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4-16

对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对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央、自治区对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部署。XXXX年XX月XX日XXX同志在司法部召开的人民满意的司法所、人民满意的司法助理员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司法行政部门直接面向群众和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前沿阵地和工作窗口,担负着具体组织实施司法行政各项基层业务工作的重要职责。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基层综合部门共同构成我国基层政权的政法组织体系,共同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目前基层机构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捷,司法所建设工作是当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司法所建设纳入到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共同构筑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组织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两劳帮教等各项工作的职能作用,这既是维护我市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广泛开展调研工作,现就XX市基层司法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设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XX市现共有专兼职司法助理员(指在街道、乡镇专门或主要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人员XX名,占用司法行政编制XX名,未占用司法行政编制XX名。从我市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和人员的发展历程分析,很多问题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近年来的客观因素,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地位不明确,职能界定不清司法所作为街道、乡(镇)自设的一个职能机构,多年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只有一些并不系统完善的临时性指导文件,同时缺少必要的分工和协作,如综治办、政法委、法制办等,从而导致多年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法律地位不明确,职能界定不清。工作任务从宏观上看很重要,很具体,但到了基层实际操作难度大,用司法助理员的话讲:“工作太软”。而且优无奖、劣无罚,干好干不好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能靠觉悟工作。这些都和司法工作本应具有的性质差距太大,极不相称,也导致了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从司法所的发展历程来看,司法所的机构设置不同于公安派出所、法院派出法庭是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确认的,又没有在中央编委“立户列编”,司法所的设置与否主要取决于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因此,明确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地位职能,解决司法所的“立户列编”问题,是司法所建设的首要环节。

(二)人员杂、素质参差不齐,人事管理不统一目前全市共有专兼职司法助理员XX名,占用司法行政编制XX名,不占用司法行政编制XX名。人事管理情况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占用地方行政编制的公务员,人事、工资关系均在街道、乡镇,共X人;另一类是非公务员身份事业编制干部共XX人,法律专科以上学历人员XX人,非法律专业人员XX人,人事关系的不统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基层司法行政组织没有单独“立户列编”,在实践中形成了“谁建机构谁用人”的方式,司法局没有任何人事权力。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方面拨给我市的司法助理员专用编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另一方面,一些司法助理员没有公务员身份,有的年龄偏高,专业素质较低,难以保障工作质量;另外由于公务员轮岗,基层领导可以随意更换司法助理员,许多新上岗的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经过努力刚熟悉业务,又轮岗到别的地方,新来的又要重新熟悉,常此以往,使工作缺乏连续性,发展就更困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协同作战能力,难以发挥基层司法行政的整体合力。

(三)人少事繁,职能发挥难以到位目前,我市九乡二镇三个办事处的司法所共配备专职司法助理员XX人,兼职X人。根据司法部的规定,司法所主要职责有8项:指导、管理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协助基层政府处理重大疑难民间纠纷;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依法治理工作;法律服务工作;安置帮教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年来,广大司法助理员在各方面工作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日趋繁重的工作也使本就人员不足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应接不暇,而且司法助理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政府部门的涉法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量其他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地方政府领导经常交办一些临时性、应急性任务,使司法助理员工作任务繁重,不能深入开展司法行政工作。

(四)缺少必要经费、待遇低,保障措施不利由于基层司法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一直悬而未决,必要的财政办公经费也没有保障。市财政中没有司法所、司法助理员的专项经费预算,所以办公经费没有来源。许多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生存模式,市司法局也只能从收取的法律服务所管理费中支取司法所的日常管理经费,挤多少钱干多少事,司法助理员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司法助理员的待遇问题也没能很好解决,由于编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司法助理员应享受的政法干警每月的津贴也无法落实。

综上所述,明确法律地位、“立户列编”、理顺管理体制是司法所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2:对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7月17日,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陈茂政带领下,对我市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调研,委员实地察看了石梁镇、新街镇、冶山镇、天长街道司法所建设情况,听取了市司法局局长周发科关于全市司法所建设情况的汇报,并就基层司法所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省司法厅法律服务行风监督员、市政协副主席周玉生应邀参加了这一活动。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按照一镇(街道)组建一个司法所的要求,我市共建立基层司法所15个,机构立户列编问题已全部解决,并实现了由司法局垂直管理,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司法所与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人员分离、职能分开,逐步改变了过去“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全市15个基层司法所共配备司法所工作人员31名,其中14名属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另17名由各镇、街道通过内部调剂配备,属地方行政编制。

2、基础设施明显改变。2006年,市司法局利用7个司法所国债项目资金,按照统一模式,以垫资方式共建成14个司法所办公用房(今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所有已建司法所中仅有10个在现有建制镇<街道>范围内),上级政法补助共为我市12个司法所配备了电脑、传真机、档案柜、摩托车等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市财政对去年新建的司法所每所补助6000元,使司法所的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我市还完成了司法所四级网建设任务,司法所全部接入政法网并建立网页,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

3、工作成效十分显著。2004-2006年,全市司法所和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7355件,调解成功率98%,制止群体性上访77起,制止群众性械斗83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9件;全市共排查登记刑释解教人员437人,对已衔接人员做到一人一档,帮教率达100%;基层司法所共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344场次,受教育群众215538人;为乡镇政府(街道)提供司法建议258条,参与“严打”及基层专项治理活动114人次。

二、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全市仍有5个镇司法所办公用房未解决,市司法局已将5个司法所申报2008年的国债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垫资建设,但市财政为每个司法所补助6000元的建设配套资金还没有落实。

