强调查研究,以促进林业经济合作社长期稳定发展。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从每年的农村发展基金、各种惠农惠林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项扶持林业合作社组建初期的普及推广、业务培训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建设。二要加强相关部门经济支持。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突破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瓶颈”。

总之,通过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使购买者真正拥有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投入机制,拓宽了投资渠道,变过去由国家、集体投入为主,为群众个人投入为主,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解决了绿化资金不足的矛盾。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拓宽了集体和群众增收的渠道,使闲臵多年的沟渠路边荒地变废为宝,不仅盘活了集体资产,而且增加了集体收入,为全镇的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镇江润州区召开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部署会下一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