2、编制和经费比较缺乏。按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要求,每个司法所应配备3名以上在编在岗的专职工作人员,我市缺编14名。少数司法所至今仍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工作,不符合现行“两所”分离的管理体制。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人员编制总数仍维持在1999年以前的水平,由于没有新增司法助理员编制计划,无法通过公务员考试增加司法助理员,司法所工作人员难以配齐。市镇(街道)两级司法行政工作经费不足,比较困难。

3、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既要掌握法律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实际两种素质兼而有之的人才不多,地方编制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司法所工作人员除了肩负本职工作,主要负责各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时还要临时承担计划生育、拆迁安置、蹲点包村等工作任务,地方编制人员基本都是兼职身份,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司法行政工作,造成司法所工作人员不能专职专用。

4、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随着社区矫正业务的开展,基层司法所将直接面对管制、假释、缓刑、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五种人”的管理,对司法所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法宣传、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法律援助等每项工作都事关基层稳定和群众利益,司法所工作正面临巨大的考验。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司法所国债项目资金,争取上级政法部门设备支持,抓好最后一批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建设,建议市财政在落实配套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配套资金和司法所的办公装备,一定要利用好、管理好、监督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2、大力整合基层司法行政资源。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纠纷增多是必然,各级党委、政府处理矛盾纠纷的压力很大,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皖办发

[2006]21号),我市应尽快成立以司法所为依托,纪检、综治、信访、派出所等部门参加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机制,在各镇(街道)成立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统一受理、调处本辖区的矛盾纠纷。基层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

社会矛盾纠纷,使绝大多数矛盾纠纷能够在基层得到调处和解决。

3、加强对基层司法所的指导和管理。司法所建设应做到软硬件协调发展,不仅组织机构、基础设施要建设好,还要在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所务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因此,市司法局要切实履行职责,牢固树立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竞争激励和监督制约等机制,把管理工作渗透到司法所建设的各个环节,指导司法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依法、全面、正确履行各项工作职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的各项职能作用。

4、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要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同时要积极抓好人民调解员、普法宣讲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业务技能,为整体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单位和个人,市委、市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和支持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3:对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 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共552条, 号称史上最长的司法解释。《民诉法司法解释》中管辖权、电子证据、专家辅助人制度、反诉、执行制度等内容的变化将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针对这些变化阐述相关主体应防范的法律风险, 切实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2 管辖权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2.1 法规变化

2.1.1《民诉法司法解释》施行前,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管辖权的确定

《民诉法司法解释》施行前, 虽然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辖法院的问题也出现过争议, 但更多的还是认为应由被告所在地及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而不适用专属管辖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此,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 由施工行为地法院或者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冯小光曾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作了如下阐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按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不适用专属管辖, 也就是最高法院已经明确:这类合同不属于不动产, 那就只适用一般管辖, 不必到工程所在地打官司”[1]。即可理解为, 施工合同属于加工合同, 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加工合同而已。

2.1.2《民诉法司法解释》施行后,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管辖权的确定

《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

笔者认为虽然《民诉法司法解释》已明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 但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围绕建设工程方面的合同种类比较多, 可能还是会出现争议。哪些合同属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范畴尚需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明确, 以减少这方面的争议。譬如:在工程总承包的情况下, 工程总承包单位又将法律允许的专业工程分包给其他施工单位, 那么在此情况下签订的分包合同产生了纠纷是否适用专属管辖的规定。根据《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包括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纠纷、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纠纷、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纠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铁路修建合同纠纷、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纠纷。显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和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是并列的, 根据该规定, 上述分包合同纠纷似乎不应适用专属管辖的规定。但若不适用, 笔者认为不符合《民诉法司法解释》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列入专属管辖范畴的宗旨。因此, 应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100.建设工程合同纠纷”项下的所有纠纷均纳入专属管辖的范畴, 不应狭义地理解为仅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2.2 法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已经划到不动产专属管辖的范畴, 相关人士对于这一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之所以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按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 主要是因为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过程中, 一般会涉及到建筑物的造价鉴定、质量鉴定、优先受偿权、执行拍卖等问题, 由工程所在地法院管辖, 有利于纠纷的处理、案件的审理与执行。换个角度来说, 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有关协议管辖的规定也就无法适用。即以往实践中关于“发包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承包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等类似的管辖法院约定已不可取。

3 专家辅助人制度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3.1 法规变化

专家辅助人是指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经验, 为了充分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 对诉讼活动中涉及到的专业性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帮助审判人员对案件在专业领域内的事实进行准确认定的人员[2]。

依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 若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可在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从该条规定看, 启动专家辅助人程序的主体是当事人。在庭审中专家辅助人协助当事人就相关专业性问题向对方当事人和审判员进行说明陈述, 其陈述视为当事人的陈述。专家辅助人应当出庭, 就相关专业性问题接受法院的询问, 且可与鉴定人或其他专家辅助人之间就相关专业性问题进行对质。当然, 专家辅助人只能就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不得参与专业问题之外的法庭审理活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专家意见的公正性与中立性。

专家辅助人不同于专家证人, 专家辅助人仅仅协助当事人就相关专业性问题发表意见, 使得当事人能充分有效地完成诉讼活动。笔者认为, 专家辅助人具有与证人、代理人相同的部分属性。但既然专家辅助人的陈述视为当事人的陈述, 在程序性问题方面其应受有关当事人参与诉讼时应遵守的证据规则的约束。

3.2 法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往往涉及大量专业性内容的鉴定, 如造价、工程质量方面的鉴定, 专业性极强。专家的出庭有利于帮助法庭了解专业性问题, 更好地查明事实, 使案件审理进程客观、公正进行。

专家辅助人能否参加到法庭审理, 取决于人民法院的决定, 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申请专家辅助人出庭没有必要的, 可以驳回当事人的申请。专家辅助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取决于当事人的认识, 人民法院对此不进行资格上的审查。因此, 在邀请专家出庭之前, 必须与专家进行充分沟通, 让专家切实全面地了解纠纷情况, 以避免作出不利于当事人的陈述。

此外, 建筑行业的特点决定具有相应专家辅助人能力的人员大都是相关单位的工程师、工程监理人员、审计师等, 而这些人员或者所在的单位与争议所涉的当事人可能存在业务上的联系。如何保证其陈述的公正性, 当事人应予以重视。笔者认为, 在有合理怀疑和充分证据的情况下, 可以向法庭或仲裁机构陈述和说明, 法院或仲裁机构对此也应予以考虑。从而更好地体现裁决的合法性、公正性、客观性。

4 证据形式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4.1 法规变化

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纳入证据的法定种类, 《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对电子数据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部分列举式的解释, 将其范围进行细分, 并与视听资料区别开来, 这无疑有利于证据形式的完善。

电子数据证据一般是静态的文字类证据, 如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视听资料一般是动态的视频证据。在司法实践中, 应根据电子数据的基本特征来确定某一证据是否属于电子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民商事主体的协商沟通过程会越来越多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体现。电子数据证据是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出现的新型证据形态, 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增多, 能够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3]。将电子数据证据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有利于当事人搜集证据,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是中国法治与时俱进的结果, 顺应时代的发展。

4.2 法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证据制度的新规定对建设工程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者应重视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注意证据的保存, 防患于未然。特别要注重保留好材料原件, 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等需留存没有经过修饰修改的原始文件。例如下列情形都可以通过视频资料的形式予以保存:有关设计交底、设计变更、施工变更指令、验收与使用等方面的信息, 工程现场水、电、道路等开通、封闭的记录, 停水、停电等各种事件。

此外,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使用短信、电子邮件、微信以及其他网上聊天工具等就工程项目方面的事务进行沟通时, 最好使用专用的邮箱地址或账号。同时, 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 不要随意确认或做出承诺。

当然, 对于视听资料及电子数据材料, 还可以通过公证机关予以公证, 以增强证据的证明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所以在录制视听资料时一定要注意掌握相应的技巧, 同时就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证据的真实性尽量搜集相关联的证据予以佐证。

由于电子证据具有易修改的特点, 使用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时, 应注意证据保全工作。建设工程相关单位, 应综合运用好现有法律规定, 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 发包人擅自使用后, 又以使用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的, 不予支持;……”。但由于施工单位难以举证证明“发包人擅自使用”这一重要事实, 导致在工期、质量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 施工单位完全可以锁定发包人擅自使用这方面的证据。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中, 应妥善用之。

5 反诉相关规定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5.1 法规变化

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 提起反诉的时间可为“案件受理后, 法庭辩论结束前”, 此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提起反诉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的规定不一致。基于两者属于同位法, 依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应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确定提起反诉的时间, 即反诉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起。

关于反诉的构成要件问题, 此次《民诉法司法解释》也予以了明确,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范围,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

5.2 法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虽然《民诉法司法解释》已明确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起反诉, 但为了慎重起见,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如确定要提起反诉, 还是建议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即提出或者最迟在第一次开庭辩论阶段结束前提出。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看, 在一些具体的案件中, 法庭辩论程序、法庭辩论程序结束时间等问题, 各法院、不同承办法官在具体的把握尺度上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般来说,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比较复杂, 需要多次开庭才能结案。若承办法官欲受理一方的反诉, 承办法官可以安排再次开庭, 则“法庭辩论”阶段还没有结束, 反诉仍然没有超过法定期限, 提起本诉的一方主张反诉超过时限难以得到支持;反之, 若承办法官不想受理反诉, 那么提起反诉的一方一定要在第一次开庭时的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否则即使在收到第二次开庭传票时提出反诉, 承办法官可以认为:在此之前已经开过庭, 法庭辩论已经结束, 提起反诉已超过法定期限而不予受理, 安排本次庭审仅仅组织争议各方进行“询问”、“听证”……。

鉴于以上可能出现的情形, 且现实中施工单位起诉建设单位要求工程款而建设单位以质量、工期问题提出反诉的情形又比较常见。因此,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 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 若要提出反诉, 建议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或者最迟在第一次开庭辩论阶段结束前提出, 以避免不必要的诉讼风险。

6 执行程序中不动产查封期限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6.1 法规变化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 (法释〔2004〕15号) 第二十九条的规定, 冻结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届满续办查封、扣押、冻结手续, 续行期限不得超过前述期限的二分之一。《民诉法司法解释》第四百八十七条将上述期限分别调整为一年、两年、三年的规定, 且在续行查封时亦不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二分之一”限制, 也就是说不动产查封期限最长可达六年之久。

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不动产被查封后可能要经过审理、判决、评估及拍卖等多个环节, 程序复杂, 时间冗长, 两年的期限可能远远不够。即使当事人申请延长, 延迟的期限的也不超过一年, 很有可能不动产还未被执行即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期限。《民诉法解司法释》将不动产查封期限扩大到三年。经申请人申请的, 还可以再延长三年。期限的延长能够更好地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6.2 法规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 特别是存在“烂尾楼”的情况下, 纠纷处理的时间可能很长, 作为申请执行人应密切关注被查封不动产的状况。一旦查封期限临近, 必须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续封, 办理续封手续。虽然人民法院可依职权续封, 但若因申请执行人自身原因没有申请续封, 还是存在极大的法律风险。因为若查封期限届满, 无需办理法院解封手续查封的效力即行丧失。此时, 债务人、协助执行人可以处分曾被查封过的财产。如此, 则申请查封财产的意图极有可能无法实现。

7 结语

《民诉法司法解释》许多新规定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与相关主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建筑施工企业应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将这些新的规定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涉及管辖权、电子证据、专家辅助人制度、反诉、执行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处理产生的影响, 提出依法应对措施。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参考文献

[1]冯小光.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建筑经济, 2005 (1) :7-11.

[2]翁里, 吕易泽.专家辅助人刍议[J].中国司法鉴定, 2014 (5) .

篇4: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基本情况

(一)编制使用情况

贺州市下辖5个县(区、管理区),核定司法行政系统政法专项编制233名,事业编制26名。现在职干部职工225人,其中,公务雇员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自行聘请人员1人,辅警员83人。核定领导职数市本级正处级领导职数1名,现实有2名;副处级领导职数3名,现实有4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现实有12名。各县(区、管理区)司法局机关共有科级领导职数19名,现实配24名。

(二)基层司法所队伍情况

贺州市有6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250人,其中,政法编制人员114人,地方行政编制4人,工人编制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辅警员83人。在职在编人员占总人数48%,公益性岗位占总人数22.4%,辅警员占总人数29.6%。共有科级领导职数36名,现实配53名。在职在编人员中,30岁以下17人,占14.2%;30-40岁26人,占21.2%;40-50岁51人,占42.5%;50岁以上26人,占21.2%。

(三)文化、年龄、结构情况

225名在编人员中,研究生学历6人,占3%;大学本科学历96人,占43%;大学专科学历93人,占41%;中专及以下学历30人,占13%。具有法律专业的105人,占47%;其他专业120人,占53%。30岁以下的32人,占14%;31-40岁47人,占21%;41-50岁99人,占44%;51岁以上47人,占23%。

二、贺州市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做法

(一)以学习培训为抓手,提升司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

近年来,市司法局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活动,提高了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不同岗位的业务需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培训活动。2011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617期,培训人数146059人次;选送124人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培训;2013年,市本级开展了“科长讲堂”活动,全市司法行政队伍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

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来抓,严格落实党支部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一把手定期与干部谈心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组学习等制度。通过建立《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执法执业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公示办法》、《行政执法责任考核评议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司法行政队伍的行政行为,使人员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了有章可循。

(三)以教育整顿为契机,铸造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结合党风廉政教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认真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先后组织干警到市检察院、钟山监狱等进行警示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讨论、查摆存在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边整边改,以整促改,铸造了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四)以目标管理为载体,营造司法行政队伍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科学设置工作目标,统一格式标准,架构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创先进、促先进的浓厚氛围。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在政治素质、纪律作风、业务水平、社会形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获全国表彰奖励的集体4个、个人10名,其中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1名,获全区表彰奖励的集体18个、个人49名。

三、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机关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司法行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层次人才比例较低,学习意识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比较明显。二是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法律专业人员占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人员总数比例增长缓慢, 53%的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的法律工作脱钩,学非所用。三是司法行政系统待遇偏低。部分干警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系统中地位低、职能软、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公务雇员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大安心工作。四是司法行政队伍流动不畅。近10年来,市本级公开招录公务员9人,从系统内科级提拔为处级干部的3人,极少从司法干部中选调人员到其他行政机关工作,“进出口”渠道不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基层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基层司法所编制人员少。目前,平均每个司法所编制内工作人员不到2名。如昭平县黄姚镇有6万多人口,但黄姚司法所只有2名司法行政干警和2名辅警,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与全镇总人口比例约为1 ∶ 12500。二是基层司法所工作条件差。部分基层司法所没有配备交通工具,有的甚至连摩托车都没有配备,平时办案干警只能“私车公用”。三是基层行政干警上升平台有限,有部分司法所长年龄已超过50岁,提拔机会已很少,工作没有激情。四是工作压力大。基层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不断增加,部分乡镇司法行政干警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时多项工作同时要处理,工作时有冲突,“干东抓不了西,跑南找不着北”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法律服务队伍方面

法律服务队伍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具有执业公证员资格的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执业公证员仅10名,有的县区有公证员资格的人员仅为1-2名,难以满足社会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二是律师队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有的律师价值取向偏离,向钱看、为钱办案;有的律师脱离组织,社会责任、奉献意识不强;有的律师为帮当事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此外,律师队伍中人才流失严重,“北上南下”的现象仍难以有效制止,具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引进来。

nlc202309021541

(四)社区矫正队伍方面

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职在编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共有73人(含兼职),在全市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90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约为1 ∶ 10。在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的社会转型期,社区矫正专业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同时,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人数也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且履职时限无明确规定,造成志愿者队伍体制机制混乱,管理困难,作用不大。

四、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深入开展为民清廉务实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抓好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全体司法干警的头脑,力争在政治理论素质与修养方面有较大提升。二是突出作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检查司法行政干部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和廉洁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机关干部中存在的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等现象。教育机关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四风”“六病”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突出诚信执业、服务为民教育。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树立诚信守法、维护正义、服务社会的执业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法律服务信用管理平台。积极鼓励优秀律师、公证员通过公开选拔、公务员录用考试等途径进入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四是突出服务基层、促进和谐。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推进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全区统一招考、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基层司法所储备人才。同时不断总结探索基层司法队伍建设的管理方法、模式,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司法干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立功创模、创先争优等活动,总结推广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警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司法行政改革,结合司法行政队伍实际,以强化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监督检查为动力,以严肃惩治为手段,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基本建立起司法行政系统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司法行政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着力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的领导科学水平。进一步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准确把握大局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的能力。二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四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将司法行政工作重心转到基层,转到群众需要的第一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把法律知识、法律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知识复合型的干警队伍。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基层司法所长和法律服务工作者5年内轮训一遍。争取到2015年,全系统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科级干部达到95%以上,基层司法机关干部大学本科以上比例明显提高,新招录人员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生、法律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增加。

(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管理严格、充满活力的司法行政干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按照《公务员法》要求,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的原则,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作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想方设法破解人员编制少、机制体制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对空缺的专项编制,及时通过公开招录公务员、机关在职干部调整交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选调生补充等多种途径补充解决;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等途径缓解社区矫正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大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在职能、机构、编制等方面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向工作一线倾斜。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司法局)

篇5:关于我县司法所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司法局副局长 李建明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窗口和平台,也是司法行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事关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全局,事关我县司法行政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为此,近期我带领机关相关股室人员对我县司法所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开展今后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司法所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建立司法所14个,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行政专项编制8人,兼职6人(民政、团委、企管、统计、政法、妇联兼任)。近年来,我们抓住中央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加强司法所建设作为事关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

(三)近年来履行职能情况

按照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我县司法所共承担着指导和参与人民调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指导管理法律服务、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助办理法律援助,完成基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务等职能。近年来,我县司法所在人员较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积极履行职能,有力地维护了全县乡村的社会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仅2008年,全县司法所工作就指导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320件,调处重大民间纠纷382件,防止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7起,涉及535人,防止民转刑15起。开展法制宣传75人次,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137人,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件,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41项,完成当地政府交办工作37项。

(四)基础设施及办公条件情况

2004年,中央提出用五年的时间集中解决“两所一庭”建设以来,我县运用国债资金,按照建所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共投入资金70余万元,完成

(二)司法所现有人员素质与履行职能的要求很不适应

近年来,经过两次公开录用,我县司法所人员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都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司法所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大部分都是新录用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吃苦创新精神。同时,司法所的业务培训和用人机制很不完善,与新形势下司法所承担的职能与任务极不协调,因此,提高队伍素质迫在眉睫。

(三)经费不足装备落后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司法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司法所的经费保障和装备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司法所的各项经费和装备与新形势发展要求相不适应。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业务经费和公用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办公用房解决后,相关的硬件设施还未能完全配套到位,与社区矫正等工作相适应的必要的警用装备还是空白,着装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这些都制约着司法所建设的发展,是当前需要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形式尽快解决司法所空编的问题;其次要争取一部分事业编制,聘用一部分有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到司法所工作;再次就是要扩大司法所现有行政编制。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县司法所工作人员达到3人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司法所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履行工作职能的要求。

(三)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履行职能的能力

篇6: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街道)司法所是区司法局派出机构,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直接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二是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指导法律服务等重要职责;三是在推动基层民主与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预防性和超前性的作用。随着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司法所的社会价值也日益彰显。

司法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矛盾:

一是司法所职能强化和人员不足问题的矛盾。基层司法所担负着组织和开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臵帮教等多项职能,无论是何项工作,都与维护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任务多、压力重、责任大。就我们瑶海区而言,全区12个乡镇(街道)仅有司法所长1名,正常每个所只有1-2名司法所工作人员,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专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这个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瓶颈。就全市、全省来看,基层司法所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与当前基层司法行政的工作要求极不相符。这一突出问题如无法从体制上有效加以解决,基层司法行政职能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明显不利于司法行政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是开展业务工作和兼顾其它工作的突出矛盾。有的乡镇(街道)司法所本身人员缺乏,却都参加了乡镇(街道)的中心工作,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中心工作也相当繁重,必然容易造成司法行政本职工作时间受到挤压,牵制了做好司法行政本职工作的精力,这个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因素。而有的司法所人员能力较强,兼任乡镇(街道)综治委(办)主任、信访专干、团委书记等其他职务,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司法行政基层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矛盾。就全区范围来说,基层司法所经费无法落实,有的司法所甚至连政法专网费用都靠自己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司法所工作的开展。瑶海区经济比较落后,区、乡镇(街道)两级财政都比较紧张,普法经费尚难以落实,致使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经费就更难落实了,而司法所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以区司法局管理为主,司法所想从乡镇(街道)筹集办公经费就更加困难,从而致使司法所办公经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购买办公用品、用具,正常业务开展所需的材料费、交通费、各类制度、四级政法专网月租费、宣传图板等开支等,这个问题一直影响着司法所职能的发挥,困扰着司法所能否持续、稳定、深入、高效地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四是队伍建设新要求与管理监督难的突出矛盾。司法行政基层建设目标对队伍建设的要求是,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基层队伍。就当前的现实来看,司法局对基层司法所的管理鞭长莫及,只能将日常管理工作委托乡镇(街道)。司法局只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下乡指导和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的形式,对基层司法所的人员及业务开展进行面上了解和管理,却无法进行深入接触与对接服务,在客观上造成县(区)司法局无法及时全面掌控

基层的具体工作。

五是司法助理员兼职法律服务工作的问题矛盾。辖区磨店、大兴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部分司法助理员兼职从事法律服务业务.司法助理员或司法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主任,往往使司法所对法律服务所的指导、管理、监督流于形式,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一般难以实现。带有长期性、持久性工作性质的人民调解、两劳帮教、法制宣传、依法治理等司法行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如果司法所专注于法律服务业务,全面深入地开展司法行政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容易造成自己对自己指导、管理、监督放任,从而酿成不良的法律后果.

六是司法所人员法律素养与解决问题的矛盾。就司法所工作人员,来自的渠道多样,有的是学校毕业、有的是从部队安臵、有的是乡镇(街道)或区聘用的。这些人的司法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欠缺,遇到问题就无从下手,阻碍了基层司法所的业务开展。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存在的各种矛盾,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对策:

1、争取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有力支持。司法所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施依法治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司法部在《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争取地方编制充实司法所,保证每个司法所有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同时要努力争取区、乡两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将司法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因此,基层司法行政的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标,结合现有政策与工作实际,加强攻尖与协调,强化队伍建设,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推动队伍人事改革。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和爱护工作在一线的司法助理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坚决落实从优待警,从优秀司法助理员中选任副科级司法所所长,不断提高司法助理员的政治、经济待遇。

2、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创亮点”的思路,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所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基层司法工作的关键.一要不断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层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所建设.要密切与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司法局的关系,建立一支朝气蓬勃的基层司法所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学先进、树典型,不断增强队伍的凝集力和战斗力.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的要求,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3、努力提高基层司法助理员的基本素质,逐步建立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制度。干好任何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从司法所的队伍建设的实践来看,搞好队伍建设,关键是把素质能力建设贯穿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司法助理员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应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宁精匆杂的原则,可以采取短期培训长期培训相结合、书面知识培训和系统知识培训相结合、司法机关内部培训和自学深造相结合、全员短训和长期轮训相结合的培训体制。鼓励自觉学习和上级组织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制度,要把计算机和四级专网广泛应用于司法干部教育培训中,既可以提高时效,减少环节缩短时间,节约教育培训成本,又可以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充

分调动广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训实效,尽快造就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

4、通过围绕中心创绩效,不断优化工作坏境。司法所要积极围绕和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抓住维护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找准立足点,选好切入点,把握好结合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广大群众解难。以有为创有位、以有位促有为的同时,切实以工作实效不断优化工作坏境。当前,就要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瑶海、和谐瑶海,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构建“平安瑶海”、“和谐瑶海”中的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作。

5、加强业务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基层司法所建设,业务工作是根本,只有认真抓好业务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基层司法所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业务,“二手”都要抓,大力拓展工作领域,努力把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把司法行政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赢得老百姓的信赖。突出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依法治理,增强宣教效果,努力提高广大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广大农民群众学法、懂法、护法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法律六进、“民主法治示范村” “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普法依法治理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尽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和示范引导作用。

6、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司法所规范化管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切实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组织机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业务工作、所务管理的规范化。牢固树立管理意识、健全管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把管理渗透到司法所建设的各个环节。基层司法所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以及业务公开公示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合肥市瑶海区司法局磨店司法所所长 蒋家顺

篇7:司法局关于对司法所的督查报告

局党组:

为进一步提高我局基层派出机构管理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树立基层司法行政干警的良好形象,及时掌握各所干警在岗在位情况,我局于今年开展了干警在岗情况专项督查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前十个月,局纪检组责成纪检监察室和基层股采取突击检查、电话询问后再实地督查、暗访等形式,对全局各个基层司法所的干警在岗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督查。从督查的情况来看,各所干警在岗总体情况良好,今年未发现有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绝大部分司法所考勤和工作时间安排也较为合理,基本能做到分工明确、管理规范。但有个别所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服务所人员因事缺岗脱岗情况比较突出;

(二)部分干警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愿服从管理;

(三)个别骨干缺乏责任心,没有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四)有的所存在请销假制度执行不好的问题。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部分法律服务所人员抱怨同工不同酬导致心理失衡,觉得上班低人一等。还有部分人员感觉工资太低,交完“三金”后剩600多元,特别是一些离城区较远的所,如果业务开展再不理想,每天仅坐公交上下班及吃饭的费用都捉襟见肘,安心上班更是无从谈起。

(二)个别干警责缺乏事业心、上进心和责任心。对于工作缺乏热情,对于学习没有耐心,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不了,业务不通又不愿意学习,整天自由散漫却还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三)个别干警精力没有真正放在工作上。这部分干警由于家庭或者个人的原因,直接或间接的经营有经济实体,他们既觉得做生意收入高,又不愿意放弃国家工作人员的各项福利保障,于是就在单位挂个名,有空时就到所里露个脸,平时基本不参与所里的日常工作。此类问题在个别骨干身上也有所体现:即放不下经济利益,又舍不了政治前途。积极上进固然值得赞扬,但这两者是很难兼顾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本所的整体工作造成很坏的影响。

(四)个别干警长期请假不上班,却不向局里申请。根据我局有关规定:请假两天以下要经主管领导批准,请假三天或者三天以上的,必须经过局长批准,假期届满上班要及时销假,所以上述行为属于不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这个问题的症结源自基层所财政全供以前的相对松散型管理,后来虽建章立制又反复强调加强,多数干警都还抱有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跟县财政的协调,争取对服务所人员更多的财政支持。为地处偏远的司法所的法律服务人员发放通勤补助和误餐补助,以增强偏远所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每季度或半年对每个干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对其工作能力、出勤情况、遵章守纪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参加评分的人员应包括本所人员和所在乡镇的有关人员),年底把本历次考评的分值平均后进行排名,把分值的排名情况作为评功评奖或者待岗培训的重要依据。

(三)对于因其它事情实在无法正常在岗工作的人员,应劝其办理离岗手续(事业单位采用的都是岗位聘任制,没有在岗位就没有工资)。对于实在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骨干人员,应当劝其主动辞职。

(四)责令所长严格对本所人员的管理,请销假制度由所长把关,及时上报县局,再发现不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的情况,除对违犯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外,对其所长也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局纪检组

篇8:对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错位及负效应

何谓行政自由裁量权, 理论界存在一定的争议。学者的解释各自有所侧重, 虽然表述不一, 但实质理解是一致的, 即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 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 使得行政的范围不断扩大。不论在哪一个国家, 行政自由裁量权都是存在的, 它与其他行政权一样, 在其运行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积极能动作用, 即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行起到了维护公共利益, 维持公共秩序, 提高行政效率, 满足社会需要, 实现国家权能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可能造成侵害, 从而对行政法治构成威胁。出现这种结果, 主要是行政权力目标合理, 但手段不当, 运行轨道欠畅通的缘故, 其集中表现是滥用自由裁量权, 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是自由裁量行为在行政处罚中显失公平, 具体表现为畸轻畸重。二是自由裁量行为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前后不一。三是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违背了法律授权的目的和意愿, 干扰和破坏了法制秩序, 其后果严重, 危害性大。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有。

㈠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行政主体滥用自由裁量权, 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 反复无常, 畸轻畸重, 不同情况相同对待, 相同情况不同对待, 引起群众怀疑、不信任, 产生对立情绪, 不配合行政主体的管理, 行政违法行为增多, 导致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能差。

㈡造成社会秩序新的破坏因为行政主体的运权后盾国家行政权是伴随国家强制力实施的, 行政主体的运权手段可采取强制性措施。所以, 行政主体面对无抵抗能力的行政相对人 (事实上法律也不允许抵抗附着国家强制力的行政行为) , 其滥用权力的行为很容易实现, 从而造成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破坏, 而这种破坏的威力和后果都会超过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即“如果共同体有了罪过, 它的罪过将大于其成员所犯罪的总和”。

㈢助长特权思想, 导致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由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样法律法规对自由裁量权的条件、幅度等规定得越宽, 某些行政工作人员越觉得自己手中的权力“宝贵”, 从而在某些不健康因素的利诱下, 将“公权”当“私权”运行, 处事武断、专横、随意, 执法偏离公正、公平、公开的轨道, 为所欲为, 给群众留下极坏的印象。

㈣滋生腐败, 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权力有腐败的趋势,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当前腐败得不到有效遏制, 在很大程度上与赋权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有关。“行政赋权行为的功能是创制权利”。有些自由裁量权被某些行业、机关及部门所独占, 具有垄断性, 某些公务员则通过其享有的优越条件采用形似合法的手段捞取实为非法的经济利益, 投机钻营, 个别人甚至不顾违法犯罪追求物质利益, 造成了腐败的政风, 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1]。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控制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既已成为必要且在不断扩张, 实践中大量存在滥用的情形, 那么如何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对此传统法治要求行政合法, 即要求行政活动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这是一种合法性控制。但这种合法性控制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显然是软弱无力的, 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并不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有一种新的控权理论和法律原则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适当的损失。为此行政合理性控制理论就应运而生。

行政合理性控制是指对行政行为的内容进行客观、适度、符合理性的控制。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合理性控制, 其核心内容是规范行政权的行使, 使其不仅要合乎形式的法律, 而且要合乎“理性”和“公正”之公共“法理”, 合理性是现代行政法治精神的应有内涵。这里的合乎理性应理解为行政权的行使应符合立法目的、法律的一般原则、事物发展的内部法则和规律、社会生活日常之公共情理和一般社会道德准则;“行政公正”应理解为合乎行政法实体上的公正和行政程序公正。

传统法治要求对行政的控制是合法性控制, 即要求行政活动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但是如果只进行“合法性”控制, 那么自由裁量行为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如果说可以进行“合理性”控制, 是否会过分干预行政权的依法行使, 而使行政权丧失其能动性。事实上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性控制早在18世纪就已存在。1773年的韦平铺路委员会案件中, 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 法律委员会有权依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破坏、改变和修复道路。为了街容的需要, 委员会下令拆除原告的门窗, 原告因此请求赔偿。法院判决称裁量权的行使并非可得恣意, 仍受法律及合理之限制, 本案被告拆除原告门窗显然超越其权力的合理范围, 因此应对原告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至20世纪初合理性原则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英国著名行政法学者韦德教授认为:“合理性原则已成为近年赋予行政法声明力最积极和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今天该原则几乎出现在每星期所发布的判例中, 在大量案件中该原则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它在实体方面对行政法的贡献与自然公正原则在程序方面的贡献相同”[2]。

三、通过司法审查实行行政合理性控制

综观世界各国,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方式和手段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诸如议会监督、行政自身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公共机构监督等等。但从保障人权的角度来说, 为了在法治的轨道上用制度来调整、规范“公权与私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近、现代各国基本上普遍设立了这样一种制度即司法审查制度来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制约, 可以说这种制度是民主和法制发展的产物, 是以国家司法权制约行政权为基础的, 因为在法治社会中, 法院的地位超脱, 对公民而言这也是对自身权利进行最简捷、最有效救济的途径。[3]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成为当代行政法治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而司法权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控制便成为当代行政法的焦点所在。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 人民法院也只能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至于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 应由行政复议机关来处理, 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违法与不当, 两者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差别, 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错位程度的不同。但是在人民法院那里, 违法的行政自由裁量与不当的行政自由裁量, 两者的法律后果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 一旦被人民法院认定为违法, 则行政机关的该具体行政行为就将被撤销;如果认定为不当, 法院将尊重行政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判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人民法院也应有权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性司法审查。在司法实践中, 既要使司法权行使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是否合理性的有效审查, 又要保证司法权不过分地干预行政自由裁量权, 就必须有一个判断行政行为合理性的标准。[4]但在实际操作中, 判断“合理”与“不合理”是十分困难的。

笔者认为顾名思义, 合理性就是合乎理性。何谓理性, 自古至今已引起无数争论, 但无论持何种观点, 人们都把理性当作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系, 为其观点寻找令人信服的根据。据此, 如果行政机关的裁量能够令人信服的话, 这个裁量行为就可被认为符合合理性原则。首先“令人信服”中的“人”不是指每一个人, 也不是指某个个人, 比如某个具体案件的当事人对行政裁量不信服, 并不一定意味着裁量不合理, 因为这里的“人”是在抽象意义上使用的, 换言之, 他是一个被概念化了的人, 取的是社会普通民众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可以称其为社会一般人。他遵守法律, 笃信通行的道德伦理观念, 具有一般人的经验和常识。其次社会一般人虽然有虚构的成分, 但他并非生活在真空当中, 他的世界观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 为社会各种综合条件所决定。

从操作的角度看, “令人信服”的标准太宽泛了, 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无法避免审查结果的不一致甚至混乱。引入一些具有更明确意象的标准无疑十分必要。总结实践及归纳现有理论, 以下五个标准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㈠比例原则比例就是执法目的、执法手段和执法代价之间相互的比例关系。比例原则有三层含义, 也可以把这三层含义看成是操作的三个步骤。

第一, 适当性。适当性是从执法目的和手段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说的。它要求行政机关选择有助于实现执法目的的执法手段, 有助于执法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很多的, 比如, 警告、强制带离现场、使用驱逐性、制服性警戒甚至武器, 对于制止公共场所寻衅滋事者来说都是适当的。那么警察是否可以任意使用, 显然不是。适当性不过是划定了一个手段的备选范围, 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手段, 还需进入下一步骤。

第二, 必要性的衡量。必要性是从执法手段和执法代价的角度来说的, 它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选择相对代价最小的执法手段。又被称为必要性原则或者最小侵害原则。

第三, 均衡性。均衡性是从执法代价与执法目的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如果代价太大, 甚至比执法收益还要大, 则宁可不采取这种执法手段。比如抢劫犯逃向闹市区, 警察如果开枪可能伤及无辜, 比较而言, 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显然比抓获犯罪分子更重要, 故不开枪是最好的选择。

㈡平等原则该原则主要适用于地位相同或者不同主体互相比较的层面上, 其要求行政机关要一视同仁地适用法律, 或者说同样情况要同样处理, 不同情况则要区别对待。具体讲在同一案件中, 不能因人而异、厚此薄彼。比如对情节相似的共同违法行为人的处罚不能过于悬殊。先后出现的同类案件在处理上要遵循先例。法律虽依时而动, 但法制的统一性要求法律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就要求遵循先例。

㈢目的正当英国学者韦德对合理性原则的表述是, 行政裁量应当遵循“合理、善意而且仅为正当目的行使, 并与授权法精神及内容相一致”。由此可见, 目的正当是合理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审查行政裁量目的的正当性, 是世界各国司法审查的发展趋势。其审查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看行政裁量的目的是否与法律授权目的相一致;二是看行政裁量中既有合法目的, 也有非法目的时, 哪个目的是主要的。

㈣考虑正当“正当考虑”是各国司法审查比较常用的方法。依此标准如果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 遗漏了应当考虑的事项或者考虑了不应当考虑的事项, 则裁量行为不合理;如果不合理很明显, 或者性质比较严重, 构成滥用自由裁量权, 则法院可以认定被诉行政行为违法并作出相应的判决。如果确定应当考虑事项是这一标准最为关键的问题, 行政裁量所应考虑的事项可以在法律规定、事理和情理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㈤尊重人权行政机关进行裁量时, 应当避免侵害公民的权利。除了法律上的权利以外, 以下三种利益也是应当予以充分尊重的。

第一, 以法律权利为基础的利益。比如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 法律虽然没有规定收回许可权的补偿问题, 但是财产权是一项法定权利。作为财产权保护的延伸, 被许可人的合法收入如有损失, 从合理性上亦应给予补偿。

第二, 信赖利益。相对人获得行政机关审批从事某种营业, 但该行政机关无权审批, 上级行政机关撤销了该行政许可。如果相对人没有过错, 其投入损失就是信赖利益的损失, 应当获得赔偿。

第三, 对相对人行使其他权利具有重要前提意义的利益。如民事判决胜诉一方申请查询债务人的土地登记情况, 此时债务人的土地产权情况对债权人实现民事权利非常重要。从合理性上讲, 由于这种获取信息的利益对于申请查询人的重要性, 而应成为法律保护的利益。土地登记部门以法律没有关于查询权的规定为由予以拒绝就不具有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丽芳.论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河北法学, 2000, (4) .

[2] (英) 梅因.当代法[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3]司久贵.行政自由裁量权若干问题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 1998, (2) .

上一篇:大学新生自荐书下一篇:《德江县机关文明礼仪手册》心得体会